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选点招标(论文文献综述)
方小斌[1](2008)在《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烟草市场,烟草行业也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户。加入WTO后,中国烟草市场已成为世界烟草强国的必争之地。人们普遍认为烟草行业资金雄厚,自动化程度高。在这种看起来优化空间不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率和效益,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烟草行业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烟草的采购、生产和分销三个传统环节进行探索,以期优化关键节点和资源配置,整合烟草行业的资源,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我国烟草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早日实现我国从“烟草大国”到“烟草强国”的转变。首先,本文描述了烟草供应链的主要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烟草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对卷烟企业采购供应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卷烟企业采购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卷烟企业采购供应链的再造。重点讨论了卷烟企业烟叶供应商选择问题,建立卷烟企业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模型,提出了基于内置换、内外置换、取舍三种基本操作的混合订单分配启发式算法,为卷烟企业采购供应链优化进行了理论探索。再次,根据制丝生产的特点建立了制丝生产网络图模型和动态规划模型,通过动态规划方法优化生产排程,提出求解模型的方法;建立了制丝线储柜数量配备网络图模型,给出了模型求解方法和运算实例;研究了自动导引车辆系统多机多请求的调度优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并给出了一种解决它的遗传算法,确定了请求与AGV的一一对应,完成整个AGV系统的全局调度优化,为提高生产能力和减少生产成本提供决策支持。最后,根据烟草行业专卖、垄断等特征,规划了面向全国的以烟草专卖局管辖范围为服务范围的多层次的卷烟销售配送网络结构;分析卷烟销售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影响配送中心选址的评价指标;构建模糊聚类评价模型,解决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优化卷烟销售网络结构,对各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进行了分配,对配送线路进行了优化,并以湖南省卷烟配送网络的设计为实例,设计了卷烟配送网络。
廖丽环[2](2019)在《司法改革的试点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摸索相结合”、“改革于法有据”重大理论判断,一方面,从高位推动的层面肯定了试点作为司法改革的现实路径,另一方面,为试点改革开辟了新的时代征程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些新的发展态势以及新的现实问题因应了试点改革理论研究的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司法领域的试点改革是政策试点方法在司法领域的延伸性运用。它是指地方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或中央默认特定地区、期限以试点项目的形式展开具有特色的法律先行、先行先试的司法改革试验,而后通过暂行条例等规范的出台巩固地方试点经验,再经中央认可吸收到正式制度并向全国铺开的先行先试——由点到面的改革路径。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现实选择,是由我国司法改革现状与基本特性、渐进政治的总体安排以及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所共同决定的。同时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长期选择,是基于对有限理性与知识分立、调适的正确认知上所形成的司法改革方法。从当前试点改革运行的整体样态来看,“司法权为中央事权”是本轮试点改革的基础理论主张,并在此逻辑之上展开了央地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制度建构,通过借助小组机制、示范机制、指标管理机制以及传导机制作为盘活二者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机制。透过这一行动框架,可以得出本轮试点改革具有政策型倾向,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高度同质性作为其关系目标,以政策的主动反应作为其行动进路,以政策的可控性作为其治理逻辑。但现阶段的政策型试点改革衍生了改革体系的结构失调、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地方建构的难以成长、社会建构的严重匮乏问题,进一步加剧央地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以及试点改革的非制度化与非规范化,试点改革亟需加以修正。试点作为司法改革的现实路径,应当致力于路径的规范化、成熟化与制度化,可以实验治理作为技术进阶,以法理型试点改革作为规范进路,从而建构一个制度化的体系。具体制度设想是确立不同梯度的主体构造、区分直接决策与边际决策、推动改革体系深化、建立学习型推广、诊断性评估、问责性督导、科学性预测、权限分配等保障机制。
张如云[3](2020)在《低碳约束下城市建设项目物流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城市建设项目包含所有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民用建设工程项目,如商业地产开发、城市地铁建设、道路施工、旧城拆迁改造等。建设项目物流为建设工程提供资源配置服务,消耗能源产生大量碳排放,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碳排放约束背景下,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工程建设项目为对象,对其物流活动进行优化,不仅是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对企业的要求,也是相关企业节约成本、有序运营的必然选择。论文根据城市建设物流的特点,提出了在建设项目承包商间开展物流共同化模式,并基于经济订购批量(EOQ)模型、路径优化(VRP)模型,以及选址-路径模型(LRP)等,构建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对考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项目物流的几项关键问题进行优化。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城市建设项目物流链的构成和碳排放予以说明,并对物流链进行价值分析。针对现有的城市建设项目物流模式在节能减排、物流效率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承包商物流共同化模式。通过城市建设物流整合中心(city construction logistics consolidation center,CCLCC)对工程物料进行集中采购、集中加工、共同配送,以及在承包商之间优先调拨工程土方等方式,整合城市建设物流活动和资源,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并提高物流效率。(2)以承包商之间的物流共同化模式为基础,以当前存在的两种碳约束政策为背景,分别构建确定性需求和随机性需求条件下的工程物料集中采购决策优化模型EEOQ和E(s,S)。解析碳税税率、碳价、碳限额、碳排放因子等变量对采购安排、总成本和总排放量的影响,并进行数值验证。突破单个企业物流优化的局限,以物流共同化模式下的集中采购实现多个承包商在采购储存环节的最优化,追求整体物流成本节约及碳排放降低。以碳交易价格和碳排放权限额的不同组合营造出严苛、温和与宽松的碳约束政策环境,发现三种碳约束政策环境分别对应明显、适度和可能失效的减排效应。(3)以碳税政策为背景,以承包商间物流共同化模式为基础,提出考虑碳排放的市区内工程物料共同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的模型(emission time dependen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s,ETDVRPTW),加入路况依赖的时变速度、承包商工地服务时间窗和碳排放政策约束等因素。采用实证和虚拟相结合的数据加以验证。对车辆碳排放和油耗量的计算更真实地反映城市路况的影响,模型求解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能缩短种群编码长度,且求解速度更快。(4)以承包商间物流共同化模式为基础,将碳排放约束引入城市工程土方回收物流优化的研究,考虑节能减排、经济成本、时间效益、市场竞争等多属性因素,构建解决这一多属性决策问题的优化模型(emission location-routing problem,LRP)。优化过程中,以“链路加备选点的组合”作为备选方案,以实现对选址和路径集成优化的目标;提出改进的线性比例变换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瞬时速度计算链路油耗、碳排放量和行驶时间;采用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逼近理想解法(TOPSIS),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实证结果表征,考虑碳排放的工程土方回收物流优化方案在节能减排、成本和作业时间节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论文将共享经济的思想引入城市建设项目物流优化,提出在承包商间开展物流共同化的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工程物料集中采购、共同配送,以及工程土方的回收物流进行优化。对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和理论在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拓展了经典EOQ模型、VRP模型和选址-路径模型(LRP)的适用性和应用范围。
