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户海印[1](2015)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飞机项目的成功会有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显着提升。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占大飞机制造市场的微观作用机制,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对于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冲破国际主要大型客机制造商的封锁,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五个视角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其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释。二是通过建立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根据不同航空工业基础与外部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与垄断寡头所做出的最优行为选择,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进行了解析与探索。三是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Panel-Data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提供实证层面上的支持,并通过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需求分析和障碍性分析,发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空间的同时,依然存在体制机制不适应、资源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发展障碍。四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首先运用ISV分析,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的分析,从而为制定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其次,运用“五力模型”,分别从产业内竞争者等五个方面入手,把握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基本竞争状况;然后,分别从技术、市场、网络三个方面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明晰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五是通过对国家赋予民用航空制造业“三个层次”的目标分析,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与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在明确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现实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借鉴国际上主要航空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为扩能路径、拓展路径和提升路径三个层次,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梳理,解释与分析了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所经历的酝酿过程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之路的演进逻辑,有助于总结与汲取成功经验与教训,确保中国大飞机项目的顺利发展与成功。第二,透过博弈论视角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思想,引入技术壁垒因素,将单期博弈转化为多期博弈,构建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逐级归纳分析,寻找博弈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在微观层面上揭示了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与规律。第三,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过多侧重于定性研究的不足,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Panel-Data、Granger因果检验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识别与验证了影响与推动中国大飞机项目上马进而实现全面腾飞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第四,多角度、多方法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明晰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目标定位及相应战略选择,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这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具体工作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李福娟[2](2007)在《基于航线决策的航班计划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航空客运业务中,航班计划既是航空公司的服务产品,又是航空公司组织运输的基础,是其他一切与生产相关计划的依据。产品设计的质量以及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因此航班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航空运输业,航班计划的编制过程和优化过程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软件产品,并且在近年不断发展。国内关于航空优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起步、探索和零星应用阶段,特别是完整、全面地研究航班计划编制和优化过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提出了航线决策的关键流程和模型框架。对市场预测模型、旅客需求模型、航线决策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被航班计划编制和优化模型研究直接采用。由于本研究是基于航线决策基础上的航班计划编制,因此上述这些研究是为进一步研究航班计划编制和优化模型做铺垫。本文提出了完整的航班计划编制的流程,探讨了航班计划关键节点的优化模型。首先是航班计划的频率决策和优化模型。然后是航班计划的时刻决策和优化模型,其中在时刻优化模型中提出了用期望航线折扣率水半和期望航线客座率水平代替通常使用的平均票价(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旅客数(平均客座率)。在限制条件方面,本文根据国内航空公司公布的航班计划有机型信息这一特点,在模型和所有的限制条件上按机型分类计算,使成本数据和收益数据以及其他数据更精准。接着是机型分派和飞机联线,最后是航班异动处理。本章对流程优化和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改进航班计划编制作了探讨。讨论了航班计划编制成果一航班时刻表,也就是航空公司服务产品的评价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十项评价指标并逐一给出评价方法和量化计算模型,并给出实证应用。其中关于航班计划的柔性研究鲜见于之前的研究文献。
