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产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陈云产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论陈云关于工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曼榕[1](2021)在《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陈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经济思想。研究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学习陈云从事经济工作的理论方法,也对指导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总结,在探究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基础上,总结其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其经济思想与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说明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新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党内其他领导人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和陈云个人的工作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文章从以农为本思想;财政平衡、按比例发展思想;对外贸易发展思想;社会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思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五方面对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由此得出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具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经济建设为人民的人民性;重视统筹兼顾的平衡性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性的特点。同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实践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国民经济有序恢复;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稳步前进。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蕴含了重要的当代价值,包括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经济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带来有力保障。

薛凤冠[2](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许嘉林[3](2020)在《《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哥达纲领批判》是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晚年构想未来社会的重要着作,马克思在其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性质、特征等有了更为成熟的思考。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是这部着作直接呈现给读者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马克思在这个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构想,指明了通往平等的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平等观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平等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仅是批判性的,更是建构性的。概括地讲,马克思认为平等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要看清平等问题的本质就要深究其背后的物质生产根源。作为资产阶级法权观念上的“平等”,将随着人类进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退出历史舞台。本文通过文献研读法、系统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展开研究。本文除“绪论”外,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打破对单一文本的解读,考察《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生成。通过探寻《哥达纲领批判》之前马克思平等观的发展脉络和绵展历程,厘清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平等观是如何确立的、成熟之前的平等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过程等,为总结和概括马克思平等观厚实根基。第二章:对《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的平等观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梳理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平等的权利”、“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以及“公平的分配”等理论观点的深刻批判,探索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平等观展开批判的内在逻辑,建构马克思平等观的主要观点,把握马克思在思考平等问题时所持的无产阶级立场,以深化对马克思平等观的认识。第三章:探索马克思平等观的焦点问题、中国实践与现实意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回应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可能性的质疑,应对马克思平等观在当代受到的挑战。在印证马克思平等观科学性的基础上,站在马克思平等观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平等实践,挖掘马克思平等观对中国平等实践的现实启发意义。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吕盟[5](2020)在《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陈云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当中的重要成员,长期参与我国的财经工作,在基于国情立足现实的情况下,经过艰难的探索和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套具有开创性、指导性的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作为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助力国有企业改革和效益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引意义。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试图对陈云公有制论述予以完整剖析。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从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对陈云社会主义公有制论述进行整体介绍。以陈述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为引子,简要说明了公有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陈云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突出其意义性。其次,通过整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梳理相关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展现其中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对陈云公有制相关观点进行研究指明道路。再次,通过对研究方法的简要说明,试图通过多角度抓取文献,来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为立体、详实。第二部分以陈云公有制论述的渊源为叙述起点,主要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公有制思想对陈云的影响,从理论层面,从观点吸收角度来证明陈云公有制观点及相关论述的合理性、继承性、和实践性,从而进一步证明陈云公有制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公有制发展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历史时间线的角度,来叙述陈云公有制论述的形成过程,通过史料的呈现,来从实践层面突出陈云公有制论述的作用,突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应的,通过引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新中国建设当中的问题,来凸显陈云公有制观点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关键作用。第四、五部分则主要侧重于公有制论述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表明陈云公有制论述从企业发展、国情实际、为民谋利等多角度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方案,不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而且对现在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由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因而,怎样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并让其发挥其自身长处,使其更为灵活的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但必要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本文在基于这一现实需求下,探讨陈云经济思想当中有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试图通过对陈云公有制相关观点的讨论,来确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从而为进一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进行经济改革打好基础指明方向。

胡阳[6](2020)在《陈云党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全文包括绪论,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革命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执政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主要贡献和当代意义,结论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评析,阐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梳理了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的理论渊源,国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情况和国内党建实际需要是客观条件,陈云沉稳好学的品质和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是个人因素。结合陈云任职情况和党建实际需要,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三部分集中论述革命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研究认为,陈云主张通过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学习来武装全党思想,有利于抵制“左”右倾错误思想带来的危害,有助于党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中寻求正确革命方向。陈云关于明确党员要求,壮大干部队伍,加强支部建设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壮大和完善的党的队伍,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在此基础上,强调改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将加强作风建设落在实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执政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研究认为,陈云创造提炼出“十五字诀”,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路径,对党在新时期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维护党的安定团结的思想,解决了干部和群众对党内团结的顾虑。关于成千上万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于党风建设的思想,强调把党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重要性,分析了党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第五部分论述了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主要贡献和当代意义。本研究从整体上、在理论上、实践上,辩证论述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贡献分为历史贡献和理论贡献,历史贡献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方面,理论贡献最突出的三个方面。关于陈云党建思想的当代意义,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

