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改革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罗茜文[1](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易春秋[2](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王惠[3](2019)在《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四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任务群”等的落实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实效性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内容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涉及到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依据。此外,还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介绍。第二部分是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概述,根据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实践认识对课堂提问的概念和主要类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提出了判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五大标准,以此作为下一章观察量表和调查问卷的制定依据。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四中的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可靠的调查数据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析了其背后成因。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淄博四中语文课堂提问所暴露出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六种有针对性的提问优化策略,并以高中语文篇目为例详细阐述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增强课堂提问效度,以全面落实新课标关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论述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日后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落实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参考,也为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实现语文教学效果飞跃的重要前提和可靠手段,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如果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能够积极突破这一难点,将在教学之路上获得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贡如云[4](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许昕婕[5](2020)在《新中国“十七年”语文教育质量观的前进步履》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语文教育质量有过大幅度提升时期,同时,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语文教育质量也有过走低阶段。在影响语文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言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质量观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新中国“十七年”语文教育质量观念的变化过程,以期获得对新中国“十七年”语文教育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层次认识。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究1949-1958年追求“新型正规化”语文教育质量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阐述语文教育界进行的明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学习《红领巾》教学法、开展分科教学实验这三项重要教育改革措施,分析了各项措施所反映出的语文教育质量观念及其对语文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第二章,主要从语文教材选文特点与课堂教学方式两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探究1958-1960年“教育大革命”背景下语文教育反映出来的“政治本位”教育质量观念。第三章,对1960-1966年语文教育界三次讨论的始末进行论述,分析其中语文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过程,探究了“知能本位”语文教育质量观念在开展识字教学实验与确定语文课程内容过程中的表现与影响。
崔艳英[6](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姚家园[7](2020)在《同课异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文中指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试行)》指出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其核心能力之一。出于新课改纵深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需要,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来解决在设计理念、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在突出所教学科认知特征的前提下,尝试设计体现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作为最常用的教研活动方式之一,为高中语文教师研究和教学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基于此,研究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如何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在新课标发布和同课异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背景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阐述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综述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第一章,笔者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全面的阐述,同时提出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对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和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梳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第二章,本部分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进行调查,试图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在设计理念、设计内容、设计策略及设计结果方面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总结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是第三、四章。本部分首先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设计素养;第二,实现团队备课,比较研究不同教师授课对象的学情、设计目标和设计内容三个方面,落实“教什么”;第三,以一课多研为抓手,分类研究教师设计策略、设计过程和弹性设计三个方面,落实“怎么教”;第四,由专家引领促进教学反思。其次,结合高中语文课堂资源,笔者选取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进行教学,将之前设想的策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的教学课例检验设想的策略的优劣,探讨利用同课异构来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性。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对之后的研究者有所帮助。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项主要的能力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教师们需要利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聚集教师、教研团体和专家的力量,坚持理论培训、团队备课、一课多研和反思总结,致力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加速专业化成长和推动新课改发展。
