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薄膜分析中的错误及其排除

生物力学薄膜分析中的错误及其排除

一、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艾[1](2015)在《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机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高品位、易处理矿石亦逐渐消耗殆尽,低品位、难处理矿石成为今后主要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传统冶金方式对低品位矿石的处理存在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将矿石中有价金属溶出的生物冶金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流程短、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存在氧化速率慢、细菌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因此,提高细菌对矿石的氧化效率,促进有价金属的高效回收是目前湿法冶金领域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从德兴铜矿酸性矿坑废水中筛选并富集得到适合在35℃-40℃的温度下生长的嗜酸菌,并对其进行驯化。选用含高砷的金精矿、黄铜矿等典型的硫化矿作为处理对象,在浸出体系中加入少量带巯基氨基酸(L-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利用细菌和氨基酸共同作用氧化金精矿和黄铜矿。通过XRD(X射线衍射),FIRT(傅立叶变化红外线光谱),SEM/EDS(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弥散X射线谱)等表面分析技术考察金精矿矿粉在浸出前后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改变,确定金精矿生物氧化途径及机理并探讨氨基酸对其氧化途径的影响;利用黄铜矿的半导体性质,将黄铜矿矿块做成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实验,确定黄铜矿氧化途径以及氨基酸对黄铜矿浸出的影响。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确定浸矿前后浸矿细菌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情况;同时针对浸矿过程中对于金属离子的测定程序复杂的现状,本文开发了一种在酸性条件下能与Fe3+结合并能产生明显荧光的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并将该探针应用于金精矿等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液中Fe3+浓度的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文筛选的嗜中温混合菌对高砷金精矿中铁和砷都有较好的浸出效果。在浸出体系中分别添加少量含巯基的L-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后,对铁的浸出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使Fe的浸出率从65.3%分别上升到96.4%和94.5%;但是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s的浸出。SEM/EDS实验结果显示,添加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以后,矿粉表面腐蚀明显加重,且矿粉表面元素K和S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元素Fe和As的含量则明显减少。XRD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添加L-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浸矿的产物都是黄钾铁矾,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的添加并没有改变反应机理,只是加快了电子的传递。FT IR实验结果表明,浸矿体系中添加半胱氨酸以后,矿粉表面有较多的-NH和-COO-吸附在矿物表面,证明添加半胱氨酸有利于细菌在矿石表面吸附。(2)黄铜矿电极的电化学测试中,循环伏安实验结果显示,黄铜矿的电化学反应的主要产物为CuO,Cu2O和Cu1-xFe1-yS1-z等;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说明细菌和高半胱氨酸的添加不改变黄铜矿的电极极化机理,只会降低黄铜矿电极的表面阻力,加速了黄铜矿阴极反应速率和电极表面的氧化。交流阻抗实验结果显示,电荷转移电阻在含有高半胱氨酸和细菌的浸矿体系中最低,达到898.0Ω·cm2,说明在菌液中添加高半胱氨酸有利于电极表面电子的传递。在浸出的3-5天内,电荷转移电阻增加,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电荷转移电阻增加,膜阻抗也增加,说明在浸出后期有一层钝化膜覆盖在电极表面,这与极化曲线实验结果相符。(3)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比较了浸矿前、浸矿24天以后及添加高半胱氨酸浸矿反应24天后细菌的菌落结构变化,发现本次浸矿实验混合菌中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属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达到64.7%,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iu ferriphilum)和其它嗜酸菌(Acidiphilium)含量较低。随着浸出反应的进行,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iu ferriphilum)和其它嗜酸菌(Acidiphilium)的含量明显增加。在添加高半胱氨酸和未加高半胱氨酸的浸矿体系中,硫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到了47.2%和45.6%,嗜酸菌(Acidiphilium)的丰度上升到11.3%和9.6%。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iuferriphilum)的含量也分别上升到12.1%和10.3%。说明高半胱氨酸的添加对主要浸矿细菌群落的的影响并不明显。从热图的分析可知,浸矿过程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而添加高半胱氨酸对浸矿过程的中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4)通过罗丹明为母体合成的荧光化合物,该化合物具可作为Fe3+荧光探针,其对Fe3+具有很高的竞争性和选择性,在酸性介质中荧光性能稳定。