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部分图书馆(室)所藏因明书目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徐晖,吴震[1](2021)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江苏高校图书馆与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20世纪50-60年代国内社会背景,回顾了江苏省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的历史过程,并确定了分期。同时,记录了协作组织、演变历史、主要活动、里程碑事件、重要人物及影响力,评价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最后介绍了江苏省各大系统图书馆的规模、管理体系,起到了补齐史料的作用。
魏京翔[2](2021)在《闵明我及其着述研究 ——以《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中心》文中认为
丁斯甘[3](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研究表明《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闫瑞[4](2020)在《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文中提出清廷仿前朝易代修史之传统纂修《明史》。学界目前关于《明史》纂修过程、清前期诸帝与修史的关系、修史人员的建议与成果、史稿之源流考订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本文关注《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考察其书写进程,并以殿本《明史》序与论赞为核心对比前后论断之差异,探究清廷的论史标准与价值取向,并透视清初学术与政治的互动。考察《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进程,按照史家论史空间的大小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康熙帝拒绝钦定之名,给史家论断明代历史留下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纂修官汪琬、尤侗、倪灿、毛奇龄、姜宸英、沈珩、王原、潘耒等皆留下序与论赞的成果。第二阶段,康熙帝的谕令对史家的论断产生影响,但裁定综合性史稿的主要负责人万斯同、熊赐履、王鸿绪的序与论赞书写仍有较强的个人色彩。第三阶段,雍正年间,汪由敦、陆奎勋、陶贞一、金门诏、万邦荣等皆撰有部分篇目的序与论赞,殿本《明史》序与论赞乃是秉持康熙帝之圣意来论断明代历史。第四阶段,乾隆帝以钦定之名对《明史》序与论赞作修改,史权完全服膺于君权。以殿本《明史》序与论赞为核心,与潘耒《书纂修五朝史传后》、国图藏《明史纪传》313卷、《续修四库全书》收录之《明史》416卷、王鸿绪《明史稿》310卷、钦定《四库全书》收录之《明史》中的序与论赞作比较研究,可以考知序与论赞书写过程中形成的诸文本间的先后承袭关系、变化,以及论史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前后差异。在论断明代重大事件方面,序与论赞对明初太祖杀戮功臣、“靖难”、“大礼议”、明亡等重要事件的书写转变最为明显。在论断明代制度损益方面,清廷关于明太祖分封诸王、罢黜宰相的论断也曾发生翻转。在臧否人物方面,序与论赞对明代帝王的评价、褒贬诸臣的尺度都有变化。在论断明代学术与道德方面,围绕儒林的书写、忠义的选择,都曾发生争议。另外,明代宦寺之祸炽烈,《明史》纂修过程中相关序与论赞对于祸乱责任的归属论说曾有变化。纵观清修《明史》,康熙年间,史家见解尚有一定呈现空间,雍、乾年间,只能秉持圣意论史,史家见解溶消于君主择定的书写基调中。清廷专注维护君主权威,对朝臣的评价尺度趋于严格。同时,清廷坚持“明实亡于神宗”之说,突出万历以后的社会危机,以构建明清易代的合理性。另外,清廷尊理学为儒学正统,强调学术与政治相表里,在《明史》序与论赞中突出道德教化。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臧亚萍[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认为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胡永杰[6](2019)在《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文中认为郑振铎先生是中国着名的藏书家、文学史家、目录学家、历史考古学家、作家、翻译家等,他还是一名杰出的俗文学史家,由他的努力开创了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建立,并且一生致力于俗文学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理论研究、抢救保护与相关社会活动的推广,成果颇丰。此篇论文试图对郑振铎藏书、学术论着、编辑出版、影印古籍等中的俗文学古典文献进行详细地梳理,综合运用文献搜集法、整理归纳法、数据分析法、考证论述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首先在第一章梳理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学术渊源,其次在第二章论述郑振铎俗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另外在第三章阐释郑振铎俗文学理论研究的文献学特色,最后在第四章介绍郑振铎对国内外中国俗文学文献的推广与保护。此篇论文从文献学的学术视角出发,对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论证,从中窥探中国古代俗文学的理论发展脉络,阐发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的研究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中国俗文学史、更加完善郑振铎的相关研究。
