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化学岩型钾盐矿床成矿理论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成,刘成林,沈立建,伯英[1](2018)在《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茅盆地位于东特提斯域,其内的勐野井钾盐矿是我国唯一的前第四纪固体钾盐矿,长期以来对此钾盐矿与呵叻巨型钾盐盆地的资源量差异和成因存在着有较大争议。特别是如下几个问题:其钾盐成矿时代是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还是侏罗纪的争议;其物质来源还存在陆源,海源和多源的不同认识;矿床成因机理模式也悬而未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项目组的最新进展,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进行梳理与评述认为:勐野井组地层为晚白垩世Albian-Cenomanian期,同沉积的原生钾盐也是在此时期富集成矿;钾盐成矿后期特别是约14Ma以来,受到多期次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次生脉状钾盐:钾盐成矿物质可能以中特提斯洋侵入的海水为主,辅以陆源水体和深部流体。总结认为,思茅与呵叻等盆地在晚白垩世都是干旱沙漠环境中彼此隔绝的小湖盆,随着中特提斯洋海水自西向东的入侵,海水由思茅流向了呵叻,形成了统一的思茅-呵叻海,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有关成钾物源及思茅与呵叻盆地的成钾关系。思茅盆地钾盐矿的形成和后期变化始终受到了构造活动的控制,经历了最初断陷阶段,到沉积后期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挤压和走滑运动影响。
龚大兴[2](2016)在《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钾盐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战略安全的重要紧缺资源,我国已探明钾盐资源相对13亿人口大国需求而言乃杯水车薪。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小陆块及其间的造山带镶嵌而成,且经历了多期离散、拼合构造旋回。这种由相对不稳定的小陆块组成的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古代蒸发盆地成盐、成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找钾难度较大,也给成盐聚钾成因模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有必要将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盐类地球化学、旋回地层学等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引入到钾盐矿床的研究中。四川盆地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地貌盆地,也是具有“四维空间”即包括地质历史时间概念和沉积建造在内的沉积盆地,是在扬子克拉通台地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型或叠合型盆地。盆内中、下三叠统是一套浅海台地—蒸发岩台地沉积,一直都是中国找钾的重要层位。长期以来,由于油气、富钾卤水、石膏、杂卤石和盐矿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关于四川盆地三叠系含盐层的研究取得了较深入的认识,涉及蒸发岩的生成模式和成盐机理、古地理环境、盐盆地的分布、岩系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盐类矿物组合及富钾卤水成因等多个方面。但盆内尚未发现固态钾盐矿床,基础资料虽多,但不同的资料,不同的区块,层位划分体系不同,对象及目的层位不一致,成盐期次划分紊乱。富钾卤水及杂卤石是否能作为三叠系成钾的指示,以及是否存在海相固态钾盐沉积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主要含盐构造野外勘查、采样分析;室内大量钻井资料的对比整理;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方法综合研究,得到了如下几点认识:1、在详细研究盆地三叠系基干剖面(合川沥鼻峡剖面,渠县农乐剖面)及钻井剖面(长平3井,广参2井)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对比找钾老井,盆内最新的盐/钾井、油/气井资料,统一了不同资料、不同区块的层位划分。认为四川盆地三叠纪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6个成盐期:嘉陵江组二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2-2),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4-2),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5-2)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沉积期(T2l1-1)(川东地区雷口坡组名为巴东组),雷口坡组一段第三亚段沉积期(T2l1-3),雷口坡组三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2l3-2)以及雷口坡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2l4-2)。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成盐区:川东成盐区,川北成盐区,川西成盐区,川西南成盐区及川中成盐区,19个次级含盐构造(盐盆地)。受四川盆地及周缘古陆构造活动的影响,成盐盆地表现出逐渐向西迁移的演化过程。2、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剖面的野外观察,根据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等研究,建立了沉积相识别标志,划分了典型盐、钾钻井的沉积相类型。认为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整体属于浅水碳酸盐岩—蒸发岩台地。根据典型剖面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岩性组合,可划分为18种成因类型,分别形成于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等3种主要的沉积相,6种沉积亚相及13种沉积微相。进一步通过四川盆地含盐层的时空分布特点,侧重于蒸发成盐过程中亚相及成盐微相的分布,编制了主要成盐期的岩相古地理图件,认为沉积相带多具有环状分布特征,盐湖微相通常处于核心位置,属于典型的“牛眼式”成盐模型,各成盐期均具有一个或多个咸化中心,古地理特征有利于成钾。