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攀西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陶琼[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旅游新时代,一次性、表面性和程式化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的需求,人们更青睐于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希望在休闲度假型旅游中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逐渐从身体的旅行转向身心的放松[1],正是基于此,涵盖了养生、养老、医疗、文化、体育、互联网、教育等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产业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报告中还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了人们健康、愉快、长寿的普遍价值追求,满足了人们多元深层次的旅游需求,从健康和旅游两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物产等旅游资源。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为对象,以米易县为研究区域,对米易县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市场前景进行评价。通过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PEST分析,结合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提出构建“全域规划、全景建设、全时康养、全业联动、全面营销、全民共享”的“全域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为其康养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孟宝[2](2020)在《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利用的优化已成为我国发展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长江经济带覆盖区国土空间的集约、高效和绿色开发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基础保障。四川省宜宾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是典型的沿江节点城市。近年来,金沙江水电能源资源开发、高铁经济带动、港口辐射效应和四川南向开发重要枢纽门户等复合优势成为宜宾市发展的新动力,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了其国土空间开发的强度。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识别、开发冲突及优化思路分析,助推其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的形成,创新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利用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和现状问题为牵引,通过对宜宾市国土空间自然地理要素和已有发展要素的评析,结合历史时期空间开发的格局与功能特征,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趋势和驱动力特征。结合现状功能评析及分类,开发利用冲突测度与分类等,在全方位解析空间功能现状的基础上,以标定功能和优化目标为基础和导向,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的创新模式。最后,在解析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市域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多目标权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的思路。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7个时间点30 m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发现28年间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演变基本特征表现如下:宜宾市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区、增扩区在市域中部,且沿江两侧分布特征显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和北部,以沿岷江、长江两侧的平坝、低丘区最为集中;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屏山县、南部中低山区的兴文县、长宁县、珙县、筠连县等。从海拔梯度来看,坡度2~8°之间、15°以上;海拔236~600 m范围是空间变化的剧烈区;水平向上来看,宜宾市国土空间以沿长江为轴线,沿江两侧10 km范围是空间用地类型变化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开发历史梳理,宜宾市空间开发经历了由萌芽状态→外力驱动为主→内生动力显现→内外动力共同推动的演进过程;而空间功能特征从原始性模糊性→区外需求依附性→不稳定性→功能重构→内外功能趋向稳定。2000年以前宜宾市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围绕农业和初级工矿业发展的特征;而在2000年以后,其空间开发则转向围绕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基本开发格局。(2)利用熵值法对宜宾市185个乡镇三生功能现状评价得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显着区约占20%,非显着区的约占80%,即反映为一定的二八定律现象,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宜宾市乡镇功能分为:城镇生活-工业生产优势区(12%)、城镇生活-乡村生活优势区(8%)、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功能产品供给优势区(29%)、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优势区(20%)、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31%)等5个功能区类型,并对每类功能区类型的占比、分布和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分析。(3)基于上限思维、结构思维和底线思维,从现实际开发强度与理论可开发强度比较、景观生态指数冲突测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对比三个方面对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冲突性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开发强度引起的冲突诱因主要有地形限制型、城市密集型和自然保护区型3种类型;从景观生态冲突指数来看,宜宾市1990、2000、2010和2018年4个时期的空间冲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6、0.53、0.52和0.51,随时间演进冲突程度呈降低趋势;通过开发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叠加,把乡镇分为城镇冲突为主、农业冲突为主和生态冲突为主3种类型。基于上述三种冲突的乡镇分级分区,设定判别条件(27种),对三类冲突进行空间叠加后得到的20种组合冲突情况,根据宜宾市乡镇综合冲突类型及归并,将185个乡镇划分为8类冲突。(4)通过设定假设条件,根据理论和实践依据,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和管控的框架结构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基本功能界定的前提下,在国土空间基本管控单元范围内弱化功能分区,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指标的分解,确定某空间基础单元的框架结构,打破单一主体功能执行的约束和管控区、线延伸影响下的发展活力受限,鼓励确定空间在限定条件下自主优化。