邹虎[7](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索南多杰[8](2018)在《当代藏文文献目录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藏文文献目录学是藏学研究的基础,是探索藏学研究的重要门径,当代藏文文献目录学伴随着藏学研究的发展,其研究趋向于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范围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并首次有寺院以外的科研机构和单位涉足目录学领域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就以这一时期藏文文献目录学发展为主线,较全面地展示和分析这时期藏文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成果。
王杰[9](2017)在《日释圆行请来经目考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僧人圆行受仁明天皇之敕入唐,在长安青龙寺学习真言教法。次年,圆行携带大量佛经、佛像、佛教仪轨等归国,并将其登记造册,编成《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作为着名的入唐八家求法录之一,它是研究唐代中日两国书籍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本文绪论对圆行的生平经历及其请来目录的内容版本、相关研究作了简略介绍,正文主要考证《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着录的佛教经籍,而不涉及佛像等道具,故颜曰“日释圆行请来经目考”。按照目录原来的条目顺序,逐条考证分析每部经书于后世书目的着录情况,以及在中日两国后世的流传概况。其考证范围,主要分为撰者或译者考证和经书考证两方面。前者主要依据《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以及历代目录;后者则除了依据中日佛经目录、古代公私目录外,还要看中日后世经藏是否收录。其中重点关注同书异名或同名异书问题、佛经的单译异译问题、是否从它经抽出译(别生)等情况、历代不同藏经收录的问题。最后还考察了敦煌出土文献是否收录,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以发现异同,对其进行简要分析。通过本文考证,可知圆行请来目录中77部经书,多数在敦煌残卷和宋代以后藏经、书目中亦有保存或着录。另有21部佛经仅见于日本藏经,中土于唐宋之际已经亡佚。晚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最早着录了其中7部,开始了近代日本佛经回传之路。中国与域外的“书籍之路”并非仅仅是单向的书籍流出,而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中土书籍的域外之旅,不仅推动了域外地区的文明进程,而且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保存了文明的火种。
郑春汛[10](2017)在《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编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1862-1937)是专科目录发展史上的高峰期,数量和质量远超其他目录类型。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资料排查,搜集到清末民初334专科目录并制作年表,厘清了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规律。
二、国内部分图书馆(室)所藏因明书目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部分图书馆(室)所藏因明书目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50-60年代的江苏高校图书馆与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缘起、对象与综述 |
2 20世纪50-60年代江苏省三大系统图书馆 |
2.1 江苏省公共文化系统图书馆 |
2.2 江苏省科研系统图书馆 |
2.3 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 |
3 江苏省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的缘起 |
