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心电图比较研究

中老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心电图比较研究

一、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心电图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嘉轩[1](2021)在《应用多尺度熵算法分析站桩及顺腹式呼吸训练的心身协同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现代人工作生活中持续的高强度脑力负荷与持续的不良情绪易累积成反复的疲劳从而造成不可逆的身体损伤,反之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忍受疾病症状,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临床往往重视对身体疾病的治疗,心身两个层面的互动作用容易被忽视。气功的三调合一操作特点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身,呼吸是连接心身的桥梁,从养生和治疗角度开展呼吸调节对身心的交互作用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在中医整体观和气功“三调合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无基础疾病受试者三圆式站桩功和/或顺腹式呼吸干预前后中枢、自主神经以及平衡功能的同步与阶段评估,应用多尺度熵算法探寻调身与调息对复杂系统的生理效应及身体内部结构间关系。研究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择72名无基础疾病的受试者进行为期8周的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或仅三圆式站桩功干预,其中集中培训2周,辅导训练6周。根据研究设计在入组0周和8周进行脑电、心电、足底压力信号的阶段性采集和同步监测,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期和干预后时间序列上连续的站桩前静息态、站桩态、站桩后静息态、站桩调息态(对照组模拟站桩调息态)、站桩调息操作后的静息态同步监测,使用多尺度熵的方法分析脑功能活动复杂度,心率变异水平及复杂度,平衡变化区间及复杂度,并通过因果关系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平衡调节系统间的变化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校正对组间和组内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调身与调息对各复杂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分为5个部分:1.调息操作效应干预组干预后各操作状态呼吸频率较基线期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对照组仅在模拟站桩调息态出现显着差异(P<0.05),且呼吸频率在14.85次/min。干预组呼吸时腹部起伏幅度的峰值间期在站桩态(7.39)、站桩调息态(9.11)和其后的静息态(7.57)与基线期(4.52)形成显着差异(P<0.05),提示干预组的呼吸频率下降,同期对照组未出现明显变化。对照组干预后的胸腔呼吸起伏度高于干预组,且腹腔呼吸起伏度低于干预组,提示呼吸方式和幅度得到有效调节。2.“心”调节效应(1)干预组站桩调息态的导联间连接水平最低,随后静息态3显着提升;对照组的站桩态和静息态2的导联间连接水平最低,静息态3的连接度仍低于干预组。(2)多尺度熵比较发现对照组基线期(0.858)与静息态1(0.785)、静息态2(0.628)和站桩调息态(0.599)出现显着差异(P<0.05),且模拟站桩调息操作态的复杂度最低。提示调息操作对脑功能活动的复杂度提升高于仅进行调身操作;干预后干预组的多尺度熵均值大于对照组,仅在站桩态低于对照组(干预组0.688,对照组0.718),提示身息同调和调息操作均有提升大脑功能活动复杂度的作用。3.“身”调节效应(1)两组干预后不同操作状态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均呈现下降趋势。提示调身和调息操作过程中混杂了肌肉调节与呼吸因素影响,导致短时间内的稳定性下降,但随着气功操作的进行,稳定性逐渐回升,干扰因素影响降低。(2)多尺度熵比较发现干预组的值整体低于对照组,仅在站桩态略高与对照组。提示仅调身操作对平衡系统的复杂度具有提升作用,且在加入呼吸操作后对干预组的平衡系统复杂度产生了干扰,需要进一步的操作融合。4.内脏功能调节效应(1)在不同操作状态的心率R-R间期纵向比较中,干预组干预后R-R间期增加,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R-R间期仅在站桩调息态略高于基线期且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状态均低于基线期。干预后对照组R-R间期分布范围从基线期的0.739缩小至静息态3的0.685;干预组则从基线期的0.758升至站桩态的0.873。对照组心率变异度小于干预组。两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各操作状态干预组的R-R间期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各操作状态的心率始终高于干预组,且在模拟站桩调息操作态的心率最高,达98.60次/Min。两组均在站桩态和站桩调息态操作时心率上升,其后的静息态(静息态2、静息态3)有所下降。与体育运动时的心率变化趋势相似,但能够在后续静息态中迅速恢复。(2)两组多尺度熵结果均表现为基线期复杂度略高于干预后,干预后各静息态操作的复杂度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始终高于干预组,提示调身操作对心率复杂度具有更大影响,原因可能是呼吸操作有待进一步融合从而达到“心身协同”状态。5.“心身协同”效应(1)呼吸信号与脑电活动的因果关系比较中,干预组在站桩调息态操作时连通程度最高,对照组在站桩态的连通度更高。提示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训练使干预组受试者的意识性呼吸操作更强。(2)呼吸与心电的因果关系比较中,干预组在站桩前静息态(静息态1)最高,提示干预后内脏神经活动受呼吸影响较基线期增大,意味着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的干预使干预组能够熟练通过调息操作对内脏神经功能活动进行调节,同期对照组则不具备这一能力。(3)呼吸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因果关系比较发现两组都呈现弱连通态势,两组在站桩调息态和静息态3(站桩调息操作后的静息态)操作的时序趋势均保持上升,干预组两信号连通性远大于对照组,体现了顺腹式呼吸操作与过度注意呼吸在平衡效应上的差别。(4)从脑电与心电的因果关系看出,干预组干预后中枢与内脏神经活动的连通性较干预前显着提升,对照组在模拟站桩调息态操作时的两信号连通性强于干预组,这一现象可能源于调息操作与过度注意呼吸操作对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差异。(5)脑电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的因果关系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站桩调息态操作时两信号连通性最强。同期对照组站桩态操作时两信号间连通性最强。干预组在时间序列上呈现连通性上升,同期对照组则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照组两信号间的连通性远强于干预组。这一结果可能归因于呼吸信号成为平衡系统调节的混杂因素,相比呼吸对平衡的调节,意识主动性的神经-肌肉系统调节更为灵敏。(6)心电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在各操作状态间的因果关系均较小,两组均未出现显着因果关系。可能与此分析方法不适用于表现两系统间因果关系功能活动水平有关。研究结论1.复杂度(1)三圆式站桩功配合调息操作干预后的脑功能活动复杂度高于仅进行三圆式站桩功调身操作,调身与调息相配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具有更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2)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操作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有调节作用;气功的调身与调息训练均具有调节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趋势,有助于维护心肺系统。(3)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的操作方式能够稳定平衡系统,且效果优于仅进行调身操作。2.因果关系(1)通过有意识的主动性调息操作沟通身体内外,加强系统间的协调配合,对各系统间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优于仅进行调身训练,有助于人体不同系统的沟通与调控。(2)体现了气功操作的后续效应,凸显了顺腹式呼吸操作与过度注意呼吸的差别。

