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用粪便查血吸虫病的一些问题

浅谈农村用粪便查血吸虫病的一些问题

一、谈谈农村用粪便检查血吸虫病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邢功伟[1](2021)在《卫生署与全面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动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余浩然[2](2019)在《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对安徽寿县地区田野调查,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对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程如何生根并发挥持续效应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再现和阐释。立足于乡土社会,运用结构主义和共同体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群活动特点讨论水利兴修的社会意义,探讨了水利建设与地方实践的复杂关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作带来了地方社会要素和权力结构的重组,并最终与地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互嵌关系”。我国水利兴修历史悠久,水利是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有着安农兴邦的作用,也承担了抗旱防洪,航运转输的多重使命。由于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南北要冲,其军事意义也十分突出。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当时的治理建设模式下,地方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利共同体,涉及到生产、防卫、城镇布局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兴修从农村基本水利建设开始,比如当家塘,到大型水利工程上马,比如淠史杭、红旗渠等,其分布范围之广、耗费成本之大、技术革新之迅速,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结果改变了农村农田水利的空间布局,形成了新的管理机制,也提供了后续发展的物质、制度基础。如今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寿县地区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接一体,整个县域具备了更大的共同体的色彩。在水利共同体走向扩大的过程中,政府,农民和社会成为开发治理水利最重要的单位,而水利对三者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一、国家主导,农民,社会组织参与的互动结构是水利建设的最主要力量,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是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水利兴修工作的完成,在改革开放后治理方式的转型又拓宽水利设施升级转型以及对水利的综合应用。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开发领域中,三者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共同目标实现中保持了行动一致性,而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价值偏差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冲突。三、就其发挥效果而言,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实践中都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将生态、平衡等理念融入了地方发展观。同时也在多个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扩大和深化,这也是“互嵌关系”的最好表达,此时的水利已经从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向新时代具有多纬度发展潜力的公共资源转变,文章遵循一种历时的角度,以一位老水利人老烟枪的人生故事为叙述核心,对上述问题做一回顾和阐释。

刘海花[3](2019)在《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医疗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率先在上海做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北京各大医院派出医疗队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安徽、山东、河南、云南、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当地人民群众看病治病,不仅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甘肃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便是东西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和繁华阶段,但自宋之后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加之地处内陆,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艰难困苦。甘肃解放后,各项事业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相对滞后,于是周恩来总理自1967年亲派第一批医疗队入驻甘肃河西地区,此后源源不断先后共分十批,4000多人次的医疗队员来甘肃为广大贫下中农(牧)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大问题。一直以来较好的医疗资源都放在中心城市以及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广大农村长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自毛泽东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后,党中央做出积极的响应,为甘肃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带领他们自采自制中草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同时巡回医疗期间不仅要求队员把“卫生革命”和思想理论相结合,而且要抛弃“旧”的医疗观念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且在医疗期间认真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北京医疗队的巡回医疗对甘肃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刘铭辉[4](2019)在《基于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农村厕所改造过程中,化粪池式厕所因为技术简单、造价较低、便于实施等特点在农村地区广泛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粪液乱排乱放、粪渣难以处理等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地区厕所改造中化粪池式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从生态循环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粪污处理技术的调研与分析,构建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建立从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到农业利用的解决方案,实现化粪池式厕所产物的无害化、零排放和再循环。首先,本文对人体排泄物在化粪池厕所的物质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化粪池粪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大量有机质;粪液虽然达不到液体肥料的技术指标,但其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也可为农作物施肥。化粪池粪渣和粪液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其次,本文从生态循环和生态链理论出发,以村镇区域为对象,构建实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体系,将化粪池式厕所排出物通过检测、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并转化为肥料后返回农田,并梳理各个环节的技术方案。最后,规划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运行流程。人体排泄物经化粪池处理后得到无害化粪液和粪渣,无害化粪液通过吸粪车收集、输送到村级集中存储处理池进行存储和调节,再作为液肥应用于农业生产;粪渣污泥经吸粪车收集、运输到堆肥站,经过干燥脱水和堆肥技术后作为固体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构建这两条运行路线。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不能强行按照城市模式处理化粪池的粪渣与粪液。本文提出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粪污资源的区域内处理与利用,实现三格化粪池式厕所产物的无害化、零排放和再循环,满足村庄农民不断发展的改厕需求,推动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潘学良[5](2017)在《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和民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农村民生建设的相关问题。