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闍赤、中書省和燕京行省(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宾[1](2020)在《耶律楚材治学理政研究》文中认为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我国金元之际一位杰出的契丹族政治家。他身为契丹皇族后裔,自幼生长于中原地区,在金元相交之际扈从成吉思汗西征十年,最终成为窝阔台主政时期的重要辅臣,为保存并发展中原及北方诸多地区的文明、促进蒙元政权的汉化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耶律楚材所处时代及其身世经历极为特殊。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蒙元初期的治理转型是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经历了辽宋夏金长时期分裂之后的中国,来到了新一轮文化融合的历史关口;从耶律楚材的八世祖耶律倍以来300多年的家族变迁史,清晰地展示了这支契丹皇族的汉化过程。耶律楚材自幼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身逢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毅然承担起延续斯文一脉的人生使命。耶律楚材的治学体现了博约结合、道器并重的特点。从学术渊源来看,楚材主要受四方面影响:自八世祖耶律倍至父亲耶律履、母亲杨氏薪火相传的家学;伴随金朝科举制的发展,为进身仕途刻苦攻习的官学;面临生死抉择,皈依佛门师从万松行秀参悟的禅学;身处多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不拘门限广泛吸收的当时流传于北方的各类学术。在知识技能方面,楚材博览群书、业有专攻,他不仅通晓天文、地理、历史、博物、医药、礼法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擅长术数、理财和语言文章,体现了切合时务、经世致用的学术倾向。在艺术修养方面,楚材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词臣倡始”;文章骈散兼备,娴熟老道;书法气势雄健,刚毅劲拔;鼓琴情理交融,技艺超群;他甚至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以应对政治斗争对其内心产生的强烈冲击。在思想信仰方面,楚材既是一名标准的儒士,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同时对道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习和体悟,他出入三教,淹通百家,涵养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建立卓越事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耶律楚材参与治国理政历经成吉思汗、拖雷监国、窝阔台汗和乃马真后称制等四个时期。他凭借杰出的才干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一步步跻身蒙古帝国的核心决策层。他依据中原汉法谋划了涉及民生、经济、政治、法制等十个方面的治国方略,抓住窝阔台宽宏放权的历史机遇,以非凡的胆魄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在务实层面,他谏言颁布赦令、纠正野蛮提议、阻止屠城政策、设法安定逃民,竭尽全力保护百姓生命;主张编户齐民、抵制游牧泛滥、明确课税额度、坚持休养生息,千方百计恢复经济活力;提出建正朔、立朝仪、创机构、抑割据、建宫室的方案,努力推行政治制度改革;从具体事务入手,“给符印,立钞法、定均输、布递传”,多措并举推动法制建设。在务虚层面,他向蒙古统治者“时时进说周孔之教”,高高扬起儒家大旗,保护并任用一批中原士子,兴文教、开科举,搜索图籍,刊印经典,全力以赴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提出“华夷一混”的观点,主张各民族融合发展;坚持宗教宽容政策,倡导三教并行、发扬正邪之辨、遏制全真坐大、扶持正统佛教;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不失时机地进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引导蒙古政权开启协和万邦的大国外交,采取刚柔并济的内联之策。