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套式管接头及其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飞,翟鹏军,桑兴华,张建峰[1](2021)在《卡套式接头在出口欧洲货车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车山东公司出口欧洲的某型货车制动系统采用渐进式卡套管接头,文章对其使用的卡套式管接头的结构、工作原理及采用该类型的制动系统的设计、组装工艺要求进行了阐述,并对卡套式管接头泄漏进行分析,提出卡套式管接头泄漏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张旭[2](2020)在《装配状态对管道密封特性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管路连接件是飞机管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然而管接头在实际装配中状态各异,这些装配状态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密封性能,进而影响飞机的运行安全。因此,针对管接头连接件不同装配状态对管路密封性能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管接头连接件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搭建了装配偏差模拟试验台并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基本接触力学的理论,根据扩口式管路连接件的结构组成与密封原理,建立了接触有限元模型,依据拧紧力矩与预紧力的转换关系,使用强迫位移法作为预紧载荷的加载方式,并设置了管路的边界条件和载荷。(2)提出了管路连接件密封性能的评价指标,分析了装配状态对管道连接件密封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当摩擦系数增大时,密封性能降低;当拧紧力矩增大时,管道密封性能增加,螺母圆角处会因预紧力过大而破坏;摩擦系数在0.08~0.11之间时能保证管接头密封并不出现结构破坏。2)轴向偏差越大密封性越差,并且轴向偏差和拧紧力矩之间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达到密封效果。3)径向偏差和角度偏差,对密封性的影响较小,但会使管道应力过高甚至产生塑性变形,影响管道的疲劳寿命。(3)搭建了管道装配偏差模拟试验台,研究了不同装配偏差对管道密封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轴向偏差下最小拧紧力矩结果与仿真值较为接近;2)仿真和试验均表明径向偏差对管道密封性的影响较小。
孙生辉[3](2018)在《功能与因果相结合的根原因挖掘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TRIZ要从根本上解决系统的发明问题必须从系统的失效现象挖掘导致问题出现的本质,即根原因分析。现有根原因分析方法以系统失效问题为基础,通过分析系统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明确导致系统失效的不足或有害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基本是从因果角度确定根原因,忽略了系统内部元件间作用所表征的功能与系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系统的理想化状态,结合功能模型的问题功能状态,确定当前系统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为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进行因果链分析,利用功能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来建立基于功能参数的因果图;根据因果图中的独立功能参数的变化来构建系统根冲突,并创建根冲突的功能图;通过理想化方法,对根冲突的功能图进行改进,得出系统解决问题方案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系统当前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确定系统问题。将功能分析与因果链分析相结合,来分析导致系统问题的内部以及外部因素。以功能参数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建立基于功能参数的因果图,确定系统问题的根原因。2.根据系统根原因,确定相关的功能参数,改变功能参数的设定值来解决系统问题,构建系统根冲突。建立根冲突的功能图,描述该根冲突作用的本质,并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从系统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元件之间的作用确定理想化的对象,找出针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而理想化工具不仅仅是对系统问题模型的理想化,而是从简化系统、提高系统理想化程度的角度改进系统。4.以本文的理论流程为指导,对双卡套管接头进行失效分析,确定了导致其失效的根原因是后卡套的表面硬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应用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吕志伟[4](2017)在《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CNG加气机属于高压精密仪器,主要承担汽车加注CNG气体的作用,CNG气体具有易爆特性,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相关设备的要求比较高。随着我国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以及CNG汽车行业的凶猛发展,CNG加气机设备的制造生产也会逐渐走向批量化和市场化。