论文梳理和阐述了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剖析了农村民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纵观我国60年多来农村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受到政治影响很大,但总体上尤其改革开放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农村民生建设的起步阶段,土地革命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民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农村民生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等事件都对农村民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农村民生建设的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导致农村民生建设偏离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理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思路,促使农村民生事业重新起步,并朝着正确方向飞速前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年是农村民生重新恢复和发展阶段;十四大至十六大是农村民生建设稳步推进阶段;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农村民生事业迅速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取得一系列较为显着的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日益合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较,农村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农村仍然有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恶化。而与此对应的是,农村民生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他们渴望在收入增加、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农村民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同时也对农村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对于农村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凸显了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内容的优化,由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增加收入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并重,由物质满足转变为向物质满足和权利与人格尊严保护并重,同时,它还明确和揭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应从筑牢物质基础、兜住最低底线、夯实基本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和凝聚共建合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王胜子[6](2014)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进一步将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锁定在“五有”之上,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农村改革指明了航向,改革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发力,将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期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速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村公共服务的文献、相关报道、论文及着作,并通过对比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对本论题有了整体的认识。分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包含的内容、性质及特点,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本文将从六个部分进行研究与论述:导论:也是本文的绪论部分。在本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其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其中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最后,对本文的创新之处、难点进行了阐述。第一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理论。在本章中首先界定本论题相关概念,对公共服务及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及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概括与总结,找出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第二章:社会转型中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本章中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历史进行了回顾。通过分析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为下文剖析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铺垫。第三章: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在本章中,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以三个研究样本为研究基础: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现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现状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本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第四章: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本章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存在的问题中,主要阐述了体制机制缺陷、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影响。第五章: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借鉴。本章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主要分析其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化的供给模式及实现路径,以及其值得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第六章: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本章为全文的总结与概括部分,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我国农村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整体演进,在这个进程中既有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存在许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难题。社会的急剧变迁对于农村新制度的产生、陈旧观念的改变以及各阶层利益的调整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探究如何变革传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并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乃至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

施亚利[7](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甘秀敏[8](2011)在《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近期效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感染率短期预测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学依据;3、构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4、探讨提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和措施,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策略支持。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5-2010年和阳新县2000-2009年两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2、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潜江市1956-2010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预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短期变化趋势;3、通过文献学习和资料查阅,形成专家咨询表,收集专家意见,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其内部权重;4、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潜江市和阳新县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41%和2.18%,粪检阳性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农民和男性仍然是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两监测点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1.96%和1.67%,但家畜敞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两监测点钉螺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00%和0.24%,但有螺面积压缩不明显。2、所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1,1,0)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血吸虫感染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两模型短期预测结果均显示未来两年潜江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将略有降低。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其中“血防干预措施”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组合权重系数排在前列的指标分别为人群感染率、上年急感人数及耕牛感染率所属的传染源疫情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疫情发生及报告的疫情动态指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力度大和国家重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无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1、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明显;2、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应用于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分析中;3、所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在进一步实证分析和修订后应用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中;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能力。创新点:1、首次应用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湖北省今后血防工作重点的确定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国家或地区血吸虫病暴发或流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打下基础;3、将SWOT分析法首次应用于提高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探讨中,为我国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最终目标提供策略支持。

