一个“未经编辑的税务局”

一个“未经编辑的税务局”

一、一个“不在编的税务所”(论文文献综述)

童宗斌[1](2014)在《劳务输出型乡镇的城镇化动力与惯性机制 ——中部河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Urbanization)彰显了人类的发展理性,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更是一种组织化行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作为“迟发外生型”国家,更加突出地将发展理性以组织化的行动方式植入到全国的城镇化历程中,推动城镇化快速前进。这样的城镇化过程在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里被演绎成众多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无一例外地都涉及到政府的推进之手。政府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级政府通过自身的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让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行动主体以或主动、或被动的不同方式参与进来,集体推动了城镇化的形式演进。理解这种形式演进,不能脱离城镇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结构和时空场域特性,忽略其背后的政府推进之手。城镇化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的考量固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些全局性的认识,但若不能深入细致解剖麻雀,掌握城镇化的组织动力和维持这一动力的惯性机制,就很难真正发现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治理方法。在既往的知识生产中,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市场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地方法团主义(Local State Cor poratism)、地方的市场社会主义(Local Market Socialism)和政府即厂商(Loca 1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s)等理论的提出,以及围绕此建立的各种分析框架,为探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角色提供了理论脚手架。但城镇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市场体制转型问题,还关联到政府如何处理与其他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地方整体性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欠发达,甚至没有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地区普通乡镇,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行动,并整合多方行动主体和资源保持这种发展惯性,仍亟待深究。其实,从城镇化的行动主体构成来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过程。代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地方政府、公司和群众在日常治理中如何互动,进而形成当前城镇化形式的过程,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场域和发展过程中加以研究。为此,本文力图从组织制度学派和历史制度学派的视角出发,利用准民族志方法(quasi-ethnomethodology),对一个中部地区的普通劳务输出型乡镇——河镇的城镇化启动、失败到再开发的城镇生命历程进行回顾,探究其在几乎没有乡镇企业等产业基础的支持下,依然能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来源及维系这一动力的惯性机制。为此,本文分为七章进行阐述。第一章导论,从城镇的属性和城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视角及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等角度探讨了研究的基本知识背景;第二章相关研究回顾和分析框架,重点围绕城镇化关联的组织运作机制和基层治理等内容探讨城镇化研究中亟待研究的领域,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第三章至第六章从河镇的行政建制和生命历程片段中涉及城镇化推进的关键事件入手,分析河镇从城镇化启动、失败到再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理方式和形成的惯性机制。第七章结论和讨论部分概括了全文的研究发现,并进行理论总结和探讨。全文研究发现:在河镇的城镇化进程中,镇政府基于行政建制的组织基础,立足现有的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和户籍制度,以发展理性生产的共识为引导,形成了试点模仿、系统动员和项目整合等三位一体的惯性机制,推动和维续了当地城镇化的形式发展。镇政府在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上奉行“向上看、向东看”的原则,积极试点模仿沿海江浙一带的发展,以创建开发区为抓手,推进土地的城镇化,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和城镇建设。在这一过程,镇政府还需充分利用绩效、情感和权力等动员手段,系统动员各类行动主体参与,并通过项目整合的方式,找到自己可以主导和控制的治理空间,协调各方利益,贯彻地方发展意志,达到形式上快速城镇化的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惯性机制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奉行并利用地方发展主义,强力介入和操纵非市场治理的后果。如何让城镇化从形式演进转向实质发展,形成高质量的城镇化结果,需要我们就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与非市场治理的关系进一步探究。

曹军庆[2](2014)在《我们的来历》文中认为林一含四处揽活。做负面报道比做正面报道更容易,更来菜,更有意思,也更过瘾。作为地级小报记者,整天跟在地区或县市领导屁股后头,写一些豆腐块文章,的确令人沮丧,简直让人烦透了。林一含这种熟手,对此很是不屑。负面报道则不同,深入到县市里面去,到某一个单位挖问题。然后登到报纸上,这叫曝光。天!谁不害怕?现在要挖问题,那可是一挖一个准。教育系统,学校乱收费;医疗系统,医患纠纷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物价,以及执法部门胡作非为,都可以写,只要你一写,就会乱成一锅粥,上下都乱。林一含深有体会,他热衷于此。因为只要乱,他就能得着好处。这需要拿捏好火候。写负面报道,让记者好处最大化,全在于你