CK公司搭上了天然气行业高速发展的快车,业务量快速增加,但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生产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的生产能力,本文要通过对CK公司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主要矛盾,减少生产质量问题,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查阅CK公司近几年生产质量问题记录单,对质量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一线生产人员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了卡套式接头的密封性问题是影响CNG加气机质量,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矛盾。本文重点对卡套式接头密封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利用鱼骨图分析方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着手,深入研究,查找各个方面中可能给卡套式接头密封性带来质量隐患的因素,通过对查找出的因素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出人员技能水平、安装操作方法、设备老旧三个问题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及系统分析方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生产现场装配改善的方法,编制了CNG加气机过程质量控制手册及卡套安装作业指导规范书,将控制卡套安装质量贯穿于整个设备的装配加工过程中。通过全过程质量控制,CK公司的产品一次提交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生产效率提升了20%,满足了顾客的紧急需求,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稳固可靠,得到客户的好评,获得良好的口碑。
陈芝来[5](2017)在《航空发动机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密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异常复杂的工作环境,在各种气候条件和飞行状态下,具有良好密封性能的管路连接件才能保证介质输导可靠,使介质的压力和流量保持在确保航空发动机正常工作的需求范围内。目前,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90%以上的“跑、冒、滴、漏”问题与管路连接的密封性能相关。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NSYS软件利用接触面上接触应力分布评价密封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方法。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扩口式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施加标准规定的拧紧力矩(20.6 N·m29.4 N·m)条件下,形成了一个宽度约为1.7 mm的密封面,导管与扩口式管接头连接处的接触应力呈线性分布;无扩口式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施加标准规定的拧紧力矩(9.6 N·m21.4 N·m)条件下,无扩口式管接头与管套连接处的接触应力呈线性分布,形成了一个线密封(宽度约为0.6 mm的密封面);梁式密封管路连接典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标准规定的拧紧力矩范围内(20 N·m22 N·m),梁式密封阳接头与阴接头连接处的接触应力分布均匀,形成了两个线密封区域(宽度均约为0.2 mm的密封面,称二次密封),二次密封大幅提升了管路连接的密封性能和误差补偿能力。综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了三种管路连接典型结构在施加不同拧紧力矩的条件下,接触应力与密封性能的关系,验证了标准中给出的拧紧力矩范围是合适的。扩口式管路连接的密封结构需要较大的拧紧力矩,且加大拧紧力矩不但不能提高密封性能,反而会造成管路连接结构破坏;无扩口式管路连接结构的拧紧力矩范围较大,只需较小的拧紧力矩就能产生需要的密封性能;梁式管路密封结构的力矩范围非常精确,便于装配时进行控制。密封性能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证明基于ANSYS软件利用接触面上接触应力分布评价密封性能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可在管路连接结构设计分析中进行应用。通过对新型管路连接结构设计标准进行分析表明,我国梁式密封管路结构标准目前仍是空白,消化吸收国外梁式密封管路标准,可以为我国梁式管路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进而达到指导梁式管路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目的。
郑旭阳[6](2017)在《液压管件数据库的建立及管路布局辅助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路布局在液压系统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管路布局的自动化程度一直是研究热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管路的设计也从图纸搬上了屏幕,并逐渐从二维设计发展到三维设计。目前流行的三维设计软件所提供的管道命令粒度较小,与液压管路布局过程所需命令不能直接匹配,使用时需要进行一些固定组合;液压管路设计过程中所需的管接头、管夹标准件数据库还未得到完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且布局时的一些实用参数需要设计师手动测量,管夹布置的推荐规则亦需设计师手动实现。该设计过程中存在许多程序性的重复劳动,使设计效率难以得较大提高,导致竞争优势不足。通过分析国内外液压管路布局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总结出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使用特征建模与参数化设计相结合的理论,对三维设计软件Pro/E进行了二次开发,以提高液压管路设计的自动化程度。