在实际浸矿体系中,随着浸矿时间的推移,浸出液中Fe3+的浓度逐渐增强,浸矿溶液的荧光强度也随之逐渐增强,浸出液中Fe3+的浓度和浸矿溶液的荧光强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李文康[2](2014)在《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培养与调控系统开发》文中提出组织工程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体外培养构建人体软骨组织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然而,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构建的组织工程人体软骨存在手工操作培养,批次之间质量和安全难以控制,力学性能差,构建的软骨形态不规则等问题。所以,开发一套体外培养与调控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系统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的研究发现:力学刺激在软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开发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查询发现:目前针对组织工程软骨的生物反应器存在施加力学刺激的形式不全面,调控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构建培养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因此,本文针对人关节软骨和人耳廓软骨,开发两套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关节软骨,分析了关节软骨的运动力学性能,提出了基于摆动与压应力结合的关节软骨培养模式,提出了组织工程关节软骨培养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测量方法,完成了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的结构设计与制作;并针对组织工程关节软骨反应器的摩擦系数测量精度,对整个反应器进行了系统误差的测量与分析,并提出了减小误差方法;(2)基于嵌入式系统开发了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调控系统,完成了控制软件和以ARM芯片为核心的硬件电路并进行了调试,针对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摩擦系数的测量,开发了针对摩擦系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软件;(3)针对人耳廓软骨,通过建立人耳廓软骨的三维模型与力学仿真分析,确定组织工程人耳廓软骨的最佳施力与调控方案,完成了组织工程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整体结构设计;(4)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组织工程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采用C/C++技术编写了模糊PID智能控制算法,并将其封装在虚拟仪器程序中,实现了组织工程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力学调控培养的智能控制,采用细胞自动机算法,完成了对人耳廓软骨培养状况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总之,本文开发完成了组织工程人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加工与控制系统软硬件调试,完成了组织工程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系统的设计与控制系统软硬件调试,为下一步进行组织工程人关节软骨和人耳廓软骨体外培养打下了基础,对于组织工程软骨研究和进入临床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陈焱焱[3](2012)在《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骨质疏松和由此引发的骨折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骨强度的定量检测评估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先决条件和有效手段,双能x射线、定量CT等方法可实现骨密度的精确测量,但仪器昂贵、操作复杂且具有辐射性,难以满足大规模筛查、普查和长期动态跟踪测评的需求。定量超声骨强度检测方法具有测量准确、无辐射、成本低和操作简便的优点,尤其适合基层社区和家庭日常健康检测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全干式耦合的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一种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的建立基于超声波在骨骼中传播的理论模型和目前广泛应用的定量超声检测骨强度的原理及方法,建立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该方法研制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全干式耦合器,对各种不同形状跟骨有较好的适应性,全干式耦合器的使用使测试安全性、操作方便性、使用寿命和跟骨宽度测量精度均有所提高;采用高精度力敏传感器实时检测跟骨夹紧力,保证每次测量夹紧程度的一致性;使用双向导轨、换档装置等实现跟骨的精确定位;利用电子技术实现了超声波信号的激发、接收、信号调理、A/D转换、存储和上传上位机;采用五点三次平滑算法实现超声波信号的有效软件去噪;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实现宽带超声衰减(BUA)的获取;采用阈值加极值的判别方法提取超声波传播时间特征点,进而获取超声传播速度(SOS)。2、环境温度对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并建立消除温度影响的方法通过实验详细分析了环境温度对全干式耦合的超声骨强度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认识了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中消除温度影响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一种基于PWM闭环控制产生恒温热风的方法,该方法产生的恒温热风保证了超声传输通道温度的恒定,减小了环境温度对超声骨强度测量精度的影响,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实验得到了初步验证。3、全干式耦合的超声骨强度测量平台的重复性和有效性研究重复性评估:采用两个直接测量参数(BUA和SOS)的变异系数均方根百分比(CVRMS%)来评价重复性,分别选择了11人和18人进行了短期和长期的重复性实验,SOS,BUA的短期CVRMS%分别为0.30,4.24;中期CVRMSS%分别为0.39,4.33,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的水平。