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

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

一、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马颖忆[1](2015)在《中国边疆地区空间结构演变与跨境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边疆地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敏感区,也是深度协调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还是国家对外开放与扩大合作的关键门户与基础平台,其多重属性决定了对边疆地区展开研究的必要性。传统的边疆开发、民族、舆地、治边等研究,已难于直接支撑国家透过边疆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分析与决策需求,使得边疆研究成为难点,而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从类型区和功能区入手,对边疆地区空间结构及其合作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可提供不一样的思路。因此,本文在阐述中国边疆地区5种类型区的自然与人文本底要素特征基础上,展开边疆地区空间结构点(城镇节点)、线(交通路网)和网络(空间联系)要素的分布特征、空间组织形态及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分析,进而基于国家透过边疆地区扩大开放及合作需求和边疆本身参与合作的发展需要,从时空收敛、高铁服务水平、国际联系格局及对外合作的主要通道等方面分析跨境高铁基础设施合作建设带来的区域效应,并提出中国未来地缘博弈和跨境合作的基本策略。该项研究不仅能够清晰体现国家实施沿边开放以来中国边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态势,还对未来国家地缘战略和对外合作策略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边疆地区城镇节点空间结构演变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离散特性和各向异性、省会/几何居中城镇耦合与空间控制类型差异、区域重心演化的相似性以及城镇等级结构演化的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具体为,门户边疆城镇分布较之省区边疆更为离散,东北边疆的离散程度最低。省会/几何居中城镇耦合的居中、偏离和混合的类型分异明显,其中,西藏边疆为居中型,内蒙、西北和西南3类边疆为偏离型,东北边疆为混合型。区域人口重心均少量迁移,而经济重心迁移程度各异。5类边疆区域城镇等级结构各异,东北边疆城镇等级结构完整,为相对稳定的发达型边疆城镇体系;西南边疆城镇等级结构基本完整,为高度稳定的较发达型边疆城镇体系;内蒙边疆城镇等级结构较不完整,二三级中心缺失,等级结构较不稳定;西北边疆城镇等级基本齐全,等级结构波动明显;西藏边疆城镇等级结构很不发育,为高度稳定的落后型边疆城镇体系。中国边疆地区交通路网结构演变表现出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及其带来的可达性不断提升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路网规模大幅提升和拓扑结构不断优化,并且东北、西南、内蒙、西北和西藏渐次降低的边疆类型分异特征。区内、区外和区域可达性均提升显着,核心-圈层分布结构鲜明。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组团和城镇密集带构成区内可达性优良区,而门户地区则成为区外可达性优良区。随着多层次路网的不断发育和口岸体系的日臻完整,省会城市的区外可达优势得到凸显。从综合交通便捷性看,东北和西南是区域可达性最高的两类边疆。中国边疆地区空间联系结构特征体现在联系强度的不断增强、联系格局的更加鲜明和内陆省份选择门户出口的空间分异等基本特征。具体为,区内空间联系格局的数理特征表现为各地市州盟集聚辐射能力的扩散或接受潜力不断增强,表现出与路网结构高度吻合的边疆类型分异特征;空间特征体现在主导、次主导、一般和次要的四层级联系结构特征鲜明,区内主导联系格局更加鲜明,并与区内可达性分布格局表现出较高的内在耦合性。内陆省份对门户出口的选择表现出南北分异特征,具体为,基于空间联系角度,包头和百色是内陆省份北上南下的最优门户,首位联系门户大致呈现以长江为界,南部省份首选西南,北部省份首选内蒙的边疆门户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综合评价角度,边疆门户表现出包括包头、丹东、崇左、红河、延边、呼伦贝尔、乌兰察布、牡丹江8个优良门户,百色、博尔塔拉、锡林郭勒、德宏、防城港、文山、伊犁、巴彦淖尔、黑河、通化10个次优门户,以及其他27个一般门户和次要门户的层级结构特征。国家门户是边疆地区的基本属性,跨境高铁建设是当前国家透过边疆地区扩大开放与跨境合作的关键手段,也是边疆地区自身参与跨境合作的重要平台。跨境高铁建设将带来显着的时空收敛效应、服务水平提升、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提升和空间联系增强等基本特征。具体为,高铁建设带来显着的时空收敛效应,沿线国家或地区时空收敛最为明显,带来服务水平的提升表现在对国土面积、人口与GDP的影响且呈现国别分异的层次结构特征。高铁建设带来关键节点区位优势增强,凸显其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通联接点作用,其中,泛亚高铁凸显了昆明、曼谷和万象的枢纽节点地位;欧亚高铁凸显了乌鲁木齐、哈尔滨、莫斯科和柏林的枢纽节点地位;中亚高铁凸显了乌鲁木齐、柏林、德黑兰、巴格达、比什凯克和塔什干等关键节点的重要地位。3大高铁建设强化了中国与相应次区域和区域的空间联系,并形成形态各异的主导联系格局,泛亚高铁促成昆明(曲靖)-曼谷,昆明(曲靖)-河内围合的“^,’型主导联系格局的形成;欧亚高铁促成北京-莫斯科、北京-柏林围合的“>”型主导联系格局的形成;中亚高铁促成北京-柏林、北京-安卡拉、北京-德黑兰构成的“爪”型主导联系格局的形成。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将使中国的主要联系地区由周边邻国转向整个欧亚大陆,由东向为主转为多向均衡开放格局,并将带来中国在欧亚大陆主导地位明显抬升,使得中国将由欧亚大陆边缘国家转变为欧亚大陆核心国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中国未来地缘战略和合作策略的思考,主要包括:深化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中国陆上地缘战略空间是基本策略;提升中欧之间以中德为主体的战略伙伴关系,拓展中国通往欧洲的陆地战略空间是跟进策略;先行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拓展通往印度洋的海上战略空间是必要策略;重视中国与欧亚大陆汇合区破碎地带的合作,保障能源供应,削减地缘压力是补充策略;有层次地推进欧亚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欧亚大陆经济整合是终极策略。