杨帅[2](2021)在《综掘工作面支护工作业能力衰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宁思渊[3](2021)在《针刺次序对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桓娜[4](2021)在《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文中认为如何有序推广和促进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临床病情评估、预后价值,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断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冠心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治疗方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已被纳入指南并作为Ia级推荐。介入术后CHD患者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CRF)的恢复离不开以运动处方为核心的CR。既往研究证实,依据CPET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可以提高患者CRF、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亦有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肌血管、防治冠脉斑块发生再破裂等作用。但基于CPET参数评价包含活血化瘀药、运动疗法在内的CR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据此提出假说:通过评价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02kg)、运动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具有改善作用。基于CRF各项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心主血脉、肺主气化生理特点,CPET参数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索CPET参数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的显着因素,进而建立CHD不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模型。本研究将从CPET临床评价和诊断作用出发,为揭示丹参多酚酸盐提升CRF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CHD患者中医辨证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和新思路。研究一: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及CPET参数与CH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所有来医院就诊且行CPET检查患者,采集四诊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并收集CPET结果。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比两组各种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CH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成年CPET受试者,其中CHD组397例(35.2%)、非冠心病组731例(64.8%):1.1 CHD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血瘀证候者332例(34.87%)气虚证候者266例(27.94%)、痰浊证候者 240 例(25.21%)。1.2 非冠心病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气虚证候者495例(36.32%)、痰浊证候者394 例(28.91%)、血瘀证候者 211 例(15.48%)。2 CPET 参数中和 CHD 显着相关的是 VTV02、ATVO2kg、METs、ATO2Plus、O2Plus、ATRER(P<0.05),构建CHD预测回归模型,其ROC曲线面积为0.767(95%CI:0.738,-0.795;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01,其最佳分界点为0.610。3 不同中医证候的CHD与CPET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面:3.1 CPET参数中和CHD气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02占预计值、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气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95(95%CI:0.763,-0.828;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56,其最佳分界点为0.643。3.2 CPET参数中和CHD气滞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O2Plus(P<0.05),构建CHD气滞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20(95%CI:0.697,-0.94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1,其最佳分界点为0.602。3.3 CPET参数中和CHD痰浊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构建CHD痰浊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6(95%CI:0.718,-0.79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93,其最佳分界点为0.589。3.4 CPET参数中和CHD血瘀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血瘀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38(95%CI:0.696,-0.781;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64,其最佳分界点为0.389。3.5 CPET参数中和CHD阳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O2Plus(P<0.05),构建CHD 阳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8(95%CI:0.673,-0.8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513,其最佳分界点为0.693。3.6 CPET参数中和CHD阴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METs和ATO2Plus(P<0.05),构建CHD阴虚证候要素的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60(95%CI:0.775,-0.9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36,其最佳分界点为0.709。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CPET测试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别方面,CHD组和非冠心病组排列前三位的均是气虚、痰浊、血瘀证候要素。