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

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

一、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沈璐[2](2020)在《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气象观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气象仪器服务于气象、环保、交通、国防等国家重要部门,在灾害预报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探空仪是高空气象探测中最主要的仪器,它被探空气球带上高空,利用无线电遥测和定位方法,综合探测从地面至高空30公里范围内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为气象部门天气分析提供依据,是气象综合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探空仪作为国防业务的重要仪器自然开始受到重视。我国探空仪的发展走的是“引进、仿制、自主研发”的道路,其中,59型探空仪和GTS1型探空仪的成功研制对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的发展起着里程碑的作用。1963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59型转筒式电码探空仪通过生产定型,并在全国气象台站进行了装备,维持了我国三十多年的高空探测业务稳步发展。随着59型电码探空仪的广泛应用,我国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空探测系统,高空气象探测水平在国际上属于中高水准。2001年,由上海无线电23厂研制的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成功通过设计定型,这标志着我国高空探测体制跨过了一个新的里程碑。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采用了全电子传感器和副载波二进制数字代码遥测的方法,具有探测精度高、采样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实现了数字化、模块化,整体性能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同类先进水平。建国以来,我国探空仪的发展之路曲折又徘徊。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探讨探空仪的发展过程以及各时段的思想、技术、运作机制等综合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同时59型、GTS1型技探空仪的技术更新对气象探测学以及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59型转筒式探空仪和GTS1型数字探空仪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探空仪的发展背景、国内政治、经济需求等方面具体分析59型、GTS1型探空仪的立项经过、工程实施、技术难题以及探空仪的改型换代对气象探测学、气象服务行业产生的影响。