根据提出的模式,选择城镇化为主的沙坪街道和农业生产、生活空间为主的僰王山镇为案例区,采用框架结构模式对其理论可开发空间范围和开发强度阈值进行识别,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框架结构模式提出具体的优化思路。(5)通过梳理宜宾市国土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空间规划层面要尽快依托“双评价”的结果,以沿江0~10 km范围为重点区,在划定城市外围开发边界的同时,划定城市内部的沿江压缩边界,按具体的地势和城市功能区的辐射等,对开发强度做梯度分级;确定点状和线状的生态廊道,恰当分割城市生活区和产业区。在空间管治层面,要在5~10年的时间尺度内对乡镇空间功能和冲突进行重新评价,依据不同的功能界定和冲突表现制定不同的空间管治策略;同时要发挥框架结构模式约束下基本空间管控单元优化的自下而上推动传导机制;在控制性优化和政策性优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发挥自主性优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执行层面要做好对产业园区规划和运营的管理;探索南部山区转型发展的综合模式;注重生态空间经济效益的发挥;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及划定永久农村地区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基于乡镇尺度的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解析与要素关联分析;尝试国土空间冲突性测度与分析的综合视角;空间优化中自上而下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功能自主寻优的综合考虑。论文研究的不足受限于数据的全面性、标准化和空间基础单元的不确定,空间功能解析及评价的科学性还待提升;框架结构模式下降尺度的管控指标分解还有待深入分析等。整体而言,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宜宾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提供了部分研究支撑,也对长江经济带上游沿江节点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优化开发在方法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通过对乡镇尺度的研究及创新尝试,丰富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舒红兵,陈晓安,肖亮,兰玛,雷应朝[3](2020)在《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强省建设,着力推动攀西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剖析了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5难1缺"问题,即康养企业盈利难、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资产交易流转难、信贷风险分散难、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提出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等政策建议。研究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既能解决当地金融资源缺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又能为其它地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陈川[4](2020)在《金沙江下游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地区矿产丰富,主要外运货物以煤炭、钢材、矿石和化学品等,外运物资需求每年上亿吨,而现有水运货物量与之相差甚远,外运和现有通过能力矛盾突出。航运发展严重滞后,若金沙江航运能合理开发,使长江航运能够上延到金沙江,这将为交通不便的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开发金沙江航运作用,可为金沙江流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根据资源储量、产量预测金沙江流域的货运量,将是论证金沙江航运的开发建设的必要性是整个金沙江流域开发的基础。(1)本文主要研究了金沙江流域的航运发展现状,分析了金沙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等,分析金沙江自然地理概况、航道发展现状、金沙江流域资源概况,详细统计了流域内的资源分布和储存信息。筛选出流域内的主要货种,并计算出其年产量绘制成分布图,统计全国相应货物的产运量,分析全国各类货物的产运关系。介绍金沙江流域腹地经济发展与交通发展现状,得出流域腹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2)本文收集全国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与资源产量数据,分析全国资源储量与资源产量关系、资源产量与运量关系,对比金沙江流域资源出产关系、产运关系,得出金沙江流域储产关系、产运关系低于全国的原因,为金沙江流域人均铁路里程较全国偏低,交通不便制约了资源外运。从影响全国货运量的因素中选取了经济、资源、人口、消费,固定投资等影响因素,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与货运量之间的关联度,并通过关联度大小排序得出关联度靠前的影响因素。(3)建立全国贝叶斯网络模型,介绍了贝叶斯网络结构以及贝叶斯节点的概率计算。并用贝叶斯预测模型预测全国2011-2018年货运量增长,并通过官方数据对比,验证了基于贝叶斯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4)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金沙江流域分货类货运量预测模型,通过模型计算预测,得出金沙江下游主要货物货运量预测值。
唐天娇[5](2020)在《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乡土地理知识大多具有生动有趣、真实及时和易理解等诸多特点,将其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能够给地理课堂带来活力,能营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乡土地理知识作为初中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因为取材源自生活,所以丰富多样、易获得而具有广阔的实践意义,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结合攀枝花本地实际来看,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在各学校开展得参差不齐,虽然把乡土地理知识纳入到地理结业考试的必考范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对乡土地理的重视程度,但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并未完全渗透进课堂,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不能起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目标。本文就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一名初中地理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当前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情况,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再综合国内外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教学模式。首先,本文从国内外对乡土地理的研究入手,阐述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并论述了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再联系攀枝花市本地区的实际地理概况,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开发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一是通过本地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课堂挖掘渗透,地理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开发利用这些乡土地理资源。