王仲伟[4](2019)在《汽车电子零配件供应商选择策略改进研究 ——以F汽车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F汽车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公司之一。核心业务包括设计、制造、销售高品质的轿车、SUV、卡车以及L品牌豪华汽车并提供相关售后服务。F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取得了长期稳定的增长。然而,当下国内汽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终端销售价格维持在一定的区间范围,难以为生产运营企业带来可靠的市场回报。因此各大主机厂商纷纷对自身成本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作为汽车成本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材料成本,即零配件的采购成本,就成为各大厂商采购部门的工作重点。能否快速有效的选择价格,质量,时间周期均符合厂商要求的零配件,成为了决定一个车辆项目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就是在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最新的国内汽车市场情况,对比其他汽车公司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探讨F公司在电子零配件供应商选择策略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将理论融于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理论,运用SWOT分析法对F公司存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改进选择策略,以支撑F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改进策略的实施,公司供应链效率明显提高,采购周期明显缩短,供应商质量显着提高,为公司提速降本长期规划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侯耀文[5](2020)在《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及设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铁联运枢纽是运输方式之间协调衔接的纽带,联运网络的成本和运营效率受枢纽位置和数量的影响,而联运枢纽的位置和数量也决定着运输径路的分配。优化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发挥联运网络规模效应的关键,有利于更好的设计运输网络,降低运营总成本,对推动我国水铁联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在分类梳理既有文献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水铁联运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而后从水铁两方面剖析我国水铁联运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结合水铁联运枢纽作业和组织模式,详细分析联运枢纽选址的影响因素,并借鉴学界前辈研究成果,为水铁联运枢纽选址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在选址优化模型构建部分,以轴辐式网络理论为水铁联运网络设计依据,详细分析枢纽选址内在建模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运输网络总成本最小和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联运枢纽数量、运输时间和运输径路等约束的水铁联运枢纽多目标选址优化模型。最后,考虑到多目标模型的难解性,引入碳税机制简化模型。依据模型特征并对比不同算法优缺点,选择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模型。结合模型和求解算法,设计验证算例,合理确定基础数据和参数取值,并以此优化联运枢纽选址,确定各节点运输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情形优化结果。最后,分析模型关键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直达运输,轴辐式联运网络能获得明显规模效应,成本节省显着;考虑碳排放情况下,网络总成本节约有所下降。水铁联运枢纽位置确定以后,根据规划进入联运枢纽立项、设计、施工等全生命周期阶段。在阐述BIM技术和全生命周期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水铁联运枢纽工程的特点和现阶段建设管理模式。然后针对建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BIM技术应用于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性及优势。最后,设计了BIM技术应用于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框架和各子阶段应用流程,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应用。
唐典典[6](2016)在《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电力负荷与日俱增,尤其是日间负荷更是增长迅速,于是造成用电峰谷差越来越大。为缓解电力系统的高峰与低谷之间供需落差的问题,因而产生了抽水蓄能电站,它是电力系统调峰运行的重要保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抽水蓄能电站在新能源、新发展形势下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探索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抽水蓄能电站的资产管理模式中的优势,确定资产管理的重点内容,提出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抽水蓄能电站建立全面、协调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本文以抽水蓄能电站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生产方式和资产经营方式,对抽水蓄能电站的资产特点及资产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涵盖了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的实施策略;其次,通过研究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包括指标设计原则、指标获取途径、指标设置方法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从而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划计划阶段指标、采购建设阶段指标、运行维护阶段指标以及退役处置阶段指标共计25项指标;再次,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其建模步骤,对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各指标权重进行了设计和定义,建立了包括四层的递阶层次的结构模型,并且通过向专家发放征询意见表,获得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确定相对权重系数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了权向量W,从而计算并列出评价指标总排序权值计算结果,即各个指标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指标;接着,阐述了对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根据已确定的管理指标权重进行单因素评价,即分别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进行确定,对于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计算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推求,即用最大、最小隶属函数模型,来模拟部分定量指标的隶属函数曲线;定性指标隶属度的推求采用模糊统计法,计算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最后,按照上述方法和步骤针对某抽水蓄能电站进行了实例研究,即对其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确立的评价体系是可行有效的,并对该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结果中体现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对策,为今后该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提升指明了方向。