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位自学成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玲杰[1](2021)在《H公司培训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徐玲杰[2](2021)在《H公司培训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天钰[3](2021)在《《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
潘玲静[4](2021)在《“互联网+税务”背景下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苍南县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黄舒薇[5](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训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化生产时代来临,工业机器人也迎来了一波重要的升级改造。工业机器人的组装、调控、程序设计开发实现多种不同的生产任务操作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因此,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在当下职业教育助力“中国智造”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中职教育急需转型发展。课程的改革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为适应当下的职业教育改革背景,笔者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与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现状进行调研。本研究针对实训课程改革,调研实际需求与课程现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对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通过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岗位需求及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现状与问题,结合基于工作系统化的相关理论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进行实训课程开发:确定实训课程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四个实训项目,并对实训项目中的“工业机器人控制柜的安装”实训任务案例设计并开展教学实施。目的在于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工作过程与实训课程紧密结合,实现中职学生直接在企业生产氛围中进行实训教学,通过教学成果对比探索实训课程的可行性。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课程设计能够实现课岗对接,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特质切实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希望能够增强实训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就业,从而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及企业转型。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中职工业机器人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中职教育加工制造类实训课程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书源[6](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李鸽[7](2021)在《周恩来读书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读书观是指读书主体对读书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主要国家领导人之一,读书实践伴随着周恩来献身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奋斗一生。周恩来读书观有其丰厚的理论来源,是立足于自身独特的读书实践,形成的一整套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读书理念。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系统展开对周恩来读书观的整体性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探讨周恩来读书观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展望、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周恩来读书观理论来源。该部分主要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读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读书思想两大角度对其理论进行追根溯源。二者对周恩来读书观的影响既有先后侧重,也有相辅相成,是周恩来读书观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周恩来读书观的实践历程。周恩来读书史在其成长、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得到发展,是其读书观形成的重要实践来源。该部分以周恩来年谱为主要史料基础,以时间顺序对其读书实践进行详细梳理。第四部分为周恩来读书观的学理内涵。本部分将从三方面系统阐述周恩来读书观的丰富内容。其一为周恩来主张读书以积极目的为指引,其二为周恩来主张读书以有效方法为保障,其三为周恩来主张读书以科学原则为遵循。第五部分为周恩来读书观的当代价值。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周恩来读书观对于推进学习型政党和深入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许曌[8](2021)在《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首届“鸟巢杯”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至今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我国已发展10年,目前其发展前景越来越好。然而对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各个地区的各小学开展的好不好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建立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对该项目的科学推广与发展、对我国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有效开展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今后在我国继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2017年到2019年举行的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会总决赛进行调研,着重对2019年趣味田径运动会总决赛进行实地调研,从趣味田径开展现状、开展的优势及困局、趣味田径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筛选并制定出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的内容,然后通过各领域专家给予的意见与建议最终确立本研究的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得出以下结论和策略:结论:1.目前我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有效的对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我国各个地区开展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价,现今急需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来解决部分问题。2.本研究中建立了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22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内容,并对其中的每一项内容进行了反复的研究。3.本研究运用建立的评价标准对学校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开展的好不好进行评价,用来验证本文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得出本文提出的评价标准确实可用来评判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同时此评价标准对未来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我国的推广与开展指明了方向性,促进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我国的良性推广与发展。建议:1.少儿趣味田径的推广与开展在我国还是需要至上而下的推动力,层层推进需要上至国家下至基层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政府应在政策上积极支持的同时财政上出资完善器材配备、场地设施促进其在校园的发展。2.评价标准内容的选择要全方位考虑,不仅要查阅各种政府文件,少儿趣味田径历届大型赛事情况,还要了解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进校园情况以及专家的多方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更符合趣味田径发展的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3.在对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进行评价时,要考虑评价方与被评价方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对评价标准的内容进行分解,使用相应的评价形式,让评价工作更加快捷、有效地进行。
