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西班牙的水泥生产

1989年西班牙的水泥生产

一、西班牙1989年水泥生产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朱兵兵,郑志龙,邹兴芳[1](2021)在《水泥企业碳减排技术路径浅析》文中提出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背景下,水泥企业应从排放端和吸收端同时发力,积极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为行业碳减排做贡献。本文将简要分析和探讨水泥企业碳减排技术路径。

王新频,宋教利,李光鑫[2](2021)在《我国水泥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全球碳排放概况、全球水泥工业碳排放形势、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形势及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入手,结合欧洲2030年碳减排路线图和2050年碳中和路线图,详细介绍了水泥CO2排放核算方法、水泥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影响因素、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途径及国内外CCUS案例。建议碳中和参考欧洲5C边界方案;预估我国水泥行业碳达峰应该在"十四五"期间到来,熟料峰值大约在16.5亿t左右;并且提出了碳中和三步走的策略。

江旭昌[3](2021)在《浅论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文中研究指明由水泥工业应用可燃废弃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可燃废弃物"的初级阶段和水泥窑炉应用"替代燃料"的高级阶段。发达国家都早已步入高级阶段,因而热量替代率TSR都很高,一般都在30%~90%之间,有几个水泥企业都达到了100%。我国目前水泥窑炉协同处置的都是可燃废弃物,还没有应用真正意义上的"替代燃料",热量替代率TSR是提不高的,到2019年底,最高TSR只能达到3.6%,还有人说到2020年仅达2%。水泥窑炉只有应用替代燃料才能更大量地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等可燃废弃物,改善城市环境和面貌;更大幅度地节能减排和降碳,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并净化大气;可节省大量土地建设投资并保护资源;使水泥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使我国水泥工业尽快步入应用替代燃料的高级阶段,为提前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当前应大力发展"替代燃料"产业。

郭宗杰[4](2021)在《中国水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家华[5](2021)在《全球页岩气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化石能源已出现短缺危机。页岩气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全球储量可观,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但页岩气储层结构复杂,埋藏深度较深,使得页岩气井必须通过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技术才能获得经济产量。页岩气开采工程消耗大量的水力压裂液,钻采活动消耗柴油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原材料投入附带的间接环境影响,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负担。各国页岩气埋藏深度和原材料生产工艺不同,导致各国开采页岩气的环境影响可能具有差异。因此,探究各国页岩气开采过程环境影响的差异尤为重要。本研究从页岩气开采过程的生命周期出发,基于权威性报告数据和文献综述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模拟,量化世界各国页岩气开采过程的原材料消耗和环境影响。并通过情景分析,探究不同水平井长和不同开采量的情况下,各国累积原材料消耗总量的变化。综合开发技术进步、电力结构改变和原材料生产工艺改进等情景,量化页岩气开采的潜在环境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全球页岩气开采所需水泥、钢管和柴油的平均投入为331,460和694 t well-1。在各页岩气国中,垂直井开发168-351(249-507)t的平均水泥(钢管)投入量是水平井42-57(50-65)t的3-7(4-9)倍。与每口垂直井开发(165-325 t)的柴油投入相比,水平井开发需要更多的柴油投入(373-494 t)。(2)全球单井(单位体积)页岩气开采的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平均值分别为30070 m3 well-1(0.89 m3 10-3 m-3 shale gas)、46 TJ well-1(1.34 GJ 10-3 m-3 shale gas)和3667 t CO2e well-1(0.11 t CO2e 10-3 m-3 shale gas)。其中,水平井水耗、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占总量的76-90%、44-67%和43-66%。直接水耗、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67-85%、55-74%和49-72%。(3)累积开采页岩气比例相同时,水平井越长,累积节省的原材料消耗量越大。各国水平井长从1800 m增加到5000 m时,水泥、钢管和柴油消耗总量的减少率分别从18%增加到60%、19%增加到62%和7%增加到24%。(4)情景分析表明,增加电弧炉炼钢比例可以减少页岩气开采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但会带来更大的水压力。增加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发电比例可以减少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但影响甚微。降低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应主要通过提高页岩气开采现场的能源使用效率、压裂返排率和废水循环使用率实现。

王梦恬[6](2021)在《战略协同视角下僵尸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金隅并购冀东水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国内发展环境正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该发展阶段下,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有,加大力度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决定了消费、分配、交换及相互交换之间的关系。近些年国内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实体经济供需失衡的矛盾,该矛盾产生的原因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衡表现在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水泥行业需求。水泥行业以其投资门槛低,投资周期快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在世界第四轮产业转移背景下,水泥行业的发展逐步加快并积累了巨大的产能。