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抽水蓄能电站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郭强[7](2011)在《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程,能源开发在世界各国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源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都着力进行对煤、油、气等化石燃料的开采,但目前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只有90年的开采量,同时常规能源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能源供应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其中风力发电是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既可以离网应用,又可以并网应用。风能开发既是近期的一种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风能是不排放温室气体的干净能源,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目前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类型,在几十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潜力。全国理论可开发的风能储量(10m高度层)为32.26亿kW,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kW,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风能资源在能源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西北地区如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份的风能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甘肃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1143万kW,青海为2421万kW,新疆为3433万kW,内蒙古为6178万kW。开发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在中国风能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新能源发展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西北地区必须要通过加强对风能等优势资源产业开发来创造发展机会,实现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西北地区不仅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风力资源,而且其开发研究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目前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一)可开发风能资源缺乏可靠、详细的数据;(二)风电产业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三)现行的财税体制结构造成了风电价格过高,制约着风电的发展;(四)国家电网的布局体制制约风能开发;(五)风电人才缺乏;(六)大型风电设备制造核心技术缺失;(七)融资渠道的单一;(八)风电发展政策不清、落实难度大本文从以上问题入手,采用系统研究法,归纳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的必要性,风能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如何促进中国西部地区风能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西部地区风能的发展既要重视规模化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风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也要重视风能对解决西部偏远山区能源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更要重视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协调。要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第二、坚持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风电具有资源潜力大商业化发展前景好的独特优势,在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扩大市场需求,以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为风能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建立以自我创新为主的风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加快风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高设备制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西部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家通过经济激励政策支持西部地区采用风电技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无电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国家建立促进风能发展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风能的技术水平,推进风能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风能产业的竞争力,使西部风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
范国强[8](2017)在《CMA公司战略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大制造行业,零部件总成众多,主要采用供应商交付、整车厂总装的供应链协同合作模式。面对几百家不同的供应商,整车厂需要进行分层管理,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战略供应商管理上去,而战略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对于采购方来说就是一项最重要的决策,是结成长期、稳固和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环节,并直接影响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与效益,并已成为制造型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当前,整体上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供应商评价缺乏分类研究,评价方式和指标比较单一,缺乏对不同行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方法缺乏针对性,对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能力、供应商的创新与发展潜力很少考虑。CMA汽车公司目前正处于需要建立战略供应商评选体系的阶段,面对庞大的供应商体系进行了供应商分层,并通过分析发现近70%的业务集中在30%左右的供应商上,公司希望能集中资源管理好这部分核心供应商,把他们发展成战略供应商,这就需要建立评价和选择战略供应商的合理模式和机制。