石子健[3](2013)在《乡镇权力虚化的逻辑》文中提出乡镇,是庞大的国家政权在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数以千万计,是我国政治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部分。乡镇改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政治发展事件之一。对于乡镇改革的路径、方向和措施,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是不是忽视了什么问题——持续的乡镇改革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变化了的乡镇权力体系,体系的变动导致架构的不适应,改革势在必行。但什么是乡镇权力变化的逻辑?这个让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就是乡镇权力的虚化过程。乡镇权力的虚化,是包涵来源和方式的整个权力体系的虚化。乡镇权力深深依赖着各种资源的供应,包括人格、信仰和财产等,同时权力行事方式也极其重要,通常包括强制、信仰(制约)和报偿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权力来源、不同权力手段的复杂组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权力形态。在人民公社时期,人格、财产和组织的高强度调动形成了那个时期覆盖整个乡村的基层权力,强制、报偿和信仰制约同时频繁地运用于权力对象之上。改革开放后,全能主义的权力体系逐渐松动,农业税费改革使得乡镇权力的财产来源大为缩水,而领袖时代的结束导致权力的人格资源极度弱化,同时近十年来的机构改革使得乡镇政权组织备受束缚。伴随乡镇权力来源虚化的现象是权力手段的同样虚化。强制手段日益受到法制和舆论的限制;制约权力屈服于全社会的物质追求,尚处于低潮;而报偿权力,也由于“灰色收入”的减少和自身权力被侵蚀而变得自主性减低。在权力来源和手段的整体衰减之下,乡镇权力不可避免地虚化了。虚化的乡镇权力的现实和趋势,是乡镇改革所必须要考虑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

王勇[4](2003)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学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职能转变是“内涵式”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转型期的乡镇政府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职能的全能性,其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等弊端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化进程和由市场化引发的政府治理变革进程。必须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并以此作为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转变的突破口则在于乡镇决策体制的创新---实现党政分开,提高实际上是还原乡镇人大在乡镇决策体制中法理上的最高地位;转变的具体要求则是实现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由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治理变革进程决定,今后乡镇政府职能应局限于培育和规范农村市场,寻求社会公平和稳定,培育乡村公民社会等方面。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必然带来乡镇政府机构的调整和部分人员向社会的分流。乡镇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劣和乡镇人员超编的严重以及分流人员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这一难点更为突出。为此要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分流渠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规范公平,公开,竞争上岗的公务员制度等措施努力突破这一难点。 乡镇机构改革还须以依法行政(定编)和税费改革作为坚实的保障,以确保乡镇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和人员分流的如期成功。 最后,从国家政权建设的宏观视角来看,乡镇政府“欺上压下”的“赢利型经纪”面目的出现,也再次强调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并恰恰与前文呼应,也给其明确和规定了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治理变革进程的双重目标。 本文另以乡镇机构改革方案二则作为附录附后。

王守田[5](1993)在《一个“不在编的税务所”》文中研究说明 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岗子窑办事处是镇政府派出机构。从1985年开始代征岗子窑片个体零散税收,7年多来,共代征税款180.66万元;协助查处偷漏税款4万元、违章罚款13万元,被誉为"不在编的税务所"。岗子窑地处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处,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尤以煤

何开荫[6](2001)在《乡镇机构改革的新思路》文中提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村级经费为什么不够用?为什么在现有的框架内精减人员难度特别大?对此,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提出:撤小乡、建大镇,拆庙搬“菩萨”──

马晓河,武翔宇[7](2006)在《中国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村乡镇机构现状,指出了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乡镇机构改革分两步走的设想:先用3~5年时间转变职能,再用3~5年时间取消乡镇政府,改设乡镇公所。