众所周知,适当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发展,但水泥行业目前的过剩程度已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产能过剩造成产能利用率低下,水泥行业集中度低导致企业间效益水平差异大,产能过剩使价格竞争激烈,水泥行业集中度低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2015年水泥行业全年亏损额达210亿,分布之广达到40%,整个行业仅取得300亿利润,全国范围内32%的地区发生全行业亏损情况,水泥行业步入艰难时期。水泥行业效益严重下滑,行业内一批“僵尸企业”应运而生。“僵尸企业”运营效率低下,占用财政资金,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扰乱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为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需要从供给、需求这两端入手,为解决供给过剩问题,加速清理僵尸企业是行动关键。“僵尸企业”处理方式有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为了社会稳定,兼并重组使用次数更多。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是完成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并购也成为了“僵尸企业”快速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金隅集团并购“僵尸企业”冀东水泥同时满足国家层面和企业战略,因此选用战略协同视角进行研究。并购重组发生于2016年,也就是“供给侧改革”提出的第二年,这段时间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也缺乏实践经验。另外并购重组后的冀东水泥重组效应明显,因此该案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水泥行业,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僵尸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以丰富我国“僵尸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文献,为成功处置“僵尸企业”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首先,对战略并购及协同效应理论进行介绍,同时梳理僵尸企业概念及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其次,以我国僵尸企业研究现状为背景,列举选择该案例的原因并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运用财务指标法和经济增加值法评价冀东水泥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并利用并购协同效应的财务分析框架对冀东水泥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可通过选择适合的并购目标获得良好的并购协同效应,僵尸企业也可通过并购快速提升市场份额、降低杠杆水平、提高销量和融资能力。并购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为此,本文拟通过在并购前目标选择、企业战略及并购后企业融合这三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求在未来的僵尸企业并购中,被并购方可以谨慎对待并购对象,提高并购效率,推进相关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邓芸芸[7](2020)在《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大型城市由于众多人口带来经济不断增长的动力的同时,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工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带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二恶英类化合物是一类含卤族元素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典型的难降解,强亲脂,长距离迁移特点,也具有生物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三致”作用。纵观全国,上海地区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建立了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dl-PCBs,PBDD/Fs)以及PBDD/Fs重要前驱化合物PBDEs的前处理净化分离方法。选取上海市区(外环以内)两个生活垃圾焚烧炉周边场地作为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研究区域;选取上海地区16个行政区域中44个市级环境大气监控点作为城市背景研究区域,研究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和背景区域土壤和环境大气样品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含量、异构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可能污染来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解析。最后综合上海城市环境介质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污染水平,对上海城市居民由于这4类化合物的环境暴露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使用含有硝酸银硅胶的硅胶柱以及佛罗里土柱可以同时对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进行有效的完全分离和净化。2)对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362~31.4 ng·WHO-TEQ·kg-1(平均值为2.72 ng·WHO-TEQ·kg-1);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11~3.79 ng·WHO-TEQ·kg-1(平均值为0.363ng·WHO-TEQ·kg-1);PB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561~15.9ng·WHO-TEQ·kg-1(平均值为3.66 ng·WHO-TEQ·kg-1);PBDEs的浓度范围为0.819~89.6 ng·g-1(平均值为30.9 ng·g-1)。3)对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PC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309~0.507 pg·WHO-TEQ·m-3(平均值为0.168pg·WHO-TEQ·m-3);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0641~0.104 pg·WHO-TEQ·m-3(平均值为0.0377pg·WHO-TEQ·m-3);PBDD/F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38~0.115 pg·TEQ·m-3(平均值为0.0443 pg·TEQ·m-3);PBDEs的浓度范围为41.9~982 pg·m-3(平均值为175 pg·m-3)。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表明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不同季节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PBDD/Fs和PBDEs的浓度主要受到污染源而非气候的影响。4)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和PBDEs的平均值分别为0.0426 pg·WHO-TEQ·m-3、0.00659 pg·WHO-TEQ·m-3和119pg·m-3。