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油泵B尺寸测量器(论文文献综述)
丁洪东[1](2021)在《论16V240ZJB型柴油机喷油泵的损伤及检修》文中提出16V240ZJB型柴油机是我国国产东风4B型内燃机车的发动机。喷油泵又叫高压油泵,是柴油机最关键的部件之一,此部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柴油机能否正常工作,从而关系到内燃机车是否正常运行。本文对16V240ZJB柴油机喷油泵在运用过程中主要产生的损伤形式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喷油泵主要部件的检查、维护、尺寸测量、检修和试验等方法进行探讨,以保证喷油泵在装机后的工作性能。
周成龙[2](2020)在《柴油/环戊醇混合燃料喷雾与燃烧特性的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柴油发动机因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船舶等运输工具。面对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柴油发动机必须解决NOX和碳烟排放较高的问题。向柴油中添加含氧燃料,对探索新型清洁能源和实现柴油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中,环戊醇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环境友好的汽车替代生物燃料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在柴油中分别添加10%和20%体积比例的环戊醇(记为D90CP10和D80CP20);首先,研究了环戊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其次,选择三种喷射压力(100、120和140MPa)和四个喷射正时(曲轴转角分别为-6,-9,-12和-15°CA ATDC),利用定容燃烧弹和光学发动机来研究添加环戊醇对柴油喷雾和燃烧特性的影响。使用双色法处理高速摄影法拍摄的容弹喷雾和燃烧过程图像和光学发动机缸内燃烧图像,对比试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柴油中环戊醇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粘度、密度、表面张力和汽化潜热逐渐升高,十六烷值和低热值逐渐降低。(2)容弹喷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喷射压力条件下,环戊醇-柴油混合物的喷雾锥角均小于柴油,D80CP20均能提供最长的喷雾贯穿距。喷雾面积表明了在所有喷射压力条件下添加环戊醇可以改善空气和燃料的混合。(3)容弹燃烧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种燃料,增加喷射压力可以降低发光强度INFL和KL因子。此外,在所有喷射压力下,燃料的INFL和KL随环戊醇掺混比增加而降低,D90CP10和D80CP20的碳烟与D100相比分别减少了12.7-58%和36.9-89.2%,这是由于环戊醇对空气燃料混合的物理作用以及对碳烟形成和氧化的化学作用;发光强度和火焰浮起长度结果分析表明,环戊醇的加入能有效地加速燃烧过程,同时,低喷射压力条件有利于抑制低环戊醇低热值和低燃烧速度对燃烧过程的不利影响,在高压喷射条件下,环戊醇的加入将增加不完全燃烧损失。(4)光学发动机燃烧分析表明,增加喷射压力和提前喷油时刻可以减弱环戊醇对热力学燃烧结果的不利影响,并增强环戊醇在促进放热方面的积极作用。添加环戊醇有利于改善指示热效率。对于放热和做功,D90CP10是比D80CP20更好的替代燃料,特别是在-12°CA ATDC喷油时刻,140MPa喷射压力下。(5)光学发动机燃烧图像研究发现,与柴油相比,环戊醇-柴油混合燃料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碳烟排放量降低,这是添加环戊醇后喷雾和雾化质量改善,氧化作用加强,燃烧温度提高和碳烟形成受到抑制的共同结果。此外,喷射压力增加或喷油时刻提前能促使燃料空气更好的混合,抑制了碳烟的形成,但同时也减弱了添加环戊醇对降低碳烟的积极影响。D90CP10与D80CP20相比,在喷射压力和喷油时刻的优化方面具有更多优势。
许灵敏[3](2019)在《POD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及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开发和使用清洁的柴油替代燃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和含氧量,可以与柴油以任意比互溶,而且在柴油机上使用时不需要对柴油机结构进行改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柴油为基础油(记为D100),分别掺入10%、20%体积分数PODE,制得混合燃料,并分别标记为D90P10、D80P20,研究了不同PODE掺混量对燃油理化特性、雾化品质的影响。基于理化品质测量试验台,依据相关测试法规,对柴油掺入不同比例PODE后,混合燃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纯柴油中掺入PODE后,燃油的密度、表面张力增加,而燃油的各馏程指标、运动粘度、冷滤点温度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基于电控高压喷射系统,选用马尔文法、高速摄像法,对D100、D90P10及D80P20三种燃油的雾化品质进行了研究,主要测量了雾场的贯穿距离、雾化锥角、粒径分布等雾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喷油压力的降低、PODE掺混比例的增加,贯穿距离减小;雾化锥角则随PODE占比、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变大;掺混PODE,可促进液滴细化,降低大液滴出现的机率,改善燃油雾化品质,其改善幅度亦随PODE掺混量的增多而变大。