许庆永[8](2014)在《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 ——以单县、安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大调解格局”的提出,人民调解员在处理乡土纠纷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乡土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学界对于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本文是从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构成的静态方面入手,对其工作状况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动态描述,从而给其一个定位,进而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发展前景进行探析。本研究以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其构成和工作机制为研究内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构成十分地复杂,法律规定与现实当中的情况也有出入,本研究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构成进行了静态分类描述,主要分为司法所人员兼任的人民调解员、除司法所人员以外的其他政府人员兼任的人民调解员、村干部兼任的人民调解员、普通村民担任的人民调解员和聘任的人民调解员。这些不同的人民调解员身份决定着他们在乡土社会矛盾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每种身份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特定的意义和信息,通过这种区别描述,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工作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乡土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与其说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是调解矛盾纠纷,不如说是对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新梳理。对于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过程,除了要考虑关系网络这个“面”之外,还要考虑到人情、面子等一些“点”,本研究借助场景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从关系/事件和行动策略入手,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状态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动态描述。本研究运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分析视角,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进行了角色定位,为理性认知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提供了经验材料,有助于乡土社会纠纷冲突的化解和秩序的维护,从而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以有利地推进。本研究也丰富了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研究视角,增加了法律社会学的经验样本,填补了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研究空缺。笔者也期待通过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困境做出理论回应。本研究的最后是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前景的探析,作为乡土社会一股重要的纠纷解决力量,人民调解员不会消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他们会随着法治化的进程和乡土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与政府背景逐渐分离,从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力量而存在。

刘永刚[9](2010)在《基层政治变迁中的权威、自主与制度 ——近百年云南宝秀镇为中心的表达》文中认为基层政治是考察一个国家政治结构、政治生态、权利体系、政治控制较好的着眼点。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野来考量基层社会尤其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较长时段的政治变迁在学界鲜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滇南古镇——宝秀镇近百年的政治变迁的考察,以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场域”为分析工具,运用了个案实证研究、历史/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和统计方法等方法,全面、深入的展现了该镇政治变迁的过程、动力与特征等,总结西南民族地区基层政治发展的一般特征,并揭示基层政治发展的前景。文章的主体部分有六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论文使用的理论与我提出的“国家权威、社会自主、制度场域”的三维立体模式。第二章,简要的回顾了宝秀镇在传统社会从“化外之地”向“化内之地”转变的情况。基本结论是在明以后,中央政府通过卫所、屯田、儒学、移民等措施完成了对现宝秀地区的居民、文化置换,将宝秀等卫、所、屯变为中央统治边疆并传播中原文化的桥头堡。并最终成功的完成了移植中原基层政治模式的历程,也使得传统的因俗设置的传统治边政策被压缩到元江以南地区。第三章,是晚清、北洋时期在中央推行地方自治的大背景下对宝秀地区基层自治与区乡规划以及现代意义上的“选举”以及社会自主性的考察。基本结论是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国家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之中,但是在“绅权膨胀”的同时,基层社会却逐渐被纳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了,在地方向中央分权的同时乡土社会原有的地方自主性却由于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基层建政活动而呈现出被削弱的态势。第四章,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组织法》与“新县制”下乡村社会政治权力结构、政治组织、政治文化、建政绩效与乡村实况的考察。基本观点是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与基层建政的本质是在于国家权威真正下沉到基层社会,同时在制度的创设与运作过程中,无论自治抑或建政根本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国家在创建民族国家时面临的渗透性、合法性危机。而地方精英之前与国家的合作关系随着国家与社会边界的消失而转变为一种利益上的支持与依赖关系。在南京国民政府基层建政过程中真正获益的地方精英,对国家权力的占有和对地方资源的合法汲取使其获得巨大的利益。在乡村由精英主导的“自定规则”与官方的“公共规则”的混合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是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集体化时代基层社会与政治结构、政治文化重构的考察。这一章围绕着土地改革、基层政治权力主体置换、区乡规划、公社体制、选举、分配等展开。而所有这些则是处于国家所建立的“单轨政治”模式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双重政治创构之下,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阶级的话语消解了民族的概念,阶级观念统治了边疆民族地区,而“民族”本身及其意义则处于基层政治的边缘。众多的有国家主导的动员卷入式政治参与的目标并非扩大民主,而在于发展生产、控制民众。此期在大部分时间,各种政治参与具备了太多的工具性特征。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阶级”、“民族”等观念通过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在不断的用于论证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使国家以较小的成本控制了广大的乡村社会。基层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管治与政治传播使得乡村不再具有独立的自主性,国家权威划定并领导的空间也即基层政治与乡村自主的空间。第六章,是对改革开放至今基层政治的考察,主要探讨了公社体制解体后基层政权的变动与重构、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尤其是近年来在滇南地区进行的乡镇政府、党委的民主化改革。在这一章,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宝秀镇的主体居民汉族和彝族群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对村民自治以及乡镇民主化改革的态度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章认为这一时期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由之前的“完全统合”关系演变为乡镇有限主导的分立关系。作为基层政治发展手段而非目标的民主化倾向的乡镇长直选所激发出来的乡村社会的民主参政诉求更多的体现为这种发展的副产品。在基层政治发展中,除在部分干部任职与代表的民族身份外,并不能看出作为一个群体的“民族”对于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基于以上考察,结论如下:其一,通过制度来规范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方式与权限、重视培育社会力量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互强型国家与社会关系;其二,长期的国家(政府)为主导的政治变革,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控制与被控制的惯习阻碍着基层政治发展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其三,在滇南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选举制度体现为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其四,民族因素虽是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国家(政府)依然主导着基层政治的发展;最后,从基层政治发展的历程与方向来看,法治是基层民主所缺少并最需要的制度保障。