2在CHD与CPET参数相关性分析方面,筛选得出VT V02、AT VO2kg、METs、AT O2Plus、O2Plus、ATRER(P<0.05)六个 CPET 参数为 CHD 的独立危险因素。3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中CHD与CPE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1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02kg%pred、METs、ATO2Plus、O2Plus(P<0.05);3.2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滞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O2Plus(P<0.05);3.3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痰浊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3.4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血瘀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3.5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 阳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02kg%pred、O2Plus(P<0.05);3.6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阴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METs和ATO2Plus(P<0.05)。研究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CPET参数及机理代谢指标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采纳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纳入60例1年内接受介入治疗稳定性CHD患者。随机分配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治疗1周,随访1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V02kg 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占预测值百分比(V02kg peak%pred)、METs,次要疗效指标为CPET其他参数、血瘀证、中医症状量表以及焦虑抑郁量表等,机理代谢指标包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活性氧(ROS)表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信息和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主要疗效指标1.1 peakV02kg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分别提升0.231、0.102,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出 0.129(95%CI:-1.310,1.569;P>0.05)。1.2 peakV02kg%pred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分别提高0.826、0.840,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14(95%CI:-5.118,5.091;P>0.05)。1.3 METs值结果显示: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METs值分别提升0.068、0.042,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升高 0.026(95%CI:-0.384,0.435;P>0.05)。综上主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2.1 CPET其他参数2.1.1 在无氧阈公斤摄氧量(ATVO2kg)方面,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基线值下降1.422,对照组则较基线增加1.159,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581(95%CI:-5.966,0.805;P>0.05)。2.1.2 在摄氧量(O2Plus)、无氧阈氧脉搏(ATO2Plus)方面,经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水平分别增加0.296vs0.154、2.742vs0.498,治疗组比对照组多提升0.142(95%CI:-0.687,0.972;P>0.05)、2.244(95%CI:-2.780,7.267;P>0.05)。2.1.3 在呼气末CO2分压(PETC02)方面,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341,对照组增加2.49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835(95%CI:-5.536,-0.133;P<0.0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氧阈呼气末CO2分压(AT PETC02)方面,用药4周后试验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552,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高2.21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764(95%CI:-5.731,0.202;P>0.05)。2.1.4 在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值方面,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773,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升0.347,两组校正均数差为-1.120(95%CI:-4.607,2.367;P>0.05)。2.2 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较基线分别下降5.177vs3.389、2.333vs1.867,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多出对照组 1.788(95%CI:-4.984,1.408;P>0.05)、0.467(95%CI:-1.772,0.838;P>0.05)。2.3 焦虑抑郁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较基线水平分别下降0.711vs0.611,0.442vs0.483,治疗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高1.321(95%CI:-7.522,4.880;P>0.05)、(95%CI:-1.423,0.456;P>0.05)。2.4 心肌损伤标记物: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较基线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心脏彩超指标: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0.573,对照组升高0.227,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多增加0.347(95%CI:-1.518,2.211;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基线水平下降0.608,对照组较基线增加0.14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749(95%CI:-2.242,0.745;P>0.05)。