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脑可塑性观察1例报告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脑可塑性观察1例报告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的脑可塑性观察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梅,覃梦玲,黄春华[1](2021)在《小儿推拿配合Bobath技术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推拿联合Bobath技术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脑瘫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及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疗法为干预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粗大运功评估(GMFM)评分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结论采用小儿推拿联合Bobath技术干预,能较好的改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郑倩倩[2](2021)在《五行音乐疗法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岳萍[3](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提更方便且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随机对照,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2~6岁脑瘫患儿50名,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A组和B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均为1次/d,30min/次,5天/周,治疗周期12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5d/周,治疗周期12周。研究开始前和12周治疗结束后通过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对两组患儿进行语言、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个人社会交往5个能区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汉语言S-S评估法对两组患儿语言发育的评估。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干预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分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汉语言S-S评估法符号阶段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干预12周后,A组脑瘫患儿语言能区、个人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性行为以及精细动作4个能区发育商差值与B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发育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5个能区发育商进行比较,两组5个能区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3.汉语言S-S评估法,干预12周后,A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其中,A组2~3岁患儿疗效显着性明显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 TMS刺激技术可以提高语言训练对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疗效;2.CP患儿语言发育与患儿的社会适应性、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能力相关联;3.r TMS刺激技术治疗2~3岁的CP患儿具有显着效果。提示r TMS可早期介入CP患儿语言康复。

张阳[4](2020)在《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综合干预模式与常规干预模式两种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影响,诣在找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高危儿的智力及生长发育水平,降低其致残率的早期干预方法,为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提供临床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唐山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早期干预门诊就诊的高危儿完整病例128例,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唐山妇幼医院儿童保健科高危儿综合干预中心就诊的高危儿完整病例132例。将高危儿综合干预中心和早期干预门诊就诊的高危儿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综合干预组高危儿采用儿童保健专业、营养专业、眼科专业、耳鼻喉专业等联合随访的系统管理模式,常规干预组高危儿采用常规儿童保健传统管理模式,比较随访42天、3月龄、6月龄两组高危儿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五大能区发育商及其分布情况、体格发育指标(头围、身高、体重)及其等级评价、0~1岁20项神经系统查体的神经发育异常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组高危儿干预前后自身的体格发育等级评价、发育商分布情况、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和随访18月龄时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及视网膜病变的疾病发生率。结果1两组抽取的高危儿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高危因素等基本资料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随访42天两组高危儿的体格发育指标(头围、身高、体重)及其等级评价、五大能区发育商(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及其分布情况、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危儿随访3月龄和随访6月龄在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的比较中:综合干预组除随访3月龄的语言及社交行为的发育商及其分布情况与常规干预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优于常规干预组(P<0.05)。3两组高危儿干预前后发育商分布情况、体格发育等级、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组内的比较中,随访6月龄、随访3月龄与随访42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高危儿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情况均有所改善,两组高危儿的神经系统异常检出率均有所降低。4随访至患儿18月龄时常规干预组的精神发育迟滞、视网膜病、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均高于综合干预组(P<0.05)。结论1儿童保健科、儿童营养、耳鼻喉科、眼科等多专业联合的高危儿综合干预模式无论是在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生长发育水平方面还是在预防高危儿并发症方面均优于传统单一的常规儿童保健科查体模式,应在医院中根据高危儿的特点建立多学科联合的高危儿综合干预团队,从而提高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效果。2应多向家长宣教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好处,增加家长带患儿随访的依从性,以保证高危儿随访和早期干预的持续性。图6幅;表23个;参考文献97篇。

