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远[1](2009)在《面向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的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监测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运行监测与控制,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配电网现成的物理网络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然而,由于配电网线路存在严重的电磁干扰、信道衰减等问题,影响了电力线通信的可靠性。本文针对电力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10kV配电网特点,研制了适合于我国配电网应用的电力线通信系统,并实现了对配电网运行的监测。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通过对10kV配电网线路进行实际测量,详细分析了10kV配电网电力线信道的衰减特性和噪声特性,以及对电力线通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窄带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作为10kV配电网电力线通信调制技术的方法。在分析了该技术原理、特点和实现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RM和FPGA的专用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根据电力线信道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方法,这种方法使用前一个OFDM符号计算得到的信道估计值去均衡下一个接收符号,形成一个集判决,反馈,信道估计为一体的回路。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跟踪信道的变化,计算量小、实时性高、容易实现。它不需要加入导频符号,能够进行连续信道估计,大大提高了系统传输效率。将该信道估计方法用于电力线通信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针对PLC信道存在强突发性干扰和衰落,本文还提出了有效对抗信道频率衰落的自适应信道估计方法,通过采取信道估计,提高了OFDM通信解调的可靠性。针对实际10kV配电网电力线信道噪声的特点,以及对电力线通信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合10kV配电网电力线通信的信道编码方法,通过将改进的BCH码与改进的随机分组交织编码相结合,有效地降低了电力线通信的误码率,采用该方法可以连续纠错64bit突发错误。基于ARM微处理器,用软件方法实现了包括纠错编码、交织编码在内的信道编码。在深入研究了10kV配电网电力线通信的若干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以此为通信平台构建了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本论文所研制的“电力线通信测控系统”和“一体化载波通信智能开关”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深入分析10kV配电网线路的典型干扰及其对监测设备影响的基础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对所研制的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90和DL/T 721的要求,进行了测试和现场试验。设计的系统经过1年来的现场实际运行,证明通信可靠,监测准确,达到了对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的要求。
陆毅[2](2009)在《Peterson算法在场消隐期传输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场消隐期作为应用电视有限资源的一部分,其开发潜力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综合数据传输业务的单缆传输电视监控系统,将控制信号搭载在视频信号通道上运行,并以Peterson算法和Chien氏搜索法为基础,将无线通信中常用的(15,7)BCH控制编码应用于底层的单片机级的信号传输中,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软件解码方法,在优化控制信号的传输线路和解决时延问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实时数据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了利用电视信号逆程资源的目的。
袁赟[3](2007)在《群变换构成的多种BCH纠错码的研究和基于FPGA的实现》文中指出通信的目的是要把对方不知道的消息即时可靠地(有时还要秘密地)传送给对方。当信道中存在干扰,可能使发送的消息出错。数字通信中,通常使用纠错码技术来进行差错控制,这样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BCH码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能纠正多重错误的分组码,具有极佳的纠错性能,是3G业务的重要编码技术。本文对BCH码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介绍BCH的编解码原理,除了迭代译码和step by step算法外,重点介绍了基于群变换的解码理论。对BCH码的重量分布、误码率、编解码做了细致的研究,完成BCH码的软件仿真,同时用MATLAB仿真对各种BCH码的译码性能进行比较。传统的BCH码的编解码是通过求解行列式而得到的。因此运算复杂度极大,难适合于工程应用。用基于群变换的方法对BCH码进行编解码处理,具有算法简单,易于硬件实现的优点,非常适合于各种工程中应用,必将在通信电子领域、计算机领域具有极好应用前景。