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给蒋富强的信(下)

郑振铎给蒋富强的信(下)

一、郑振铎致蒋复璁信札(下)(论文文献综述)

陈福康[1](2021)在《抗战中保卫民族文献的郑振铎》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进行到1939年,坚持在上海"孤岛"做文化救亡工作的郑振铎眼看大量珍贵孤本秘籍或被敌人和外人攫走,或惨遭散佚毁坏,心急如焚。他想:明末大乱时,黄宗羲保护典籍于兵火之中,虽然无法讲学、研究,而藏书却得以流传于世;叶林宗在战乱中藏书尽失,但后来重新购入,数量反而超过先前。

董馥荣[2](2018)在《“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情况述略》文中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文献保存同志会"相关研究。迄今未见专门研究该组织的着作。相关传记类着作和资料汇编类着作爲该组织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所见研究文章17种,主要包括对该组织历史资料的揭示和整理,以及进一步研究该组织成立和人员构成情况、该组织和相关当事人在抢救古籍方面的贡献。相关研究有待相关史料的公布而进一步深化。

陈振林[3](2018)在《“孤岛”时期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侵略者接连发动的对华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公私藏书事业遭受莫大损失。自1931年东北沦陷至1945年抗战胜利,战火侵袭并蔓延中国长达十四年之久,日军兵燹所至,公然大规模侵夺和破坏图书文献,中华文化典籍因是遭遇空前劫难,蒙受巨大损失。这不仅是中国近代藏书史上的厄运,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灾难。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日军侵略势力由淞沪而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南国域,拥有数百年人文渊薮的江南藏书面临毁失侵夺之虞,且有大量民族文化典籍流散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古旧书肆中。而在近代上海日渐成熟的都市文化空间中,书籍与知识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耳闻目睹文献典籍遭遇毁失侵夺惨状,沪上从事文化工作和关心文献存亡的知识人士如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何炳松、张凤举等联名吁请国家和政府抢救沦陷区图书,以图救护国家文献,保存民族文化,沪上“文献保存同志会”由是成立。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国立中央图书馆及沪上知识人等的协力合作下,文献保存同志会在1940年1月至1941年12月间秘密搜救保存了善本古籍4864部,48000多册。本文即以“文献保存同志会”为研究对象,试对这一组织成立之背景原委、规划运作、活动业绩及相关史事人情作具体考述与分析,并期以将其置于抗战大时代中文化界的“抗战建国”运动之中而予以妥善地评述。故而,依据相关史料,文章大体勒为四部分展开论述,一是以“八一三”事变前后上海文化生态的变化来论述战时文献之厄,也可谓时代背景之呈现;二是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成立与相关组织规划;三是论述文献保存同志会救书工作的开展与成绩的展现;最后一部分则尝试着分析时局背景下的文献保存活动如何处理人书关系、利益抉择以及内心情感的纠合紧张等。而在述论过程中,本文亦大致有两条线可循:一是阐述“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基本史事经过;二是探讨知识人在“孤岛”时局下保存国家文化的使命与精神。两条线交相融合,共同推进。总之,在笔者看来,文献保存同志会及其同仁在战火兵燹之中救典存书,在民族存亡之际不忘史籍,保存文献之后乃是保存国家文化,保存民族历史。在“孤岛”困境之中,为国家存书,为文化续命,彰显的正是“护书存史”之大义。

张光润[4](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韩文宁[5](2017)在《没有硝烟的战斗——抗战时“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国宝追记》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的1941年,上海几位文化、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文献保存同志会",从敌人手中为国家"抢救"出大批珍本古籍。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大举进攻,东南诸省相继沦陷。江南一带向为人文渊薮,当地藏书家的不少善本古籍都毁于战火,即便侥幸留存,也因书的主人时局多舛、生活窘迫,而流入上海旧书肆,使书肆成了各方收购的角逐场所。