梁志平[9](2010)在《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近现代太湖流域的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评析、充分挖掘资料的基础上,从环境、政府、社会、技术四个层面探讨了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过程与饮水改良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展现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开埠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随着西文工业的传入,城市的扩张,太湖流域地表水水质环境变迁机理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的污染向人为的工业污染和化学污染转化过程。在晚清时期,水体污染主要是由河流自然的淤塞与居民生活造成,水质恶化主要发生几个大的城市;民国时期,特别是一战后,因各地工业的发展,工业与化学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逐渐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以致污染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水质污染与饮水危机;解放后,这种污染进一步延续,并扩大到广大乡村地区,地表水水质彻底恶化,饮水危机全面暴发。面对不断恶化的饮用水水质,中国传统的有关水源保护知识与体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清代的饮水改良尚未成为官方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成效与范围都十分有限。民国时期的改水活动已相当成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饮水改良作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在各地广泛推行起来。同时,颁布了部门齐全、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规范饮水改良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改水活动的展开。不过,改水活动虽然在一些城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费缺乏以及战争的影响,最终常常无法得到完整的实施,完美的改良计划只是停留在纸上。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水活动,虽说在城区通过建设自来水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费与科学指导,以运动形式,按照任务,强行推广土井。在要求农民自筹开挖土井经费与材料的情况下,为完成任务,农民一再降低土井的标准,最终导致开挖了数量庞大泥井,这些泥井完全不合卫生,水质很差,农民大都不使用的,饮水条件基本没有得到改善。直到拨乱反正以后,农村地区才开始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改水活动。

赵琦[10](2009)在《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SARS爆发,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SARS疫情的蔓延,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等问题。因此,围绕公共卫生长期需求,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公共卫生的危机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1、研究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构建应急体系能力评估模型。具体目标是:(1)提出适合我国现有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2)开发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构建应急能力评估模型(3)描述我国基层应急体系应对能力建设现状(4)评价现有应急体系的能力状况,提出改善能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2.研究内容与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专家论坛等定性研究的方式,构建系统评价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文献描述和专业知识,将定量的指标转化可以获得的评估问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不同经济状况的研究现场进行现场评估和应用。采用自行开发和设计的、经过信度和效度评价的评估工具了解能力建设现状,并在现场研究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探索能力评估模型。定量收集的资料采用Epidata3.1双遍录入,使用SPSS11.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研究的资料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3.1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应该以县级基层单位的评估为起点和核心。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中的业务技术部门,以机构为单位开展评估。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需涵盖保障能力、预警能力(识别与判断能力)、应急能力(应急处理、现场救治、救援、控制能力)和评估机制四个方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综合医院的评价工具包括①预案、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等文件、②监测与预警、③实验室检测、④应急队伍及专家库、⑤信息交流与发布、协调机制、⑥演练与培训、⑦应急处置能力和⑧储备八个维度,而乡镇卫生院则着重评估基本卫生服务、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和应急能力四个方面。县CDC、县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的评估工具问卷分别包括了211、184和54个评估指标。研究开发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总体评价系数均在0.95以上。除了CDC的“信息”维度的系数为0.5833外,其他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6。在CDC和综合医院的问卷中分别有5个(62.15%)和7个(86.75%)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在0.8以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各调查问卷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好。3.2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3.2.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的18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平均最大服务半径为81.36Km,平均在职职工61人,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79.8%),学历普遍较低(主要是中专及以下),而职称多为中级及初级。实验室工作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6.84%-25%不等。调查地区的CDC均制定和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仅有25.00%的单位提供的预案满足《条例》的要求,预案涵盖的内容不全面,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地区完成了辖区内尤其是传染病的监测体系建设,有89.90%的机构对收集的资料开展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有75.00%的机构可以开展趋势分析,有2家机构仅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做简单的风险分析。监测信息迟报、漏报现象依然存在,传染病的及时率最低为4.23%,传染病漏报率最高达到27.10%不等。县级CDC的实验室还是主要以血液标本为主,开展ELISA、培养等工作。各调查单位都设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常设机构占66.67%,均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成立应急队伍,有66.67%的机构备有专家资源库。各单位针对重点传染病的各种能力包括监测、识别、应急处理等较强,但是针对原因不明疾病、化学物质中毒、放射物质泄露与伤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为薄弱。各单位工作人员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普遍不足,仅有30-40%的工作人员认为本单位具有相应的独立应对能力。各单位均已建立了信息沟通、交流与信息发布的制度、长效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但是培训内容单一,局限在重点传染病上。