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续)(论文文献综述)
朱芹[1](2012)在《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为研究命题,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以依附论为理论核心,以体系论为理论铺垫,以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为分析工具,透析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的国内外背景、早期的萌生、着作中的建构、实践中的蜕变与沉淀,及其对半岛命运的影响。本命题涉及期间上自朝鲜王朝末期,贯穿大韩帝国与日据时期,下至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延及美国军政府时期,涉及半岛与中美苏日等多个行为体之间的外交斡旋与政治博弈,对本命题的研究是一大挑战。对于本文的理论基石与主线——依附论,为了避免提及依附论就顺理成章地将之划归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本文对之进行了解读与再构,进而提出强制性依附论与自主性依附论的概念,自主性依附论恰恰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石和需再检验的理论支架,这一理论的精髓与逻辑思维贯彻本文始终。对于本文的理论大环境和隐线——体系论,本文主要将之渗透到对李承晚开展的一系列外交实践的分析中,并将之与层次分析法相衔接,借用国际系统·国家·人的结构视角分析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家与个人背景,这三个层次的背景对李承晚的性格塑造及独立思想的萌生与建构,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文中详细论述了东亚区域国际体系从宗藩自治到条约殖民的变迁、近现代周边四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博弈以及李承晚的家世、父母及求学经历对其性格与思想的影响与塑造。本文应用历史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提出并解析了一系列概念,如依附外交,依附式独立,独立式依附,边缘政府,边缘第一轨道外交,等等,探讨了李承晚独立思想的演变,评述了其开化期独立思想的懵懂、着作中独立思想的憧憬以及实践中独立思想的蜕变,涉及武力独立思想的式微、中立独立思想的蜕变和外交独立思想的沉淀,论证了其对外观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及实践中的历练由开化期的青涩与稚嫩走向独立运动时期的成熟与老练,由早期的蔑清亲美防俄拥日过渡到附美疑华反日恐苏。本文详细阐述了李承晚依托于大韩人国民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及欧美委员部的外交实践活动,这是其外交独立思想的三个最具典型性的案例,是李承晚外交实践的最为关键和至关重要的三个阶段,主要涉及李承晚参与或主导的委任统治外交、与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缔交、跟苏俄列宁政府结盟、向美请愿外交以及承认外交和反托管外交,各个外交实践见证了李承晚的独立思想与外交思维由青涩、修正、检验走向成熟。最终,在经过以理论为基石、以分析方法为工具以及以历史事实为根基的一系列分析与解读之后,本文对李承晚的独立模式、外交模式、外交性质、外交范畴、外交途径以及外交结果等进行了盖棺定论,总起来说,他通过附美用美的独立路径,以独立为外交目的,以依附外交为独立手段,实施一种侧重威权主义统治的半民主体制,传承、探索与定位了近现代朝鲜半岛与中美关系,但,通过依附方式获得的独立,依然难以摆脱依附,韩国由依附式独立走向了独立式依附。总之,李承晚作为一个亲美用美依美附美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矛盾体,体内既流淌着君王专制的残余,又标榜着民主共和的理想,既渴望着独立与统一,又不拒绝依附与分裂,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言论与行为的不一。
赵丹丹[2](2017)在《赵素昂与韩国独立运动关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10年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韩国被日本正式吞并,在国际上失去了独立国家的地位。韩国的诸多仁人志士,不甘心祖国的沦陷,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恢复祖国的主权。韩国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韩国独立运动,是韩国近代史中的重要课题。赵素昂是韩国独立运动的重要人士,为韩国独立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出身于朝鲜贵族家庭,后又前往日本留学。他自幼所受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和在日本接受的近代知识文化熏陶,对他独立思想的形成和之后从事独立运动有着巨大影响。在韩国独立运动中,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为从事独立运动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独立党等组织起草了基础性文件,做了丰富的理论建设。在中国大地上进行韩国反日独立运动期间,他长期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内任职,担任临时政府外务部长的职务,同时主持韩国独立党的各项事宜。他的独立思想路线是右派的民族主义路线,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想纲领。但为了加强独立运动的力量,团结、统一独立运动的各方势力,他可以接受与左派政党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他积极参加半官方组织中韩文化协会的活动,在会议中大力宣传韩国独立与韩国临时政府,宣传独立运动各势力团结统一的良好态势,让世界对韩国独立运动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势力弱小,所以通过外交方式来谋求祖国独立,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一项长期的策略。赵素昂曾长期担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外务部长,为世界了解韩国独立和韩国临时政府开了一扇窗,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移到重庆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韩国的独立和国际上对承认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有了新的希望。