王晶[3](2013)在《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包含需求(航空运量)预测和供应(飞机机队)预测两个部分,其中需求预测为自上而下的预测,是对航空市场宏观运量进行分析和预测,这部分预测在预测模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方法是大型客机市场预测和市场研究工作的基础。
黄赶祥[4](2016)在《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以及国内空域资源瓶颈日益凸显,日新月异的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愈加趋于国际远程航线市场,这也是促进我国航空运输结构合理发展,建设民航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分析特定区域远程航线市场对民用宽体客机产品的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对我国民机制造商、航空公司以及民航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而言都尤为重要。本文从民机制造商的角度出发,对特定区域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的需求结构及其规模进行分析预测,旨在形成一套系统的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远程航线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已开远程航线需求的预测,重点研究了新开远程航线市场需求的预测,从影响远程航线市场需求的因素出发,借鉴重力模型构建了新开远程航线需求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美航线历史数据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以成都-旧金山新开远程航线为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是现实可行的。(2)宽体客机直接运营成本评估模型。以航段距离、座位数和燃油价格为投入要素,构建了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宽体客机直接运营成本模型,并以航空公司宽体客机实际运营成本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是合理可行的。此外,还利用所构建的成本模型分析了座级和航段距离与机型运营经济性之间的内涵关系,并分析了燃油价格对座级经济性的影响。(3)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方法。为反映市场竞争环境下的高航班频率的利益对民机市场需求的影响,本文引入了旅客平均等待航班时间成本,在此基础上,借鉴基于航线运力优化配置的微观机队规划思想,以区域机队整体直接运营成本最小和旅客平均等待航班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模型,并以我国某区域远程航线市场为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用于特定区域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的需求分析。
侯昌华[5](2018)在《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以A航空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由过去的主要注重增速到现在的开始注重发展质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民航业特别是民航运输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如民航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市场竞争激烈、民航旅客群体出现新的变化等。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的挖掘自身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开拓或占有更大的民航市场份额、增加营收,对民航运输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以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市场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部分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的市场策略进行了整理,分析了我国民航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的演变过程,总结了当前民航运输企业市场策略实施过程中影响需求的若干因素,并探讨了民航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研究的新方向。通过数学模型,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民航旅客运输市场的总量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民航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数据支撑。设计了针对民航旅客群体的调查问卷,对国内民航旅客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找出了民航旅客在出行中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并从旅客需求出发,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民航运输企业市场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数据支撑。结合航空运输A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对A航空运输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旅客需求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分析结论,对A航空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出了若干建议。
