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兼并重组

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兼并重组

一、谈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购并与联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红,朱卫军[1](1997)在《谈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购并与联合》文中认为因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使中国民航业近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取得的长足进步令世人瞩目.正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1995~2010年,世界航空运输的增长率为5%,亚洲的航空运输增长率将为8.6%,居全球各洲之最,而中国将是亚洲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巨大的航空市场带动了中国航空企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新生力量的诞生及成长.自1988年,中国民航创建了国航、东方、南方等直属的六家骨干航空公司以外,在1988年~1993

秦岩[2](2006)在《我国航空物流体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于1979年引入物流概念,但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物流才进入了一个系统的发展阶段。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还远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航空物流业不过刚刚起步,甚至可以说还未起步。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尚处于整合、调整、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本土真正的航空物流企业难以找出一家。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物流化的深入发展,及入世后,国外航空货运企业也会加快拓展中国市场的步伐,我国航空货运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研究并探讨如何促进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的问题,以指导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的实践,加快我国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步伐,不仅是适应经济发展对航空物流服务的需求,而且也是我国当前民航货运业提高整体竞争力急需解决的问题。 运输与物流关系紧密,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顺应货运物流化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航空物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方法。 通过对物流的涵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现代物流特征的分析,阐述了物流与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剖析交通运输与物流关系,通过货运物流化的发展、综合运输与物流、货运企业在货运物流化中的发展及货运业与物流业等四个方面的分析,系统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接着在以上基础上,探讨并形成了航空物流基本理论,先给出了航空物流的定义,分析了航空物流业的形成及内涵,再对航空物流产品及其实现及航空物流的特点进行分析。 为促进航空物流整体的发展,指出应从体系的角度研究出发,为此,在对国内外航空货运的发展及航空运输的物流竞争力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航空物流体系的含义,分析了体系的特性,包括体系的层次构成、特点、目标、基本模式等,接着结合相关理论,系统分析并推出了促进航空物流体系整合发展的理论:航空物流产业化发展理论、航空物流业的网络经济理论、业务流程再造基本理论等。 在前文推出的体系整合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探寻国外航空货运业发展所体现出的共同规律,基于航空货运物流化的发展趋势,归纳总结出航空货运与物流的四种运作模式:传统货运模式、综合运输模式、综合物流模式、供应链管理咨询服务模式,每种模式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并对每种模式的内涵、形成及演化

汪静农[3](2005)在《放松管制后的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研究 ——基于中美航空业的分析》文中认为航空运输业是一个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生产服务性产业,同时它又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在1978年以前,由于担心交通运输业的过度竞争,政府对航空公司在市场准入、服务标准、航线及价格等方面都实行严格管制。1978年以后,美国实行放松管制政策,解除了政府在航空公司市场准入、经营方法和竞争手段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引发了航空运输业的一场深刻革命,产生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经营思想和竞争手段。放松管制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完全竞争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但随后的研究发现,完全竞争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与放松管制后航空公司的竞争行为表现的并不一致。老牌的航空公司广泛采用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竞争手段,如大规模的行业内兼并、枢纽辐射航线系统、收益管理系统、常旅客计划、代码共享以及对中小航空公司的掠夺等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对航空运输业的竞争产生了阻碍。本文试图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并结合航空运输业自身的特点,从放松管制后老牌航空公司针对行业新的进入者的威胁所采取的竞争行为这一视角,通过对信息成本、竞争对手对公开行为的反应、委托—代理关系、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成本的考察,来解释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的内涵,并揭示出对航空运输产业的影响。本文共分10章。第1章论述了航空运输业的管制变迁。第2章和第3章对管制和放松管制的相关理论予以综述。第4章,笔者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并结合航空运输业自身的特点,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第5章至第9章根据第4章提出的分析框架,详细论述航空运输业的竞争行为,解释其竞争行为的内涵,分析在位老牌航空公司通过竞争行为如何确立了竞争优势,并构成了对竞争的阻碍。其中,第5章论述航空运输业的行业内兼并,认为兼并是由于信息成本、委托一代理效应、航空运输生产的不可分割性、和出于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的目的以及对挤压行为的反应;第6章是关于纵向网络一体化,包括代码共享和利用计算机订座统对代理人的监督;第7章对枢纽辐射航线系统作了理论分析,指出枢纽辐射航线体系是利用了规模和范围经济、委托—代理关系和生产的不可分割性,同时也构成了对竞争的阻碍;第8章讨论了航空运输市场的多等级票价结构及常旅客计划,并建立了常旅客选择模型;第9章讨论航空运输业的挤压行为,指出新入业者生存的困境。结论部分即第10章,在前9章的基础上给出本文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中国航空运输业放松管制的政策建议。

郭川[4](2007)在《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多元化理论、代理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市的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对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在监控企业经营决策制定中的效率进行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并有扩大的趋势;(2)多元化经营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3)企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私人利益;(4)公司治理机制在对多元化经营的监控中,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经营存在自然垄断性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所以其经营的专一性尤为重要。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应回归主业,应设计有效的管理者选聘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