首先介绍了特征建模和参数化设计的基础理论,并对二者的结合使用作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对液压用管接头进行了分类与总结,查阅设计标准建立各种管接头的三维模型用以完善其数据库;通过研究液压管路系统中常用的连接方式,分析其形状特征,以实现设计时连接模型的快速生成;同时建立了液压用管夹标准件数据库,并将管夹配置的推荐标准集成到程序中,实现了管夹的自动配置;最后,分析管路系统各部分元件的特点,开发出“元件统计”的功能,方便后续实际的取件、加工和装配过程。分析研究Pro/E所提供的二次开发方法,结合开发目的和所要实现的功能,确定出基于族表、UDF和Pro/Toolkit的开发方法。族表方法用于标准件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UDF方法用于由参数驱动的特征建模,实现常用连接方式的快速生成;Pro/Toolkit是一个工具包,内部包含的功能函数可实现参数提取、规则集成、菜单定制等一系列功能,其使用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均有涉及。族表和UDF的设计在win7系统下的Pro/E5.0中进行,Pro/Toolkit中的功能函数作为Pro/E二次开发的无缝接口,需在VS2008平台上编写代码并生成可运行的DLL应用程序。同时,根据程序特点定制出所需的辅助文件和人机界面,最终实现开发结果在Pro/E5.0平台上的运行。所有开发内容共同组成了“液压管路布局辅助系统”,将其应用到某液压系统中来辅助管路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设计过程实现了部分设计命令与管路布局的直接匹配,提高了设计效率,并增强了竞争优势。
潘林[7](2017)在《高压卡套式管接头泄漏故障诊断及加工工艺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车用卡套式管接头在使用过程中的泄漏问题,运用故障诊断的相关方法,分析了造成管接头泄漏的三方面原因。通过对卡套式管接头材料的选择、表面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制造加工工艺以及装配工艺规范的改进,提高了卡套式管接头的密封性能,降低了泄漏故障率。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泄漏故障位置的确定。根据液压系统泄漏数据的对比以及卡套式管接头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得出液压系统泄漏故障主要出现在管路连接处。(2)卡套式管接头的泄漏故障诊断。对卡套式管接头的工作原理和密封特点进行分析,利用主观诊断法、油样分析法和故障树诊断法,得到卡套式管接头泄漏故障的原因,即材料选择不当,制造加工精度不高以及装配工艺不规范。(3)材料的选择与表面热处理工艺。本文对不锈钢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探究各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卡套式管接头的使用环境,选择316不锈钢作为其材料,并选用盐浴碳氮共渗工艺对卡套进行表面热处理,使其具有更高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硬度。(4)卡套式管接头有限元分析。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卡套式管接头进行三维建模,根据装配时的施加载荷和约束情况,对卡套式管接头的预紧力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不同预紧力下的应力分布图,分析其预紧力的范围。(5)卡套的加工、装配工艺与试验测试。利用研制的设备和选择的刀具与磨具完成对卡套的制造加工,并按照制定的装配工艺进行安装。对改进后的卡套式管接头进行试验测试,其密封效果显着改善,泄漏率降低。
吕堃博[8](2017)在《发动机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发动机管路作为发动机内传输各种介质(气体、水、油)的通道,管路密封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关系着发动机的安全运行及其使用效率。管路连接副是发动机管路的连接部件,作为管路密封中的“薄弱环节”,它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将对整个发动机管路密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发动机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性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对发动机管路连接副的密封性能可靠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发动机管路连接副的装配过程、密封机理进行分析,对影响发动机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对发动机管路连接副的密封条件进行探究;(2)利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对连接副内流体运动参数如流体压力、流速进行分析。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仿真的手段,模拟管路连接副内流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连接副内流体通道的形状,探究流道形状对流体运动参数的影响,进而分析连接副内流体运动对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3)分别对管路连接副在动载荷及静载荷作用条件下密封性能响应进行分析。从强度和密封性能两个方面,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仿真,分析管路连接副在工况下、拉伸载荷作用、非正常连接等条件下的密封性能,对管路连接副在循环脉冲载荷作用下的接触状态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4)引入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探究发动机管路连接副的结构尺寸、材料性能,外部受载等参数受随机因素影响下,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概率分析功能,分析得到管路连接副密封面的接触压力与接触面宽的分布规律,计算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度。