本文利用这一方法在FPGA上实现BCH的编解码模块,其中纠4位错BCH码模块创造性地使用时钟分频模块弥补了硬盘空间上的不足,此模块下载到Cyclone芯片EP1C3T144C8上并成功调试,它的实现大大降低了误码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孟凡刚[4](2003)在《卷积码的线性系统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卷积码已经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中,其编译码技术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由于卷积码是定义在有限域上一类重要的线性离散时不变系统,本文从线性离散时不变系统理论的方法入手,研究卷积码的代数结构,获得了一些关键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概括为: 1.阐述了卷积码与线性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卷积码的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和提出了线性系统描述矩阵(A,B,C,D),并从线性系统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卷积编码复杂度和卷积码等价的概念。 2.详细论述了卷积码传输函数及其状态空间实现问题,给出了卷积码线性系统描述特性,讨论了卷积码的监督矩阵,并用线性系统理论的观点研究了卷积码的可控、可观测性。 3.基于卷积码的线性系统状态变量方程,对一般意义上的卷积码提出了比较有效的代数迭代译码算法,通过对该译码算法的理论分析及编程实验证明:译码算法在信道误码率较低时具有良好的译码性能,而且速度快,译码复杂度低。该算法能够弥补复杂度较大时卷积码Viterbi译码算法的不足。 4.介绍了一类自由距离dfree达到广义辛格尔顿(Generalized Singleton)限上限的卷积码一最大距离可分(Maximum Distance Separable:MDS)卷积码。 由于线性离散时不变系统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基于线性系统理论的方法和卷积码状态空间实现,为我们探索和寻找具有较好性能的卷积码和研究其编译码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孟凡刚,李万顺,刘玉君[5](2002)在《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码长n=2m-1纠两个错误的二进制BCH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step by step译码算法。译码算法能直接确定接收的比特是否正确而不需要知道接收矢量的错误数目,也不需要知道相应的错误位置多项式。基于这种译码算法的译码器的优点在于占用硬件资源最少,实现简单快速。此外,这种译码方法特别适合于长码。
潘军[6](2002)在《高速无线寻呼系统信道译码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研究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信道编码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FLEX高速无线寻呼系统中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以及BCH(32,21)纠错码的构成和译码方法,重点讨论了FLEX高速寻呼解码芯片的FPGA设计与实现。该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FLEX解码系统进行功能层次上的划分,系统主要包括:物理层处理模块,数据链路层处理模块,解码及纠错模块,以及数据接收和发送模块。设计的BCH解码器采用了MCU的基本框架,译码器结构简单,译码速度快。整个系统在XILINX公司的Foundation3.1i软件平台上采用VHDL语言进行描述,并完成了系统仿真。
艾达[7](2001)在《无线图像通信中的抗误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高噪环境下静止图像如何安全可靠的在无线信道上传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CCITT T.81)和纠错码理论的研究与分析,采用FEC(前向纠错)技术,结合卷积码和BCH码各自的特点,对逐渐浮现模式的JPEG文件格式的码流进行了混合纠错编码,对重要的头标信息和各种说明表采用了冗余度高但纠错能力强的卷积码保护,对其它信息采用纠错能力稍弱但冗余度低的BCH码保护。同时,本文根据JPEG文件特殊的结构,提出了用同一图像正确的低频信息来掩盖出错的高频信息的图像错误掩盖方法。本文所研究的抗误码技术已应用于实际的无线图像通信系统。
沈连丰[8](1995)在《无线寻呼接收机POCSAG码的软件译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查表法纠错和检验法检错来对POCSAG码中的BCH(3l,2l)译码的方法,给出可纠两个错及检3个以上错的一般方法,也给出了纠1个错检2个错的简单方法。提出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寻呼接收用软件译码,工程应用证明正确无误。
黄耕文,王金龙,沈振元[9](1990)在《SC-3466高速数传系统中差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我们研制了并行高速 HF-Modem SC-3466,它的最高数据传输率可达2400bit/s,具有多种功能可供用户自由选择,能满足用户对数字话音及一般数据传输的要求。本文详细讨论了本系统中差错控制编码、交错与去交错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二、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的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配电网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电力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概况 |
1.2.2 PLC 通信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3 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对PLC 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适合于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的PLC 通信调制技术研究 |
2.1 基于实测数据的10kV PLC 信道频率特性分析 |
2.1.1 10kV 配电网PLC 信道频率特性测试 |