4 江苏省图书馆协作活动的发展(1951-1966年) |
4.1 江苏省图书馆跨系统协作的起步(1951-1956年) |
4.2 江苏省图书馆委员会、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时期(1957-1966年) |
4.2.1 目录索引和专题资料目录编制工作 |
4.2.2 馆际互借服务与开放阅览服务 |
(1)扩大馆际互借服务。 |
(2)发放阅览证,开放外单位读者的阅览服务。 |
(3)拓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渠道。 |
4.2.3 书刊协作采购与联合编目 |
(1)组织全省的图书整理和交换调配。 |
(2)外文书刊协调采购。 |
(3)中文新书集中编目。 |
4.2.4 图书馆人员业务培训与在职教育 |
(1)短期培训。 |
(2)在职继续教育。 |
(3)函授教育。 |
(4)分类型的图书馆对口业务辅导。 |
5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在20世纪50-60年代协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
6 结论 |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通报》概况 |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
第二节 《通报》概况 |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
一、《通报》目录索引 |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
一、语言比较研究 |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
一、“Tibet”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
四、《通报》的影响力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基本概念与问题的提出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 关于《明史》纂修及修订过程的研究 |
(二) 关于清初诸帝与《明史》纂修之关系的研究 |
(三) 关于《明史》纂修人员的研究 |
(四) 关于《明史》诸稿源流考订的研究 |
(五) 关于《明史》部分序与论赞的研究 |
三、 研究意义与框架 |
第一章 《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进程 |
一、 首次进呈史稿御览前序与论赞的书写 |
(一) 未有回应的御制论断之请 |
(二) 纂修官分班阄派拟稿阶段序与论赞的书写 |
(三) 总裁官分任专阅拟稿阶段序与论赞的书写 |
1. 总裁官分任专阅时间考 |
2. 总裁官分任专阅成果中的序与论赞 |
3. 潘耒《书纂修五朝史传后》与陈廷敬分任专阅之关系 |
(四) 徐元文等首次进呈史稿并恭请御制论断 |
二、 康熙年间监修官、总裁官裁定史稿阶段序与论赞的书写 |
(一) 万斯同协助监修官、总裁官审定序与论赞 |
1. 万斯同在馆修史之成果 |
2. 《明史列传稿》267卷与《明史纪传》313卷中的序与论赞 |
(二) 熊赐履删改润色叙与论赞 |
(三) 王鸿绪重撰序、废去论赞 |
三、 雍正年间序与论赞的书写 |
(一) 是否添加论赞的讨论 |
(二) 纂修官修订序、增补论赞 |
四、 乾隆年间序与论赞的书写 |
(一) 乾隆帝御览武英殿本《明史》序与论赞 |
(二) 乾隆帝钦定四库本《明史》序与论赞 |
小结 |
第二章 《明史》序与论赞书写的指导思想 |
一、 史馆内序与论赞的书写原则 |
(一) 严谨考据,据实直书 |
(二) 勿主一说,持论允平 |
(三) 避免门户之见 |
二、 诸帝的修史要求 |
(一) 康熙帝:称美帝王,肯定明代流风善政 |
1. 二十六年,康熙帝指示修史人员不得徒肆议论 |
2. 三十一年,康熙帝再次指责议论失平,修史人员恭请御制论赞 |
3. 三十六年,康熙帝敕谕有关明代历史之系统性看法 |
4. 四十三年,康熙帝再斥修史人员任意妄作,坚辞御制定论 |
(二) 雍正帝:符合圣意的官方记载才是信史 |
(三) 乾隆帝:史书须经帝王亲阅鉴定 |
小结 |
第三章 《明史》序与论赞对重大事件的议论 |
一、 关于明太祖诛戮功臣的议论 |
(一) 修史之初关于太祖诛戮功臣的公论 |
(二) 潘耒、万斯同对太祖诛戮功臣的评价 |
(三) 熊赐履对太祖诛戮功臣的评价 |
(四) 殿本《明史》对太祖诛戮功臣的评价 |
二、 关于“靖难”的议论 |
(一) 潘耒的“靖难”评价 |
(二) 万斯同、熊赐履“靖难”评说之微调 |
(三) 王鸿绪“靖难”评论之变化 |
(四) 杨椿对王鸿绪的诘难 |
(五) 康熙、乾隆二帝的“靖难”书写基调 |
1. 康熙帝称美明朝诸帝的修史基调与殿本《明史》的“靖难”评价 |
2. 乾隆帝的“靖难”评说与四库本《明史》的修订 |
三、 关于“大礼议”的议论 |
(一) 万斯同的“大礼议”评价 |
1. 万斯同私人文集中的“大礼议”评说 |
2. 《明史纪传》313卷中的“大礼议”评价 |
(二) 熊赐履的“大礼议”评价 |
(三) 殿本《明史》的“大礼议”评价 |
(四) 四库本《明史》的“大礼议”评价 |
四、 关于亡国的议论 |
(一) 清初史家关于亡国的众说纷纭 |
(二) 康熙帝“明亡于神宗”认识的形成 |
(三) 殿本《明史》中“明亡于神宗(万历)”说的贯彻 |
小结 |