所以临时政府领导人以及身为外务部长的赵素昂,都加强了外交活动,敦促国际社会尽快承认韩国独立,并承认韩国临时政府,为此他对中美英苏等大国都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因此,重庆时期是赵素昂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采用各种外交策略,随着国际形势和外交对象的变化而适时地更改外交辞令,力图实现韩国的国家独立和国际社会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承认。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他的外交策略并未达成外交目标。纵观韩国独立运动,独立运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基本贯穿了独立运动全过程,因为内斗而消耗了大量的力量,使得韩国独立运动的力量大为减弱。无论是赵素昂,还是右派的韩国独立党人,过分倚重外交,一定程度上对临时政府内部建设有所忽略,对韩国独立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耿云志[3](2002)在《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对韩工作》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国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一起辗转迁移到四川重庆。韩国临时政府人士认为,中国抗战为韩国反日复国运动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此前,该临时政府主要靠海外韩侨的
张玉红[4](2010)在《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后至1948年间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关系为研究课题,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1919-1948年间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史,并对中国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支持和援助的特点、效果以及韩国临时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分为绪论、本论、结论和文献资料四个部分。绪论由研究动机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等内容组成。本论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与广州护法政府关系的缘起。其中包括20世纪初的东北亚政治格局与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初期的内政建设与内部矛盾;中韩两国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护法政府的援韩活动;孙中山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因分析等。第二章论述韩国临时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的新转机。主要包括“九一八事变”后中韩联合抗敌御侮的新起点;韩国临时政府前期的活动及其困境;1932年4月“虹口事件”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朝鲜义烈团与三民主义力行社的关系;韩国临时政府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关系等。第三章论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鼎力支持。包括抗战爆发后中韩两国面临的新形势;蒋介石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动机;中国共产党与韩国革命者联合抗日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韩国临时政府在战火中的辗转流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韩国独立运动中派系矛盾的调处和影响等。第四章论述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对韩政策。主要包括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对光复军的不同定位;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经济援助;国民政府大力争取国际社会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承认;韩国临时政府未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原因分析;韩国临时政府及其武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等。第五章论述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后续援助。包括韩国临时政府的解体及国民政府协助临时政府成员以个人身份返国;韩国驻华代表团的成立与国民政府的后续援助;国民政府承认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原因;中韩携手处理韩侨问题;李承晚访问中国及其影响;韩国驻华代表团的解体等。结论部分着重分析总结了1919-1948年间中国国民政府援韩的主要成效,对其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中国国民政府援韩过程中的问题做以深层反思。本论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意:一是在理论上阐明中国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援助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动因和思想基础;二是在中国国民政府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双方的相互影响方面有所创新,尤其是对韩国临时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给予公允的评价;三是在充分肯定中国国民政府支持、援助韩国临时政府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其援韩过程中既支持又控制的两面方针问题做出深刻剖析,以期借鉴历史,裨益现实。