综上除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次要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机理代谢指标3.1 ATP、ADP、AMP 含量3.1.1 AT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AT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891,对照组增加0.18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加0.706(95%CI:-1.500,2.911;P>0.05)。3.1.2 ADP: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D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674,对照组下降0.045,两组校正均数差为0.719(95%CI:-1.588,3.027;P>0.05)。3.1.3 AM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MP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28,对照组下降0.57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343(95%CI:-0.310,0.996;P>0.05)。3.2 CAT、MDA活性、SOD含量及ROS表达3.2.1 CAT: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CAT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290,对照组增加0.188,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长0.103(95%CI:-0.319,0.525;P>0.05)。3.2.2 MDA: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MDA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94,对照组下降0.242,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52(95%CI:-0.351,0.247;P>0.05)。3.2.3 SOD: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SOD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382,对照组增加0.49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109(95%CI:-0.924,0.707;P>0.05)。3.2.4 ROS: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ROS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16.399,对照组下降2.542,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高出13.856(95%CI:-72.010,44.298;P>0.05)。综上机理代谢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康复治疗组可以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单纯常规康复对照组改善CRF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可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LVEF和LVDD水平,治疗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心肌损伤标记物组间差异不明显。3两组治疗后ATP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AMP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在ADP含量方面,治疗组含量增加,对照组ADP含量则减少。4两组治疗后CAT、SOD活性含量均有增加,MDA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组CAT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在ROS方面,两组在用药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着。

李宋倩[5](2021)在《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挑选符合条件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并且平均分成三个对照实验组,分别为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A组)、太极拳运动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人。C组的实验对象只通过正常服用药物进行相关治疗,A组和B组在正常服用药物治疗的基础添加上集中锻炼的研究变量。实验前后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动脉功能、心功能和抑郁量表SDS得分情况,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变化,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血糖变化:组内比较:在经过时长为14周的运动干预后,有特定运动行为影响的实验组实验对象的FPG、FINs、IR和Hb Alc水平相比于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运动干预前相比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组间比较:有特定运动行为干预的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相应的一系列比较,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FPG存在差异(P<0.05)。(2)血脂变化:组内比较:运动干预后两实验组受试者TC、TG、LDL-C和CETP水平较干预前皆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指标较干预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干预后结合运动组相比于对照组各项指标都显示明显的差异(P<0.05),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相比TC、TG和CET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TC、LDL-C、HDL-C和CETP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动脉功能变化:组内比较:具有运动干预影响的两组实验受试者的ABI水平明显提升(P<0.05),SBP和DBP水平明显低于运动影响干预前的水平(P<0.05),对照组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参数与干预前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具有运动影响干预的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BP和DB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的SBP也是明显存在差异的(P<0.05)。