孟执中,李文祺[3](2020)在《璀璨星空不仅可以仰望——访中国第一代“造星人”孟执中院士》文中指出题记:三十二年前,上海研制成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笔者作为《解放日报》记者,访问时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的孟执中,消息刊登在1988年6月8日《解放日报》一版显要位置。2019年,想不到笔者又与孟老相逢。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院士办公室,造星人孟执中如是说:新中国领导人的殷殷嘱托依然荡漾在航天人的脑海。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豪迈地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李成智[4](2019)在《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文中认为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李杨[5](2018)在《外空安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空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高地,国家权力在外空的延伸使外空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空安全可以定义为“外空人造设施和人员不受有意、无意的攻击和威胁”,可以划分为军事安全和自然安全两类。外空安全机制是外空行为体在外空安全问题上汇聚共识而形成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具体程序的集合,根据对应问题不同可以分为外空军事安全机制和外空自然安全机制,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新时期”。复合的国际机制理论可应用于外空安全机制的研究,该理论包含两个理论逻辑:国际机制由国际政治的权力对比、利益分配、行为体认知决定,建立后将对权力、利益、认知产生反馈影响;国际机制滞后于权力变化的特征使得其作为独立变量影响国际政治中的行为。美国和苏联两极外空权力格局、军事安全威胁突出是冷战时期外空安全机制产生的主要背景,这决定了冷战时期外空安全机制的核心目标是维护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冷战时期形成的《外层空间条约》确立了外空行为活动的基本原则,然而《外层空间条约》的部分规定无法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外空安全威胁。冷战结束后外空安全秩序进入新时期,主要特征是“一超多强”的外空权力结构以及严峻的外空安全形势:美国成为外空超级大国,中国外空科技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俄罗斯外空实力在逐渐恢复,欧洲的外空力量分散、机构分立;美国的单边主义外空政策使得新时期外空军事安全威胁依然突出;外空行为体数量和外空活动的增加使得外空碎片、外空资源紧张等新时期外空自然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同时缺乏相对应的治理机制;国际外空合作呈现多元化,但不对称的、有选择的以及以经济利益为先导的合作阻碍了外空安全治理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分别提出了外空安全机制的建议。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国际外空活动行为准则》草案和《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是新时期外空军事安全和自然安全机制的主要建议。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源自传统的国际军控手段,旨在以灵活的、动态的形式增进外空行为体双边、多边的战略互信与行为透明度,但由于其缺乏强制约束力且难以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国际法律文本,因此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的最优选项是作为外空军事安全机制的补充。与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相比,带有“预防安全”机制特征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是更为实质性的外空军事安全机制建议,体现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外空大国维护外空和平稳定的决心,但由于美国等国家的反对,这一建议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协商缔约阶段,未来该草案可以在陆基反卫星武器的限制、外空“自卫权”的阐释等方面继续完善,以争取最大范围的国际支持。欧盟主导推动的《国际外空活动行为准则》草案着眼于规范外空行为体的行为,采用利益攸关方协商的模式,体现了欧盟“集体认同”的国际法治观和注重外空自然安全的外空安全观,但脱离联合国平台的协商模式导致该准则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国际外空活动行为准则》草案未来需要回归联合国平台,明确作为外空自然安全机制的定位,增强包容性,更多的兼顾外空后发国家的利益诉求。《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是新时期以联合国为平台的外空自然安全机制建构最为实质性的成果,具有历史性、系统性、前瞻性,未来可以在促进外空科技和利益共享、加强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外空行为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建构主体多元化、机制构成碎片化、机制效力软法化是新时期外空安全机制建构的三大特点,建构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外空安全机制构成碎片化,机制构成的碎片化的表现是外空安全治理机构分立、机制建议分散,导致外空安全机制出现“软法化”趋势。新时期外空安全机制建构面临权力博弈、利益分歧、认知差异、科技滞后的矛盾:“一超多强”的权力结构存在不稳定因素,美国与中俄的外空军事“硬权力”竞争以及欧盟与中俄在外空安全机制建构的“软权力”竞争引起了外空主要力量的外空安全认知差异;外空主要力量与外空后发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外空后发国家将自身的发展利益置于人类的外空共同利益之上,造成了外空公域治理集体行动失效、个体责任缺失的安全认知差异;外空科技与外空军事安全、自然安全存在固有矛盾。各方在外空安全的认知差异以及外空科技的滞后共同导致了外空安全治理的国际共识无法广泛汇聚,外空安全机制建构进程滞缓。稳定的外空权力结构下维护自身安全取代了利益最大化成为外空行为体的行为目标,合理的外空利益分配确保了人类共享外空公域的开发红利、维护了代际之间对外空平等的使用权利,共同的安全认知为汇聚机制建构的共识提供了主观动力。权力角力和利益分配是客观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无法改变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塑造以共同体主义为核心的安全认知是促进外空安全机制建构的核心途径。以外空集体安全意识为基础,以“预防安全”机制为核心、“预期安全”机制作为补充,设立专门针对外空军事安全事务的国际组织,是外空军事安全机制的建构范式;以外空命运共同体观念为基础,以“软法”为路径,明确“权利与责任并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危险预防”三个原则,促进外空民用合作、完善外空科技分享规则、加强外空态势感知信息分享建设,是外空自然安全机制的建构范式。