吴景平,邹秀英[5](1998)在《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上)》文中提出 本组资料选自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年第1卷、1943年中国卷、1944年第5卷、1945年第6卷,内容涉及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抗日战争结束,中、韩、美、英、苏各方围绕韩国临时政府承认问题所展开的谈判交涉。参加翻译的有(以姓氏笔
吴景平,邹秀英[6](1998)在《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上)》文中研究指明 本组资料选自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年第1卷、1943年中国卷、1944年第5卷、1945年第6卷,内容涉及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抗日战争结束,中、韩、美、英、苏各方围绕韩国临时政府承认问题所展开的谈判交涉。参加翻译的有(以姓氏笔
赵崧杰[7](2016)在《朝鲜革命者与中国东北解放战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朝关系建立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从1945年“八·一五”朝鲜半岛光复到1950年“六·二五”朝鲜战争爆发,在将近四年间内,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形势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与北朝鲜在此期间逐渐发展为坚实、稳定的同盟。早在1920年代,就有许多朝鲜革命者来到中国参加革命运动,他们中共产主义者可分为“延安派”和“抗联派”。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后,一部分朝鲜革命者率先回到北朝鲜组建政权,另一部分人则继续留在中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解放战争。在此期间,他们在中国的朝鲜族聚居区内建立了后方根据地,并组建了多支朝鲜族部队。中共将这批在华工作的朝鲜干部视为“双重国籍”,东北解放后,这些干部带部队进入北朝鲜,并转入朝鲜人民军,为统一朝鲜半岛做战斗准备。在北朝鲜,金日成等干部在建立起政权后,对当时正在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中共东北局给予了大量支援。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中朝双方间建立了密切的人员、物资往来,尤其是北朝鲜对中共的援助达到了近乎倾囊相助的程度。而朝鲜的付出也在后来的两国关系中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这便是为人所熟知的中朝传统友谊。本论文从解放战争时期中朝共产主义者间的关系切入,探究双方建立友谊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以地方基层的史料来考察其背后折射出的中朝关系史。
王琦[8](2007)在《中国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和发展》文中指出韩国民族独立运动与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是近代东方民族反帝独立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后,一些爱国独立运动者便在朝鲜与中国东北一带组织反日斗争。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后,朝鲜流亡政府——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上海建立。它以中国为舞台,为推翻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恢复韩国的独立,在华进行了26年的艰苦斗争。在韩国独立运动的各个阶段,中国国民党从孙中山开始就对韩国独立运动予以关注和同情。孙中山明确表示支持韩国独立运动,给予韩国临时政府以外交承认,帮助其培养复国军事人才,为韩国独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继承了孙中山确立的扶助弱小民族的原则,给予韩国独立运动多方面的援助。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融为一体,组成了东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中国国民党对越南和韩国独立运动的援助,不仅公开化而且其规模和力度也大大扩展和加强。他积极促成韩国两大独立党派间的团结,支持韩国义勇队和光复军在华开展抗日活动,经济上给予接济,国际会议上仗义陈词,积极协助其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但由于英美和苏联在远东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中国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在对中韩这段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资料不足及语言的限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对中国援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观点分歧也较多。如,孙中山的南方护法政府与北京政府的对韩态度上是否存在区别?此外,关于国民政府为什么一直未正式承认韩国临时政府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以时间为脉络,试通过各方面史料,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形势,考察和分析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和发展,以及各个历史阶段中韩关系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这一研究,推进近代中韩关系史的发展和中韩反日斗争史的研究。
朱芹[9](2016)在《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对华认知与对华外交探析》文中指出韩人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的对外观有个萌生、转变与成型的过程,经历了从蔑清拥日防俄亲美到附美联华抗日反苏的蜕变。相应的,李承晚的对华观也由蔑清反清转向了联华疑华。李承晚的对华外交主要体现在跟中国护法军政府开展的缔交外交上,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护法军政府实现了外交承认。
