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近几年工业炸药及火工品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将来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福[1](2015)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药卷多缺陷在线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炸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民爆行业要求技术不断完善,大力提高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已成必然趋势。由于炸药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从而导致药卷包装存在多种表面缺陷,尤其是药卷表面出现裂痕,并且在药卷图像中可能存在不止一处裂痕缺陷,同时因其裂痕缺陷分布不固定,存在环境光线、传送带背景、表面文字、商标纹理特征干扰,对裂痕缺陷增加检测难度,影响了炸药的生产质量与效率。针对上述存在的药卷包装裂痕多目标缺陷问题,本文以药卷为检测对象,研发基于视觉显着性和图像分块方差-加权特征值的药卷多目标缺陷检测方法,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针对现场药卷特征构造药卷模型并进行特征分析,提取特征参数,区分正常药卷与缺陷药卷。(2)针对药卷表面裂痕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Itti/Koch视觉注意力模型算法。该算法主要目的在于提取药卷图片中显性区域特征。首先采用图像预处理操作滤除药卷表面纹理特征对裂痕缺陷的干扰,然后运用改进的Itti/Koch模型,利用缺陷区分度的融合算子得到特征显着性图。仿真试验表明,该算法与GBVS模型、Itti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提取药卷显着性图的检测时间最快,准确率最高,满足生产要求。(3)针对药卷图片缺陷位置的识别与定位,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分块方差-加权特征值(IPV-WEV)缺陷检测方法,可以同时识别并定位显着性图中多个缺陷位置。首先对显着性图进行分块,通过计算子图像方差,与整幅图像均方差对比,提取缺陷子图像;然后对缺陷子图像进行加权特征值计算,从而确定显着性图中多目标缺陷的位置。实验将该算法与WTA算法、区域生长对比表明, IPV-WEV算法在检测时间上明显优于其它两种算法,准确率较高,因为本算法可以一次性将图像中所有的缺陷目标都检测出来,而WTA算法、区域生长算法则需要多次的算法运行。(4)最后,应用在WindowsXP平台中,基于MATLAB R2010b中的图像处理工具箱编写缺陷检测程序。预处理过程及相关图像处理代码来自图像处理工具箱。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目标视觉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定位药卷图像中存在的多个裂痕缺陷。
赵发锐[2](2007)在《辽宁庆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辽宁庆化公司为背景,通过对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现代发展战略理论,设计了合适的发展战略,希望帮助辽宁庆化公司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性意见。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论文写作思路。第二章—第三章,内外环境分析。通过对辽宁庆化公司外部宏观和行业环境进行梳理分析以及对辽宁庆化公司内部分析,明确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和公司面临的外部机遇、挑战。第四章,SWOT战略分析。首先,运用SWOT模型分析,对内外环境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公司四个(SO、WO、ST、WT)战略。然后,将SWOT定性分析结果结合EFE,IFE矩阵进行定量分析来构造公司SWOT战略图,从而确定出公司应采取增长型战略(发展战略)。第五章,战略制定。对上一章SO战略区域内的战略备选方案,通过QSPM矩阵来选择公司的发展战略。第六章,战略实施措施及保障。运用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对公司11项生产业务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来确定各个业务的具体战略。并且通过建立合适的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方面措来实施企业的战略。
张家浩[3](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杨雪[4](2020)在《智慧警务视角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正值智慧警务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前的趋势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有力保障,公安机关应积极应对当前社会发展大趋势给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智慧警务视角下的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以山东省枣庄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展开研究,透彻分析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对如何完善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宏观方面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性论述,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个别地区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采取措施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本文第二部分侧重于总结相关概念。在上文的基础上,围绕智慧警务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民用爆炸物品的定义、范围以及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含义和意义进行阐述,进而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三部分总结了智慧警务视角下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工作现状,分析并归纳了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智能化人才有待培养;数据采集质量有待提升;信息资源整合有待加强;信息技术保障有待强化;预警打击能力有待提升。本文第四部分是对策部分。在对前文整合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智慧警务视角下,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转变观念,培养智能化人才;二是规范采集,确保数据采集质量;三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四是完善系统,强化信息技术保障;五是主动出击,提升预警打击能力。第五部分系统阐述了研究结论,并对公安机关未来的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作出展望。