刘登攀[5](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王文超[6](2011)在《案例研究:深圳航空营销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用航空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五十多年来,中国民航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航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民航市场开放步伐逐步加快,使得民航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民航运输业为了有效地巩固和扩大运输市场的份额,就需要探索建立一个适于民航特点的营销体系。航空公司作为民航运输业的主体,其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有效执行,不仅关系到民航运输企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了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深圳航空公司成立于1992年11月,主要经营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截至2010年底,深圳航空及其控股子公司共拥有波音747、737,空客320、319等各类型干线客货机超过100架,经营国内国际航线160多条。本文以深圳航空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仅研究国内客运部分),将营销管理理论与企业的经营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学科的现代理论和最新观点,分析深圳航空当前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及对策。本文第一部分(案例主体)对我国民航业发展状况、深圳航空公司发展现状以及深航营销管理现状作重点概述。第二部分(案例分析)首先借助PEST分析、SWOT分析等分析模型对深航营销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营销管理角度出发,分析深航现有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制定长远的营销战略、未有效执行各种营销策略、营销人才保障力度不足等。第三部分(案例结论)结合公司体制转型需求,明确提出深航营销思路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营销理念中重新思考,规划以客户管理为核心的长远营销战略、实施7P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建立健全营销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升营销管理水平。研究创新点其一是利用收益管理思想提高深航定价水平,并引入差异化概念改进深航营销管理模式;其二是结合民航市场逐步开放的状况,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提出航空市场营销应由传统的不关注旅客需求、转向以客户营销为中心,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研究成果适用于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普遍规律,对其他航空公司通过营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同样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刘佳丽[7](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王西营[8](2019)在《基于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航空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并购是许多航空公司拓展市场、消除竞争、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而并购整合对于航空公司并购成败至关重要。研究并购后资源整合,对并购双方的资源进行战略性配置与融合从而提升航空公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企业资源论、并购整合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航空公司并购后战略资源、市场资源、财务资产资源、人力资源整合内容,以及对航空公司竞争力影响机理,通过实证分析并购后资源整合对航空公司竞争力具体作用情况。研究表明,保留独立品牌,统一财务管理体系与航空公司竞争力显着正相关;整合航线网络与产品体系、统一规划机队,中长期内能够提升航空公司竞争力;保留被并购公司高管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与航空公司竞争力显着正相关。本文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样本选择以及研究视角上进行创新。选取航线网络、服务质量、财务表现、运营规模、生产效率5个维度,共12个指标构建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1998-2016年全球航空运输市场96家航空公司并购数据做实证分析,在企业资源论的基础上研究并购后资源整合对航空公司竞争力的作用情况,提出有利于航空公司竞争力提升的并购整合建议,在理论与实践中对航空公司并购提供经验借鉴。

秦玄[9](2010)在《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研究 ——基于规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角度的探析》文中提出我国民航运输业诞生于北洋政府时期。当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我国民航运输业大发展的历史契机。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民航运输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宏观经济体制转轨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飞跃发展,我国民航运输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以运输总量等指标衡量,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国民航运输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基本成熟、生命力旺盛、前景广阔、高新技术密集、极具现代气质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民航运输业也进行了多轮渐进式的体制改革。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适时适当的产业体制改革,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我国民航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民航运输业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的垄断行业,其产业体制改革备受学术界关注。我国民航运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垄断色彩显得更加浓厚,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中重点关注的几个代表性产业部门之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正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民航运输业在前期产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大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仍面临进一步深入的改革攻坚。在此时,对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由于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工作,我对我国民航运输业一直极为关注,这是我选择这个题目进行研究的主要个人原因。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中国民航运输业的产业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客观规律,结合深入分析我国民航运输业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当前及下一阶段产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方向,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建议。我国民航运输业作为传统的垄断行业,政府对产业的规制是产业体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本文在对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的研究中,选取了政府规制改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文中充分运用规制经济学的原理,深入研究政府规制改革政策与绩效间的关联关系,得出了在我国民航运输业中政府规制改革与产业发展关联性的客观规律,并借鉴美国、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民航运输业有价值的规制改革建议。