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实验总结

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实验总结

一、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栋[1](2021)在《氮肥增效剂在滴灌麦田中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

张梦莹[2](2021)在《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和消费国,而氮肥利用率却较低,导致氮素大量损失,进而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的负面效应。为同时实现增产和环保,从满足化肥供应数量转向提高质量,鼓励施肥转向控制施肥,加强节能和产品优化工作,本研究依托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春小麦大田试验,设9个处理:(1)CK;(2)U1:100%施氮量(110kg/hm2);(3)U2:75%施氮量(86.25kg/hm2);(4)U1+N:100%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施用量);(5)U2+N:75%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6)U1+D:100%施氮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7)U2+D:75%施氮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8)U1+N+D:100%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9)U2+N+D:75%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本试验设置于田间条件下,以尿素为基础氮源,在磷肥施用量相同、不施钾肥的条件下,通过探究两种抑制剂配施氮肥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优质小麦生产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抑制剂可延缓土壤中NH4+-N的氧化,延长NH4+-N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含量,有效抑制了土壤NH4+-N向NO3--N的转变。2.土壤脲酶活性随生育时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并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抑制剂处理的脲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比未添加抑制剂的处理低,不同施氮添加抑制剂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显着,不同施氮量对脲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影响,硝化抑制剂对脲酶活性影响较小;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减小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均为CK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比未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处理高。3.土壤pH值呈先低后高的趋势,成熟期土壤pH值最高;施用尿素对土壤全氮、硝铵态氮含量提升显着;有机碳含量在分蘖期最高,趋势呈先降后升;两种抑制剂的添加可促进小麦对速效磷的吸收。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4.尿素配施抑制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籽粒和秸秆对氮、磷的吸收积累量并提高小麦产量,脲酶/硝化抑制剂提升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添加抑制剂的处理均比U处理增产,通常在75%(86.25kg/hm2)施氮量下两种抑制剂配施增产效果最好,在100%(110kg/hm2)施氮水平上,配施抑制剂处理使小麦减少生物量0.72%-7.51%,增产3.21%-8.42%;在75%(86.25kg/hm2)施氮水平上,配施抑制剂处理可使小麦增加生物量6.27%-19.70%,增产14.05%-30.13%。与只施尿素的U处理相比,所有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利用率相似,在施磷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CK也增加了磷肥偏生产力,两种抑制剂配施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减少施氮量配施脲酶/硝化抑制剂可以达到减量增效,且组合效果更佳,从减少农田氮素损失和作物经济效益考虑,建议在减氮施肥的同时添加两种抑制剂,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建立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田发祥,纪雄辉,官迪,谢运河,柳赛花,刘昭兵[3](2020)在《氮肥增效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在农业生产上研究与应用情况,介绍了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并对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焦美怡[4](2020)在《污泥改良沙化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PAM保氮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目前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逐年加大,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与日俱增,现阶段,我国污水厂污泥大多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处置,造成环境二次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与此同时,我国荒漠化土地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治理荒漠化任务艰巨。传统治理荒漠化手段效率不高,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较大。研究发现,将污泥合理的应用于沙漠化土壤的治理,对污泥处置出路的选择及沙漠化土壤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以废治荒,泥沙共治”的理念,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在污泥最佳掺混比(20%)的条件下,通过开展恒定降雨强度下的土柱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氮素的淋失风险以及泥-沙复合介质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PAM的投加方式进行土壤保氮,优选出PAM最佳投加量来减少氮素的流失。1)改良沙土淋出液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当将泥沙掺混复合介质施用于沙土表面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含量会随着模拟降雨的淋洗而逐渐减少,即土壤中氮素具有较高的淋出风险,氮素的淋失形式主要是硝态氮,且该风险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随淋洗的进行,淋出液p H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土壤内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解酸化反应。