王海运,赵常庆,李建民,孙壮志,A.B.奥斯特洛夫斯基,聂书岭,杨恕,李新,杨成,张恒龙,陈利君,陈继东,王维然,潘志平,朴键一,范丽君,张宁,王海燕,肖斌,吴宏伟[2](2014)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文中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该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方的积极参与。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构想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相关各国的高度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这条古老的文明之路能否再度承载起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重任?"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相比有何显着特点?考虑上海合作组织和即将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俄、美、日、欧等在该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因素,如何在这些组织和利益攸关大国之间进行政治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跨越多国边界,跨境物流需要充分考虑体制、官僚和腐败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讨论,从历史传承和国际合作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进行梳理,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其内涵,评估其发展可能面临的潜在挑战,进而判断其未来的走势和前景。

崔宪涛[3](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认为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卢昌鸿[4](2014)在《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俄罗斯占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已有四个世纪,沙俄占领中亚至苏联解体也愈一个世纪。2012年,普京当选为俄总统后推出开发东部、融入亚太经济的“战略东进”计划。历史上俄国的东进都取得了相对成功,这其中有何经验和规律可寻,现今俄罗斯东进的动因又是什么,今天俄罗斯东进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分析和论述。提起沙俄向外扩张,人们很自然想到占有大片领土,很容易忽略一点:沙俄对新占领土地的开发和治理。历史上沙俄的东进,占有领土仅是第一步,随后会在新占领土地上建立城镇、修路筑桥、发展工农业和进行内外贸易等。事实上,包括中国东北中东铁路沿线的广大地区早期的开发和城市布局,沙俄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俄罗斯的东部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相比较。对东部地区的开发一直贯穿了俄罗斯的近代历史,尽管其效果不尽人意。若把今天的俄东部地区和四百年前作一个对比,就不难想象俄罗斯在东部开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东进的战略目标和动因各有不同:近代早期,沙俄的东进主要表现为领土扩张,并对新占领土地进行开发和治理,是出于生存和安全需要;二十世纪早期,沙俄和苏联在远东地区抢占战略要地,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确立大国地位;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进行开发和巩固东部边境安全,旨在加速发展以增强国力,同美国及西方国家争霸;现阶段的东进,目标是振兴东部地区、融入亚洲经济,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国家复兴。论文把俄罗斯东进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作一个梳理,试图解开这样的疑问:资源如此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为何一直落后于西部及世界其他地区?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环境的分析,对俄东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作出理性的预期。

钟雨[5](2020)在《《叶卡捷琳堡城市概况》文本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注重物质上的满足,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到俄罗斯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多了解俄罗斯的名胜古迹,包括叶卡捷琳堡这座城市的概况,作为一名俄语人有义务将该城市介绍给国人。因此选择了叶卡捷琳堡市概况作为翻译文本,通过实践,一方面检验多年来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向中国人传播俄罗斯文化,使中俄两国今后在旅游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报告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实践任务描述,包括实践任务特点、内容及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准备,正式译稿,译后审稿;第三部分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献的概述;第四部分进行了文本特点分析;第五部分依据词汇、简单句和复合句论述了翻译原则和策略的运用;第六部分为总结。

