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主骨论与骨矿物质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明,王磊,华臻,许海燕,程建[1](2021)在《糖尿病肾病继发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文中认为糖尿病和骨质疏松是内分泌代谢领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骨质疏松患者人数急剧增加。预计今后几十年内,全世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数量及治疗费用将增加2~4倍,但目前骨质疏松仍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有效治疗,尤其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仍是临床难点[1]。同时,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报道,中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0.4%[2],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
谭张奎,向楠,张妍,熊梦欣,薛瑶珺,黄诗怡,周广文[2](2021)在《基于IL-6/JAK2/STAT3通路探讨补肾化痰方改善去势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骨丢失和IL-6/Janus激酶2 (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0.184 mg/kg)组以及补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4.7、9.4、18.8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周给予戊酸雌二醇和补肾化痰方进行干预,给药12周后取材。采用Micro CT检测各组大鼠肱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变化;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考察各组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 IL-17 水平;采用 qRT-PCR 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 和 STAT3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肱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小梁减少、稀疏,脂肪细胞增多;血清中IL-6、TNF-α和IL-17水平显着升高(P<0.01);股骨组织IL-6、IL-6R、JAK2和STAT3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L-6、IL-6R、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显着增加(P<0.05、0.01);骨小梁增多,且结构较完整,脂肪细胞减少;补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数显着增多(P<0.05、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戊酸雌二醇组以及补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7水平显着降低(P<0.01);股骨组织IL-6、IL-6R、JAK2和STAT3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IL-6、IL-6R、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补肾化痰方能够改善去势大鼠骨丢失,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JAK2/STAT3通路有关。
冯欢欢[3](2021)在《基于“肾虚血瘀”理论骨密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中成药和汤剂治疗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龚教授治疗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及骨密葆方组方意义。(2)观察骨密葆方对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疗效。(3)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骨密葆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微观结构,及其对IGF-β/Smad通路影响,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BSCO、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6月,搜索补肾活血中药制剂治疗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文献研究质量,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用药规律探讨病历资料收集来自龚正丰教授门诊诊治的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药物频率、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Gephi进行复杂网络分析。(3)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诊断为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50例病例,分为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分别于入组前、3月后测定骨密度,入组前、第1、2、3月测定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疗效判定。(4)实验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甲强龙组、福善美组、骨密葆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观察大鼠基本情况,测定大鼠骨相关血清学指标,测定腰椎骨组织相关mRNA,HE染色下观察骨形态、Western Blot法测定TGF-β 1、p-Smad2/3和Smad4蛋白表达。结果:(1)研究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样本总量为1012例,其中试验组509例,对照组5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常规治疗的中成药和西药相比,在降低VAS评分分别为[MD=-1.74,95%CI(-2.01,-1.46),P<0.01],[MD=-2.47,95%CI(-2.70,-2.25),P<0.01],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MD=-5.08,95%CI(-6.13,-4.03),P<0.01],[MD=-0.83,95%CI(-1.33,-0.33),P<0.01]方面,补肾活血中药制剂可能优于常规治疗;②在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RR=1.24,95%CI(1.12,1.37),P<0.01],[RR=1.03,95%CI(0.97,1.09),P>0.01]方面,以补肾活血为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率可能优于其它中成药;③在提高腰椎骨密度分别为[MD=0.06,95%CI(-0.01,0.13),P>0.01],[MD=0.09,95%CI(0.05,0.14),P<0.01],以补肾活血为治法可能优于阳性对照为西药的治疗。(2)对龚正丰教授84个处方进行分析,制首乌位于网络中心,内圈为生黄芪、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海螵蛸和怀牛膝。健脾、补肾、活血是常见治法。(3)①本次研究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绝经时限与骨密度具有相关性(P≤0.01)。②治疗后两组受试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进行组间比较,经t检验,治疗后第1、2、3月VAS评分P=0.000,P=0.008,P=0.029,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缓解情况要优于对照组。③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9.57%,采用秩和检验,Z=13.286,P=0.000(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4)①与甲强龙组比较,福善美组、低、中、高剂量组体重明显增加。②与甲强龙组比较,福善美组、低、中、高剂量组Ca增加、P减少有统计学差异。福善美组、中、高剂量组BGP增加、TRACP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福善美组、低、中、高剂量组PⅠNP明显增加且均有统计学差异。④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小梁结构破坏及脂肪组织形成。福善美组、高剂量组小鼠股骨骨结构相对完整,高、中剂量组大鼠第4腰椎骨组织结构相对完整。④模型组Smad4、p-Smad2/3和TGF-β1表达上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Smad4、p-Smad2/3和TGF-β1表达明显下调且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1)以补肾活血为治法在改善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骨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2)骨密葆方可明显减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医证候,起到良好的控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3)骨密葆方可以调节钙、磷代谢,通过增加BGP、P ⅠNP分泌,降低TRACP,调节骨代谢。通过DKK1 mRNA产生DKK1,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同时激活成骨细胞Runx2mRNA,抑制破骨细胞CTSK mRNA。同时,通过TGF-β/Smads上调TGF-β1,p-Smad2/3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促进骨形成,改善GIOP大鼠骨代谢失衡状态。骨密葆可以通过多靶点、多因子调节防治骨质疏松。
