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音词和复词——古汉语知识教学扎记(论文文献综述)
于一[1](1977)在《单音词和复词——古汉语知识教学扎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阅读文言着作,学习古汉语,都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在音节构成上有显着不同,即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古汉语中却是单音词占优势。语文教学中,串讲文言文,一般常是逐“字”(单音节)解释,这也正是根据古汉语词的这一特点而需要采用的方法。
耶夫列民科·娅娜[2](2018)在《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汉俄附加式构词法为研究对象。“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1)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对象包括词素、词缀、词根等构词成分以及其通过各种附加形式而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构词法在俄语中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在汉语中虽然不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但伴随着近年来汉语构词体系出现了明显词缀化的倾向,附加式构词法已经成为一种扩充汉语词汇量的能产性较强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构词手段。现代汉语构词系统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附加式构词的比率不断上升,各种新兴词缀显示出更加丰富的趋势。从现有的对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现状来看,涉及到对比汉语和俄语附加式构词法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具体到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方面的对比尚未有人作过。对比汉俄语附加式构词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对于对外教学,对于汉语和俄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更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这一是研究该题目最大的理据。本文是对比分析法和图示法、历时法和共时法、定量法和定性法、静态研究法和动态研究法的相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构词法基本理论、整体概念、定义、特点以及其形成,对汉俄各自语言的附加式构词法的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与比较,得出了二者的异同点:汉语是词根语,俄语则是屈折语。俄语构词法指的是形态构词法,其语法功能主要通过词的各种形态变化(词尾屈折)来表示,汉语构词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词尾,它是用词缀来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第二,对主要构词成分:词素、词根、词缀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阐述了它们的界定、分类、判定标准等问题,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在词素方面上,汉语和俄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汉语和俄语的词素都是音义最小的语法单位,其可分为词根词素和词缀词素。不同的是,汉语词根词素以字为代表,俄语词根词素以几个音或音节为组合。汉语中典型的词缀词素较少,它的适用范围也具有很大的限制。而俄语词缀词素的数量极多,其适用范围也很广。汉语词缀词素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而俄语词缀词素包括:前缀、中缀、后缀、词尾、尾缀。另外,从词素性质来看,俄语有零位词素,汉语则没有零位词素。汉语典型前缀的数量很少,而俄语前缀的数量颇多。汉语中缀具有特殊的衬音、平衡或增强语气、贬义色彩的作用,而俄语中缀用来连接两个词根或连接词根同别的词缀,不表示任何附加意义或语体色彩的意义。汉语典型的后缀不太多,加上类后缀约不超过100个,而俄语后缀的数量多、分类丰富,约有500多个。第三,对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来源、数量、使用频率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语类词缀与俄语新兴词缀的异同点,整理统计了有关重要数据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表和线图。一共调查了100个人(50个中国研究生;50个俄罗斯研究生)。汉语调查对象:92个单音节的类词缀,其中33个类前缀和59个类后缀;俄语调查对象:43个新兴词缀,其中24个新兴前缀和19个新兴后缀。汉语类词缀的最大特点:1)具有衬字作用,而俄语新兴词缀没有这个作用;2)具有轻声化现象:汉语以语音形态为主(弱化、净化、智能化),它缺乏形式上的变化,而俄语形式变化很丰富,它以形为准的(книголюб、миролюб、кофелюб);3)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汉语类词缀能够按类推构成许多新词,而俄语新兴词缀虽然也很能产,但是远不如汉语的类词缀;4)汉语类后缀具有半虚半实的意义,俄语新兴词缀一般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相结合。这一部分属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四,阐述了汉语和俄语中的具体构词方式,进行了二语附加式构词法的对比,得出了附加式方法的异同。这一部分探讨了5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其中包括:1)附加法以前缀法、后缀法、尾缀法、中缀法、中缀—后缀法、前缀—后缀法、前缀—尾缀法、后缀—尾缀法为主要方法;2)混合法以复合前缀法、复合后缀法为主要方法;3)零派生构词法;4)摹声构词法;5)省略构词法以截短—加缀法、缩略—加缀法为代表。附加法和混合法是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法,而零派生构词法、摹声构词法、省略构词法属于俄语构词系统的特点。