陈晓盛[5](2016)在《基于XXX市地区电力用户特性分析的电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电力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人民生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电力用户的电力成本在其生产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是电力需求侧响应实施的良好平台。通过电价信号引导电力用户采取合理的用电结构和方式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电价体系是引导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方法。本文拟运用统计学相关理论、用电量预测相关模型、电价体系模型相关方法,以XXX市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电力用户特性分析的电价体系研究。本文首先简要的阐述了电力与地区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包括相关性的理论,用电量预测理论以及电价体系的理论;然后分析了XXX市地区的经济结构、电力用户电价体系与税收贡献,并应用统计学理论对优势行业进行评价,确定优势行业的划分标准;再探讨了考虑经济及环境因素并基于LibSVM工具箱的用电量预测模型,然后对该市2013年各月用电量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真实数据比较并对比几种传统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预测方法更适合该地区及一些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用电量预测。分析XXX市实际执行的电价体系,指出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电价体系从分时电价、差别电价几方面进行改革并测算,在平均销售电价不变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目录电价。最终结合预测的用电量结果测算实行新电价体系后电力公司及地区经济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力公司销售收入的差异不大,而地区经济有所增长。通过所有的数据分析,为XXX市地区电价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也为该市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陈俚君[6](2005)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七章,分析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意义、内容、国内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状况、措施和政策建议。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论述了整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原因、研究方法、思路、不足及创新之处。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从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制造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新技术相结合,一直为人类创造着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上;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8 月 16 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 2002 年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制造业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为什么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那么明显?是因为它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绝对优势,主要是创新策略的方法和手段,是营运流程的革新,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整个制造业肌体的各个环节都能按与传统不同的方式去满足客户,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协同,高效能地按需提供产品,以及相关咨询服务。目前我国的宏观环境正在日益完善,今后制造业的兴衰存亡将更多地取决于制造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制造业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这一高效工具,实现科技与管理双轮并进。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无疑对发展中的中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因此,研究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课题。第二节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时间比较与空间比较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系统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相关政策和措施。第三节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安排。第四节文献综述。第五节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概念和内容,主要从英、美、日的兴衰分析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概念和内容。第一节制造业的界定,从制造业的概念分析,确定我们研究的制造业的重点;从英、美、日的兴衰分析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节信息技术的界定,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第三节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内容,从经济学原理、新经济的挑战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意义、定义和内容。第三章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作者分析了竞争力的来源;价值链、价值体系与制造业竞争战略;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与价值体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第二节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局限,提出了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限制条件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成本、制造业企业之间信息化收益的差别、竞争力的持久性问题等 。第四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主要分析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第一节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作者分析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容与条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第二节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针对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讲就是要通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来实现,并且得出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结论。通过对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下,如何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3造业。第五章国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主要分析国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节分析了美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第二节分析了日本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第三节分析了英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第四节介绍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分析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状况、问题及提出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作好铺垫。第六章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主要对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照国外经验找出差距。第一节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