谢春茂[6](2013)在《航空电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航空电子技术和产业组成出发,认真分析研究了国外航空电子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国航空电子现状,提出对后续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市场预测,对读者快速熟悉行业并进行初步发展决策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廉大为[7](2017)在《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其在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进步、形成国民经济增长点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飞机总体装配(以下简称总装)是飞机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飞机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着力打造总装生产线。随着现代大型客机结构日趋复杂、性能要求较高,飞机总装技术逐步提升,总装生产线造价愈加昂贵,如何做好总装生产线项目造价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工程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不但直接决定了项目初始建设投资,也很大程度决定了后期运营及维修甚至是拆除成本。由于项目前期决策确定后,后期很难更改,因此前期论证是否充分,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比后期的结算审查所发生的效益要高出许多。鉴于此,我国必须加快对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全寿命期成本管理、显着性成本管理理论,综合采用粒子群算法、RBF神经网络、Petri网等基本方法,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论文首先基于全寿命期成本管理理论,在剖析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全寿命期成本(LCC)构成并构建LCC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提取了造价管理的关键要素,即科学进行方案比选、准确进行投资估算;接着从生产模式、工艺布置、流程优化三个方面研究了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项目建设方案比选与决策方法;最后运用显着性成本理论提取显着性成本项目及其各自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并构建投资估算模型,从而更加精准进行投资估算。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特点,构建了 LCC模型,并提取出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关键要素。基于民机总装生产线的工作内容和构成,识别全寿命期成本的组成,运用贴现法构建了民机总装生产线项目全寿命期成本模型。接下来,从全寿命期的视角,提出民机总装生产线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内容,并通过调查问卷法确定其关键要素。(2)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提出了最大生产率下的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平衡和装配站位配置方法。在给定工位个数、装配作业时间及优先顺序的前提下,以LCC最优为目标,给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生产线平衡和装配站位配置方法,为民机总装生产线项目工艺布置方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3)基于Petri网,采用Top-Down与层次分解结合的建模仿真方法实现了总装生产流程优化。采用Top-Down与层次分解结合的方法构建民机总装生产流程的Petri网模型,采用状态方程的分析方法判断Petri网模型是否满足可达性、有界性和活性等基本的系统需求,并通过仿真进行流程的改进和优化。(4)基于RBF神经网络构建了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项目投资估算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运用显着性成本理论提取显着性项目及各自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民机总装生产线工程投资估算模型,并选取26个样本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
郑建华[8](2018)在《民用航空产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民用航空产业的四大特点,介绍了民用航空产业链基本构成,分析了欧美民用航空产业链特点与我国大型客机产业链模式。同时对民用航空部件、民用航空加工装备与工艺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民用航空市场进行了预测。
王科[9](2012)在《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用航空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具有辐射面宽、产业链长、技术扩散率高、联带效应强等特点,能引领多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上海民用航空产业起步早、基础厚,先后经历了“从飞机维修起步,到自主研制国产运10飞机,合作生产麦道MD-82/83和MD90-30客机,转包生产空客A320和波音B737客机零部件,再到着手自主研制国产ARJ21新支线客机”的历程,亲历了新中国60多年来民用飞机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大型飞机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其研发制造中心选址上海。大型飞机项目在上海落户,为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对促进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进步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国内外民用航空市场的发展趋势,然后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价值链、产业集聚等理论的交叉视角出发,研究了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特点,并利用古诺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演绎了航空制造寡头在产量和价格方面的博弈。本文运用产业链理论,对民用航空产业链的组成和建构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古诺模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下游为多寡头、上游为多家供应商的产业链模型,研究了上下游产业纵向一体化与非一体化的动态博弈,分析了上下游市场结构对于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并以大型客机为例,分析了产业链纵向分拆及国际化分工的原因,阐释了当前我国发展大型客机选择“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的理由,同时绘制了上海大飞机产业链构成图。本文对世界两大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源地—美国西雅图航空城和欧洲图卢兹航空谷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从主制造商的主导、分包商的集聚、相关产业的支撑、人才教育的支持、产业链的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当地航空产业的集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四个维度,运用PEST分析框架对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详细研究,构造出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SWOT矩阵。