吴庄[10](2011)在《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研究 ——以X镇政府机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镇机构的设置与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在全国诸多省份进行试点,其主要内容集中在撤并乡镇、职能定位、内设机构重置、行政编制核定等方面,但是由于乡镇机构受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且机构改革缺乏对乡镇机构运行的环境、职能定位、设置依据、管辖范围、职责权限、人员构成、运行现状,机构种类以及人、财、物的现状等运行体制的全面了解,使得乡镇机构的设置与改革依然存在职能不明确,改革措施不配套,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规模庞大,机构人员分流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社会事务,其运行体制已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全面了解乡镇机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合理设置乡镇机构。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在结合我国行政机构管理理论和我国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普遍情况的基础上,选取X镇政府的机构设置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弄清楚了X镇政府机构设置的实际状况,总结了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乡镇政府机构设置问题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乡镇机构设置的背景、历史沿革以及当前机构设置的普遍情况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机构分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乡镇机构设置的现状。第二章,从政府机构治理规模、设置依据、机构职责、构成情况、运行情况、人员编制情况以及机构人员工作和生活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X镇政府机构设置情况。第三章,以X镇政府机构设置作为基础,分析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着机构庞大、职能不明确、行政机构远远大于事业型机构、设立双重身份机构、人员超编、领导职务过多、技术职务较少以及机构人员工作和生活等主要问题,并从职能定位、利益因素和工作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章,通过理顺县、乡、村三者的关系,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及提供一般公共服务转向满足农村特殊公共服务偏好三个方面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规范设置行政机构、整合事业机构以及科学设定人员编制三个方面来合理设置乡镇政府机构;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改善人员工作环境、实施人员科学化管理三个方向来完善乡镇机构人员构成。