李兵[7](2008)在《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一个对中国工业的产业集中度的初步实证研究。在一套1992年到2002年的工业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估计和总结了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的总体水平、变化趋势、内部结构变化,并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工业产业集中度做了简单对比,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总体水平是很低的,而且那些集中度高的多数是尚未发展起来的规模比较小的产业,而那些规模大的产业的集中度都很低,只有少数规模比较大的产业的集中度也相对比较高。从这十一年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也是趋向更为分散,但是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有所不同,一些集中度较高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产业变得更为分散了,而一些本来极端分散的产业变得更集中了。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比较发现中国产业集中度也是比较低的。本文还进一步探索了决定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基本因素,发现规模经济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市场规模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负向的,进入壁垒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进出口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负向的,国有企业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总体上是健康的,变化趋势也是良性的,市场力量已经开始主宰中国工业经济的结构和变化,而政府力量同样不可忽视。
二、日本近几年工业炸药及火工品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将来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近几年工业炸药及火工品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将来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药卷多缺陷在线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工业炸药包装过程及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器视觉缺陷检测概念 |
1.3.2 机器视觉的研究现状 |
1.3.3 机器视觉的具体应用技术 |
1.3.4 工业产品包装缺陷检测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多目标检测相关知识 |
2.1 多目标检测概述 |
2.2 典型的多目标检测算法 |
2.2.1 图像预处理 |
2.2.2 特征提取和选择 |
2.2.3 分类器设计和决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炸药药卷多目标缺陷视觉检测系统 |
3.1 药卷图像描述 |
3.2 药卷缺陷分类 |
3.2.1 轮廓缺陷 |
3.2.2 裂痕缺陷 |
3.3 检测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Itti/Koch视觉注意力模型提取缺陷特征的方法 |
4.1 问题分析 |
4.2 原理及方法 |
4.3 图像预处理 |
4.3.1 背景估计 |
4.3.2 背景差分 |
4.3.3 亮度调节 |
4.4 特征提取 |
4.4.1 特征度量 |
4.4.2 中心提取 |
4.4.3 跨尺度结合 |
4.4.4 多尺度特征融合 |
4.5 仿真实验 |
4.5.1 实验数据来源 |
4.5.2 实验结果 |
4.5.3 讨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图像分块方差-加权特征值(IPV-WEV)缺陷检测方法 |
5.1 问题分析 |
5.2 原理及方法 |
5.3 提取缺陷 |
5.3.1 图像分块 |
5.3.2 提取缺陷子图像 |
5.4 识别并定位缺陷位置 |
5.5 仿真实验 |
5.5.1 实验数据来源 |
5.5.2 实验结果 |
5.5.3 讨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辽宁庆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2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地理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政治与法律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1.5 社会文化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民用爆破器材分析 |
2.2.2 军用火炸药分析 |
2.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述 |
3.2 公司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分析 |
3.2.2 实物资源分析 |
3.2.3 无形资源分析 |
3.3 公司能力分析 |
3.3.1 生产能力分析 |
3.3.2 研发能力分析 |
3.3.3 营销能力分析 |
3.3.4 管理能力分析 |
4 SWOT战略分析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和劣势分析 |
4.1.2 机会和威胁分析 |
4.1.3 SWOT矩阵综合分析 |
4.2 公司发展战略备选方案的形成 |
4.3 EFE矩阵与IFE矩阵分析 |
4.4 SWOT战略图—确定SO战略 |
5 庆化公司战略的制定 |
5.1 公司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5.2 公司战略目标 |
5.3 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5.3.1 定量战略规划矩阵分析 |
5.3.2 前向一体化战略 |
5.3.3 市场开发战略 |
5.4 公司发展战略的阶段与重点 |
6 庆化公司战略实施措施及保障 |
6.1 战略的实施措施 |
6.1.1 业务重点调整 |
6.1.2 市场营销策略 |
6.1.3 前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
6.1.4 人力资源策略 |
6.1.5 加强公司融资能力 |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 |
6.2.1 构建战略联盟 |
6.2.2 企业文化建设 |
6.2.3 组织结构的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对象 |