能力评分发现,监测与预警方面的得分较高(90.65),而储备的应答情况最差(49.14),不同经济状况地区不同维度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2.2县综合医院调查的17家县级综合医院中,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约占医院总人数的82.30%(65.09-92.20%),平均医护比为1:1.06,有三分之二的医院病床处于超负荷状况。县级综合医院都拥有预案、重点传染病、突发紧急状况的救助手册和紧急救援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医院设置了症状监测点,有83.33%的单位要求医生填写门诊日志。各单位均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仅有71.40%的单位会定期分析收集的资料。县医院能够成批收治主要传染病、常见疾病和重大食物中毒的患者,但是对于化学性物质引起的伤害、放射伤害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种疾患和伤害的救治能力有限,尚不能成批收治外伤患者;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传染病应对能力不同;有15家医院(83.33%)建立了人力资源储备库,但是仅有1家(5.56%)医院储备了心理医生,2家医院(11.12%)储备了家庭护士;紧急状态下各医院的加床能力较弱,平均可以增加10.07%的病床;没有一家医院的实验室加入区域内的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县级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医疗单位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但是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乃至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各地建立了长效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从县级综合医院不同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培训、监测与预警能力的应答情况较好,而储备的应答情况最差,分别为73.50、65.37和44.93分。3.2.3乡镇卫生院研究共计调查54所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基本以中专及以下学历、初级职称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7.69%和76.15%,基本没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人员。调查地区均建立了完善的计划免疫接种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四苗”覆盖率均在90%以上。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59.2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网络直报。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基本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能力。基础设施较差、人力资源匮乏、监测预警能力有限、监测网底脆弱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乡镇卫生院基本卫生服务以及应对能力的发展。3.3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采用本研究现场收集的相关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基层应急能力的评估模型。研究发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综合医院的综合能力主要由应急因子、识别因子和保障因子组成,计算公式为:FCDC=0.608F应急+0.242F识别+0.15F保障Fhospital=0.718F应急+0.156F保障+0.126F识别3.4应急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定性研究发现,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地区间和系统内发展不均衡、职能定位不明确、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聚类研究发现,无论是医院还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可以归为四类,不同类别能力特点不同,中心位置分布不同,具体表现为(1)综合能力高且单项能力发展均衡,但是单一能力评价平平;(2)三个评价因子各有所长,分别表现为保障机制完善突出的、识别能力强、应急能力强三类。因而在地区能力发展策略制定的时候,应该优先解决能力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高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4.结论研究开发的能力评估工具包括了保障、预警(识别与判断能力)、应急(应急处理、现场救治、救援、控制能力)和评估机制四个层面,预案与规章制度、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应急队伍及专家库、信息交流、发布与协调机制、演练与培训、应急处置能力和储备等八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基层应急体系的能力评估。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应对能力综合反应在应急、识别和保障三个角度,这三个因子构成了基层综合能力三角模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大大提高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但是,卫生投入、人力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监测网络建设情况等是影响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力发展不均衡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单位在今后的能力发展中,应该重点关注能力评估后发现的薄弱环节。对于综合能力发展均衡的机构应该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稳固发展;对于保障机制落后的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应急机制的建设;对于识别能力落后的机构,应该在今后的资源配置中加大对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应该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对于应急能力薄弱的机构,应该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谈谈农村用粪便检查血吸虫病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农村用粪便检查血吸虫病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过眼滔滔云共雾
    一、 胜利渠坍塌了
    二、 向水而生:不断扩大的水利内涵
        (一)水利对社会的多重影响
        (二)水利建设的逻辑
    三、 田野情况和资料使用情况
    四、 论文框架
    五、 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和乡村
    一、 圩子边的“护城河”
    二、 逐水而居的流人
    三、 码头、街道和市场
    四、 大蛇传说
    五、 喝什么水得什么病
第三章 逐步扩大的水利共同体
    一、 土改后对水利的需求
    二、 水利建设中摸索和徘徊
    三、 第一次上河堤
第四章 水利兴修后的乡镇建设
    一、 频繁的区划调整
    二、 家属区的风水案
    三、 费税之累:小癞头的打工之路
    四、 土地案的悖论
    五、 断断续续的蚕桑计划
第五章 跨区域的水利调配和管理
    一、 水利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 水利技术的快速更新
    三、 两起水利案的启发
        1、人大主席被打了
        2、和长丰县的矛盾
        3、应接不暇的智慧
    四、 后集体时代的水利管理
        1、政府的自利性产生和发展
        2、民间法的国家性及未来走向
        3、平均主义原则下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新产业、新文化与新生活
    一、淮河岸边的采沙人
    二、 土地造成的裂痕
    三、 水文化的新发展
    四、 新生活与新遭遇
第七章 水利治理走向新时代
    一、一岗多责的河长制
    二、 回首往事有话说
    三、 共同体中想象与秩序
第八章 总结和思考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兴修具有新特点
    二、 从共同体互动寻求文化变迁意义
    三、迈向更大公共范围的可能和尝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北京医疗队赴甘概述
    第一节 “六二六”指示发出的背景
    第二节 北京医疗队来甘缘由
第二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工作实践
    第一节 直接从事疾病防治和卫生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协助政府完善地方医疗体系
第三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巡回医疗的特点
    第一节 改善高寒偏远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第二节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第三节 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第四章 北京医疗队对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 促进甘肃省人民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材料与方法
    2.1 化粪池式厕所
        2.1.1 化粪池式厕所组成
        2.1.2 三格化粪池基本原理
        2.1.3 化粪池厕所中物质变化过程
        2.1.4 化粪池式厕所存在的问题
    2.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
    2.3 基于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研究构建
3.结果与分析
    3.1 全生态链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运行流程
    3.2 化粪池粪液与粪渣的元素含量
    3.3 化粪池厕所中节水便器与化粪池的选择
        3.3.1 节水便器的选择
        3.3.2 三格化粪池的选择
    3.4 化粪池产物的检测、收集和运输
        3.4.1 化粪池产物的检测
        3.4.2 化粪池产物收集运输
    3.5 村级集中存储处理池
    3.6 粪渣堆肥处理与肥料的农业利用
        3.6.1 脱水干燥
        3.6.2 堆肥处理
        3.6.3 肥料的农业利用