有效性评估:与DEXA设备(GE Lunar Prodigy; GE, USA)的30人相关性实验表明,跟骨骨强度指数与腰椎骨密度相关系数r=0.793(p<0.01);与韩国超声骨强度设备(SONOST-3000)的15人相关性实验表明,自制测量平台所测跟骨骨强度指数与韩国仪器所测骨质指数的相关系数r=0.860(p<0.01),这些结果表明自主研制的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平台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人群的成年人骨强度评价标准基于分层抽样方法从合肥、深圳、南京抽样采集500名成年人的骨强度测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曲线回归分析初步建立成年人的骨强度评价标准,包括男、女性骨强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曲线,男、女性平均骨强度峰值,男、女性性骨强度的标准差等信息。并运用Bland-Altman法对初步建立的成年人骨强度评价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根据该评价标准作出的评价结果与DEXA的评价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5、全干式超声骨强度仪的应用研究应用一:根据日常运动量的大小,将30名青年志愿者分为运动组和不运动组,采用t检验对两组骨强度均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组的骨强度峰值显着高于不运动组,说明运动对于提高骨强度峰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二:采用Bland-Altman法对20人的左、右脚跟骨强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左、右脚跟骨的骨强度值无显着差别,用单只脚跟骨强度可以反映骨质状况。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具有高精度、低成本、操作简便等特点,在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评估、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风险评估等方面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马逢伯[4](2012)在《运动影像测量方法的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影像测量方法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用于分析人体运动过程中技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体身体生理结构等。文章从影像测量方法的分类;影像测量方法的发展状况;影像测量方法的误差研究和减小影像测量方法误差的研究等角度归纳总结前人对运动影像测量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归纳分析,进一步确认关于运动影像测量方法正确、有效的研究方向。

刘素艳[5](2009)在《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关系国家兴衰的产业。虚拟制造(VM,Virtual Manufacturing)是使制造业能按照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有力武器。支持复杂产品设计的虚拟样机克服了物理样机生产灵活性差,并行性差,生产周期长,有时候设计需要反复进行,成本高等缺点。因此,虚拟样机代替物理样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虚拟样机制造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尤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作为支撑,使得虚拟样机的设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解决虚拟样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本文主要研究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仿真平台的关键技术,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分析了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高层体系结构(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和面向服务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概念和定义,结合SOA和HLA技术,提出了SHLAM模块的构建方法,应用到平台的仿真层,使得该平台不仅能以HLA/RTI为软总线进行准确快速的仿真,而且摒弃以往的紧密耦合技术和针对特定模型的构建,采用松散的耦合技术使得平台具有开放性、通用性和可重组性。以“小型通用快速自主对接平台研究”为例,研究机械领域复杂产品虚拟样机构建的详细过程和机械组件设计的流程。针对设计流程,提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数据传输“瓶颈”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为集成生成虚拟样机所必须的协同设计仿真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先进的IT技术为基础,提出了“缓冲池”思想,该思想可以为协同设计层提供技术支持,运用到平台不仅能够使模型设计速度加快,提高仿真准确度,而且能够紧密的将平台连为一体。以HLA作为软总线结合SOA是本文的创新,将SHLAM模块方法和“缓冲池”思想共同应用到平台的构建,达到松散耦合与紧密耦合技术的联合使用。根据上面的研究,结合支持虚拟样机的多学科设计一体化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给出了虚拟样机协同设计平台的原型框架。该框架不试图集成各个商业软件,而是采用了分层的方法,利用“缓冲池”思想将它们紧密的连接成一个整体,达到了分而不散的效果。最后,在热控电动百叶窗机构控制系统仿真模型设计中,给出了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的方法,详细给出了二相混合式步进电机SHLAM模块的构建,给出了联合仿真的结果,为平台仿真层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田蜀东[6](2008)在《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直接影响汽车的平顺性、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本文是针对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的。在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当量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思想,建立了离散模型和数学模型,详细叙述了建模的要点和过程,编写了模型组装模块。对发动机的激励进行了详细建模,并将其用于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响应计算中。结合汽车动力传动系当量力学模型,对计算扭转振动固有特性的经典霍尔茨法加以完善,研制了其计算机算法。对基于有限元思想建立的汽车动力传动系数学模型,应用矩阵方法计算其固有特性,进一步应用模态分析法计算其振动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有限元思想建立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模型,应用矩阵方法计算其固有特性,比经典的霍尔茨法计算的结果精确,方法简洁,且可实现程序通用化。而且,进一步应用模态分析法,很容易得出系统的强迫扭转振动响应。