第四章 《明史》序与论赞对制度损益的议论 |
一、 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
(一) 万言《诸王世表叙》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
(二) 熊赐履进呈稿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
(三) 王鸿绪史稿与殿本《明史》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
(四) 雍正、乾隆二帝逆转《明史》关于分封的议论 |
1. 雍正帝对分封的彻底否定与殿本《明史》对分封的议论 |
2. 乾隆帝与四库本《明史》对分封的彻底否定 |
二、 关于罢黜宰相之得与失的议论 |
(一) 修史初期多论明太祖废相之失 |
(二) 王鸿绪史稿与殿本《明史》对废相得失的搁置 |
(三) 乾隆帝否定“天下治乱系宰相”与四库本《明史》的修订 |
小结 |
第五章 《明史》序与论赞臧否人物的标准 |
一、 对明代君主的评论 |
(一) 熊赐履对明代君主的称美与诘责 |
(二) 殿本《明史》秉持康熙帝之修史基调 |
(三) 四库本论赞对君主乾纲独断的强调 |
二、 褒贬诸臣的尺度 |
(一) 名节功业孰为重 |
(二) 进取是否为正途 |
(三) 学问是否醇正 |
(四) 得君柄政是否合宜 |
小结 |
第六章 《明史》序与论赞对学术与道德的议论 |
一、 关于“儒林”的议论 |
(一) 由《理学传》设想到总归《儒林传》的决定 |
(二) 熊赐履对明代儒林的宽泛概论 |
(三) 王鸿绪以学派脉络分卷论述明代儒林 |
(四) 陆陇其入祀与殿本《儒林传》浓厚的政治教化 |
二、 关于忠义的议论 |
(一) 清初廷臣褒奖忠义之请 |
(二) 修史之初史家的忠义之论 |
(三) 熊赐履的“忠义”观 |
(四) 王鸿绪史稿至殿本《明史》的明代“忠义” |
三、 关于宦寺之祸的议论 |
(一) 宦寺之祸在于君主之任人唯亲 |
(二) 宦寺之祸在于党人之附丽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一、概念厘定 |
二、研究范围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成果述略 |
二、研究专着 |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性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
一、出版数量变化 |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
二、发展成因探析 |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
一、复苏期(1981-1991) |
二、探索期(1992-2002) |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
一、设置类型分析 |
二、表现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
一、部门设置特点 |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
第一节 内容策划 |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
二、策划作者分析 |
三、策划整理形式 |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
第二节 形式策划 |
一、开本设计分析 |
二、封面设计分析 |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
第一节 宣传策划 |
一、宣传方式多样 |
二、三种主要方式 |
第二节 营销策划 |
一、营销渠道特点 |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二、研究状况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学术渊源 |
第一节 近代文学运动引发郑振铎对俗文学的关注 |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促进郑振铎俗文学研究的形成 |
第三节 抢救民族珍稀文献坚定郑振铎的研究道路 |
第二章 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文献基础 |
第一节 郑振铎藏书中的俗文学文献 |
一、小说类 |
二、曲类 |
三、弹词、鼓词、宝卷等“变文”类 |
四、版画类 |
第二节 郑振铎收藏俗文学文献的目录特色 |
第三节 郑振铎收藏俗文学文献的版本价值 |
一、多收善本、异本 |
二、收藏珍稀版本 |
第三章 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撰写《中国俗文学史》创立俗文学学科 |
一、提出俗文学的观念 |
二、划分俗文学的类型 |
第二节 以俗文学视角阐释文学史 |
一、侧重俗文学的内容 |
二、图说文学史的方式 |
第四章 郑振铎对俗文学文献的推广与保护 |
第一节 郑振铎对俗文学文献的推广 |
一、编辑校订俗文学文献 |
二、影印俗文学文献善本 |
第二节 郑振铎对俗文学文献的保护 |
一、对珍稀俗文学文献的抢救保护 |
二、对海外中国俗文学文献的关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
一、文字书写传承 |