徐立[9](2021)在《D公司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平台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简称“PHM”)技术是设备全生命周期预测性维保管理的核心技术,该技术是结合现代传感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管理等多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飞行器、舰船、武器、特种车辆等军工装备以及桥梁、房屋、水利大坝、电力机组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或设备的状态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D公司紧跟市场步伐,抓住契机,以设备全生命周期预测性维保管理为业务方向,专门研制了 PHM平台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PHM平台业务已成为D公司的战略业务单元之一。本文主要以D公司的PHM平台竞争战略为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结合D公司的实际情况,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对PHM平台目前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其次,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当前PHM平台的行业环境。然后,结合公司的内部资源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从而构建适合PHM平台长远发展的竞争战略模型,分析得出PHM平台的竞争战略应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确定了平台竞争战略的实施原则和途径,通过产品差异化、合作模式差异化、价格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以实现PHM平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最后,为保障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提出了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生产、采购、营销等方面相应的战略实施建议。D公司产品系列覆盖面很广,本文以PHM平台的竞争战略研究为例,可以为公司未来其他重要产品的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研究思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对产品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评价,充分论证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PHM平台作为D公司的战略业务,其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在本行业内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其中部分通用的分析内容和方法可以为本行业相关厂家提供参考,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郭超华[10](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岗位自学成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岗位自学成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5)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训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实训课程 |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 |
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范式 |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 |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流程 |
第三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训课程现状 |
第一节 调研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方案 |
四、具体实施 |
第二节 调研结果 |
一、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调研结果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现状调研结果 |
第三节 现有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四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课程开发 |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开发目标 |
一、人才培养需求 |
二、人才培养模式选定 |
三、实训课程目标制定 |
第二节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开发原则 |
一、实用性原则 |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 |
三、情境性原则 |
四、开放性原则 |
第三节 项目化实训课程开发 |
一、实训项目开发 |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
三、实训师资配备 |
四、实训环境配置 |
第五章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实训任务案例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实训任务目标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四、知识要点 |
五、实训任务书及评价表 |
第二节 课堂教学实施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目标制定 |
三、教学步骤 |
四、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 |
五、教学设计 |
六、教学实施结果 |
七、教学实施反思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工作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附录B 关于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C 关于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7)周恩来读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目的与意义 |
2.国内外研究概况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4.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周恩来读书观形成之理论渊源 |
1.1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书思想精华 |
1.1.1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读书目的之变迁 |
1.1.2 中国古代文人志士读书态度之传承 |
1.1.3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方法之相得益彰 |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读书理论 |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读书目的 |
1.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读书态度 |
1.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读书方法 |
第二章 周恩来读书观形成之实践历程 |
2.1 求学生涯中的读书实践 |