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喷嘴和喷雾场的几何模型,采用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模拟了喷孔内的流动过程,结果发现三种燃油在喷孔入口处,压强快速下降,速度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减小,并且三种燃油在喷孔入口拐角处均会发生空化现象,掺混PODE后,混合燃料的出口气相体积分数变大,空化现象增强,说明通过向柴油中掺混PODE可提高燃料的流动性,促进空化现象的产生。采用离散相模型对三种燃料的喷雾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PODE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贯穿距离和索特平均直径逐渐减小,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故向柴油中添加PODE可以改善柴油的雾化特性,提高雾化质量。
陈国建[4](2015)在《风力发电机械变频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正在日益提高,但是还有许多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许多欧洲及北美国家。在传统风力发电机并网技术上,基本上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然而目前成熟的逆变技术大多数都应用于大型的电力系统。对于分布式能源的逆变技术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主要是因为分布式能源的电力能源具有间歇性,且幅值和频率的波动性均较大。风力发电并网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发电并网的条件,即并网频率,电压和相位角(切入角)基本与大电网的一致。风力发电并网的过程:同步发电机转速随风速变化,产生频率、电压变化的电能,先经过整流将风力发电机输入转换为直流,然后经中间滤波作为逆变器输入,最后控制逆变器将电能变换为频率、电压恒定的交流电馈入电网。本课题是对风力发电机械变频的方法及其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是EMCVT(纯电子式无级变速器)作为风力发电机械变频的机械部件,并开发机械变频的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对风力发电的工作原理研究和风力发电机工作特性的研究,提出了采用机械EMCVT解决风力发电机组频率控制的方法;通过对EMCVT的结构以及变速原理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速比控制模型和夹紧力控制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输出电力频率的控制方案,确定了输入输出信号的特性,开发了以单片机为微处理器的EMCVT控制系统。通过在实验室调试和在现场对EMCVT的锥盘位置和速比等参数进行标定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证明:EMCVT的过载能力强,控制灵活方便,用于电力变频时可以避开目前逆变器在并网发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建立的速比控制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电力系统频率控制要求;所开发的控制系统能实现3路频率信号,4路模拟量信号的采集,能够实现预设的恒频输出,其对输入转速信号的相对采集精度高于1.68%,速比控制精度高于5%,EMCVT输出转速控制精度达到96%以上。
石侠红[5](2010)在《船用柴油机性能数据库开发与故障仿真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运事业的飞速发展,二冲程智能化柴油机将成为未来远洋船舶主要原动力。柴油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我国船舶柴油机的制造水平。本文深入分析了船舶柴油机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需求,开发了船用柴油机试航离线软件;围绕智能化柴油机建模与仿真,研究了多种故障与热力参数间的关系,为智能化柴油机的监测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用户、功能、数据、流程等方面分析了柴油机性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求,并根据开发背景和需求确定了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开发模式。(2)从系统结构、数据库、用户界面、功能实现等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试航离线软件的开发过程。确定了试航离线软件的4层主从数据表、ADO+MIDAS3层数据存取结构、多窗体显示界面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绘图、排放计算及试航报告输出、数据异常报警、离线导入及导出等几大功能的设计思路、代码实现及实现细节。(3)采用基于Windows Socket的网络开发技术,利用自定义的数据传输协议,实现了X3软件平台与离线软件高速稳定的数据通信与交换,从而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数据完整性。(4)以8S60MEC型智能化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Boost软件建立了零维数值模型,根据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此的基础上进行了8种故障仿真计算,提取了反映柴油机性能的14个热力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不同故障对热力参数的影响不同,这为建立故障数据库提供了重要依据。