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dl-PCBs和PBDEs的含量明显低于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5)利用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技术对上海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PCBs、PBDD/Fs和PBDEs进行研究。对于PCDD/Fs、PCBs和PBDEs,两种采样技术获取的含量水平、异构体特征、季节特征一致,说明被动采样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这3类化合物的研究;而被动采样技术在PBDD/Fs这类化合物的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确认。6)定性定量源解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环境中PCDD/Fs主要来源为交通污染源、钢铁工业以及垃圾焚烧源;dl-PCBs主要来源为商业PCB产品处置来源、垃圾焚烧源、和工业生产来源;PBDEs来源主要为商业PBDEs产品使用和处置来源;PBDD/Fs则主要受到到商业deca-BDE产品以及电子废物中溴代阻燃剂的影响。城市环境土壤中PBDD/Fs有明显的除大气干湿沉降以外的来源。由于溴系阻燃剂目前仍然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溴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被关注。7)上海城市区域成人和儿童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dl-PCBs和PBDD/Fs)环境暴露健康风险都可接受范围内。但是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儿童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暴露致癌健康风险达到10E-5级别,需要进一步被关注。上海城市地区居民BDE-209环境暴露的致癌健康风险值在10E-11级别,其环境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需要关注环境中大量存在的BDE-209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PBDD/Fs,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暴露风险。

张庄[8](2020)在《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D/Fs)又称二恶英,是一类广泛分布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CDD/Fs是工业生产中高温或燃烧过程的副产物,钢铁冶炼行业是我国PCDD/Fs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过程产生的PCDD/Fs会污染生产环境空气,被工人吸入;还会排入大气,进行长时间、远距离迁移,并进入食物链,通过消化道进入普通居民体内。诸多毒理学研究证实,肺部是PCDD/Fs的靶器官之一。人群队列研究也发现PCDD/Fs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呼吸道肿瘤发生风险增高有关。然而,既往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浓度职业暴露或急性事故暴露人群,低—中水平PCDD/Fs暴露人群中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PCDD/Fs与早期呼吸系统损害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肺功能指标,尤其是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可反映呼吸系统早期损害。因此,探究PCDD/Fs暴露与肺功能水平的关联十分必要。PCDD/Fs致呼吸系统损害的机制尚未明确。既往毒理学实验结果提示:PCDD/Fs可引起氧化损伤与炎性反应。同时,氧化损伤和炎性反应已被证实参与了COPD、肺癌等诸多肺部疾病的病理过程。但氧化损伤及炎性反应是否参与、如何参与PCDD/Fs暴露所致呼吸系统损害,仍需进一步探索。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选取湖北某铸造厂工人为PCDD/Fs职业暴露组,以距该厂五公里外的社区普通居民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血、尿样本与人口学资料,并行肺功能检查。同时在工厂和社区分别采集空气、食物样品,并检测空气、食物、血清样品中PCDD/Fs浓度,以及研究对象尿中8-oxod G、8-iso PGF2α作为机体氧化损伤水平标志物,测定血清CRP、IL-1β、TNF-α、IL-6和IL-17作为炎性指标。首先,本研究通过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空气、食物中PCDD/Fs含量,估算、比较了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经呼吸和饮食途径的PCDD/Fs外暴露量,分析其主要PCDD/Fs暴露来源,同时以血清PCDD/Fs水平作为机体内暴露指标,探究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量的关系;其次,对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与肺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探讨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氧化损伤标志物及炎性指标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水平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评估目的:探究铸造工人生产环境、社区普通居民日常环境空气和不同类型食物中PCDD/Fs污染水平,分析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量及主要暴露途径。方法:选取湖北某钢铁铸造厂工人为PCDD/Fs职业暴露组,以距该厂五公里外(无工厂)的社区普通居民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个人信息、生活方式、饮食模式等信息收集,并进行体格检查,收集空腹静脉血样。同时,在铸造厂车间内主要作业点、车间外行政楼和职工宿舍区,以及社区居民区设置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并在工人和社区居民经常购买食物的菜市场和超市各采集7种常见食物样品。经前处理后,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空气、食物和研究对象血清中17种PCDD/Fs同类物的浓度。由于经费限制(每个样本测试费近万元),从总人群中选取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血清中PCDD/Fs检测:按照铸造工人主要工种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从全部工人中抽取71名,再选取性别、年龄与工人相匹配的普通居民47名进行血清PCDD/Fs测定(共计118名)。测得的17种PCDD/Fs同类物质量浓度与相应毒性当量因子乘积即毒性当量(toxic equivalent,TEQ)浓度,各同类物毒性当量浓度之和为总毒性当量浓度。根据车间内、外和居民社区空气中PCDD/Fs毒性当量浓度,结合问卷信息,通过公式估算铸造工人工作和非工作时间的PCDD/Fs呼吸暴露量,以及居民的PCDD/Fs呼吸暴露量;根据各类食物样的PCDD/Fs浓度,结合问卷信息,估算研究对象PCDD/Fs饮食暴露量;呼吸和饮食暴露量之和即总外暴露量。以血清PCDD/Fs毒性当量浓度作为内暴露指标,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评估内、外暴露关联。结果:本部分共纳入研究对象444名,其中铸造工人213名,平均年龄42.97岁,男性占比73.24%;普通居民231名,平均年龄41.76岁,男性占比69.26%。