由于蒙古旧制与中原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楚材自身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的改革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但其辅政成效在当时已有显现,尤其对忽必烈时期全面推行汉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耶律楚材的治学与理政密切相关,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原士大夫治理世界性帝国的实践探索,他为极度崇尚武力的蒙元政权注入仁义、理性、协和、良序等思想因子,彰显了中华文治的价值取向和独特魅力,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翠翠[2](2016)在《蒙元朝必阇赤制度变迁研究 ——以文史职能为中心》文中提出必阇赤是蒙古大汗怯薛的一种,前四汗时期的必阇赤长相当于汗国的行政长官。以必阇赤长为首的必阇赤们构成了行省、中书省的行政系统的雏形。学者们对此已有多种研究。但是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必阇赤制度的去向则不太明晰,有必阇赤出身的官员仕至宰辅,但更多的必阇赤及其后代则在翰林院或在文宗时代建立起来的奎章阁任职。本文主旨在探究必阇赤制度从大蒙古国时期到元朝时期,特别是在元代中后期规范化官僚体制中的发展和表现。全文分为六章阐述,第一章为蒙元朝的必阇赤制度作了一个总体上的概述,定义了本文讨论的范围主要是怯薛必阇赤,并补充了一些前四汗时期必阇赤的一些人物信息;自前四汗至忽必烈时期,必阇赤在官僚系统中有三大表现,一是大必阇赤行政大权的淡化,二是必阇赤怯薛功能的保留,三是必阇赤文史职能的扩展。第二章首先对脱卜赤颜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主要包括黄金家族的世系和秘密、蒙古传统制度中的约孙、帝训、扎撒,以及功臣事迹。第二节则梳理了中晚期脱卜赤颜的撰者的人物信息,主要有朵来、忽都鲁迷失、阿怜帖木儿,其中阿怜帖木儿有较为清晰的身世信息,他来自一个文书见长的畏兀儿必阇赤家族。第三节讨论了与其同时代的其他三位怯薛必阇赤脱帖穆耳、亦辇真、搠思监,根脚较有撰写脱卜赤颜记录的三位必阁赤更大;也有人担任过翰林学士承旨,但充当皇帝的使者,作为地方的宣慰使或廉访使的记录则更多,搠思监则仕至中书省右丞相。第三章讨论了元朝起居注的问题,元代起居注多由中书省下属分支给事中、左右侍仪奉御、翰林官员兼任;本章从世祖时期崔或写给忽必烈的奏折、汉人贾居贞担任过起居注的职掌两个方面,论述了元朝的起居注人选不排除汉人这一观点,并且认为起居注的撰者是必阇赤群体中的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多是有着宿卫怯薛的身份,有一定汉文化水平。第四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十三朝元实录的具体纂修人作了较为细致的考订,补充了续修《太宗实录》的刘庚;参与纂修《世祖实录》的张九思、同恕;参与纂修《成宗实录》的王构、贡奎;参与纂修《仁宗实录》的贡奎、宋本;参与纂修《英宗实录》的黄清老、王守诚;参与纂修《泰定实录》的周伯琦、苏天爵;参与纂修《明宗实录》的宋褧、周伯琦等的信息。元朝实录借由《元史》保存下来了部分内容,但由于今天的实录已佚,无法说清楚实录的内容具体包括什么。本文从元人文集中找到一些材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元实录征引的地方材料包括一些类似于《列女传》、《儒林传》、《良吏传》的资料。第五章讨论的是元代官方编写的会要体政书《经世大典》以及撰者奎章阁官员群体,试探讨他们与必阇赤、翰林院官员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从奎章阁官员的集体辞职事件、以及虞集与诸位奎章阁官员欲参考脱卜赤颜、实录两种资料皆遇挫来分析,元文宗欲重用奎章阁人员,奎章阁因此与怯薛必阇赤、与翰林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奎章阁中官员因此遭到翰林院与必阇赤群体的共同排挤。第六章则从一个克烈必阇赤世家的个案研究来探讨主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谈论了克烈氏族与黄金家族之间的关系,讨论孛鲁合这个必阇赤家族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是与黄金家族接触较早的人群,并且以其文书能力获得黄金家族的信用,得以飞黄腾达,历久不衰。第二节梳理了次家族成员的一些身份信息,包括他们的仕途、婚姻等情况。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元代怯薛必阇赤的有关资料作了进一步的搜集,补充了一些史学研究的新资料,找到了几位宪宗时期的必阇赤,也为宗王必阇赤的研究贡献了一小部分资料。在涉及《元实录》的部分,也增加了一些元代实录撰者的信息。在探讨起居注人选族属时,提出了不限于蒙古、色目,亦有汉人担任起居注职掌的观点。第二,本文首次以官方编撰的秘密档案为主线,探讨其编撰者在元朝文官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必阇赤这一蒙古色彩浓厚的官职融入规范化官僚体制时,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第三,本文尝试分析指出必阇赤与奎章阁的联系,以及奎章阁与明代内阁的异同及继承关系的可能性。