陈春华[8](2006)在《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朱自清既是我国现代着名诗人、学者、散文家,也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语文教育事业的语文教育家。他不仅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财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认真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教育价值观、语文教育目的观、阅读教学观、作文教学观、口语交际教学观,以及语文教材观等几个方面,对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作出较为详细的评述。基于对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笔者认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遗产,其语文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有助于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目的;再次,有助于指导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利用;最后,有助于指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
马磊[9](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10](2016)在《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文中指出汉语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对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学习汉语要识字,只有识字过关才能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汉语教学的成败。由于汉字的特点,在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随着新疆双语教育的推进,很多地区实施了在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条件、生活条件、教学条件、语言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维吾尔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其民族语言的影响,在汉语识字学习困难方面与同龄的汉族小学生相比差异较大,他们识字学习更困难。怎么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地,更有效地学好汉语,胜任目前新疆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民族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问题。因此,描述维吾尔族小学生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习困难、偏误,分析导致这些偏误的各种因素,探讨提高维吾尔族小学生识字教学的效率、效果的教学对策等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对维吾尔族小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同时研究成果也会丰富双语教学理论的内容。本文以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汉语文的语文学、语言教学规律等理论为指导,选择乌鲁木齐市第19小学四年级2个班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了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描述了双语教学模式背景下,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导致小学生识字困难的原因,笔者运用所学理论,设计了针对维吾尔族小学生识字难点的课堂教学教案,并辅助教学实践,在研究和笔者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维吾尔族小学生汉语识字学习效率、效果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维吾尔族小学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关于改革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革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时事政策教育 |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
二、调整中的波折 |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小结 |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
小结 |
结语 |
一、历史评价 |
二、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四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一) 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二)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
(三)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 参与式教学理论 |
(四) 有效教学理论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
第一章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概述 |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
(一) 开门见山型 |
(二) 深度理解型 |
(三) 拓展引申型 |
(四) 层层递进型 |
(五) 对比分析型 |
三、课堂提问的过程 |
(一) 拟题 |
(二) 铺垫 |
(三) 陈述 |
(四) 提问 |
(五) 启发 |
(六) 理答 |
四、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标准 |
(一) 有效提问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
(二) 有效提问能够明确教学内容 |
(三) 有效提问跨越多种认知过程 |
(四) 有效提问具有简洁的表述方式 |
(五) 有效提问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 |
第二章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及原因探析 |
一、研究工具 |
(一) 观察量表 |
(二) 调查问卷 |
二、研究结果统计 |
(一) 课堂观察结果统计 |
(二)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三、高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分析 |
(一) 问题难易程度不合理 |
(二) 提问过于随意,时机把握不好 |
(三) 提问等待时间短,课堂节奏过快 |
(四) 问题类型同质化严重 |
(五) 问题过于零散,逻辑联系性差 |
(六) 学生较被动,主动发问少 |
四、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存问题原因探析 |
(一) 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育理念脱轨 |
(二) 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科学的问题预设 |
(三) 教育评价方式落后,升学压力大 |
(四)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
第三章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
一、提升教育专业素养,注重核心素养导向 |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问题四“度” |
三、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巧妙利用“等待时间” |
四、立足不同文本类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
(一) 实用类文本提问技巧 |
(二) 文学类文本提问技巧 |
(三) 论述类文本提问技巧 |
五、重视建立知识联系,形成有机知识结构 |
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发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4)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
一、图式理论 |
二、语篇图式理论 |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
一、语义层 |
二、语形层 |
三、交际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
一、语义教学 |
二、语形教学 |
三、交际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语: 归正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中国“十七年”语文教育质量观的前进步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与“十七年”教育相关的研究 |
二、与“十七年”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一章 追求“新型正规化”的语文教育质量观 |