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教学案例和方法参考,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本质。三是进行相对应的具体的乡土地理课堂案例设计,突出攀枝花市的区域特色,在地理教学中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最后,为进一步找出攀枝花市初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全市三所初中,获悉乡土地理教学在本市开展的情况和学生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认识,通过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通过研究国内外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情况和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攀枝花市地区的地理概况总结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原则,总结出大量与初中地理教材相融合的乡土地理知识。三是笔者通过搜集所在的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展示经验方法。四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攀枝花市初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积累,通过实地走访拍摄了大量照片,也通过收集资料法收集了大量乡土地理素材,采访和调查了熟悉本地历史发展的老人,在梳理和总结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同时,对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总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未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刘子龙[6](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程强,黄文晓,鞠红岩,顾郁文[7](2019)在《四川省攀西经济区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攀西经济区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针对问题,提出了提高攀西经济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陈城[8](2019)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旅游产业的开放性,每年都会吸引许多的国外游客去往当地。而在政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背景下,旅游业也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立足产业优势而亏大规模,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下,政府应利用这一重大机遇,针对于旅游产业的对外发展给予支持,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规划,与周边的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国外友人进入国内旅游市场,针对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打造精品旅游带,提高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省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地,蕴藏着丰富的乡村人文资源(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等),而且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具备了发展康养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依托四川省资源禀赋优势,对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构建中外联通的旅游联动机制,实现四川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国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及我国西部地区乡村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秋蓉[9](2019)在《攀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攀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水系交错纵横、干湿季节分明、降雨量极度集中,致使该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生态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核心功能体。而净初级生产力是植被生长能量的来源与基础,在表征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状况、调节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具有关键指示作用。因此研究攀西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对于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3S”技术,以攀枝花市及凉山州会理县、宁南县作为研究原型,应用多类型、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构建研究区LUCC数据集,基于“动态度”、“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标”等探讨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同时修正研究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剖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LUCC、Modis NDVI、同期地面气象资料为数据源,运用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研究区2002-2016年逐月植被NPP,采用“简单差值”及“程度分析法”分析研究区植被NPP时空动态变化,基于“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研究植被NPP同气象因子以及LUCC的响应程度。本研究成果对保障研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1995-2016年,研究区始终保持林地为主、耕地与草地占一定比例、建设用地占重要地位的土地利用状态。伴随着城市扩张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面积转化显着,22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4.94km2,林地面积增加339.71 km2,耕地面积减少211.37km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坡度变化分异特征显着,且在景观格局整体分布上,异质性逐渐增强,均匀性逐渐减弱,蔓延度逐步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提高。(2)应用NPP修正研究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区总ESV的估算,得知:1995-2016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除“食物生产功能”降低以外,其他功能均呈现增长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由大至小的顺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水体与未利用地;总ESV在22年间共增长了3.61亿元,表明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增强。