在相关性分析发现,淋出液的p H与COD随淋洗次数的动态变化呈负相关,亚硝态氮与COD随淋洗次数的动态变化存在较为显着的正相关性。NH4-N含量随模拟降雨的淋洗不断降低。经分析发现土壤溶液中持续发生硝化及反硝化作用。通过计算氮素淋失量发现,硝态氮为氮素的主要淋失形式,淋失量约占总投加量的3.63%,氨态氮次之,淋失加转化共损失了1.32%,亚硝态氮淋失量最低,为0.499%。2)改良沙土各层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掺混量为20%的泥沙复合介质有发生水解酸化反应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土层的p H值,污泥的掺混可以较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表层(1-2#)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呈下降趋势;在各层土壤氮素分析中发现,污泥的掺入可有效增加下层土壤的氮素含量。综合实验结果分析可初步判断,20~30cm土层中的p H受污泥的影响较小,并且其内部有机质、氮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即第三层土壤为最佳的种植土层。3)聚丙烯酰胺对泥沙复合介质改土保肥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保氮材料相比较,聚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保氮效果,且施用量少。在探究聚丙烯酰胺对氮素保持能力中,不同PAM投加量组氮素累积淋失量规律为:CK>0.1%PAM>0.075%PAM>0.01%PAM>0.025%PAM,当PAM投加量过少,即投加量小于0.025%时,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保氮效果。当PAM投加量大于0.025%时氮素淋失量反而会增加,说明过量的PAM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的氮素保持能力。因此,保氮过程中PAM的最佳投加量为0.025%,与参照样相比,总氮淋失量降低了约38%。氮的淋出量和淋洗次数符合对数曲线,(R2>0.99)均,该模拟曲线对于预测未来氮素淋出量具有一定意义。

赵斌,朱四喜,程谊,徐铖,李武江[5](2019)在《贵州草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尿素氮转化对3种硝化抑制剂的响应》文中认为以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农用地、沼泽地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恒温条件下培养,研究单施尿素(CK)、尿素+5%双氰胺(5%DCD)、尿素+0.27%2-氯-6-三氯甲基吡啶(0.27%CP,伴能)和尿素+0.31%2-氯-6-(三氯甲基)吡啶(0.31%NP,奥复托)对土壤pH、N2O累积排放量、NH+4-N和NO-3-N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用地、沼泽地和林地土壤NO-3-N质量分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用地、沼泽地土壤pH、NH+4-N质量分数和硝化抑制率先升后降,而林地土壤为逐渐下降趋势。0.27%CP处理的农用地和沼泽地及0.31%NP处理林地土壤净硝化速率依次为0.45、0.50、0.41 mg/(kg·d),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3.44、10.6、6.98μg/kg,均显着小于其他处理。5%DCD、0.27%CP、0.31%NP处理间存在差异,而0.27%CP处理的农用地和沼泽地、0.31%NP处理的林地具有较好的抑制剂效果。因此,可选取0.27%CP用于农用地和沼泽地,0.31%NP用于林地,以提高草海地区土壤中尿素利用率,并减缓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周玉玲[6](2019)在《硝化抑制剂与生物炭添加下水稻氮素利用差异及其环境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太湖流域主要种植作物,为追求高产,农民往往施入大量化肥,但大量氮肥的施入,不仅降低氮肥利用率更容易引起农田氮素损失和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稻田氮素损失成为水稻高效绿色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是农田土壤管理常用的土壤增效剂。其中,硝化抑制剂可以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使施入土壤中的氮较长时间内以NH4+-N形态存在,供水稻吸收利用,但过多的铵态氮增加了氮素损失风险。而生物炭是生物质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方式,由于其是在无氧或缺氧环境下将生物质高温裂解形成的含碳物质,因此保留了生物质原料的孔隙结构,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对氮化合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将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配施,生物炭的吸附特性对稻田氮素供应是否有正向叠加效应不得而知。为明确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添加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条件下,以单施化肥处理(CN)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炭(B)添加、硝化抑制剂(CP)添加及复合添加处理(BCP)对水稻产量、氮素阶段吸收利用、氨挥发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可为水稻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单施及配施对水稻产量均无显着影响,硝化抑制剂添加有增加水稻产量的趋势。生物炭添加处理的水稻产量2017年低于CN处理,2018年与CN处理相当。此外,与单一添加处理(B、CP)相比,硝化抑制剂与生物炭配施处理(BCP)的产量在2017年较低,与B处理相当,但2018年较高,与CP处理相当。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此外,2018年千粒重对产量影响的通径系数也较高,是决定产量的共同因素。与CN处理相比,CP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2017、2018)和千粒重(2018)来提高水稻产量;较低的穗数和穗粒数是B处理产量2017年低于CN处理的主要原因。尽管B处理的穗数2018年仍低于CN处理,但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因此产量与CN处理相当。结果还发现,较低的穗数和穗粒数是BCP处理产量在2017年低于CP处理的原因。而与2017年相比,BCP处理在2018年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CP处理相当,因此产量较高。(2)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阶段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基于15N的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水稻对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最高,其次是蘖肥,基肥的利用率最低。