屈文军[3](2018)在《元代翰林机构的成立——兼论元初中枢体制的变迁》文中认为元代翰林机构,包括翰林国史院和从中分立出来的蒙古翰林院。它们的成立,与其说是模仿汉式制度而设,不如说是忽必烈对前四汗时期负责文翰事务的必阇赤体系一步步变革的结果。这些变革分六步进行,分别发生于中统元年的四月、七月、中统二年的五月、八月和至元元年的九月以及至元十二年的三月。变革的原则是既吸收引进一些汉式王朝诏令事务上的制度因素,又保留原先必阇赤体系的大致形态。必阇赤体系的变更,往往伴随或跟随着元朝行政中枢中书省的类似变迁,后者由前四汗时期断事官机构演变而来。元代翰林机构尽管职掌式微,却是汉人、南人发挥政治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其实权轻微的根本原因在于皇权的扩张。
刘改宁[4](2017)在《元代色目人宰相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元一代,能够完全确定族属的色目人宰相共有72名,按照文化面貌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信仰伊斯兰教和信仰佛教两大群体。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回人、康里人和钦察人。信仰佛教的有畏兀儿人、唐兀人、迦叶弥儿人和藏族人。而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宰相又可细分为政治、文化水准较高的以施政、理财为主的河中地区的回回人和草原军事贵族钦察人和康里人。他们进入高官显宦与其好根脚出身,长于理财,率先降附、立有军功和充当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中介角色密不可分。这些色目人宰执大臣当政期间在整饬朝纲、理财助国、发展生产、安定民生、改善民族和邻邦关系、大兴文治等方面为元代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一些理财权相主要是通过加重搜刮、巧取豪夺来进行敛财,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也受到了一批朝臣、尤其是汉族儒臣的反对。但是他们的经济措施确实一度解决了政府在财政上的需求,对元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在元代近百年的历史当中,色目人宰相普遍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些色目人宰相政治势力之高,即使是蒙古勋贵,恐怕都要逊色三分。然而,这些色目人宰相的政治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政治势力往往会随着蒙古统治者推行汉法、变革蒙古旧制态度的转变以及元朝中后期日益加剧的宫廷内争而消长变迁。他们执政期间,有政绩斐然、流芳百世者,亦有弊政百出、为人所不齿者。如何客观、公允的评价其功过是非,阐明他们的政治生涯、人格特性、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就需要对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姜锡东,郭亚宾[5](2020)在《古史今诠:蒙元名臣耶律楚材治国理政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耶律楚材是蒙元时期的政治家,他凭借非凡的才干赢得蒙古大汗的信赖和倚重,作为中原士人的杰出代表跻身13世纪世界权力的中心舞台。他以"治天下匠"自居,着眼全局擘画蓝图,不失时机地提出涉及民生、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治国方略并努力推行,体现了运用中华文化治理世界性帝国的实践探索。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耶律楚材的治国理政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他取上得中的治理成效,不仅显现于当时,尤其泽被于后世,为蒙元一朝最终认归中华正统起到了奠基之功。