(4)心功能变化:组内比较:具有运动干预影响的结合运动组的实验对象的SV、CO、CI和LVET水平相比于干预前的相应数据都具有明显的提高(P<0.01),HR、PEP、PEP/LVET、HFI和CHDI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太极拳组受试者在具有运动影响干预后,SV、CO和CI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HR、PEP、HFI和CHDI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受试者的各项对应指标在实验前后几乎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干预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V、CI、HR、PEP/LVET和HFI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相比SV、CI和HFI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的SV、CI、HR和HFI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SDS得分变化:组内比较:运动干预后结合运动组受试者的SDS各维度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太极拳组受试者的躯体症状、精神运动性症状、抑郁心理障碍得分和SDS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受试者的SDS各维度及总分得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结合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SDS各维度及总分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在躯体症状、精神运动性症状和抑郁心理障碍三个维度及SDS总分方面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病情改善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且太极拳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干预影响效果优于简单的太极拳运动。(2)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可以改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此外,太极拳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干预效果优于简单的太极拳运动。(3)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不同性别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无明显区别,在抑郁心理障碍维度上对女性患者的作用更加明显。

赵艳[6](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熊夏慧[7](2021)在《耳穴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皮质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法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探索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减轻患者的疼痛,达到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均予以入院常规治疗及手术治疗。术后治疗组33例予术后常规治疗及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33例仅予术后常规治疗,同时观察并分别记录下两组患者术后第6h、12h、24h、48h及72h手术切口疼痛的VAS和VRS分值,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日清晨及术后次日清晨和术后第3天清晨的血清皮质醇浓度(Cor),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与VAS评分、VR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和临床总疗效评价。结果:本课题共完成病例研究6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CEAP分级人数经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6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h、24h、48h及72h,治疗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R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6h的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h、24h、48h及72h,治疗组的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血清皮质醇浓度(Cor):(1)两组患者手术日清晨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清晨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清晨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血清皮质醇与VAS评分、VRS评分的相关性:两组患者术后第12h的VAS评分、VRS评分与术后第1天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呈高度相关(r>0.7,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2h的VAS评分、VRS评分与术后第3天的血清皮质醇浓度也呈高度相关(r>0.7,P<0.05)。结论:耳穴压豆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的缓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与血清皮质醇浓度的下降具有一定相关性。耳穴压豆治疗符合中医的理法原则,又能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众多临床研究已表明耳穴压豆对疼痛的疗效确切可观,安全可行,经济实惠,简便易行,今后在临床上可以更多地推广和应用。

杨泓鑫[8](2021)在《温针齐刺结合推拿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温针齐刺结合推拿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Humerus)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客观且全面的疗效评定及量化评估,为临床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提供一个接受度高、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式。方法:本课题在我院康复科、骨科门诊和病房选取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温针齐刺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予单纯推拿治疗,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首次治疗时要收集研究对象的姓名、年龄、患肢比例、病程等基本信息,并如实填写CRF表。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握力指数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1.VAS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的症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但在稳定性方面,治疗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指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表现方面,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痛握力(PFG)比较:两组在治疗后PFG值均比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增加患者的无痛握力,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握力指数比较:两组在治疗后握力指数均比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增加患者的最大握力,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齐刺结合推拿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组。