衡波志[9](2014)在《飞机液压系统连接件及管路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飞机液压系统是飞机完成各种动作的主要执行系统,是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航空液压系统中管路连接件的密封性能及管路的振动特性是保证飞机液压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所在。连接件因发生密封性能破坏而造成液体的泄露或者管路因发生共振而导致结构寿命的减少甚至损坏是液压系统最常见的两种故障,两者都有可能造成液压系统的重大事故,危及飞机上人员和物资的安全。因此,研究液压系统连接件密封过程中的接触问题及管路振动时的流固耦合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飞机液压系统中的连接件及管路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分析了液压系统连接件密封过程中涉及的接触问题的基本规律,总结了对接触问题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2)以双卡套式管接头为例,通过MSC.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密封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其装配时所需预紧力的合理范围。3)研究分析了液压管路发生振动时涉及到的流固耦合问题的基本原理,推导了流固耦合问题的动力学方程和有限元方程。4)通过MSC.DYTRAN等数值仿真软件,对管路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基础激励下振动的瞬态分析,研究管路支撑方式和长度等因素对管路振动特性的影响。
陈胜[10](2013)在《船用高压卡套式管接头及其配套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用高压卡套式管接头是一种新型和先进的联结方法,对比传统船舶液压管路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可靠、使用方便、外观轻巧、不用焊接、能反复装拆,管道安装清洁、防燃、防爆,适合高空和复杂环境作业等优点。由于国产的卡套式管接头可靠性较低,在使用过程当中易造成液压系统效率降低,油温升高,执行机构不稳定,污染环境等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大量采用进口产品,所以急需对国产卡套式管接头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本文在归纳总结卡套式管接头的结构设计、精度控制、表面硬化处理、装配使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为保证卡套的制造精度,完成了卡套刃口加工的组合刀具设计,卡套夹具设计和卡套、螺母、管接头零件的金属切削工艺设计。(2)为提高卡套的表面硬化质量和成品率,研究和设计完成了基于盐浴硫碳氮共渗的卡套专用氮化炉。(3)根据卡套的工作原理、结构特征和使用环境等,制定了卡套式管接头的装配工艺规范,提高管接头的安装质量。(4)进行了CAE技术在卡套结构设计、装配力矩估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5)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了卡套式管接头的检测方法研究和相关设备的研制。
二、卡套式管接头及其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套式管接头及其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卡套式接头在出口欧洲货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卡套式管接头介绍 |
1.1 接头结构及特点 |
1.2 接头密封原理 |
2 卡套式管接头管路的设计和组装工艺要求 |
2.1 管路设计要求 |
2.2 工艺组装要求 |
2.2.1 钢管的制作 |
2.2.2 卡套预装 |
2.2.3 管路组装 |
3 卡套管接头泄漏分析及预防措施 |
4 结束语 |
(2)装配状态对管道密封特性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液压管接头类别与特性概述 |
1.2.2 管路连接件与密封性研究现状 |
1.2.3 管道装配偏差的相关标准及研究现状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飞机管路连接件多体接触有限元建模 |
2.1 引言 |
2.2 飞机管路连接件组成与工作状态 |
2.2.1 管路连接件结构组成 |
2.2.2 管路连接件工作状态 |
2.3 接触问题的数值计算理论 |
2.3.1 接触问题的GW模型 |
2.3.2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原理 |
2.4 基于Workbench的接触有限元建模 |
2.4.1 有限元法及Workbench软件 |
2.4.2 接触类型和接触方式 |
2.4.3 面-面接触分析的步骤 |
2.4.4 面-面接触分析的关键参数 |
2.5 管路连接件多体接触有限元模型建立 |
2.5.1 CAD模型建立 |
2.5.2 拧紧力矩与预紧力的转换 |
2.5.3 预紧状态的施加方案 |
2.5.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5.5 边界条件与载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状态对管道密封特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管路连接件的密封原理及影响因素 |
3.2.1 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密封区域接触参量的提取方法 |
3.3 摩擦系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分析 |
3.4 轴向偏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分析 |
3.5 径向偏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分析 |