乔蕊[6](2015)在《21世纪初俄日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论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从地缘政治视角,深入系统地研究了21世纪初俄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关系,以及俄日关系中的北方领土问题。日本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也十分重视发展俄日关系。90年代初,俄日政治关系经历了由苏日关系向俄日关系的历史性转变。俄日两国建立了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俄日外交和政府高级官员对话与交流,加强俄日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俄罗斯积极发展与日本的经济关系,把日本视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伙伴。俄日两国在能源开发、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俄日两国已经建立了军事领域对话和信任机制,开展军事领域交流与合作。俄日两国十分重视发展文化关系,相互建立了文化交流机构,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交流。俄日北方领土争端是苏联时期历史遗留问题。俄日两国积极开展解决北方领土争端的外交谈判。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经济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俄日解决北方领土争端前途十分莎茫。北方领土争端问题和日美军事同盟政策,成为俄日战略互信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俄日关系是重要的国家关系,俄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将涉及中国和平发展的地区国际环境。加强21世纪初俄日关系研究,不仅对于推进俄日关系的学术研究,对于开展周边外交,发展中国与俄罗斯和日本的国家关系都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丽娜(ABRAMKINA MARINA)[7](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挑战与展望》文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近几年引起全世界的密切关注。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为中心,分析了本项目对中俄经济关系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提出背景和概念,描述了其地理范围、结构、外交战略的措施和中国投资潜力,以及从俄罗斯角度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中俄经济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古代和前苏联中俄外交贸易关系,而且谈到当代中俄贸易体制、中俄能源合作、中俄投资风险。本章也接触到中俄合作中的问题。再次,本文描述了俄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看法。俄罗斯政府、俄罗斯智库学术界和俄罗斯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第四,本文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罗斯的挑战,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的中亚地区中俄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绕越俄罗斯引起顾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交通问题(经济和运输费问题、轨距问题、交通投资风险),以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潜伏危险沉思。第五,本文描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引起挑战和动机,介绍了中国和俄罗斯对上合组织不一样的看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带来的新的发展前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契合点和前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挑战和对接方法。最后,本文提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俄经济合作的机遇,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俄罗斯利益和合作进展,以及“一带一路”与中美俄三大国的多级世界。在本文结语中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中俄经济合作乃至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的机会和中俄两国经济关系合作的展望。

刘彦君[8](2016)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与政治局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逐渐显现,世界总体需求持续疲软,国际资本异动和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趋于下降,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疲弱,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欧债危机尚未根本解决,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主要国家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尤其是俄罗斯等资源型新兴经济体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国际政治局势瞬息万变,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罗斯陷入与西方国家激烈冲突的境地,促使俄罗斯"转向东方",并将中国与俄罗斯不同领域和方向的利益连接起来。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一战略性突破必将加快推进两国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要建立某种形式的组织联盟,而是旨在构建开放、包容,功能性合作为主的经济协作模式,旨在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密切联系和政策协调发展以开展更加广阔深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中俄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大国,两国加强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实现政治经济利益融合,而且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与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目前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总体上滞后于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更未充分发挥两国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这意味着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中俄两国首先必须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当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性,决定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已不再局限于中俄两国之间,而是涉及到中俄与沿线相关国家开展更大范围的有效协作。从目前沿线国家的经济基础差异性及经济协调的复杂性来看,中俄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达成大范围的多边合作,而应该首选周边国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框架下实施中俄共同推进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显得更具现实意义。事实上,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已经上升到中俄两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并且积极开展深入的互动对接合作。那么,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新趋势?探索何种创新性的合作模式推进中俄区域经济合作?采取何种机制实现互动合作?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扩大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推动中俄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本文共分八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及述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简明概括。第二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并对区域相互依赖及竞合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评价。主要从贸易合作、投资合作角度分析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然后构建中俄区域经济融合定量评价模型,研判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融合发展程度。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第四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和目标。第一,从发展趋势看,"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必将开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本文从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力量、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一体化建设方向、中国东北与西北地区是实践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城市间联系加强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构建跨境交通经济带以拓展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空间等方面加以研究。第二,制定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近中期目标。本文认为,必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创造的合作平台来加快中俄合作,以推进双边、多边跨国次区域发展,重点加强沿线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拓展沿线区域经济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跨国次区域合作机制化安排,率先在条件成熟的次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逐步推广并最终使整个沿线区域形成跨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网络。第五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本章首先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揭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再从不同视角归纳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然后,结合新时期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新趋势,重点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主要从合作空间布局、合作具体领域、合作主导力量、合作基础载体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翼轴带式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辅式复合型国际产业合作模式、政府与市场联合促进经济合作模式,明晰不同合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发展路径及具体实施对策。第六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主要回顾和分析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基于此重点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主要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展两个方向展开研究,既重点研究区域对话、协调仲裁、利益共享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机制,又研究某些领域性合作机制的制度性建设。第七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本章以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为例,研究如何具体开展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并以该跨国次区域的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测算该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深入分析该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定位、空间布局、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促进该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的具体对策。第八章为主要结论。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提炼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一是研究方法新。国内已有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限制,仅提出宏观的合作理念或回答某些局部问题,难以深入揭示问题的本质。本文通过跨学科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尝试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如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来测算中俄跨国次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状况;运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中的经济融合度指数来构建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模型。二是研究视角新。以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为视角研究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文以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这为有针对性地拓展对俄经济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观点新。本文将中俄相邻区域看作一个具有内在经济依存关系的跨国经济区进行产业布局;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应重点构建"梯型"国际化产业集群布局理念;积极发挥中俄两地区内空间联系强度高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优势,同时充分发掘空间联系强度较弱的次区域的合作潜力,还提出了互补性合作向战略性合作转变等观点。