3、本文将旋回地层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碳酸盐岩台地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方法及古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重建,运用于四川盆地含盐剖面进行实践。利用保留在自然伽玛测井数据中的旋回响应特征,模拟了台地高频沉积旋回叠加样式,反演了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海平面变化趋势,讨论了典型含盐剖面的咸化过程,提出碳酸盐岩台地在海平面快速下降期或海退初期,一般不会形成盐类矿产;持续振荡的水体环境往往只能形成白云岩+石膏+少量岩盐层的组合;只有在海退的中晚期,台地长期处于低水位环境,才有可能出现石膏+岩盐+含钾矿物的组合,具备成钾潜力。并认为,蒸发岩台地含盐剖面中的富钾层段在地层沉积记录中保留着某些响应特征,研究这些旋回响应机制,可以快速锁定有利的成盐聚钾期,聚焦富钾层段,丰富了地球物理方法找钾的手段。4、在四川盆地含盐层时空分布,空间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古地理条件、古气候背景,对四川盆地主要含盐构造,不同成盐期的成钾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四川盆地具有3个有利的成钾时期,包括嘉四2(T1j4-2),嘉五2雷一1(T1j5-2T2l1-1)及雷四2(T2l4-2)。4个有利的成钾构造,长寿双龙构造、宣汉盐盆黄金口构造、南充构造及邛崃平落坝构造。成盐聚钾过程与海平面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卤水在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持续咸化浓缩有关。沉积相带多呈环带状分布,以盐湖微相为核心,成因模式属于“潮上带牛眼式干化小型盐盆(湖)成盐聚钾”。以事件成钾的观点讨论了四川盆地出现成钾事件的可能,认为:嘉四2(T1j4-2)时期的长寿双龙构造、嘉五2雷一1(T1j5-2T2l1-1)时期的宣汉盐盆黄金口构造、南充盐盆及雷四2(T2l4-2)时期的成都盐盆平落坝构造具备出现成钾事件的条件。
齐文[3](2010)在《北美地质演化与钾盐成矿》文中指出北美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北美大陆的钾盐储量占全球已探明钾盐储量的一半数。本文在总结北美大陆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地质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晚古生代地台沉积序列及其与钾盐矿床形成的关系,指出钾盐主要形成于欠补偿的海相地台型盆地,个别形成于海陆交互相的克拉通边缘地堑/裂谷盆地中;钾盐层主要位于海相台地序列的最后一个旋廻(Kaskaskia序列),以及从台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过渡阶段(Absaroka序列),当海相台地转化为前陆盆地之后,就不再有钾盐矿床的形成。北美晚古生代钾盐大规模集中成矿作用,也与该时期北美大陆古赤道位置密切相关。钾盐矿床的形成是构造-盆地-古气候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钾盐找矿是有章可循的。
宣之强[4](2018)在《中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经过几代盐矿科技人员的努力,通过盐类矿产资源及盐湖科学考察,查明我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钾、镁、硼、锂等资源开发及成因研究分别获得成功和认可。通过对所收集到的50部重要专着和文献进行分析,以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提出今后盐类矿产地质找矿研究内容和发展设想提供参考。
赵宪福[5](2017)在《下刚果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后期改造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相对缺乏钾盐资源,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目标矿种之一。在新一轮的海外钾盐勘查开发的大潮中,下刚果滨海盐盆地钾盐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下刚果滨海盐盆地位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群,地处西部非洲中段,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与海岸线平行,在白垩系地层广泛发育了巨厚的蒸发岩沉积。其中在下刚果和加蓬滨海盆地沉积了厚层具有工业价值的钾盐矿物。为厘清大西洋型裂谷成钾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钾盐矿床的发育及赋存规律,本文重点研究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其后期改造作用,丰富完善典型钾盐成矿模式,探索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其后期改造的约束机制,为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下刚果盐盆地属于典型的裂谷成钾盆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利用物、化、遥、钻等勘查资料对研究区构造活动与钾盐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历史、蒸发岩沉积序列等,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样式:因被动大陆边缘的掀斜作用,盆地呈东北方向高,西南方向低,向海缓倾斜的特征,盆地沉积的几何中心在研究区西南方向,确定了矿区北北东向为主应力场变化特征,盆地构造环境总体稳定。多种地质资料表明,构造活动作为核心要素在下刚果盐盆地成矿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钾盐成矿的始终。在构造-物源-气候三大关键因素耦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建立区内地层系统,详细分析了沉积韵律与环境,利用盆地平衡剖面恢复手段,结合构造分析,将研究区构造活动在成矿演化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成矿准备阶段;蒸发沉积成矿阶段;成矿后改造阶段。利用研究区蒸发岩地层有机夹层富含的铼锇同位素,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准确的蒸发岩沉积年代:78.7±1.1至96±7Ma。基于以上工作,总结成矿盆地演化规律,阐明矿床成因,提出下刚果盐盆地的钾盐成矿的构造作用机制。