二、一个“不在编的税务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不在编的税务所”(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务输出型乡镇的城镇化动力与惯性机制 ——中部河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城镇: 一个关联性的生态系统
    二、城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
    三、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
    四、研究主题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城镇化的组织机制
    二、城镇化的基层治理
    三、田野方法与分析框架
第三章 河镇的行政建制与发展动力
    一、河镇概况
    二、行政建制与职能设置
    三、河镇城镇化的组织动力
第四章 建立“开发区”:河镇的城镇化模仿
    一、以修路为名的征地
    二、房地产开发——迁移先行
    三、打造产业:“酵母工程”与“蝴蝶兰事件”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如何集聚:城镇化过程中的系统动员
    一、强聚人气——菜市场事件
    二、粮站和学校的潜功能
    三、税收的博弈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镇的重新开发与项目整合
    一、栽房子
    二、拆迁、拆违中的官民互动——老金事件
    三、再开发:一箭三雕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镇化的惯性机制与治理逻辑
    一、行政建制的动力引擎
    二、惯性机制及其制度基础
    三、地方发展主义逻辑与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3)乡镇权力虚化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综述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二、现有研究述评
        1. 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2. 乡镇诸问题研究
        3. 角色与行为研究
第二章 权力理论及其视角下的乡镇
    一、权力的理论
        1. 权力
        2. 乡镇权力
        3. 权力分析工具的选择
    二、权力视角下的乡镇
        1. 权力的视角
        2. 乡镇的权力分析视角
第三章 乡镇权力的演进过程
    一、人民公社时期
    二、农村税费改革:动摇的乡镇权力
    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业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1. 省的刚性规定
        2. 县的“变通”做法
    四、“扩权强镇”改革:对权力虚化的反应
        1. 政策指导
        2. 中部某地的试验及其成效
第四章 虚化的逻辑:乡镇权力变迁的深层脉络
    一、权力来源的弱化
        1. 人格资源的逐渐丧失
        2. 财产资源的持续性
        3. 组织资源的矛盾变化
    二、权力手段的不足
        1. 日益受限的强制权力
        2. 经久不衰的报偿权力
        3. 从巅峰滑落的制约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乡镇机构改革的学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转变政府职能
    一. 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重点的原因
    二. 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 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第二章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人员分流
    一. 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
    二. 乡镇人员分流的对策
第三章 乡镇机构改革的保障:依法行政(定编)及税费改革
    一. 依法行政(定编)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保障
    二. 税费改革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 乡镇机构改革的宏观视角:国家政权建设
    一. 晚清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
    二. 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
    三. 新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
附录一: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附录二: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意见
参考文献
    一. 着作部分
    二. 文章部分
后记

(7)中国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农村乡镇机构现状
    (一) 中国农村乡镇机构的机构设置
    (二) 中国农村乡镇机构人员编制情况
    (三) 农村乡镇机构财政收支情况
        1.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
        3.乡镇总的财政收支状况。
    (四) 农村乡镇机构的职能
二、中国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乡镇机构配套改革进展不平衡
    (二) 乡镇政府职能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三) 大多数乡镇机构人员精简成效不大
    (四) 乡镇财政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三、中国农村乡镇机构的改革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 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二) 中国农村乡镇机构的改革设想
        1.中国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应实行两步走的战略。
        2.变乡级机构为县派出机构的具体安排。
    (三) 乡镇机构人员设置和用人机制改革
    (四) 乡镇机构经费收支制度改革
    (五) 改革所需要的配套措施
        1.人员分流。
        2.化解乡村债务。
        3.要大力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和民间组织的发育。
        4.调整行政层次, 将“市管县”改为所有县市由省直接管辖。
        5.县级机构的改革。
    (六)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的推动作用