3.6 角度偏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装配状态对管路密封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方案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方案 |
4.3 装配偏差试验设备 |
4.3.1 装配偏差模拟试验台 |
4.3.2 苏试振动台及控制系统 |
4.3.3 应力监测设备 |
4.3.4 液压及测量设备 |
4.3.5 力矩扳手 |
4.4 试验过程 |
4.5 试验结果 |
4.5.1 最小拧紧力矩的测试 |
4.5.2 轴向偏差下管道密封性试验 |
4.5.3 径向偏差下管道密封性试验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提取密封面参量的Workbench后处理程序代码 |
(3)功能与因果相结合的根原因挖掘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根原因分析与冲突解决 |
1.3 根原因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根原因分析方法现状 |
1.3.2 TRIZ理论中根原因分析应用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TRIZ中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
2.1 TRIZ创新技术综述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2.1 功能定义 |
2.2.2 功能描述 |
2.2.3 功能分析 |
2.3 因果链分析 |
2.3.1 因果链分析概述 |
2.3.2 因果链分析步骤 |
2.4 根冲突分析 |
2.4.1 冲突分析 |
2.4.2 根冲突分析概述 |
2.4.3 根冲突分析优势 |
2.5 系统理想化 |
2.5.1 理想化概念 |
2.5.2 系统功能理想化 |
2.5.3 系统功能理想化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因果链的功能参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功能参数 |
3.2.1 功能参数定义 |
3.2.2 基于功能参数的功能描述方法 |
3.2.3 功能参数确定 |
3.2.4 系统功能参数可操作性 |
3.2.5 基于功能参数的因果图 |
3.3 基于因果链的系统问题相关功能参数确定 |
3.3.1 系统初始问题确定 |
3.3.2 系统功能参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功能参数的根冲突确定与解决 |
4.1 引言 |
4.2 基于功能参数的系统根冲突确定 |
4.2.1 系统替代问题确定 |
4.2.2 系统根冲突确定 |
4.2.3 判断关键根冲突 |
4.2.4 构建关键根冲突模型 |
4.3 系统根冲突的功能化表达 |
4.3.1 构建功能图 |
4.3.2 疑惑性功能的功能图 |
4.3.3 添加功能图 |
4.4 基于功能图的技术系统改进 |
4.4.1 理想化有用功能 |
4.4.2 理想化通知功能 |
4.4.3 理想化有害功能 |
4.4.4 抵消有害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因果分析的双卡套管接头失效分析 |
5.1 双卡套管接头简介 |
5.2 双卡套管接头初始问题确定 |
5.2.1 确定系统基本问题 |
5.2.2 功能分析确定系统初始问题 |
5.3 双卡套管接头根冲突确定 |
5.3.1 功能参数的可操作性分析 |
5.3.2 基于功能参数的根冲突确定 |
5.4 基于功能图的密封失效问题解决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Workbench的方案有效性验证 |
6.1 引言 |
6.2 双卡套管接头有限元模型建立 |
6.2.1 建立双卡套管接头三维模型 |
6.2.2 导入及添加材料模型 |
6.2.3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
6.2.4 添加约束条件及接触对 |
6.2.5 双卡套管接头仿真计算 |
6.3 双卡套管接头改进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概述 |
2.1 质量管理基础理论概述 |
2.1.1 质量概念 |
2.1.2 质量控制概念 |
2.2 CNG加气机设备介绍 |
2.3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
2.3.1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定义 |
2.3.2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划分 |
2.3.3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内容 |
3.1 项目简介 |
3.1.1 CNG加气机项目特点 |
3.1.2 CNG加气机项目的生产流程 |
3.1.3 工艺标准及技术 |
3.2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现状 |
3.2.1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对象和任务 |
3.2.2 CNG加气机项目常用质量体系 |
3.2.3 典型的CNG加气机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 |
3.2.4 常见的CNG加气机项目的质量管理活动 |
3.3 CNG加气机质量存在的问题 |
3.3.1 外观缺陷 |
3.3.2 CNG电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
3.3.3 CNG加气机计量稳定性问题 |
3.3.4 CNG加气机卡套式接头密封可靠性问题 |
3.4 CNG加气机主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3.4.1 人为因素 |
3.4.2 设备因素 |
3.4.3 材料因素 |
3.4.4 方法因素 |
3.4.5 环境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案 |
4.1 基本思路 |
4.2 质量控制方案的设计原则与目标 |