赵忠华[6](2005)在《喷油泵试验台自动量油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柴油机喷油泵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喷油泵试验台是柴油车制造和修理厂检验、调整喷油泵不可缺少的设备。 本论文就喷油泵试验台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喷油泵试验台的各种量油系统(如量筒法、容积法、流量法和重量—密度法)的测量原理进行了简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课题为解决当前喷油泵试验台量油系统量油误差大和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新型喷油泵试验台智能量油系统的设计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等作了详尽的介绍。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型喷油器的设计、喷油器针阀运动规律的研究、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采样—保持电路的设计、ADC0809转换器的性能参数指标、A/D转换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电路的设计、显示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系统的设计等。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是:智能量油系统利用了传感器技术和单片机接口技术,选取非接触式振动位移传感器,此传感器输出为电压信号。由于非电量经传感器转换成电压信号时,受到周围不同频率的成分的干扰,所以必须对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本课题主要是利用喷油器的针阀升程对时间的积分(V=∫vdt),再根据喷油压力、喷油时间和柴油温度标定系数来计算在200次下的喷油量。对传感器输出电压信号处理,经采样—保持电路、送入A/D转换器到单片机。喷油次数的控制,是利用转速传感器输出脉冲个数,通过计数电路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时,计数电路向控制系统发出中断申请来实现。喷油泵试验台转速的测量,采用原喷油泵试验台上的MJKN8-05BL02型霍尔磁接近开关转速传感器。 本课题进行了如下试验: 1.新设计的喷油器与国家标准喷油器喷油量的对比试验。 2.不同喷油器针阀顶杆与传感器间隙的试验。
章仕明,马宽[7](2000)在《Bryce喷油泵B尺寸测量的探讨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
梁充光,郝其昌[8](1995)在《矿山工程检修车的开发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KJC-1型、KJC-2型及KJC-3型矿山机械电力检修车及GJC-1管道工程检修车的基本结构、性能、参数及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检修车时提高检修质量,缩短检修工期起到重要作用。
朱慈生[9](1967)在《高压油泵B尺寸测量器》文中认为 为了使油泵柱塞头部将柱塞套筒上的进油孔全部关闭,保证提前角的正确位置,必须用专用工具来测量油泵尺寸 B 值,即泵体支承台肩和柱塞尾部端面间的距离。对于新制油泵和更换柱塞副零件的油泵,B 尺寸的测量更为重要。我厂对10L207E 柴油机燃油泵 B 尺寸的测量,由孙其有、余时生两位师傅研究制作了如图示的专用装备。
二、高压油泵B尺寸测量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油泵B尺寸测量器(论文提纲范文)
(1)论16V240ZJB型柴油机喷油泵的损伤及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要损伤形式和原因 |
1.1 柱塞偶件的损伤 |
1.1.1 柱塞偶件卡滞 |
1.1.2 柱塞偶件磨损过大 |
1.2 喷油泵漏泄严重 |
2 喷油泵的检修及试验调整 |
2.1 柱塞偶件的检修 |
2.1.1 外观检查 |
2.1.2 配合间隙检查 |
2.1.2. 1 斜置滑动检查法 |
2.1.2. 2 严密度试验 |
2.2 出油阀偶件的检修 |
2.2.1 外观检查 |
2.2.2 配合间隙检查 |
2.2.2. 1 卸载凸缘与座孔的间隙检查 |
2.2.2. 2 缓冲圆柱体与座孔的间隙检查 |
2.2.3 阀线磨损检查 |
2.2.4 出油阀升程的测量 |
2.2.5 严密度试验 |
2.3 泵体、弹簧及齿杆和齿圈的检修 |
2.4 喷油泵的组装 |
2.5 喷油泵的油量试验及调整 |
(2)柴油/环戊醇混合燃料喷雾与燃烧特性的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柴油机含氧燃料研究现状 |
1.2.2 碳烟生成机理及光学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2.1 定容燃烧弹测试系统 |
2.1.1 试验装置 |
2.1.2 定容燃烧弹原理与步骤 |
2.2 光学发动机测试系统 |
2.2.1 试验装置 |
2.2.2 光学发动机原理与步骤 |
第三章 试验数据处理 |
3.1 容弹喷雾试验数据处理 |
3.1.1 喷雾贯穿距离 |