(8)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 ——以单县、安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缘起与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对于调研地点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评述
        一、研究视角的分类及研究介绍
        二、研究视角的评述
    第三节 基本的理论阐释
        一、俗民方法学理论
        二、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
    第四节 基本的研究方法及调研概述
        一、质的研究方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献分析法
        五、问卷调查
    第五节 研究综述
        一、章节安排
        二、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静态描述
    第一节 行政色彩的主导:镇政府人员兼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镇政府人员兼任人民调解员基本状况描述
        二、乡镇司法所的现状
        三、行政权对乡土的辐射
    第二节 国家控制的末梢:村干部兼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村干部兼任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状况描述
        二、村干部的现状描述
        三、村干部与国家控制
    第三节 基层民主的展示:普通村民担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论基层的民主
        二、普通村民担任的人民调解员基本状况描述
        三、乡土的红白理事会与人民调解员
    第四节 专业技术的需求:聘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聘任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状况描述
        二、聘任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现状
第三章 乡土人民调解员工作的影响因素与动态描述
    第一节 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解构
        一、关系网络的横向剖析
        二、关系网络的纵向剖析
    第二节 乡土社会的人情、面子、道理与法律
        一、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资本:人情与面子
        二、人民调解员对“理”的依托
        三、人民调解员对国家法律的误解与传播
    第三节 关系/事件、行动策略的个案分析
        一、案件的场景分析
        二、案件背后的关系/事件
        三、人民调解员的行动策略
第四章 人民调解员的角色定位:乡土社会的特殊法律人
    第一节 法律知识不及之处:地方性知识的载体
        一、法律在乡土的尴尬境地
        二、人民调解员心目中的“马桥词典”
    第二节 “法律盲区”的填补者
        一、乡土社会的“立法者”
        二、国家法律在乡土的“执行人”
        三、乡土社会的合法性需求:存档的法律叙事
    第三节 从“政治功能”到“社会功能”的复合体
        一、乡土人民调解员的政治功能
        二、社会功能的“本位”回归
第五章 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前景探析
    第一节 乡土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民调解员的影响
        一、乡土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公共空间的萎缩
        二、乡土人们“私密”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时代进程不能逆转的冲击
        一、国家的改革进程
        二、法治化的进程
    第三节 乡土人民调解员的前景探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访谈刚要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表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9)基层政治变迁中的权威、自主与制度 ——近百年云南宝秀镇为中心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回顾
    三、研究框架、路径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样本和资料
第一章 国家、社会与制度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发展
        (一) "国家"、"社会"及其关系
        (二)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简要回顾
    二、"制度"链结起来的国家与社会
    三、历史制度主义政治学与国家、社会研究
        (一)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要
        (二) 历史制度主义及其范式
    四、基层政治中的权威、自主与制度
        (一) 基层政治
        (二) 权威、自主与制度
第二章 "化外"到"化内"的滇南社会
    一、"化外之地"的乡土传统
    二、土流兼治的地方社会
    三、卫所嵌入与社会控制
    四、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底层社会变动
    五、文化、场域与乡村控制
    小结
第三章 晚清、北洋时期地方自治下的基层政治变动
    一、滇南巨变与清末新政下的地方自治
        (一) 蒙自开关与滇南巨变
        (二) 地方自治及其清政府的制度设计
        (三) 滇南地方自治之实况
    二、民国初年滇南自治与区乡规划、选举初试
        (一) 民国初年的自治因循
        (二) 选举政治背后的乡村变动
    三、县自治下的区乡组织与县议会选举
        (一) 区乡区划及其组织
        (二) 县议会选举及简评
    四、大变迁下的乡村与社会自主
        (一) 现代取向的乡村教育
        (二) 个碧石铁路的集资修筑与民营
        (三) 乡土社会的诸种团体与组织
        (四) 大革命时期中共以宝秀为中心的革命活动
    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秩序
    一、地方自治下的县、区、乡建政
        (一) 《县组织法》对基层建政的规划
        (二) 基层建政之实绩
    二、保甲重建与乡村改造
        (一) 由"团甲"到"保甲"
        (二) 流于形式的乡村改造
    三、新县制下的乡镇行政化
        (一) 新县制与撤区扩乡
        (二) 地方行政人员训练
        (三) 乡镇行政的巩固
    四、基层政权"内卷化"下的政治参与和博弈
        (一) 选举政治的众生相
        (二) 基层民意组织之实况
        (三) 乡镇长之劣迹与乡民控告
    五、乡村境遇与基层失序
        (一) 土地、赋税与兵役
        (二) 绵延的匪患与持续的乡镇长退职