彭馨莹[3](2012)在《汉语史专书词典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词典编纂历史悠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词典,汉语词典编纂历史可上溯到汉代。随着汉语词典编纂的发展以及汉语研究的深入,20世纪50年代杨伯峻先生出版了《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这一词典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第一部汉语史专书词典的诞生。随着汉语史专书词典越来越被学界和辞书界关注和重视,汉语史专书词典的编纂也越来越呈现出繁荣发展之貌。到目前为止,已出版59部汉语史专书词典,包括选释型、全释型和综合型三大类。本文仅研究以语词释义为主的选释型和全释型汉语史专书词典,试图以这54部选释型、全释型汉语史专书词典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综述汉语史专书词典编纂现状、编纂模式,分析其编纂取得的历史成就,探讨其编纂存在的问题。从汉语语言事实出发,分析语词组合搭配,描写字词的形式与功能,提出“语法功能描写与词义分析相结合”的汉语史专书词典词条编纂模式,试图为汉语史专书词典的编纂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宋桔[4](2011)在《《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Yu-yen Tzu-e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1867/1886/1903)的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内容为研究对象,汇集了汉语语法、汉语史、中西语言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史和清代史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理论方法。针对现有研究版本调查不足、语法本体研究缺位、评价分析体系混淆的现状,本文在史料钩沉、文本爬梳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该书的成书历程、实物流通等文献情况,考据出相关中国协作者的生平行迹;进一步明晰了16—19世纪西人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体背景,界定出该书的文献性质并建立起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究了编写者的语法观、语料观念与《自迩集》内在的西方语法话语体系,完成了该书三版中英文资料的考订比勘。文章分为“绪论”、“版本文献考订”、“语料与语法观念定位”、“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整理”、“结语”和“附录”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照应、层层推进,具有逻辑关系上的体系性与主题内容上的自足性。兹将各章节安排与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就《自迩集》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学术思潮进行了整体回顾,就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反思。“绪论”第一部分以16—19世纪西人的汉语语法研究情况为背景,以论着性质、作者情况、叙述语言、出版方式等项目为坐标,准确定位《自迩集》在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体系内的位置,还原《自迩集》以真实的历史语境。第二部分综述《自迩集》研究已有成果,探索进一步深入与拓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版本调查、语法研究、评价定位几个方面简要交代了本文的观察视角与展开脉络、。第二章是《自迩集》相关其人其书的考据研究,旨在明晰该书的编写背景与各章节、各版本的成书历程。章节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中西编写人员的相关背景与任务分工;围绕威妥玛学习和研究北京官话之经历整理其生平行迹;考据威氏的汉语教师、《自迩集》协作者应龙田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该书的具体贡献。借此点面结合的模式描绘出一支中西合作、精益求精的编写团队,构建集体性的“编写者”概念。第二部分明确了《自迩集》的藏本与版本概况,细致描摹洋装、线装等各类存世文献的具体形态,并以历史印迹为线索推演出当时的书籍实物流通路径。同时,查考溯源各版本、各章节的撰写背景与成书过程,据此界定出各部分的内容差异和语言特征。第三章以19世纪中期的官话语言背景和《自迩集》的教材的性质为切入点,分析编写者的语料观与语法观,明确该书内部语料之定性。章节第一部分考察了历史背景和文本语言两个维度,调查并证实《自迩集》教学的目标语言是“文雅礼貌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进而明确了这一封闭语料作为近代汉语共时资料的性质与价值。