宋磊[5](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成熟度的判断和早产儿脑损伤(BIBP)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同时设23例37~42周的非脑损伤足月儿作为对照。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进行aEEG监测,在生后72h内,每24小时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h,结果取三次平均值。所有早产儿72h后,每1周监测1次,每次连续3h,至纠正胎龄40周。同时观察aEEG的具体指标: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SWC)、上边界电压(UMA)、下边界电压(LMA)、窄带宽度;整体指标:Burdjalov的CFM评分和Naqeed诊断。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纠正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的aEEG特征,并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分析比较出生时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和早产儿脑损伤组aEEG的区别。结果: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aEEG的背景活动逐渐成熟,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和35~37周三组早产儿出现连续性电压百分比分别是:34.1%,67.3%和92.1%;周期性分别是:32.8%、65.3%和89.6%;三组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UMA(35.82±5.03、32.63±3.83 和 30.41±4.32)呈现下降趋势;LMA(4.16±1.43、4.89±1.62和 5.61±1.51)呈上升趋势;带宽(26.39±4.38、25.63±5.32 和 23.41±5.23)逐渐变窄;CFM评分(5.13±2.46、7.20±2.53和9.51±2.15)逐渐增大,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生后纠正胎龄37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1.87±5.63、4.84±1.51、26.67±5.23 和 10.03±1.52),与非脑损伤足月儿出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纠正胎龄38和40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30.27±4.32、5.82±2.02、26.80±3.21;32.28±4.00、7.92±1.53、21.16±3.92),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纠正胎龄39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72h内,非脑损伤早产儿aEEG的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2.08±4.36、4.24±1.65、25.68±5.45 和 7.14±2.28),和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MA和CFM明显高于BIPI组,而UMA和带宽低于BIPI组。本采用Burdjalov评分联合Naqeed标准判断结果:77例早产儿的aEEG,37例正常,40例异常。其中Burdjalov评分诊断异常37例,Naqeed诊断36例,重度11例、轻度25例,重度异常的UMA、LMA、窄带宽度和CFM分别是 35.45±3.12、3.04±0.52、27.58±1.23 和 4.15±0.83。结论: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不断增大,aEEG的图形特征逐渐接近非脑损伤足月儿,纠正胎龄39周左右aEEG发育成熟,aEEG能较好地判定早产儿脑成熟度。根据aEEG诊断的具体指标和整体指标,aEEG异常程度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早产儿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的区别,探讨MRI在非脑损伤早产儿的脑发育中的价值和SWI在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选择10例非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应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采用MRI的常规序列联合SWI序列检查。采用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标准,包括具体的髓鞘化程度(M)、脑皮质卷曲程度(C)、胚芽基质残余(GM)、胶质细胞迁移带(B)评分和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总分,观察分析不同出生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脑MRI成熟度的区别。分析比较常规MRI和SWI序列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例数、病灶数、微出血病例数、微出血病灶数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分析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aEEG的差异。结果:28例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胎龄37周,MRI图像表现脑实质呈现均匀中等信号,灰白质分界清楚,脑室系统呈现低中等信号,未见异常低信号。常规MRI和SWI图像信号比较无显着区别。SWI的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清晰显示早产儿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和脑实质中的静脉。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35~37周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37周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磁共振的髓鞘化程度(M)、胶质细胞迁移带(B)和TSM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皮质卷曲程度(C)不断明显,胚芽基质残余(GM)不断减少,29~32周、32~35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37周和足月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常规MRI、DWI及SWI比较,检出颅内出血病例数分别为35、23、28例,检出率分别为71.43%、46.94%和57.14%,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WI序列较常规MRI及DWI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常规MRI、DWI及SWI 比较,发现颅内出血病灶数分别为85、70和106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出血灶。SWI发现出血灶的部位,其中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颅内脑外发生率分别是:50.0%、39.62%、10.38%,出血灶最常见部位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常规MRI、DWI和SWI对颅内出血不同部位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I与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检出微出血病例数分别是19、12、8例,检出率分别是38.77%、24.48%、16.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发现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别为32、20和17个,检出数比较差异明显;SWI对早产儿微出血灶检出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脑室室管膜下、大脑实质和基底节,小脑较少,检出率分别是37.50%、28.13%、31.25%、6.25%、0.00%。出血部位仅发生在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和颅内脑外的3组早产儿分别是9、7、6例,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振幅振合脑电图(aEEG)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胎龄37周早产儿的常规MRI和SWI序列,影像信号未见明显不同,但SWI的MinIP图可清晰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脑内小静脉影;MRI图像上早产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和出生胎龄有关,其中髓鞘化程度(M)和胶质细胞迁移带(B)较脑皮质卷曲程度(C)和胚芽基质残余(GM)发育成熟更慢。