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缓解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提高握力、改善肘关节的功能,且温针齐刺结合推拿组优于单纯推拿组,但在稳定性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2.温针齐刺和推拿两者各有特点,联合使用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更全面,是一种接受度高、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章妍瑜[9](2021)在《STEMI与NSTEMI/UA患者PCI术后5年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欧洲生命质量量表(含EQ-5D及EQ-VAS评分)是一种国际化标准化的生命质量测评工具。该量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健康情况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效用积分体系。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行冠脉介入操作术后长期的生命质量还未明确。本研究拟利用EQ-5D及EQ-VAS评分比较和评价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患者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5年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旨在探索PCI术后患者改善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至2014年间于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并植入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5例,通过电话随访5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并通过EQ-5D及EQ-VAS评分问卷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合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类型及临床相关特征分为STEMI组(347例)与NSTEMI/UA组(158例),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各时间节点MACE事件发生率、EQ-5D效用值及EQ-VAS分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结果1、NSTEMI/UA组肥胖患者占比25.9%,STEMI组肥胖患者占比14.7%,STEMI组与NSTEMI/UA组研究对象在体质指数(BMI)构成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2、STEMI组中既往心梗病史、PCI术病史比例为3.5%、3.5%,而在NSTEMI/UA组分别为11.4%、10.8%。既往曾有心梗病史或曾接受过PCI术治疗的患者,本次发病入院多呈现为NSTEMI和UA(分别为p=0.001和p=0.001)。3、按左室射血分数水平(LVEF)分为LVEF≤40%、LVEF介于41%-49%和LVEF≥50%三个亚组,在STEMI组中其比例分别为13.3%、13.3%和73.4%,而在NSTEMI/UA组分别为4.4%、7.0%和88.6%,亚组分析提示两组在LVEF≥50%组间构成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4、STEMI、NSTEMI/UA两组的1年MACE事件(包含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再发血运重建、新发或加重的心衰、新发卒中或外周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2%、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5年再发血运重建比例分别为10.1%、8.1%,STEMI组5年再发血运重建率较NSTEMI/UA组高(p=0.016)。两组间1年新发或加重心衰比例分别为2.3%、2.6%,NSTEMI/UA组在PCI术后1年内出现新发或加重心衰的机率较STEMI组高(p=0.049)。5、STEMI组初始EQ-5D效用值和EQ-VAS分数分别为0.893(0.893~0.951)、80(65~90),NSTEMI/UA组分别为0.893(0.827~0.893)、70(60~80),初始状态下STEMI组的EQ-5D效用值和EQ-VAS分数较NSTEMI/UA组EQ-5D效用值和EQ-VAS分数高(p<0.01)。结论1.NSTEMI/UA组患者中肥胖人群占比较STEMI组高。2.既往曾有心梗病史或曾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再次发病入院多呈现为NSTEMI或UA。3.STEMI组患者发病后短期左室射血分数下降较NSTEMI/UA组多。4.STEMI组PCI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新发或加重心衰事件率、术后5年血运重建率较NSTEMI/UA组高。5.NSTEMI/UA组患者初始EQ-5D效用值、EQ-VAS分数较STEMI组差。

黄诗童[10](2019)在《基于可穿戴式心电仪传感数据的人体疲劳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疲劳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关键原因,却难以测量及量化评估。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检测脑力劳动者心理疲劳程度的工程可行性方案,解释了积极工作的脑力劳动者产生疲劳的内在原因。为探究心率变异性(HRV)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关系,本文设计了心理疲劳实验,并基于心电数据提取了9个HRV指标。本文首先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HRV指标的显着性分析,其次基于随机森林指标重要性评价体系,从基于Gini指数变化程度和基于分类准确度下降程度两个角度对HRV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本文找到了识别心理疲劳的六个重要指标:NN.mean、PNN50、rMSSD、TP、LF和VLF。在基于HRV的心理疲劳识别问题中,本文对比了HRV指标在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分类器(NB)、K最近邻分类器(KNN)、逻辑回归(LR)算法中的模型表现,结果得出:基于三个HRV指标组合可以得到最佳的模型表现。最优组合为NN.mean+TP+LF的HRV特征组合,在KNN(K=3)模型达到了75.5%的交叉验证准确率(AUC=0.74)。在探究心理疲劳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工作负面情绪作为中介变量调节职业延迟满足感-心理疲劳效应的理论模型,并采用逐步回归、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脑力劳动者的职业延迟满足感显着正向影响心理疲劳;工作负面情绪在脑力劳动者的职业延迟满足感和心理疲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运动情况在工作负面情绪和心理疲劳之间起反向调节作用。

二、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心电图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心电图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多尺度熵算法分析站桩及顺腹式呼吸训练的心身协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形与神俱”的中医气功整体观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功法的心身测量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非线性算法对“形与神俱”心身协同的探索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目标