蔡建,刘虹[10](2009)在《附录二: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至二十辑总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二、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续)(论文提纲范文)
(1)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与评析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五、研究结构安排 |
注释 |
第一章 理论框架与概念解析 |
一、依附论:解读、背离与再构 |
1、强制性依附论:现状与局限 |
2、自主性依附论:探索与界定 |
二、概念的提出与解析 |
1、外交独立思想 |
2、依附外交 |
3、依附式独立→独立式依附 |
4、边缘政府 |
5、边缘第轨道外交 |
注释 |
第二章 背景分析:国际系统·国家·人的结构视角 |
一、东亚区域体系的变迁:由宗藩自治到条约殖民 |
二、近现代周边四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博弈 |
1、中国保韩政策的变迁:宗藩→平等→扶助 |
2、日本征韩政策的始末:争夺→吞并→归还 |
3、俄国争韩政策的沉浮:角逐→援助→托管→扶植 |
4、美国涉韩政策的折冲:涉足→坐视→托管→坐拥 |
三、家世及个人经历 |
四、评析 |
注释 |
第三章 外交独立思想的沉淀与再解读 |
一、开化期独立思想的萌生 |
1、弃儒从西的知识体系大转换 |
2、蔑清防俄拥日亲美的对外观 |
二、着作中独立思想的建构 |
1、《清日战记》 |
2、《独立精神》 |
3、《美国影响下的中立论》 |
4、《韩国教会被迫害记》 |
5、《日本内幕记》 |
三、实践中独立思想的变迁 |
1、武力独立思想的式微 |
2、中立独立思想的蜕变 |
3、外交独立思想的沉淀 |
4、对外观的定型——依美疑华反日恐苏 |
四、评析 |
注释 |
第四章 依托于大韩人国民会的外交活动 |
一、大韩人国民会的概况 |
1、成立与机构变迁 |
2、性质定位 |
3、李承晚与国民会:由隶属到决裂 |
二、委任统治外交之冉刍议 |
1、提案出笼 |
2、根源探析 |
3、难以消弭的后果 |
三、评析:外交思维的初体验与青涩 |
注释 |
第五章 依托于临时政府的外交活动 |
一、临时政府的沉浮变迁 |
1、草创期(1919.3-1919.9) |
2、派系纷争期(1919.9-1932.4) |
3、流亡期(1932.4-1940.9) |
4、涅盘重生期(1940.9-1945.9) |
5、解体期(1945.9-1948.8) |
二、李承晚与临时政府的关系 |
1、纠葛期(1919.3-1925.3) |
2、藕断丝连期(1925.3-1941.6) |
3、合作期(1941.6-1945.11) |
4、争统期(1945.11-1948.8) |
三、大统领任期间的外交活动 |
1、与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缔交 |
2、向美请愿 |
3、跟苏俄列宁政府结盟 |
四、评析:外交思维的检验与修正 |
注释 |
第六章 依托于欧美委员部的外交活动 |
一、欧美委员部的概况 |
1、成立概况 |
2、沉浮变迁 |
3、运作方式 |
二、欧美委员部与临时政府的关系 |
1、分庭期(1919.8-1925.3) |
2、分裂期(1925.3-1941.6) |
3、分属期(1941.6-1945.11) |
4、欧美委员部的合法性问题 |
三、欧美委员部的外交 |
1、承认外交 |
2、反托管外交 |
四、评析:外交思维的冉检验与成熟 |
注释 |
结论 |
一、附美用美的独立路径 |
二、威权与民主的混合体 |
三、半岛与中美关系的传承与定位 |
四、难以摆脱的依附:由依附式独立走向独立式依附 |
注释 |
附录 |
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六部临时宪法 |
二、驻美外务委员会规程 |
三、临时政府驻同盟国各战区特派员服务规程 |
四、李承晚生平与外交大事年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赵素昂与韩国独立运动关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史料整理成果 |
(二) 学术研究成果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赵素昂独立思想的形成及初期活动 |
第一节 赵素昂独立思想的形成 |
一、传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
二、近代民族民权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赵素昂初期的反日独立活动 |
第二章 赵素昂与韩国独立运动团体和组织 |
第一节 赵素昂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一、为临时政府的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
二、参与临时政府初期的外交活动 |
三、与临时政府的短暂分离 |
四、重庆时期主导临时政府的外交活动 |
第二节 赵素昂与韩国独立党 |
一、赵素昂与(旧)韩国独立党 |
二、赵素昂与(新)韩国独立党 |
小结 |
第三节 赵素昂与中韩文化协会 |
一、中韩文化协会 |
二、赵素昂在中韩文化协会的活动 |
第三章 赵素昂重庆时期外交策略辨析 |
第一节 赵素昂的外交策略与临时政府的外交策略辨析 |
第二节 关于韩国独立的论证 |
一、1882年美韩协约的运用 |
二、倡导韩国独立,抨击国际共管说 |
第三节 韩国临时政府与欧洲流亡政府的类比 |
一、欧洲流亡政府建立的背景 |
二、赵素昂外交辞令中提到的流亡政府 |
三、实际情况与外交辞令的对比 |
第四节 临时政府的代表性、统一性问题 |
一、国际社会的质疑 |
二、赵素昂的应对 |
三、实际情况与外交辞令类比 |
第五节 对中美实行双面的外交辞令 |
一、向美国暗示中国对韩国有宗主国的企图 |
二、在公开场合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
三、双面外交言辞的产生原因 |
第六节 赵素昂外交策略总评析 |
一、外交结果及原因分析 |
二、执着于外交承认的原因分析 |
三、韩国临时政府外交策略总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
2. 研究的现状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与广州护法政府关系的缘起 |
1.1 20世纪初的东亚政治格局与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1.1.1 20世纪初期中韩两国面临的形势 |
1.1.2 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政建设 |
1.1.3 韩国临时政府成立初期的内部矛盾和处境 |
1.2 韩国临时政府与广州护法政府关系的发端 |