氮素吸收利用结果表明,硝化抑制剂单施处理(CP)、生物炭单施处理(B)和两者配施处理(BCP)较CN处理均增加了来自土壤的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 32%、2%和14%。此外,CP处理同时提高了基肥、蘖肥和穗肥期来自肥料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转运能力(NHI),因此三个肥期的籽粒氮利用率明显增加且其整体氮素利用率(RE)增加了约9%。添加生物炭处理(B)尽管增加了来自土壤的氮素吸收量,但由于显着降低了蘖肥期来自肥料的氮吸收量从而降低了植株氮含量及氮吸收量,有降低整体氮利用率(RE)的趋势,2017年和2018年分别降低12%和17%。与CN处理相比,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耦合添加处理(BCP)下植株来自土壤的氮吸收量及基肥和蘖肥期氮利用率和转运能力(籽粒氮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较高,但由于穗肥期氮素利用率较低,因此BCP处理的水稻整体氮利用率与CN处理相当。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复合添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无明显交互效应。(3)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两种土壤增效剂添加均显着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损失量占施氮量的25%~3 5%。其中,肥期(施肥后7 d内)氨挥发损失占总损失的86%~91%,是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与CN处理相比,CP处理明显提高了田面水NH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基肥期、穗肥期和非肥期增加效应明显,氨挥发增幅分别为138%、48%和78%,全生育期氨挥发总损失量增加59%。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损失也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具有阶段性特征,前期(基肥期和蘖肥期)的增加效应高于后期(穗肥期和穗肥后阶段),田面水NH4+-N浓度和pH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两者配施添加处理显现出了正交互作用,氨挥发损失量大于单施处理,与化肥处理差异显着。(4)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CH4排放为主,本研究下季节CH4和N2O排放量分别为9.85~15.53 g.m-2和0.02~0.07 g.m-2。移栽后10-40 d是CH4排放的高峰期,三次施肥和排水后稻田N2O排放均出现较小排放峰。处理间CH4排放通量峰值比较来看,CP和B处理的排放通量峰值与CN处理相当(约15mg.m-2.h-1),BCP处理的排放通量峰值明显高于其它处理。N2O排放峰值结果表明,CN和B处理的全生育期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移栽后第19 d(蘖肥期第5d),而硝化抑制剂添加处理(CP、BCP)排放通量峰值分别出现在基肥期第5 d和第2 d。结果同时表明,B处理CH4和N2O排放量与CN处理相当,分别为9.74g·m-2和0.03g.m-2,对GWP和GHGI均无明显影响。CP处理与CN处理相比N2O累积排放量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且由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CH4为主,因此对GWP无明显影响。此外,由于CP处理具有一定的增产优势,因此有降低GHGI的趋势。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耦合添加明显增加了稻田CH4和N2O排放,累积排放量较CN处理分别增加58%和2倍,因此BCP处理有增加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趋势。结果说明,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单施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均无显着影响,但两种土壤增效剂配施明显增加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上结果说明,硝化抑制剂添加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能力,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无显着影响,但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生物炭添加有降低氮素利用率的趋势,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无显着影响,且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生物炭添加不能解决硝化抑制剂添加引起的氨挥发排放增加问题,且二者配施有增加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

黄强[7](2019)在《氮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马铃薯对氮肥利用效率低下,而合理利用氮肥增效剂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盆栽可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施氮水平(试验一)和施肥方式(试验二)试验。实验一设置30、60、90、120、150kg/hm2 5个施氮水平与氮增效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双氰胺(DCD)、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未添加氮增效剂4种添加方式配施;试验二设置全基肥、70%基肥+30%苗期追肥(一次追肥)、50%基肥+30%苗期追肥+20%结薯肥(二次追肥)3种施肥方式与添加双氰胺(DCD)、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未添加氮增效剂(对照)3种添加方式配施。研究土壤矿质氮变化规律、马铃薯光合能力、叶片氮素转化特征和生长发育;探究马铃薯合理的氮肥运筹。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中,配施氮增效剂DCD、CP能显着提高春马铃薯土壤铵态氮含量2.768.3 mg/kg、土壤铵硝比4.4036.26倍,将土壤硝态氮、叶片硝态氮氮含量维持在2.147.92 mg/kg和57.5371.0 mg/kg的低含量状态,延长尿素肥效,减少马铃薯植株硝酸盐含量;但对秋马铃薯土壤氮素及叶片硝态氮影响不显着。配施氮增效剂DCD、CP、NBPT显着提高了秋马铃薯生育后期光合能力、干物质量及产量,但对春马铃薯产量及干物质量影响不显着。2、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中,随着生育时期的后移,氮增效剂DCD、CP作用效果在低氮水平快速下降,并在苗期效果最优,分别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53.2568.33 mg/kg,土壤铵硝比27.650.6倍;对中氮水平作用效果先升后降,在块茎形成期作用效果最优,分别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29.758.6 mg/kg,铵硝比11.826.8倍。3、在不同的施肥方式中,追施氮肥及配施氮增效剂能显着降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表观硝化率和提高马铃薯生育中后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其中在一次追肥处理下,DCD及NBPT处理的春、秋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4.3%、198.1%和31.0%、260.0%;硝态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8.4%、31.6%和33.9%、31.6%。4、在不同的施肥方式中,追施氮肥及配施氮增效剂能提高春、秋马铃薯生育后期干物质量及产量,但春马铃薯增产效果大于秋马铃薯,一次追肥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其中一次追肥与DCD和NBPT配施处理的春马铃薯产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了53.3%和112.0%,秋马铃薯未达到显着差异。5、春马铃薯应注重氮增效剂与追肥的配施,减少土壤前期氮素损失和保证后期氮素供应;秋马铃薯应注重氮增效剂与基肥的配施,增加前期土壤氮素供应和减少后期氮素损失。

