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的价值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辉[1](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钟祥财[2](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史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由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运行体制构成。在实践中,改革开放的最初启动是搞活经济,在分配上拉开距离,随后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工厂企业经营管理上实施改革,最后才在经济体制上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在理论逻辑上,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是民营经济的兴起,无论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还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并行,作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期步骤和条件准备,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政策到制度、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智慧。
江勇[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长达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伦理道德在稳定社会生活、建构社会秩序和引导人们善的求索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传统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伦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伦理遭到严重危机和挑战,传统的经济伦理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社会经济生活中伦理失范现象突出。191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实际相结合,对传统经济伦理予以现代改造,实现创造性超越,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就此逐步生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即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目标、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综合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引导并规范党的经济政策、法规决策、执政手段等。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涉及诸多学科、诸多领域、诸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从不同学科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涉及的不仅是经济学和伦理学,还涉及诸如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不同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大时期,期间又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存在数个小阶段。从经济活动环节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包括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生产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生产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生产手段选择;交换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交换形式选择,公平的交换尺度确立;分配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分配原则确立,公正的分配方式探寻;消费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消费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消费形式选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体系庞大的理论体系,确立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至关重要。这个切入点应是在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时期脉络基础上,通过对经济运行不同环节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此才能探寻到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经济活动就是经济伦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经济环节,因此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应该围绕这四个环节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亦是如此。尽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包含不同视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庞大思想体系,但是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时,就已经包括诸如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伦理研究。因此,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消费伦理思想的生成与演进开展研究,明确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理论渊源,划分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阶段时期,探究中国共产党各环节伦理思想之内涵,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生成与演进阶段的最优选择和最全面的考量。在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建设需要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汲取各思想流派之合理要素,产生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和消费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经历对旧生产制度道德批判、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四个阶段,明确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的善、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思想和生产与生态相协调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经历局部商品交换、社会主义计划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三个阶段,孕育出尊重与运用价值规律、竞争合作并存、等价交换和诚实守信原则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包括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分配主体、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标准和实现共同富裕分配目的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经历量的节约、质的合理增长和质量并重三个阶段,形成适度消费、均衡消费、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围绕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进行伦理探寻,有利于更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核心理念包括坚持根本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经济公正、目标旨向体现为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义利兼顾的手段,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周可真[4](2020)在《管理文化哲学应当探求和揭示价值创新思维规律——基于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反思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实然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中国管理文化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前者旨在探求和阐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管理原理,后者旨在探求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管理应用原理,而以实用思维为其共同特征。运用实用思维来开展管理哲学研究,是与管理哲学的"哲学"品格不相称的,它有可能导致管理哲学"降格"为一种实用学术,使管理哲学丧失其哲学本性。按照实证科学时代哲学理性活动的特点,以霍金森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管理文化哲学,以其探求和阐明"应然广普性"原理,代表着管理哲学发展方向。但霍金森和沙因等西方学者对组织文化建设中领导在价值观创新方面所担当的角色及其作用的研究,在严格意义上还不是对管理文化的哲学研究。管理文化哲学——对管理文化的哲学研究,理应关注和聚焦于作为管理文化核心的价值观的创新规律,为谋求对价值观创新的有效管理,努力探求和揭示创造性思维规律。
李建勇,贺爱玲[5](2020)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源》文中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厚的理论渊源。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兼顾总量和结构对供求平衡的影响,深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实质;可以深刻理解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作用的两面性,从而认识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坚持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这一基本框架的重要性;还能够给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正确的逻辑指向。