(3)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对研究区2002-2016年逐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表明研究区植被NPP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性,表现出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从不同行政区来看,宁南县NPP均值最高,其余区县NPP均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米易县、盐边县、会理县、仁和区、西区与东区,NPP均值介于386.10 gC·m-2·a-1714.68 gC·m-2·a-1之间。从不同区县NPP年总量分布来看,会理县最大达2.82 TgC·a-1,攀枝花市东区NPP总量最小仅为0.05TgC·a-1,年总量空间分布不仅跟NPP年均值相关,而且取决于区县面积大小。(4)研究区不同年度、不同季节植被NPP均存在明显差异。2002-2016年植被NPP平均值为658.75 gC·m-2·a-1,年际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趋势,最高值692.48 gC·m-2·a-1出现在2009年,最低值637.15 gC·m-2·a-1出现在2004年,年总量分布在8.68-9.43 TgC·a-1范围内;2002年-2009年,植被NPP增加显着,2009-2016年,植被NPP降低,2016年总量及年均值高于2002年。从季相变化上分析,植被NPP季节总量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并且季节变换由冬→春→夏更替时,植被NPP持续增加,季节变换由夏→秋→冬更替时,植被NPP持续减少。(5)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NPP产生显着影响。2002-2016年,植被NPP与气温、降雨均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但同降雨的相关性更为显着。研究周期内,由于土地覆被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NPP损失(NPPlulc)平均值为506.97 gC·m-2·a-1,城镇、工矿用地、以及水体周围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具有较高的NPPlulc值927.86 gC·m-2·a-1;农用地、灌木林以及草地分布区域的NPPlulc次之,为605.03 gC·m-2·a-1;植被覆盖度极好的森林地带NPPlulc值最小,甚至某些区域出现负值,均值为275.58 gC·m-2·a-1。
赵旭华[10](2019)在《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精准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开展区域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藏彝族聚居地甘孜州九龙县为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该地区游客特征及潜力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以及其外部机遇和面临的外部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龙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建议及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九龙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涉及到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型,以及28个亚类,74个基本类型。(2)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九龙县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且九龙县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条件,开发九龙县旅游资源可带来较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九龙县共有特品级旅游资源2个,占旅游评价景区的25%,优良级旅游资源5个,占旅游评价景区的62.5%,普通级旅游资源1个,占旅游评价景区的12.5%,说明九龙县旅游资源总体质量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3)游客特征及潜力市场分析结果表明,游客以中年人群为主,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构成自由化,偏爱休闲式旅行体验。生态、户外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前景较大,可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户外拓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市场。(4)九龙县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处于甘孜州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经济区位优势突出。政策优势方面,有九龙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九龙县有着交通基础设施较差、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旅游品牌开发不足等发展劣势。九龙县目前具有扩大内需及旅游业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低碳经济时代带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外部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水电、矿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区域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及文化保护难等外部挑战。(5)九龙县旅游业发展从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成立专业旅游行业协会、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三个方面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交通、接待、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二、加快攀西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攀西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康养旅游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康养旅游概念 |
2.1.1 康养 |
2.1.2 康养旅游及其产业 |
2.2 旅游发展模式 |
2.2.1 模式 |
2.2.2 旅游发展模式 |
2.2.3 康养旅游发展模式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旅游需求理论 |
第三章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
3.1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
3.2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 |
3.2.1 区位 |
3.2.2 自然环境 |
3.2.3 社会经济发展 |
3.2.4 康养旅游资源 |
3.2.5 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
3.2.6 康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
3.2.7 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
3.2.8 康养旅游开发前景分析 |
3.3 PEST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3.5 PEST分析小结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威胁 |
3.4.5 SWOT矩阵及小结 |
第四章 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
4.1 “林旅融合”的森林康养模式 |
4.2 “农旅融合”的农业康养模式 |
4.3 “体旅融合”的运动康养模式 |
4.4 “医旅融合”的医疗康养模式 |