2.1.2 影响10kV 配电网PLC 信道频率特性的因素分析 |
2.1.3 10kV 配电网PLC 通信对调制技术的要求 |
2.2 OFDM 调制技术理论分析 |
2.2.1 OFDM 调制技术的特点 |
2.2.2 OFDM 调制技术的原理 |
2.2.3 10kV 配电网PLC 通信应用OFDM 技术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 一种适合于OFDM 调制的改进DFT 算法SIFT 算法研究 |
2.3.1 SIFT 算法的基本原理 |
2.3.2 SIFT 算法和FFT 算法比较 |
2.4 基于FPGA 的OFDM 单元核心算法的实现 |
2.4.1 SIFT 算法的FPGA 硬件实现总体结构和原理描述 |
2.4.2 SIFT 主要模块的实现 |
2.4.3 整个算法的综合仿真 |
2.5 基于判决反馈的OFDM 系统信道估计算法 |
2.5.1 OFDM 系统中信道估计算法概述 |
2.5.2 基于判决反馈信道的估计算法 |
2.5.3 仿真试验 |
2.6 有效抵抗PLC 信道突变衰减的自适应信道估计方法 |
2.6.1 基本LMS 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 |
2.6.2 对抗低压电力线信道突变衰减的有效算法LMSl |
2.6.3 性能仿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应于10kV 配电网PLC 通信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
3.1 10kV PLC 信道噪声测试与分析 |
3.1.1 实际10kV 配电网PLC 信道噪声测试 |
3.1.2 10kV PLC 信道噪声分析 |
3.1.3 10kV 配电网PLC 通信对信道编码的要求 |
3.2 一种适合于软件实现的改进BCH 编译码器的设计 |
3.2.1 BCH 编码算法设计 |
3.2.2 BCH 码译码算法设计 |
3.3 能纠3 bit 误码的二进制BCH 码新型译码器研究 |
3.3.1 译码算法原理 |
3.3.2 译码器实现方法 |
3.3.3 适合于连续译码的BCH 译码器研究 |
4.3.4 译码器性能分析与比较 |
3.4 一种改进的随机分组交织器 |
3.5 基于ARM 微处理器的PLC 通信专用信道编码器的设计 |
3.5.1 编码单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3.5.2 BCH 编解码的软件实现 |
3.5.3 交织/解交织的软件实现 |
3.5.4 整个信道编码器单元的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LC 通信的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设计 |
4.1 基于PLC 通信的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组成及拓扑 |
4.1.2 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
4.2 PLC 通信系统的组成及整体功能分析 |
4.3 专用调制解调模块的设计 |
4.3.1 专用调制解调模块的原理 |
4.3.2 OFDM 基带调制单元的设计 |
4.4 通信规约在PLC 通信中的应用 |
4.5 10kV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对FTU 的要求 |
4.5.1 10kV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 |
4.5.2 馈线自动化终端实现的功能 |
4.6 基于PLC 通信的FTU 系统设计 |
4.6.1 FTU 硬件设计 |
4.6.2 FTU 软件及相关算法设计 |
4.7 FTU 系统中的保护算法和测量算法分析 |
4.7.1 保护算法分析 |
4.7.2 测量算法分析 |
4.7.3 主要电气参数计算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测试 |
5.1 10kV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可靠性设计研究 |
5.1.1 10kV 线路典型干扰分析 |
5.1.2 硬件抗干扰措施研究 |
5.1.3 软件抗干扰措施研究 |
5.2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的测试 |
5.2.1 PLC 通信系统的测试 |
5.2.2 监测终端FTU/TTU 的测试 |
5.3 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现场试验分析 |
5.3.1 现场测试试验方案 |
5.3.2 试验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新产品现场运行报告 |
附录2 10kV 配电网535 线路拓扑结构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3)群变换构成的多种BCH纠错码的研究和基于FPGA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BCH码的理论基础 |
1.1 线性分组码 |
1.1.1 线性分组码基本概念 |
1.1.2 校验矩阵与生成矩阵 |
1.1.3 伴随式与译码 |
1.2 循环码 |
1.2.1 循环码的定义 |
1.2.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 |
1.2.3 循环码的矩阵描述 |
1.2.4 循环码的译码 |
1.3 BCH码 |
第二章 BCH码编解码 |
2.1 编码 |
2.2 译码 |
2.2.1 BCH译码的基本概念 |
2.2.2 解方程组法 |
2.2.3 钱氏搜索 |
2.2.4 BCH码的迭代译码算法 |
2.2.5 step by step译码方法 |
2.2.6 基于群变换的BCH新型译码算法 |
第三章 多种BCH码译码性能比较 |
3.1 译码错误与译码失败概率 |
3.2 误码率计算 |
3.3 BCH码的重量分布 |
3.4 几种BCH的译码性能比较 |
第四章 BCH码的FPGA实现 |
4.1 FPGA/CPLD简介 |
4.1.1 FPGA/CPLD概述 |
4.1.2 PLD发展历程及概述 |
4.1.3 选择CPLD还是FPGA |
4.2 BCH编解码的FPGA实现 |
4.2.1 (63,51)码的FPGA实现 |
4.2.2 (63,39)码的FPGA实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4)卷积码的线性系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信道编码理论概述 |