结合相关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的发展现状,本文研究了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最后从健全推进机制、完善规划布局、支持企业创新、推动产业集聚、政产学研结合、财政金融支持七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左怀亮[10](2012)在《民用飞机产品构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民用飞机制造业,客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当前主流的构型模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很多个性化的需求被企业所忽略,这种现象越来越不符合当前的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当前主流构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提出完善构型模式的理论,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提出客户选项驱动的民机产品构型模式,以客户选项为中心融合当前两种构型模式的优点,致力于实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客户选项是实现本文构型模式的关键,一方面作为企业向客户提供的可选项目收集客户需求,驱动产品构型;另一方面作为实现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载体收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被企业忽视的个性化需求也是通过客户选项来实现的。客户选项与产品模块相关联,只要确定了客户选项,就确定了产品构型。实现了客户选项对产品构型的驱动。当前主流构型模式中,客户选项是在产品开发之后创建的,因此在表达客户需求上存在局限性。本文的客户选项开发是在产品开发之前进行的,使得表达客户需求不受限制。当前文献中还没见关于客户选项的创建方法,本文提出基于矩阵关联法的客户选项创建方法,以客户需求驱动客户选项的创建,实现对客户需求表达更准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当前的构型模式中不被重视。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研究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更能实现对市场的把握和预测。本文提出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客户定制需求处理办法,实现了对客户定制需求的处理。文章最后给出了基于PTC公司Windchill9.1系统开发的民机产品构型系统,主要实现客户选项的创建,通过客户选项驱动产品构型的过程。并用国产民机ARJ21-700飞机的内饰中得座椅为例进行验证。综上,本文提出的民用飞机产品构型模式和关键技术是可行的,对我国乃至世界民机领域的产品构型理论和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4.1 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研究 |
1.4.2 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
1.4.3 博弈论相关理论综述 |
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
2.1 问题源流: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曲折发展之路 |
2.1.1 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2.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2.1.3 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
2.1.4 过去30多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教训 |
2.2 政策源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战略 |
2.2.1 大飞机市场问题 |
2.2.2 “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为主 |
2.2.3 优先发展“干线”还是“支线”飞机 |
2.2.4 大型客机项目应采取的机制 |
2.3 政治源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 |
2.4 开启“机会之窗”:大飞机政策的最终形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
3.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情况 |
3.1.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 |
3.1.2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趋势 |
3.1.3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主要特征 |
3.1.4 民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新挑战 |
3.2 美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2.1 美国大飞机产业政策 |
3.2.2 波音成功经验的启示 |
3.3 欧洲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3.1 欧盟大飞机产业政策 |
3.3.2 空客成功经验的启示 |
3.4 俄罗斯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5 巴西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4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分析 |
4.1 古诺模型 |
4.2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机制分析 |
4.2.1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单一寡头垄断的情况 |
4.2.2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双寡头垄断的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 |
5.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需求分析 |
5.2.1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5.2.2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分析 |
5.2.3 中国航线数量、航空旅客周转量与民航飞机市场需求的实证检验 |
5.2.4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预测的合理性检验 |
5.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障碍性分析 |
5.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
5.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资源性障碍分析 |
5.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