殷实[6](2017)在《郑振铎与中华文献抢救》文中认为在抗战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多少将士共赴国难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在文化战线上,同样是殊死的较量,众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自觉凝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出生入死维护国家文化遗产,郑振铎、赵朴初先生就是这样"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不逃避"的勇士。

刘劲松[7](2017)在《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收购沦陷区珍贵文献活动小考》文中认为自1938年起,北平图书馆开始收购沦陷区流落到市面上的珍贵文献。这些珍贵文献包括也是园元曲等。收购沦陷区珍贵文献是北平图书馆抗战期间一项常态工作。北平图书馆收购沦陷区文献,面临着经费缺乏、遭人猜忌等诸多困难。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时期为保存国粹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孝文,布莉华,孙晓东[8](2016)在《张乃熊适园藏书归公过程及意义——论书信的文献价值与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张乃熊适园藏书被代表中央图书馆搜藏古籍的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功收购,在收购张氏藏书过程中,当事者郑振铎与张寿镛、蒋复璁等人之间有频繁的书信往来,本文以这些书信及相关史料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收购张氏适园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回顾,对成功收购适园藏书的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并评述了其重要意义与影响。通过本研究过程中对书信内容的挖掘和利用,对书信所具有的特殊文献价值和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

刘孝文,刘向红[9](2015)在《同志有心齐戮力 指掌满溢是书香——文献保存同志会史事考述》文中提出分析梳理文献保存同志会成立的背景与过程,考察成员分工与经费筹措事项,论述工作内容与取得的业绩,总结其历史贡献及启示意义。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功绩将永载史册,爱国学者热爱文献、关注文化的风范情怀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陈福康[10](2014)在《“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和“玄览论坛”的意义》文中指出海峡两岸图书馆曾成功合作主办"玄览堂珍籍合璧展",此次首届"玄览论坛"也必将载入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与此同时,国内已出版的有关郑振铎与其他学者书信交往的资料以及其他文献,对于我们认识民国学者在国难时期抢救民族文献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具有较大意义,但仍有遗漏,郑振铎与"文献保存同志会"的人士交往的书信、搜求图书的原始文献有待进一步发掘。期盼两岸图书馆能将相关文献合璧展出。

二、郑振铎致蒋复璁信札(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振铎致蒋复璁信札(下)(论文提纲范文)

(3)“孤岛”时期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有关抗战时期文献图书受厄情况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 有关“孤岛”时期文献保存活动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 有关“文献保存同志会”史事与人事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四) 前人研究之遗留空间及本文拟推进方向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八·一三”前后上海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书籍与知识人合成的都市文化空间
        一、书刊的繁荣与公私藏书的发展
        二、沪上知识人的几个面相:文人、编辑、出版商
    第二节 “孤岛”的形成与沪上文化空间的缩小
        一、激变:战火集于沪上
        二、书刊媒介的大量停办与知识人的西迁
    第三节 兵燹卒致文献之厄
        一、东南文献典籍的大量散失
        二、战时各方势力对于文献图书的争夺
第二章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成立与规划
    第一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缘起与组建
        一、郑振铎等沪上文化名人之吁请
        二、国民政府之重视
        三、蒋复璁赴沪
    第二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组织人员构成
        一、国立中央图书馆与文献保存同志会
        二、沪上文献保存同志会之主体成员
        三、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相关人物
    第三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组织活动规划
        一、宗旨及活动细则
        二、活动经费及组织分工
第三章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文献保存活动考察
    第一节 文献保存活动之开展
        一、文献搜救之范围与目标
        二、文献保存同志会工作报告书及其内容
    第二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文献保存业绩
        一、郑振铎与《玄览堂丛书》
        二、文献保存同志会所收文献之转运流存
第四章 “孤岛”文献保存活动中的史事与人情
    第一节 化私为公:同志会对嘉业堂与适园藏书之收购
        一、刘氏嘉业堂与张氏适园之家藏概况
        二、文献保存同志会对于嘉业堂与适园藏书之收购经过
        三、嘉业堂藏书与适园藏书之归公意义辨析
    第二节 因缘利益:知识人的处境与抉择
        一、文献保存活动过程中的公私交谊
        二、战乱中藏书家的生存困境与利益抉择
结语:斯文之幸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收购沦陷区珍贵文献活动小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收购珍贵文献的开始
2 收购珍贵文献的概况
3 收购珍贵文献的常态化
4 收购珍贵文献的困难
5 结语