武燕[8](2019)在《不同氮肥对春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氮肥硫酸铵的利用率,实现作物高产、高效、节能环保,本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处理,选用普通尿素、普通硫酸铵、长效硫酸铵(含硫酸铵用量2%的2-氯-6-(三氯甲基)吡啶硝化抑制剂)3种不同氮素肥料,在等氮、磷、钾量条件下,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比较了不同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春小麦生物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推广硫酸铵在山西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相关试验结果如下:(1)3种氮肥(长效硫酸铵、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相比,长效硫酸铵可显着提高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TN和AN的含量,在苗期时土壤TN和AN含量均出现最大值为0.64g/kg和185.84 mg/kg;长效硫酸铵对土壤TP含量并没有显着影响,但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长效硫酸铵可使土壤AP含量显着增加;对于土壤TK、AK含量来说,长效硫酸铵对于土壤TK含量也无明显影响,而在苗期和抽穗期长效硫酸铵有效地提高了土壤AK的含量。(2)3种氮肥(长效硫酸铵、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效硫酸铵能有效阻止NH4+-N的硝化作用,提高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苗期时SASN(SASN1、SASN2)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最高,比ASN(ASN1、ASN2)、U(U1、U2)处理分别提高了1290.84%、221.36%,而硝态氮含量最低,比ASN(ASN1、ASN2)、U(U1、U2)处理分别降低了94.66%、91.42%,因此减少了氮素的损失。春小麦后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硝化抑制剂的抑制效果有所减弱,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急剧增加。硝化抑制剂与普通硫酸铵配施能够保持较高的NH4+-N含量,因此土壤pH值的下降趋势减慢。(3)3种氮肥(长效硫酸铵、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对春小麦成熟期生物量和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长效硫酸铵、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对春小麦的株高和生物量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且以长效硫酸铵效果相对最大。长效硫酸铵与对照处理、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相比,分别使春小麦株高增长了17.37%、6.66%和15.75%,生物量增加了65.60%、4.58%和4.50%。(4)3种氮肥(长效硫酸铵、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对春小麦收获期地上部分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相比,长效硫酸铵可以提高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00%、85.71%;同时也能够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与普通硫酸铵、普通尿素相比,春小麦的磷素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00%、50%;但长效硫酸铵没有提高作物对钾素利用率。由试验研究结果可知,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与普通硫酸铵配施可明显增加春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土壤TN、AN的含量,并有效地提高土壤NH4+-N的含量,降低土壤中NO3--N含量,促进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春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春小麦的株高和生物量。因此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与普通硫铵的合理配施可以应用于山西农业生产中提高硫酸铵氮肥的肥效,推动硫酸铵氮肥在山西的施用。

陈海波[9](2018)在《硝化抑制剂在稻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氮肥生产和消费大国,氮肥年使用量约占全世界的三成,国内的化肥施用量中约六成是氮肥,这虽然提高了我国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但氮肥的利用率却一直比较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氮肥利用率为30-35%,小麦氮肥利用率更低,仅为21.2%-35.9%,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40%-60%的氮肥利用率。农田中的氮肥损失途径主要包括硝化-反硝化、氨挥发、硝态氮淋洗和径流等。而NO3-通过淋溶、反硝化等途径的损失,是产生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等生态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施用硝化抑制剂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它能有效地抑制NH3的氧化所造成的NO3-的淋溶损失,也可以减少后续N2O气体的产生,因此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但是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少。为了研究硝化抑制剂,商品名为伴能,英文缩写为NP,在长江流域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式,通过测定硝化抑制剂(NP)施用后对小麦、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对小麦、水稻的产量的影响,以及NP施用对水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等指标,来研究硝化抑制剂在稻麦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效果。