6.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ISV分析 |
6.1.1 产业链分析 |
6.1.2 供应链分析 |
6.1.3 价值链分析 |
6.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五力模型”分析 |
6.2.1 行业竞争者 |
6.2.2 零部件供应商 |
6.2.3 整机采购商 |
6.2.4 潜在的进入者 |
6.2.5 替代产品 |
6.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6.3.1 技术资源与能力分析 |
6.3.2 市场资源与能力分析 |
6.3.3 网络资源与能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
7.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
7.1.1 项目成功 |
7.1.2 公司发展 |
7.1.3 产业带动 |
7.1.4 聚焦发展 |
7.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 |
7.2.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业务定位 |
7.2.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市场定位 |
7.2.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品定位 |
7.2.4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客户定位 |
7.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
7.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
7.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
7.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
8.1 扩能路径 |
8.1.1 突出技术创新 |
8.1.2 注重人才培养 |
8.1.3 培育适航能力 |
8.2 拓展路径 |
8.2.1 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
8.2.2 筹建航空企业联盟 |
8.2.3 完善产业集群模式 |
8.3 提升路径 |
8.3.1 完善体制机制 |
8.3.2 强调文化引领 |
8.3.3 打造一流品牌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及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航线决策的航班计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航班计划 |
1.1.2 航班计划编排过程及问题 |
1.1.3 航班计划编排过程中的相关环节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范围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研究中的不足与问题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线决策的关键流程与模型框架 |
3.1 航线决策的关键流程与相关要素 |
3.1.1 航线决策的关键流程 |
3.1.2 市场规划 |
3.1.3 成本与收益模型 |
3.1.4 机队规划与经济性评估 |
3.2 市场预测模型 |
3.2.1 民航客运市场一般预测方法 |
3.2.2 适合航班计划的中长期市场预测模型 |
3.3 旅客需求模型 |
3.3.1 旅客乘坐航班行为分析 |
3.3.2 旅客需求模型 |
3.3.3 旅客需求模型的作用 |
3.4 航线决策的模型框架 |
3.4.1 枢纽与点对点航线网络 |
3.4.2 航线决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班计划编制及优化研究 |
4.1 关键流程与改进 |
4.1.1 业务流程 |
4.1.2 航班计划关键流程的改进 |
4.1.3 与航班计划相关业务的关键流程改进 |
4.2 航班计划编制的限制因素 |
4.3 航班频率决策 |
4.3.1 溢出和捕获 |
4.3.2 航班频率决策技术 |
4.4 航班时刻决策 |
4.4.1 航班时刻决策优化模型 |
4.4.2 航班时刻优化模型的解及解的讨论 |
4.4.3 应用实例 |
4.5 飞机指派 |
4.5.1 机型分派 |
4.5.2 机型分派的优化 |
4.5.3 飞机联线 |
4.5.4 联线优化模型与航班计划 |
4.6 航班计划的异常处理 |
4.6.1 异常及异常的业务处理过程 |
4.6.2 异常对优化的影响及处理 |
4.7 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编排航班计划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航班计划的评价指标与实证研究 |
5.1 航班计划评价指标的构建 |
5.1.1 现有航班计划评价的研究 |
5.1.2 完整的航班计划评价指标 |
5.2 航班计划的战略和资源利用特性评价 |
5.2.1 总周转量增长率 |
5.2.2 飞机日利用率 |
5.3 航班计划的市场竞争力评价 |
5.3.1 旅客延误 |
5.3.2 客座率 |
5.3.3 市场份额 |
5.4 航班计划的经济性评价 |
5.4.1 预期成本 |
5.4.2 预期收益 |
5.4.3 预期ASK、RPK |
5.5 航班计划的柔性评价 |
5.5.1 航班计划的柔性 |
5.5.2 航班计划的鲁棒性 |
5.5.3 航班计划的柔性评价 |
5.6 实证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全部航班部分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 |
附录2 全部航班变动成本计算结果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应用 |
1.1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1.2 航空业供应商参考依据 |
2 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分类 |
2.1 按时间分类 |
2.2 按航线区域分类 |
3 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
3.1 民用飞机市场需求模型构建 |
3.2 民用飞机需求预测模型主要影响参数 |
3.2.1 经济参数 |
3.2.2 收益数据 |
4 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流程 |
4.1 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流程概述 |
4.2 历史航空运输数据收集 |
4.3 分地区的历史GDP数据整理 |
4.4 历史YIELD数据分地区整理 |
4.5 建立按航线区域划分的航线运量数据 |
4.6 预测未来20年的GDP数据 |
4.7 收益假设和市场发展判断 |
4.8 按航线区域进行航空运量回归分析, 并分配至各个预测地区 |
4.9 输出航空运力与供应模型相匹配 |
5 长期预测面临的问题 |
6 未来航空运量预测可能的影响因素讨论 |
(4)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宽体客机市场分析 |
2.1 宽体客机市场细分 |
2.2 小型宽体客机产品市场分析 |
2.3 中型宽体客机产品市场分析 |
2.4 大型及超大型宽体客机产品市场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远程航线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
3.1 市场需求与客流量 |