    2. 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样本量计算
        3.3 分组方法
        3.4 对照设计
        3.5 盲法设计与实施
        3.6 干预方法
        3.7 基本资料
        3.8 效应指标评价
        3.9 信号分析
        3.10 质量监控
        3.11 伦理与临床注册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分析
    2. 调息操作的效应分析
    3. 三圆式站桩功“心”效应
    4. 三圆式站桩功“身”效应
    5. 三圆式站桩功对内脏的调节效应研究
    6. 三圆式站桩功的“心身协同”效应研究
        6.1 方法
        6.2 结果
        (1) 呼吸信号与EEG
        (2) 呼吸信号与ECG
        (3) 呼吸信号与COP
        (4) 脑功能与内脏神经功能变化的效应关系
        (5) 脑功能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变化的效应关系
        (6) 内脏神经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变化的效应关系
第四部分 小结与讨论
    1. 脑功能变化的效应
    2. 心功能代表的健康状态分析及其效应
    3. 重心移动轨迹代表的健康状态分析及其效应
    4. “心身协同”效应的假设机制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1) 复杂度
        (2) 因果关系
    2. 特色与创新
        创新点
        特色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4)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肺耐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和预后价值探讨
        1 心肺耐力的定义及临床价值
        2 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3 运动处方应用
        4 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评估
        5 疗效及预后评估
        6 表面健康者的临床应用潜力
        7 CPET应用现状与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肺耐力的中医运行机制探讨
        1 心肺耐力特征与心肺气血联系
        2 从心肺气血角度分析心肺耐力作用机理
        3 基于心肺同治法提高心肺耐力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CPET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概述
        2.1.1 糖尿病简介
        2.1.2 糖尿病发病现状
    2.2 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2.2.1 抑郁简介
        2.2.2 抑郁症发病现状
        2.2.3 2 型糖尿病与抑郁的关系
        2.2.4 运动对抑郁的影响
        2.2.5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
    2.3 太极拳
        2.3.1 太极拳的概念界定
        2.3.2 太极拳对糖尿病的影响
        2.3.3 太极拳对抑郁的影响
    2.4 抗阻运动
        2.4.1 抗阻运动的定义
        2.4.2 抗阻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2.4.3 抗阻运动对抑郁的影响
    2.5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干预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影响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筛选与分组
        3.1.2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心理量表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受试者血糖指标结果比较
    4.2 受试者血脂指标结果比较
    4.3 受试者动脉功能指标结果比较
    4.4 受试者心功能指标结果比较
    4.5 受试者SDS各维度得分变化情况
    4.6 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不同性别的受试者SDS维度变化
    4.7 太极拳运动组不同性别的受试者SDS维度变化
5 讨论与分析
    5.1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血糖各项指标的影响
    5.2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血脂各项指标的影响
    5.3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动脉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
    5.4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
    5.5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情绪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B PAR-Q体力活动适应能力问卷
附录C SDS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附录E Pivot CPX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
附录F CVFD-II(F)型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耳穴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皮质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监测指标
        3.1 常规项目
        3.2 安全性监测指标
        3.3 疗效性监测指标
        3.4 不良反应事件
    4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分析各项监测指标的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见表4)
        2.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RS)评分比较(见表5)
        2.3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血清皮质醇浓度(COR)(μg/dl)比较(见表6)
        2.4 血清皮质醇与VAS 评分、VRS 评分的相关性比较(见表7、8)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术后疼痛机理的认识
    3 耳穴应用的介绍
    4 血清皮质醇(Cor)的介绍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温针齐刺结合推拿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及治疗前评估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措施
        2.7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2.8 终止研究的条件
        2.9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VAS评分比较
        3.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3.3 无痛握力(PFG)比较
        3.4 握力指数比较
    4 临床疗效