小麦种植过程中,硝化抑制剂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具有促进和增产作用,小麦实收产量平均增产2.4%,水稻种植过程中,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的株高、分蘖、结实率、千粒重具有促进作用,在当地农户常规施肥水平下均具有增产效益,基肥中施用硝化抑制剂较常规施肥能提升水稻产量约6%,施用2次的较常规施肥平均增产约10%。因此,硝化抑制剂施用后能显着增加水稻的产量,还能提高氮肥肥效持续时间,显着提高了氮肥的有效利用率,这对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均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顾艳[10](2018)在《氯甲基吡啶对土壤的硝化抑制效应及其微生物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用硝化抑制剂可以有效延缓土壤中的硝化反应,通过调控氮素转化减少氮素流失。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为氯甲基吡啶(CP),是目前最常见的硝化抑制剂之一。以前的CP原料纯度较低,含有很多杂质使其硝化抑制效率不高,浙江奥复托化工有限公司改良生产工艺使CP原料纯度高达98%,CP的硝化抑制效率得到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黄泥田是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低产水稻土类型之一,CP配施氮肥能够有效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以高纯度CP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室内进行培养模拟试验,研究CP的乳油剂和水乳剂在不同质地土壤上的剂量效应和硝化抑制效果;探究pH和含水量等环境条件对CP的施用效果影响;连续5年施用CP对黄泥田水稻土中氨氧化微生物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双季稻试验中施用CP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影响。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CP的乳油剂和水乳剂都能显着抑制砂土和粘土中的硝化作用过程。在培养的第30d时,不同剂量的乳油剂在砂土上的硝化抑制率为55.6%-91.4%,在粘土上的硝化抑制率为18.5%-50.9%。不同剂量的水乳剂在砂土上的硝化抑制率为40.0%-79.0%,在粘土上的硝化抑制率为35.7%-52.5%。从总体上来说,两种剂型的硝化抑制效果均表现为砂土>粘土;乳油剂在砂土和粘土上的剂量效应都非常明显,剂量越大,硝化抑制率越高.水乳剂在砂土上的剂量效应比较明显,但是在粘土上的剂量高于0.2%后继续增加,其硝化抑制率没有显着提高。二者在砂土和粘土上的最佳用量均为纯氮用量的0.3%;在砂土上,培养30 d后0.3%乳油剂的硝化抑制率为88.1%,显着高于0.3%水乳剂的74.9%。在粘土上,0.3%水乳剂的硝化抑制率为53.3%,显着高于0.3%乳油剂的47.7%。因此,两种硝化抑制剂在砂土上的施用效果是乳油剂>水乳剂,而在粘土上的施用效果是水乳剂>乳油剂。(2)在pH4.66到pH7.70范围内,表观硝化率随着pH的上升而增加,CP的硝化抑制效果初始在高pH 土壤上更高,而后在低pH 土壤上效果更好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在不同含水量(WHC,田间最大持水量)上,表观硝化率表现为60%WHC>40%WHC>80%WHC,即硝化作用在高pH和60%WHC含水量的土壤上更加强烈,CP的硝化抑制效果表现为40%WHC>60%WHC>80%WHC,即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CP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因此,建议CP适合施用在酸性及旱地土壤上。(3)在连续五年施用尿素和CP的黄泥田水稻土中,氮肥的施用促进了硝化作用,显着地增加了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amoA基因的丰度以及土壤硝化势,施用CP显着地降低了 AOAaamoA的基因丰度和土壤硝化势,对AOB无显着影响。土壤硝化势与AOA和AOB amoA的基因丰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黄泥田水稻土中AOA和AOB的优势种群分别归属于Nitrosotalea cluster和Nitrosospira cluster,占比达到90%以上,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形成了一个很稳定的氨氧化群落结构,由此尿素和CP对AOA和AOB的群落结构均没有显着影响。(4)CP配合尿素一次性基施较普通尿素分次施肥显着地增加了双季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整个生育期中,CP对土壤中的全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增加了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和水稻分蘖期铵态氮的含量。CP显着地抑制了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AOA和AOB的amoA基因丰度并且对AOA的抑制作用更强。双季稻产量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和分蘖期铵态氮含量呈显着地正相关关系。CP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氨氧化菌的amoA基因丰度来延缓硝化反应,使得在水稻的分蘖期保证高浓度的有效态氮以促进植株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二、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2)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氮素损失
        1.1.1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
        1.1.2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途径
    1.2 抑制剂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脲酶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2.2 硝化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2.3 脲酶/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1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p H的影响
    2.2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全氮含量的影响
    2.3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4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第三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无机氮转化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1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3.1.1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1.2 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2 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成熟期不同土层土壤指标的相关性