3.2 航线市场需求常用预测方法 |
3.2.1 定性预测法 |
3.2.2 时间序列法 |
3.2.3 回归分析法 |
3.2.4 灰色预测法 |
3.2.5 重力模型法 |
3.3 基于灰色模型的已开远程航线市场需求预测 |
3.3.1 GM(1,1)模型 |
3.3.2 基于灰色模型的已开航线市场需求预测实证分析 |
3.4 新开远程航线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
3.4.1 基于O&D需求预测的经验方法 |
3.4.2 基于重力模型的新开远程航线市场需求预测 |
3.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4.4 参数估计 |
3.4.5 模型验证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宽体客机航段直接运营成本评估模型 |
4.1 飞机运营成本的分类 |
4.2 飞机直接运营成本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4.3 宽体客机航段直接运营成本模型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2 模型解释变量确定 |
4.3.3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宽体客机成本模型 |
4.3.4 参数估计 |
4.3.5 精度检验 |
4.4 成本模型经济性分析应用 |
4.4.1 座级经济性分析 |
4.4.2 燃油价格对座级经济性的影响 |
4.4.3 航段距离经济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方法 |
5.1 传统区域民机市场需求分析方法 |
5.2 旅客等待航班时间成本 |
5.2.1 航班频率对飞机座位数的影响 |
5.2.2 旅客等待航班时间成本的计算 |
5.3 基于航线运力优化配置的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模型 |
5.3.1 基本思想 |
5.3.2 模型构造 |
5.3.3 模型求解 |
5.4 模拟分析 |
5.4.1 模拟区域航线市场概况 |
5.4.2 模拟区域市场需求预测 |
5.4.3 抽象机型及运营条件设置 |
5.4.4 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以A航空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 |
1.3 研究所用的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
2.1 市场发展策略定义 |
2.2 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的评估 |
2.2.1 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
2.2.2 波士顿矩阵分析 |
2.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 市场发展策略的应用 |
2.3.1 国外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 |
2.3.2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选择与定位 |
2.4 市场营销及相关理论 |
2.4.1 民航市场细分理论 |
2.4.2 民航运输市场的营销策略 |
第3章 影响我国民航运输企业市场策略的因素分析 |
3.1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3.2 高铁、水运、公路发展的影响 |
3.3 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
3.4 民航运输企业提供产品能力的影响 |
3.5 融资成本对民航运输企业市场策略的影响 |
第4章 A航空运输企业自身现状分析 |
4.1 内部因素分析 |
4.1.1 优势因素分析 |
4.1.2 劣势因素分析 |
4.2 外部因素分析 |
4.3 SWOT分析 |
4.4 A公司主要业务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
4.5 A公司的波特五力模型 |
第5章 A航空运输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分析 |
5.1 民航运输企业所处市场整体分析 |
5.1.1 民用航空市场现状分析 |
5.1.2 民用航空市场发展预测 |
5.2 民航运输市场微观旅客需求分析 |
5.2.1 旅客需求或满意度的重要性 |
5.2.2 实证数据搜集分析 |
第6章 A公司市场发展策略选择与措施 |
6.1 A航空公司市场发展策略选择 |
6.2 A航空公司市场发展策略措施 |
6.2.1 在传统经营方式基础上不断创新 |
6.2.2 注重市场的精细化和差异化发展 |
6.2.3 突出企业的特色发展和信息建设 |
6.2.4 提高国际航班的数量和盈利水平 |
6.2.5 规划未来在北京第二机场的运营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民航旅客出行选择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6)航空电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及定义 |
1.1 航空电子系统及组成 |
1.2 航空电子产业组成 |
2 国外航空电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2.1 国外航空电子发展阶段 |
2.2.1 国外军用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阶段 |
2.2.2 国外民用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阶段 |
2.3 国外航空电子发展趋势 |
2.3.1 国外军用航空电子发展趋势 |
1) 航电系统在飞机出厂价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
2) 航电系统的重量要求尽可能下降 |
3) 采用新的设计方法, 软件处理能力和规模不断增加 |
4) 产品采取模块化、标准化的开放式系统结构 |
2.3.3 国外民用航空电子发展趋势 |
1) 实现数字化、综合化和模块化 |
2) 民机航电系统将具有更多的空管功能 |
3) 将采用开放式的体系架构开展系统设计 |
3 我国航空电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3.1 我国军用航空电子发展现状及市场预测 |
3.1.1 我国军用航空电子发展现状 |
3.1.2 我国军用航空电子市场预测 |
3.2 我国民用航空电子发展现状及差距分析 |
3.2.1 我国民用航空电子发展现状 |
3.2.2 差距分析及市场预测 |
1) 我国大型客机航空电子系统差距分析 |
(1) 美国大型客机 |
(2) 中国大型飞机 |
2) 我国民用航空电子市场预测 |
(1) 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分析, 短期将以国内航电市场为先导 |
(2) 广泛采取国际合作, 逐步进入民机市场 |
(7)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全寿命期成本管理 |
1.2.2 工程建设方案比选 |
1.2.3 工程投资估算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和内容 |
1.4.1 论文逻辑结构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2 基础理论和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全寿命期成本管理理论 |
2.1.2 显着性成本理论 |
2.2 基本方法 |
2.2.1 粒子群算法 |
2.2.2 RBF神经网络 |
2.2.3 Petri网 |
2.3 本章小结 |