第一节 东北解放区“新型正规化”教育实验 |
第二节 语文“新型正规化”的全面展开 |
一、明确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内容 |
二、对语文教学双重任务的讨论 |
三、重视语言教学规范化 |
第三节 加速语文教学“新型正规化”的实践 |
一、规范教学方法 |
二、强调语言、文学任务的分科实验 |
第二章 基于“政治本位”的语文教育质量观 |
第一节 “教育大革命”开展 |
第二节 “教育大革命”中的语文教育 |
一、有浓厚政治意味的语文教材 |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政治本位”观念 |
第三章 基于“知能本位”的语文教育质量观 |
第一节 教育观念转变 |
一、国家教育方针改变 |
二、语文教育观念转变 |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的“知能本位”教育质量观 |
一、夯实基础的识字教学实验 |
二、强调“知能”的课程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同课异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依据及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理论阐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同课异构 |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三、“同课异构”与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头脑风暴法理论 |
二、教学最优化理论 |
三、教师合作理论 |
四、元认知理论 |
第三节 “同课异构”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
一、“同课异构”视角下的设计程序 |
二、“同课异构”视角下的设计内容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探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出现的问题 |
一、设计理念:注重操作,轻视理念 |
二、设计内容:内容过多,偏离重点 |
三、设计策略:长于嫁接,灵活不够 |
四、设计效果:针对不足,收获相似 |
第三节 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究 |
一、教师们对“同课异构”的认识有偏颇 |
二、教师自身的设计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
三、“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设计指导不够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策略 |
第一节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设计素养 |
一、比较学习课标,明确最新理念 |
二、深钻设计理论,奠定专业基础 |
第二节 实现团体备课:比较研究“教什么” |
一、聚焦不同学情,提高教师设计的针对性 |
二、比较教材细读,增强教师设计目标的目的性 |
三、落实因材施教,突出教师设计内容的分层性 |
四、案例评析 |
第三节 坚持一课多研:分类研究“怎么教” |
一、倡导教无定法,提升教师设计策略的灵活性 |
二、注重扬长避短,实现教师设计过程的最优化 |
三、鼓励适当留白,加强教师设计的弹性 |
第四节 专家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加强反思深度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例及反思 |
第一节 实践课例展示-以《短歌行》为例 |
《短歌行》教学设计一 |
《短歌行》教学设计二 |
第二节 活动过程总结与反思 |
一、初次设计 |
二、二次设计后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形成原因 |
(一) 时代氛围的孕育 |
(二) 工作环境的熏陶 |
(三) 全面的教育实践 |
(四) 教研合一的行走方式 |
二、朱自清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观 |
(一) 人格教育 |
(二) 人格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 |
三、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观 |
(一) 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的提出 |
(二) 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的含义 |
(三) 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
四、阅读教学观 |
(一) 阅读的目的 |
(二) 阅读的方法 |
(三) 阅读教学方法 |
五、作文教学观 |
(一) 作文教学的目的 |
(二) 作文教学的性质 |
(三) 作文训练的方法 |
六、口语交际教学观 |
(一) 口语交际的意义 |
(二) 口语交际的标准 |
(三) 口语交际的训练 |
七、语文教材观 |
(一) 文言白话教材及其比例的安排 |
(二)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选文的编排 |
(三) 教材的形式 |
(四) 教材的使用 |
八、结语: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一) 有助于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
(二) 有助于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目的 |
(三) 有助于指导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利用 |
(四) 有助于指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后记 |
详细摘要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10)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维吾尔族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识字教学法的现状 |
一、 关于汉字 |
二、 识字的类型 |
第二节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
一、 识字教学法现状 |
一、 识字教学现状 |
第二章 维吾尔族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汉字本身的原因 |
一、 汉字与民族语之间的差异 |
二、 脱离实际语言环境 |
第二节 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
一、 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落后教学方法 |
二、 识字教学法形式单一,缺乏活力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 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 |
二、 教师不重视低年级识字教学 |
三、 盲目追求识字数量与速度,忽视识字质量 |
四、 识字教学的技术手段落后 |
五、 课堂练习不充分 |
第四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 学生缺乏识字兴趣 |
二、 学生识字效率低 |
三、 学生负担过重 |
四、 学生容易遗忘,错别字几率高 |
第五节 教材方面的原因 |
一、 频繁更换教材较严重 |
二、 人教版教材难度高,缺乏民族特色 |
第六节 环境因素 |
一、 特殊的地域环境的限制 |
二、 校园语言环境的缺乏 |
三、 家庭语言环境的限制 |
第三章 维吾尔族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 |
一、 教学设计思路 |
二、 前期分析 |
三、 教学目标 |
四、 教学重、难点 |
五、 教材分析 |
六、 学情分析 |
七、 教学过程设计 |
第四章 对维吾尔族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建议 |
一、 多媒体演示识字 |
二、 结合课外阅读识字 |
三、 运用辨析识字法 |
四、 运用近、反义词识字法,提高识字量 |
五、 结合民族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读准字音 |
六、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民族语解释 |
七、 加强汉字读写练习,加以巩固识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关于改革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2]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四中为例[D]. 王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5]新中国“十七年”语文教育质量观的前进步履[D]. 许昕婕. 集美大学, 2020(08)
- [6]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7]同课异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D]. 姚家园.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陈春华. 苏州大学, 2006(12)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10]维吾尔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X小学四年级为例[D]. 依斯马依力·艾肯木.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