SWI 比常规MRI序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能检出更多颅内出血的病例、病灶、微出血病例和微出血灶数目,有显着的诊断优势。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害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和后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探讨aEEG联合SWI在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所有早产儿出生后予aEEG检测,纠正胎龄37周行磁共振常规和SW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检查,纠正胎龄3个月复查头颅MRI,同时进行Gesell量表神经发育学评估。分析比较正常和脑损伤早产儿两组NBNA、Gesell量表总分以及具体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以NBNA和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作为早产儿预后的标准,将所有早产儿重新分为预后正常和异常两组,其中NBNA正常组30例,异常组47例;DQ正常组36例,异常组41例。分析早期aEEG联合头颅MRI结果和后期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判断判断其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脑损伤早产儿组的NBNA评分和Gesell量表的结果(39.87±2.63和82.30±15.14)和脑损伤组(35.13±5.72 和 75.42±11.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体的大运动评分(92.34±14.23)和脑损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70.13±15.02、77.34±13.23、83.06±19.36、77.06±14.4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5例SWI检查确诊的颅内出血早产儿,纠正胎龄3月复查,其中24例出血灶消失,7例出血灶减小。所有早产儿以NBNA和Gesell结果作为标准,重新分为预后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比较,aEEG的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和CFM评分四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纠正3月Gesell量表结果做为预后结果,aEEG、SWI、aEEG+SW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2.3%、48.9%、85.7%,特异度分别为80%、60%、9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545、0.876。aEEG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SWI(P<0.05)。单独SWI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差。与aEEG和SWI单独检测比较,aEEG联合S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大运动发育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行为发育落后于非脑损伤早产儿。单独头颅SWI序列对早产儿脑损伤预测价值不高。早期aEEG联合头颅SWI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作为脑损害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尤冉[6](2019)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常规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对比研究,探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此类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15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7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且同时符合下述3项条件:(1)年龄3-6岁;(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定为Ⅰ-Ⅱ级;(3)无认知功能障碍,能理解治疗师的简单指令并遵照执行,且患儿和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2)视力或听力障碍;(3)患有严重程度的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康复训练受影响者。注:凡符合上述3项任意1项的患儿,都予以排除。研究过程中共有5例患儿脱落,其中对照组1例脱落,观察组4例脱落。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两组患儿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5天,共12周为1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腓肠肌痉挛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定(BB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变侧、GMFCS分级、治疗相关评价指标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观察疗效指标:(1)MAS腓肠肌肌张力变化: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P<0.001);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BBS评定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BBS评定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升高(P<0.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3)GMFM-88之D、E区分值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88之D、E区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D、E区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1)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有明确疗效,同时也改善了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和其平衡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的疗效同常规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该类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优势方案的选择。

王雨晴[7](2018)在《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与脑发育结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高危儿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研究,建立2月龄脑性瘫痪的预警评分,从而为神经发育不同风险程度的高危儿,提供早评估、早干预的方法,为高危儿康复健康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方法: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抽取本院康复科建立的高危儿随访档案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月龄(纠正年龄4-6周)行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并进行全身运动细化评分,纠正年龄4-8周内测试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如被动肌张力、运动活动及反射三个维度),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时,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按照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脑瘫预警评分。