本文尝试在供应链协同的合作模式下,在目前CMA汽车有限公司已有的供应商体系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和PEST分析的方法,学习和借鉴已有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以及战略供应商管理理论,发现问题和找到需要突破的瓶颈,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对CMA汽车公司战略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方法进行研究。主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并根据CMA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目标,再进一步分解为多指标的分析方法,对定性指标通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各层次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验证。步骤上先明确问题及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构建判断矩阵并赋值,求得每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权重,进而进行一致性的验证。通过研究,建立了CMA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新体系,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在质量、商务、交付、开发、可持续发展、长期合作、环境保护、战略要素方面的八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量化和权重模型设定,增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也避免了不同领域的分歧争议,解决了目前CMA汽车供应商体系分层管理在选择战略供应商上的实际问题。并结合CMA汽车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该评价体系选择出了第一批的战略供应商,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优越性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朱厢炜[9](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周爱莲[10](2007)在《企业物流系统网络节点选址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由于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间与速度已逐渐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物流活动涉及的领域成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敏捷性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的整体水平虽较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仍不容乐观。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量身定做符合新经济时代竞争特点的物流网络体系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点之一。现有的有关制造企业物流网络构造与设计的研究文献虽十分丰富,但与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特点的契合显得不足。本论文以制造企业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选址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文献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从不确定性、动态性和整合性的角度,对制造企业的供应商选择、物流中心选址和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的综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制造企业物流网络布局规划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思路。首先,论文从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制造企业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工程领域中处理不确定、不完备性信息的故障诊断和模式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理论推理方法的供应商选择基本框架,构造了供应商评价问题的证据理论推理模型。在模型构造中,针对现有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不足,将Delphi法和熵值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Delphi法和熵测度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其次,论文借鉴工程制造领域稳健设计的基本思想,运用随机机会约束规划方法作为基本的建模工具,在需求和制造中心供货能力不确定的条件下,以总成本和成本变动总体最优为目标,构造了单周期企业分销物流中心随机机会约束稳健性选址模型。在单周期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动态变化的特点,将规划期分割成几个有代表性的周期,以规划期内物流运作总费用和费用变动最优为目标,建立了多周期的企业分销物流中心随机机会约束稳健性选址模型。从供销物流网络一体化的角度,将供应物流网络和销售物流网络纳入同一选址决策框架,以稳健性为基点,运用随机机会约束规划方法为基本建模工具,在原材料、需求和制造中心供货能力不确定的条件下,以总成本和成本变动总体最优为目标,分别建立了单周期和多周期的企业供销物流网络一体化的物流中心选址随机机会约束稳健性模型。再次,采用基于随机模拟技术的组合遗传算法求解上述四类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类模型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并将其应用到一个实际企业的物流网络规划实践中,通过应用结果论证模型和为其设计的算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论文根据物流中心选址方案评价问题的特点,建立了物流中心选址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物流系统管理的动态性和物流选址方案评价指标信息的模糊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物元可拓的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的优度评价方法。在构造评价模型时,将三角模糊数引入物元特征量值,提出了一种运用三角模糊数表示物元特征量值的模糊物元,使其可以方便合理地对不确定性的模糊性指标信息和确定性的精确指标信息进行描述,从而具有更广的适用面。
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选点招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选点招标(论文提纲范文)
(1)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烟草产业供应链 |
2.1 国外烟草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国外烟叶发展状况 |
2.1.2 国外卷烟发展状况 |
2.1.3 国外烟草产业发展趋势 |
2.2 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现状 |
2.2.1 中国烟草产业的垄断特性 |
2.2.2 中国烟叶发展状况 |
2.2.3 中国卷烟发展状况 |
2.3 烟草供应链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草企业采购优化 |
3.1 烟草企业采购模式分析 |
3.1.1 烟草企业采购模式影响因素 |
3.1.2 烟草企业采购模式比较 |
3.2 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模型 |
3.2.1 烟叶供应商选择 |
3.2.2 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模型构造 |
3.2.3 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算法设计 |
3.2.4 应用实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卷烟生产系统优化 |
4.1 卷烟生产流程 |
4.1.1 卷烟生产线 |
4.1.2 卷烟生产单元 |
4.2 制丝系统优化 |
4.2.1 制丝生产网络图模型 |
4.2.2 制丝生产排程动态规划 |
4.2.3 制丝生产全局优化模型 |
4.3 自动导引车辆系统的调度 |
4.3.1 自动导引车辆系统调度模型 |
4.3.2 模型求解 |
4.3.3 应用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烟销售配送优化 |
5.1 卷烟销售配送网络 |
5.1.1 卷烟销售配送业务流程 |