丁堡骏[6](2020)在《坚持、扞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文中指出马克思的主要着作出版之后,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为坚持、扞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回应各派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种种误解和诘难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辩证法不仅进行了宏观上的总体介绍,还做了许多具体运用方面的解释和说明;在回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谓剽窃的挑战中,指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根本变革的关系;在彻底否定杜林冒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不仅论证了价值规律作为历史科学的存在性,也论证了价值规律所反映的历史过程的唯一性,对后人客观冷静地对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恩格斯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扞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留下了科学的真理。这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对于向青年学生和初学者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孙贵林[7](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李蔚然[8](2020)在《论《资本论》中的财富》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资本论》开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1)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存在的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资本论》中的财富即是商品这种形式的财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资本论》文本,阐释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的原旨、属性,为其价值增殖而进行其使用价值生产的特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导致其最终灭亡的过程。本文研究共包括6章,以下是本文每一章研究内容的概述。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本文的研究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研究意义是通过对《资本论》文本的研究,试图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提供当代价值。本文以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划分标准,总结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以关于财富概念、财富创造、财富增殖、财富分配、财富毁灭等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划分标准,总结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财富使用价值为核心探究《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创造、增殖、分配、毁灭等逻辑发展过程,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创造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当代价值;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以及规范分析法。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财富使用价值为核心认为商品本身就是财富,《资本论》中对商品的研究即是对财富的研究;不足之处是缺乏对精神层面、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等财富内涵的理解。第2章《资本论》中财富的概述。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论》中财富的属性、源泉、表现形式及其价值量的度量尺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论》中财富的属性有两种,一种是满足人类使用需要的自然属性,一种是满足人类交换需要的社会属性;《资本论》中财富的源泉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界直接赐予,一个是人类劳动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而获得,并指出《资本论》中重点研究的是后一种来源的财富(商品);《资本论》中财富(商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是财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衡量尺度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个是外在尺度货币。第3章《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特性、增殖的过程以及增殖的实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特性,是对象化劳动的增殖、是区别于价值变大的增殖、是处于运动状态下不断变换物质外壳的增殖;《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过程,是不让渡价值、是遵守价值规律、是以不变资本为客观条件的可变资本的增殖过程;《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的实质,是工人劳动无偿创造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第4章《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程度。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程度的异化、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和分配、一般增殖程度的下降趋势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增殖程度的异化,表现为增殖价值异化为利润以及价值增殖程度异化为利润率,异化的原因是增殖价值的实质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遮蔽了;《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和分配,形成源于资本家阶级内部的竞争,分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社会范围的对立;《资本论》中财富(商品)价值一般增殖程度下降趋势,其外在原因是资本家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内在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第5章《资本论》中财富的毁灭。本章主要研究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矛盾导致财富的毁灭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其较高水平的原因是分工协作、机器大工业、科技应用,这三方面的作用导致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呈现无限扩大的可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性质是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其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商品)以价值为核心的分配方,工人被分配到的价值只有劳动力的价值,进而决定工人对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生产过剩,过剩的实质是财富(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超过对其价值的支付能力。第6章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启示。本章主要研究了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方面的启示、财富创造的生产力方面的启示、财富创造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启示、财富创造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启示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本章的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方面的启示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生产力方面的启示是,要坚持不断提高和解放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生产关系方面的启示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经济体制方面的启示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吴凯[9](2020)在《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20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莫里斯·多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尤其是辩证理性成为了其毕生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主要坐标系。在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中,他全方位运用和展现了辩证思想,从而使其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辩证理性的特征。具体看来,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整体演进,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不将其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概念。社会形态的变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历史始终处在不断演进、依次嬗递的逻辑与规律中。其次,科学理性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抽象谈论发展,而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根本上保证了劳动阶级解放的社会条件。再次,以整体视角研究社会发展。某一个社会构成要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命运,要坚持市场与计划的结合,反对经济决定论,重视人民主体作用,以全方位视角考察社会发展。最后,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命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动力。从历史演变来看,“市场社会主义”一词正式被经济学家广泛使用应该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斯、本杰明·沃德和阿伯拉姆·伯格森的经济学着作中,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作为象征着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的术语出现。直至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戴维·米勒详细论述了这一术语包括的内涵和外延,市场社会主义得到了普遍认同并开始了广泛的使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人们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思想理念,不同学者运用相异的研究方法,从各种角度出发,对苏联和东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析研究,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寻找方向和目标,并设计出了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在这一理论争鸣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选择可借鉴的重要思想财富。如果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看作是对高度集中模式的否定,逐渐接受运用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的过程,莫里斯·多布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进展轨迹和变革精神。