工人和居民的性别、年龄、体重、吸烟情况、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的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普通居民相比,铸造工人身高稍高、被动吸烟率较高、规律锻炼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采样点空气样品中PCDD/Fs平均浓度由高至低依次是:铸造厂车间内0.27 pg TEQ/m3、铸造厂车间外0.08 pg TEQ/m3、居民区0.07 pg TEQ/m3。车间内三个主要作业点空气中PCDD/Fs平均浓度由高至低依次是:铬化区0.43 pg TEQ/m3、落砂区0.26 pg TEQ/m3、浇注区0.11 pg TEQ/m3。铸造厂空气样中PCDD/Fs组成主要以PCDFs为主,尤其是高氯代同类物,而居民区空气样主要以PCDDs为主。铸造厂附近菜市场、超市与居民区内超市三个采样场所的食物样中PCDD/Fs水平相似,平均0.012 pg TEQ/g湿重。肉类样品平均PCDD/Fs浓度为0.016 pg TEQ/g湿重,明显高于蔬菜样品(0.003 pg TEQ/g湿重)(P<0.01)。铸造工人总PCDD/Fs外暴露中位数为134.15 fg TEQ/(千克体重×天),其中呼吸暴露量占比60.93%。居民外暴露中位数为75.73 fg TEQ/(千克体重×天),其中饮食暴露量占比75.85%。铸造工人总PCDD/Fs外暴露量为普通居民的1.77倍,呼吸暴露量为普通居民的4.36倍。从内暴露水平来看,铸造工人血清PCDD/Fs浓度中位数为8.38 pg TEQ/g脂肪,是居民(4.18 pg TEQ/g脂肪)的两倍。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PCDD/Fs的外暴露总量、呼吸暴露量、饮食暴露量均与内暴露水平呈正相关(所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规律锻炼情况后,总外暴露量的自然对数每升高1 fg TEQ/(千克体重×天),血清PCDD/Fs的自然对数升高0.25pg TEQ/g脂肪。结论:铸造车间内空气中PCDD/Fs含量明显高于车间外及居民区,吸入空气中PCDD/Fs是该铸造厂工人PCDD/Fs的主要暴露途径,摄入食物中PCDD/Fs是普通居民的主要暴露途径。工人的PCDD/Fs内、外暴露量均明显高于普通居民。研究对象外暴露量与内暴露呈正相关。第二部分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与肺功能水平关联性目的:阐明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量与肺功能的关联性。方法:在第一部分444名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剔除身高或肺功能未测者21名,本部分研究共纳入423名研究对象,其中铸造工人201名,周边居民222名。参照美国胸科协会的肺功能检测指南对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指标FVC和FEV1的测定。根据FVC和FEV1实测值,应用英国呼吸协会拟合的Z评分计算模型和SAS宏程序算得相应Z评分。以第一部分测定和估算的PCDD/Fs内、外暴露量自然对数值为自变量,FVC和FEV1实测值和Z评分为因变量,应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被动吸烟情况、规律锻炼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等混杂因素,分别在铸造工人、普通居民和总人群中分析PCDD/Fs内、外暴露量与肺功能指标的关联性。同时通过分层分析观察各分层变量对上述关联性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2.56岁,其中男性298名,占比70.45%。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文化程度的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铸造工人FVC、FEV1实测值及Z评分均显着低于普通居民(所有P<0.05)。在铸造工人中,校正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被动吸烟情况、规律锻炼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等混杂因素后,工龄较长(>22年)工人FVC、FEV1实测值及Z评分的最小二乘均值低于工龄较短(≤22年)工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铸造工人中进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人FVC和Z-FVC随PCDD/Fs暴露分位升高呈降低趋势(P趋势<0.05),未发现FEV1与Z-FEV1的显着降低趋势(P趋势>0.05)。在普通居民中,FVC和FEV1随PCDD/Fs暴露分位升高呈降低趋势(P趋势<0.05),未发现Z-FVC与Z-FEV1的显着降低趋势(P趋势>0.05)。在总人群中,FVC和FEV1实测值和Z评分均随PCDD/Fs暴露量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趋势<0.01)。总PCDD/Fs外暴露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g TEQ/(千克体重×天),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降低0.48 L、0.26 L、0.95和0.61(所有P<0.01);PCDD/Fs呼吸暴露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降低0.30 L、0.14 L、0.62和0.34(所有P<0.01);PCDD/Fs饮食暴露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降低0.39 L、0.34 L、0.63和0.76(所有P<0.01)。按吸烟状态分层,吸烟者和不吸烟者中肺功能水平均随PCDD/Fs外暴露量升高而降低(P趋势<0.01)。分析各PCDD/Fs同类物暴露量与肺功能指标关联性,结果显示:FVC水平随除1,2,3,7,8,9-Hx CDD外的所有同类物外暴露分位升高显着降低(P趋势<0.05)。FEV1水平随除1,2,3,4,7,8-Hx CDD、1,2,3,4,7,8-Hx CDF外的所有同类物外暴露分位的升高而降低(P趋势<0.05)。以居民为参照组,将铸造工人按照血清PCDD/Fs浓度分成高、中、低三组,工人FVC、FEV1、Z-FVC和Z-FEV1水平随血清PCDD/Fs分位升高呈降低趋势(P趋势<0.01)。将铸造工人与居民合并,研究对象肺功能指标随血清PCDD/Fs含量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趋势<0.01)。血清PCDD/Fs含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TEQ/g脂肪),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下降0.36 L、0.22 L、0.74和0.56(所有P<0.01)。血清总PCDFs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下降0.18 L、0.12 L、0.39和0.31(所有P<0.05)。血清总PCDDs含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EV1下降0.14 L(P<0.05)。分析血清各PCDD/Fs同类物含量与肺功能指标关联性,结果显示:FVC水平随1,2,3,7,8-Pe CDD、1,2,3,7,8-Pe CDF和2,3,4,7,8-Pe CDF分位的上升呈显着下降趋势(P趋势<0.05),FEV1水平随1,2,3,7,8-Pe CDD分位的上升呈显着下降趋势(P趋势<0.05)。结论:铸造工人肺功能水平低于同年龄段普通居民。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量与肺功能水平下降有关,并呈负向暴露剂量—反应关系。