姚大力[6](1993)在《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文中研究指明 一 1259年秋,大蒙古国合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因伤染病而死。翌年春夏,蒙哥的两个皇弟,正在汉地率军作战的忽必烈和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先后宣布即大汗宝位。双方间延续四年的汗位争夺战争以忽必烈的胜利告终。中统年间这场汗位之争,远远超出了应由谁来继任大汗这个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忽必烈动员中原汉地的军事、政治资源,最终夺得大汗地位和"大蒙古国"国号这笔政治遗产,有力地推动了大汗统治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因而从两个方面给予大
杨义辉[7](2020)在《蒙元时期契丹军研究》文中指出金元之际,契丹人纷纷投效蒙古。归附的契丹人,尤其是其中占多数的契丹军,随蒙古军队征金灭宋,统一全国,为蒙元政权立下了赫赫功勋。契丹军归附后,在蒙古国时期,主要是作为千户制下的军事武装力量,以及北方汉人世侯麾下的武装力量,随蒙古人攻伐金国。自窝阔台派阔端征蜀以来,南下作战成为契丹军发展的主流,在其后蒙哥征宋与忽必烈灭宋的战争中,都有契丹军参与其间,为蒙元王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元朝承平之际,契丹军镇戍南方,维护地方稳定,是一股重要的镇戍力量。而契丹军在归附蒙古政权后,其变迁则呈现两个方向:一为随蒙元军队南下,征战、镇戍于南方,进而世居其地,呈现汉化趋势;另一部分则依然在北方原居留地域内,呈现出蒙古化趋势。至元二十一年,元廷又从政策层面确认了这种分化的趋势。整体而言,南下的契丹军较留在北方的契丹军,记载更多,因此事迹更为显著;居留北方的契丹军则因等同于蒙古人之故,因而地位高于南下者。契丹军作为蒙元政权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也是蒙元政权忠诚而又坚定的维护者。蒙古人对契丹军一度很是倚重,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具体情境发生变化,由于在时空上打破了地域隔阂与族群壁垒,契丹军丧失了原有的民族特性,加之契丹军的“根脚”不深,使之逐渐衰落,并最终消亡,湮没于史。
王翠柏[8](2017)在《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重建与汉人军功家族研究》文中认为元人陈基认为:元朝蒙古“马上得天下……以诗书基治道”。1在这个过程中,汉人军功家族既是元朝马上得天下的重要依靠,也是元朝以诗书治天下的重要帮手。汉人军功家族是蒙古征服的产物。金元之际,随着蒙古的入侵和战争范围的扩大,中国北方社会出现了高度军事化,大量军事家族在保家自卫的旗号下形成和壮大,随着蒙古势力对于金朝和南宋压倒性优势的出现,这些军事家族大量投降蒙古,帮助蒙古东征西讨,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巨大的政治势力。金元之际军功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成吉思汗的两次伐金时期;二是木华黎及其后裔在汉地经营时期;三是元太宗至元宪宗北方地区统治建立时期。作为蒙古经营汉地的主要力量,汉人军功家族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随蒙古军四处征讨,攻城拔寨;二是以“代理人”形式在蒙古划定势力范围内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就其来源而言,汉军将领的来源主要包括三类:金朝正规军、各地兴起的义兵、蒙古在汉地签发的新军。蒙古在对北方地区征伐的同时,亦以汉人军功家族为基础对该地区政治秩序进行重建。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汉军进行整编,任命军官管理军队;二是建立以军功家族为主的地方统辖体系。金朝灭亡前,蒙古在汉军编制上大体沿袭金代晚期军队编制制度。当时汉军主要分为百户、千户和万户三级编制。军官自百户至都提控依次为:百户、千户、副万户、万户、副都统、都统、都提控等。自副都统至都提控等军官,主要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方面军队的统领。军官的地位,大体上以都统对应县级,都提控元帅对应州(府)级。在地方统辖体系方面,蒙古利用汉地原有制度并加以变通。这一时期,汉地最高统辖机构为木华黎所建之“都行省”,其下设宣德随路兵马都元帅府和燕京行省作为行府。从职能上讲,二者虽同为兵民兼治机构,但燕京行省重在行政,宣德元帅府则重在军事。在宣德元帅府下,蒙古大体沿金各路设立都元帅府,每路都元帅府设立都元帅一名,其下设左副元帅、右副元帅、左监军、右监军、左都监、右都监各一人,但员额不必皆备,时有空缺。各路都元帅府于辖区境内重要州、府之地设有行都元帅府,各行都元帅府亦设都元帅等职,与路级都元帅府设置相同。