2.在4月龄(纠正年龄12-16周),应用4月龄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及全身运动细化评分评估婴儿的神经发育,同时评估肌张力等级、肌力分级及抗重力运动的等级。3.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同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试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的发育商。4.由本课题专家组,根据有关临床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母孕期高危因素、出生情况和出生时高危因素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有关高危因素。结果:1.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建立1.1对114例高危儿分别应用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及52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在正常组,单调性运动组和痉挛同步性运动组中有显着性差异(F=208.186,p<0.001);与52项运动相关评分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8,p<0.001。1.2根据12月龄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在运动发育正常组,运动发育落后组和脑瘫组中,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有显着性差异(F=118.351,P<0.001)。1.3根据12月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的95%置信区间,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脑瘫预警评分方法。结果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的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轻度异常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重度异常组(“红色区”)的范围则为175,即17分以下。1.4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以12月龄时脑瘫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结果表明,其预测效度为92.1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阳性率10%,假阴性率为0。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可供同行在临床实践中应用。2.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本资料的结果表明,4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在脑瘫预警评分的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及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F=198.120,p<0.001)。4月龄的肌张力等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70.275,p<0.001)。肌力等级在正常组与异常组(即轻度异常及重度异常)中有显着性差异(X2=77.509,p<0.001)、而在轻度异常组与重度异常组间亦存在显着性差异(X2=20.727,p<0.001);抗重力运动等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144.940,p<0.001)。3.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按照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12月龄婴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均有显着性差异(F分别为249.404、262.057、194.188和223.706,p均<0.001)。4.影响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4.1经单因素分析,在不同脑瘫预警组中,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母孕期吸烟/被动吸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未见显着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0.373、0.134、0.403、1.713、1.731、3.039、0.004、0.215、5.509和4.179,p均>0.05),而惊厥、颅内出血、低体重及窒息则是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58.558、40.482、7.697和55.964,p均<0.05)。4.2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惊厥、颅内出血、低体重及窒息,亦是影响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48、0.327、0.198和0.181,p均<0.05)。结论:1.建立脑瘫高危儿的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本研究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预警评分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运动发育落后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脑瘫组(“红色区”)则为175,即17分以下。2.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与4月龄运动特质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愈优,其4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愈优,同时,与肌张力、肌力及抗重力运动的发育等级则愈优。3.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的不同评分与12月龄的神经发育评估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愈高,其各项发育商愈高。4.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是惊厥、颅内出血、低体重及窒息,在临床实践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刘曌[8](2018)在《婴幼儿颅内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婴幼儿颅内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婴幼儿颅内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预防及治疗的办法。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颅内出血具有手术指征且行手术治疗的192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记录病人的临床特征、发病的影响因素、诊断。