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角色可以定位为外空军事安全的维护者、外空公平秩序的建设者和外空安全机制的引领者。首先,中国要保持作为外空科技强国的战略定力,坚决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与安全。其次,中国要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外空主要力量保持良性互动,协调各方立场。再次,中国要积极支持外空后发国家能力建设,推进外空利益分配格局变革。最后,中国要以构筑外空军事安全集体意识、树立外空命运共同体观念为努力方向,推动国际共识汇聚,同时加强外空安全机制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理念宣示和引领作用,为外空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褚安安[6](2018)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能在天空翱翔,甚至能飞天奔月,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但直到20世纪,人类航空航天的梦想才真正得以实现。20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成为科技领域中最耀眼的领域之一。特别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取得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研究20世纪以来的航天技术发展史,我们需要关注前苏联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些航天机构对推进航天技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本论文即是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梳理其组织过的航天项目,讨论其所做的科学传播工作,尝试通过对NASA历史和工作的分析与梳理,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展现20世纪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史上首颗人造卫星,引起美国朝野震动,不甘于人后的美国建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图在航空航天这个对未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与苏联进行竞争。自成立以来,NASA先后在空间科学、航天探索等领域组织了阿波罗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大型工程项目,推进了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NASA也一直重视科学传播工作,不仅激发了美国公众对太空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关注和热情,而且也使NASA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机构之一。研究美国航天史、世界航天史乃至20世纪科技史,应该将NASA及其贡献纳入。虽然NASA在全球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人们也经常从新闻中听到关于NASA的报道、从各种科技读物中读到NASA的内容,但到目前为止,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却不多见。本论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部分分析了NASA的发展过程、任务使命、组织框架及其机构特征。第三部分梳理了NASA在航天探索、太空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及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分析了NASA的科学传播政策及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五部分探讨了NASA及其科学传播工作可以给我国航天事业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肖楚洁[7](2018)在《陶诗言对气象科技事业的贡献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名杰出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创新人才,陶诗言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作出过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将人生中最宝贵的70年,全部奉献给了国内外气象科学界。他将毕生心血投入天气预报业务、东亚大气环流、中国的天气和气候、青藏高原气象等方面;他所提供的原子弹、导弹试验的气象保障工作、卫星气象学等一系列研究,为我国国防科技事发展、科技竞争力提高做出突出贡献;他的洪涝暴雨系统的研究,从源头解开了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性天气成因,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时间意义。同时,作为一个气象科学届的泰斗,他教育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鼓励气象科技人员在科研与业务方面取得更多新进展。他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出谋划策、奔忙劳碌,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诗言是在西学旧学交融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年、是在内忧外患中摸索救国道路的青年学子、也是在蓬勃发展中砥砺奋进的气象科学家。他的一生展示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学子在面临国家存亡,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情况下,依然通过自身的拼搏和正确的抉择,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陶诗言身上所体现的家学与启蒙教育、气象科学研究、气象交流,及其对青年人才的气象教育经历,呈现着他一生的学术道路,暗含着引导他走向成功的科学因素,为后人留下数不清的宝贵财富。因此,本文通过搜集历史档案、学术文献、报刊书籍等资料,梳理气象科学家陶诗言的个人年谱并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叙述其求学经历、气象科学研究、气象交流、气象教育经历。在成长与求学经历中,突出旧学西学交融的历史背景和高等教育对陶诗言所产生的影响。在科研经历中突出陶诗言一生的数个研究领域,重点梳理他在这些领域中做出的贡献,并希望从其个人学术生涯中总结和提炼出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必备条件,即融贯古今的学习经历、落于实践的科研活动、学贯中西的交流活动以及乐于奉献的教育心态。在此基础上论述陶诗言对国内外大气科学交流合作做出的推动作用,对气象科学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我国气象事业的贡献作用。通过梳理,探讨科技发展的历史、科技发现的过程及科研成就的社会影响,以期为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做出有益贡献。