各州、府级都元帅府又于统辖区域内置行元帅府,行元帅府事由州、县长官或佐贰官兼任。这1(元)陈基:《夷白斋稿》卷12《刘文正公小像赞并序》,《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样就形成了以都元帅府为核心的行省—路—府—州—县地方统辖体系。金朝灭亡后,蒙古在汉地推行“新官制”。“新官制”主要沿用了金代早期制度。在地方行政建置上,采用路—府—州—县体制。不过,由于当时并未建立统一官称,故各级地方长官称谓各异。在军队整编中,采用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四级编制,军官则仅百户、千户和万户三级。“新官制”中的万户大多由路都总管兼任,千户由各州级长官或其子弟充任,百户则由各县级长官或其子弟充任。这次军事改革后,军官的地位与金代中前期“万户比都总管之职,千户比节度使”相类似。同时,这次军事改革也奠定了元代军官的地位,即万户对应路总管、千户对应知州、百户对应县尹。上述军政措施和“新官制”的推广,逐步建立了被蒙古征服摧毁的政治秩序,军功家族是这种政治秩序的重要核心之一。入元后,汉人军功家族在政治和军事上影响依然得到延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家族成员的仕宦贯穿于整个蒙元时期。军职是军功家族赖以生存的政治保障,元政府对军官的继承进行了制度性的规定,即在不增加新军职的情况下,军功家族子弟可以对等承袭军职,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军功家族在元代仕宦的延续。蒙元时期军功家族成员的入仕途径发生过一定的变迁。大蒙古国时期,军功家族成员主要以军职“承袭”和“门功”的方式进入仕途。忽必烈即位后,施行军民分开和“迁转法”。元政府为军功家族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入仕途径。除军职仍对等承袭外,由“承荫”、“宿卫”、“荐举”、“科举”入仕者亦不在少数。飞狐赵氏家族归附蒙古后,其家族成员追随蒙古或南征北战,或镇守一方,深受蒙古(元朝)统治者的信任,并与其建立了“伴当”关系。这种历史渊源在元代被称作“根脚”。赵氏家族成员也凭借着早期与蒙古(元朝)统治者建立的“伴当”身份,有元一代仕宦不绝,甚至在某些职位上出现了“世袭罔替”的现象,这是限制元代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赵氏家族的婚姻对象在忽必烈改制前后有所不同,婚姻对象的改变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和家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时显示出统治精英阶层的封闭性。赵氏家族偃武修文家风的转变,反映出其家族政治策略和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其家族在元代保持声望地位和增强仕进能力的重要手段。飞狐赵氏家族在蒙元时期的发展,反映了蒙古统治下汉人军功家族在这一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说既有特殊性又具普遍性。
李春园[9](2014)在《元代的盐引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文中指出大蒙古国时期不存在统一的盐引制度。从忽必烈即位开始,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的建立,户部集中管理、盐运司分区发卖的统一的盐引制度才逐渐形成,并于至元后期定型。盐引是元代食盐管制的核心票证,无论商贩还是官运都遵守"引盐不相离"的原则。由于有价值稳定的商品盐作为支撑,盐引又衍生出了支付功能,被元代官府和皇室广泛运用于军粮和籴、分例赏赐等。元代的盐引制度代表了北宋以来食盐"官控商销"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覆盖范围空前,而且盐利高度向中央集中。元中期以后,一方面盐运司发卖盐引演变为计口摊派,另一方面西北地区以盐引和买军粮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明初户口食盐和引盐开中制度的先河。
李涵[10](1963)在《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闍赤、中書省和燕京行省》文中指出 对于蒙古前期的政治制度,《元朝祕史》記载了成吉思汗建国时的大略情况,《元史·百官志》所述大都是忽必烈中統以后的制度,至于成吉思汗建国以后到忽必烈改制以前,这五十余年中,蒙古的政治制度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从前者过渡到后者?史籍缺乏系統明确的記述。我們知道这段期間,正是蒙古汗国迅速扩大,征服了許多先进的民族,国內社会經济制度,阶級关系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的国家机构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解决这些問題,对于理解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于探討上层建筑与經济基础的关系,揭露国家的阶級实質,都会是很有意义的。不过解决上述問題,不是