探索研究区构造控矿机制能够丰富、完善前人提出的裂谷成钾模型,增进盆地成矿规律的研究,使得前后工作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由此建立区域钾盐矿床沉积的空间模型,为今后定向找钾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韩冬[6](2013)在《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成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坪-思茅盆地勘察开发工作起步较早,采盐历史悠久,盐矿资源丰富,是国内最有找钾远景的地区之一。其中,勐野井钾盐矿床是我国唯一具有开采价值的固体钾盐矿床。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兰坪-思茅盆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探讨了控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成盐层位等地质相关问题,着重开展了兰坪-思茅盆地与泰国呵叻盆地成钾特征对比研究,深化了对钾盐成矿规律的理解,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兰坪-思茅盆地属于陆内裂谷型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强烈的火山活动裂陷期(T2-T3)、火山活动停止后陆内断陷期(J-K)以及早第三纪的干化成盐期等演化阶段后,在中始新世末,古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强烈碰撞,致使盆地受挤封闭、消亡。成钾成盐时期主要发生在裂谷演化后期。且裂谷封闭后,印度板块继续俯冲,该区受到大规模走滑和逆冲、推覆等强烈的陆内改造。(2)火山岩、古盐以及风化盐均提供部分物质来源,残留古海水、深部地下卤水以及陆源水体也为该区钾盐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3)晚三叠世兰坪-思茅盆地古新世为陆相湖泊沉积,且划分出三个大相、五个相和八个亚相。且盐类属陆相环境的浅卤水盐湖及干盐湖晶间卤水沉积。(4)兰坪-思茅盆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区。勐野井组年代可能为白垩纪中晚期,形成了三个主要成盐期,最佳成盐期位于最为干旱的底部,且推断勐野井组沉积时期气候总体干旱,但变化较大,存在三个极端干旱气候时期:勐野井组底部(剖面780-930m,以碳酸盐、氯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含量高、化学风化指数低、氧同位素偏重为特征);勐野井组中部(剖面300-390m,总体以碳酸盐、氯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MgO/CaO值含量高、以及化学风化指数相当低为特征);勐野井组顶部(剖面30-150m,以碳酸盐、氯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含量高、化学风化指数低、氧同位素偏重为特征)。综合多种钾盐成矿要素研究,并通过对成钾演化过程的探讨,最终对盆地中盐类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钾盐成因类型、形成机理和钾盐沉积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该地区找钾工作提供了借鉴。
邵春景[7](2020)在《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文中提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钾肥消费国和钾盐资源进口国,为克服我国对外钾盐资源的高度依存,需加强国内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增加资源储量。本文从盐岩矿物学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开发的角度入手,初步尝试了石盐矿物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石盐和钾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的测试方法。以滇西南思茅盆地中生代盐矿和塔里木库车盆地古近系含盐系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观察、包裹体识别、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定性及全岩分析、LA-ICPMS和电子探针等多种矿物原位微区观察和分析方法,对思茅盆地整董含盐带的磨黑地区L2井、江城含盐带的勐野井地区MK-1井岩芯样品以及库车盆地西缘却勒—阿瓦特地区温宿盐场、却勒盐丘推覆体剖面样品,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物学的系统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测试指示性微量元素K、Br含量及Br×103/Cl(w/w)值参数,进一步探讨了盆地成盐物源和模式,初步预测了找钾前景。初步尝试石盐的LA-ICPMS测试方法,选择USGS合成玄武岩玻璃GSE-1G作为标样,激光系统较为适用的实验条件为:20μm、10Hz、130m J、50%T、8.30J/cm2,ICPMS中微量元素的停留尽可能加长。条件和校正标样对石盐样品的K和Br测试适用性较好。但由于ICPMS对Cl元素电离效率低,对石盐的Cl测试并不理想,I元素缺乏合适的标样。进一步建立了石盐和钾石盐的电子探针分析方法,通过不断调试优化测试条件,分析方法对石盐和钾石盐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的适用性良好。思茅盆地整董含盐带的磨黑盐矿L2井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含)泥砾盐岩样品的精细矿物学观察结果表明,主要盐类矿物有石盐、硬石膏、白云石、方解石等,其中石盐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粒径多大于100μm,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被盐类碎屑或粘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粒径5-100μm,两类包裹体特征均指示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样品中,主体石盐的K含量低于0.09 wt%,Br含量低于60×10-6,Br×103/Cl(w/w)值低于0.10,据地质特征、产状和包裹体特征,可初步确定主体石盐为陆源、海陆混合源石盐或重结晶石盐,并受后期构造作用;碎屑包裹的石盐K含量低于0.18 wt%,Br含量为70×10-6~410×10-6,Br×103/Cl(w/w)值为0.12~0.71,显着高于主体石盐。对比勐野井MK-1井花开左组样品K含量低于0.13 wt%,Br含量为70×10-6~500×10-6,Br×103/Cl(w/w)值为0.12~0.85,与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数值接近,且二者大部分均处在海源石盐阶段的区域,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所在区域。