为寻求我国民航运输业当前深化改革的正确推进方向,本文在对产业规制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了产业中的制度问题。文中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将制度作为影响产业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在这种视角下,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就反映了其制度的变迁进程,而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若干现实瓶颈问题则归结为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通过从制度层面对产业体制改革进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制度与产业发展绩效的关联关系。而制度的建设优化与具体的产业体制改革措施也存在紧密的关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整体制度的优化作为我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性目标,并按照这一总体目标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改革措施。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范畴,并介绍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此外,本章还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初步认识了民航运输业并简析了产业特征等基本问题。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前人在本研究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外关于民航运输业的规制及规制改革理论,二是国内学者关于我国民航业体制改革的若干研究成果。国外民航运输业规制及改革理论主要有规制理论、放松规制理论、再规制理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实践相一致的。美国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严格规制到放松规制到再规制的实践进程,而每一实践阶段都有相应的学术理论成果支撑。国内学者关于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研究,主要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研究;二是较为微观层面的产业组织研究,如对市场结构、产业组织行为等的研究。第三章是美国和日本的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借鉴。美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其民航运输业十分发达和先进。而且美国的地理环境和民航运输业市场规模与中国极为相似,因此本章首选了美国民航运输业作为重点的借鉴样本。日本是我国的近邻,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其民航运输业的规制改革经验也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对美国和日本民航运输业的规制改革研究,我们得出了若干宝贵的经验,但国情的不同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其改革模式,只能作为有益的借鉴。第四章是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本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和改革历程,并对每一轮改革的政策和绩效进行了详细分析。我国民航运输业建国以来经历了四轮体制改革,产业的发展可以相应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从宏观的层面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对民航总局的分权,使民航运输业从中央高度集中管理中解放出来;第二个层次是民航总局作为产业的行政管理和监管机构,逐步放松规制的规制改革进程。本章研究了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与产业体制改革的紧密联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不足,为当前及下一阶段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深化改革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五章是对我国民航运输业现状的深入分析。在充分肯定我国民航运输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巨大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民航运输业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对产业现状的分析,笔者归纳出了若干制约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寄望于在下一阶段的深化改革中妥善解决。而这些瓶颈问题根本上源于我国民航运输业中的制度性缺陷。本章对我国民航运输业中的代表性现实瓶颈问题的归纳和深入分析,为下文深入研究产业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从制度层面对我国民航运输业体制进行深入研究。本章深入分析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提出了从制度建设角度构思的我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建议。笔者认为我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应该以整体制度优化作为总体目标和推进的方向。产业政策改革等局部改进必须立足于整体制度建设的高度均衡推进,而制度优化的总体目标又必须落实到若干局部改革来具体实现。此外,就下一阶段我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具体改革政策,本章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本章中还强调了规制和规制创新在当前及下一阶段产业体制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是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归纳出了我国民航运输业当前存在的若干现实问题。本文中归纳的问题在认识的深刻度和结合现实的紧密度上较前人研究有所突破,特别是对准入规制的两难选择、价格规制与无序竞争、社会福利损失间关系等几点论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第二是通过对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作追本朔源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民航运输业中的若干制度性缺陷。在前人的研究中,较多的将产业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于制度性的缺陷,但缺乏对制度性缺陷的具体归纳和描述。本文尝试归纳提出了我国民航运输业中在产权制度、代理制度、人事制度、产业主体机会束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和深入分析,初步明确了产业发展中现实问题与制度性缺陷的对应关联关系。第三是基于对产业内制度性缺陷的认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我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针对性建议措施。其中关于重视制定规制的规则设计和建立完善改革保障机制的论述更具新意。第四是提出了规制改革和规制创新的若干建议。其中关于区分产业环节、针对性规制的重难点分析及对社会性规制的辩证认识等论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数据的运用较少,数理模型的分析研究不足,较多偏重于理论分析。这是我国民航运输业公开数据少,行业资料采集困难的客观原因造成的。相信随着我在民航系统工作时间的增加,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系统内部资料,可以对我国民航运输业作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此外,由于本人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所限,文中在涉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部分,可能存在把握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深刻之处。最后,对我国民航运输业制度性缺陷的归纳和描述是笔者的创新尝试,可能存在把握不尽准确之处。我国民航运输业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垄断环境中,对外公开的资料数据很少。本文使用的资料和数据除注明出处的之外,基本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内部资料汇编、《从统计看民航》、中国民航资源网等业内资源。

