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在我省试制成功

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在我省试制成功

一、农用抗菌素井岗霉素在我省试产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郑龙章[1](2009)在《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正在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突出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多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形成农产品质量的源头,农户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农药使用则是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茶叶是我国传统特色农产品,是消费者喜爱的健康、绿色、天然饮料。近10年来,全球茶叶消费量以年均3%的增幅递增,中国则达到5%。在茶叶消费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强,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茶叶农药残留,是目前茶叶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茶农使用农药不合理是茶叶农药残留的源头和关键。茶农使用了已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或使用了某些不合格农药产品是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除了少量的有机茶园外,茶树上有害生物的治理仍离不开化学农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茶园农药使用量逐年提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对茶叶的高产优质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农药环境污染、茶叶农药残留等负面影响。茶农在农药使用中产生的大量外部性没有反映到茶农的私人成本中,造成农药使用的过量和低效率。本研究综合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理论,从交叉科学角度综合研究茶农生产用药行为,探讨影响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根据各因子影响程度的不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茶农利益的前提下,引导茶农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负外部性,以提高茶叶质量、环境质量和保证人体健康,促进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内容分9章:第1章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目标。第2章对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3章总结茶叶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负外部性进行阐述。第4章根据农户行为理论,以茶农是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分析影响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各种因素。第5章分析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特征,对茶农使用农药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并对茶农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第6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第7章应用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8章对安溪县茶叶安全生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9章研究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调查了福建省主要产茶区的500户茶农,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31份,经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应用Logit模型分析影响茶农购买使用绿色或无公害农药意愿的因素。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有9个:种茶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绿色或无公害农药的了解、参加合作组织、茶叶生产规模、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识、种植年限、政府绿色补贴,再次是茶叶价格、茶园生态环境。其中前面7个为正面影响,最后2个为负面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收入最大化是茶农生产的主要目标,茶农使用农药也以收入最大化为导向,选择最佳的投入组合使产出最优。茶农对绿色或无公害农药的了解越多,对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识越深,购买的意愿越强。茶农参加合作组织、生产规模扩大、种茶年限的增长和政府绿色补贴有助于扩大绿色或无公害农药的使用。当茶叶价格持续高涨时,茶农的边际收益也不断增加。茶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茶叶生产中,为保证产量,包括农药在内的生产资料投入也相应增加。由于无公害或绿色农药价格高于一般农药,且药效缓慢,为节省成本,快速杀灭害虫,茶农可能减少使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而更多地使用一般农药。茶园生态环境改善,会减少农药使用,其中绿色或无公害农药也相应减少。二、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茶农实际使用农药次数(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有显着影响并通过模型检验的因素有6个。依次是:(1)考虑农药使用目标因素。当茶农购买农药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防治效果时,农药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当最先考虑的是农药价格时和农药毒性时,使用次数依次减少。当最先考虑的是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时,使用次数更少。(2)茶叶销售方式。销售方式不同,农残检测概率不同。农药残留检测的次数越多,茶农使用农药的道德风险越大,茶农使用农药次数越少。(3)种茶收入比重。种茶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为保证茶叶生产取得最大效益,茶农使用农药次数越多。(4)茶农技术培训。参加了农药使用技术培训的茶农比没有参加的茶农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种茶年限。茶农种茶年限越长,农药年使用次数越少。(6)农药危害认识。茶农认为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越轻,使用农药次数越多。根据本文研究,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现状,为了使茶农更加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茶叶农药污染和降低农药残留,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设生态茶园,优化茶叶生长环境。发挥茶园的自然调控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是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前提,也是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加强茶农教育培训,提高农药知识水平。加大对无公害或绿色农药的宣传力度,多举办农药使用技术培训,组织茶农(尤其是新手)参加培训,提高茶农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茶产业组织,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扩大茶叶经营规模,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推广茶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四是大力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规范茶叶生产行为。在制订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的前提下,全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种植过程中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完善茶叶市场。补贴手段对激励农户采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是有效的,要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政府在推动茶叶安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适当增加投入,建立茶叶安全生产者补贴制度。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检测,确保消费安全。