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可能属中侏罗统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认为盆地内整董含盐带磨黑盐矿亦发育中侏罗统盐底辟浅部贯入的混杂盐体,进一步完善了“二层楼成矿模式”在研究区的勘探实践。可能的成矿模式是深部中侏罗统海相盐体受盐底辟作用挤压迁移到浅层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经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后形成新的母液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的形式保留下来后在早白垩世晚期母液卤水蒸发结晶成盐的过程中被新形成的盐类碎屑矿物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被母液中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和沉积成岩成矿。论文对塔里木库车盆地西缘却勒—阿瓦特构造带的温宿盐场和却勒盐丘推覆体含盐系地层剖面进行了系统矿物学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发育石盐,硬石膏、白云石等主要矿物,并首次在温宿盐场石盐层中发现了钾石盐,认为古盐湖在古新世—始新世已演化到钾盐析出阶段,指示了良好找钾前景。电子探针测得钾石盐Br含量为130×10-6~580×10-6,Br×103/Cl(w/w)值为0.28~1.23;石盐Br含量在同一样品不同测点及不同样品中呈现不同特征,部分Br含量低于检测限,部分含量介于60×10-6~220×10-6,Br×103/Cl(w/w)值为0.10~0.37,反映了库姆格列木群盐岩为海陆混源环境下形成,部分石盐受后期重结晶或大气水的强烈淋滤。本论文的研究为确定盐岩物质来源及成盐环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我国后续深层找盐找钾工作和钾盐资源的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成林,吴驰华,王立成,方小敏,赵艳军,颜茂都,张永生,曹养同,张华,吕凤琳[8](2016)在《中国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与预测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海相钾盐找矿是一个"久攻不破"的难题,古代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能否成钾也是长期争议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小陆块能否成钾、成大钾矿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板块构造运动为主线,对中国主要小陆块漂移历史、成盆构造、古气候、古地理及海相/海陆交互相蒸发岩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基于盆地"构造-物源-气候"三要素耦合成钾理论,分析中国小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成矿机理;同时,总结和借鉴全球海相钾盐成矿标志,建立钾盐成矿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些研究基础,借助对主要陆块的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特征、物质来源、古气候面貌等恢复及分析,对主要陆块的海相成钾潜力进行评价,同时预测找钾战略靶区。钾盐成矿模式研究表明:兰坪—思茅盆地白垩系、上扬子陆块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华北陆块陕北盆地中奥陶统及塔里木陆块库车盆地古近系等盆地及其层位具有较大的成钾潜力。结合成钾指标对比分析,优选圈定了思茅盆地南部、四川盆地中东部及塔里木的库车盆地等战略靶区内较为明确的重点靶区,可以进一步开展钻探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为在中国继续开展海相钾盐成矿研究和找钾提供科学依据。
张华[9](2014)在《东特提斯北支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海水沉积演化及成钾条件分析 ——以塔西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大规模盐类聚集以及钾盐成矿集中发生在特提斯域。在特提斯南支,该事件以老挝—泰国钾盐盆地以及我国兰坪-思茅钾盐盆地的形成为显着标志,而在其北支则表现为中亚侏罗纪广泛成钾及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广泛成盐。莎车盆地属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次级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处于新特提斯的北支,并作为当时连接中亚盐盆与塔里木盆地的通道,记录了这一时期古环境的演化过程。盆地上白垩统—古新统发育多套蒸发岩沉积,其是否具备找钾前景一直为地质学家所关注。那么,晚白垩世—古近纪莎车盆地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构造—古地理背景、其成盐物质来源、盐类聚集机理以及当时的古气候状况如何?其成钾条件又如何?这些问题的厘清,无疑对盆地下一步的钾盐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找钾实践意义。本文以“构造—气候—物源”的耦合为主线,通过对莎车盆地上白垩统—古新统地层格架、岩性特征以及岩石组合类型的研究,对盆地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岩相古地理面貌进行重建;同时基于孢粉组合、氧同位素温度指标以及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对特提斯南支的老挝万象盆地以及特提斯北支的莎车盆地这一时期的古气候条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结合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成盐物质来源进行厘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盐类物质聚集过程以及机理的研究,对莎车盆地上白垩统—古新统成钾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盆地内这一时期有利的找钾层位和区域。运用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Th),首次定量揭示了晚白垩世老挝万象盆地成钾过程中的古温度状况,并对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进行细致讨论。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30℃~55℃,表明晚白垩世该区处于高温大气条件,这与全球这一时期处于普遍高温的气候背景相一致;包裹体最高均一温度为62.1℃,则可能反映了老挝万象盆地处于更加极端的气候环境,盆地内大规模的钾盐富集可能正是始于对这种极端气候的沉积响应。