他以辩证理性的方法和思想阐述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从最初支持中央计划局严密控制生产和消费,集中管理全部经济活动,到5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国家应该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推崇一种相对分散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试图建立一个在规模、目标和法定权威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的国家。多布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不需要泾渭分明的严格区分,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理论并不是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始终要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生长土壤,这体现了多布坚守“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认识框架,始终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作自己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第一,介绍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缘起。主要有四大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近代经济学传统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理论上看,多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解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看法,采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阶级分析等基本理论范畴。同时多布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提倡将经济研究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从实践上看,多布多次去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因而熟知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他提出的计划与市场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对当时的许多不发达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说明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他的思想是从比较与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为理论视角,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演进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首要动力。任何一种生产力都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框架内。生产力能否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有过突出的历史贡献,具有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对资本无限增殖的追求导致两极对立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级始终处于被压迫之中,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无论资本主义发生怎样地变化,都不能改变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符合历史进步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正是在扬弃资本主义后的逻辑指向。市场社会主义不论表现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找到体现价值的根基,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在经济和政治改革两方面探讨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的辩证发展和实践过程。批判性地考察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结合改革实践提升理论内涵,这正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路。第三,论述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性、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前瞻性。通过提炼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彰显其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纯粹的经济学理论,任何一个学者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之下。基于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立场,代表着资本主义私营企业主的利益。这种意识形态一方面自觉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资本家和富人服务,不断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促成工人阶级反抗意识的兴起,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最终生产出资本主义自身的掘墓人。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理性批判后,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秩序,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市场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核心问题是如何将计划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为多布辩证理性地思考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空间。兰格模式、分权模式、工人自治等模式强调社会主义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运行机制。通过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理论观点,为当代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有益思考。正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中,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主体、职能、价值成为了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论域。反思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国家职能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怎样理解国家治理的价值和逻辑,在当代依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议题。第四,评价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通过对《资本论》科学价值的考察中,多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理论生命力。通过与兰格模式的比较,凸显出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对理论演绎与经济现实发展双重问题的关注,使得多布实现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第三国际正统经济学框架的突破,以对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关系的理性探讨形式表现出来。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辩证考察,引领了英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发展,同时也为多布经济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维度。本文着眼于多布对社会发展辩证理性地思考,通过对多布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阐释,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还力图凸显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国家治理这一理念的前瞻性,并从哲学角度揭示多布市场社会主义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在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历史和逻辑关系中,多布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发展的视角和整体性的眼光看待社会的运行结构和秩序。通过总结多布市场社会主义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能够充分说明多布将社会主义作为自身的政治理想,是理性思考的客观结论,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的社会主义全面有序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宁静[10](2020)在《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等,是其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内经济关系的实际应用。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实践性,这个特征是马克思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又指导着现实情况的发展,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数字经济是当前各国现代化的助推器,是制造业变革的驱动器,是服务业新模式的孵化器,是国际合作的新热点。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需要运用马克思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并结合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获取优势。西安有必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以便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比较分析法等,理论联系实际,对西安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发展对策。西安市高校众多,人才济济,根据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和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西安需要大力笼络人才以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西安是陕西省重要的粮、菜、果畜基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城市,西安需要把握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衍生业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努力提高西安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生活中的价值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中的价值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