5.1.2 卷烟销售配送网络规划的内容 |
5.1.3 卷烟销售配送网络结构设计 |
5.2 卷烟销售配送网络节点位置确定 |
5.2.1 卷烟销售配送网络节点位置的确定 |
5.2.2 卷烟销售配送中心服务范围的确定 |
5.3 卷烟销售配送网络配送线路优化 |
5.3.1 卷烟配送线路优化模型 |
5.3.2 模型求解 |
5.3.3 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湖南省卷烟销售配送网络规划 |
6.1 湖南省卷烟销售配送现状 |
6.2 湖南省卷烟销售配送网络结构设计 |
6.3 湖南省卷烟销售配送网络节点位置的确定 |
6.4 湖南省卷烟销售配送网络配送中心服务范围的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要研究成果 |
(2)司法改革的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进路 |
第一章 “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内部观察 |
第一节 试点改革的问题缘起 |
一、政策试点的方法论传统与具体实践 |
二、政策试点在司法改革领域的延伸运用 |
第二节 试点改革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现实选择 |
一、探索型法制催生了试点改革路径 |
二、政策优位于法律的法制过渡性选择 |
三、司法的受制性强化了司法改革的试错色彩 |
四、司法改革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期性加剧改革的试验步伐 |
第三节 试点改革的发展阶段 |
一、试点改革的低度活跃期: 1978—2002 |
二、试点改革的中度活跃期: 2003-2012 |
三、试点改革的高度活跃期: 2013-至今 |
第四节 试点改革的基本性质 |
一、试点改革的总体特征 |
二、试点改革的形式特征 |
三、试点改革的路径特征 |
第五节 试点改革的基本立场 |
一、试点改革的基本限度 |
二、试点改革的路径意义 |
第二章 “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外部考量与理论支撑 |
第一节 试点改革的政治考量: 服从渐进政治改革 |
一、西方渐进政治的决策模式 |
二、我国渐进政治的发展及改革目标 |
三、渐进政治改革下的司法试点改革 |
第二节 试点改革的制度考量: 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
一、制度变迁的局部性与渐进性 |
二、制度变迁的成本计算 |
三、通过试点降低司法制度变迁成本 |
第三节 试点改革的理性支撑: 批判理性与实践不及 |
一、批判理性: 否定唯理主义与虚无理性 |
二、实践不及: 质疑计划思维 |
三、理性论对司法试点改革的启示 |
第四节 试点改革的知识依据: 知识的分工与调试 |
一、知识的存在状态: 无知与分立 |
二、知识的获取方式: 默会知识的实践性 |
三、知识的进化过程: 试错与调试 |
四、知识论对司法改革试点的启示 |
第三章 试点改革的运行概貌 |
第一节 试点改革的行动框架 |
一、前期准备阶段 |
二、先行先试阶段 |
三、扩点总结 |
第二节 试点改革的规范类型 |
一、两类重要主体的规范梳理 |
二、原则性规范 |
三、指导性规范 |
四、执行性规范 |
第三节 试点改革的项目配置 |
一、尚未推进项目和难以推进项目 |
二、外源性应激项目与内源性需求项目 |
三、试点项目立法吸收的整体成效 |
第四节 试点改革的空间分布 |
一、总体试点的地区分布 |
二、单项试点的地区分布 |
第五节 试点改革的目标体系 |
一、纵向上的政策目标体系:总体目标VS框架目标VS任务目标 |
二、横向上的政策目标群:单一型VS复合型 |
三.政策目标分级对试点改革实效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司法权为中央事权的政策型试点改革 |
第一节 司法权的属性判断: 中央事权的基本主张 |
一、中央事权的判断标准与具体内容 |
二、司法权为中央事权的规范表达与正当理据 |
第二节 中央事权的行动逻辑: 基于委托一代理关系的试点改革 |
一、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基本构成要件 |
二、委托一代理关系在试点改革的情境演化 |
第三节 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特殊运作机制 |
一、解决改革主体内部组织关系的小组机制 |
二、解决试点单位与非试点单位关系的示范机制 |
三、解决技术管理与信息反馈关系的指标机制 |
四、解决内部与外部制度扩点的传导机制 |
第四节 司法权为中央事权对试点改革的政策型导向与表征 |
一、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高度同质性作为其组织目标 |
二、以政策反应的主动性作为其行动进路 |
三、以政策的可控性作为其治理目标 |
第五章 当代政策型试点改革的问题诊断 |
第一节 改革体系的结构失调: 综合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 |
一、综合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的体系关系 |
二、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存问题 |
第二节 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 过度依赖顶层设计 |
一、计划作为顶层政策推动的主要调整手段 |
二、固化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 |
三、强制型与供给主导型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
第三节 地方建构的难以成长: 路径依赖与试点异化 |
一、地方改革缺乏自我激励的成长 |
二、强化地方路径依赖与制度同化的效应 |
三、引发技术指标恶性竞争的机会主义与效果导向主义 |
四、衍生地方司法机关的应声虫行为 |
第四节 社会建构的严重匮乏: 空间的压缩与垄断 |
一、社会主体参与试点改革的空间极为有限 |
二、社会主体的参与身份和地域具有高度垄断性 |
第六章 法理型试点改革对政策型试点改革的二阶修正 |
第一节 政策型试点改革的技术进阶: 实验治理 |
一、治理技术的革新: 作为新兴治理范式的实验治理 |
二、实验治理对政策型试点改革的精进: 异质关系与决策开放 |
三、实验治理在中国司法试点改革样本: 本土化实践与不足 |
第二节 政策型试点改革的制度规范: 法理型试点改革 |
一、法理型试点改革的理论渊源: 法理型支配的法治特性 |
二、法理型支配与司法试点改革的历史关联:解构与重构 |
三、法理型支配对司法改革的当代重塑: 法理型试点改革 |
第三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鼎故革新: 匡正与耦合 |
一、法理型试点改革对政策型试点改革的匡正 |
二、法理型试点改革与实验治理的二象耦合 |
第四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主体梯度: 国家—地方—社会的三重建构 |
一、主体构造的前提: 国家、地方与社会的关系再定位 |
二、主体构造的核心: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类 |
三、主体构造的具象: 参与主体的阶梯层次 |
第五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决策优化: 直接决策与边际决策的区分 |
一、直接决策法律拰制化的现实国情: 改革于法有据 |
二、法律推制化的现实途径: 授权改革的法定化 |
三、边际决策的自主协商化 |
第六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体系深化: 综合配套改革的功能定位 |
一、综合配套改革对主体改革的四种功能 |
二、综合配套改革的改进方向: 突出核心功能 |
第七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机制保障 |
一、学习型的制度推广机制 |
二、实质诊断的评估机制 |
三、问责性的督查机制 |
四、科学性的预测机制 |
五、合理的权限分配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低碳约束下城市建设项目物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建设物流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
2.1.1 建设物流方面的国内研究 |
2.1.2 建设物流方面的国外研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经济订购(生产)批量的相关研究 |
2.2.1 经济订购(生产)批量优化的国内研究 |
2.2.2 经济订购(生产)批量优化的国外研究 |
2.2.3 文献述评 |
2.3 车辆路径优化的相关研究 |
2.3.1 VRP模型的提出和拓展 |
2.3.2 低碳VRP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 |
2.3.3 低碳VRP问题相关的国外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2.4 选址-路径问题的相关研究 |
2.4.1 选址-路径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 |
2.4.2 选址-路径问题相关的国外研究 |
2.4.3 文献述评 |
2.5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相关研究 |
2.5.1 多属性决策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 |