王桂珍[2](2009)在《福建省种植业农药施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农药的大面积施用以及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种植业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改善自然环境,成为福建种植业生产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笔者有幸参与了福建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本文基于福建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原始数据,采用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集中量数分析原理,对全省种植业农药施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福建农药投入存在时间差异性,在近二十年来,总的趋势是先减后增再减;1999年以来开始持平,年投入量约为5万余吨。福建农药投入存在区域间的差异性,在福建的不同地市中,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最高的漳州市达到37.62kg/hm2,施用量最低的厦门市为10.21kg/hm2。农药投入存在作物间的差异性,不同农作物施用量差别较大,果树施药量较大,平均施用量达到49.45kg/hm2,蔬菜农药施用量较小,平均用量为13.79kg/hm2,前者的用量为后者用量的3倍多。粮食和茶树的施药量分别为18.45 kg/hm2、14.7 kg/hm2。在调查的粮食作物样本农药消费结构中,年平均实物消费量最大的为杀虫剂,达到3229.49kg;其次是除草剂1005.205kg和杀菌剂908.57kg。在调查的蔬菜作物样本中,杀虫剂的年平均实物消费量最大,为348.12kg;其次是除草剂348.12kg和杀菌剂214.757kg。在调查的果树作物样本中,杀菌剂的年平均实物消费量最大,为8319.12kg,其次为杀虫剂2723.43kg和除草剂1148.53kg。在调查的茶树作物样本中,杀虫剂的年平均实物消费量最大,为1556.42kg;其次为除草剂1115.97kg;杀菌剂为705.02kg。福建省种植业农药施用中存在农药使用量大、农药使用强度高、农药品种结构不合理、农药管理和监控不规范、农药风险评价薄弱、缺少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农民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影响了种植业农药施用水平,阻碍了福建种植业的发展。针对福建农药施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药合理施用及其污染控制的对策。通过构建可持续防控体系,降低农药使用量。通过优化农药品种结构、合理控制农药剂量、普及科学施药技术等途径提高农药施用效果。进行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加强农业执法力度,规范农药产经销等方面控制农药污染。