二、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闍赤、中書省和燕京行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闍赤、中書省和燕京行省(论文提纲范文)
(1)耶律楚材治学理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耶律楚材所处时代及其早年经历 |
第一节 全球史与中国史视角下的蒙元时代 |
一、八百年前的“天下” |
二、生生不息的“中国” |
第二节 顺承家族变迁做出的人生选择 |
一、与时推移的“家族” |
二、慨然领命的“士子” |
第二章 耶律楚材的学术渊源和治学范畴 |
第一节 中原为主和多元继承的学术渊源 |
一、家学 |
二、金代官学 |
三、禅学 |
四、当时流行于北方的各类学术 |
第二节 切合时务的器用之学 |
一、天文 |
二、地理 |
三、历史 |
四、博物 |
五、术数 |
六、医药 |
七、语言文字 |
八、理财 |
九、礼法 |
第三节 涵养身心的诗情艺境 |
一、诗歌 |
二、文章 |
三、书法 |
四、琴艺 |
五、生活 |
第三章 耶律楚材思想信仰的深度探析 |
第一节 儒释道及诸子之学 |
一、儒家 |
二、佛家 |
三、道家 |
四、诸子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融会贯通 |
一、融通三教 |
二、治学特点 |
第四章 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 |
第一节 宰辅地位的确立 |
一、成吉思汗时期 |
二、拖雷监国时期 |
三、窝阔台即位前后 |
四、耶律楚材的官职及权限 |
第二节 治国方略的内容和特点 |
一、基本内容 |
二、主要特点 |
第五章 耶律楚材的理政措施 |
第一节 保护百姓生命 |
第二节 恢复和发展经济 |
一、增加编户齐民 |
二、保存中原经济 |
三、明确科税额度 |
四、坚持休养生息 |
第三节 推行中原政治制度 |
一、建正朔 |
二、立朝仪 |
三、创机构 |
四、抑割据 |
五、建宫室 |
第四节 倡导法制建设 |
第五节 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 |
一、熏陶蒙古统治者 |
二、团结中原各界人士 |
三、发展文教事业 |
第六节 民族宗教政策 |
一、民族观和家族观 |
二、宗教政策 |
第七节 战争观及外交内联策略 |
一、战争观 |
二、外交思想及实践 |
三、稳固内部联盟的策略 |
第六章 耶律楚材辅政的成效 |
第一节 窝阔台的政绩与耶律楚材辅政之关系 |
第二节 晚年际遇再辨析 |
第三节 历史评价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耶律楚材大事年表 |
致谢 |
(2)蒙元朝必阇赤制度变迁研究 ——以文史职能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难点与本文主要成就 |
第一章、必阇赤制度概述 |
第一节、必阇赤分类及人物资料补考 |
第二节、元朝大必阇赤行政职能的淡化 |
第三节、元朝必阇赤怯薛特色职能的保留 |
第二章、脱卜赤颜及其撰者必阇赤群体研究 |
第一节、脱卜赤颜内容补考 |
第二节、中晚期脱卜赤颜撰者梳理 |
第三节、脱卜赤颜撰者在元朝的变化 |
第三章、元朝的起居注及其撰者研究 |
第一节、元朝起居注官职梳理 |
第二节、起居注撰者在必阇赤制度变迁史中的表现 |
第四章、元实录及其撰者翰林院官员群体研究 |
第一节、元实录纂修者补考 |
第二节、元实录引录地方资料补考 |
第三节、翰林院官员与必阇赤身份和职能的重合 |
第五章、经世大典与其撰者奎章阁官员研究 |
第一节、《经世大典》撰写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经世大典》撰者考述 |
第三节、奎章阁官员在必阇赤制度变迁史中的表现 |
第六章、个案研究:孛鲁合家族 |
第一节、家族与时代背景 |
第二节、家族人物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史集》中的斡忽勒 |
附录二、波斯史料所见必阇赤 |
(4)元代色目人宰相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元代宰相制度总论 |
第一节 宰相制度源流 |
一、蒙古旧制 |
二、宋、辽、金宰相制度 |
第二节 宰相机构及宰执大臣 |
一、宰相机构 |
二、宰执大臣 |