第四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小麦产量及氮磷素累积的影响
    4.1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4.1.1 小麦(考种)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4.1.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4.3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小麦氮磷素累积分析
        4.3.1 对小麦不同器官氮素累积及相关氮利用指标的影响
        4.3.2 对小麦不同器官磷素累积及相关磷利用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5.1.2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酶的调控效应
        5.1.3 抑制剂施用对小麦产量和氮磷素利用的影响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氮肥增效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和种类
2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和种类
3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的应用效果
    3.1 脲酶抑制剂应用效果
        3.1.1 提高肥料利用率
        3.1.2 促进作物生长
        3.1.3 降低环境污染
    3.2 硝化抑制剂应用效果
        3.2.1 提高氮肥利用率
        3.2.2 促进作物生长
        3.2.3 降低环境污染
        3.2.4 改善作物品质
4 环境因素对抑制剂的影响
    4.1 环境因素对脲酶抑制剂的影响
        4.1.1 土壤p H值及通气条件
        4.1.2 土壤微生物
        4.1.3 土壤温度
        4.1.4 其他因素
    4.2 环境因素对硝化抑制剂的影响
        4.2.1 土壤温度
        4.2.2 土壤p H值
        4.2.3 土壤有机质
        4.2.4 土壤含水量
        4.2.5 其他因素
5 问题与展望

(4)污泥改良沙化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PAM保氮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1.2.2 国内外沙化土壤生态修复现状
        1.2.3 国内外污泥应用于沙漠治理现状
        1.2.4 氮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现状
        1.2.5 固沙材料研究现状
        1.2.6 土壤保氮技术研究现状
        1.2.7 保氮材料的选择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污泥
        2.1.2 试验沙土
        2.1.3 泥沙掺混复合土壤
        2.1.4 聚丙烯酰胺
    2.2 试验设计及测定指标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仪器及药品
        2.3.1 试验仪器
        2.3.2 试验药剂
    2.4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2.4.1 采样及处理
        2.4.2 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改良沙土对氮素淋出规律的影响研究
    3.1 淋出液PH动态变化
    3.2 淋出液COD动态变化
    3.3 淋出液氮素动态变化
    3.4 氮素淋失量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改良沙土对各土层氮素存留规律影响研究
    4.1 各土层PH动态变化
    4.2 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4.3 各土层氨氮动态变化
    4.4 各土层硝态氮动态变化
    4.5 各土层亚硝氮动态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酰胺对泥沙复合介质保氮效果研究
    5.1 PAM对铵态氮淋溶影响
    5.2 PAM对硝态氮淋溶影响
    5.3 PAM对亚硝态氮淋溶影响
    5.4 PAM对全氮淋溶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贵州草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尿素氮转化对3种硝化抑制剂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土壤采集及分析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变化
    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H+4-N、NO-3-N质量分数动态变化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硝化抑制率
    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
    2.5 草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2O累积排放量
3 讨 论
4 结 论

(6)硝化抑制剂与生物炭添加下水稻氮素利用差异及其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1 硝化抑制剂添加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 生物炭添加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硝化抑制剂添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2 生物炭添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
        3.1 硝化抑制剂添加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
        3.2 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
    4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 硝化抑制剂添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2 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6 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3 基于~(15)N示踪的氮素吸收利用细分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面水NH_4~+-N浓度动态变化
        2.2 田面水pH动态
        2.3 稻季氨挥发排放通量
        2.4 累积氨挥发损失量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CH_4排放通量动态变化
        2.2 N_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