谭小平[3](2008)在《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评价及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一种水稻穗期病害,在世界主要稻作区都有发生。稻曲病病原菌有性态为子囊菌门麦角菌属稻麦角菌Clavicepsoryzae-sativa Has.,无性态为半知菌门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ahashi。稻曲病“菌粉”呈墨绿色或黑色,混入稻谷后影响外观,降低品质。而且稻曲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色毒素C9H6O7及一种类似麦角碱的生物碱,对人、畜、家禽等造成危害,近年来稻曲病的发生有加重的趋势。仅2004年湖南因稻曲病损失稻谷1.37亿kg,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2006年在衡南县对自然发病的12个品种,进行稻曲病分布型调查,调查的数据经DPS软件中的种群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测定进行空间分布型分析。结果表明稻曲病属聚集分布型。比较多种调查方法的调查结果,认为五点取样方法最好。将3个主要发病组分,即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平均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组分,用此组分对101个品种用类平均聚类法进行聚类,在阈值取0.400时,将这101个水稻品种分成6类,其品种的田间抗性级别对应划分为6级,即0级:平均每穗病粒数为0.000~0.111;1级:平均每穗病粒数0.112~0.400;3级:平均每穗病粒数0.401~0.610;5级:平均每穗病粒数0.611~1.010;7级:平均每穗病粒数1.011~1.760;9级:平均每穗病粒数≧1.761。根据此分级标准,将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划分为6个类型:0为高抗品种(HR);1级为抗性品种(R);3级为中抗品种(MR);5级为中感品种(MS);7级为感病品种(S);9级为高感品种(HS)。对15个品种每穗病粒数与千粒重、产量损失率、空秕率分别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病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产量损失率、空秕率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007年对湖南33个县(市、区)进行了稻曲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稻曲病在湖南省发生比较普遍,无论是杂交稻还是常规稻,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湖南主栽水稻品种普遍表现抗病性不强,且各品种(组合)之间田间抗性差别不显着。田间表现为较抗的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母本分别来自于准S、川香28A(29A)、湘8A、珍汕97A。不同产稻区大致的发病严重度趋势是丘陵>山区>平川。对12个不同抗、感病品种在抽穗前7~10d,用注射接种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自接种后1d,3d,5d,7d,测定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这3种酶活性在接种后迅速提高,变化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的则在接种后酶缓慢增加,变化幅度不大。稻曲病菌因生长缓慢,病谷粒所带杂菌较多,常伴生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因而在室内分离、培养与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分离成功率很低。经笔者实验比较,发现采用稻曲球不同层次组织块分离法是比较理想地得到菌株的方法。胁本哲氏培养基是目前比较适宜稻曲病菌生长的培养基。选用10个随机引物,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来自于湖南24个县(区)的53个稻曲病菌株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8的水平上,将供试的53个菌株划分为5个谱系,即Ⅰ、Ⅱ、Ⅲ、Ⅳ、Ⅴ。这5个谱系所含菌株数分别为42个、7个、2个、1个和1个,分别占总株数的79%、13%、4%、2%和2%,其谱系Ⅰ为优势谱系。由此说明湖南稻曲病菌遗传群体有分化,但分化不明显;来自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的同一品种的菌株大多数聚集在同一类。难以划分出明显的地理宗谱,据此初步认为稻曲病菌是一种遗传比较稳定的病原菌。经2007年在株洲攸县城关镇和花垣县吉卫农场进行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外资企业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应得24%悬浮剂、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好力克430克/升S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30%苯醚甲·丙环唑EC(爱苗)平均防效均在80%以上。而国内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15.5%井岗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300克/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田间防治效果也达到75%以上。

谢莉[4](2008)在《梨黑斑病拮抗放线菌的选育及其抗菌物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梨黑斑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气传真菌病害,它的有效防治已经成为鸭梨生产和贮存中有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分离筛选梨黑斑病菌拮抗放线菌株,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其生产性能,并对突变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及生防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开发高效防治梨黑斑病的生防制剂奠定工作基础。采用稀释平板法,从果园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72株放线菌。通过抑菌圈筛选,得到6株对梨链格孢菌(Alternaria kikuchiana)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而对这6株菌进行果实活体筛选,其中B105菌株代谢物抑菌效果最好,28℃下的抑菌率为67.4%。抑菌谱实验表明它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梨黑星病菌(Venturia pirina)、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B105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链霉菌属,在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B105菌株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us)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以上。利用紫外线、微波和化学试剂NTG三种理化因子对菌株B105进行诱变育种,结果发现NTG诱变效果最好,在其浓度为1mg/mL时获得了高产突变株N2,它的发酵液抑菌圈直径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2.2%,在果实上的抑菌效果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9.2%,并且遗传性能稳定。对突变株N2所产生的抗菌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此物质可耐受高温,具有较宽的pH活性范围,同时对光照稳定,耐贮存;利用pH纸色谱、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等方法初步确认其抗菌物质为一种碱性水溶性抗生素。生防测试结果表明N2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能够显着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在果实及叶片上对梨黑斑病害的防效分别达到85.7%和82.3%,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500倍稀释液的防效。

胡淑霞,周其凤[5](1999)在《浅谈茶树病虫害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茶树害虫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每种害虫通常都有1至数种天敌起抑制作用,已有记载的茶园害虫天敌约500多种,其中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益螨、蜘蛛和食虫益鸟、昆虫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天敌是茶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天敌的主要...