林燕平[4](2021)在《基于BMP/Smad信号通路研究三七皂苷Fa调控BMSCs成骨分化及抗氧化应激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付仁婷[5](2021)在《补肾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帆[6](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蒙药方剂塔布森-2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文中认为
孙梦华[7](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直接、最具有破坏性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骼微细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其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显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70岁以后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骨量将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所带来的危害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显着。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的医疗费用将达1745亿元。社区居民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但实际防控力量相对较弱,人们对于该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因此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此项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人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知晓度,进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骨密度值、骨折史、跌倒史、绝经年龄、饮食习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丈夫……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人在40岁以后,尤其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开始出现如腰膝酸软、下肢拘挛、乏力、身高变矮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对OP骨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临床实践证实血液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含量可以间接推断骨骼的代谢产物状态和相关激素,因此可将骨代谢生化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情况、预测骨折风险等。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针对我国人口学特征,同时包含中医体质、饮食习惯等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的研究鲜少,所以本研究对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开展了以中医体质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关的调查,深入挖掘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检测血清IGF-I、IL-6蛋白含量,探究其与OP骨折的相关性,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参考,并为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供前期工作基础。研究目的1.分析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2.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内容1.开展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调查,并获得远期随访(2017.11-2019.12)骨折发生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等相关危险因素;2.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使用ELISA方法检测蛋白,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注册登记式调查研究(Registry study,RS),嵌入巢式病例对照设计。2.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北京市三大社区(东城区、朝阳区以及丰台区),对45-80岁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女性)进行临床问卷信息调查、BMD检测、生物样本采集。同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问卷采集信息本研究采用的是《全国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病例报告表所涉及的内容与结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期间,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调查人群的一般信息、骨折史、家族遗传史、跌倒史、睡眠情况、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类型、烹调方式、以及对食物的摄入情况)、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等方面信息进行登记填写。4.骨密度检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美国Hologic Wi)测定腰椎(L1-L4)和双髋部骨密度。5.生物样本采集与管理研究对象需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并离心后将血清装入EP管,-80℃冰箱保存。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样本从-80℃冰箱中取出,防止其他样本的反复冻融影响检测结果。6.随访实施基于前期流调数据,经过两年时间于2019年12月通过电话随访获得该研究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7.蛋白检测运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原则,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以年龄、骨量情况、基础疾病一致作为匹配条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I、IL-6含量。8.数据管理基于Epidata3.1软件,独立双人双录入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并结合软件一致性校验等形式,确认数据录入准确无误。9.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人群一般情况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ython3.9进行SMOTE算法平衡数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先采用t/Chisq检验、单因素分析,选取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LR),a 入=0.05,a出=0.10。以a=0.05为标准,即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7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通过电话随访获取到两年时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共随访到OP高危患者612例,应答率86%,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无骨质疏松性骨折597例。2.通过分析15例骨折患者的骨量情况、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发现:在骨量情况方面:骨质疏松为8例,骨量减少为7例;在骨折发生部位方面:胸腰椎椎体骨折为7例、踝关节骨折为4例、桡骨远端骨折为4例;在骨折发生原因方面:跌倒为12例,扭伤为3例。3.