第三部分氧化损伤及炎性反应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关联性中的中介效应目的:分析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与体内氧化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指标水平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究后者在PCDD/Fs与肺功能下降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收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尿液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仪测定尿液中8-oxod G浓度,作为机体DNA氧化损伤标志物;用ELISA法测定尿中8-iso PGF2α浓度,作为脂质过氧化标志物。选取CRP、IL-1β、TNF-α、IL-6、IL-17五种与呼吸系统损害密切相关的炎性指标,用ELISA法测定其在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浓度。应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校正相关混杂因素(与第二部分相同),分别分析上述氧化损伤和炎性指标与研究对象PCDD/Fs内、外暴露量以及研究对象肺功能的关联性。在发现关联性的基础上,应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上述氧化损伤和炎性指标在PCDD/Fs与肺功能关联的中介作用。结果:铸造工人尿中8-oxod G和8-iso-PGF2α水平均显着高于普通居民(P<0.01)。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尿中8-oxod G和8-iso-PGF2α的自然对数值随PCDD/Fs暴露量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趋势<0.01)。PCDD/Fs总外暴露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尿中8-oxod G和8-iso-PGF2α的对数值分别升高0.65 nmol/mmol肌酐和0.38 ng/mmol肌酐(P<0.01)。根据吸烟状态分层后,研究对象PCDD/Fs外暴露量与8-oxod G、8-iso-PGF2α的负向关联性仍存在(P趋势<0.01)。同时,研究对象肺功能指标随尿中8-oxod G浓度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趋势<0.01)。尿中8-oxod G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降低0.14 L、0.07 L、0.31和0.18(所有P<0.05);尿中8-iso-PGF2α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Z-FEV1降低0.17(P<0.01);未观察到尿中8-iso-PGF2α与FVC、FEV1和Z-FVC的显着关联性(P>0.05)。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尿中8-oxod G在PCDD/Fs暴露与FVC和Z-FVC下降的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比例分别为11.73%和13.17%,未见其在PCDD/Fs暴露与FEV1下降的中介作用。未见8-iso-PGF2α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各指标关联性中的中介作用。尿中8-oxod G浓度的自然对数值随血清PCDD/Fs浓度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趋势<0.01)。血清PCDD/Fs含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尿中8-oxod G对数值升高0.32 nmol/mmol肌酐(P<0.05),未见8-iso-PGF2α与血清PCDD/Fs含量的关联性(P>0.05)。研究对象尿中8-oxod G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降低0.36 L、0.23 L、0.75和0.58(所有P<0.01);8-iso-PGF2α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FVC、FEV1、Z-FVC和Z-FEV1分别降低0.28 L、0.17 L、0.58和0.44(所有P<0.05)。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尿中8-oxod G在血清PCDD/Fs含量与FVC、FEV1、Z-FVC和Z-FEV1下降的关联中均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比例分别为29.05%、28.81%、29.42%和28.35%。未见8-iso-PGF2α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各指标关联性中的中介作用。由于TNF-α和IL-17在一半以上样本中低于检出限,故未纳入炎性指标分析。血清CRP、IL-6水平在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中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铸造工人血清IL-1β水平显着高于普通居民(P<0.01)。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血清IL-1β浓度随PCDD/Fs暴露量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趋势<0.01)。PCDD/Fs总外暴露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血清IL-1β升高7.65 pg/ml(P<0.01)。未发现PCDD/Fs外暴露与血清CRP、IL-6的关联性。未观察到IL-1β在PCDD/Fs外暴露与肺功能各指标关联性中的中介作用。在测定过内暴露的人群中,血清PCDD/Fs含量每升高一个对数单位,IL-1β浓度升高4.82 pg/ml(P<0.05)。未见血清PCDD/Fs含量与CRP、IL-6的关联性。血清IL-1β每升高一个单位,FVC和Z-FVC分别降低0.01 L和0.03(所有P<0.05)。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L-1β在血清PCDD/Fs含量与FVC下降的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14.21%,未见其在血清PCDD/Fs含量与FEV1下降的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论:随PCDD/Fs内、外暴露量升高,尿中8-oxod G、8-iso PGF2α和血清IL-1β水平升高;其中8-oxod G在PCDD/Fs内、外暴露与肺功能的关联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IL-1β在PCDD/Fs内暴露与肺功能关联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提示DNA氧化损伤和IL-1β相关炎性反应可能在PCDD/Fs所致肺部损害中起一定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外周血以及生产和居住环境空气、食物样品中PCDD/Fs测定,进行了较为准确的个体PCDD/Fs内、外暴露评估,发现铸造作业所致PCDD/Fs呼吸暴露是铸造工人主要PCDD/Fs暴露途径,摄入食物中PCDD/Fs则是普通居民主要PCDD/Fs暴露途径。铸造工人PCDD/Fs内、外暴露量明显高于普通居民。同时,本研究发现PCDD/Fs内、外暴露与研究对象肺功能下降存在关联性和剂量—反应关系,具有一定创新性。最后,本研究发现尿中8-oxod G和血清IL-1β水平分别作为机体氧化损伤和炎性反应的标志物,部分中介了PCDD/Fs与肺功能下降的关联,为阐明PCDD/Fs致肺部损害的可能机制研究提供了线索。

赖世贤[9](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指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贠洁[10](2020)在《基于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景观小品设计与建构研究》文中指出