二、前代字书贮存 |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
四、借字 |
五、新造俗字 |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
参考文献 |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
凡例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8)当代藏文文献目录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藏文文献目录学的研究与发展 |
(一) 目录学理论研究 |
(二) 工作研究 |
(三) 藏文文献分类 |
(四) 专题研究 |
(五) 藏文文献整理与目录 |
1. 大藏经整理目录 |
2. 古籍综合目录 |
3. 图书与论文资料索引 |
4. 档案与其他 |
(六) 文献数字化与着录标准化研究 |
二、当代藏文文献目录学发展启示 |
(一) 继承与创新, 保存藏文文献目录自身的特点 |
(二) 紧随时代的步伐, 不断丰富馆藏藏文文献目录 |
(三) 加强分类体系和着录方法研究, 不断完善藏文图书分类研究 |
(四) 加强藏文文献数字化建设, 使人们了解藏文化、共享藏学研究成果 |
(9)日释圆行请来经目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圆行及其《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 |
1. “入唐八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
2. 圆行生平经历考证 |
3.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的内容与流传版本 |
(二) 前人研究综述 |
1. “八家目录”的总体性研究 |
2. 相关佛藏编纂与佛籍研究 |
3. 相关敦煌佛籍收录 |
(三) 考释凡例 |
一、《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仪轨》一卷 |
二、《白伞盖佛顶仪轨》一卷 |
三、《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 (依“忉利天王宫会所说经”译) |
四、《苏悉地法》一部二卷 |
五、《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一部三卷(般若三藏译) |
六、《降三世仪轨》一卷(遍智阿阇梨指授) |
七、《与金刚弟子入坛受灌顶法经》一卷 |
八、《金刚吉祥大成就品经》一卷(亦名《五眼经》,出《金刚顶峰经》) |
九、《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一卷 |
十、《最上乘受菩提心戒及心地秘决》一卷(三藏善无畏依密教出,弟子一行记) |
十一、《总释陀罗尼义赞》一卷 (三藏不空奉诏译) |
十二、《水自在经》一卷 (亦名《佛说圣者摩尼跋驮罗尼菩萨陀罗尼经》) |
十三、《金刚界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一卷(不空三藏说) |
十四、《胎藏教法并金刚界金刚名号》一卷(内供奉义操集) |
十五、《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一部二卷(宝云三藏译) |
十六、《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梵汉两语相对着本) |
十七、《辨梵文汉字功德及出生一切文字根本次第》一卷 |
十八、《北方毗沙门天王随求护法真言》一卷(不空三藏别行翻译) |
十九、《大自在天法则仪轨》一卷 |
二十、《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 (三藏金刚智译) |
二十一、《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一部二卷(三藏善无畏) |
二十二、《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 (不空三藏译) |
二十三、《佛说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二十四、《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 (三藏不空译) |
二十五、《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六、第三十两卷 |
二十六、《大圣文殊菩萨八字陀罗尼念诵法》一卷(三藏菩提票使净智金刚译) |
二十七、《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经》一部二卷 (三藏善无畏译) |
二十八、《大日经序》一卷 |
二十九、《五字陀罗尼颂》一卷 |
三十、《一切如来莲花大曼荼罗品》一卷 |
三十一、《摩利支天经》一卷 |
三十二、《佛说十力经》一卷 |
三十三、《佛说回向轮经》一卷 |
三十四、《佛说十地经》九卷 |
三十五、《梵字佛母孔雀明王经》一部三卷 |
三十六、《唐梵文字》一卷(闲解此文字一二年间堪翻经) |
三十七、《梵字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梵汉两字相对) |
三十八、《梵字悉昙》一卷 |
三十九、《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 (为用证本再请来) |