4.2.1 设计原则 |
4.2.2 设计目标 |
4.3 CNG加气机质量控制策略的实施 |
4.3.1 人员方面 |
4.3.2 设备方面 |
4.3.3 材料方面 |
4.3.4 方法层面 |
4.3.5 环境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航空发动机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密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单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发展概述 |
1.2.2 扩口式管路连接件现状 |
1.2.3 无扩口式管路连接件现状 |
1.2.4 新型管路连接件现状 |
1.2.5 仿真计算现状 |
1.2.6 国内外管路连接件研究情况 |
1.2.7 参考文献对本课题的启发 |
1.3 航空发动机管路连接件设计要求和难点 |
1.3.1 设计要求 |
1.3.2 设计难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扩口式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密封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结构分析 |
2.2.1 典型结构 |
2.2.2 结构优缺点分析 |
2.3 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
2.3.1 模型建立 |
2.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4 密封性能试验验证 |
2.4.1 试验要求 |
2.4.2 试验 |
2.4.3 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扩口式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密封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构分析 |
3.2.1 典型结构 |
3.2.2 结构优缺点分析 |
3.3 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
3.3.1 模型建立 |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密封性能试验验证 |
3.4.1 试验要求 |
3.4.2 试验 |
3.4.3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密封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梁式密封结构分析 |
4.2.1 典型结构 |
4.2.2 结构优缺点分析 |
4.3 仿真建模与分析 |
4.3.1 结构有限元分析 |
4.3.2 流场分析 |
4.4 新型管路连接结构设计标准探讨 |
4.4.1 标准存在问题 |
4.4.2 标准编制需求 |
4.4.3 标准体系建设 |
4.4.4 标准编制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液压管件数据库的建立及管路布局辅助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液压管路布局CAD技术 |
1.3.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3 特征造型技术与参数化设计 |
1.4 理论综述 |
1.4.1 液压管路布局 |
1.4.2 液压管件数据库的建立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液压管路布局过程分析与研究 |
2.1 液压管路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
2.1.1 管接头 |
2.1.2 液压管道 |
2.1.3 管夹和管夹垫板及其配置 |
2.1.4 元件统计 |
2.2 液压管路设计过程 |
2.2.1 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 |
2.2.2 管路系统设计 |
2.3 特征造型与参数化技术的结合应用 |
2.3.1 特征造型技术 |
2.3.2 参数化技术 |
2.3.3 用户定义特征(UDF)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接头数据库设计 |
3.1 管接头数据库设计流程 |
3.2 管接头分类信息 |
3.3 管接头特征信息 |
3.4 族表及其应用 |
3.4.1 规范化定制 |
3.4.2 三维模型的建立 |
3.4.3 定义族表 |
3.5 模型入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用连接方式设计 |
4.1 管路连接现状 |
4.2 连接方法探究 |
4.3 二次开发过程 |
4.3.1 过程综述 |
4.3.2 常用连接方式参数化 |
4.3.3 Pro/Toolkit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夹配置、元件统计及实际应用 |
5.1 管夹配置 |
5.2 元件统计 |
5.3 应用实例 |
5.3.1 准备工作 |
5.3.2 管道系统设计过程 |
5.3.3 插入管接头 |
5.3.4 管道连接 |
5.3.5 管夹配置 |
5.3.6 结果展示与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6.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6.3 课题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压卡套式管接头泄漏故障诊断及加工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卡套式管接头的使用现状 |
1.3.1 国内卡套式管接头的使用现状 |
1.3.2 国外卡套式管接头的使用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卡套式管接头泄漏诊断分析 |
2.1 卡套式管接头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1.1 单卡套式管接头的结构与密封原理 |
2.1.2 双卡套式管接头的结构与密封原理 |
2.2 卡套式管接头的泄漏故障分析 |
2.2.1 泄漏故障诊断方法 |