二、西班牙1989年水泥生产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班牙1989年水泥生产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企业碳减排技术路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碳达峰、碳中和概念
    1.1 碳达峰
    1.2 碳中和
2 水泥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
    2.1 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占比
    2.2 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来源
3 水泥企业碳减排技术路径
    3.1 原料替代技术
    3.2 燃料替代技术
    3.3 节能减排技术
    3.4 低碳水泥技术
    3.5 碳捕集技术
4 结束语

(2)我国水泥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全球碳排放概况
    1.2 全球水泥工业碳排放形势
    1.3 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形势
    1.4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2 水泥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
3 影响水泥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
    4.1 源头控制的“无碳技术”——绿色材料、绿色能源
        4.1.1 原料替代
        4.1.2 燃料替代
        4.1.3 熟料替代或水泥替代
        4.1.4 能源替代
    4.2 过程控制的“减碳技术”——工业生产节能减排技术
    4.3 末端控制的“去碳技术”
        4.3.1 碳捕获技术研究现状
        4.3.2 水泥工业CCS/CCUS/CCRS技术简介
        4.3.3 CO2捕获技术
        4.3.4 CCUS技术
        4.3.5 CCRS技术
        4.3.6 碳封存
5 碳捕获、(再)利用与封存(CCUS/CCRS/CCS)应用案例
6 我国水泥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前景展望
    6.1 边界探讨
    6.2 碳达峰
    6.3 碳中和
        6.3.1 做好碳减排、清洁生产工作
        6.3.2 绿色工厂建设有助于碳中和
        6.3.3 CCS/CCUS/CCRS实现碳中和

(3)浅论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燃废弃物
    1.1 可燃废弃物的基本概念
    1.2 可燃废弃物的种类及其技术特性
    1.3 国外几种主要多用可燃废弃物简介
        1.3.1 废轮胎
        1.3.2 城市固体废弃物MSW
        1.3.3 废塑料
        1.3.4 废溶剂和废油
        1.3.5 废农林作物
        1.3.6 肉骨粉MBM
        1.3.7 废槽衬SPL
        1.3.8 石油焦
    1.4 有关可燃废弃物的几点说明
2 替代燃料AF
    2.1 替代燃料的基本概念
    2.2 替代燃料的种类、制成、特性及其应用
        2.2.1 垃圾衍生燃料RDF
        2.2.2 固体回收燃料SRF
        2.2.3 次煤衍生燃料SDF
        2.2.4 纸塑垃圾衍生燃料RPF
        2.2.5 垃圾衍生燃料CBU[18]
    2.3 有关替代燃料的几点说明
3 结束语

(5)全球页岩气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页岩气概况
        1.2.1 页岩气的概念及资源分布
        1.2.2 页岩气的开发现状与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关键科学问题
2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3.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3.3 情景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模型及分析
    3.1 单井页岩气开采的直接环境影响
        3.1.1 直接水资源消耗
        3.1.2 直接能源消耗
        3.1.3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3.2 原材料消耗量估算
        3.2.1 钢管的消耗量
        3.2.2 水泥的消耗量
    3.3 间接环境影响估算
        3.3.1 水泥的环境影响(LCI_(cr))
        3.3.2 钢管的环境影响(LCI_(sr))
        3.3.3 柴油的环境影响(LCI_(or))
        3.3.4 电力的环境影响(LCI_(er))
    3.4 单位体积页岩气的环境影响
        3.4.1 单井产气量的估算
        3.4.2 单位体积页岩气的环境影响
4 模型预测结果及敏感性分析
    4.1 全球页岩气开采的单井物料消耗
    4.2 全球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
        4.2.1 单井页岩气环境影响现状
        4.2.2 全球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预测
    4.3 敏感性分析
5 情景分析
    5.1 物料消耗
        5.1.1 情景设定
        5.1.2 情景分析
    5.2 环境影响
        5.2.1 情景设定
        5.2.2 情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战略协同视角下僵尸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金隅并购冀东水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文献研究
        二、国外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僵尸企业相关概念
        一、僵尸企业的含义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第二节 战略并购相关理论
        一、战略并购含义
        二、战略并购的动因
        三、战略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节 协同效应相关理论
        一、协同效应概念与来源
        二、协同效应的评估方法
    第四节 战略并购的效益及协同效应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僵尸企业并购动因及并购现状
    第一节 僵尸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站在并购方角度
        二、站在被并购方角度
        三、站在政府角度
    第二节 我国僵尸企业现状
        一、A股上市公司僵尸化现状
        二、国内外僵尸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三、我国僵尸企业并购现状及绩效评价
        四、水泥行业并购现状及案例选择原因
第四章 金隅股份并购战略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并购双方概况
        一、金隅股份概况
        二、冀东水泥概况
    第二节 并购动因分析
        一、政策要求
        二、化解过剩产能
        三、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四、改善业绩
        五、战略要求
    第三节 并购历程
        一、增资和存量股权收购