1.2.1 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交往和联系 |
1.2.2 广州护法政府的援韩活动 |
1.2.3 孙中山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因分析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关系的新转机 |
2.1 中韩联合抗敌御侮的新起点 |
2.1.1 韩国临时政府前期内外交困的处境 |
2.1.2 "九一八"事变与"虹口事件"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 |
2.2 朝鲜义烈团与三民主义力行社的关系 |
2.2.1 金若山与黄埔军校的渊源 |
2.2.2 力行社援助朝鲜义烈团的举措和原因 |
2.3 韩国临时政府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 |
2.3.1 金九与国民党中组部的渊源 |
2.3.2 国民党组织部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援助 |
第三章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鼎力支持 |
3.1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公开援韩的开始 |
3.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韩两国面临的新形势 |
3.1.2 蒋介石的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动机 |
3.2 中国共产党与韩国革命者联合抗日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 |
3.2.1 中国共产党对韩国独立运动的支持和协助 |
3.2.2 中共与韩国革命者联合抗日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 |
3.3 韩国临时政府在战火中的辗转流离 |
3.3.1 避走杭州 |
3.3.2 小憩镇江 |
3.3.3 徘徊南京 |
3.3.4 暂避长沙 |
3.3.5 漂泊广州 |
3.3.6 栖息柳州 |
3.3.7 屯驻綦江 |
3.3.8 落户重庆 |
3.4 国民政府对韩国独立运动派系矛盾的调处和影响 |
3.4.1 国民政府对韩政策的主基调 |
3.4.2 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检讨与反思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对韩政策 |
4.1 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军事援助 |
4.1.1 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方针的确立 |
4.1.2 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对光复军的不同定位 |
4.1.3 国民政府对韩武装力量既支持又控制的两面方针 |
4.2 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经济援助 |
4.3 国民政府大力争取国际社会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承认 |
4.3.1 韩国临时政府谋求国际社会承认的努力及其对建国前途的构想 |
4.3.2 国民政府对承认临时政府的态度及在开罗会议上的仗义执言 |
4.3.3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关于战后韩国实行国际共管的主张 |
4.3.4 国民政府为谋求抗战后韩国独立而进行的对外交涉 |
4.4 韩国临时政府未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原因分析 |
4.4.1 韩国临时政府执政力的薄弱与内部纷争 |
4.4.2 中国国民政府外交上受制于人 |
4.4.3 韩国临时政府迷惘在与大国的盟友关系中 |
4.5 韩国临时政府及其武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
4.5.1 极大地唤起了中韩民众的抗日情绪 |
4.5.2 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
4.5.3 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后续援助 |
5.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解体 |
5.1.1 战后韩国临时政府面临的挑战 |
5.1.2 国民政府协助临时政府成员以个人身份悲壮返韩 |
5.2 韩国驻华代表团的成立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后续合作 |
5.2.1 韩国驻华代表团的成立 |
5.2.2 国民政府承认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原因 |
5.2.3 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后续合作 |
5.3 中韩携手处理韩侨问题 |
5.3.1 关内地区韩侨的集中与遣返 |
5.3.2 东北地区韩侨问题的交涉 |
5.3.3 国民政府遣返韩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
5.4 韩国驻华代表团解体 |
5.4.1 李承晚访问中国及其影响 |
5.4.2 韩国驻华代表团的解体 |
结语 |
主要文献及参考资料 |
致谢 |
附录A |
(5)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上)(论文提纲范文)
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驻美韩国委员会主席李承晚致国务卿函 |
李承晚敬上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国务卿致驻美韩国委员会主席李承晚函 |
代理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驻美韩国委员会主席李承晚致国务卿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代理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罗斯福总统致代理国务卿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代理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代理国务卿致罗斯福总统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6)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上)(论文提纲范文)