李诚志[7](1983)在《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文中提出由于摄影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远距离记录系统,它不但可以在训练中应用也可在比赛场合下使用,所拍摄的影片可用于定既分析更可用于定量分析,固此它深受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员的欢迎。尽管近年来其它测试仪器及方法不断涌现,但影片分析方法目前仍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人们

李诚志[8](1983)在《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摄影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远距离记录系统,它不但可以在训练中应用也可在比赛场合下使用;所拍摄的影片既可用于定性分析更可用于定量分析,因此它深受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员的欢迊。尽管近年来其它测示仪器及方法不断涌现,

二、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机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硫化矿的生物浸出发展及现状
    1.2 生物浸矿微生物种类及特性
        1.2.1 浸矿体系中微生物的种类
        1.2.2 浸矿微生物的特性
    1.3 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机理的研究方法
        1.3.1 表面分析技术及应用
        1.3.2 电化学技术及应用
    1.4 浸矿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态学方法
        1.4.1 基因指纹图谱法
        1.4.2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1.4.3 分子杂交法
    1.5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受资助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氨基酸对中等嗜热菌预处理高砷金精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种
        2.2.2 实验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4 材料测试及表征
        2.2.5 矿样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菌的驯化
        2.3.2 金精矿的生物浸出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L-半胱氨酸对高砷金矿预处理影响实验
        2.4.2 高半胱氨酸对金精矿的浸出影响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半胱氨酸对黄铜矿生物浸出影响的电化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浸矿微生物及驯化
        3.2.2 矿样
        3.2.3 电极制作及电化学测试
        3.2.4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极腐蚀表面形貌状况研究
        3.3.2 循环伏安实验研究
        3.3.3 极化曲线研究
        3.3.4 电化学阻抗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精矿生物浸出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4.2.3 样品 DNA 的抽提
        4.2.4 16SRNA PCR 扩增
        4.2.5 构建 Miseq 文库
        4.2.6 Miseq 测序
        4.2.7 OTU 聚类分析方法
        4.2.8 OUT 分类学分析
        4.2.9 多样性指数
        4.2.10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CR 扩增结果
        4.3.2 Miseq 测序结果
        4.3.3 多样性指数分析
        4.3.4 稀疏曲线分析
        4.3.5 Shannon-Wiener 曲线
        4.3.6 Rank-Abundance 曲线分析
        4.3.7 群落组分分析
        4.3.8 群落 Heatmap 图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金精矿浸出体系中 Fe~(3+)检测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罗丹明衍生物荧光化合物的制备
        5.2.3 浸矿体系中 Fe~(3+)浓度的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化合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5.3.2 pH 值对荧光化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5.3.3 荧光化合物荧光强度与 Fe~(3+)浓度的关系
        5.3.4 荧光探针对 Fe~(3+)荧光选择性和竞争性的研究
        5.3.5 荧光化合物在硫化铁矿生物浸出体系中 Fe~(3+)检测的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创新之处、展望及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及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培养与调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组织工程软骨及其生物反应器的发展
        1.2.1 目前软骨修复技术的发展状况
        1.2.2 力学因素在组织工程技术上的发展
        1.2.3 生物反应器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目的
第2章 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系统
    2.1 关节软骨形态体外培养与调控系统总体设计
    2.2 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开发
        2.2.1 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工作原理
        2.2.2 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设计