殷允岭[8](2018)在《赵九章》文中研究指明引子2016年12月22日9时,雾霾后的北京在和煦的冬阳下闪闪发光。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九三学社支社主委王光杰的带领下,走进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大院,在B楼551室的前厅,拜会了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罗福山。他邀来了《赵九章》一书必得采访的关键人物:赵九章的二女儿、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赵理曾,赵九章的

司马文[9](2015)在《2014年世界遥感卫星回顾》文中指出2014年,各国遥感卫星精彩纷呈。美国发射了大量"鸽群"(Flock),建立了由3U立方体卫星组成的对地观测星座;发射了轨道碳观测-2(OCO-2),使美国拥有第一个用于监测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航天器;发射了2颗地球同步空间态势感知项目-1,2(GSSAP-1,2)和1颗"局部空间自主导航与制导试验卫星"(ANGELS)送入太空,大大增加了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发射了世界观测-3(World View-3),该

巢纪平[10](2007)在《缅怀赵九章先生》文中提出赵九章先生是新中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的奠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把一部分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探矿科学家以及分散在各处的有关科学组织团结在一起,组建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二、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2.1 科学仪器史的发展
        2.2 气象仪器的发展
        2.3 探空仪的发展
    3.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主要研究内容
    4.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以来气象仪器的发展
    1.1 建国初气象仪器的初步发展
        1.1.1 观测方法的统一
        1.1.2 地面观测仪器
        1.1.3 高空探测仪器
        1.1.4 气象仪器的检定
    1.2 改革开放后气象仪器的快速发展
        1.2.1 地面观测仪器
        1.2.2 高空探测仪器
    1.3 探空仪的发展
        1.3.1 探空仪简介
        1.3.2 国外探空仪
        1.3.3 中国探空仪
第二章 59型探空仪的研制
    2.1 仿制苏式探空仪
        2.1.1 背景
        2.1.2 探空仪的型号选择
        2.1.3 试制仿苏式P3-049探空仪
    2.2 59型探空仪的研制
        2.2.1 研制背景
        2.2.2 59型探空仪的研发
        2.2.3 59型探空仪的整顿与定型
        2.2.4 59型探空仪与国外探空仪的比较
    2.3 59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
    2.4 小结
第三章 GTS1型探空仪——新世纪的改型换代
    3.1 59型探空仪的落后
    3.2 电子探空仪的研究
        3.2.1 仿制PK3-1型电子探空仪
        3.2.2 GZZ3型电子探空仪
        3.2.3 GZZ3-1型改进
        3.2.4 GZZ7型电子探空仪
    3.3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诞生
        3.3.1 国际通报
        3.3.2 研讨与决策
        3.3.3 选择与试验
    3.4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4.1 工作原理
        3.4.2 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3.4.3 探空仪的转换器和发射机
        3.4.4 探空仪的技术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GTS1型数字探空仪的性能评估
    4.1 性能评估方法
    4.2 GTS1型、59型、RS80型探空仪误差对比
        4.2.1 100hPa位势高度误差情况
        4.2.2 100~30hPa厚度误差情况
    4.3 GTS1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和影响
        4.3.1 GTS1型探空仪的使用反馈
        4.3.2 GTS1型探空仪对气象学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李吉明工程师访谈录
附录二 李敏娴老师访谈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璀璨星空不仅可以仰望——访中国第一代“造星人”孟执中院士(论文提纲范文)