在6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中,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人群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体重、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骨折史、跌倒史、睡眠时间(夜间)、饮食习惯、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气虚质、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3CM)。5.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出气虚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体质。6.两组共30例样本中均能检测到血清IGF-I、IL-6。其中骨折组血清IGF-I含量明显低于未骨折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组血清IL-6含量高于未骨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与检测样本量少有关。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气虚质相对其他体质类型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更高。2.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 3CM)。3.血清IGF-I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可能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具有相关性。
陈艳婷[8](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闫香花[9](2021)在《牛膝木瓜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对肝肾阴虚型PMOP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骨密度、骨转换指标、疼痛评分及动态平衡功能的改善情况,以期对在中医理论下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口服;治疗组在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基础上加用“牛膝木瓜汤”,共服用3月,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观察结果。观察指标:中医证候总积分、腰椎骨密度、PINP、β-CTX、VAS疼痛评分、TUGT计时,同时记录安全性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完成30例观察病例数,各脱落了3例观察病例。(1)经统计学分析,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P=0.001(P<0.01),有显着性差异。疼痛缓解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经秩和检验,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4)骨转换指标:骨转换指标:两组治疗后β-CTX较治疗前均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IN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TUGT计时较治疗前均减少,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P=0.001(P<0.01),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TUGT计时比较,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2)“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VAS评分,缓解疼痛症状。(3)“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能明显降低患者TUGT计时,可以改善患者的动态平衡功能。(4)治疗全程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牛膝木瓜汤”是安全有效的中药。
杨铠宁[10](2021)在《基于“脾肾相关”从SDF-1/CXCR4通路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病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中医“脾肾相关”理论为指导,探究采用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法的中医不同治法分别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进行防治,是否会引起骨骼、骨骼肌中SDF-1/CXCR4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蛋白表达变化,分析扩展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机制。通过观察不同治法下,大鼠的骨骼、肌肉中SDF-1/CXCR4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的比较,为选择防治骨质疏松症最佳的中医治法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91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和福善美组,除正常组外均行去卵巢手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大鼠模型。术后第2日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共计10周。其中正常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补肾阴组、补肾阳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福善美组分别予以左归丸、右归丸、补中益气汤、补肾健脾方和福善美药液灌胃。末次灌胃后麻醉、采集标本。开腹抽取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取出左、右后肢股骨和左后肢腓肠肌白肌部分,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各组大鼠左后肢股骨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P、TRACP及骨骼、骨骼肌中SDF-1、CXCR4、PI3K、HIF-1α的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模型建立及评价1.骨密度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后肢股骨密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所有治疗组大鼠的骨密度均显着提升(P<0.01)。2.骨代谢指标测定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P和TRACP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而各治疗组大鼠血清ALP和TRACP水平与模型组比均显着降低(P<0.01),其中以福善美组降低最为明显,其次为补肾健脾组。第二部分:中医不同治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骨骼肌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一:中医不同治法下骨组织中的SDF-1、CXCR4、PI3K、HIF-1α蛋白表达1.模型组大鼠的骨组织SDF-1含量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阳组、福善美组、健脾组大鼠骨组织SDF-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补肾阴组也明显降低(P<0.05);补肾健脾组也有很大程度降低,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骨组织CXCR4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个治疗组大鼠的骨组织CXCR4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下降(P<0.01),以福善美组下降最明显,其次是补肾阳组。3.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骨组织PI3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与模型组对比,福善美组、健脾组、补肾阳组和补肾阴组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1),补肾健脾组PI3K的升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大鼠的骨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骨组织HIF-1α水平都显着提升(P<0.01),福善美组升高最多,健脾组次之。实验二:中医不同治法下骨骼肌中的SDF-1、CXCR4、PI3K、HIF-1α蛋白表达1.模型组大鼠的骨骼肌SDF-1蛋白表达含量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福善美组、健脾组大鼠的骨骼肌SDF-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其余治疗组也有所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骨骼肌CXCR4蛋白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骨骼肌CXCR4含量均有显着下降,其中补肾健脾组下降程度(P<0.05)逊于其他治疗组(P<0.01),福善美组大鼠的骨骼肌CXCR4含量下降最为明显,明显高于补肾阴组和补肾健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以福善美组升高最为显着(P<0.01),甚至超过正常组含量,其次是健脾组、补肾阳组(P<0.01)和补肾阴组(P<0.05)。