孙贵林[7](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高雪倩[8](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蕴含着深远的内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行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仅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建立在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碰撞之上,是以社会基本矛盾深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完善阶段。经典着作作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等。同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深刻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进步性,也指出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划,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满足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总之,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是为了挖掘其重要的价值指向,包括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有指导意义,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仇凯[9](2020)在《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党性原则和党性修养上,陈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他不仅身体力行党性原则,并且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规范自己和教导别人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党性修养思想。在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艰辛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陈云党性修养思想产生的浓厚社会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修养理论是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最根本的理论渊源,而中国优秀传统“修身”文化则是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最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陈云党性修养思想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最终形成了涵盖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的完备思想体系。陈云党性修养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遗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党性修养理论方面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员党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新时代的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要以理论修养为基石、以政治修养为核心、以道德修养为根本、以纪律修养为保证、以作风修养为直观体现。

李松涛[10](2020)在《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随着党的政治路线、工作重心发生重大变化,与之相应的党的建设也需要适时调整,陈云身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纪律委员会首任书记,在党和国家伟大历史转折之时,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作出了系统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对党建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良多。考察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陈云对于新时期党建事业的贡献,而且对于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形成的基础。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合力的结果,它既是陈云一生认真学习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又是陈云始终踏实务实亲力亲为奋战在党建一线的经验总结,还是对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双重背景下凸显的新老党建问题的正面回应。第二部分,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期的陈云党建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加强思想建设的“十五字诀”思想、大量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队伍思想、党的纪律常抓不懈思想、执政党党风问题重要性思想以及维护和加强党中央权威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对陈云既往党建思想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提炼和升华。第三部分,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特征。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特征。既重点关注党风党纪建设,又统筹规划党的建设全局。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又坚持历史思维,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党建经验。既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思考党的建设与发展;又踏实务实,以问题导向来抓住并化解党建新问题。第四部分,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因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而有着极强的理论贡献、实践意义以及当代价值:既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又推动新时期党建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智慧和借鉴。