2.5.2 多属性决策问题相关的国外研究 |
2.5.3 文献述评 |
2.6 常见的碳排放约束政策 |
2.6.1 我国实施的碳限额与交易政策 |
2.6.2 其他国家实施的碳税政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共同化模式 |
3.1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链构成及碳排放解析 |
3.1.1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链构成 |
3.1.2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链碳排放解析 |
3.1.3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链价值分析 |
3.2 城市建设项目现有物流模式及对碳排放的影响 |
3.2.1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现状调研 |
3.2.2 城市建设项目现有物流模式 |
3.2.3 城市建设项目现有物流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 |
3.3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共同化模式的提出 |
3.3.1 对多个承包商实施工程物料集中采购 |
3.3.2 对多个承包商实施工程物料共同配送 |
3.3.3 优先在多个承包商间实施工程土方调拨 |
3.3.4 实施多个承包商工程物料集中加工 |
3.4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共同化模式减排的作用分析 |
3.4.1 集中采购和共同配送可减少过量采购造成的碳排放 |
3.4.2 共同配送和土方调拨可减少工程运输车辆碳排放 |
3.4.3 集中加工可减少废弃物实现节能减排 |
3.5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共同化模式实施的关键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碳排放的工程物料集中采购决策优化 |
4.1 城市建设项目工程物料采购决策的影响因素 |
4.1.1 建设项目工程物料的分类 |
4.1.2 影响工程物料采购决策的因素 |
4.2 碳约束下确定性需求的工程物料集中采购决策优化 |
4.2.1 问题描述及假设 |
4.2.2 模型构建 |
4.2.3 算例与讨论 |
4.2.4 结果分析 |
4.3 碳约束下随机性需求的工程物料集中采购优化决策 |
4.3.1 问题描述及假设 |
4.3.2 模型构建及求解 |
4.3.3 相关讨论 |
4.3.4 数值验证 |
4.3.5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碳排放的工程物料共同配送路径优化 |
5.1 城市建设项目工程物料配送的特点分析 |
5.1.1 配送车辆以重型卡车居多,零担和整车运输并存 |
5.1.2 配送活动受到市政限行和工地服务时间窗的双重制约 |
5.1.3 配送车辆行驶速度受城市交通路况影响 |
5.2 考虑碳排放的工程物料共同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
5.2.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2.2 模型构建 |
5.3 算法设计与验证 |
5.3.1 遗传算法求解ETDVRPTW模型的思路 |
5.3.2 数值验证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碳排放的城市工程土方回收物流优化 |
6.1 城市建设项目土方回收物流优化问题 |
6.2 城市建设项目土方回收物流优化需要考虑的因素 |
6.3 考虑碳排放的工程土方回收选址-路径优化模型 |
6.3.1 问题描述 |
6.3.2 优化思路和方法选择 |
6.3.3 模型构建 |
6.4 实例验证及分析 |
6.4.1 案例介绍及参数赋值 |
6.4.2 城市建设项目土方回收选址-路径方案排序 |
6.4.3 考虑碳约束前后土方回收物流的最优方案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现状调研提纲] |
附录B [城市建设项目物流现状调研过程及结果总结] |
(4)汽车电子零配件供应商选择策略改进研究 ——以F汽车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理论 |
2.1.1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原则 |
2.1.2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主要方法 |
2.1.3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内容 |
2.2 态势分析法 |
第三章 F公司供应商选择策略存在的问题 |
3.1 主要业务及现状 |
3.2 汽车电子零配件供应链现状 |
3.3 F公司供应商选择策略现状 |
3.3.1 供应商体系及采购组织架构 |
3.3.2 采购策略的制定 |
3.3.3 供应商的综合评估 |
3.3.4 谈判与改进 |
3.3.5 小组评估机制 |
3.3.6 合同的签署流程 |
3.3.7 F合资公司供应商选择策略 |
3.4 选择策略分析及问题提出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问题总结 |
第四章 F公司电子零配件供应商选择策略改进 |
4.1 改进原则 |
4.2 供应商体系的改进 |
4.2.1 供应商整体数量的改进 |
4.2.2 按工厂构建供应商体系 |
4.2.3 按项目构建供应商体系 |
4.3 选择供应商周期的改进 |
4.3.1 选择方法的改进 |
4.3.2 管理机制的改进 |
4.3.3 审核时间的改进 |
4.4 供应商评估指标的改进 |
4.4.1 质量 |
4.4.2 价格 |
4.4.3 技术 |
4.4.4 售后服务 |
第五章 选择策略改进的实施和保障 |
5.1 选择策略改进的实施 |
5.1.1 供应商体系改进的实施 |
5.1.2 选择周期改进的实施 |
5.2 改进实施保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所做项目清单 |
(5)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及设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既有研究统计与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4 既有研究分析述评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水铁联运发展概况分析 |
2.1 水铁联运基本理论 |
2.1.1 水铁联运概述 |
2.1.2 水铁联运分类 |
2.2 国外水铁联运发展概况 |
2.2.1 德国水铁联运发展分析 |
2.2.2 荷兰水铁联运发展分析 |
2.2.3 美国水铁联运发展分析 |
2.3 我国水铁联运发展概况 |
2.3.1 我国水铁联运发展历程 |
2.3.2 我国水铁联运发展现状 |
2.4 我国发展水铁联运基础设施分析 |
2.4.1 铁路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
2.4.2 水运及港口基础设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3.1 水铁联运枢纽 |
3.1.1 水铁联运枢纽概述 |
3.1.2 水铁联运枢纽分类 |
3.1.3 水铁联运枢纽功能 |
3.1.4 水铁联运枢纽功能区划分 |
3.1.5 水铁联运枢纽作业及组织流程分析 |
3.2 选址问题概述 |
3.2.1 P-中值模型 |
3.2.2 有容量约束选址问题 |
3.3 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成本类因素分析 |
3.3.2 运输时间因素分析 |
3.3.3 碳排放因素分析 |
3.3.4 规模经济效应的影响 |
3.4 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建模机理分析 |
3.4.1 选址优化建模方法分析 |
3.4.2 既有研究目标函数分析 |
3.4.3 约束条件分析 |
3.5 考虑不同运输模式的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3.5.1 问题描述 |
3.5.2 模型假设及符号定义 |
3.5.3 相关函数说明 |
3.5.4 直达运输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3.5.5 双枢纽中转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3.5.6 混合运输网络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3.5.7 模型形式化表示 |
3.6 本章小结 |
4 算法设计与算例分析 |
4.1 算法设计 |
4.1.1 求解算法分析 |
4.1.2 禁忌搜索算法简介 |
4.1.3 算法设计策略 |
4.1.4 算法实现 |
4.2 算例背景 |
4.3 案例数据 |
4.4 求解结果 |
4.5 对比分析 |
4.6 灵敏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
5.1 全生命周期及BIM技术概述 |
5.1.1 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
5.1.2 BIM技术概述 |
5.1.3 BIM技术在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分析 |