1.1.1 数字通信模型与香农定理 |
1.1.2 信道编码理论的发展 |
1.1.3 编码调制相结合技术 |
1.2 卷积码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卷积码与线性系统 |
2.1 卷积码的描述 |
2.1.1 卷积码的矩阵描述 |
2.1.2 卷积码的多项式表示 |
2.1.3 卷积码的状态图描述 |
2.2 卷积码的复杂度 |
2.2.1 卷积码的生成多项式矩阵 |
2.2.2 卷积码的等价 |
2.2.3 卷积码编码复杂度 |
2.3 卷积码的线性序列电路 |
2.3.1 线性系统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
2.3.2 卷积码的线性序列电路 |
2.4 卷积码一阶离散系统数学模型 |
2.4.1 存在及唯一性定理 |
2.4.2 G(z)与线性系统描述矩阵组(A,B,C,D) |
第三章 卷积码的线性系统描述 |
3.1 卷积码的传输函数 |
3.1.1 传输函数的状态空间实现 |
3.1.2 卷积码的传输函数 |
3.2 卷积码的可控性、可观测性 |
3.2.1 线性系统的基本特征 |
3.2.2 卷积码的可控、可观测性 |
3.3 卷积码的I/S/O描述 |
3.4 卷积码的O/S/I描述 |
3.5 卷积码的伴随式方程 |
3.6 Turbo码的线性系统描述 |
3.7 常用卷积码的矩阵描述 |
第四章 卷积码的译码 |
4.1 卷积码译码方法概述 |
4.2 基于线性系统描述的迭代译码算法 |
4.2.1 基本定义和定理 |
4.2.2 迭代译码算法 |
4.2.3 迭代译码性能分析 |
4.3 非系统卷积码译码 |
4.3.1 非系统卷积码的译码 |
4.3.2 译码性能分析 |
4.3.3 实例分析 |
4.4 迭代算法的改进 |
4.4.1 改进算法一 |
4.4.2 改进算法二 |
4.5 基于线性系统描述的大数逻辑译码 |
第五章 MDS卷积码 |
5.1 卷积码的广义辛格尔顿限 |
5.1.1 辛格尔顿(Singleton)限 |
5.1.2 广义辛格尔顿(Singleton)限 |
5.2 MDS卷积码的存在性及对偶性 |
5.2.1 MDS卷积码的存在性 |
5.2.2 MDS卷积码对偶性 |
5.3 MDS码实例分析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概述 |
3 译码原理 |
4 硬件实现 |
5 有限域上定理的实现 |
6 结论 |
(6)高速无线寻呼系统信道译码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第一章 寻呼系统中的差错控制 |
1.1 差错控制系统和纠错码分类 |
1.2 线性分组码 |
1.3 循环码和BCH码 |
1.4 BCH码的译码 |
第二章 系统方案 |
2.1 FLEX系统简介 |
2.2 解码器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三章 物理层设计 |
3.1 数字滤波器 |
3.2 数字锁相环 |
3.3 系统时钟的产生 |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 |
4.1 前置码比较电路 |
4.2 块同步电路 |
4.3 解交织 |
4.4 系统控制状态机 |
4.5 射频控制信号产生电路 |
4.6 低电报警 |
第五章 BCH解码器设计 |
5.1 译码方法 |
5.2 解码器结构 |
5.3 纠错的实现 |
5.4 系统仿真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无线图像通信中的抗误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图像通信概述 |
第二章 JPEG码流结构分析 |
2.1 JPEG的图像压缩原理 |
2.1.1 编解码过程: |
2.1.2 源图像数据的编码顺序 |
2.1.3 离散余弦变换 |
2.2 JPEG的操作模式 |
2.2.1 基于DCT的顺序模式 |
2.2.2 无失真模式 |
2.2.3 基于DCT的逐渐浮现模式 |
2.2.4 分层模式 |
2.3 JPEG的码流结构 |
2.3.1 JPEG文件格式 |
2.3.2 逐渐浮现JPEG的码流构成 |
第三章 静止图像的抗误码研究 |
3.1 概述 |
3.2 纠错码原理 |
3.2.1 BCH码的编码、译码原理 |
3.2.2 卷积码的编码、译码原理 |
3.3 FEC纠错码技术的应用 |
3.3.1 BCH码与卷积码的性能比较 |
3.3.2 静止图像的非等重抗误码保护 |
第四章 一种新的图像错误掩盖技术研究 |
4.1 本文应用的实际工作环境 |
4.2 逐渐浮现JPEG的扫描分配 |
4.3 图像错误掩盖的实现 |
4.3.1 本文采用的错误掩盖方法 |
4.3.2 图像错误掩盖实现的关键技术 |
4.3.3 图像错误掩盖结果 |
附录A 信道误码率与图像重传时间 |
附录B BMP文件的结构 |
附录C BCH码BM译码算法构造原理 |
结束语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的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谢志远.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2]Peterson算法在场消隐期传输中的应用[J]. 陆毅. 微计算机信息, 2009(03)
- [3]群变换构成的多种BCH纠错码的研究和基于FPGA的实现[D]. 袁赟.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4]卷积码的线性系统理论研究[D]. 孟凡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01)
- [5]纠两个错的二进制BCH码新译码算法[J]. 孟凡刚,李万顺,刘玉君.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2(04)
- [6]高速无线寻呼系统信道译码的研究与实现[D]. 潘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2(02)
- [7]无线图像通信中的抗误码技术研究[D]. 艾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01)
- [8]无线寻呼接收机POCSAG码的软件译码[J]. 沈连丰. 东南大学学报, 1995(01)
- [9]SC-3466高速数传系统中差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黄耕文,王金龙,沈振元. 军事通信技术, 19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