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HIF-1α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对比模型组,各治疗组均将骨骼肌HIF-1α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结论:1.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方法均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骨密度,显着下调血清ALP、TRACP水平,说明滋补肾阴法、温补肾阳法、健脾法和补肾健脾法能有效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转换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2.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法可以通过下调骨组织SDF-1和CXCR4、上调PI3K和HIF-1α蛋白表达,调控骨组织SDF-1/CXCR4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起防治作用。3.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法可以调节骨骼肌SDF-1/CXCR4信号通路上的相关蛋白表达,减少骨骼肌SDF-1和CXCR4、增加PI3K和HIF-1α蛋白含量,与对骨骼的调节一致,说明骨骼与肌肉的协调性增强,从而促进骨形成,达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4.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最主要病机,脾虚也是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健脾和补肾健脾法均可以有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二、肾主骨论与骨矿物质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主骨论与骨矿物质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肾病继发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 高血糖毒性 |
1.2 胰岛素抵抗 |
1.3 氧化应激反应 |
1.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
1.5 肾病导致的骨代谢相关物质的异常 |
2 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认识 |
(2)基于IL-6/JAK2/STAT3通路探讨补肾化痰方改善去势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材 |
1.3 药品与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补肾化痰方的制备 |
2.2 分组、造模与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肱骨微结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的影响 |
2.5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病理变化的影响 |
2.6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数量的影响 |
2.7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7水平的影响 |
2.8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和STAT3 m RNA表达的影响 |
2.9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 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肱骨微结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的影响 |
3.2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病理变化的影响 |
3.3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数量的影响 |
3.4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7水平的影响 |
3.5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和STAT3 m RNA表达的影响 |
3.6 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3)基于“肾虚血瘀”理论骨密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骨质疏松症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药治疗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 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 |
3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药物网络分析挖掘龚正丰教授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录入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药物频次 |
2.2 药物性味归经 |
2.3 关联规则 |
2.4 聚类分析 |
2.5 复杂网络分析 |
3 结论 |
第三章 骨密葆组方分析 |
1 病因病机 |
1.1 肾阴肾阳亏虚为本 |
1.2 气虚血瘀为重要因素 |
2 治法 |
2.1 平补肾阴肾阳 |
2.2 益气活血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骨密葆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研究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筛选病例 |
2.2 分组及治疗 |
2.3 一般项目 |
2.4 疗效指标 |
2.5 不良反应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安全性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年龄、体重指数、绝经时限、腰围与骨密度相关性 |
3.3 VAS评分比较 |
3.4 骨密度比较 |
3.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骨密葆治疗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骨密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1.2 骨质疏松症潜在致病靶点筛选 |
1.3 药物(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构建及可视化 |
1.4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1.5 GO富集及KEGG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骨密葆潜在活性化合物及其作用靶点筛选结果 |
2.2 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靶点 |
2.3 骨密葆治疗骨质疏松症靶点网络 |
2.4 蛋白互作网络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骨密葆对GIOP大鼠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骨密葆煎剂制备 |
2.2 造模与分组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血清学检测 |
3.3 PCR测定 |
3.4 骨组织形态检测 |
3.5 Western Blot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综述: 中药复方防治GIOP的动物模型和评价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肾精不足 |
1.2 脾胃亏虚 |
1.3 肝血不足 |
1.4 瘀血阻滞 |
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3.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概况 |
3.1 年龄 |
3.2 骨密度值 |
3.3 跌倒史 |
3.4 雌激素水平 |
3.5 家族骨折史 |
3.6 既往骨折史 |
3.7 不良的生活方式 |
3.8 体重/体重指数 |
3.9 初潮时间 |
3.10 怀孕/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 |
综述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1.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1.2 骨转换标志物 |
1.3 激素与细胞因子 |
1.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1.3.2 白介素-6 (IL-6) |
1.3.3 其他指标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伦理与注册 |
2.3 研究对象 |
2.3.1 数据来源 |
2.3.2 诊断标准 |
2.3.3 纳排标准 |
2.3.4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2.3.5 结局判定标准 |
2.4 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采集 |
2.4.1 问卷调查 |
2.4.2 骨密度检测 |
2.4.3 生物样本采集 |