四十、《庄严菩提经》一卷(罗什三藏译) |
四十一、《梵网经》下卷(楷本) |
四十二、《佛说入佛境界经》一部二卷 |
四十三、《楞伽抄》一部五卷(缺第一) |
四十四、《楞伽经集义》一部五卷 |
四十五、《楞伽经大义证成钞》一部二卷 |
四十六、《花严法界观玄镜》一卷(澄观法师撰) |
四十七、《般若心经义》一卷(智开法师撰) |
四十八、《般若心经要决义》一卷 |
四十九、《般若心经注》二卷(一卷,净觉师注) |
五十、《般若心经疏》一卷(献诚法师撰) |
五十一、《金般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释疏》一部二卷(崇圣寺沙门鹿栗撰) |
五十二、《大佛顶经疏》一部三卷 (维殷师述) |
五十三、《最胜经疏》六卷(沼法师述,为证本再请求) |
五十四、《阿弥陀经疏》一卷 (大乘基师撰) |
五十五、《阿弥陀经随缘义钞》一部(智首法师集) |
五十六、《襄阳嘉祥抄》一卷(道印集记) |
五十七、《百法明门论疏》一卷 (忠法师述) |
五十八、《成唯识论疏》一部十卷(清素法师述) |
五十九、《新集百法手抄》一部六卷 |
六十、《百法论义聚》一部十卷 (清素法师述) |
六十一、《成唯识论疏》十卷(清素法师述) |
六十二、《法苑珠林》一部十卷 (道法师撰) |
六十三、《百论疏》一卷 (娥眉山沙门惠高述) |
六十四、《中论旨归》一卷 |
六十五、《百喻伽陀》一卷(内供奉义琳法师述) |
六十六、《内明义心》一卷(道巇法师撰) |
六十七、《内明略集记》一卷 |
六十八、《大乘观心论》一卷(玄奘法师译) |
六十九、《比丘含注戒本》一卷(太一山沙门道宣述) |
七十、《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善导法师撰) |
七十一、《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一部二卷 (善道师撰) |
七十二、《小止观》一卷(天台山智顗禅师撰为用证本所请) |
七十三、《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
七十四、《俱舍论颂疏》一部六卷 (圆晖法师撰) |
七十五、《劫章论颂》一卷 (世亲菩萨造,三藏义净译) |
七十六、《劫章颂疏》一卷 (峯山沙门遍智集) |
七十七、《南宗定是非论》一卷(河南府独孤师撰) |
余论 |
附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编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编撰的历史分期 |
1.1传统目录主导期 |
1.2新旧类型学科目录并存期 |
1.3新旧类型学科目录对战期 |
1.4融合成熟期 |
1.4.1收录范围最大化 |
1.4.2编撰体例成熟完善 |
1.4.3编目活动社会化、作者专业化 |
1.5衰落期 |
2清末民初专科目录发展规律初探 |
附录 |
1862年 |
1875年 |
1876年 |
1879年 |
1893年 |
1894年 |
1898年 |
1899年 |
1901年 |
1903年 |
1904年 |
1906年 |
1908年 |
1909年 |
1910年 |
1911年 |
1912年 |
1913年 |
1914年 |
1915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1922年 |
1923年 |
1924年 |
1925年 |
1926年 |
1927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1年 |
1932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936年 |
1937年 |
具体年月失考的 |
四、国内部分图书馆(室)所藏因明书目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50-60年代的江苏高校图书馆与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述评[J]. 徐晖,吴震.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06)
- [2]闵明我及其着述研究 ——以《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中心[D]. 魏京翔.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4]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D]. 闫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D]. 胡永杰.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当代藏文文献目录学研究综述[J]. 索南多杰.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01)
- [9]日释圆行请来经目考释[D]. 王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10]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编撰研究[J]. 郑春汛. 图书馆杂志,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