3.1.2 喷雾锥角 |
3.1.3 喷雾面积 |
3.2 容弹燃烧试验数据处理 |
3.2.1 KL因子 |
3.3 光学发动机试验数据处理 |
3.3.1 燃烧放热率 |
第四章 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研究 |
4.1 运动粘度 |
4.2 密度 |
4.3 表面张力 |
4.4 十六烷值 |
4.5 热值 |
4.6 汽化潜热 |
第五章 定容燃烧弹喷雾和燃烧特性分析 |
5.1 定容燃烧弹喷雾特性分析 |
5.1.1 喷雾发展过程 |
5.1.2 贯穿距 |
5.1.3 喷雾锥角 |
5.1.4 喷雾面积 |
5.2 .定容燃烧弹燃烧特性分析 |
5.2.1 不同燃料燃烧火焰发展、温度和KL对比 |
5.2.2 火焰浮起长度 |
5.2.3 自然火焰发光强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光学发动机燃烧过程和图像对比分析 |
6.1 光学发动机混合燃料燃烧分析 |
6.1.1 缸内压力、瞬时燃烧放热率及燃烧温度受喷射压力影响分析 |
6.1.2 缸内压力、瞬时燃烧放热率及燃烧温度受喷油时刻影响分析 |
6.1.3 滞燃期、燃烧持续期 |
6.2 光学发动机燃烧图像处理分析 |
6.2.1 缸内燃烧发展、温度云图、KL云图对比 |
6.2.2 不同喷射压力不同喷油时刻各燃料燃烧温度对比 |
6.2.3 不同喷射压力不同喷油时刻各燃料累加KL对比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POD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清洁新能源 |
1.2.1 生物柴油 |
1.2.2 煤制油 |
1.2.3 二甲醚 |
1.2.4 聚甲氧基二甲醚 |
1.3 聚甲氧基二甲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喷雾研究 |
1.4.1 试验研究 |
1.4.2 仿真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混合燃料理化特性的研究 |
2.1 密度 |
2.2 运动粘度 |
2.3 表面张力 |
2.4 冷滤点 |
2.5 馏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仪器 |
3.2 宏观喷雾特性 |
3.2.1 贯穿距离 |
3.2.2 雾化锥角 |
3.3 微观喷雾特性 |
3.3.1 尺寸数目分布 |
3.3.2 累积体积分布 |
3.3.3 索特平均直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原理及仿真模型 |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4.2 基本控制方程 |
4.2.1 质量守恒方程 |
4.2.2 动量守恒方程 |
4.2.3 能量守恒方程 |
4.2.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4.3 湍流模型 |
4.4 多相流计算模型 |
4.5 离散液滴模型(DPM)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喷嘴内流动的数值模拟 |
5.1 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 |
5.1.1 建立喷嘴简化模型 |
5.1.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
5.2 计算步骤和参数设置 |
5.2.1 燃油物性参数 |
5.2.2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
5.3 结果处理及分析 |
5.3.1 压强分布 |
5.3.2 速度分布 |
5.3.3 空穴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喷雾特性数值模拟 |
6.1 喷雾场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6.2 仿真参数设置 |
6.3 喷雾模型的验证 |
6.4 三种燃油喷雾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
6.4.1 三种燃油贯穿距离结果对比 |
6.4.2 三种燃油索特平均直径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风力发电机械变频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逆变器的发展现状 |
1.3 无级变速器的国内发展现状 |
1.4 无级变速器的主要类型 |
1.4.1 环盘滚轮式无级变速器 |
1.4.2 摆销链式无级变速器 |
1.4.3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 |
1.5 国内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控制技术的研究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
2.1 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组成 |
2.1.2 增速齿轮箱系统 |
2.1.3 电动变桨距系统 |
2.2 风力发电机风电转化原理 |
2.2.1 风轮气动理论 |
2.2.2 风力发电机特性系数 |
2.3 变桨距控制过程分析 |
2.3.1 风速低于额定风速 |
2.3.2 风速高于额定风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EMCVT的基本构造及控制方案的确定 |
3.1 EMCVT的机械结构和原理 |
3.1.1 EMCVT的机械结构 |
3.1.2 EMCVT的变速原理 |
3.1.3 EMCVT调速机构 |
3.2 EMCVT控制方案的确定 |
3.2.1 控制对象 |