5.1.4 EPC理论基本概述 |
5.2 水铁联运枢纽工程的特点 |
5.3 现阶段水铁联运枢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
5.4 BIM技术在水铁联运枢纽管理应用优势分析 |
5.5 基于BIM技术的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设计 |
5.5.1 设计阶段应用流程 |
5.5.2 采购阶段应用流程 |
5.5.3 施工阶段应用流程 |
5.5.4 运维阶段应用流程 |
5.5.5 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流程 |
5.6 设计阶段BIM应用研究 |
5.6.1 BIM软件介绍 |
5.6.2 BIM软件建模流程 |
5.6.3 设计阶段BIM具体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节点运输方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 |
第二章 抽水蓄能电站资产管理理论分析 |
2.1 抽水蓄能电站简介 |
2.1.1 抽水蓄能电站生产方式 |
2.1.2 抽水蓄能电站资产经营方式 |
2.2 抽水蓄能电站资产特点及管理现状分析 |
2.2.1 抽水蓄能电站的资产特点 |
2.2.2 抽水蓄能电站的资产管理现状 |
2.3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2.3.1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本思想 |
2.3.2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 |
3.1 管理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3.1.1 指标设计原则 |
3.1.2 指标获取途径 |
3.1.3 指标设置方法 |
3.1.4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3.2 管理指标体系确定 |
3.2.1 规划计划阶段指标 |
3.2.2 采购建设阶段指标 |
3.2.3 运行维护阶段指标 |
3.2.4 退役处置阶段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 层析分析法 |
4.1.1 AHP的原理及特点 |
4.1.2 AHP建模的步骤 |
4.2 权重确定 |
4.2.1 建立层次结构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权向量W的计算 |
4.2.4 评价指标总排序权值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5.1.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5.1.2 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5.2 实例研究 |
5.2.1 某抽水蓄能电站概况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单因素模糊评价 |
5.2.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
第一节 西北地区风能储量和分布特点 |
一、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分布的决定因素 |
二、中国风能资源划分指标体系 |
第二节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现状 |
一、西北地区风能开发重点区域 |
二、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现状 |
三、西北地区风能产业的发展 |
第二章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缺乏科学整体规划 |
一、西北地区风能资源缺乏详细普查 |
二、西北地区风能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风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制约西北地区风能开发 |
一、西北地区风能产业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 |
二、风能开发整体设备技术有待提高 |
三、过低的风能发电价格不利于风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
第三节 国家电网的布局体系制约西北地区风能开发 |
一、优势风能资源地区电网建设薄弱 |
二、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 |
三、电网联网程度有待提高 |
第四节 缺乏适应西北地区风能发展的政策环境 |
一、风能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
二、税收政策对西北风能开发的支持度不高 |
三、相关政策不能满足西北地区风能开发需要 |
第三章 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风能开发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
一、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发展 |
二、风能开发的自身优势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第二节 风电开发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利影响 |
一、风能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的影响 |
二、风能开发对当地发展的其他不利影响 |
第四章 加快西北地区风能开发进程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健全西北地区风能开发规划 |
一、详查西北地区风能资源 |
二、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 |
三、规范西北地区风能开发行为 |
第二节 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
一、加快风能整体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 |
二、提高风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
三、在风电行业打造完整产业链 |
第三节 完善西北地区电网建设 |
一、加强西北地区基础电网建设 |
二、推进离网型风能在边远地区的应用开发 |
第四节 充分发挥政府在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中的扶持引导作用 |
一、进一步完善风电政策法规 |
二、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实施税收倾斜 |
三、对西北地区风能开发实施财政补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CMA公司战略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供应商评价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1.2.1 供应商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1.2.2 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战略供应商相关理论 |
2.1 主要概念 |
2.1.1 零部件及其分类 |
2.1.2 供应商 |
2.2 战略供应商的理论 |
2.2.1 战略供应商的定义 |
2.2.2 战略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 |
2.2.3 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与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区别 |
2.2.4 长期合作战略供应商思想综述 |
第三章 行业特点及CMA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
3.1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链行业特点 |
3.1.1 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链的特点 |
3.1.2 国内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链的特点 |
3.2 CMA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
3.2.1 CMA汽车公司企业概况 |
3.2.2 CMA汽车公司面临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2.3 CMA汽车公司供应商体系现状 |
3.2.4 CMA汽车公司供应商体系SWOT分析 |
3.2.5 CMA汽车公司供应商管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CMA公司战略供应商评选方案 |
4.1 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 |