其中术后并发颅内感染37例,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可能导致感染的各项危险预测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二项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显着差异的因素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低出生体重儿、术后脑脊液漏、手术部位(后颅窝手术)、植入物的应用、手术时间>4 h以上、术后脑室外引流、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术中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积极术前准备,做好手术室环境、器械显微镜的消毒,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脑室外引流时间,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加强营养支持,尽可能的减少植入物的应用等可以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王雨晴[9](2018)在《全身运动特征评分与婴儿脑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高危儿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的研究,建立2月龄婴儿的脑瘫预警评分,从而为神经发育不同风险程度的高危儿,提供早评估、早干预的方法,为高危儿康复健康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方法: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抽取本院康复科建立的高危儿随访档案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月龄(纠正年龄4-8周)行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并进行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同时测试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如被动肌张力、运动活动及反射三个维度),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时,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按照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的脑瘫预警评分。2.在4月龄(纠正年龄12-16周),应用4月龄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及全身运动形式细化评分评估婴儿的神经发育,同时评估肌张力等级、肌力分级及抗重力运动的等级。3.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同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试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的发育商。4.由本课题专家组,根据有关临床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母孕期高危因素、出生情况和出生时高危因素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有关高危因素。结果:1.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建立1.1对114例高危儿分别应用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及52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运动评估,结果表明,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在正常组,单调性运动组和痉挛同步性运动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91.070,p<0.001);与52项运动相关评分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p<0.001。1.2根据12月龄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在运动发育正常组,运动发育落后组和脑瘫组中,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有显着性差异(X2=76.457,p<0.001)。1.3根据12月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的95%置信区间,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的脑瘫预警评分方法。结果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的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轻度异常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重度异常组(“红色区”)的范围则为17~5,即17分以下。1.4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以12月龄时脑瘫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结果表明,其预测效度为92.1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阳性率10%,假阴性率为0。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可供同行在临床实践中应用。2.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本资料的结果表明,4月龄全身运动形式细化评分,在脑瘫预警评分的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及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90.740,p<0.001)。4月龄的肌张力等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70.275,p<0.001)。肌力分级在正常组与异常组(即轻度异常及重度异常)中有显着性差异(X2=77.509,p<0.001)、而在轻度异常组与重度异常组间亦存在显着性差异(X2=20.727,p<0.001);抗重力运动分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144.940,p<0.001)。3.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按照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12月龄婴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均有显着性差异(X2分别为91.085、85.733、75.997和81.309,p均<0.001)。4.不同全身运动特征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4.1经单因素分析,在不同脑瘫预警组中,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母孕期吸烟/被动吸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未见显着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0.373、0.134、0.403、1.713、1.731、3.039、0.004、0.215、5.509和4.179,p均>0.05),而颅内出血、惊厥、低体重及窒息则是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40.482、58.558、7.697和55.964,p均<0.05)。4.2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颅内出血、惊厥、低体重及窒息,亦是影响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t分别为4.208、3.799、3.094及2.183,p均<0.05)。结论:1.建立脑瘫婴儿的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本研究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预警评分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运动发育落后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脑瘫组(“红色区”)则为17~5,即17分以下。2.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与4月龄运动特质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愈优,其4月龄全身运动形式细化评分愈优,同时,与肌张力、肌力及抗重力运动的发育等级则愈优。3.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的不同评分与12月龄的神经发育评估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愈高,其各项发育商愈高。4.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是颅内出血、惊厥、低体重及窒息,在临床实践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李国杰[10](2017)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远期疗效观察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远期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选择1998~2000年期间在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行SPR手术的病人34例作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男28例,女6例,平均年龄8.6岁。