江苏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科技情报站[6](1988)在《江苏省化工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1987年度全省石油化工系统457个企业共完成工业产值5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8%,占全国化工总产值9.98%,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全省277个全民化工企业上缴利税5.77亿元,实现利润8.37亿元。

蒋福龙[7](1988)在《江苏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和趋势》文中研究指明 我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共有317人,其中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35.7%和27.9%。目前,在农牧渔业部17位生物技术专家顾问组成员中我省有五位专家参加。“六五”以来,我省共承担国家和农牧渔业部下达的研究项目61项,获得经费861.6万元,占各级下达的研究与应用经费总额的83.86%;得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31项,金额达128.5万元。我省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

王青松[8](1978)在《我省主要病虫杂草危害情况和农药生产的初步看法》文中研究说明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杂草危害情况病、虫、杂草是农业生产的三大敌害。世界粮农组织对各国由于病、虫、杂草所造成的损失做了估计,每年农作物损失700—900亿美元,其中虫害占40%,病害占33%,杂草占27%。在各种农作物中,常年因病、虫、杂草危害,小麦减产35%、水稻46%、高粱和谷子38%,马铃薯40%、棉花60%、菸草62%、甘蔗55%、甜菜24%、花生40%、苹果30%、咖啡40%。美国病虫草害每年损失110亿美元,占总产值20—30%,苏联每年损失54亿卢布,占

江苏省宜兴农药厂[9](1976)在《新农用抗菌素——井岗霉素》文中指出井岗霉素是抗菌素类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对水稻纹枯病有卓效,可取得百吨药增产万吨粮的效果。鉴于这一品种可以土法制造,就地使用,本文介绍了井岗霉素的性质,制法、用法等,可供广大农村社员、干部和科技人员参考。