第二章 色目人宰相群体的仕宦分析 |
第一节 色目人宰相概况 |
第二节 色目人宰相群体的入仕特点 |
一、论根脚 |
二、讲理财 |
三、重军功 |
第三节 色目人进入高官显宦的原因 |
一、从重用汉人到起用色目人政策的转变 |
二、率先归附,征战有功 |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中介 |
第四节 从色目人宰相入仕途径看元代职官的特点 |
一、官僚群体政治素质低下 |
二、职官选用方面被赋予民族和阶级两重性 |
第三章 色目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第一节 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消长 |
一、世祖时期: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上升 |
二、成宗至宁宗时期: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起伏 |
三、元顺帝时期:回回人宰相政治地位的颓势 |
第二节 畏兀儿人和唐兀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一、畏兀儿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二、唐兀人宰相的政治地位 |
第三节 封王拜相的钦察、康里世家 |
一、钦察人土土哈家族 |
二、康里人牙牙家族 |
三、元后期三位身居要职的康里人宰相 |
第四章 色目人宰相形象分析 |
第一节 奸臣形象分析 |
一、阿合马 |
二、桑哥 |
第二节 权臣形象分析 |
第三节 贤臣形象分析 |
一、赛典赤·赡思丁 |
二、廉希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古史今诠:蒙元名臣耶律楚材治国理政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耶律楚材宰辅地位的确立 |
二、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 |
三、耶律楚材辅政成效再评价 |
(6)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7)蒙元时期契丹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学术史回顾 |
(一) 蒙元军制研究 |
(二) 契丹军研究 |
(三) 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金元之际的契丹人与最早附蒙的契丹军 |
第一节 金元之际的契丹人及其动向 |
一、金朝后期对契丹人的政策 |
二、金元之际契丹人的动向 |
第二节 最早归附蒙古的契丹军 |
一、耶律阿海、秃花兄弟归附时间考 |
二、耶律阿海、秃花兄弟事迹 |
第二章 木华黎经略中原与蒙古伐金时期的契丹军 |
第一节 木华黎经略中原时期的契丹军 |
一、石抹明安家族 |
二、耶律留哥所部 |
三、石抹也先及其子查刺 |
四、征战中原的其他契丹军 |
第二节 太宗三万户时期的契丹军 |
一、西路征宋军中的耶律秃花之子朱哥 |
二、三万户之一的石抹札刺儿 |
三、留居东北地区作战的契丹军 |
第三节 增立七万户时期的契丹军 |
一、石抹札剌儿之子重喜 |
二、塔不已儿 |
三、石抹孛迭儿 |
第三章 忽必烈总领漠南与征宋时期的契丹军 |
第一节 久在川蜀作战的契丹军 |
一、买住、忽林带、百家奴 |
二、秃满答儿事迹考辨 |
第二节 蒙哥伐宋之时的契丹军 |
一、西路军中的契丹军 |
二、东路军中的契丹军 |
第三节 忽必烈灭宋时期的契丹军 |
一、中路军中的契丹军 |
二、东路军中的契丹军 |
第四章 元朝镇戍地方的契丹军 |
第一节 石抹也先家族与沿海万户府 |
一、石抹也先家族袭任万户诸人 |
二、副万户的文治武功 |
三、石抹也先家族所领黑军的兴衰 |
第二节 镇戍江南三行省的两个契丹军家族 |
一、塔不已儿家族十字路万户 |
二、石抹札剌儿家族与毗阳万户府 |
第四节 述律杰家族与保宁万户府 |
一、述律杰史实新研 |
二、述律杰家族与保宁万户府 |
第五节 镇戍地方的其他契丹军 |
一、耶律秃花曾孙忙古带 |
二、石抹狗狗家族与夔路万户府 |
第五章 契丹军之贡献与变迁 |
第一节 契丹军之军事贡献 |
一、对蒙古军队攻城战法的影响 |
二、契丹军充任先锋 |
三、劝阻蒙古军队的屠杀 |
四、充任质子,入值宿卫 |
第二节 契丹军之政治贡献 |
一、蒙古国时期 |
二、元朝时期 |
第三节 奥鲁制度与契丹军的变迁 |
一、蒙元军队的奥鲁制度 |
二、诸契丹军家族奥鲁概况 |
三、契丹军的变迁 |
第四节 契丹军的衰亡 |
一、具体历史情境的影响 |
二、契丹军自身族群壁垒的打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契丹军家族世系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重建与汉人军功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思路、方法与材料 |