第二部分结合威氏的教学理念与《自迩集》的教材特征,以西方的语法研究话语体系为基点,挖掘、分析威氏的汉语语法观念。第三部分以“元语言”理论为工具,厘清威氏心目中汉语特有的那个语法分析体系与其理论话语模式(即西方传统语法体系)间的矛盾与统一,分类归纳了《自迩集》显性与隐性两套汉语语法阐释形式。第四章以《自迩集》的汉语语法阐释内容为核心,以威氏提出的“汉语如何表现西方语言通过屈折变化表达的语义”为线索,挖掘出《自迩集》教材之中浸透着的编写者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对汉语句法的解读,构建起文本之下潜藏的一个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汉语语法分析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汉语如何指称和区分事物、列举数目、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体现动作的时体态、性数格等内容。在论述中,我们尤为注重:●全面爬梳:以隐性语法论述整理为重点,版本比对、内容比勘为要旨;●条分缕析:以语法功能为纲整合全书内容,深入个别词汇用法个案;●语料印证:以原书语料和同时代白话语料为语法观点的共时印证材料;●比较评价:以早期西人语法论着与当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点建立《自迩集》的立体评价体系,探讨其语法观点与论述方式的继承性、创新性与前瞻性。“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在《自迩集》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方面之所得,总结、评价了本个案的研究方法,从中提取出应用此类早期西人汉语语法文献的经验,以期实现个案与整体的关联。“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自迩集》三版各卷书影、三版“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和注释和2002年出版的中译本的校正条目择录。
二、单音词和复词——古汉语知识教学扎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音词和复词——古汉语知识教学扎记(论文提纲范文)
(2)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一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法的概要 |
第一节 汉语构词法的概述 |
一、关于汉语形态界限 |
二、汉语构词法是语法学还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
三、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概念 |
四、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分歧 |
第二节 俄语构词法的概述 |
一、俄语构词学及构词法的定义 |
二、俄语构词法的作用 |
三、俄语构词法的分类 |
四、俄语构词法的归属 |
第三节 关于汉俄语构词法异同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
一、汉俄构词法的异同 |
二、西欧学者眼光下的附加式构词法 |
第二章 汉俄构词成分的对比 |
第一节 汉俄词素比较分析 |
一、关于汉语词素的概述 |
二、关于俄语词素的概述 |
三、汉俄语词素的对比 |
第二节 汉俄词根比较分析 |
一、关于汉语词根的概述 |
二、关于俄语词根的概述 |
三、汉俄语词根的对比 |
第三节 汉俄词缀比较分析 |
一、汉语词缀的界定、分类及特点 |
二、俄语词缀的界定与特点 |
三、汉俄词缀的构词对比 |
第三章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 |
一、汉语类词缀 |
二、俄语新兴词缀 |
第二节 汉语类词缀的统计 |
一、汉语类词缀的归属 |
二、汉语类词缀的使用频率调查 |
三、关于汉语类词缀判断标准的统计与思考 |
四、汉语类词缀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俄语新兴词缀的统计 |
一、俄语新兴前缀的归属及意义调查 |
二、俄语新兴前缀的使用频率及来源调查 |
三、俄语新兴后缀的归属及来源调查 |
第四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比较 |
一、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相同点 |
二、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不同点 |
第四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概说及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的概况及对比 |
第二节 附加法对比分析 |
一、前缀法 |
二、后缀法 |
三、尾缀法 |
四、中缀法 |
五、中缀—后缀法 |
六、前缀—后缀法 |
七、前缀—尾缀法 |
八、后缀—尾缀法 |
第三节 混合法对比分析 |
一、复合—前缀法 |
二、复合—后缀法 |
第四节 零派生构词法对比分析 |
第五节 摹声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
第六节 省略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
一、截短—加缀法 |
二、缩略—加缀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汉语史专书词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2 汉语史专书词典的编纂现状 |
2.1 汉语史专书词典编纂方式 |
2.2 汉语史专书词典编纂成就 |
2.3 汉语史专书词典编纂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汉语史专书词典编纂新探索 |