二、农用抗菌素井岗霉素在我省试产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抗菌素井岗霉素在我省试产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的含义
        1.2.3 研究目标
        1.2.4 研究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特色和创新
2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食品安全相关理论与研究
        2.1.1 “柠檬市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食品安全理论
        2.1.4 农户行为理论
        2.1.5 经济组织与标准化
    2.2 茶叶农药使用研究
        2.2.1 农药使用的历史
        2.2.2 茶叶农药使用与残留
        2.2.3 茶叶农药残留来源
        2.2.4 茶叶农药残留标准
        2.2.5 茶叶农药残留降解
    2.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与茶叶安全生产研究
        2.3.1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与茶叶安全生产
        2.3.2 安全茶叶生产认证
        2.3.3 茶产业组织
        2.3.4 茶叶品牌
    2.4 文献综述的启示与借鉴
3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趋势
    3.1 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概况
        3.1.1 中国茶叶生产概况
        3.1.2 中国茶叶消费概况
        3.1.3 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历史
    3.3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现状
        3.3.1 茶树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3.3.2 茶树害虫防治的最重要方法----化学农药防治
        3.3.3 茶叶不同品质等级对农药及其使用的要求
    3.4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3.4.1 对农药使用负外部性的忽视
        3.4.2 茶农使用农药不够科学
        3.4.3 农药使用管理难度大
    3.5 茶园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3.6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趋势
        3.6.1 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更多使用绿色或无公害农药
        3.6.2 大力发展使用生物农药,成为茶园农药使用新趋势
    3.7 本章小结
4 茶农行为理论及使用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农户行为理论
        4.1.1 农户行为理论主要学派
        4.1.2 农户模型
    4.2 茶农行为主要特征
        4.2.1 茶农行为的理性化
        4.2.2 茶农行为的社会化
        4.2.3 茶农行为的相对稳定性
    4.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
        4.3.1 茶农个人因素
        4.3.2 市场经济因素
        4.3.3 生态环境因素
        4.3.4 产业组织与规模
        4.3.5 茶叶生产标准化程度
        4.3.6 茶叶生产安全管理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博弈分析
    5.1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分析
        5.1.1 茶农使用农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5.1.2 茶农使用农药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5.1.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存在路径依赖
    5.2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博弈分析
        5.2.1 茶农与消费者的博弈
        5.2.2 茶农与政府的博弈
        5.2.3 茶农之间的博弈
    5.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与绿色生产补贴
        5.3.1 茶业绿色生产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5.3.2 茶业绿色生产补贴的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调查分析
    6.1 福建省茶叶生产概况
    6.2 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问卷调查
        6.2.1 调查问卷设计
        6.2.2 样本的选择
        6.2.3 研究与整理方法
    6.3 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6.3.1 茶农的基本情况
        6.3.2 茶农农药基本知识
        6.3.3 茶农购买农药情况
        6.3.4 茶农使用农药情况
        6.3.5 茶叶农药检测与农药残留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福建为例
    7.1 茶农使用不同类型农药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1 影响因素假定
        7.1.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7.1.3 模型计算:应用SPSS软件
        7.1.4 结果与分析
    7.2 茶农实际使用农药数量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回归模型建立:Y =α_0 +α_1Z + u
        7.2.2 模型的计算:应用皮尔逊相关法、向前逐步线性回归法
        7.2.3 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福建安溪茶叶安全生产的案例分析
    8.1 安溪县茶叶生产概况
    8.2 安溪县茶叶安全生产的案例调查分析
        8.2.1 建设生态茶园
        8.2.2 探索创新茶产业组织
        8.2.3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建设生态茶园,优化茶叶生长环境
        9.2.2 加强茶农教育培训,提高农药知识和技术水平
        9.2.3 创新茶产业组织模式,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
        9.2.4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茶叶生产行为
        9.2.5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完善茶叶市场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茶农使用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福建省种植业农药施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农药开发研究进展
        2.1.1 国外农药开发研究进展
        2.1.2 国内农药开发研究进展
    2.2 农药施用研究概况
        2.2.1 国外农药施用研究概况
        2.2.2 国内农药施用研究概况
    2.3 农药的管理研究概况
        2.3.1 国外农药的管理研究概况
        2.3.2 国内农药的管理研究概况
3 福建省种植业基本状况
    3.1 种植业环境概况
        3.1.1 地形与地貌
        3.1.2 土壤类型
        3.1.3 气候
        3.1.4 水资源
    3.2 福建省种植业种植面积分布
    3.3 福建省种植业作物类型特点
    3.4 福建省种植业种植作物产量及分布
4 福建省种植业农药施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研究方法
        4.1.1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
        4.1.2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4.1.3 个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4.2 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差异性分析