4.5 “文旅融合”的文化康养模式 |
4.6 代表案例经验与启示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
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 |
5.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契机 |
5.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作用 |
5.1.3 基于STP分析的市场定位 |
5.2 米易县“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
5.2.1 “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概念 |
5.2.2 县域康养的全领域规划 |
5.2.3 要素经济的全景区建设 |
5.2.4 旅游季节的全时域打造 |
5.2.5 产业体系的全行业联动 |
5.2.6 产品组合的全方位营销 |
5.2.7 发展成果的全社会共享 |
5.3 模式构建的难点和重点 |
5.3.1 模式构建的难点 |
5.3.2 旅游城镇分类及发展重点 |
5.3.3 旅游村庄分类及发展重点 |
第六章 米易县构建“全域康养旅游”模式的保障措施 |
6.1 公共服务方面 |
6.1.1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 |
6.1.2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
6.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
6.1.4 完善便民服务 |
6.1.5 强化行政服务功能 |
6.2 线路设计方面 |
6.2.1 康养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
6.2.2 米易县重点康养线路 |
6.3 政策支撑保障 |
6.3.1 健全组织管理 |
6.3.2 拓宽投融资渠道 |
6.3.3 做好旅游市场培育 |
6.3.4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新格局亟待形成 |
1.1.2 长江经济带“溯源延伸”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
1.1.3 四川省持续南向开放战略需强化支点建设 |
1.2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目的 |
1.2.3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
1.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及其开发冲突分析 |
1.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模式与提升对策 |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1.4.1 长江上游沿江节点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权衡 |
1.4.2 基于乡镇尺度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的多要素匹配性 |
1.5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和数据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理论基础 |
2.1.1 空间与国土空间概念 |
2.1.2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理论 |
2.1.4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
2.1.5 国土空间“双评价”方法和理论 |
2.1.6 空间管治理论 |
2.1.7 系统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1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 |
2.2.2 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布局 |
2.2.3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及方法 |
2.2.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2.2.5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4 本研究的理论逻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空间开发基础要素与开发历史 |
3.1 宜宾市区位 |
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基础要素 |
3.2.1 自然地理概况 |
3.2.2 社会经济概况 |
3.2.3 国土空间基础要素评析 |
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历史 |
3.3.1 明清时期 |
3.3.2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
3.3.3 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 |
3.3.4 20世纪80年代—2010年 |
3.3.5 2010年至今 |
3.4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功能特征演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
4.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4.1.1 三生空间及功能的划分 |
4.1.2 三生空间与三区空间 |
4.2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格局特征 |
4.2.1 基本特征 |
4.2.2 水平向特征 |
4.2.3 垂直向特征 |
4.3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数量结构与内部转移 |
4.3.1 数量结构的变化 |
4.3.2 内部相关转移 |
4.4 宜宾市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
4.4.1 经济发展驱动 |
4.4.2 宏观政策驱动 |
4.4.3 三生空间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评价 |
5.1 国土空间功能定位 |
5.2 评价的依据 |
5.2.1 评价的原则 |
5.2.2 评价单元的尺度 |
5.2.3 评价的方法 |
5.3 评价的指标体系 |
5.3.1 指标选择 |
5.3.2 数据来源与指标分析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1 三生空间二级功能分类评价 |
5.4.2 综合三生空间功能评价 |
5.4.3 不同乡镇三生空间评价聚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冲突性分析 |
6.1 空间冲突概念与测度 |
6.1.1 空间冲突内涵 |
6.1.2 空间冲突测度 |
6.2 基于开发强度分析的冲突测度 |
6.2.1 开发强度的界定 |
6.2.2 开发强度的计算 |
6.2.3 冲突性分析 |
6.2.4 冲突区和冲突类型 |
6.3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冲突测度 |
6.3.1 景观生态学指数冲突测度方法 |
6.3.2 测度结果与冲突性分析 |
6.4 用地现状与适宜性评价的冲突测度 |
6.4.1 冲突测度 |
6.4.2 冲突性分析 |
6.5 乡镇空间冲突的综合分析 |
6.5.1 综合冲突表达的判别条件设定 |
6.5.2 不同空间冲突的类型与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框架结构模式的宜宾市国土空间优化分析 |
7.1 国土空间标定功能 |
7.2 优化导向与目标 |
7.3 小尺度单元国土空间优化的框架结构模式 |
7.3.1 模式提出假设及形象表达 |
7.3.2 模式提出的依据 |
7.3.3 模式内涵与构建 |
7.4 基于沙坪街道的实证分析 |
7.4.1 沙坪街道空间演变及利用现状 |
7.4.2 框架约束的沙坪街道适宜开发区 |
7.4.3 沙坪街道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分析 |
7.5 基于僰王山镇的实证分析 |
7.5.1 僰王山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
7.5.2 框架约束的僰王山镇适宜开发区 |