        二、定向增发股权收购
    第四节 金隅集团并购冀东水泥后的效果
        一、去除落后产能
        二、提升行业集中度
        三、提高了行业影响力
第五章 金隅集团并购重组冀东水泥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金隅集团并购重组财务绩效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冀东水泥并购重组财务绩效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经济增加值分析
        一、并购方基于EVA的经营绩效分析
        二、被并购方基于EVA的经营绩效分析
    第四节 协同效应分析
        一、管理协同效应
        二、经营协同效应
        三、财务协同效应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并购后产能扩大,区域内市场稳定
        二、经营效率提升快,未来要深度融合
        三、水泥需求增大,销售业绩明朗
        四、通过改革使并购后企业融合效应更明显
    第二节 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启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二恶英类化合物和多溴联苯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2.1. 氯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2.2. 多氯联苯
        1.2.3. 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2.4. 多溴联苯醚
    1.3.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和多溴联苯醚的主要来源
        1.3.1. 氯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3.2. 多氯联苯
        1.3.3. 溴代二恶英类化合物
        1.3.4. 多溴联苯醚
    1.4.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被动采样技术在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1.4.2.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溯源研究
        1.4.3. 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估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工作
        2.2.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A)样品采集
        2.2.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样品采集
        2.2.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大气、沉积物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设备与材料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仪器分析
        2.3.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 二恶英类化合物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估
        2.4.1. 二恶英类化合物人体暴露量评估模型
        2.4.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统计分析
        2.5.2. 污染物来源解析
第3章 样品中PCDD/Fs、PBDD/Fs、PBDEs和 PCBs同步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PBDDs/Fs分析方法概述
        3.1.1. PBDDs/Fs前处理净化方法概述
        3.1.2. PBDD/Fs仪器分析方法研究
    3.2. 仪器分析方法确定
        3.2.1. 仪器分析参数
        3.2.2. PBDD/Fs气相色谱分离条件
        3.2.3. PBDD/Fs相对响应因子、定量范围以及仪器检出限
    3.3. PBDD/Fs前处理方法确认
        3.3.1. 样品的萃取
        3.3.2. 样品的净化和分离
        3.3.3. 前处理和净化流程总结
第4章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1.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含量
        4.1.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异构体组成
        4.1.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2.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dl-PCBs的含量
        4.2.2. 上海城市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Bs的异构体组成
        4.2.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CBs的来源解析
    4.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3.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含量
        4.3.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异构体组成
        4.3.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Es的来源解析
    4.4.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4.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含量
        4.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异构体组成
        4.4.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BDD/Fs的来源解析
第5章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5.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主动采样)
        5.1.1.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含量
        5.1.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异构体组成
        5.1.3.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5.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污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5.2.1.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含量
        5.2.2.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被动采样)PCDD/Fs同系物特征
        5.2.3. 上海MSWI A周边环境大气中PCDD/Fs的来源解析