    2.3 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监控软件开发
        2.3.1 嵌入式系统 ARM 芯片工作的程序原理及参数控制
        2.3.2 嵌入式系统 ARM 显示界面
    2.4 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数据处理系统开发
        2.4.1 MFC 简介
        2.4.2 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2.4.3 软件功能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生物反应器系统误差分析
    3.1 误差的介绍
        3.1.1 随机误差
        3.1.2 系统误差
    3.2 系统组装调试与误差分析
        3.2.1 系统组装
        3.2.2 误差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耳廓软骨形态体外培养与调控系统
    4.1 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设计
    4.2 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数据采集
        4.2.1 数据采集的方法选择
        4.2.2 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参数控制
    4.3 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监控软件开发
        4.3.1 Labview 简介
        4.3.2 Labview 数据采集
        4.3.3 软件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耳廓软骨生物反应器监控软件的核心算法
    5.1 算法简介
    5.2 人耳廓软骨外部整体压力控制算法
    5.3 细胞自动机控制算法
        5.3.1 细胞自动机算法简介
        5.3.2 模型建立
        5.3.3 实验模拟方法
        5.3.4 实验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重点与难点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超声传播特性的骨强度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2.1 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特性
        2.1.1 骨骼特性
        2.1.2 超声波特性
        2.1.3 超声波在骨骼中传播的理论模型
    2.2 超声测量骨强度的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2.2.1 宽带超声衰减(BUA)
        2.2.2 超声波传播速度(SOS)
        2.2.3 骨强度指数及其它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的建立
    3.1 机械设计
        3.1.1 总体结构设计
        3.1.2 定位
        3.1.3 耦合
    3.2 电路设计
        3.2.1 模拟电路
        3.2.2 数字电路
    3.3 软件设计
        3.3.1 下位机软件
        3.3.2 上位机软件
    3.4 测量方法有效性的初步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温度对超声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及其消除方法
    4.1 温度对超声骨强度测量的影响规律
    4.2 消除温度影响超声测量的方法
    4.3 实验验证及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干式超声骨强度仪的重复性和有效性研究
    5.1 重复性
        5.1.1 重复性评估指标
        5.1.2 短期重复性
        5.1.3 中期重复性
        5.1.4 与国外同类设备的重复性对比
    5.2 有效性
        5.2.1 与DEXA测量骨密度设备的相关性
        5.2.2 与同类超声骨强度设备的相关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声骨强度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
    6.1 DEXA骨密度和超声骨强度评价标准简介
    6.2 骨强度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
        6.2.1 样本数据的采集方法
        6.2.2 数据统计分析
        6.2.3 初步建立评价标准
    6.3 骨强度评价标准的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干式超声骨强度仪的应用研究
    7.1 运动影响骨强度的研究
        7.1.1 引言
        7.1.2 实验方法
        7.1.3 结果和讨论
    7.2 左、右脚跟骨强度差异性的研究
        7.2.1 引言
        7.2.2 实验方法
        7.2.3 实验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小结和创新之处
        8.1.1 研究小结
        8.1.2 创新之处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1.2.2 对现行国内外研究的总结
    1.3 关键技术
        1.3.1 XML 技术
        1.3.2 Web 服务技术
        1.3.3 面向服务的技术
        1.3.4 网格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HLA 在协同设计仿真平台中的研究
    2.1 HLA 概述
    2.2 HLA/RTI 分析比较
    2.3 基于HLA 的分布式协同仿真
    2.4 HLA 在协同设计仿真平台中的应用
    2.5 SHLAM 模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例分析
    3.1 小型通用快速自主对接平台虚拟样机构建实例
        3.1.1 虚拟样机的设计
        3.1.2 虚拟样机中实体模型的建立
    3.2 虚拟样机制作流程及问题
    3.3 问题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仿真平台框架模型
    4.1 技术分析
        4.1.1 B/S、C/S 结构
        4.1.2 数据库技术
        4.1.3 操作系统
    4.2 框架提出
        4.2.1 开发设计层的缓冲池思想
        4.2.2 仿真分析层
        4.2.3 框架系统
    4.3 技术实现
        4.3.1 MATLAB 与数据库
        4.3.2 协同仿真与松散耦合