不同层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在纵向上的变化可能暗示了在成盐成钾过程中,气候曾出现过短期、快速的波动,这为白垩纪古气候重建工作提供了又一数据支撑。石膏/硬石膏硫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莎车盆地及老挝万象钾盐盆地成盐成钾物质皆来源于当时的特提斯古海水,但在成盐成钾过程中可能遭受了周缘淡水的侵入,从而导致盆地内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上具有海—陆混合的特征。与此同时,两盆地含盐序列中普遍缺乏盐湖演化早期阶段的产物,表明两盆地在盐类物质的聚集过程中,存在海侵方向上的预备盆地对盐类物质提起进行分异,从而导致高浓度卤水直接进入盆地。中亚各盆地在西部间歇性海侵过程中,可能充当了莎车含盐盆地的预备盆地。莎车盆地晚白垩世—古近纪一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其大致可以和全球海平面的变化进行对比。在这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中,晚白垩世依格孜牙期—吐依洛克期的海侵—海退旋回造成了盆地内以石盐岩为主体的蒸发岩沉积,上白垩统吐依洛克组为盆地下一步找钾的重点层位。依据莎车盆地盐岩钾离子含量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吐依洛克组岩相古地理面貌,提出莎车盆地吐依洛克组‘中间洼地’成盐模式,认为近海次级洼地在海侵过程中以及近陆次级洼地在海退过程中,容易受到正常海水和大陆淡水的侵入,不利于盐湖蒸发浓缩,而处于中间部位的次级洼地更有利于接受高浓度卤水等物质来源以及不容易受到周缘大陆水的淡化影响,为有利成钾区域。基于上述理论,初步推测乌帕尔-塔什米力克一带为莎车盆地成钾远景区。
钟林秀[10](2017)在《四川渠县农乐浅层杂卤石型钾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卤石矿不仅是一种钾盐的复盐矿物,也常作为钾盐矿床的找矿标志。对四川渠县农乐浅层杂卤石型钾盐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探讨杂卤石矿的成矿条件与产出规律,对钾盐矿的勘查工作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渠县农乐杂卤石矿床位于广安市华蓥山背斜北段近倾没端核部,为三叠系浅层蒸发沉积矿床(地表以下200米左右)。在对区内前人资料的搜集、整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在研究区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及综合研究,本文以露头沉积学、沉积岩石学、沉积地球化学、岩相古地理学及矿床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渠县农乐典型杂卤石矿床及周边地区为研究重点,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实测剖面与前人资料相结合,通过野外宏观观测与室内微观分析相结合,对华蓥山农乐矿床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地层进行了地层单元、沉积体系的研究,并结合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进行成因及找矿标志的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四川渠县农乐杂卤石矿区地表主要出露为三叠系雷口坡组及须家河组地层,部分区域上覆侏罗系地层及第四系。矿区没有大断裂通过,主要是受褶皱影响,断裂次之;从北至南依次排列分布有规模不大的背斜及向斜。杂卤石矿产出层位较薄,受石膏矿隔水构造而得到保存;杂卤石矿的产状、形态、褶皱强度均受膏体控制。根据杂卤石矿物的赋存特征,将杂卤石成因划分为沉积型与交代型两类。石膏矿产于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二者交互沉积,具明显的旋回性;宏观上,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成盐成矿环境包括持续炎热干旱的古气候导致的萨布哈环境、以及由于大地构造演化升降运动的差异形成的隆起与拗陷;根据岩性组合、生物组合、沉积构造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成盐时期发育有障壁海岸体系的潮坪与泻湖体系,该区嘉陵江组五段至雷口坡组三段地层形成于海相浅水碳酸盐蒸发台地与局限台地的沉积环境,成盐环境以潮上带、潮间带为主;成盐后埋藏阶段藻类生物对矿床的改造起到了一定作用,与该区构造变动共同影响着卤水的运移与成藏。对沉积相的研究主要有岩相对比、测井相对比、以及沉积相时空的展布变化。岩相对比识别出嘉陵江组五段具有明显的潮间带与潮上带特征;而潮下带特征出现在嘉陵江组三段;代表海侵层位的泥质灰岩在区域上也时有出现。对测井曲线进行分析表明,杂卤石矿及含杂卤石岩矿电阻率均呈高值,无明显电性分层;杂卤石矿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呈高异常;杂卤石矿伽马曲线的识别特征主要为箱状及尖峰状。微观上,对成矿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四川渠县农乐杂卤石矿床中的杂卤石主要是由交代作用形成;海水既是盐类物质的来源与补给,同时也造成了钾镁盐的溶蚀与淡化。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的由火山凝灰岩形成的“绿豆岩”与杂卤石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我国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化学岩型钾盐矿床成矿理论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化学岩型钾盐矿床成矿理论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地构造背景 |
2 勐野井钾盐成矿时代 |
3 钾盐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模式 |
4 勐野井钾盐的后期改造与次生钾盐形成 |
5 结论 |
(2)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四川盆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3 区域地层 |
第3章 含盐层的时空分布 |
3.1 次级含盐构造 |
3.1.1 含盐构造的划分 |
3.1.2 典型含盐构造 |
3.2 成盐时间序列 |
3.3 岩盐空间分布 |
3.4 含盐构造的演化过程 |
第4章 含盐层盐类矿物类型 |
4.1 岩盐类型及特征 |
4.2 杂卤石类型及特征 |
4.3 硬石膏类型及特征 |
第5章 含盐层沉积环境 |
5.1 典型剖面概述 |
5.1.1 合川沥鼻峡剖面(PM-1) |
5.1.2 渠县农乐剖面(PM-2) |
5.1.3 广安广参2井剖面 |
5.2 含盐剖面类型 |
5.2.1 韵律结构 |