1.1 选题依据 |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体育 |
1.2.2 体育素养 |
1.2.3 价值论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8.1 研究创新 |
1.8.2 研究不足 |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
小结 |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
小结 |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
小结 |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
小结 |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
小结 |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典论述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早期探索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确立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逻辑 |
(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及其过程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 |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及其标准 |
一、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 |
二、演进阶段划分的标准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三大时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 |
第一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生产目的的伦理旨向 |
二、生产手段的伦理考量 |
三、生产与生态的和谐思想 |
第二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旧的生产制度的道德批判阶段 |
二、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阶段 |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阶段 |
四、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阶段 |
第三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发展生产力就是根本的善 |
二、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伦理 |
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原则 |
四、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 |
第一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互利——交换的伦理前提 |
二、契约——交换的伦理基础 |
三、公平诚信——交换的伦理原则 |
四、交换的伦理规范思想 |
第二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局部商品交换阶段 |
二、合计划的商品交换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阶段 |
第三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 |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 |
三、坚持等价交换 |
四、讲求诚实守信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 |
第一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分配目的伦理思想 |
二、分配手段伦理思想 |
三、分配伦理原则思想 |
第二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分配阶段 |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配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阶段 |
第三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分配主体:主导性原则 |
二、分配标准:兼顾公平效率 |
三、分配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 |
第一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节俭消费伦理思想 |
二、禁欲消费伦理思想 |
三、享乐消费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注重量的节约阶段 |
二、注重质的合理增长阶段 |
三、质量并重的可持续消费阶段 |
第三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适度消费 |
二、均衡消费 |
三、绿色消费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一节 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人民利益至上 |
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
二、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 |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经济公正 |
一、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经济公正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 |
第三节 经济伦理的目标旨向:和谐共生 |
一、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
四、和谐共生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经济伦理的实践手段:义利兼顾 |
一、肯定“求利”正当性 |
二、实现“义”和“利”的兼顾 |
结语: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实质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分析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指向 |
(一)在政策设计的总方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
(二)在市场层面,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
(三) 在政府层面,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7)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相关概念解析 |
0.3 研究现状分析 |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
1.2.1 酝酿萌发阶段 |
1.2.2 积极探索阶段 |
1.2.3 初步形成阶段 |
1.2.4 成熟完善阶段 |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论《资本论》中的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本论》中财富的概述 |
2.1 《资本论》中财富的属性 |
2.1.1 财富的自然属性是满足人类使用需要的有用物 |
2.1.2 财富的社会属性是满足人类交换需要的有用物 |
2.2 《资本论》中财富的来源 |
2.2.1 自然界直接赐予 |
2.2.2 人类劳动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获得 |
2.3 《资本论》中财富的表现形式 |
2.3.1 财富的特殊表现形式 |
2.3.2 财富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
2.4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量的度量尺度 |
2.4.1 财富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
2.4.2 财富价值量的外在尺度 |
第3章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 |
3.1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增殖的特性 |
3.1.1 对象化劳动的增殖 |
3.1.2 区别于价值变大的增殖 |
3.1.3 运动状态下的增殖 |
3.1.4 不断变换物质外壳的增殖 |
3.2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过程 |
3.2.1 不让渡价值的增殖过程 |
3.2.2 遵守价值规律的增殖过程 |
3.2.3 以不变资本为客观条件的可变资本的增殖过程 |
3.3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增殖的实质 |
3.3.1 增殖的价值是工人无偿创造的价值 |
3.3.2 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
3.3.3 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
第4章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的增殖程度 |
4.1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增殖程度的异化 |
4.1.1 财富增殖价值异化为利润 |
4.1.2 财富价值增殖程度异化为利润率 |
4.2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和分配 |
4.2.1 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的形成动因和过程 |
4.2.2 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下的社会分配 |
4.3 《资本论》中财富价值一般增殖程度呈下降趋势 |
4.3.1 短期利益的诱使是下降趋势的外在原因 |
4.3.2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下降趋势的内在原因 |
第5章 《资本论》中财富的毁灭 |
5.1 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生产力分析 |
5.1.1 社会化生产提高了财富生产的效率 |
5.1.2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高了财富生产的效率 |
5.1.3 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财富生产的效率 |
5.1.4 财富生产存在着无限扩大的可能 |
5.2 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生产关系分析 |
5.2.1 财富生产要素私人占有 |
5.2.2 财富分配以价值为核心 |
5.2.3 财富需求限制在既定范围内 |
5.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财富的毁灭 |
5.3.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 |
5.3.2 生产过剩导致财富转换不成货币 |
5.3.3 生产过剩通过毁灭财富恢复 |
第6章 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启示 |
6.1 财富创造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方面的启示 |
6.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 |
6.1.2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 |
6.2 财富创造的生产力方面的启示 |
6.2.1 坚持不断提高和解放发展生产力 |