(1)瘫痪情况:34例病人均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双侧瘫24例,四肢瘫8例,单瘫2例。(2)并发症情况:12例有语言障碍,6例智力低下,在其他医院行内收肌切断术2例,合并扭转性肌张力障碍1例。(3)行走功能:术前不能独立行走5例,双手扶持行走14例,能独立行走但步态异常15例。(4)步态情况:不同程度尖足现象27例,交叉腿、剪刀步态26例,膝关节屈曲12例。(5)肌力:术前检查下肢肌力3级者162侧,4级者440侧,5级者78侧。(6)肌张力:Ⅱ级112侧,Ⅲ级352侧,Ⅳ级64侧。(7)查体情况:髌阵挛阳性47侧,踝阵挛阳性53侧,巴彬斯基征阳性63侧。髋关节半脱位1侧。(8)术前常规X线片检查,发现隐性脊柱裂11例。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进行治疗。经过15年+后(16~18年),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和步态的变化,并以此为临床有效和无效的评估标准。结果:34例患者均行SPR手术治疗,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患肢肌力:32例与术前相当或好于术前,2例较术前差。(2)肌张力改善:绝大部分患者肌张力降至正常,平均降低Ⅱ~Ⅲ级。(3)行走功能: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25例(行走能力4~5级)可独立行走,2例不能行走,其余患者的行走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步态改善:尖足现象及交叉腿、剪刀步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5)查体情况:绝大部分患者术后髌阵挛、踝阵挛消失,膝反射及踝反射基本正常。脊柱前凸6例(17.6%),脊柱侧弯5例(14.7%)。(6)临床效果:临床有效32例,临床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结论:实行手术个体化,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准确选择神经后根的切断比例,加强手术后功能锻炼,减少骨损伤,绝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疗效,不同程度地提高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迄今为止,SPR仍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重要方法。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的脑可塑性观察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的脑可塑性观察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推拿配合Bobath技术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训练方法
    1.3 康复评定及临床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GMFM5个功能区评分比较
3 讨论

(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
        2.1.1 CP语言发育障碍的概述
        2.1.2 CP语言发育障碍病因
        2.1.3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
        2.1.4 CP语言发育障碍的评估方法
    2.2 CP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康复治疗现状
        2.2.1 语言训练
        2.2.2 多媒体辅助训练
        2.2.3 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2.2.4 物理因子治疗
    2.3 rTMS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2.4 rTMS对 CP患儿疗效的作用机制
    2.5 rTMS应用前景和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终止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2 样本量估算
    3.3 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案
        3.4.1 语言训练
        3.4.2 rTMS治疗
    3.5 研究步骤
    3.6 疗效观察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估标准
    3.7 统计学分析
    3.8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4.1.1 一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4.1.2 语言、认知发育水平基线比较
    4.2 治疗后的结果
        4.2.1 Gesell量表的结果比较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治疗后总有效性分析
        4.2.4 两组2~3 岁、3~6 岁年龄段有效性分析
5 讨论
    5.1 rTMS刺激部位的选择
    5.2 rTMS对 CP患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5.3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的影响
        5.3.1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5.3.2 rTMS对 CP患儿认知影响
    5.4 rTMS对 CP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5.4.1 rTMS对 CP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
        5.4.2 rTMS对 CP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5.5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康复与年龄的关系
    5.6 语言训练治疗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机理
    5.7 小结
    5.8 本研究创新点
    5.9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思路
        5.9.1 本研究不足之处
        5.9.2 本研究今后的思路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9 附件
    9.1 GESELL发育量表
    9.2 汉语言S-S评估量表
    9.3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9.4 rTMS不良反应记录表
    9.5 脑性瘫痪诊断标准
    9.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知情同意书
    9.7 rTMS安全操作及治疗规范
    9.8 医学伦理
    9.9 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

(4)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评估工具和方法
        1.1.4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1.5 统计学处理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两组高危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42天时两组高危儿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1.2.3 两组高危儿3个月时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1.2.4 两组高危儿6个月时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1.2.5 两组高危儿干预前后自身比较
        1.2.6 两组高危儿远期并发症比较
    1.3 讨论
        1.3.1 高危儿综合干预模式优于常规干预模式
        1.3.2 高危儿采用综合管理模式的意义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高危儿的病因、评估方法及早期干预简述