    5.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3.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含量
        5.3.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异构体组成
        5.3.3.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dl-PCBs的来源解析
    5.4.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4.1.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含量
        5.4.2.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异构体组成
        5.4.3. 上海城市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Es的来源解析
    5.5. 上海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5.5.1.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含量
        5.5.2. 上海MSWI B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异构体组成
        5.5.3. 上海城市典型污染源周边环境大气中PBDD/Fs的来源解析
第6章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解析
    6.1.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1.1.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CDD/Fs的的含量
        6.1.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CDD/Fs异构体特征
        6.1.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大气中PCDD/Fs来源分析
    6.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2.1.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的含量
        6.2.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dl-PCBs异构体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6.3.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6.3.1.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的含量
        6.3.2. 上海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大气中PBDEs异构体特征以及来源解析
    6.4. 上海城市背景地区环境大气中PBDD/F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动采样)
第7章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人群暴露风险
    7.1.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含量水平汇总
    7.2.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土壤/灰尘接触摄入暴露评估
    7.3. 上海城市区域二恶英类化合物呼吸暴露评估
    7.4. 上海区域内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铸造厂和居民区环境空气、食物样品中PCDD/Fs水平及同类物构成特征
        2.2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外暴露水平
        2.3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血清PCDD/Fs含量
        2.4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外暴露水平与血清PCDD/Fs含量关联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与肺功能水平关联性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外暴露量及肺功能水平比较
        2.3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外暴露与肺功能水平关联性
        2.4 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血清PCDD/Fs含量与肺功能水平关联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氧化损伤及炎性反应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关联性中的中介效应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氧化损伤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水平关联性中的中介作用
        2.2 炎性反应在PCDD/Fs暴露与肺功能水平关联性中的中介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二恶英暴露所致心肺损害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9)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西班牙1989年水泥生产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企业碳减排技术路径浅析[J]. 朱兵兵,郑志龙,邹兴芳. 水泥, 2021(10)
  • [2]我国水泥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前景展望[J]. 王新频,宋教利,李光鑫. 水泥, 2021(08)
  • [3]浅论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J]. 江旭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1(04)
  • [4]中国水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郭宗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5]全球页岩气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研究[D]. 张家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战略协同视角下僵尸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金隅并购冀东水泥为例[D]. 王梦恬.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城市环境中二恶英类化合物的分布与来源解析研究[D]. 邓芸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1)
  • [8]铸造工人和普通居民PCDD/Fs暴露与肺功能关联性研究[D]. 张庄.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10]基于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景观小品设计与建构研究[D]. 贠洁.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1989年西班牙的水泥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