2.1.1 一九零二年至一九一零年在传统私塾初步学习传统文化 |
2.1.2 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一七年在新式学堂初步接触西学思想 |
2.1.3 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四年在国外求学深入研究西方思潮 |
2.2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读书 |
2.2.1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读书实践 |
2.2.2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间的读书实践 |
2.2.3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七六年间的读书实践 |
第三章 周恩来读书观之学理内涵 |
3.1 周恩来主张读书以积极目的为指引 |
3.1.1 以读书求知提升自身能力 |
3.1.2 以读书求知推动实践创新 |
3.1.3 以读书求知助力民族振兴 |
3.2 周恩来主张读书以有效方法为保障 |
3.2.1 横向对比研读法 |
3.2.2 相互交流读书法 |
3.2.3 前后对照读书法 |
3.2.4 精专读书法 |
3.3 周恩来强调读书以科学原则为遵循 |
3.3.1 坚持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3.3.2 坚持读以致用的读书原则 |
3.3.3 坚持博专互取的读书原则 |
3.3.4 坚持终生读书的原则 |
3.3.5 兼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原则 |
第四章 周恩来读书观之当代价值 |
4.1 周恩来读书观对推进新时代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 |
4.1.1 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
4.1.2 为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指明实践路径 |
4.2 周恩来读书观对推进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
4.2.1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指引核心价值理念 |
4.2.2 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调研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2.2.7 案例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分析 |
3.1.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基本构成 |
3.1.2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特殊器材设备 |
3.2 我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全国的推广情况调查 |
3.2.1 近10 年我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各省实验学校推广数量基本情况 |
3.2.2 我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各类培训活动基本情况 |
3.2.3 我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赛事频率的变化 |
3.3 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推广现状分析 |
3.3.1 学生参与度分析 |
3.3.2 专业人才队伍分析 |
3.3.3 器材普及率分析 |
3.3.4 赛事规范性分析 |
3.3.5 总结 |
4 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的研究 |
4.1 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的构建 |
4.1.1 评价标准构建的依据 |
4.1.2 评价标准构建的原则 |
4.1.3 评价标准内容构建的初步筛查 |
4.1.4 各级评价标准内容的解析 |
4.1.5 评价标准的等级划分 |
4.1.6 案例分析——以长沙市芙蓉区朝阳小学为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个人简历 |
(9)D公司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平台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 |
2.1 基本概念 |
2.1.1 战略的基本概念 |
2.1.2 竞争战略概念 |
2.1.3 价值链概念 |
2.2 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五力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PHM平台战略环境分析 |
3.1 D公司概况 |
3.2 PHM平台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策环境分析(P) |
3.2.2 经济环境分析(E) |
3.2.3 社会环境分析(S) |
3.2.4 技术环境分析(T) |
3.3 PHM平台行业环境分析 |
3.3.1 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3 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3.3.4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5 替代品分析 |
3.4 PHM平台内部环境分析 |
3.4.1 组织架构 |
3.4.2 人力资源情况 |
3.4.3 核心产品 |
3.4.4 财务状况 |
3.4.5 无形资产 |
3.5 PHM平台SWOT分析 |
3.5.1 平台的优势分析 |
3.5.2 平台的劣势分析 |
3.5.3 平台面临的机会 |
3.5.4 平台面临的威胁 |
3.5.5 平台SWOT矩阵 |
第4章 PHM平台竞争战略选择 |
4.1 PHM平台战略定位及目标 |
4.2 PHM平台竞争战略比较分析 |
4.3 PHM平台竞争战略的确定 |
4.4 PHM平台竞争战略的实施 |
4.4.1 战略实施的原则 |
4.4.2 战略实施途径 |
第5章 PHM平台战略实施的建议 |
5.1 建立与竞争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
5.2 提升研发力度 |
5.2.1 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 |
5.2.2 加大对自动化检测设备的研发力度 |
5.3 人力资源战略实施建议 |
5.3.1 优化人力资源重点环节管理 |
5.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3.3 强化人力资源投入,加大员工教育培训 |
5.3.4 完善D公司薪酬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
5.4 运营战略实施建议 |
5.4.1 实行以销定产模式 |
5.4.2 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 |
5.4.3 完善采购实施流程 |
5.4.4 持续优化质量管理 |
5.5 营销战略实施建议 |
5.5.1 优化销售策略 |
5.5.2 实施品牌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 科学性 |
(二) 预设性 |
(三) 确定性 |
(四)逻辑性 |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一) 什么是“体验” |
(二) 体验的类型 |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三、研究发现 |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岗位自学成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 [1]H公司培训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徐玲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2]H公司培训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徐玲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3]《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马天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互联网+税务”背景下纳税服务优化研究 ——以苍南县税务局为例[D]. 潘玲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训课程开发研究[D]. 黄舒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7]周恩来读书观研究[D]. 李鸽. 山西大学, 2021(12)
- [8]少儿趣味田径运动评价标准的研究[D]. 许曌.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9]D公司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平台的竞争战略研究[D]. 徐立. 扬州大学, 2021(09)
- [10]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