3.1 汉语史专书词典编纂的宏观体例 |
3.2 汉语史专书词典词条编纂新模式--语法功能描写与词义分析相结合 |
3.3 汉语史专书词典词条编纂实践--以《南海寄归内法传》字典两词条为例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格目录 |
插图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整体与个案:早期西人语法研究与《自迩集》的定位 |
一、早期西人汉语语法研究文献的历史背景与分类系统 |
二、三维度:性质、作者、出版方式 |
三、《自迩集》的坐标定位 |
第二节 综述与反思:《自迩集》研究的洞见、未见与创见 |
一、洞见:《自迩集》的价值发掘与应用性研究 |
二、未见:版本调查的偏颇与价值评价的失衡 |
三、创见:本文的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探考与爬梳:《自迩集》文献版本与实物流通 |
第一节 其人:19世纪北京官话的权威见证人 |
一、威妥玛:外交官式的汉语教育者 |
二、其他编写者:中西合璧的编写团队 |
三、协作者应龙田考辩 |
第二节 其书:三易其版的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 |
一、概览:出版信息与三版间修订 |
二、溯源:各章内容与成书过程 |
三、价值:存世版本与实物流通 |
第三章 素材与基点:《自迩集》语料特征与语法观念 |
第一节 语料观:《自迩集》的语料特征与性质 |
一、特征:文雅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 |
二、性质:可信的近代汉语共时语料 |
第二节 语法观:威氏的语法观与汉语教学理念 |
一、汉语语法观念与西方话语体系 |
二、语法教学理念与教材实用导向 |
第三节 论述元语言:矛盾的化解与多元论注体系 |
一、"元语言"理论与本领域的应用 |
二、《自迩集》内在的元语言冲突 |
三、元元语言:作为底本的西方教学语法教材 |
四、论述元语言:中英的不完全对译 |
五、形式元语言:显性与隐性并举 |
六、隐性的词法、句法、语用阐释法辨析 |
七、术语选择的窘境与术语的沿袭、创制 |
第四章 条分与缕析:《自迩集》的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 |
第一节 框架:"神气"、"句法"与"虚实死活"构建的主体 |
一、语法概念:Grammar与"神气"、"层次"、"句法". |
二、词类观念:"虚实死活"的继承与革新 |
第二节 汉语如何指称人和物:名词与对其的区分 |
一、名词:指称与结构分析 |
二、冠词:功能与鉴别方式 |
三、如何区分名词的"性" |
四、如何区分单数和复数 |
五、如何体现"格"差别 |
第三节 汉语如何指代事物:代词 |
一、指代人:人称代词及敬称系统 |
二、称代不确知的人和物:疑问代词 |
三、表现小句和词汇的关系:关系代词 |
四、称代"每个人"与"自己":个体代词与反身代词 |
五、指别:指示代词及其组合形式 |
第四节 汉语如何列举数目:数词 |
一、基数词的表示方法 |
二、序数与约数的表示方法 |
第五节 汉语如何描述动作:动词及其时体态 |
一、动词的构成及结构分析 |
二、表达五种语气与分词 |
三、表达不同的时态 |
四、时态标记词举例 |
第六节 汉语如何协助动词表意:助词 |
一、英文卷的"auxiliary"与助词词类自觉 |
二、结构助词"的"与"得" |
三、后助助词"来"、"去"及其复合式 |
第七节:汉语如何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
一、形容词及补语修饰 |
二、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
第八节:汉语如何论述动作的方式、时间、程度:副词 |
一、副词的构成 |
二、表示时间概念:时间副词 |
三、描述程度强度:程度副词 |
四、表示否定:否定副词 |
第九节:汉语如何连接单位成分:连词与介词 |
一、表达连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
二、表达介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
三、"给"的给予义和受害义 |
第十节:汉语表达情绪的方式:语气副词与感叹词 |
一、界定语气:语气副词 |
二、描述语气:感叹词 |
第十一节:《自迩集》的量词研究 |
一、量词的实质与功能 |
二、前人基础上的量词词表与论述特色 |
第十二节:汉语如何表示被动含义 |
一、被动的实质与两类实现方式 |
二、实现被动的有标记方式:动词与助动词 |
三、表被动的无标记结构 |
第十三节:特殊疑问句:反问句与正反问句 |
一、实现无疑而问:反问句 |
二、并列肯定与否定:正反问句 |
第五章 结语 |
总结:《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与思路方式 |
拓展:个案基础上探索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之应用 |
期待:更真实、更深入的《自迩集》汉语世界 |
附录 |
附录一:《自迩集》三版书影 |
附录二:《自迩集》"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 |
附录三:《自迩集》中译校订条目择录 |
基本文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单音词和复词——古汉语知识教学扎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单音词和复词——古汉语知识教学扎记[J]. 于一. 安徽教育, 1977(11)
- [2]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D]. 耶夫列民科·娅娜.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3]汉语史专书词典研究[D]. 彭馨莹. 四川外语学院, 2012(09)
- [4]《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 宋桔.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