    3.7 化粪池式厕所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3.7.1 化粪池式厕所的维护
        3.7.2 化粪池式厕所的管理
        3.7.3 注意事项
    3.8 全生态链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案例分析
        3.8.1 大刘庄村基本概况
        3.8.2 厕所改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8.3 项目建设目标
        3.8.4 主要技术方案
        3.8.5 项目投资估算
4.讨论
    4.1 化粪池式厕所与无水冲旱厕的比较
    4.2 化粪池式厕所与普通水冲式厕所的比较
    4.3 全生态链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的优点和不足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论题的意义
    三、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共享思想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民生思想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领导
        二、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稳步有序推进
        三、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四、坚持尊重和凸显农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与意义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
        二、农民转移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益加剧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生物质基础薄弱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未能根本改变,妨碍农民公平共享成果
        三、社会共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致使农村民生建设缺乏合力
    第三节 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农村民生建设的地位
        二、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内容
        三、明确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则
        四、丰富农村民生建设的主体
第四章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第一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江苏省的实践探索
        二、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三、四川省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开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守牢农村民生底线
        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夯实农村基本民生
        三、促进民生公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农村民生建设合力
第五章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
        一、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节 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脱贫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夯实农村民生的基本保障
        一、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
        三、创新基金筹集运营方式,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
    第四节 提升农村民生的幸福指数
        一、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完善权益平等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三、实行一体化供给模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第五节 凝聚农村民生的共建合力
        一、以民生优先理念引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
        三、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样本及资料来源
        (一)研究样本
        (二)样本选取原因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理论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农村公共服务的涵义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涵义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服务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产品供给范围的界定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服务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的界定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阐述
        (五)马克思主义政府理论下关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阐述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阐述
    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理论
        (一)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二)“三农”政策及其相关理论
        (三)现代服务管理理论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一、分田到户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1978-1988)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影响
        (二)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来源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渠道的转变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1988-1999)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税收与农民负担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对短缺
    三、一主多元格局的农村公共服务(2000年至今)
        (一)税费改革对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影响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逐步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与作用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及责任划分
        (三)选取样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注重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选取样本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税费改革后农村地区上学难与义务教育免费
        (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律保障
        (五)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政府责任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资金来源
        (四)选取样本农村公共文化现状
    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变迁
        (二)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我国农村科技推广成果
    五、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范围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及政府责任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方式
        (四)选取样本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六、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
        (二)我国农村社会救助
        (三)选取样本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现状
    七、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模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制建设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严重失衡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三)农村公共服务区域间的非均衡化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二)农村公共服务基金投入不足
        (三)农村公共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第五章 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一、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其保障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国外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