    2.1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2.2 临床上常见的影响高危儿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行为的高危因素
        2.2.1 母亲孕期感染
        2.2.2 孕妇接触不良因素
        2.2.3 多胎妊娠
        2.2.4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2.2.5 过期产儿
        2.2.6 新生儿窒息
        2.2.7 缺血缺氧性脑病
        2.2.8 新生儿颅内出血
        2.2.9 病理性黄疸
        2.2.10 新生儿低血糖
    2.3 高危儿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方法
        2.3.1 神经运动发育测查
        2.3.2 心理行为发育测查
    2.4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2.4.1 适合高危儿的大运动促进方法
        2.4.2 手功能训练
        2.4.3 婴幼儿科学按摩和中医药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应用
        2.4.4 个体化的营养喂养指导
        2.4.5 对神经系统发育异常高危儿药物治疗的探讨
    2.5 高危儿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A 0-6岁小儿神经心理行为量表
附录 B 0-1岁20项神经系统查体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参编专着等情况
中英文单词缩写
致谢

(6)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与脑发育结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脑瘫预警评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写词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婴幼儿颅内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婴幼儿颅内出血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全身运动特征评分与婴儿脑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身运动特征的脑瘫预警评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特征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特征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写词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远期疗效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的回顾
        2.1.1 研究对象
        2.1.2 一般资料
        2.1.3 诊断标准
        2.1.4 SPR手术情况
        2.1.5 术后并发症
    2.2 方法
        2.2.1 肌张力
        2.2.2 肌力
        2.2.3 深反射(腱反射)
        2.2.4 阵挛
        2.2.5 病理反射
        2.2.6 髋关节检查方法
        2.2.7 膝关节检查
        2.2.8 踝关节及足的检查
        2.2.9 行走能力检查
        2.2.10 腰椎检查
3. 结果
    3.1 肌力检查结果
    3.2 肌张力检查结果
    3.3 病理反射检查结果
    3.4 腱反射及阵挛检查结果
    3.5 病人步行能力评估结果
    3.6 SPR神经后根纤维切断比例结果
    3.7 腰椎检查结果
4. 讨论
    4.1 SPR概述
    4.2 脑瘫的病因分析
    4.3 脑瘫的分类与分型
    4.4 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4.5 脑瘫的手术治疗
        4.5.1 SPR的手术机制
        4.5.2 SPR手术效果分析
        4.5.3 SPR并发症
        4.5.4 SPR有关进展
5. 结论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
综述 脑性瘫痪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与讨论
    1. 脑瘫的病因分析与讨论
        1.1 出生前因素
        1.2 围产期因素
        1.3 出生后因素
        1.4 遗传性因素
        1.5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2. 脑瘫的病理学分析
        2.1 先天异常
        2.2 胆红素脑病的损害
        2.3 分娩障碍的后果
        2.3.1 大脑皮层
        2.3.2 中心白质
        2.3.3 基底节的大理石样变性
        2.3.4 丘脑
        2.3.5 小脑皮质
        2.4 惊厥脑
        2.5 围产期脑损伤及发病机制
        2.5.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5.2 脑梗死
        2.5.3 颅内出血
        2.5.4 胎儿缺血性脑损害
        2.5.5 成熟儿与未成熟儿脑病变的好发部位
    3. 脑瘫的分型与分类
        3.1 我国的脑瘫分型
        3.2 脑瘫的分类
        3.2.1 按损害部位分类
        3.2.2 按肌张力、姿势及运动模式分类
        3.3 国际上脑瘫分型
    4. 各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4.1 痉挛型双瘫
        4.2 痉挛型四肢瘫
        4.3 不随意运动型
        4.4 共济失调型
        4.5 混合型四肢瘫
        4.6 偏瘫
    5. 脑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脑瘫的诊断
        5.1.1 脑瘫诊断的必备条件
        5.1.2 脑瘫诊断的参考条件
        5.1.3 脑瘫的发育神经学异常
        5.1.4 脑瘫的辅助检查
        5.2 脑瘫的鉴别诊断
        5.2.1 松软儿的定义
        5.2.2 以松软儿表现为主的脑瘫
        5.2.3 松软儿的鉴别诊断
        5.2.4 其它应鉴别的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的脑可塑性观察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推拿配合Bobath技术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研究[J]. 张春梅,覃梦玲,黄春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1(S1)
  • [2]五行音乐疗法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D]. 郑倩倩.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D]. 岳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不同管理模式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疗效观察[D]. 张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7)
  • [5]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宋磊. 苏州大学, 2019(04)
  • [6]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D]. 尤冉. 西南医科大学, 2019(10)
  • [7]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与脑发育结局的研究[D]. 王雨晴. 苏州大学, 2018(01)
  • [8]婴幼儿颅内出血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曌. 郑州大学, 2018(07)
  • [9]全身运动特征评分与婴儿脑瘫的研究[D]. 王雨晴. 苏州大学, 2018(06)
  • [10]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远期疗效观察与分析[D]. 李国杰. 山东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脑可塑性观察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