陶魄[10](2007)在《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其发展中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结合国内外钢铁业发展中并购成为重要手段的客观实践,探讨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可能性,并阐述了研究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理论价值。在评述和总结了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协同效应、交易费用、价值低估、市场势力和多样化经营战略等理论及近期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动因和特殊性,籍此提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的战略模型,包括目标企业选择和钢铁企业并购方法。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研究,本文详细分析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案例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践的启示,通过南钢战略扩张和并购实践介绍,使我们认识到并购发展思路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和政府在钢铁业并购大潮中的策略选择和角色定位。同时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是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基本框架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通过我国钢铁业现状分析,以及国际钢铁业发展历程,探讨了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选题和研究意义。二、三章主要是企业并购理论介绍以及行为分析和历史回顾。其中,第二章是企业并购理论及动因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相关的七大理论,介绍了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为钢铁企业并购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企业并购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研究了企业并购行为的演变,回顾了企业并购发展的历程。四、五章是建立并购目标企业评价模型以及钢铁业存在问题。其中第四章是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通过钢铁企业并购思路分析,建立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战略模型,提出或改进钢铁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评估模型,设计钢铁企业并购方法。第五章是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研究,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钢铁业产能和需求变化,预测钢铁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六、七两章主要是论证了并购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典型案例介绍。其中,第六章是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介绍了国际钢铁业并购风潮和具体并购战略,证明了解决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重组并购,为并购战略必然性分析提供支持;同时,引用了麦肯锡公司在研究钢铁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研究结论,说明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第七章是钢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通过对了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值得我国钢铁企业在重组并购中借鉴,提出了对钢铁业并购发展的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八、九两章是南钢发展介绍及企业并购对策研究。其中,第八章是南钢扩张战略与并购发展实例介绍,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运用并购策略发展的可能性,并从中认识到并购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九章是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设计了我国各类钢铁企业在并购浪潮中的对策,提出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展望中国钢铁工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天不再遥远。第十章是结语。研究结论是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文研究的结论和贡献主要在于:(1)从理论上分析了钢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阐述了中国钢铁工业实施并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揭示了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并购发展新时期的客观规律。(2)分析了钢铁工业并购选择模式,描述了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目标企业的选择,丰富了带有钢铁企业战略并购特征的SWOT战略模型,首次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钢铁类目标企业筛选评价模型体系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实用的工具。(3)文章分析论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集中度的最有效方法在于企业的重组并购,从而推论出钢铁业将呈现出重组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4)本文详析了国内外精典并购案例,以南钢重组并购发展为实例。同时,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各类钢铁企业提出了十多项策略和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以创新的手笔提出了一套针对钢铁行业并购的评价模型组合;设计了适用性强的目标企业评价模型—GREE模型和EER模型,同时创造性地将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和钢铁企业物流评价模型用于钢铁行业并购分析,不仅评估了钢铁目标企业在行业中的水平,也为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性并购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方法。

二、谈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购并与联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购并与联合(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航空物流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1.4.5 本论文的特色
第二章 现代物流与航空物流理论
    2.1 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发展
        2.1.1 物流的涵义
        2.1.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3 现代物流的特征
    2.2 交通运输与物流
        2.2.1 货运物流化的发展
        2.2.2 综合运输与物流
        2.2.3 货运企业在货运物流化中的发展
        2.2.4 货运业与物流业
    2.3 航空物流基本理论
        2.3.1 航空物流及航空物流业
        2.3.2 航空物流产品及其实现
        2.3.3 航空物流的特点
第三章 航空物流体系
    3.1 航空货运发展及航空物流体系的形成
        3.1.1 航空货运的发展
        3.1.2 航空运输的物流竞争力
        3.1.3 航空物流体系的含义
    3.2 航空物流体系的特性
        3.2.1 航空物流体系的层次构成
        3.2.2 航空物流体系的特点及目标
        3.2.3 航空物流体系的基本模式
    3.3 航空物流体系整合发展理论
        3.3.1 航空物流产业化发展理论
        3.3.2 航空物流业的网络经济理论
        3.3.3 业务流程再造基本理论
        3.3.4 其他的整合理论
第四章 航空货运与物流体系运作模式
    4.1 传统货运模式
        4.1.1 模式内涵
        4.1.2 客货兼营航空公司货运业务的发展
        4.1.3 运输代理人及其业务的发展
        4.1.4 基于 BPR的航空公司与货运代理之间的关系
    4.2 综合运输模式
        4.2.1 航空快递业的内涵和产品特征
        4.2.2 航空快递业的形成及发展
        4.2.3 航空快递业的运营特性分析