3.2.2 控制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EMCVT控制模型的建立 |
4.1 速比模型的建立 |
4.2 调速机构在调速过程中各部件的受力情况 |
4.3 碟形弹簧的特性及负载模型的建立 |
4.3.1 碟形弹簧的外形 |
4.3.2 蝶形弹簧的特点 |
4.3.3 碟簧的载荷与变形的关系 |
4.3.4 蝶形弹簧的载荷特性图 |
4.3.5 主从动轴碟簧在调速过程产生的弹簧计算 |
4.4 电机的控制特性及动力模型的建立 |
4.4.1 直流调速电机的工作原理 |
4.4.2 直流调速电机的调速方法 |
4.4.3 调速机构中动力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EMCVT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 控制芯片的选择 |
5.1.1 STC单片机功能简要介绍 |
5.1.2 STC12C5A60S2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引脚说明 |
5.2 辅助电子元件及其电路组成 |
5.2.1 前端调理电路的构成 |
5.2.2 后端驱动电路的构成 |
5.3 控制原理及其过程 |
5.3.1 前端调理电路的控制原理及运行过程 |
5.3.2 后端驱动电路的控制原理及运行过程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EMCVT控制软件系统设计 |
6.1 软件平台简介 |
6.2 信号的采集与控制 |
6.2.1 转速信号采集 |
6.2.2 模拟信号的采集 |
6.3 具体控制策略 |
6.4 风机恒频输出控制的实现 |
6.5 本章总结 |
第7章 仿真调试与现场标定 |
7.1 仿真调试 |
7.2 现场标定 |
7.3 实验数据 |
7.3.1 第一次实验数据处理 |
7.3.2 第二次实验数据处理 |
7.4 实验数据分析 |
7.4.1 第一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
7.4.2 第二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
7.5 本章总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船用柴油机性能数据库开发与故障仿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船舶柴油机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
1.3 柴油机常用故障监测与诊断的方法 |
1.4 国内外柴油机建模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柴油机性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船用柴油机性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架 |
2.1.1 用户对象 |
2.1.2 功能业务用例 |
2.1.3 功能数据用例 |
2.1.4 系统总流程 |
2.2 系统开发背景与软件开发平台 |
2.3 面向对象方法 |
2.4 OLE自动化概念 |
2.5 X3协同管理平台的过程建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航离线软件开发 |
3.1 系统结构设计 |
3.1.1 功能结构 |
3.1.2 工作流程 |
3.1.3 文件管理 |
3.2 数据库设计 |
3.2.1 数据范围约定 |
3.2.2 数据表设计 |
3.2.3 数据集的使用 |
3.3 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 |
3.3.1 主界面的设计 |
3.3.2 多窗体界面 |
3.3.3 负荷录入界面的平均值计算 |
3.4 绘制图表功能的实现 |
3.4.1 性能分析与限制曲线绘图界面 |
3.4.2 绘图总设计流程图 |
3.4.3 图表绘制 |
3.5 排放计算文件与试航报告输出的实现 |
3.5.1 总设计流程图 |
3.5.2 多进程应用及应用程序间的数据共享 |
3.5.3 基于XML的本地数据存取 |
3.6 负荷数据的异常报警的实现 |
3.6.1 RTTI机制简介 |
3.6.2 利用RTTI机制实现异常报警 |
3.7 离线导入和导出的实现 |
3.7.1 内存流的使用 |
3.7.2 文件的编码和解码 |
3.7.3 WindowAPI的使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柴油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服务开发 |
4.1 利用Delphi进行Windows Socket的网络编程 |
4.2 实时数据传输服务总体设计 |
4.2.1 数据上传流程 |
4.2.2 数据下载流程 |
4.2.3 自定义数据传输协议 |
4.3 实时数据传输服务的开发 |
4.3.1 协议ID及协议数据的设定 |
4.3.2 实时数据上传功能 |
4.3.3 实时数据下载功能 |
4.3.4 设置连接超时和接受超时 |
4.4 离线数据传输服务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化柴油机热力学数值模拟计算 |
5.1 8S60MEC型智能化柴油机主要特性 |
5.2 柴油机热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原理 |
5.2.1 气缸仿真模型 |
5.2.2 扫气、排气系统模型 |
5.2.3 空冷器模型 |
5.2.4 涡轮增压器模型 |
5.3 智能化柴油机热力学数值建模仿真 |
5.3.1 AVL BOOST软件简介 |
5.3.2 MAN B&W 8S60MEC柴油机数值计算模型 |
5.3.3 模型初始参数输入 |
5.4 模型验证 |
5.5 基于数值模型的故障仿真研究 |