5.2.2 含盐剖面类型 |
5.3 沉积相类型 |
5.3.1 开阔台地相 |
5.3.2 局限台地相 |
5.3.3 蒸发台地相 |
5.4 古地理特征 |
5.4.1 古纬度与古气候 |
5.4.2 古地理特征 |
5.4.3 成盐期岩相古地理 |
第6章 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 |
6.1 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
6.1.1 含盐构造盐溶卤水 |
6.1.2 地表盐泉水 |
6.2 岩盐地球化学特征 |
6.3 岩盐氯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含盐层地球物理特征 |
7.1 测井识别标志 |
7.2 富钾层段的测井响应 |
7.2.1 原理和方法 |
7.2.2 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 |
7.2.3 古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富钾层段的响应 |
第8章 成盐模式、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 |
8.1 成钾条件分析 |
8.1.1 典型杂卤石剖面的成钾指示 |
8.1.2 有利成钾时期 |
8.1.3 有利成钾位置 |
8.2 蒸发成盐模式与成钾事件 |
8.2.1 成盐聚钾模式及成因机制 |
8.2.2 成钾事件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图 |
(4)中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盐类矿产及盐湖地质研究成果回顾 |
1.1 盐湖及盐矿研究重要专着 (含文献) |
1.2 盐矿鉴定及盐化学分析专着 |
1.3 盐矿开采着作 |
1.4 盐类矿产找矿研究着作 |
1.5 盐矿成因演化研究专着 |
1.6 盐矿开发利用着作 |
1.7 盐类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专着 |
1.8 盐湖志等专着 |
1.9 盐湖科普着作 |
1.1 0 钾盐、钾肥工业及管理等着作 |
1.1 1 内部出版书 |
2 中国盐湖及盐矿事业成就分析 |
3 未来我国盐湖及盐矿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 |
3.1 我国盐湖及盐矿资源特点 |
3.2 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 (2011—2015年) 、973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
3我国盐湖及盐矿资源研究方向展望 |
(5)下刚果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后期改造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现状及前人成果 |
2.1 蒸发岩沉积条件及理论研究 |
2.1.1 蒸发岩沉积大地构造条件 |
2.1.2 蒸发岩沉积古环境条件 |
2.1.3 蒸发岩沉积的物质来源 |
2.1.4 蒸发岩沉积理论研究 |
2.1.5 蒸发岩时空分布特征 |
2.2 研究区蒸发岩矿床研究现状 |
2.2.1 研究区构造控矿研究现状 |
2.2.2 裂谷型钾盐成矿物质气候条件研究现状 |
2.2.3 研究区盐类矿产研究现状 |
第3章 区域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 |
3.1.1 交通区位 |
3.1.2 自然环境 |
3.1.3 经济概况 |
3.2 区域地质 |
3.2.1 区域地层特征 |
3.2.2 大地构造背景 |
3.2.3 构造带划分 |
3.2.4 断裂构造特征 |
3.2.5 盐构造特征 |
3.2.6 盆地演化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盆地蒸发岩沉积特征 |
4.1 下刚果盆地蒸发岩分布特征 |
4.1.1 蒸发岩分布范围 |
4.1.2 蒸发岩沉积序列 |
4.1.3 钾盐矿层赋存特征 |
4.2 岩石矿物学特征 |
4.2.1 蒸发岩矿物类型 |
4.2.2 矿物鉴定结果 |
4.2.3 矿物分布特征 |
4.2.4 主要盐类矿物光谱特征 |
4.3 沉积旋回划分及沉积特征 |
4.3.1 旋回划分原则 |
4.3.2 沉积旋回特征 |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常量元素 |
4.4.2 微量元素 |
4.4.3 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盆地结构特征与构造属性研究 |
5.1 盆地结构及构造遥感解译特征 |
5.1.1 遥感数据资料 |
5.1.2 遥感数据处理 |
5.1.3 遥感解译方法与结果 |
5.2 盆地结构及构造的地球物理特征 |
5.2.1 区域重力解析特征 |
5.2.2 电法EH4解析特征 |
5.2.3 瞬变电磁解析特征 |
5.2.4 二维地震解析特征 |
5.2.5 地层构造演化平衡剖面 |
5.3 盆地蒸发岩形态及构造三维模型 |
5.3.1 软件简介 |
5.3.2 矿体模型建立 |
5.3.3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盆地构造与钾盐成矿关系 |
6.1 研究区钾盐构造成矿条件分析 |
6.1.1 沉积场所 |
6.1.2 动力来源 |
6.1.3 运移通道 |
6.2 构造对钾盐矿床的后期改造作用 |
6.2.1 构造封存作用 |
6.2.2 构造迁移作用 |
6.3 构造控矿机制 |
6.3.1 阶段式控矿机制 |
6.3.2 构造控制成矿物质富集机理 |
6.4 研究区矿床模型 |
6.4.1 研究区成矿物质来源 |
6.4.2 成矿气候条件 |
6.4.3 成矿时代 |
6.4.4 找矿方向及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6)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成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 |
1.2 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的研究现状 |
1.2.1 兰坪-思茅钾盐的勘察历史 |
1.2.2 兰坪-思茅钾盐成钾特征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工作量以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二章 兰坪-思茅盆地地质概况 |
2.1 兰坪-思茅盆地自然地理概貌 |
2.2 兰坪-思茅盆地的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地层岩性简述 |
第三章 研究区的成钾特征 |
3.1 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
3.1.1 火山岩、古盐以及风化盐 |
3.1.2 古海水 |
3.1.3 陆源水体 |
3.1.4 深部地下卤水 |
3.2 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简述 |