    4.3 综合物流模式
        4.3.1 模式内涵
        4.3.2 一般的航空物流企业的形成
    4.4 供应链管理咨询服务模式
        4.4.1 模式内涵
        4.4.2 服务模式的主体条件
        4.4.3 模式的形成
第五章 基于物流的我国航空运输企业转型策略
    5.1 转型的策略
        5.1.1 转型的含义
        5.1.2 转型的发展方向
        5.1.3 转型的途径
    5.2 准航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
        5.2.1 我国货运航空公司相继成立
        5.2.2 我国航空快递业发展现状
        5.2.3 货运代理市场面临变革
    5.3 准航空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
        5.3.1 货运航空公司的发展策略
        5.3.2 快递业的发展策略
        5.3.3 货运代理的发展策略
第六章 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及政策建议
    6.1 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
        6.1.1 外国政府在物流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6.1.2 建立有利于我国物流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
        6.1.3 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
    6.2 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6.2.1 制定完善航空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法规
        6.2.2 建立灵活、多种价位的价格体系
        6.2.3 做好物流节点的建设
        6.2.4 培育有效竞争的运输代理市场
        6.2.5 加快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6.2.6 加强与海关等联检单位的协调、合作,提高通关效率
        6.2.7 注重物流理论研究,培养航空物流人才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3)放松管制后的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研究 ——基于中美航空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航空运输业的特征
    0.3 研究的视角
    0.4 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的理论概述
    0.5 研究方法
    0.6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 航空运输业的管制变迁
    1.1 美国对航空运输业的管制
    1.2 美国对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
    1.3 我国航空运输业管制的历史回顾
        1.3.1 航空运输业的管理体制
        1.3.2 价格管制
        1.3.3 航线管制
    1.4 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政策
2. 航空运输业的管制理论
    2.1 航空运输业的公共事业性
    2.2 过度竞争理论
        2.2.1 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2.2.2 过度竞争理论
    2.3 利益集团理论、管制的捕获和保护理论
3. 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理论
    3.1 完全竞争理论
        3.1.1 航空运输业资本投入的性质
        3.1.2 美国州内航空公司的绩效表现
    3.2 可竞争市场理论
    3.3 对可竞争性理论的评价
    3.4 交易费用理论
        3.4.1 交易费用范畴
        3.4.2 行为假设
        3.4.3 交易的特性
    3.5 委托-代理理论
    3.6 对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评价
4. 放松管制后的竞争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4.1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局限性
    4.2 本论文的分析框架
        4.2.1 竞争行为的表现
        4.2.2 竞争行为的内涵
        4.2.3 中美航空业比较分析的意义
5. 竞争行为一:行业内兼并
    5.1 美国航空运输业的行业内兼并
    5.2 兼并的理论分析
        5.2.1 兼并与市场势力
        5.2.2 市场势力和效率的替代
    5.3 航空运输业兼的竞争内涵
        5.3.1 信息成本
        5.3.2 委托—代理效应
        5.3.3 生产的不可分割性
        5.3.4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
        5.3.5 对于掠夺性行为的反应
    5.4 我国民航业的重组
6. 竞争行为二:纵向网络一体化
    6.1 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6.2 代码共享
        6.2.1 代码共享的概念
        6.2.2 代码共享的竞争内涵
        6.2.3 代码共享对竞争的影响
    6.3 票务代理及刺激性代理费
        6.3.1 管制时期票务代理的概况
        6.3.2 票务市场的委托—代理关系
    6.4 计算机订座系统
        6.4.1 CRS系统的必要性
        6.4.2 CRS系统的竞争内涵
        6.4.3 CRS系统对竞争的影响
    6.5 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代码共享
7. 竞争行为三:构建枢纽辐射航线体系
    7.1 枢纽辐射航线体系的发展
    7.2 枢纽辐射航线体系的竞争内涵
        7.2.1 枢纽辐射航线体系的范围经济
        7.2.2 生产的不可分割性
    7.3 对于竞争性的阻碍
    7.4 对机场设备和起降时断的控制
        7.4.1 理论分析
        7.4.2 对进入的阻碍
    7.5 我国航空枢纽网络的构建
    7.6 案例分析:大陆航空公司从“最差”到“最佳”—枢纽运行的成功案例
8. 竞争行为四:形成多等级票价结构
    8.1 差别定价与航空市场细分
        8.1.1 差别定价的经济分析
        8.1.2 航空运输市场细分和差别定价的实现
    8.2 票价结构分析
        8.2.1 可竞争市场理论对票价结构的预测
        8.2.2 多等级票价结构的竞争内涵
        8.2.3 对航空市场可竞争性的阻碍
    8.3 常旅客计划
        8.3.1 航空公司选择模型
        8.3.2 常旅客计划对竞争的阻碍
    8.4 我国航空运输业的价格竞争
        8.4.1 我国民航机票价格的管制
        8.4.2 民航机票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
        8.4.3 卡特尔与价格竞争
9. 竞争行为五:航空公司的挤压行为
    9.1 挤压的经济分析
        9.1.1 哈佛学派
        9.1.2 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
        9.1.3 交易费用理论
    9.2 航空运输业的挤压行为的竞争内涵
        9.2.1 挤压行为的界定
        9.2.2 在位航空公司的竞争优势
        9.2.3 在位航空公司的竞争策略
    9.3 挤压行为的竞争后果
    9.4 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挤压行为
10. 本文的结论及对中国航空业的启示
    10.1 本文的结论
        10.1.1 放松管制后航空运输业的绩效表现
        10.1.2 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的后果
        10.1.3 政策启示
        10.1.4 结论
    10.2 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政策建议
        10.2.1 我国航空运输政策对航空公司竞争行为的影响
        10.2.2 我国航空运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10.2.3 我国民航实行放松管制政策的基本条件
        10.2.4 我国民航实施放松管制的步骤
        10.2.5 我国民航放松管制政策成败的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论文框架
    三、论文特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代理问题
    第三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公司治理
第二章 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概况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公司治理现状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现状