    小结
第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乡村重塑
    一、基层行政重构、土地改革与合作化运动
        (一) 建政与土改并举的乡村重构
        (二)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
    二、民族区域自治背景下的人民公社体制
        (一) "政社合一"的公社组织及其运作
        (二) 公社制度下的社队分权与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三) 关于人民公社体制及基层干部的评价
    三、人民民主专政下的乡村选举政治
        (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
        (二) 基层政治过程中的选举状况
    四、阶级、民族与"集权动员卷入式"政治参与
        (一) 国家权力进入乡村时"阶级"、"民族"概念的运用
        (二) "阶级"话语下的集权动员卷入式参与和"民族"的边缘化
    五、统购统销体制下的征粮、纳税与分配制度
        (一) 建国初期的征粮与统购政策的确立
        (二) 国家主导的物资供给与分配
    小结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权重构与乡村选举型秩序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下的基层政治改革与发展
        (一) 大区小乡制与党政经分开
        (二) 撤区建乡及乡(镇)村(办)行政管理体制
        (三) 乡村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大乡制"的建立
    二、变革社会中的基层政治权力结构
        (一) 渐失权威的基层党、政组织及其干部
        (二) 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
        (三) 当前基层政治权力格局
    三、制度变迁下的乡村权威与村庄知识
        (一) 乡村生活中的"被动"与"自主"
        (二) 乡村知识中的乡(镇)权力
        (三) 乡村的非制度政治参与和乡村互动
        (四) 税费改革与"一事一议"
    四、村民自治诉求下的民主实践与绩效
        (一) 公民理论的践行与困境
        (二) 漫长的村治历程
        (三) 村治中的民主选举
        (四) 村治的政治环境及缩水的"民主"
    五、"公推直选"的基层选举型政治秩序及制度成本
        (一) 选举及其基层政权授权方式
        (二) 乡(镇)长直选的制度设计及运作
        (三) 乡镇党委委员、书记的"公推直选"
        (四) 乡村回响与制度悖论
    小结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研究 ——以X镇政府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思路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乡镇机构的相关概念
第一章 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现状
    第一节 当前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背景
        一、乡镇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二、乡镇政府职能
        三、乡镇政府运行管理中的困境
    第二节 乡镇政府机构历史沿革
        一、乡镇政府机构现状
        二、乡镇机构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当前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现状
        一、机构设置情况
        二、人员编制情况
        三、政府机构分类
第二章 X镇政府机构设置情况
    第一节 机构治理规模及其设置依据
        一、机构治理规模
        二、机构设置依据
    第二节 机构设置的情况
        一、机构构成状况
        二、机构运行情况
        三、机构职责情况
    第三节 人员编制情况
        一、人员编制现状
        二、行政编制情况
        三、事业编制情况
    第四节 人员工作和生活情况
        一、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人员的生活情况
        三、人员的工作情况
第三章 X镇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二、人员编制存在的问题
        三、机构人员工作和生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职能定位的原因
        二、利益关系的原因
        三、工作机制原因
第四章 解决乡镇政府机构设置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一、理顺乡镇与县村关系
        二、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三、提供一般公共服务转向满足农村特殊公共服务偏好
    第二节 科学整合乡镇机构设置
        一、规范设置乡镇机构
        二、整合乡镇事业机构
        三、科学设定机构编制
    第三节 完善机构人员的构成,实施科学化管理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二、改善机构人员的工作环境
        三、科学管理机构人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一个“不在编的税务所”(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务输出型乡镇的城镇化动力与惯性机制 ——中部河镇的个案研究[D]. 童宗斌. 南京大学, 2014(05)
  • [2]我们的来历[J]. 曹军庆. 清明, 2014(01)
  • [3]乡镇权力虚化的逻辑[D]. 石子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3)
  • [4]乡镇机构改革的学理分析[D]. 王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5]一个“不在编的税务所”[J]. 王守田. 中国税务, 1993(01)
  • [6]乡镇机构改革的新思路[J]. 何开荫. 安徽决策咨询, 2001(06)
  • [7]中国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研究[J]. 马晓河,武翔宇. 农业经济问题, 2006(02)
  • [8]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 ——以单县、安丘为例[D]. 许庆永. 南开大学, 2014(07)
  • [9]基层政治变迁中的权威、自主与制度 ——近百年云南宝秀镇为中心的表达[D]. 刘永刚.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10]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研究 ——以X镇政府机构为例[D]. 吴庄.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一个“未经编辑的税务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