    4.4 平台的特点和创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仿真支撑环境应用实例
    5.1 热控电动百叶窗机构控制模型
        5.1.1 代数环问题
        5.1.2 联合仿真
        5.1.3 SHLAM 模块构建方法
    5.2 闭环联合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的意义
        1.1.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的背景
        1.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的意义
    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与求解研究的概述
        1.2.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概述
        1.2.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研究的概述
        1.2.3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计算方法研究的概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与求解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元思想及其发展
        2.1.1 有限元思想概述
        2.1.2 有限元思想的发展
    2.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力学模型的离散化
        2.2.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力学模型
        2.2.2 力学模型的离散化
    2.3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单元分析
        2.3.1 扭转振动单元位移和力矩的向量表示
        2.3.2 扭转振动单元的矩阵表示
    2.4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整体分析
        2.4.1 结点的位移连续与力矩平衡方程
        2.4.2 扭转振动的整体运动方程
        2.4.3 整体惯量矩阵的组装
        2.4.4 整体刚度矩阵的组装
        2.4.5 整体阻尼矩阵的组装
        2.4.6 对整体矩阵的说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动机激励的建模
    3.1 汽车发动机激励的由来及其特性
        3.1.1 发动机激励力及力矩的产生因素
        3.1.2 发动机激励力及力矩的特性概述
    3.2 单缸发动机激励的建模
        3.2.1 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简化
        3.2.2 活塞的运动学分析
        3.2.3 回转运动部件重力产生的激励力及力矩
        3.2.4 往复运动部件重力产生的激励力及力矩
        3.2.5 回转运动部件的离心惯性力产生的激励力及力矩
        3.2.6 往复运动部件的往复惯性力产生的激励力及力矩
        3.2.7 气缸内气体压力变化所产生的激励及其简谐分析
    3.3 多缸直列发动机激励的建模
        3.3.1 单个气缸产生的总激励力及力矩
        3.3.2 多缸直列发动机曲轴的激励力及力矩
        3.3.3 多缸直列发动机机体的激励力及力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计算
    4.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固有特性的计算方法
        4.1.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固有特性计算的霍尔茨法
        4.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固有特性计算的矩阵方法
    4.2 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响应计算的模态分析法
        4.2.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模态分析方程
        4.2.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响应的计算方法
    4.3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固有特性计算实例
        4.3.1 直支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固有特性计算
        4.3.2 分支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固有特性计算
    4.4 汽车动力传动系在发动机激励力矩下的响应计算
        4.4.1 发动机激励力矩的计算
        4.4.2 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响应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机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D]. 郑红艾. 东华大学, 2015(07)
  • [2]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培养与调控系统开发[D]. 李文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3]全干式超声骨强度测量方法研究[D]. 陈焱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4]运动影像测量方法的发展现状研究[J]. 马逢伯.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04)
  • [5]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刘素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3)
  • [6]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建模的关键问题研究[D]. 田蜀东. 吉林大学, 2008(11)
  • [7]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A]. 李诚志. 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3
  • [8]生物力学影片分析的误差及其消除方法[A]. 李诚志. 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四), 1983

标签:;  ;  ;  ;  ;  

生物力学薄膜分析中的错误及其排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