2.2.2 泄漏故障诊断分析 |
2.2.3 泄漏故障诊断总结归纳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卡套式管接头材料的选用及处理 |
3.1 卡套式管接头的常用材料 |
3.1.1 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 |
3.1.2 合金元素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 |
3.2 不锈钢的选用 |
3.3 不锈钢卡套表面热处理工艺 |
3.3.1 不锈钢的碳氮共渗 |
3.3.2 不锈钢卡套液体碳氮共渗的准备事项 |
3.3.3 液体碳氮共渗工艺及操作要点 |
3.3.4 不锈钢卡套的QPQ处理 |
3.4 不锈钢卡套的表面处理及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卡套式管接头有限元分析及仿真 |
4.1 有限元理论分析 |
4.1.1 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2 Workbench仿真分析 |
4.2 双卡套式管接头有限元分析要点 |
4.3 双卡套式管接头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4 双卡套式管接头有限元分析设计 |
4.4.1 单元选取以及网格划分 |
4.4.2 材料模型 |
4.4.3 接触定义 |
4.4.4 约束及载荷设置 |
4.5 结果计算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卡套式管接头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 |
5.1 卡套的加工工艺 |
5.2 卡套式管接头的加工设备研究 |
5.2.1 碳氮共渗反应炉 |
5.2.2 振动模拟试验台 |
5.2.3 阻火试验炉 |
5.2.4 耐压测试机 |
5.3 卡套的装配工艺 |
5.4 卡套式管接头的泄漏故障率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发动机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发动机管路连接副结构形式发展现状 |
1.2.2 密封介质流动特性对连接副密封性能影响的研究 |
1.2.3 管路连接副可靠性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管路连接副密封机理分析 |
2.1 概述 |
2.2 连接副密封机理分析 |
2.2.1 连接副装配过程 |
2.2.2 连接副密封机理 |
2.3 连接副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2.3.1 结构形式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2 材料性能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3 加工质量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4 初始预紧力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5 介质流动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6 结构振动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7 加工工艺与装配方法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8 环境温度对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的影响 |
2.4 连接副密封条件探究 |
2.4.1 连接副密封表面接触应力 |
2.4.2 连接副密封表面接触面宽度 |
2.5 小结 |
第3章 管路连接副内流体运动分析及仿真 |
3.1 概述 |
3.2 流体运动分析理论 |
3.2.1 流体分析-欧拉法 |
3.2.2 流动分析能量法-Bernoulli方程 |
3.3 连接副内流体运动仿真分析 |
3.3.1 流体分析分析流程 |
3.3.2 流体分析模型建立 |
3.3.3 流体分析划分网格 |
3.3.4 流体分析参数设定 |
3.3.5 流体分析仿真结果 |
3.4 连接副流道形状变化对流体参数的影响 |
3.4.1 流道变化 |
3.4.2 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受载下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分析及仿真 |
4.1 概述 |
4.2 工况下连接副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
4.2.1 几何建模与材料参数 |
4.2.2 接触属性与网格划分 |
4.2.3 定义边界条件 |
4.2.4 密封性能分析 |
4.3 拉力载荷作用下连接副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
4.3.1 拉力载荷作用下连接副受力分析 |
4.3.2 拉力载荷作用下等效刚性模型 |
4.3.3 拉力载荷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
4.3.4 预紧力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4 非正常装配条件下连接副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
4.4.1 非正常装配下受力分析 |
4.4.2 非正常装配下有限元分析 |
4.5 循环脉冲载荷作用下连接副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
4.5.1 加载条件 |
4.5.2 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性分析 |
5.2.1 可靠性分析意义 |
5.2.2 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3 可靠性分析流程 |
5.3 连接副密封性能概率分析 |
5.3.1 参数设定 |
5.3.2 概率分布 |
5.3.3 可靠度计算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飞机液压系统连接件及管路的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飞机液压系统管接头 |