1.2.1 中国工业遗产 |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综述 |
1.3.2 国内综述 |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
1.7.1 研究创新之处 |
1.7.2 研究未尽事宜 |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
2.1 体系结构总述 |
2.1.1 体系建立依据 |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
2.2.1 信息采集标准 |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
2.3.1 信息采集标准 |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
2.4.1 信息采集标准 |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3 信息模型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
3.1.1 信息采集标准 |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人学术成果 |
鸣谢 |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
(1)封面 |
(2)基本信息 |
(3)生产工业流程 |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
(5)重要设备遗产 |
(6)测绘图 |
(7)照片 |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
(4)智慧警务视角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智慧警务的研究 |
1.2.2 关于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研究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智慧警务视角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概述 |
2.1 智慧警务概述 |
2.1.1 智慧警务概念 |
2.1.2 智慧警务发展历程 |
2.1.3 智慧警务的特征 |
2.2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概述 |
2.2.1 民用爆炸物品的定义及范围 |
2.2.2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含义 |
2.2.3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意义 |
3 智慧警务视角下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总体状况 |
3.2 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智能化人才有待培养 |
3.2.2 数据采集质量有待提升 |
3.2.3 信息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
3.2.4 信息技术保障有待强化 |
3.2.5 预警打击能力有待提升 |
3.3 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3.3.1 从法律法规方面分析 |
3.3.2 从管理主体方面分析 |
3.3.3 从管理对象方面分析 |
4 智慧警务视角下枣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对策 |
4.1 转变观念,培养智能化人才 |
4.1.1 树立智慧警务理念 |
4.1.2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4.1.3 组建专业化队伍 |
4.2 规范采集,确保数据采集质量 |
4.2.1 配齐数据采集设备 |
4.2.2 及时更新相关数据 |
4.3 资源共享,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
4.3.1 推进监管信息共享 |
4.3.2 强化数据整合运用 |
4.4 完善系统,强化信息技术保障 |
4.4.1 优化数据资源系统 |
4.4.2 建立智慧管理应用平台 |
4.5 主动出击,提升预警打击能力 |
4.5.1 完善各项预警措施 |
4.5.2 严厉打击网络交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XXX市地区电力用户特性分析的电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
1.2.2 用电量预测 |
1.2.3 电价体系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电价体系与地区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电力与经济相关性理论 |
2.2 电力电量预测理论 |
2.3 电价体系的基本理论 |
3 XXX市地区电力用户结构及其影响研究 |
3.1 课题研究背景 |
3.2 相关分析工具介绍 |
3.3 XXX市经济结构与用电量的关系研究 |
3.4 XXX市地区电力大用户结构分析 |
3.5 电价体系与地区税收贡献的关系模型 |
3.6 电力大用户发展趋势与经济贡献度的评价体系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季节性趋势外推与支持向量机的优选组合用电量预测 |
4.1 引言 |
4.2 影响用电量的解释变量模型 |
4.3 季节性趋势外推原理 |
4.4 支持向量机原理 |
4.5 方差-协方差优选组合预测 |
4.6 XXX市地区用电量预测仿真 |
4.6.1 季节性趋势外推预测仿真 |
4.6.2 支持向量机预测仿真 |
4.6.3 优选组合预测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5 XXX市地区电价体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XXX市电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
5.2.1 电价体系现状 |
5.2.2 电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
5.3 电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
5.3.2 基于聚类分析的丰平枯时期划分 |
5.3.3 建立统一的丰枯峰谷浮动电价 |
5.3.4 建立“基准电价+差异电价”的电价模式 |
5.3.5 健全两部制电价 |
5.3.6 建立分电压等级电价 |
5.4 电价体系测算分析 |
5.5 测算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XXX市各区县现运行的电价体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原因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安排 |
1.4 文献综述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概念和内容 |
2.1 制造业的界定 |
2.1.1 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 |
2.1.2 从英、美、日等的兴衰分析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
2.1.3 制造业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
2.2 信息技术的界定 |
2.2.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
2.2.2 信息技术的作用 |
2.3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内容 |
2.3.1 新经济的挑战 |
2.3.2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
2.3.3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内容 |
2.3.4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必要性 |
2.3.5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经济学解释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 |