        2.3 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
        2.4 全球增温潜势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讨论
        1.1 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添加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2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1.3 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添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 结论
    3 创新点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氮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氮素利用现状
        1.2.2 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1.2.3 缓释肥分类及作用机理
        1.2.4 季节对氮增效剂的影响
        1.2.5 施肥方式对氮增效剂的影响
        1.2.6 氮增效剂对马铃薯的影响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设计
        2.2.1 施氮水平对春秋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2.2.2 施肥方式对春秋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2.3.1 马铃薯植株指标及测定方法
        2.3.2 马铃薯土壤指标及测定方法
    2.4 计算公式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水平配施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生长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3.1.1 对土壤中铵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3.1.2 对土壤中铵硝比的影响
        3.1.3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1.4 对马铃薯叶片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1.5 对马铃薯叶片硝酸还原酶及谷氨酰胺合成酶酶活的影响
        3.1.6 对马铃薯各时期光合能力的影响
        3.1.7 对马铃薯各时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3.1.8 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方式配施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生长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3.2.1 对马铃薯铵态氮的影响
        3.2.2 对马铃薯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2.3 对马铃薯土壤表观硝化抑制率的影响
        3.2.4 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尿酶活性变化
        3.2.5 对马铃薯马铃薯叶片硝态氮的变化
        3.2.6 对马铃薯光合能力的变化
        3.2.7 对马铃薯形态及产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施氮水平配施氮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4.1.1 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4.1.2 氮增效剂对春马铃薯土壤氮素影响规律
        4.1.3 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叶片氮素及光合的影响
        4.1.4 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方式配施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的影响
        4.2.1 氮增效剂对氮素释放及马铃薯氮素吸收的影响
        4.2.2 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光合的影响
        4.2.3 季节对氮增效剂的影响
5 结论
    5.1 施氮水平配施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的影响
    5.2 施肥方式配施氮增效剂对春秋马铃薯的影响
    5.3 氮增效剂与春秋马铃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不同氮肥对春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与应用概况
        1.3.2 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1.3.3 硝化抑制剂对N_2O排放及NH_3挥发的影响
        1.3.4 硝化抑制剂对作物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实施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2.3.2 植株样品的测定方法
        2.3.3 肥料利用率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pH的影响
        3.1.2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1.3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全氮磷钾的影响
        3.1.4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影响
        3.1.5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3.1.6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2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养分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氮肥对土壤pH及有机质的影响
        4.1.2 不同氮肥对土壤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
        4.1.3 不同氮肥对土壤全磷及有效磷的影响
        4.1.4 不同氮肥对土壤全钾及速效钾的影响
        4.1.5 不同氮肥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4.1.6 不同氮肥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4.1.7 不同氮肥对春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硝化抑制剂在稻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氮肥的使用现状
        1.1.2 氮肥施用后的转化
        1.1.3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1.2.2 硝化抑制剂种类