(8)张乃熊适园藏书归公过程及意义——论书信的文献价值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乃熊适园藏书归公的过程描述
    ( 一) 适园藏书收购的三个阶段
        1.关注筹备阶段,1940年4月至1941年4月底
        2.接触商讨阶段,1941年5月至1941年10月底
        3. 验收编目阶段,1941 年11 月初至12 月初
    ( 二) 适园藏书收购的两条线索
        1.价格线索
        2.内容线索
二、张乃熊适园藏书成功归公的深度剖析
    ( 一) 适园藏书出售的背景与动因: 不得不售
    ( 二) 适园藏书成功售予同志会的有利因素分析: 售予同志会的必然性
        1.从张乃熊角度分析
        2.从同志会角度分析
        3.从中间人角度分析
三、适园藏书归公的历史意义
    ( 一) 适园藏书得到完美归宿
    ( 二) 丰富了同志会收藏之善本
    ( 三) 为同志会画上圆满句号
四、从适园藏书归公事件看书信的文献特点与价值
    ( 一) 书信文献的特点
        1.原始性
        2.真实性
        3.稀缺性
    ( 二) 书信的文献价值与利用
        1.书信的历史资料价值
        2.书信的学术资料价值
        3.书信的传记资料价值

(9)同志有心齐戮力 指掌满溢是书香——文献保存同志会史事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保存同志会成立的背景与过程
    1.1 成立背景
        (1)抢救散佚珍贵古籍的需要
        (2)中央图书馆保存文献的职责所在
    1.2 成立经过
        (1)爱国学者的关注吁请
        (2)国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3)中央图书馆的筹划协调
2 文献保存同志会的组织分工与经费保障
    2.1 组织分工
    2.2 经费保障
3 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工作内容与业绩
    3.1 工作内容
        (1)制定搜购目标,搜集书目信息
        (2)接洽卖主书商,商谈交易事项
        (3)分类编目整理,保存录副转运
    3.2 工作业绩
4 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历史贡献与启示
    4.1 历史贡献
        (1)保存了典籍文献,保卫了民族文化
        (2)在文化战线支持了抗战斗争
    4.2 经验启示
        (1)政府部门精诚合作,鼎力支持
        (2)爱国学者碧血丹心,无私奉献
        (3)有识书商明晓大义,百川归海

四、郑振铎致蒋复璁信札(下)(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中保卫民族文献的郑振铎[J]. 陈福康. 传记文学, 2021(04)
  • [2]“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情况述略[J]. 董馥荣. 文津学志, 2018(00)
  • [3]“孤岛”时期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D]. 陈振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5]没有硝烟的战斗——抗战时“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国宝追记[J]. 韩文宁. 炎黄春秋, 2017(10)
  • [6]郑振铎与中华文献抢救[J]. 殷实. 百年潮, 2017(02)
  • [7]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收购沦陷区珍贵文献活动小考[J]. 刘劲松. 图书馆杂志, 2017(07)
  • [8]张乃熊适园藏书归公过程及意义——论书信的文献价值与利用[J]. 刘孝文,布莉华,孙晓东.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01)
  • [9]同志有心齐戮力 指掌满溢是书香——文献保存同志会史事考述[J]. 刘孝文,刘向红.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01)
  • [10]“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和“玄览论坛”的意义[J]. 陈福康. 新世纪图书馆, 2014(12)

标签:;  ;  ;  ;  ;  

郑振铎给蒋富强的信(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