3.1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 |
3.1.1 竞争力的来源 |
3.1.2 价值链、价值体系与企业竞争战略 |
3.1.3 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与价值体系的影响 |
3.1.4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力 |
3.1.5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
3.2 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局限 |
3.2.1 信息技术的成本 |
3.2.2 企业之间信息技术收益的差别 |
3.2.3 竞争力的持久性问题 |
第四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
4.1 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 |
4.1.1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容与条件 |
4.1.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 |
4.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2.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发展 |
4.2.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可持续发展 |
第五章 国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
5.1 美国 |
5.1.1 美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 |
5.1.2 推进措施 |
5.1.3 取得的成效 |
5.1.4 启示 |
5.2 日本 |
5.2.1 日本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 |
5.2.2 推进措施 |
5.2.3 内容和成效 |
5.2.4 经验、教训及启示 |
5.3 英国 |
5.3.1 英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 |
5.3.2 推进措施 |
5.3.3 取得的成效 |
5.3.4 启示 |
5.4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
6.1 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思路和措施 |
7.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7.1.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7.1.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目标 |
7.1.3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条件 |
7.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基本思路 |
7.2.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基本思路 |
7.2.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 |
7.2.3 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导言 |
一、产业集中度 |
(一) 产业集中度的定义 |
(二)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集中度 |
(三) 竞争程度和产业集中度 |
二、产业集中度的测量 |
三、前人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研究 |
四、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产业集中度的相关理论 |
一、“哈佛传统” |
二、“芝加哥传统” |
三、“麻省理工传统” |
四、“新实证主义”产业组织理论 |
五、小结 |
第三章:数据 |
一、主要数据来源 |
(一) 数据可信度的检查 |
(二) 数据的代表性考察 |
(三) 数据包含的主要信息 |
二、对主要数据的清理 |
(一) 缺失值问题及解决方案 |
(二) 样本选择策略 |
(三) 1992 年、1993 年和1994 年自来水行业数据的重新分配 |
(四) 面板数据平衡方案 |
三、其它数据的来源 |
(一) 美国产业集中度数据 |
(二) 其它国家和地区产业集中度数据 |
(三) 进出口数据 |
(四) 外国直接投资(FDI)数据 |
(五) 其它数据 |
第四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产业集中度 |
一、中国工业经济概况 |
(一)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 |
(二) 中国工业经济与对外经济 |
(三) 中国工业企业产权结构 |
二、中国工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 |
(一) 中国产业集中度水平 |
(二) 中国产业集中度变化 |
三、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国际比较 |
(一) 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美国的比较 |
(二) 中国产业集中度和其他经济体的比较 |
第五章: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的决定因素 |
一、技术因素 |
二、需求因素 |
三、进入壁垒 |
四、国际因素 |
五、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六、小结 |
第六章:模型及检验 |
一、抽样 |
二、变量选取 |
(一) 因变量 |
(二) 自变量 |
三、估计方法 |
(一) 最小二乘法估计(Ordinary Least Square――OLS) |
(二) 两步最小二乘估计(Two Stage Least Square――2SLS) |
(三)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 |
(四) 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 |
四、模型估计结果 |
(一) OLS 估计结果 |
(二)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 |
(三) 变形的因变量 |
(四) 小结 |
第七章: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一) 中国产业集中度水平 |
(二) 中国产业集中度变化 |
(三) 中国产业集中度国际比较 |
(四) 中国产业集中度决定因素 |
二、政策含义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日本近几年工业炸药及火工品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将来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药卷多缺陷在线检测[D]. 刘学福. 广东工业大学, 2015(10)
- [2]辽宁庆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发锐.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8)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4]智慧警务视角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 杨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基于XXX市地区电力用户特性分析的电价体系研究[D]. 陈晓盛. 西华大学, 2016(12)
- [6]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 陈俚君.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7]中国工业产业集中度研究[D]. 李兵.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