步入科学殿堂
中国要造卫星
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发射中难忘的“手术”
又一次出其不意
花甲犹存豪情志

(4)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
    1.1“长征”系列火箭的奠基
    1.2“长征”系列火箭的成熟
    1.3 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
2 科学和应用卫星研制
    2.1 科学探测卫星
        2.1.1“实践”系列卫星
        2.1.2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2.1.3“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2 返回式卫星
    2.3 通信卫星系列
    2.4 气象卫星系列
    2.5 资源与遥感卫星
        2.5.1“资源”系列卫星
        2.5.2“遥感”系列卫星
        2.5.3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4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5 载人航天工程
6 结语: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

(5)外空安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外空安全机制: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外空安全
        一、外空安全的定义
        二、外空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国际机制
        一、国际机制的定义
        二、国际机制的理论
        三、国际安全机制
    第三节 外空安全机制
        一、外空安全机制的定义
        二、外空安全机制的基本框架
    小结
第二章 冷战时期外空安全机制建构
    第一节 外空安全机制建构的背景
        一、美苏两极外空争霸
        二、外空军事安全威胁突出
    第二节 外空安全机制初步形成
        一、《外层空间条约》的签订
        二、《外层空间条约》的意义
        三、《外层空间条约》的不足
    第三节 外空安全机制的特点
        一、机制建构以联合国为平台
        二、机制效力具有强制约束力
        三、机制以维持两极格局为目标
    第四节 两极格局对外空安全机制的影响
        一、外空权力博弈推动机制形成
        二、外空自然安全机制建构滞后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外空格局
    第一节 “一超多强”的外空权力结构
        一、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稳固
        二、中国的增量优势明显
        三、俄罗斯的实力缓慢恢复
        四、欧洲各力量有待整合
    第二节 严峻的外空安全情势
        一、单边主义思维始终存在
        二、军事安全威胁依然突出
        三、自然安全威胁日趋严重
        四、行为体合作呈现多元化
    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外空安全机制建构
    第一节 机制建构的平台
        一、外空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外空相关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二节 军事安全机制
        一、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
        二、《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
        三、其他外空军事安全机制建议
    第三节 自然安全机制
        一、《国际外空活动行为准则》草案
        二、《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
        三、其他外空自然安全机制建议
    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外空安全机制建构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机制的特点
        一、建构主体多元化
        二、机制构成碎片化
        三、机制效力软法化
    第二节 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囚徒困境”:无政府状态外空行为体的博弈
        二、“公域困境”:外空公域共同治理的内在矛盾
        三、“科技困境”:外空科技与外空安全的不平衡
    小结
第六章 外空安全机制的展望
    第一节 机制形成的基础
        一、稳定的权力结构
        二、合理的利益分配
        三、共同的安全认知
    第二节 军事安全机制
        一、认知:构筑集体安全意识
        二、路径:“预防安全”与“预期安全”相结合
        三、措施:设立针对性的国际组织
    第三节 自然安全机制
        一、认知:树立外空命运共同体观念
        二、路径:以“软法”为主要形式
        三、措施:促进外空利益共享
    第四节 机制的预期影响
        一、安全利益趋同化
        二、外空行为规范化
        三、安全议程民主化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角色
    第一节 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历史角色
        一、冷战时期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角色
        二、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角色
    第二节 中国在外空安全机制中的角色预期
        一、外空军事安全的维护者
        二、外空公平秩序的建设者
        三、外空安全机制的引领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NASA机构史的研究概述
        1.2.2 对NASA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工作的研究
        1.2.3 对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相关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
第二章 NASA的设立、使命和组织架构
    2.1 从NACA到 NASA
    2.2 NASA的设立
    2.3 NASA的使命任务
    2.4 NASA的组织架构
    2.5 NASA机构特点分析
第三章 NASA的重大科学和工程项目
    3.1 NASA的载人航天项目
        3.1.1 水星计划
        3.1.2 双子星座计划
        3.1.3 阿波罗计划
        3.1.4 航天飞机计划
        3.1.5 空间站计划
    3.2 NASA的空间探测
        3.2.1 行星探测计划
        3.2.2 太阳探测计划
        3.2.3 彗星探测计划
        3.2.4 月球探测计划
        3.2.5 哈勃空间望远镜
    3.3 NASA的卫星研发
        3.3.1 通信卫星
        3.3.2 气象卫星
        3.3.3 地球资源卫星
        3.3.4 天文卫星
    3.4 NASA的其他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3.5 NASA研究研发工作特点分析
第四章 NASA的科学传播
    4.1 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政策指引
    4.2 NASA的科学传播工作
        4.2.1 媒体传播
        4.2.2 网络利用
        4.2.3 展览展示
        4.2.4 科普活动
    4.3 NASA的科学教育项目
        4.3.1 中小学科学教育项目
        4.3.2 大学科学教育项目
    4.4 NASA科学传播工作特点分析
第五章 NASA及其科学传播活动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5.1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5.2 NASA对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7)陶诗言对气象科技事业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陶诗言中西交融的教育背景
    第一节 家庭环境及旧式国学教育背景
        一、崇文好学的家庭环境影响
        二、幼年时期小学教育的培养
    第二节 早期西式启蒙教育的引导
        一、嘉兴中学的西方教育模式
        二、战乱年代的求学经历
    第三节 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奠定科研基础
        一、中央大学战时应急课程设置
        二、陶诗言接受高等教育培养
    小结
第二章 陶诗言气象科研活动
    第一节 陶诗言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实践及成就
        一、陶诗言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科研积累
        二、开展新中国的天气预报业务
        三、陶诗言对“两弹”试验气象保障的贡献
    第二节 陶诗言对我国卫星气象学的推动作用
        一、卫星气象云图的推广与使用
        二、指导卫星气象资料应用于天气预报的实践
    第三节 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研究贡献
        一、东亚季风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东亚季风系统理论的实践指导
    第四节 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研究
        一、准确的寒潮路径分析
        二、1975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成因研究
    小结
第三章 陶诗言气象交流活动
    第一节 推动中国参与国际气象交流合作
        一、承担国际气象交流合作重任
        二、积极促进气象界国际学术交流
    第二节 促进中苏、中美气象科技界合作交流
        一、推动中苏气象科技交流活动
        二、参与中美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第三节 推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一、首次举办海峡两岸气象学术讨论会
        二、陶诗言率大陆气象学者代表团访台
    小结
第四章 陶诗言气象教育活动
    第一节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活动
        一、对青年人的授课指导历程
        二、气象业务培训班的授课指导
        三、气象科学材料的编译和撰写
    第二节 指导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学以修身
        二、学以广才
        三、学以致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表格、图片索引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中国59型、GTS1型探空仪的发展研究[D]. 沈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3]璀璨星空不仅可以仰望——访中国第一代“造星人”孟执中院士[J]. 孟执中,李文祺. 档案春秋, 2020(01)
  • [4]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J]. 李成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9)
  • [5]外空安全机制研究[D]. 李杨.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D]. 褚安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陶诗言对气象科技事业的贡献研究[D]. 肖楚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8]赵九章[J]. 殷允岭. 时代文学, 2018(03)
  • [9]2014年世界遥感卫星回顾[J]. 司马文. 数字通信世界, 2015(02)
  • [10]缅怀赵九章先生[A]. 巢纪平. 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 2007

标签:;  ;  ;  ;  ;  

苏联气象卫星的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