    二、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日本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二)印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泰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二)注重加强财政支农力度
        (三)注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
第六章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体制机制改革
        (一)建立完善的决策、供给及监督机制
        (二)构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财政体系
        (三)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乡镇政府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需政府职能转变
        (二)对选取样本乡政府做法的评价
        (三)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三、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一)政府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主导力量
        (二)责任明晰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基础
        (三)多元化参与是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条件
        (四)多方筹措资金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
        (一)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评估与考核体系的具体措施
    五、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志愿者队伍
    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立法体系的相关探索
        (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三)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法律制度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问题说明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五、资料的使用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二、病原与病症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一、发现的过程
        二、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一、治疗
        二、灭螺
        三、管理粪便
        四、水源管理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五、推广快速疗法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一、“空前跃进”阶段
        二、“继续跃进”阶段
        三、“持续进行”阶段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一、成绩分析
        二、遗留问题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三、积极治疗
        四、重抓粪便管理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二、充实防治队伍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四、组织查螺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七、抓好预防工作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二、充实领导班子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四、急性感染研究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结语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8)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及局限性
    深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及传染病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9)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饮水危机
    二 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三 主干资料与史料价值判断
    四 太湖流域水环境特点
    五 基本概念阐释
第一章 居民传统饮用水源与结构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变迁与饮水危机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清饮水改良:传统与现代
    第一节 传统应对
        一 浚河以洁饮料
        二 城外远汲与乘潮而汲
        三 明矾沉清
        四 水灶业的兴盛与扩张
        五 凿井而食
    第二节 刺激仿效下的新应对
        一 原水处理:沙滤水
        二 现代供水设施:自流井与自来水
        三 水源管理: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饮水改良:变革与创新
    第一节 饮水改良的认知与管理
        一 饮水安全的认知
        二 卫生运动中的饮水宣传
        三 饮水卫生与饮水改良的管理:依法改水
        四 改水试点
    第二节 提倡建设与使用自来水
        一 有自来水城市:扩大自来水供应面,特别是平民供水
        二 成功兴办自来水的地区:曲折中推进
        三 无自来水城市:提倡与反对
    第三节 自流井的推广
        一 低位平原区
        二 高位平原区
    第四节 井水消毒与改良
        一 井水消毒
        二 土井改良
    第五节 控制污染源,保护水源
        一 工业污染源管理:以染坊、造纸为代表
        二 生活污染管理:粪管、生活污水、垃圾管理
    第六节 疏浚河道
        一 低位平原区
        二 高位平原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国后饮水改良:运动化与形式化——以水井为中心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
        一 浦江低平原
        二 嘉湖低平原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
        一 滨海高平原
        二 沿江高平原
        三 太湖以西
    第三节 丘陵山区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阶段分期
    二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的时空差异
    三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
    四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生态机制变迁
    五 颠覆书本:重新认知晚清、民国、建国后改水活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10)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框架与定位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与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评估工具的应用
    第一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能力评估
        1.研究目的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县级综合医院应对能力评估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估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县医院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发展策略探讨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研究的主要结果
    2.结论
    3.政策建议
    4.研究的创新性
    5.研究的局限性
    6.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综述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四、谈谈农村用粪便检查血吸虫病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卫生署与全面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动员[D]. 邢功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D]. 余浩然. 上海大学, 2019(02)
  • [3]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D]. 刘海花.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4]基于全生态链的农村化粪池式厕所系统研究[D]. 刘铭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D]. 潘学良. 武汉大学, 2017(06)
  • [6]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D]. 王胜子.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7]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
  • [8]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D]. 甘秀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9]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D]. 梁志平. 复旦大学, 2010(11)
  • [10]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D]. 赵琦. 复旦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浅谈农村用粪便查血吸虫病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