3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LCC构成及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要素 |
3.1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全寿命期成本 |
3.1.1 民用飞机总装工作内容与生产线构成 |
3.1.2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LCC组成 |
3.1.3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LCC计算公式 |
3.2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要素分析 |
3.2.1 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内容 |
3.2.2 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2.3 基于调查问卷的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2.4 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关键要素 |
3.3 本章小结 |
4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建设方案比选方法 |
4.1 基于LCC的民用飞机总装生产模式选择 |
4.1.1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模式及造价特点 |
4.1.2 不同生产模式下的LCC分析 |
4.1.3 生产模式的对比与确定 |
4.2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工艺布置方案选择 |
4.2.1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工艺布置的主要内容 |
4.2.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生产线平衡 |
4.2.3 功能区的系统化布置 |
4.3 基于分层PETRI网的总装生产流程优化 |
4.3.1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流程 |
4.3.2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流程的Petri网模型 |
4.3.3 总装生产流程的改进与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估算模型 |
5.1 基于显着性成本理论的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估算内容 |
5.1.2 显着性成本项目的提取 |
5.1.3 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
5.2 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估算RBF模型 |
5.2.1 RBF估算模型结构与基本算法 |
5.2.2 RBF估算模型的训练和测试 |
5.3 实证分析 |
5.3.1 工程特征向量的预处理 |
5.3.2 工程特征向量的归一化处理 |
5.3.3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1.1 论文主要工作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民用航空产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民用航空产业定义 |
2 民用航空产业特点 |
2.1 高资产投入和高风险并存 |
2.2 高附加值与高关联度共存 |
2.3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极为典型 |
2.4 国际合作和专业化进程加快 |
3 民用航空产业链基本构成 |
3.1 飞机设计研发 |
3.2 飞机制造 |
3.3 适航审定 |
3.4 飞机营销 |
3.5 航空运营服务 |
3.6 航空维修 |
4 欧美民用航空产业链特点 |
4.1 美国 |
4.2欧洲 |
5 我国大型客机产业链模式 |
6 民用航空部件 |
6.1 机体 |
6.2 航空发动机 |
6.3 机载设备 |
7 民用航空加工装备与工艺 |
7.1 机身加工装备 |
7.2 航空发动机加工装备 |
7.3 复合材料加工工艺 |
7.3.1 手工铺层 |
7.3.2 自动铺带 |
7.3.3 自动丝束铺放 |
7.3.4 热压罐固化成形 |
7.3.5 液体成形 |
7.3.6 隔膜成形 |
7.3.7 复合材料制件加工、装配及无损检测 |
7.3.8 复合材料制件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 |
8 民用航空市场预测 |
8.1 全球 |
8.2 国内 |
(9)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民用航空产业的定义 |
1.2 民用航空产业的特征 |
1.2.1 高资本投入与高风险并存 |
1.2.2 高附加值与高关联度共存 |
1.2.3 高技术密集与人才专有性共存 |
1.2.4 国际合作和专业化进程加快 |
1.3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界定 |
第二章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历史 |
2.1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起源及重要发展阶段 |
2.1.1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起源 |
2.1.2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
2.2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主要成就 |
2.2.1 运-10 的成功首飞 |
2.2.2 麦道82、麦道90 的合作生产 |
2.2.3 国际转包生产合作 |
2.3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机遇 |
2.3.1 新支线客机ARJ21 |
2.3.2 大型飞机项目落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民用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
3.1 国际民用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
3.1.1 全球民用航空运输市场分析 |
3.1.2 全球民用航空运输需求量预测 |
3.2 国内民用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
3.2.1 国内民用航空运输市场分析 |
3.2.2 国内民用航空运输需求量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及模型分析 |
4.1 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
4.1.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 |
4.1.2 价值链理论 |
4.1.3 产业集聚理论 |
4.2 民用航空产业相关模型分析 |
4.2.1 古诺模型 |
4.2.2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
4.2.3 两个模型的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用航空产业链分析 |
5.1 产业链理论 |
5.2 民用航空产业链 |
5.3 寡头竞争市场环境下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