4.2 CMA公司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机制 |
4.3 采用的决策方法—AHP层次分析法 |
4.4 CMA公司战略供应商评选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
4.5 CMA公司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类型确认 |
4.6 CMA公司战略供应商选择指标评价量化方案 |
4.6.1 质量能力评价 |
4.6.2 商务能力评价 |
4.6.3 供应商交付评价 |
4.6.4 供应商技术能力评价 |
4.6.5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4.6.6 供应商长期合作能力评价 |
4.6.7 供应商环境保护能力评价 |
4.6.8 供应商战略要素能力评价 |
4.6.9 战略供应商评选权重分配 |
4.6.10 层次单排序 |
4.6.11 层次总排序 |
4.7 运用效果评价 |
4.7.1 战略供应商评选方案试运行 |
4.7.2 运行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10)企业物流系统网络节点选址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物流管理思想的发展 |
1.1.2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综述 |
2.1.1 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1.2 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综述 |
2.1.3 本论文关于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方向 |
2.2 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综述 |
2.2.1 物流设施选址模型研究综述 |
2.2.2 物流设施选址模型求解算法研究综述 |
2.2.3 本论文关于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方向 |
2.3 物流中心选址方案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
2.3.1 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3.2 物流系统方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3.3 本论文在物流中心选址方案评价问题上的研究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应商选择研究 |
3.1 供应商选择问题的剖析 |
3.1.1 现阶段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特点 |
3.1.2 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框架 |
3.2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2.1 建立评价准则的理论支撑 |
3.2.2 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
3.3 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 |
3.3.1 证据理论推理方法的基本原理 |
3.3.2 供应商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
3.3.3 指标(准则)权重的确定 |
3.3.4 供应商评价的证据理论推理模型 |
3.4 算例 |
3.4.1 问题描述与评价指标体系 |
3.4.2 基于证据理论推理方法的供应商评价 |
3.4.3 基于模糊评判法的供应商评价 |
3.4.4 算例求解的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周期的企业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 |
4.1 企业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剖析 |
4.1.1 企业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核心内涵 |
4.1.2 现阶段企业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特点 |
4.1.3 企业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框架 |
4.2 建立企业物流中心选址数学规划模型的两个关键问题 |
4.2.1 建模工具 |
4.2.2 建模目标 |
4.3 单周期的企业分销物流中心选址稳健性模型 |
4.3.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4.3.2 符号定义 |
4.3.3 模型建立 |
4.3.4 模型分析与处理 |
4.4 单周期的企业供销物流网络一体化的物流中心选址稳健性模型 |
4.4.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4.4.2 符号定义 |
4.4.3 模型建立 |
4.4.4 模型分析与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周期的企业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周期的企业分销物流中心选址稳健性模型 |
5.2.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5.2.2 符号定义 |
5.2.3 模型建立 |
5.2.4 模型分析与处理 |
5.3 多周期的企业供销物流网络一体化的物流中心选址稳健性模型 |
5.3.1 问题的描述与基本假设 |
5.3.2 符号定义 |
5.3.3 模型建立 |
5.3.4 模型分析与处理 |
5.4 选址模型目标函数中各部分费用表述的进一步探讨 |
5.4.1 库存费用表述 |
5.4.2 运输费用表述 |
5.4.3 固定设施费用表述 |
5.4.4 基于本研究费用表述方式的选址模型描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求解算法及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的算法设计 |
6.2.1 ORD 模型的组合GA 设计 |
6.2.2 ORI 模型的组合GA 设计 |
6.2.3 MRD 模型的组合GA 设计 |
6.2.4 MRI 模型的组合GA 设计 |
6.3 选址模型的应用研究 |
6.3.1 选址模型应用范围与适用对象的探讨 |
6.3.2 选址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
6.4 组合GA 求解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
7.1 引言 |
7.2 企业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
7.3 物流中心选址方案评价方法 |
7.3.1 可拓学与可拓优度评价方法简介 |
7.3.2 基于模糊物元可拓方法的评价模型构造 |
7.3.3 评价步骤 |
7.4 算例 |
7.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7.4.2 基于模糊物元可拓的选址方案评价 |
7.4.3 基于模糊评判法的选址方案评价 |
7.4.4 模糊物元可拓优度评价与模糊评判法的求解结果比较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8.2 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选点招标(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D]. 方小斌. 中南大学, 2008(03)
- [2]司法改革的试点研究[D]. 廖丽环. 厦门大学, 2019(07)
- [3]低碳约束下城市建设项目物流优化研究[D]. 张如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4]汽车电子零配件供应商选择策略改进研究 ——以F汽车公司为例[D]. 王仲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及设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D]. 侯耀文.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抽水蓄能电站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研究[D]. 唐典典.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7]西北民族地区风能开发研究[D]. 郭强.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8]CMA公司战略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D]. 范国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企业物流系统网络节点选址方法及应用研究[D]. 周爱莲. 东南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