第三章 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运输企业高层管理者多元化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运输企业公司治理对多元化经营的监控能力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案例研究:深圳航空营销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民航营销管理研究现状
        1.2.2 营销学的一般理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一部分 案例主体部分
    第二章 深圳航空公司简介及行业概述
        2.1 深圳航空公司简介
        2.1.1 深圳航空公司基本情况
        2.1.2 深圳航空公司经营情况
        2.2 中国民用航空业概述
        2.2.1 中国民航业的发展与现状
        2.2.2 行业名称及由来
        2.2.3 行业的基本特点
        2.2.4 中国民航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2.5 中国民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航空营销管理现状描述
        3.1 营销管理的目标
        3.2 营销组合策略
        3.2.1 航空产品
        3.2.2 定价机制
        3.2.3 直销与分销渠道
        3.2.4 促销手段
        3.3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情况
        3.3.1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
        3.3.2 人力资源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部分
    第四章 深圳航空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技术环境分析
        4.1.4 社会环境分析
        4.2 产业环境与竞争对手分析
        4.2.1 产业环境分析
        4.2.2 竞争对手分析
        4.3 公司内部影响因素及SWOT分析
        4.3.1 航空企业价值链分析
        4.3.2 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4.3.3 深航的优势和劣势
        4.3.4 SWOT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航空营销管理问题分析
        5.1 营销管理理念与目标问题
        5.2 营销组合策略问题
        5.2.1 航空产品同质性强
        5.2.2 缺乏科学的市场定价机制
        5.2.3 过分依靠分销渠道的支持
        5.2.4 促销形式以价格折扣为主
        5.3 营销机构及人员管理问题
        5.3.1 组织架构设置的不合理
        5.3.2 营销人员的保障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案例结论部分
    第六章 营销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6.1 营销理念的确立
        6.2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规划
        6.2.1 深航的市场细分
        6.2.2 选定目标市场
        6.2.3 品牌定位与营销战略
        6.3 实施7P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6.3.1 重新审视深航的航空产品
        6.3.2 收益管理定价思想的应用
        6.3.3 拓展直销及新型渠道模式
        6.3.4 面向客户的多形式促销
        6.3.5 做好人员策略相关工作
        6.3.6 注重航空服务链的管理
        6.3.7 航空服务的有形展示
        6.3.8 采用其他有效的营销策略
        6.4 建立更加合理的营销保障体系
        6.4.1 与长远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6.4.2 实施科学的营销人才管理体系
        6.5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0.3.2 比较研究
        0.3.3 案例分析
        0.3.4 博弈分析
        0.3.5 法经济学分析
        0.3.6 耦合分析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0.4.1 研究内容
        0.4.2 创新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1.3 文献综述简评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2.2.1 耦合的涵义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4.3.1 行政体制缺陷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4.4.5 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5.4.4 对中国的启示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6.2.5 法治的薄弱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航空公司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企业资源相关研究综述
        1.2.2 并购整合相关研究综述
        1.2.3 航空公司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企业资源论概述
        2.1.1 企业资源概念
        2.1.2 企业资源理论基础
    2.2 并购整合理论概述
        2.2.1 并购整合概念
        2.2.2 并购整合模式
        2.2.3 并购整合理论基础
    2.3 航空公司竞争力理论概述
        2.3.1 企业竞争力概念
        2.3.2 航空公司竞争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第三章 并购后资源整合对航空公司竞争力作用机理分析
    3.1 航空公司并购后资源整合分析
    3.2 并购后资源整合对航空公司竞争力作用机理
        3.2.1 并购后资源整合成为航空公司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3.2.2 各资源整合内容对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3 基于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航空公司竞争力研究假设
        3.3.1 战略整合与航空公司竞争力
        3.3.2 市场资源整合与航空公司竞争力
        3.3.3 财务资产整合与航空公司竞争力
        3.3.4 人力资源整合与航空公司竞争力
第四章 基于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航空公司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4.1.2 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2 变量设计和模型构建
    4.3 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4.3.1 航空公司竞争力因子分析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回归分析
第五章 航空公司竞争力提升建议
    5.1 并购后资源整合对航空公司竞争力作用情况
    5.2 基于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航空公司竞争力提升建议
        5.2.1 统一航线网络与产品体系
        5.2.2 保留被并购航空公司品牌
        5.2.3 统一并购双方销售系统
        5.2.4 保留具有优势的供应商资源
        5.2.5 并购后进行常旅客计划合作
        5.2.6 统一财务体系与资产管理
        5.2.7 留住被并购企业高管与核心员工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研究 ——基于规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角度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宏观经济社会背景
        1.1.2 产业发展现实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2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内容结构和创新
    1.5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民航运输业的初步认识及本文研究范畴
        1.5.1 民航运输业的界定
        1.5.2 民航业的界定
        1.5.3 本文的研究范畴
        1.5.4 民航运输业与交通运输业关系分析