5.3.1 产业链的纵向分拆与一体化 |
5.3.2 治理模式选择:一个连续古诺模型分析 |
5.3.3 民用航空产业链结构及治理模式 |
5.3.4 我国发展大型客机“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的选择 |
5.4 上海大飞机产业链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主要航空城形成与发展的实证研究 |
6.1 西雅图航空产业的发展 |
6.1.1 西雅图航空城 |
6.1.2 主制造商波音在西雅图航空航天业的主导地位 |
6.1.3 分包商在当地的集聚 |
6.1.4 产业发展环境 |
6.1.5 西雅图航空产业链 |
6.2 图卢兹航空产业的发展 |
6.2.1 法国航空航天谷概况 |
6.2.2 航空航天谷主制造商 |
6.2.3 分包商的集聚 |
6.2.4 产业发展环境 |
6.2.5 图卢兹航空产业链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7.1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PEST分析 |
7.1.1 政治因素分析 |
7.1.2 经济环境分析 |
7.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7.1.4 技术环境分析 |
7.2 上海地区民用航空产业SWOT分析 |
7.2.1 优势分析 |
7.2.2 劣势分析 |
7.2.3 机会分析 |
7.2.4 威胁分析 |
7.2.5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SWOT分析矩阵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
8.1 发展现状 |
8.1.1 基础能力 |
8.1.2 配套能力 |
8.2 发展目标 |
8.2.1 总体目标 |
8.2.2 定量目标 |
8.2.3 定性目标 |
8.3 发展重点 |
8.3.1 飞机总装制造 |
8.3.2 发动机装试 |
8.3.3 航空电子 |
8.3.4 航空机电 |
8.3.5 适航认证 |
8.3.6 航空维修 |
8.4 产业布局 |
8.4.1 浦东张江南区布局 |
8.4.2 浦东机场南端布局 |
8.4.3 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布局 |
8.4.4 浦东临港新城布局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上海市民用航空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
9.1 健全推进机制 |
9.2 完善规划布局 |
9.3 支持企业创新 |
9.4 培育专业人才 |
9.5 推动产业集聚 |
9.6 政产学研结合 |
9.7 财政金融支持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总结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者录用的论文 |
(10)民用飞机产品构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及工业需求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产品构型概述 |
1.2.1 产品构型的起源 |
1.2.2 产品构型的发展 |
1.2.3 民机产品构型 |
1.3 研究现状 |
1.3.1 产品构型现状描述 |
1.3.2 民机产品构型现状描述 |
1.3.2.1 民机产品构型模式研究现状 |
1.3.2.2 客户需求研究现状 |
1.3.2.3 客户选项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论文的体系架构 |
1.4.1 研究范围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4.3 本论文技术路线 |
1.4.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民机产品构型体系结构 |
2.1 民机产品构型需求 |
2.2 民机产品构型架构 |
2.2.1 民机产品构型模式 |
2.2.2 客户选项创建模式 |
2.2.3 客户需求处理模式 |
2.2.4 客户选项更新模式 |
2.2.5 产品构型最佳匹配模式 |
2.3 民机产品构型过程分析 |
2.3.1 客户需求收集 |
2.3.2 客户需求处理 |
2.3.3 客户构型生成 |
2.4 体系结构有效性分析 |
第三章 基于矩阵关联法的客户选项创建方法 |
3.1 问题描述 |
3.1.1 客户选项需求分析 |
3.1.2 客户选项创建问题分析 |
3.2 客户选项创建过程 |
3.2.1 客户选项分类 |
3.2.2 客户选项初选 |
3.2.3 客户选项的优化 |
3.3 示例验证 |
3.3.1 选择市场调研客户选项 |
3.3.2 客户选项优化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客户定制需求处理方法 |
4.0 引言 |
4.1 问题描述 |
4.1.1 需求分析 |
4.1.2 客户定制需求处理问题分析 |
4.1.2.1 客户定制需求处理的方法分析 |
4.1.2.2 客户定制需求处理的指标 |
4.2 客户定制需求处理过程 |
4.3 示例验证 |
4.3.1 示例验证过程 |
4.3.2 结论分析 |
4.4 客户定制选项处理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民用飞机产品构型原型系统与示例验证 |
5.1 原型系统需求分析 |
5.2 原型系统架构 |
5.2.1 系统功能结构 |
5.2.2 系统架构 |
5.2.3 系统实现软件环境 |
5.3 系统功能及操作 |
5.3.1 系统登录 |
5.3.2 客户选项创建 |
5.3.3 构型交互界面 |
5.3.4 关联处理 |
5.3.5 客户定制需求处理 |
5.3.6 构型结果输出 |
5.4 应用示例验证 |
5.4.1 验证示例背景 |
5.4.2 示例验证内容 |
5.4.3 验证效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主要贡献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四、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D]. 户海印.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2]基于航线决策的航班计划优化研究[D]. 李福娟. 同济大学, 2007(02)
- [3]民用飞机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研究[J]. 王晶.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13(03)
- [4]远程航线市场宽体客机需求分析方法研究[D]. 黄赶祥.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6(08)
- [5]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以A航空公司为例[D]. 侯昌华. 天津大学, 2018(06)
- [6]航空电子产业发展研究[J]. 谢春茂. 科技传播, 2013(12)
- [7]民用飞机总装生产线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研究[D]. 廉大为.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8]民用航空产业战略研究[J]. 郑建华. 机械制造, 2018(12)
- [9]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D]. 王科.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10]民用飞机产品构型关键技术研究[D]. 左怀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