        4.3.2 主要农作物农药消费结构分析
5 福建省种植业农药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药使用量大
    5.2 农药使用强度高
    5.3 农药品种结构不合理
    5.4 农药管理和监控不规范
    5.5 缺少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6 福建省种植业农药合理施用及其污染控制的对策
    6.1 构建可持续防控体系,降低农药使用量
        6.1.1 管理体系建设
        6.1.2 风险评价体系建设
        6.1.3 技术体系建设
        6.1.4 推广体系建设
        6.1.5 研发体系建设
    6.2 合理施用农药,控制污染源
        6.2.1 优化农药品种结构,淘汰高残留品种
        6.2.2 合理控制农药剂量,提高害物防治能力
        6.2.3 普及科学施药技术,提高农药施用效果
        6.2.4 引进农药污染修复技术,增强土壤降解能力
    6.3 进行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
    6.4 加强农业执法力度,规范农药产经销
    6.5 完善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规范农药使用源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评价及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1 稻曲病的发生为害与经济损失
    2 稻曲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2.1 病原菌命名及分类地位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
        2.2.1 无性阶段形态特征
        2.2.2 有性阶段形态特征
        2.3 病原菌的培养特性
        2.3.1 病原菌的分离
        2.3.2 菌丝的培养
        2.3.3 厚垣孢子的培养
        2.3.4 分生孢子的培养
        2.3.5 菌核的萌发
        2.4 稻曲毒素
        2.4.1 稻曲毒素研究概况
        2.4.2 稻曲毒素的生物活性
    3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3.1 初侵染源
        3.2 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
        3.3 影响发病的发病条件
        3.3.1 品种抗性
        3.3.2 气象因素
        3.3.3 栽培管理
        3.3.4 田间菌量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4.1.1 品种抗性
        4.1.2 栽培管理
        4.2 化学农药防治
        4.2.1 种子处理
        4.2.2 田间施药防治
        4.3 生物防治
    5 稻曲病的抗性育种
        5.1 稻曲病的空间分布型与取样方法
        5.2 稻曲病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5.3 稻曲病病情分级标准
        5.4 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5.5 水稻品种抗性机理
        5.6 水稻品种抗性鉴定
    6 分子标记在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中的应用
        6.1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6.1.1 RFLP标记的优点
        6.1.2 RFLP技术的弱点
        6.2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6.2.1 RAPD标记的优势
        6.2.2 RAPD标记的不足
        6.3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6.3.1 AFLP反应程序
        6.3.2 AFLP技术主要优点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稻曲病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田
        1.1.1 空间分布型调查
        1.1.2 不同调查方法对病情调查的比较
        1.2 调查方法
        1.2.1 空间分布型的调查方法
        1.2.2 不同调查方法对病情调查的比较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型
        2.2 不同调查方法对病情调查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品种抗稻曲病抗性评价、病情分级标准及产量损失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个抗性组分主成分分析
        2.2 水稻品种抗性聚类分析结果
        2.3 水稻品种的抗性评价
        2.4 产量损失的测算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湖南省稻曲病病情调查及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与数量
        1.2 调查方法与数据记载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稻曲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3.2.1 湖南稻曲病发生原因分析
        3.2.2 湖南稻曲病防治刍议
第五章 与抗稻曲病相关的生化指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接种体的培养
        1.3 接种时期与方法
        1.4 取样
        1.5 与抗性相关的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1.5.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的测定
        1.5.2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测定
        1.5.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PAL的活性变化规律
        2.2 POD的活性变化规律
        2.3 PPO的活性变化规律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湖南省稻曲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试剂
        1.1.3 供试引物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分离与培养稻曲病菌培养基的选择
        1.2.2 稻曲病菌液体培养及菌丝的获得与保存
        1.2.3 稻曲病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2.5 RAPD引物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2.2 稻曲病菌分离培养结果
        2.3 稻曲病菌培养性状
        2.3.1 胁本哲氏固体培养结果
        2.3.2 PS液体培养结果
        2.4 稻曲病菌基因组DNA提取的检测
        2.5 供试菌株对RAPD反应体系的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2.6 供试菌株的聚类分析
        2.6.1 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组成
        2.6.2 聚类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1.1 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
        3.1.2 湖南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
        3.2 讨论
        3.2.1 稻曲病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改进
        3.2.2 稻曲病菌基因组DNA从菌丝中的提取
        3.2.3 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第七章 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处理
        1.2.1 应得24%悬浮剂防治试验处理
        1.2.2 好力克430克/升SC防治试验处理