二、论陈云关于工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陈云关于工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联系实际法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2.列宁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3.党内其他领导人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二)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2.陈云主要经济工作经历
二、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农为本思想
        1.农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
        2.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二)财政平衡、按比例发展思想
        1.做好财政平衡工作
        2.搞好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三)对外贸易发展思想
        1.新中国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
        2.依据国情制定进出口政策
    (四)社会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思想
        1.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将社会主义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五)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主体与补充相结合
三、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1.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
        2.社会主义建设应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
    (二)经济建设为人民的人民性
        1.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
    (三)重视统筹兼顾的平衡性
        1.国家经济要保持平衡发展
        2.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性
        1.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2.在经济工作中重视调查研究
四、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实践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有序恢复
        1.国家财政统一收支平衡
        2.国内物价稳定各行业有序恢复
    (二)有利于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1.成功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2.各生产部门按比例协调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稳步前进
        1.用定息的方式成功实践和平赎买政策
        2.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五、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
        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二)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1.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2.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1.认清国情科学制定国家经济政策
        2.重视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经济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带来有力保障
        1.经济平稳运行是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实力量
        2.经济平稳运行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坚强后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经济
        1.4.2 经济建设
        1.4.3 经济建设思想
    1.5 创新之处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2.1.1 青少年时期
        2.1.2 革命战争时期
        2.1.3 新中国成立后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2.2.3 毛泽东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3.1.1 中央苏区时期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3.1.3 东北时期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3.2.2 调整工商业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3.2 重视粮食工作
        3.3.3 调整经济体制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4.2 边调整边建设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4.4.3 交换、比较、反复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三、马克思平等观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哥达纲领批判》之前马克思平等观的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平等观的萌芽——《博士论文》中以原子的平等引申出人的平等
        二、马克思平等观的形成——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马克思平等观的深化——《资本论》创作时期的科学平等观
    第二节 《哥达纲领批判》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成熟
        一、《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背景
        二、拉萨尔与拉萨尔主义平等观
        三、马克思平等观的成熟——从《哥达纲领批判》中指明通往平等的现实路径
第二章 《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平等观的思想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平等观的批判
        一、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批判
        二、对“平等的权利”和“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批判
        三、对“公平的分配”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平等观展开批判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平等观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平等观的有力武器:剩余价值学说
        三、马克思平等观的现实指向: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平等实现的主要观点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平等的前提
        二、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是实现平等的必由之路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差别的过渡阶段
第三章 马克思平等观的焦点思考、中国实践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何以可能
        一、对“需要无限论”的驳斥
        二、对“生产有限论”的驳斥
        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节 马克思平等观的中国实践
        一、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对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深化与发展
        三、新时代对马克思平等观的实践推进
    第三节 马克思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一、以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二、重视平等实现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5)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归纳分析法
        1.4.4 逻辑分析法
2、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论述的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思想
    2.2 列宁、斯大林的公有制思想
    2.3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公有制思想
3、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论述的形成
    3.1 形成过程
        3.1.1 民主革命时期公有制论述的萌芽
        3.1.2 建国后经济建设中公有制论述的成熟
        3.1.3 改革开放后公有制论述的深化
    3.2 形成条件
        3.2.1 前苏联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2.2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4、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公有制事关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地位
        4.1.1 公有制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4.1.2 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4.2 综合平衡是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
        4.2.1 进行国营企业建设要以国情为基础
        4.2.2 按比例协调发展是发展国营企业的前提
    4.3 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3.1 过于倚重计划经济发展的弊端
        4.3.2 依靠市场是企业改革的契机
        4.3.3 国营企业要善于经营管理
    4.4 以人为本是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根本目的
        4.4.1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4.2 干部是发展国营企业的领路人
        4.4.3 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依靠力量
5、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论述的现实意义
    5.1.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经济思想
        5.2 为邓小平经济理论提供参考
        5.3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重要借鉴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陈云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2.1 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
    2.2 陈云党建思想的发展历程
3 革命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主要内容
    3.1 加强思想建设,武装全党思想
    3.2 壮大党的队伍,为革命组织力量
    3.3 强化作风建设,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4 执政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主要内容
    4.1 提出“十五字诀”,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路径
    4.2 维护党的安定团结,重视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4.3 强调执政党党风问题,把党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5 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贡献及其当代意义
    5.1 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
    5.2 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贡献
    5.3 陈云党建思想的当代意义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2.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
        2.1.1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
        2.1.3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
    2.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社会基础
        2.2.1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
        2.2.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2.2.3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趋严重
第3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3.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3.1.1 开始研究物质利益问题
        3.1.2 形成对私有财产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最初认识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
        3.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3.2.2 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
        3.2.3 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命运及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
    3.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阶段
        3.3.1 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私有制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3.3.2 批判蒲鲁东对所有制问题的错误认识并考察所有制范畴
        3.3.3 揭示资本的本质并阐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3.3.4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和未来社会的特征
    3.4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完善阶段
        3.4.1 在理论上构建科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3.4.2 深刻揭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3.4.3 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第4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4.1.1 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4.1.2 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4.1.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4.2.1 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4.2.2 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4.2.3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3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
        4.3.1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4.3.2 共产主义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5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
    5.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
        5.1.1 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
        5.1.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5.1.3 所有制形式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
    5.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5.2.1 为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5.2.2 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5.2.3 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解析
第一章 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性修养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修养思想
        (二) 列宁的党性修养思想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一) 孔孟儒家思想的“修身”思想
        (二) 宋明理学中的“修身”思想
第二章 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时期
第三章 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修养
        (一) “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二) “学习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三) “学习要讲究方法”
    二、政治修养
        (一) “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政治理想
        (二) “党员对党要忠实”的政治品质
        (三) “从群众最高兴的工作做起”的政治立场
    三、道德修养
        (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二)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三) “勤俭节约,自力更生”
    四、纪律修养
        (一)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
        (二) “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
        (三) “自觉自愿地接受监督”
    五、作风修养
        (一)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 “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
        (三) “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
第四章、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理论修养为基石
    二、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政治修养为核心
    三、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道德修养为根本
    四、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纪律修养为保证
    五、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作风修养为直观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1. 关注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的研究
        2. 关于陈云党建具体思想的研究
        3. 关于陈云党建思想特点的研究
        4. 关于陈云党建思想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一、 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二) 党的建设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
    (三) 改革开放伊始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
    (四) 长期从事党建工作的实践积累
二、 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加强思想建设的“十五字诀”
        1. “十五字决”思想
        2. 倡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二) 关于大量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
        1. 主张大量提拔中青年干部
        2.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
        3. 设置辅助机构以帮助有效选拔中青年干部
    (三) 关于党的纪律必须常抓不懈
        1. 纪委要维护好党规党法和整顿党风
        2.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绝不松绑
    (四) 关于执政党党风问题的重要性
        1. 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
        2. 要认清新时期党风问题产生的根源
        3.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要“两手抓”
    (五) 关于维护和加强党中央权威
        1. 维护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权威是关键
        2. 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前提
        3. 以制度和纪律保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 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蕴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性
        1.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提出新时期党风建设两手抓的新思路。
        2.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为指导,强调要统筹规划干部队伍建设。
        3. 坚持唯物辩证法,提出了“十五字诀”指导党的思想建设。
    (二) 体系完整性与局部侧重性兼具
    (三) 历史继承性与鲜明时代性并存
        1. 着力汲取历史经验以应对党建新情况
        2. 围绕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地提出党建新思想
    (四) 现实针对性与战略前瞻性俱在
        1. 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建现实问题
        2. 着眼未来,思考党的建设与发展
四、 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 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1. 将党风建设提高到了关乎党生死存亡的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2. 关于中青年干部选拔标准的相关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3. “十五字诀”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思想。
        4. 关于维护和加强党中央权威的思想,推动了党的建设相关经验的理论化,丰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二) 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党建工作的发展
        1. 促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内良好风气的形成
        2. 推动了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代际交替问题的解决
    (三) 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智慧和借鉴
        1. 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面展开
        2. 有助于造就忠诚于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 有助于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陈云关于工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吴曼榕.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3]《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许嘉林. 暨南大学, 2020(04)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陈云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D]. 吕盟.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陈云党建思想研究[D]. 胡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8]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高雪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9]陈云党性修养思想研究[D]. 仇凯. 扬州大学, 2020(04)
  • [10]新时期陈云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松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论陈云产业体制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