        1.5.5 民航运输业特征简析
    1.6 本章小结
2. 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理论综述
    2.1 西方民航运输业规制理论
        2.1.1 公共利益理论
        2.1.2 自然垄断理论
        2.1.3 对民航运输业自然垄断性的判定
        2.1.4 民航运输业的政府规制内容
    2.2 西方民航运输业放松规制理论
        2.2.1 自然垄断理论的演化
        2.2.2 可竞争市场理论
        2.2.3 利益集团理论与俘获理论
    2.3 西方民航运输业再规制与规制创新理论
        2.3.1 对民航运输业自然垄断性的再认识
        2.3.2 市场垄断的反思
        2.3.3 关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反思
        2.3.4 公共性
        2.3.5 其他因素
    2.4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研究的成果
        2.4.1 中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理论
        2.4.2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的内生理论
        2.4.3 中国民航运输业规制研究
        2.4.4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研究的其他成果
    2.5 本章小结
3. 美国及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借鉴
    3.1 美国民航运输业的规制改革
        3.1.1 从规制到放松规制的改革历程
        3.1.2 美国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绩效
        3.1.3 规制放松的负面影响
    3.2 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
        3.2.1 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概述
        3.2.2 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内容简析
        3.2.3 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成果
    3.3 美国和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3.3.1 明晰产权,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3.2 加强法治,依法改革
        3.3.3 政府机构改革,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组织基础
        3.3.4 区别对待产业环节,选择恰当规制改革模式
4.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与改革历程研究
    4.1 中国民航运输业改革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代的军事化管理
        4.1.2 民航运输业的企业化改革初期阶段
        4.1.3 企业化改革的深入和放开竞争
        4.1.4 1997年—200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
        4.1.5 2002年的重大改革
    4.2 中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绩效概述
        4.2.1 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基础状况
        4.2.2 计划经济军事管制阶段的产业发展成果
        4.2.3 1977年至1987年的初步企业化改革的成果
        4.2.4 1987年—2002年的企业化改革的成果
        4.2.5 2002年以后高速发展的显着成果
    4.3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历史经验分析
        4.3.1 中国民航运输业的产业体制改革受国民经济宏观体制改革的外生推动决定
        4.3.2 中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是产业发展的内生要求
5. 中国民航运输业现状分析
    5.1 中国民航运输业现状概述
        5.1.1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成果巨大
        5.1.2 中国民航运输业产业基本特征
        5.1.3 中国民航运输业产业组织分析
    5.2 中国民航运输业存在问题分析
        5.2.1 进入规制上的两难选择
        5.2.2 市场结构的缺陷
        5.2.3 制度缺陷造成产权所有者的缺位和越位
        5.2.4 价格规制政策的两难选择
        5.2.5 产业监管的独立性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制度建设角度对中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探析
    6.1 中国民航运输业存在问题的制度根源探析
        6.1.1 产权边界问题
        6.1.2 多重代理问题
        6.1.3 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
        6.1.4 产业相关主体的权力配置问题
        6.1.5 人事制度的制约
    6.2 中国民航运输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6.2.1 中国民航运输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和思路
        6.2.2 深化中国民航运输业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6.3 中国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与规制创新
        6.3.1 区分产业环节,针对性规制
        6.3.2 加强反垄断规制
        6.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3.4 加强社会性规制
        6.3.5 规制创新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1.1.2 钢铁产业发展中问题突出
        1.1.3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有限
        1.1.4 国际钢铁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1.5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寻找钢铁行业的发展出路
        1.2.2 借鉴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经验
        1.2.3 提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建议
        1.2.4 提供操作性强的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视角和方法
        1.3.4 基本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企业并购理论与动因研究
    2.1 企业并购相关含义和分类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与资产重组
        2.1.3 并购的分类
    2.2 企业并购理论
        2.2.1 规模经济论
        2.2.2 协同效应理论
        2.2.3 交易费用论
        2.2.4 价值低估论
        2.2.5 市场势力论
        2.2.6 多元化经营战略论
        2.2.7 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
        2.2.8 其他相关的并购理论
    2.3 近年来并购动因理论研究
        2.3.1 关于产生并购的原因分析
        2.3.2 影响兼并活动行为的因素
        2.3.3 关于兼并的作用功效分析
    2.4 企业并购的动力源及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2.4.1 企业发展战略是并购活动的动力源
        2.4.2 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企业并购的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3.1 并购的行为分析
        3.1.1 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3.1.2 企业扩张的行为分析
        3.1.3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3.2 企业并购对经济作用及其启示
        3.2.1 并购对经济社会影响作用
        3.2.2 企业并购发展对我们的启迪
    3.3 全球企业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3.3.1 企业并购的起源