1.2.2 飞机液压系统管路振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管接头密封安装过程的接触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2 液压系统管路流固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接触问题有限元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接触界面的基本方程 |
2.2.1 法向接触 |
2.2.2 切向接触 |
2.3 有限元法接触分析 |
2.3.1 接触面的离散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卡套式管接头接触问题的有限元仿真 |
3.1 引言 |
3.2 双卡套式管接头的结构及密封原理 |
3.3 双卡套式管接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有限元模型 |
3.3.2 材料本构模型 |
3.3.3 边界条件和载荷 |
3.3.4 接触体的定义 |
3.4 双卡套式管接头接触问题的仿真计算 |
3.4.1 接触探测 |
3.4.2 模拟摩擦 |
3.4.3 模拟分离 |
3.4.4 不同安装预紧力下接触问题的仿真计算 |
3.4.5 仿真计算结果精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固耦合动力学概述 |
4.1 引言 |
4.2 流体运动方程与流体元 |
4.2.1 流体运动方程 |
4.2.2 流体元 |
4.3 结构运动方程 |
4.4 时域求解 |
4.5 流固系统模态分析 |
4.5.1 湿模态法 |
4.5.2 干模态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导管振动流固耦合问题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
5.1 引言 |
5.2 液压系统管路的模态分析 |
5.2.1 无流固耦合作用下导管的模态 |
5.2.2 流固耦合作用下导管的模态 |
5.3 液压系统管路的瞬态分析 |
5.3.1 拉格朗日有限元法 |
5.3.2 欧拉有限元法 |
5.3.3 一般耦合法 |
5.3.4 任意耦合法 |
5.3.5 拉格朗日网格和欧拉网格的建立 |
5.3.6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船用高压卡套式管接头及其配套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船舶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十二五”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 |
1.1.3 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卡套式管接头的重要性 |
1.2.2 目前国产卡套式管接头存在问题和研究目的 |
1.2.3 本论文的项目来源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主要技术指标 |
1.3.3 主要经济指标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
第2章 卡套式管接头设计 |
2.1 船用高压卡套式管接头工作原理 |
2.2 国内外相关产品简介 |
2.2.1 国外卡套简介 |
2.2.2 国内卡套简介 |
2.3 卡套式管接头相关设计理论基础 |
2.3.1 硬密封卡套式管接头密封机理 |
2.3.2 弹性密封卡套式管接头密封机理 |
2.3.3 卡套安装受力分析 |
2.4 卡套式管接头设计基础 |
2.4.1 卡套的结构尺寸设计 |
2.4.2 卡套零件的材料选择 |
2.4.3 卡套零件的表面强化工艺 |
第3章 卡套式管接头的 CAE 技术 |
3.1 卡套 CAE 分析要点 |
3.2 双刃口卡套结构 CAE 优化 |
3.3 卡套装配力矩的 CAE 分析 |
第4章 卡套式管接头的工艺及设备研究 |
4.1 卡套金加工质量控制 |
4.1.1 卡套专用刀具的设计 |
4.1.2 弹性夹头的设计 |
4.1.3 切削加工工艺 |
4.2 卡套加工及检测设备 |
4.2.1 氮化炉 |
4.2.2 振动模拟试验台 |
4.2.3 阻火试验炉 |
4.2.4 耐压测试机 |
4.3 卡套装配工艺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卡套式管接头及其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卡套式接头在出口欧洲货车上的应用[J]. 王小飞,翟鹏军,桑兴华,张建峰. 机车车辆工艺, 2021(05)
- [2]装配状态对管道密封特性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D]. 张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功能与因果相结合的根原因挖掘与应用[D]. 孙生辉.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4]CNG加气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D]. 吕志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4)
- [5]航空发动机管路连接件典型结构密封性能研究[D]. 陈芝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6]液压管件数据库的建立及管路布局辅助系统的开发[D]. 郑旭阳.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7]高压卡套式管接头泄漏故障诊断及加工工艺改进研究[D]. 潘林.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8]发动机管路连接副密封性能可靠性分析[D]. 吕堃博. 东北大学, 2017(06)
- [9]飞机液压系统连接件及管路的有限元仿真分析[D]. 衡波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3)
- [10]船用高压卡套式管接头及其配套设备研究[D]. 陈胜. 浙江海洋学院,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