3.2.1 古构造对岩盆沉积的控制 |
3.2.2 后期构造对盐盆的破坏以及保存 |
3.3 矿床形成的沉积相古地理条件 |
3.3.1 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组湖泊沉积相的简述 |
3.3.2 勐野井沉积相、相序 |
3.4 矿床形成的古气候、古纬度简述 |
第四章 兰坪-思茅盆地含盐带水化学分析 |
4.1 水化学特征概述 |
4.2 水化学成分分析 |
4.3 Na-Cl-Br体系分析 |
4.4 地表水以及盐泉水化学特征小结 |
第五章 兰坪-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对比研究 |
5.1 构造背景对比 |
5.2 成盐时代对比 |
5.3 物质来源与成盐环境对比 |
5.4 两盆地钾盐矿床特征对比 |
5.4.1 矿物组成对比 |
5.4.2 卤水演化对比 |
5.4.3 沉积旋回和成盐期次对比 |
5.4.4 含盐系的沉积特征对比 |
5.5 Br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5.6 兰坪-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对比的意义 |
第六章 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7)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 |
1.2.1 矿物原位微区分析现状 |
1.2.2 盐岩矿物分析方法现状 |
1.2.3 钾盐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2.4 思茅盆地盐岩研究现状 |
1.2.5 库车盆地盐岩研究现状 |
1.2.6 现存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介绍及开发 |
2.1 显微镜观察及包裹体识别 |
2.2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2.3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
2.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 |
2.4.1 石盐矿物元素测试方法开发流程 |
2.4.2 白云石矿物元素测试方法 |
2.5 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方法 |
2.5.1 微量元素测试现状 |
2.5.2 石盐和钾石盐矿物元素含量测试方法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思茅盆地盐岩矿物特征研究 |
3.1 兰坪—思茅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3.1.1 区域构造概况 |
3.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
3.1.3 区域地层概况 |
3.1.4 区域岩浆岩概况 |
3.1.5 区域盐类资源概况 |
3.1.6 侏罗纪成盐成钾环境 |
3.2 磨黑地区L2井地质概况 |
3.3 勐野井地区MK-1井地质概况 |
3.4 样品背景 |
3.5 岩相学特征 |
3.6 石盐矿物学及包裹体特征 |
3.7 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特征 |
3.8 石盐中Br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
3.9 石盐中K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
3.10 成矿模式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库车盆地盐岩矿物特征研究 |
4.1 库车盆地地质背景 |
4.1.1 区域构造概况 |
4.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
4.1.3 区域地层概况 |
4.1.4 区域含盐概况 |
4.2 样品背景 |
4.2.1 温宿盐场盐丘 |
4.2.2 却勒石膏矿 |
4.2.3 却勒盐丘推覆体 |
4.2.4 东秋里塔格塔吴背斜 |
4.3 矿物组合特征及指示意义 |
4.4 矿物元素含量特征及指示意义 |
4.5 Sr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4.6 钾石盐矿物的发现与找钾潜力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成果 |
(8)中国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与预测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主要小陆块成盐期古地理及古气候框架 |
1.1 主要陆块成盐期古地理 |
1.2 主要陆块成盐期气候框架 |
2 扬子陆块海相蒸发岩沉积与成钾条件分析 |
2.1 震旦—寒武纪海相蒸发岩 |
2.2 三叠纪海相蒸发岩 |
2.2.1 岩相古地理 |
2.2.2 古气候 |
2.2.3 物质来源 |
2.2.4 成钾条件分析 |
3 华北陆块奥陶纪蒸发岩沉积与成钾条件分析 |
3.1 岩相古地理及蒸发浓缩中心 |
3.2 成盐期古气候特征 |
3.3 成钾作用分析 |
4 塔里木陆块蒸发岩沉积特征与成钾分析 |
4.1 寒武纪 |
4.2 石炭纪 |
4.3 白垩纪—古近纪 |
4.3.1 莎车盆地 |
4.3.2 库车盆地 |
5 兰坪—思茅陆块白垩纪蒸发岩沉积与成钾分析 |
5.1 盆地构造特征 |
5.2 岩相古地理与古气候 |
5.3 海侵物质来源 |
5.4 钾盐沉积与后期改造 |
6 羌塘陆块侏罗纪蒸发岩沉积 |
7 中国主要陆块海相成钾潜力综合评价 |
7.1 海相成钾评价指标 |
7.1.1 宏观和中观尺度指标 |
7.1.2 微观尺度成钾指标 |
7.2 主要陆块海相成钾潜力综合评价及重点靶区预测 |
7.2.1 扬子陆块 |
7.2.2 华北陆块 |
7.2.3 塔里木陆块 |
7.2.4 兰坪—思茅陆块 |
7.2.5 羌塘陆块 |
7.2.6 成钾评价排序 |
8 结论 |
(9)东特提斯北支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海水沉积演化及成钾条件分析 ——以塔西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四、完成的工作量 |
五、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
第一章 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区现状 |
第一节 全球“构造-气候-物源”成盐成钾耦合模型 |
第二节 特提斯古海水研究现状 |
一、特提斯的概念与内涵 |
二、古海水成分 |
三、白垩纪古气候 |
第三节 蒸发岩研究现状 |
一、时空分布及产出类型 |
二、形成条件 |
三、理论研究 |
第四节 中国蒸发岩研究现状 |
一、研究历程 |
二、我国蒸发岩的时空分布 |
三、含盐盆地构造特征 |
四、古地理条件 |
第五节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 |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和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节 气候及自然资源 |