    5 安全性评价和针刺不良反应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1.1 中医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分型
        1.4 中医治法
    2 西医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2.1 概念
        2.2 解剖基础
        2.3 发病原因
        2.4 发病机制
        2.5 西医治法
    3 温针灸的作用机制及选择依据
    4 齐刺针法的作用机制及选择依据
    5 推拿的作用机制及选择依据
    6 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选择依据
    7 温针齐刺结合推拿的作用机制及选择依据
    8 指标的选择依据
        8.1 VAS评分的选择依据
        8.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选择依据
        8.3 无痛握力(PFG)的选择依据
        8.4 握力指数的选择依据
    9 研究结果的分析
        9.1 基线资料分析
        9.2 VAS评分分析
        9.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9.4 无痛握力(PFG)分析
        9.5 握力指数分析
        9.6 疗效评价分析
    10 创新性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STEMI与NSTEMI/UA患者PCI术后5年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冠心病定义
        2.1.1 冠心病概述
        2.1.2 冠心病分型
        2.1.3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2.1.4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2 冠心病的治疗
        2.2.1 冠心病药物治疗
        2.2.2 PCI介入治疗
    2.3 冠心病产生的认知行为负担
    2.4 EQ-5D量表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
        3.2.2 随访方法及调查内容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STEMI组与NSTEMI/UA基线资料比较
    4.2 STEMI、NSTEMI/UA两组院内、1年、5年MACE发生情况
    4.3 PCI术后初始、1年、5年生命质量情况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可穿戴式心电仪传感数据的人体疲劳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心电信号测量原理
    2.1 心电信号基础知识
    2.2 可穿戴式心电仪工作原理
    2.3 HRV相关理论介绍
        2.3.1 HRV时域指标体系
        2.3.2 HRV频域指标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理疲劳实验及疲劳因素问卷设计
    3.1 心理疲劳实验方案设计
        3.1.1 实验目标
        3.1.2 实验对象
        3.1.3 实验操作
        3.1.4 实验核心变量
    3.2 疲劳因素问卷设计
        3.2.1 问卷设计目标
        3.2.2 问卷核心变量
        3.2.3 问卷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RV的心理疲劳实证研究
    4.1 心电数据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心电信号基线漂移滤除
        4.1.3 局部信号滤波处理
        4.1.4 HRV指标计算
    4.2 HRV各项指标描述性统计
    4.3 HRV指标与心理疲劳相关性分析
        4.3.1 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原理
        4.3.2 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
    4.4 基于随机森林的HRV指标评价
        4.4.1 随机森林评价体系原理
        4.4.2 HRV指标重要性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HRV的心理疲劳识别模型
    5.1 机器学习算法在心理疲劳识别模型中的应用
        5.1.1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原理
        5.1.2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算法原理
        5.1.3 K最近邻分类器算法原理
        5.1.4 逻辑回归算法原理
        5.1.5 四种机器学习模型表现对比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心理疲劳识别模型
        5.2.1 主成分分析算法原理
        5.2.2 主成分分析心理疲劳识别模型结果
    5.3 模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心理疲劳因素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1.1 问卷变量描述性统计
        6.1.2 延迟满足感、工作负面情绪与疲劳程度相关性分析
    6.2 延迟满足-心理疲劳模型理论说明
        6.2.1 职业延迟满足感
        6.2.2 职业延迟满足感与工作负面情绪
        6.2.3 延迟满足-心理疲劳理论模型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职业延迟满足感-心理疲劳效应
        6.3.3 职业延迟满足感-工作负面情绪效应
        6.3.4 工作负面情绪在职业满足感的-心理疲劳效应中的中介作用
        6.3.5 运动情况的调节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心电图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多尺度熵算法分析站桩及顺腹式呼吸训练的心身协同效应[D]. 吕嘉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综掘工作面支护工作业能力衰减特征研究[D]. 杨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针刺次序对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宁思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D]. 桓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宋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耳穴压豆治疗气滞血瘀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皮质醇的影响[D]. 熊夏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温针齐刺结合推拿治疗风寒阻络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泓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STEMI与NSTEMI/UA患者PCI术后5年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比较研究[D]. 章妍瑜.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可穿戴式心电仪传感数据的人体疲劳状态研究[D]. 黄诗童.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中老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心电图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