7.5.3 僰王山镇农业农村空间优化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优化分析 |
8.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8.1.1 沿江中心城区岸带资源开发与长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
8.1.2 市域南部山区资源开发主导的转型困境 |
8.1.3 农业主导区特色种植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
8.1.4 乡村生活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
8.1.5 生态功能显着区生态空间综合效益考虑不够 |
8.2 宜宾市域层面国土空间优化思考 |
8.2.1 空间规划层面 |
8.2.2 空间管制层面 |
8.2.3 重点执行层面 |
8.3 长江经济带上游流域尺度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的思考 |
8.3.1 厘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8.3.2 弹性赋予和刚性管控相结合 |
8.3.3 实施精准生态补偿 |
8.3.4 流域间融合发展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9.2.1 研究特色 |
9.2.2 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3.1 研究的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
(一)对康养产业的界定 |
(二)对康养产业价值链的分析 |
(三)对金融支持康养产业的研究 |
(四)对攀西地区建设与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 |
二、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 |
1. 国家康养产业政策日益完善。 |
2. 国内康养市场需求加速成长。 |
3. 攀西康养产业资源得天独厚。 |
4. 攀西康养产业先发优势彰显。 |
(二)攀西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
1. 顶层设计不健全。 |
2. 发展定位摇摆。 |
3. 交通瓶颈问题。 |
4. 工业与康养产业的矛盾。 |
5. 季节性经营问题。 |
6. 康养产业承载能力较弱。 |
7. 配套环境仍存短板。 |
三、攀西康养产业金融服务供给状况成因分析 |
(一)康养企业盈利难 |
(二)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 |
(三)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 |
(四)资产交易流转难 |
(五)信贷风险分散难 |
(六)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 |
1. 医保跨省异地结算仍存障碍。 |
2. 当前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结构严重失衡。 |
3. 商业保险的参与不足。 |
四、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 |
1. 完善顶层设计,明晰攀西康养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定位。 |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攀西康养产业的外部营商环境。 |
(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 |
1. 支持康养龙头企业并购扩张,提升智能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 |
2. 创新共赢商业盈利模式,着力破解季节性问题。 |
(三)转换切入点,走出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新路径 |
1. 跳出项目融资局限,拓展承贷主体范围。 |
2. 跳出初创融资束缚,转向扩大再生产融资。 |
3. 跳出法人融资局限,关注个人金融需求。 |
4. 跳出信贷融资局限,开拓综合金融服务。 |
(4)金沙江下游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货运量预测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金沙江流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河流概况 |
2.1.2 地质、水文条件 |
2.2 金沙江航道发展现状 |
2.2.1 航道现状 |
2.2.2 港口现状 |
2.2.3 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 |
2.2.4 金沙江航运发展存在问题 |
2.3 金沙江流域经济与交通发展 |
2.3.1 金沙江流域经济腹地划分 |
2.3.2 金沙江流域经济发展现状 |
2.3.3 金沙江流域交通发展现状 |
2.4 金沙江流域资源概况 |
2.4.1 金沙江流域资源储量 |
2.4.2 金沙江流域资源产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沙江流域货运量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1 资源储量与资源产量关系 |
3.1.1 全国资源储量与资源产量关系 |
3.1.2 金沙江资源储量与资源产量关系 |
3.2 资源产量与资源运量关系 |
3.2.1 全国资源产量与资源运量关系 |
3.2.2 金沙江资源产量与资源运量关系 |
3.3 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全国储产、产运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3.3.2 金沙江流域储产、产运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3.3.3 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货运量预测模型 |
4.1 贝叶斯网络货运量预测理论研究 |
4.1.1 贝叶斯网络理论 |
4.1.2 基于历史数据的货运量预测模型 |
4.2 贝叶斯网络货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数据特征提取 |
4.2.3 贝叶斯网络结构 |
4.2.4 贝叶斯网络结构概率计算 |
4.3 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贝叶斯网络在金沙江流域货物量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
5.1 货运量影响因素增长预测 |
5.2 金沙江下游主要货种货运量预测 |
5.2.1 煤炭 |
5.2.2 石油、天然气制品 |
5.2.3 金属矿石 |
5.2.4 非金属矿和其他矿 |
5.3 预测结果汇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
1.1.2 国内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2.1 符合初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1.2.2 符合现代地理学科的要求 |
1.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
1.3.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
1.3.2 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
1.3.3 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
1.3.4 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科学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土地理 |
2.1.2 地理课程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2.2.3 人本主义教育观 |
2.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3.攀枝花市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 |
3.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的发展现状 |
3.2 攀枝花市地理概况及开发方向 |
3.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
3.2.2 钒钛之都 |
3.2.3 阳光花城 |