        3.3.2 历史上主要历次并购
    3.4 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历史进程
        3.4.1 企业并购发展简史
        3.4.2 中国企业重组并购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
    4.1 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分析
        4.1.1 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4.1.2 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4.1.3 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并购模式的选择
        4.1.4 钢铁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与定位
    4.2 目标企业选择的方法与路径
        4.2.1 目标企业的分析模型
        4.2.2 目标企业选择战略模型
        4.2.3 目标企业的选择条件
        4.2.4 目标企业选择的评估模型
    4.3 钢铁企业并购目标企业的方法
        4.3.1 确定自身发展战略
        4.3.2 制定并购的选择标准
        4.3.3 用 GREE模型分析筛选目标企业
        4.3.4 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
        4.3.5 建立钢铁企业物流筛选评估模型
        4.3.6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模型
        4.3.7 钢铁企业战略并购运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研究
    5.1 钢铁业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
        5.1.1 钢铁业历史沿革
        5.1.2 发展现状分析
    5.2 国内钢铁业供需结构与发展趋势
        5.2.1 供给结构分析
        5.2.2 需求结构分析
        5.2.3 未来发展趋势
    5.3 钢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1 行业集中度偏低
        5.3.2 布局不合理物流不畅
        5.3.3 钢铁品种结构不合理
        5.3.4 行业面临资源瓶颈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必然性和可能性研究
    6.1 并购是国际钢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6.1.1 国际钢铁业掀起并购热潮
        6.1.2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分析
    6.2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6.2.1 企业并购是提高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必然要求
        6.2.2 企业并购是实现行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6.3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6.3.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与《麦肯锡设想》
        6.3.2 我国钢铁业进入并购重组的调整期
    6.4 本章小结
7 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
    7.1 国外并购案例分析
        7.1.1 米塔尔公司低成本并购案例分析
        7.1.2 安赛乐公司合并发展的案例分析
        7.1.3 JFE公司重组并购的案例分析
    7.2 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案例分析
        7.2.1 宝钢并购上海冶金案例分析
        7.2.2 华凌集团重组联合案例分析
        7.2.3 东北特钢集团组建案例分析
    7.3 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7.3.1 钢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7.3.2 钢铁企业重组并购的建议
        7.3.3 国际未来钢铁企业合并趋势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南钢发展战略与并购扩张实例介绍
    8.1 南钢情况简介
    8.2 南钢“十五末”业绩介绍
    8.3 南钢发展战略分析
        8.3.1 南钢发展战略制定
        8.3.2 南钢战略部署
    8.4 南钢发展战略的实施
        8.4.1 打造南钢核心竞争力
        8.4.2 纵向并购解决原燃料瓶颈问题
        8.4.3 并购实例简介
        8.4.4 直接投资降低物流成本
    8.5 重组铁本钢铁项目实现规模化扩张
    8.6 并购杭钢、新钢实现区域延伸发展
    8.7 南钢未来并购战略展望
    8.8 本章小结
9 我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
    9.1 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对策研究
        9.1.1 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并购模式选择思路
        9.1.2 组建领军企业集团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发展
        9.1.3 大中型企业群应研究按市场化原则并购发展
        9.1.4 一般钢铁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9.2 国家要加强在宏观政策上对重组并购的支持
        9.2.1 政府在企业重组并购整合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9.2.2 国家税收政策应向并购发展的优势企业倾斜
        9.2.3 国家金融政策要进一步开放银行应增加金融产品
        9.2.4 政府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钢铁资本市场
        9.2.5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并购的行为
    9.3 我国钢铁企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
        9.3.1 我国将在国际钢铁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9.3.2 钢铁企业的重组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9.3.3 国内钢铁企业将在战略机遇期中发展壮大
    9.4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谈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购并与联合(论文参考文献)

  • [1]谈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购并与联合[J]. 杨志红,朱卫军. 国际航空, 1997(01)
  • [2]我国航空物流体系发展研究[D]. 秦岩. 长安大学, 2006(12)
  • [3]放松管制后的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研究 ——基于中美航空业的分析[D]. 汪静农. 复旦大学, 2005(02)
  • [4]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 郭川. 吉林大学, 2007(05)
  •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案例研究:深圳航空营销管理问题研究[D]. 王文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7]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8]基于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航空公司竞争力研究[D]. 王西营.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9]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改革研究 ——基于规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角度的探析[D]. 秦玄.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10]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 陶魄.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标签:;  ;  ;  ;  ;  

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兼并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