        1.2.3 15.5%井岗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试验处理
        1.2.4 300克/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试验处理
        1.2.5 施药日期及方法
        1.2.6 调查方法
        1.2.7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应得24%悬浮剂防治试验
        2.2 好力克430克/升SC防治试验
        2.3 15.5%井岗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试验
        2.4 300克/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试验
        2.5 综合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稻曲病的空间分布型与调查取样方法
        1.2 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1.3 稻曲病与产量损失的影响
        1.4 湖南稻曲病发生情况调查与统计分析
        1.5 与抗稻曲病相关的生化指标的研究
        1.6 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
        1.7 湖南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
        1.8 湖南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防治试剂筛选
    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4)梨黑斑病拮抗放线菌的选育及其抗菌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梨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现状
        1.1.1 梨黑斑病发生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1.2 梨黑斑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
        1.1.3 梨黑斑病的防治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2.1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应用概况
        1.2.2 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2.3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趋向
    1.3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及菌种选育
        1.3.1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研究
        1.3.2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选育
        1.3.3 高产菌株的筛选模型
2 梨黑斑病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
    2.1 材料
        2.1.1 培养基
        2.1.2 病原菌
    2.2 方法
        2.2.1 放线菌的分离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2.3 抑菌谱测定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3.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3.3 抑菌谱
    2.4 小结
3 拮抗菌的鉴定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形态特征
        3.2.2 培养特征
        3.2.3 生理生化特性
        3.2.4 16S rDNA 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形态特征
        3.3.2 培养特征
        3.3.3 生理生化特征
        3.3.4 16S rDNA 序列分析
    3.4 小结
4 B105 菌株的诱变育种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菌悬液的制备
        4.2.2 紫外线诱变
        4.2.3 微波诱变
        4.2.4 亚硝基胍(NTG)诱变
        4.2.5 高产突变菌株的筛选
        4.2.6 遗传稳定性测试
        4.2.7 各种诱变剂诱变效果评价
        4.2.8 突变株的抑菌谱测定
    4.3 结果
        4.3.1 紫外线的诱变筛选结果
        4.3.2 微波的诱变筛选结果
        4.3.3 NTG 的诱变筛选结果
        4.3.4 高产突变菌株的活体筛选
        4.3.5 遗传稳定性测试结果
        4.3.6 各种诱变剂诱变效果评价
        4.3.7 突变株的抑菌谱
    4.4 小结
5 突变株的抗菌物质研究及生防效果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药品与试剂
    5.2 方法
        5.2.1 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5.2.2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测试
        5.2.3 抗菌物质类型的鉴别
        5.2.4 突变株发酵液的生防效果
    5.3 结果
        5.3.1 抗菌物质的稳定性
        5.3.2 抗菌物质类型的鉴别
        5.3.3 突变株发酵液的生防效果
    5.4 小结
讨论
    1 关于土壤放线菌分离和拮抗菌筛选的讨论
    2 关于菌种鉴定的讨论
    3 关于菌种选育的讨论
    4 关于生防效果的讨论
    5 N2菌株潜在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浅谈茶树病虫害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天敌的主要类群和利用
    1.1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1.1.1 捕食性天敌昆虫
        1.1.2 寄生性天敌昆虫
        1.1.3 其他食虫昆虫
        1.1.4 食虫益鸟
    1.2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
        1.2.1 细菌
        1.2.2 真菌
        1.2.3 病毒
    1.3 利用微生态制剂茶树益微防治病害
    1.4 利用农用抗菌素防治病虫
2.保护天敌资源
    2.1 保护天敌越冬
    2.2 栽培方式与保护天敌
    2.3 保护天敌源
    2.4 控制、合理使用农药, 减少天敌伤亡

四、农用抗菌素井岗霉素在我省试产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郑龙章.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0)
  • [2]福建省种植业农药施用的研究[D]. 王桂珍.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1)
  • [3]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评价及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 谭小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4]梨黑斑病拮抗放线菌的选育及其抗菌物质研究[D]. 谢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08(12)
  • [5]浅谈茶树病虫害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胡淑霞,周其凤. 茶业通报, 1999(01)
  • [6]江苏省化工技术进展[J]. 江苏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科技情报站. 江苏化工, 1988(03)
  • [7]江苏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和趋势[J]. 蒋福龙. 生物学杂志, 1988(02)
  • [8]我省主要病虫杂草危害情况和农药生产的初步看法[J]. 王青松. 化学工程与装备, 1978(01)
  • [9]新农用抗菌素——井岗霉素[J]. 江苏省宜兴农药厂. 农药工业, 1976(03)

标签:;  ;  ;  ;  ;  

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在我省试制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