6.2.2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6.3 财富创造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启示 |
6.3.1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 |
6.3.2 坚持按劳动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
6.4 财富创造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启示 |
6.4.1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6.4.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四、核心理念 |
五、莫里斯·多布的学术历程 |
第一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
1.1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 |
1.1.1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
1.1.2 以阶级分析为基本方法 |
1.1.3 《资本论》理论价值再考察 |
1.2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反思 |
1.2.1 对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客观评价 |
1.2.2 以经济计划性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
1.3 融合近代经济学传统 |
1.3.1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吸收和批判 |
1.3.2 传承与发展经验主义传统 |
1.4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总体理论环境 |
1.4.1 人民阵线运动的时代契机 |
1.4.2 共产主义小组的政治功用 |
1.4.3 1956年危机的历史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
2.1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2.1.1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动力 |
2.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
2.1.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 |
2.2 以批判资本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 |
2.2.1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或商业形式 |
2.2.2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制度 |
2.2.3 资本主义经济复苏的暂时性 |
2.3 以经济与政治双重演进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途径 |
2.3.1 市场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表征 |
2.3.2 政府与市场的理性组合模式 |
2.3.3 苏东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 |
3.1 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
3.1.1 作为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 |
3.1.2 作为哲学立场的意识形态 |
3.2 阶级意识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结构的反映 |
3.2.1 阶级意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
3.2.2 阶级斗争对于阶级意识发展的促进 |
3.2.3 社会主义对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增强 |
3.3 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 |
3.3.1 商业化模式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掩饰 |
3.3.2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展现 |
3.3.3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后果 |
小结 |
第四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性 |
4.1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哲学基础 |
4.1.1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
4.1.2 否定之否定原则 |
4.2 对社会主义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辩护 |
4.2.1 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历史意义 |
4.2.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范畴 |
4.2.3 集中管理与分散决策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合理设想 |
4.3 对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的重新审视 |
4.3.1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 |
4.3.2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实可行的 |
4.3.3 落后国家要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
小结 |
第五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前瞻性 |
5.1 现代化国家治理职能的主要内涵 |
5.1.1 坚持国家的治理主体地位 |
5.1.2 坚持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相结合 |
5.2 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切实增强 |
5.2.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能力悖论 |
5.2.2 市场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家能力的弱化与重构 |
5.2.3 工人自治作为改善国家治理效果的可行模式 |
5.3 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多维价值 |
5.3.1 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 |
5.3.2 提升国家治理有效性的客体价值 |
5.3.3 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协同价值 |
小结 |
第六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和评价 |
6.1 丰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6.2 深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 |
6.3 整体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
6.4 科学阐释资本主义的辩证发展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10)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
2.1.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
2.1.2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 |
2.1.3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
2.2 数字经济 |
2.2.1 数字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2.2.2 数字经济的内涵 |
2.2.3 数字经济的特征 |
3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及现状 |
3.1 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
3.1.1 经济试点带动整体发展 |
3.1.2 本土企业数字技术具有创新能力 |
3.1.3 区域级数字研发产业集群为主体 |
3.2 西安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支撑不足 |
3.2.2 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化不足 |
3.2.3 培育制度与引入制度欠缺 |
3.3 西安数字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经济水平规模不足无法获取充足的市场份额 |
3.3.2 产业结构限制导致西安输出的商品多为资源型和劳动型 |
3.3.3 缺乏针对性的人才培育和引进制度是影响价值和分公的源头 |
4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价值和优势 |
4.1 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价值 |
4.1.1 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4.1.2 数字经济可以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商品的价值 |
4.1.3 数据经济可以通过分工协作促进第三产业的创新发展 |
4.1.4 数字经济可以促进国际合作 |
4.2 西安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 |
4.2.1 科教优势 |
4.2.2 历史优势 |
4.2.3 政策优势 |
5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启示 |
5.1 大力笼络人才以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 |
5.2 大力发展数字衍生业以促进产业升级 |
5.3 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四、生活中的价值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史考察[J]. 钟祥财.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1(02)
- [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江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管理文化哲学应当探求和揭示价值创新思维规律——基于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反思性研究[J]. 周可真.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0(02)
-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源[J]. 李建勇,贺爱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11)
- [6]坚持、扞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J]. 丁堡骏. 当代经济研究, 2020(09)
- [7]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8]论《资本论》中的财富[D]. 李蔚然. 吉林大学, 2020(08)
- [9]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吴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10]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启示[D]. 宁静.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