3.3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原则 |
3.3.1 因地制宜原则 |
3.3.2 可比性原则 |
3.3.3 实践性原则 |
3.4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方法 |
3.4.1 类比法 |
3.4.2 观察法 |
3.4.3 调查法 |
3.4.4 文献阅读法和资料收集法 |
4.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途径及效果 |
4.1 实施途径 |
4.1.1 融入地理课堂 |
4.1.2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
4.1.3 设置专门的乡土地理课程,建立乡土地理知识库 |
4.1.4 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
4.2 实施效果 |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
5.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调查 |
5.2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
5.2.1 学生乡土地理学习的时间不足 |
5.2.2 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
5.2.3 学校对乡土地理教学开发能力欠缺 |
5.2.4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经费不足 |
5.3 解决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问题的对策 |
5.3.1 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弥补课时不足 |
5.3.2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更新教育理念 |
5.3.3 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5.3.4 加强社会各界合作,加大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经费投入 |
6.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四川省攀西经济区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攀西经济区创新概况 |
二、攀西经济区创新能力评估 |
1.创新资源 |
2.企业创新 |
3.创新绩效 |
4.创新环境 |
三、攀西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一)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1. 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
2.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
(二)依据本土资源优势,提升资源利用率 |
1. 发展战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
2. 开发利用水能、光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
(三)依据天然优势,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示范区 |
1. 依托农业科技、建设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基地 |
2. 继续推广农业科技、构建攀西农业示范区 |
(四)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打造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 |
1.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完善阳光康养产业 |
2. 优化城镇功能,打造特色景区 |
(五)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全区域均衡发展 |
(8)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创新理论 |
2.1.2 旅游产业 |
2.1.3 康养产业 |
2.1.4 产业融合理论 |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6 资源禀赋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康养旅游的研究现状 |
2.2.2 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 |
2.2.3 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4 文献评述 |
3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
3.1 国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
3.2 国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
3.3 国外案例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 |
3.3.1 案例分析 |
3.3.2 国际经验借鉴 |
3.4 四川省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
3.4.1 四川省简介及发展历史 |
3.4.2 四川省区位条件 |
3.4.3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4.4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
4 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类研究 |
4.1 康旅模式研究 |
4.1.1 乡村康旅模式 |
4.1.2 森林康旅模式 |
4.1.3 阳光康旅模式 |
4.2 康体模式研究 |
4.2.1 体育康体模式 |
4.2.2 矿养康体模式 |
4.2.3 温泉康体模式 |
4.3 康疗模式研究 |
4.3.1 医药康疗模式 |
4.3.2 医养康疗模式 |
5 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5.1 四川省五大康养旅游片区资源分析 |
5.1.1 成都平原康养旅游资源 |
5.1.2 川西北康养旅游资源 |
5.1.3 攀西康养旅游资源 |
5.1.4 川南康养旅游资源 |
5.1.5 巴山康养旅游资源 |
5.2 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
5.2.1 四川省康养资源单体分类表 |
5.2.2 四川省康养资源单体等级划分 |
5.3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体系 |
5.3.1 指标数据选取 |
5.3.2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5.3.3 康旅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5.3.4 康体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5.3.5 康疗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5.3.6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 |
5.4 小结 |
6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及空间布局研究 |
6.1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研究 |
6.1.1 成都平原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
6.1.2 川南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
6.1.3 川西北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
6.1.4 攀西康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
6.1.5 巴山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
6.2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空间布局 |