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驻美韩国委员会主席李承晚致国务卿函 |
李承晚敬上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国务卿致驻美韩国委员会主席李承晚函 |
代理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驻美韩国委员会主席李承晚致国务卿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代理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罗斯福总统致代理国务卿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代理国务卿致驻华大使高斯电 |
代理国务卿致罗斯福总统函 |
驻华大使高斯致国务卿电 |
(7)朝鲜革命者与中国东北解放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与综述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回顾 |
三 本文侧重 |
第二章 “抗联派”朝鲜干部进驻东北 |
一 “抗联派”的形成 |
二 “抗联派”干部随苏军开赴东北 |
三 进入牡丹江前后的工作 |
四 “抗联派”干部在延边的工作 |
五 双重领导模式的确立 |
六 总结 |
第三章 “延安派”朝鲜干部参加东北解放战争 |
一 朝鲜义勇军的组建 |
二 返回朝鲜受挫 |
三 朝鲜义勇军一支队在南满的活动 |
四 朝鲜义勇军三支队在北满的活动 |
五 朝鲜义勇军五支队进入东满地区 |
六 朝鲜义勇军七支队的活动 |
七 总结 |
第四章 朝鲜族根据地的创建 |
一 朝鲜族根据地的建立基础 |
二 地方军政系统的整合与运作 |
三 延边根据地的活动 |
四 北满根据地的活动 |
五 南满根据地的活动 |
六 冲突爆发:朝鲜干部间的分歧与矛盾 |
七 余论 |
第五章 朝鲜师的组建及入朝 |
一 “朝鲜师”的编成 |
二 解放战争中的“朝鲜师” |
三 “朝鲜师”的“入朝”问题 |
四 余论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与北朝鲜联系渠道的建立 |
一 金日成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
二 金日成与抗联战友 |
三 前往朝鲜的东北局干部 |
四 东北局设立驻朝鲜平壤办事处的设立 |
五 东北局驻朝鲜各地分办事处的设立 |
六 结论 |
第七章 战略大后方: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援 |
一 朝鲜向东北民主联军无偿提供武器 |
二 东北各地与朝鲜的物资交换 |
三 朝鲜为中共人员、物资转移提供便利 |
四 余论 |
第八章 结论 |
一 档案中的“概念”误区 |
二 朝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与中朝关系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图1:北朝鲜境内主要铁路交通线 |
图2:“延安派”与“抗联派”的根据地发展(1945.9~12) |
后记 |
(8)中国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国民党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 |
(一) 孙中山的早期援韩思想 |
(二) 北京政府与南方护法政府的对韩态度 |
(三) 广州护法政府的援韩政策 |
二、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发展:北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6—1937年) |
三、国民政府公开援助韩国独立运动:"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1937—1941年) |
(一) 从培养军事人才到协助韩人武装力量的组建 |
(二) 从促进韩国党派统一到重点扶植独立党及光复军 |
四、国民政府寻求国际社会承认韩国独立及韩国临时政府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结束(1941—1945年) |
(一) 开罗会议与韩国战后独立地位的确立 |
(二) 雅尔塔会议、旧金山会议与承认韩国临时政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9)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对华认知与对华外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李承晚的对华认知 |
三对华缔交外交的尝试(3) |
四结语 |
四、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续)(论文参考文献)
- [1]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D]. 朱芹. 复旦大学, 2012(02)
- [2]赵素昂与韩国独立运动关联问题研究[D]. 赵丹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3]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对韩工作[A]. 耿云志.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卷), 2002
- [4]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D]. 张玉红. 延边大学, 2010(09)
- [5]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上)[J]. 吴景平,邹秀英. 韩国研究论丛, 1998(00)
- [6]美国外交文件中有关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选编(上)[J]. 吴景平,邹秀英. 韩国研究论丛, 1998(00)
- [7]朝鲜革命者与中国东北解放战争[D]. 赵崧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8]中国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和发展[D]. 王琦. 安徽大学, 2007(06)
- [9]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对华认知与对华外交探析[J]. 朱芹. 当代韩国, 2016(04)
- [10]附录二: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至二十辑总目录[J]. 蔡建,刘虹. 韩国研究论丛,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