5.5.1 智能化柴油机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
5.5.2 故障仿真方案的设定 |
5.5.3 故障仿真性能参数的提取 |
5.5.4 故障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6)喷油泵试验台自动量油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柴油机在运输工具中的地位 |
1.2 喷油泵在柴油机中的作用 |
1.2.1 喷油泵的特性 |
1.3 喷油泵试验台重要性 |
1.4 喷油泵试验台的发展现状 |
1.4.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4.2 国内喷油泵试验台发展现状 |
2 新型喷油泵试验台量油系统的设计 |
2.1 课题的提出 |
2.2 12PSDB110型变频调速喷油泵试验台的性能及特点 |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要求 |
2.3.1 研究内容 |
2.3.2 喷油泵试验台量油系统的要求 |
2.4 新型喷油泵试验台量油系统的设计 |
2.4.1 量油系统的组成 |
2.4.2 量油系统的工作原理 |
2.4.3 测试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
2.5 喷油器的改进设计 |
2.5.1 通用轴针式喷油器的结构与原理 |
2.5.2 新型改进喷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6 顶杆与弹簧座的设计 |
2.6.1 顶杆的设计 |
2.6.2 弹簧座的设计 |
2.7 连接套的设计 |
3 传感器的选择 |
3.1 传感器的选择原则 |
3.1.1 传感器的选择依据 |
3.1.2 传感器灵敏度的选择原则 |
3.1.3 传感器频率选择原则 |
3.1.4 传感器线性范围的选择原则 |
3.1.5 传感器精度选择原则 |
3.2 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确定 |
3.2.1 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 |
3.2.2 传感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
3.2.3 新型传感器的装配与调整 |
3.3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3.3.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3.3.2 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4 转速传感器的选择 |
3.4.1 转速传感器 |
3.4.2 转速传感器的测试原理 |
3.4.3 转速传感器性能参数 |
4 控制转换电路的设计 |
4.1 微处理器的选择及介绍 |
4.1.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4.1.2 AT89C51芯片管脚介绍 |
4.3 A/D转换电路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设计 |
4.3.1 A/D转换器的选择 |
4.3.2 ADC0809主要技术指标 |
4.3.3 ADC0809硬件接口电路及说明 |
4.4 显示电路的设计 |
4.4.1 显示器的分类及选择 |
4.4.2 LED显示器结构原理 |
4.4.3 显示电路的设计 |
4.5 键盘的设计 |
4.6 积分电路与取绝对值电路 |
5 软件系统的设计 |
5.1 软件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
5.2 软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
5.2.1 初始化模块 |
5.2.2 键盘管理程序模块 |
5.2.3 二、十进制转换程序设计方法 |
5.2.4 A/D转换程序模块 |
5.2.5 数字滤波模块 |
5.3 转速测试模块 |
5.4 量油测试模块 |
6 系统的试验 |
6.1 试验与试验数据分析 |
6.2 遇到的问题与结论 |
6.2.1 遇到的问题 |
6.2.2 结论 |
7 讨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高压油泵B尺寸测量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16V240ZJB型柴油机喷油泵的损伤及检修[J]. 丁洪东.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2)
- [2]柴油/环戊醇混合燃料喷雾与燃烧特性的可视化研究[D]. 周成龙. 长安大学, 2020(06)
- [3]POD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及仿真研究[D]. 许灵敏. 长安大学, 2019(01)
- [4]风力发电机械变频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D]. 陈国建. 东北大学, 2015(07)
- [5]船用柴油机性能数据库开发与故障仿真计算[D]. 石侠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6]喷油泵试验台自动量油系统的研究[D]. 赵忠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8)
- [7]Bryce喷油泵B尺寸测量的探讨与实践[J]. 章仕明,马宽. 内燃机车, 2000(02)
- [8]矿山工程检修车的开发研制[J]. 梁充光,郝其昌. 中国矿业, 1995(04)
- [9]高压油泵B尺寸测量器[J]. 朱慈生. 火车头, 19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