第三节 地质背景 |
一、区域构造划分 |
二、特提斯构造演化对塔里木板块的影响 |
三、塔西南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
第三章 莎车盆地上白垩统-古近系地层沉积特征 |
第一节 上白垩统-古近系地层格架 |
一、上白垩统 |
二、古近系 |
第二节 岩石学特征 |
一、碳酸盐岩 |
二、蒸发岩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莎车盆地上白垩统-古近系沉积古地理演化 |
第一节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二节 海侵-海退旋回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
第三节 塔里木古海湾新生代海退时限及方式 |
一、样品采集和测试结果 |
二、数据分析及讨论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白垩纪-古近纪古气候重建 |
第一节 莎车盆地上白垩统—古近系孢粉组合序列 |
一、晚白垩世 |
二、古近纪 |
第二节 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古环境特征 |
第三节 晚白垩世定量古气候重建 |
一、白垩纪古气候研究及存在问题 |
二、老挝万象盆地石盐原生均一流体包裹体测试 |
三、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指示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盐物质来源分析 |
第一节 蒸发岩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二节 老挝万象钾盐盆地蒸发岩硫同位素研究 |
一、样品采集和测试结果 |
二、数据分析 |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含盐系地球化学 |
第一节 盐(矿)点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一、沙曼盐点 |
二、马尔坎恰提盐点 |
三、乌鲁克恰提盐点 |
四、塔什米力克盐点 |
五、乌帕尔盐点 |
六、其他盐(矿)点地球化学特征 |
七、对比分析 |
第二节 剖面地球化学 |
一、乌恰康苏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二、阿尔塔什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三、大山口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四、皮拉里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节 钻井地球化学 |
一、WB1#含盐系地球化学特征 |
二、WX1#含盐系地球化学特征 |
三、YS1#含盐系地球化学特征 |
四、Su1#井含膏系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节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莎车盆地成钾条件分析 |
一、全球白垩纪成盐成钾背景 |
二、白垩纪塔里木盆地古地理位置 |
三、中亚预备盆地对塔西南成盐成钾的影响 |
四、塔西南有利成钾区域 |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四川渠县农乐浅层杂卤石型钾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国内外矿床分布 |
1.2.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4 遥感解译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构造及矿石 |
3.2 含矿岩系地层 |
3.3 含矿保存构造特征 |
3.4 杂卤石矿物主要赋存特征 |
第4章 成矿条件研究 |
4.1 成矿环境与条件 |
4.1.1 地球化学特征 |
4.1.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1.3 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
4.2 沉积相 |
4.2.1 岩系与岩性沉积相标志 |
4.2.2 测井相与测井相标志 |
4.2.3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
4.3 构造保存与卤水运移 |
4.4 成矿机理、找矿标志探讨 |
4.4.1 杂卤石成因探讨 |
4.4.2 成矿物质来源及分异条件 |
4.4.3 找矿标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我国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化学岩型钾盐矿床成矿理论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J]. 王立成,刘成林,沈立建,伯英. 地质学报, 2018(08)
- [2]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D]. 龚大兴.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3]北美地质演化与钾盐成矿[J]. 齐文. 地质学报, 2010(11)
- [4]中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J]. 宣之强. 化肥工业, 2018(01)
- [5]下刚果盆地构造活动对钾盐成矿及后期改造的约束[D]. 赵宪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6]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成钾特征研究[D]. 韩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7]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D]. 邵春景. 南京大学, 2020
- [8]中国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与预测研究进展综述[J]. 刘成林,吴驰华,王立成,方小敏,赵艳军,颜茂都,张永生,曹养同,张华,吕凤琳. 地球学报, 2016(05)
- [9]东特提斯北支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海水沉积演化及成钾条件分析 ——以塔西南为例[D]. 张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10)
- [10]四川渠县农乐浅层杂卤石型钾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D]. 钟林秀.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