2.5 随访工作的实施 |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
2.6.1 质量控制 |
2.6.2 研究者的培训 |
2.7 数据收集与管理 |
2.7.1 数据收集 |
2.7.2 数据管理 |
2.8 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调查完成情况 |
4.2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
4.2.1 年龄 |
4.2.2 骨量情况 |
4.2.3 绝经年龄 |
4.2.4 工作类型 |
4.2.5 中医体质 |
4.3 调查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
4.3.1 OP骨折发生部位 |
4.3.2 OP骨折发生原因 |
4.3.3 OP骨折人群骨量情况 |
4.3.4 OP骨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4.4 基于SMOTE算法的不平衡数据处理 |
4.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 |
4.5.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4.5.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
5.讨论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5.1.1 骨密度值降低 |
5.1.2 跌倒 |
5.1.3 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
5.1.4 饮用碳酸饮料 |
5.1.5 夜间睡眠时间短 |
5.1.6 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 |
5.1.7 饮食习惯 |
5.2 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2.1 气虚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2.2 其他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3 结合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
5.3.1 对于绝经期女性、中老年人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应做到“未病先防” |
5.3.2 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状者要“既病防变” |
5.3.3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来说要做到“瘥后防复” |
6.小结 |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实验对象 |
2.3 检测指标 |
2.4 检测方法及原理 |
2.5 检测实施 |
2.5.1 主要材料、仪器 |
2.5.2 实验分组 |
2.5.3 操作步骤 |
2.6 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两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4.2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4.2.1 IGF-I检测结果 |
4.2.2 IL-6检测结果 |
5.讨论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关系 |
5.2 中医体质与血清IGF-I、IL-6关系 |
6.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8)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PMOP概述 |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 |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2 药物治疗 |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临床疗效 |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3.3 展望 |
2.4 结论 |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3 研究方法 |
3.1.4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4 结论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纳入病例数 |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4.2.10 不良事件 |
4.3 讨论 |
4.3.1 针法选择依据 |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
4.3.3 药物选择依据 |
4.3.4 疗效分析 |
4.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牛膝木瓜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观察指标比较 |
2.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转换指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比较 |
3 两组疗程结束后中医证候疗效与疼痛缓解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 |
2 中医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机 |
3 “牛膝木瓜汤”的遣方依据 |
4 “牛膝木瓜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分析 |
4.1 组方分析 |
4.2 现代药理分析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2 骨转换指标疗效分析 |
5.3 骨密度疗效分析 |
5.4 VAS疼痛评分分析及疼痛缓解有效率分析 |
5.5 TUGT疗效分析 |
6 安全性评价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临床诊疗概述 |
1 西医研究现状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中医研究现状 |
2.1 中医学认识现状 |
2.2 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2.4 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脾肾相关”从SDF-1/CXCR4通路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病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不同治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骨骼肌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影响 |
实验一 中医不同治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 |
实验二 中医不同治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骼肌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脏腑相关”理论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肾主骨论与骨矿物质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肾病继发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J]. 刘明明,王磊,华臻,许海燕,程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23)
- [2]基于IL-6/JAK2/STAT3通路探讨补肾化痰方改善去势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J]. 谭张奎,向楠,张妍,熊梦欣,薛瑶珺,黄诗怡,周广文. 中草药, 2021(16)
- [3]基于“肾虚血瘀”理论骨密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冯欢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BMP/Smad信号通路研究三七皂苷Fa调控BMSCs成骨分化及抗氧化应激作用[D]. 林燕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补肾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D]. 付仁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蒙药方剂塔布森-2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D]. 杨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7]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D]. 孙梦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8]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9]牛膝木瓜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闫香花.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10]基于“脾肾相关”从SDF-1/CXCR4通路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病机研究[D]. 杨铠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