第一章 金元之际汉人军功家族的形成 |
第一节 太祖时期(1211~1214) |
一、第一阶段(1211~1212) |
二、第二阶段(1213~1214) |
第二节 木华黎及其后裔经营时期(1214~1234) |
一、中都地区的经营 |
二、史天倪南征及开府真定(1215~1225) |
三、木华黎的两次南征(1217和1220年) |
(一) 木华黎的第一次南征 |
(二) 金封九公与木华黎的第二次南征 |
四、张柔的归附及其在燕南地区的经营(1218~1234) |
第三节 水军的招募与新军的签发 |
一、水军的招募 |
二、新军的签发 |
本章小结 |
附录: 《元史·王昔剌传》考辨 |
第二章 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的重建 |
第一节 汉军编制与军官的设立(1211~1229) |
一、金代中前期军队的编制与军官的地位 |
二、金代后期军队的编制与军官的地位 |
三、蒙古汉军的编制与军官地位(1211~1229) |
第二节 行省及都元帅府的设立 |
一、金代行省及都元帅府的设立 |
二、大蒙古国时期行省及都元帅府的设立 |
(一) 北京兵马都元帅府 |
(二) 木华黎建“都行省” |
(三) 宣德随路兵马都元帅府和燕京行省 |
(四) 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府 |
第三节 都元帅府治下的府州体系——以张柔所领州县为中心的考察 |
一、张柔所领州县考 |
二、金元之际北方地区地方统辖体系 |
第四节 郑义及元州兵马都元帅府考 |
第五节 三万户的设立和“新官制” |
一、三万户的设立 |
二、“新官制”与“画境之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元代北方汉人军功家族军事、政治的延续 |
第一节 元代军职的调整和承袭制度的确立 |
一、军职的调整 |
二、军职承袭制度的确立 |
第二节 蒙元时期镇戍万户府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以“亳州万户府”为中心的考察 |
一、蒙宋对峙时期汉军镇戍情况述论和亳州军的形成 |
二、易军而将和归还本翼:元代江南镇戍体系中万户府的拆建与重组 |
(一) 易军而将 |
(二) 归还本翼 |
三、重组亳州翼万户 |
第三节 侍卫亲军中的军功家族 |
一、元代侍卫亲军的发展概况 |
二、军功家族在侍卫亲军中的任职 |
三、侍卫亲军军职的承袭——以藁城董氏为中心的考察 |
第四节 蒙元时期军功家族的入仕途径的变迁 |
一、大蒙古国时期至迁转法的施行(1210~1265) |
二、迁转法的施行和入仕途径的多元化 |
三、军功家族仕宦情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狐赵氏:金元北方汉人军功家族个案考察 |
第一节 赵氏家族的家世 |
第二节 赵氏家族的仕宦 |
第三节 赵氏家族的婚姻 |
第四节 赵氏家族家风的转变 |
一、家族成员的儒学教育 |
二、制定家法、家礼,修订族谱 |
第五节 赵氏家族“根脚”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成果 |
后记 |
四、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闍赤、中書省和燕京行省(论文参考文献)
- [1]耶律楚材治学理政研究[D]. 郭亚宾. 河北大学, 2020(08)
- [2]蒙元朝必阇赤制度变迁研究 ——以文史职能为中心[D]. 朱翠翠. 南京大学, 2016(09)
- [3]元代翰林机构的成立——兼论元初中枢体制的变迁[J]. 屈文军. 中国史研究, 2018(01)
- [4]元代色目人宰相群体研究[D]. 刘改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5]古史今诠:蒙元名臣耶律楚材治国理政新探[J]. 姜锡东,郭亚宾. 河北学刊, 2020(03)
- [6]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J]. 姚大力. 历史研究, 1993(01)
- [7]蒙元时期契丹军研究[D]. 杨义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政治秩序重建与汉人军功家族研究[D]. 王翠柏. 武汉大学, 2017(06)
- [9]元代的盐引制度及其历史意义[J]. 李春园. 史学月刊, 2014(10)
- [10]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闍赤、中書省和燕京行省[J]. 李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