        1.2.3 目前常用的硝化抑制剂
        1.2.4 硝化抑制剂的特点
        1.2.5 影响硝化抑制剂效果的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与设计
    2.1 小麦大区试验
    2.2 水稻小区试验
        2.2.1 试验处理
        2.2.2 施肥时间和用量
        2.2.3 试验过程
        2.2.4 水稻植株样测定
    2.3 土壤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大区试验中NP施用效果
        3.1.1 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1.2 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3.1.3 对小麦实收产量的影响
        3.1.4 本节小结
    3.2 水稻小区试验中的NP施用效果
        3.2.1 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2.2 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3.2.3 对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
        3.2.4 本节小结
    3.3 水稻吸氮量结果分析
    3.4 伴能施用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氯甲基吡啶对土壤的硝化抑制效应及其微生物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氮肥的施用及其环境影响
    1.2 土壤硝化作用
        1.2.1 传统硝化反应过程
        1.2.2 一步硝化反应过程
    1.3 硝化作用微生物
        1.3.1 氨氧化细菌
        1.3.2 氨氧化古菌
        1.3.3 氨单加氧酶及amoA基因
        1.3.4 AOA和AOB在硝化反应中的相对贡献
        1.3.5 影响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环境因素
    1.4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
        1.4.2 高通量测序
    1.5 硝化抑制剂
        1.5.1 硝化抑制剂种类
        1.5.2 硝化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1.5.3 影响硝化抑制剂抑制效率的因素
        1.5.4 氯甲基吡啶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氯甲基吡啶剂型在不同质地土壤上的剂量效应和硝化抑制效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剂量的乳油剂对砂土和粘土中NO_3~--N和NH_4~+-N含量的影响
        2.3.2 不同剂量的乳油剂在砂土和粘土中的硝化抑制率
        2.3.3 不同剂量的水乳剂对砂土和粘土中NO_3~--N和NH_4~+-N含量的影响
        2.3.4 不同剂量的水乳剂在砂土和粘土中的硝化抑制率
        2.3.5 最佳用量的乳油剂和水乳剂在砂土和粘土上的硝化抑制效果比较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土壤pH和含水量对氯甲基吡啶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氯甲基吡啶在不同pH土壤上对NO_3~--N和NH_4~+-N含量的影响
        3.3.2 氯甲基吡啶在不同pH土壤上对表观硝化率的影响
        3.3.3 氯甲基吡啶在不同pH土壤上的硝化抑制率
        3.3.4 氯甲基吡啶在不同含水量土壤上对NO_3~--N和NH_4~+-N含量的影响
        3.3.5 氯甲基吡啶在不同含水量土壤上对表观硝化率的影响
        3.3.6 氯甲基吡啶在不同含水量土壤上的硝化抑制率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氯甲基吡啶连续施用对黄泥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4.2.4 土壤硝化势测定方法
        4.2.5 土壤总DNA提取方法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
        4.2.7 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4.3.2 AOA和AOB的丰度
        4.3.3 AOA和AOB的群落结构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氯甲基吡啶对水稻土养分含量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5.2.4 土壤总DNA提取方法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5.3.2 双季稻全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5.3.3 双季稻全生育期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丰度的动态变化
        5.3.4 水稻产量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6.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氮肥增效剂在滴灌麦田中应用效果研究[D]. 张成栋. 石河子大学, 2021
  • [2]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D]. 张梦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氮肥增效剂的研究进展[J]. 田发祥,纪雄辉,官迪,谢运河,柳赛花,刘昭兵. 杂交水稻, 2020(05)
  • [4]污泥改良沙化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PAM保氮效果研究[D]. 焦美怡.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贵州草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尿素氮转化对3种硝化抑制剂的响应[J]. 赵斌,朱四喜,程谊,徐铖,李武江. 西北农业学报, 2019(07)
  • [6]硝化抑制剂与生物炭添加下水稻氮素利用差异及其环境效应[D]. 周玉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7]氮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D]. 黄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不同氮肥对春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D]. 武燕.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硝化抑制剂在稻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陈海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10]氯甲基吡啶对土壤的硝化抑制效应及其微生物机制[D]. 顾艳. 浙江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氮肥增效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实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