6.3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及建议 |
6.3.1 加强市场监督,发挥行业自律 |
6.3.2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产业融合力度 |
6.3.3 加强四川省康养旅游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
6.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建议 |
6.5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攀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被NPP研究进展 |
1.2.2 植被NPP驱动力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自然地理概况 |
1.4.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遥感信息提取 |
2.1 数据收集 |
2.1.1 遥感数据 |
2.1.2 其它数据资料 |
2.2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提取 |
2.2.1 遥感图像预处理 |
2.2.2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 |
2.2.3 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
3.1 土地利用结构时间变化分析 |
3.1.1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
3.1.2 土地利用/覆被时间变化分析 |
3.2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异分析 |
3.2.1 土地利用类型垂直分异性特征 |
3.2.2 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布特征 |
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3.3.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标 |
3.3.2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分析 |
3.3.3 景观水平指数分析 |
3.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3.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3.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
3.4.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ESV的影响 |
第4章 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 |
4.1 CASA模型概述 |
4.2 CASA模型的可行性验证 |
4.2.1 与Modis的 NPP产品比较验证 |
4.2.2 与其他模型和研究成果的比较 |
4.3 研究区NPP动态变化分析 |
4.3.1 NPP空间演变分析 |
4.3.2 NPP时序变化分析 |
第5章 研究区NPP变化驱动力分析 |
5.1 气候变化与NPP变化相关性分析 |
5.1.1 气温与植被NPP的相关性 |
5.1.2 降水与植被NPP的相关性 |
5.2 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 |
5.3 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
结论 |
主要结论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区概况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技术路线 |
2 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及评价 |
2.1 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 |
2.1.1 自然资源丰富 |
2.1.2 人文资源独特 |
2.1.3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
2.2 九龙县旅游资源评价 |
2.2.1 定性评价 |
2.2.2 定量评价 |
3 九龙县游客特征及潜力市场分析 |
3.1 游客特征分析 |
3.1.1 游客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 |
3.1.2 游客文化程度及职业构成 |
3.1.3 客源市场 |
3.1.4 游客出游偏好 |
3.1.5 游客消费基本特征 |
3.2 潜力市场分析 |
3.2.1 生态旅游市场 |
3.2.2 户外拓展旅游市场 |
3.2.3 文化旅游市场 |
4 九龙县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 |
4.1.1 资源优势 |
4.1.2 区位优势 |
4.1.3 政策优势 |
4.2 发展劣势 |
4.2.1 交通基础设施较差 |
4.2.2 旅游产业体系尚不完善 |
4.2.3 旅游品牌开发不足 |
4.3 外部机遇 |
4.3.1 扩大内需及旅游业融入国家战略体系的机遇 |
4.3.2 低碳经济时代带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别机遇 |
4.3.3 加快藏区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 |
4.4 外部挑战 |
4.4.1 水电、矿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 |
4.4.2 区域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
4.4.3 生态环境脆弱及文化保护难 |
5 九龙县旅游业发展建议及对策 |
5.1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
5.1.1 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组织 |
5.1.2 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 |
5.2 强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完善旅游人才制度体系 |
5.2.2 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及方法 |
5.2.3 优化旅游人才成才环境 |
5.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5.3.1 交通设施建设 |
5.3.2 接待设施建设 |
5.3.3 娱乐设施建设 |
5.4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
5.4.1 自然资源保护 |
5.4.2 文化资源保护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加快攀西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陶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D]. 孟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 舒红兵,陈晓安,肖亮,兰玛,雷应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04)
- [4]金沙江下游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 陈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天娇. 西南大学, 2020(01)
- [6]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四川省攀西经济区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 程强,黄文晓,鞠红岩,顾郁文. 决策咨询, 2019(05)
- [8]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陈城.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攀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李秋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 赵旭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