杨艳丽[9](2016)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审视》文中提出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蒙俄元首会晤中提出将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方的跨欧亚大铁路、蒙方的草原之路对接,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该倡议得到了俄方和蒙方的积极回应。目前,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面临极佳的战略机遇: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央层面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纳入周边外交设计的重要考量,作为新阶段外交工作重要抓手的“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催化剂;从国际环境来看,中蒙俄三国首脑的精准外交为经济走廊的建设营造了积极的政治氛围,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将为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中蒙俄山水相连,经济高度互补,发展战略契合,均对构建涵盖三方的经济走廊有强烈意愿。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首要考量,通过该走廊的建设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一个成本更为低廉的通道,连接海陆两个丝绸之路,扩大“一带一路”的作用范围。以联通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带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并通过促进中蒙俄三方的经济合作,扩大共同利益,保证中国北疆地缘安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前景美好,但道路曲折。近年来,蒙俄两国经济民族主义及“中国威胁论”的盛行使两国对与中国的合作心存顾虑,陷入既想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又担心沦为中国经济附庸的矛盾心理。此外,蒙俄两国的投资环境极其恶劣,交通、基建落后,政策、法律建设不健全,这些都将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设置巨大障碍。针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要面临的障碍,在构建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政治上应以首脑外交为牵引,建立涵盖各个社会阶层的多层次对话磋商机制,积极推进三国在战略层面的沟通;其次,在经济合作上应发挥各方优势,相互借力,以构建中蒙俄自贸区为努力方向实现三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应促进民心相通,通过公共外交手段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三国文化认同建设、民生项目合作,使沿线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吴国才[10](2012)在《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就。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特别是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大规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以后实现较长时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根据国内外历史发展进程,由于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重农抑商理论、重商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实用性,但也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实际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是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而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理论、工业化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等,都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理论,其中带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可以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借鉴。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描述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永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原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从一开始就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财政理论与政策的角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的课题。美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较快地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与东部较发达地区基本同步发展,使幅源辽阔的美国基本实现了地区均衡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非常小,是美国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重大决策。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用市场经济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值得借鉴。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是面积最大的欠发达地区开发。其尊重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科学城并注重对开发项目的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做法,独具特色,值得借鉴。日本在对北海道开发中以《北海道开发法》等法律形式保障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持续性和科学性,以财政、金融等多渠道保障开发资金,以及注重开发重点发挥增长中心作用的做法值得借鉴。意大利以政府强力政策对南部进行持续的开发,使欠发达的南方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但其未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开发以及未注重欠发达地区制度建设值得认真吸取教训。巴西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开发力度,不仅通过迁都以在欠发达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通过大量利用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这是具有特色可资借鉴的方面,但其过度举债且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教训应予吸取。世界主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历史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与启示: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基本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实现赶超的必要条件;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推进产业不断进步和升级,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实施增长极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不同作用,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欠发达地区开发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十分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软环境建设,友达地区实现加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和对欠发达地区开发政策的的连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开发,特别是经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着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外部开发力量的推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大力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能力的提高、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增强各类产业各类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等都可以坚持和发扬。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开发仍然存在投资拉动突出、消费拉动和出口拉动乏力,政府投资突出、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乏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性开发突出、新技术新产业开发乏力,物质资源开发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乏力等特点,仍然存在农村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困扰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认真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从启动到成功应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形成发展、创新发展能力形成三个阶段,认识和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重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便更有力地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功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入全国整体发展,既需要全国整体发展的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又需要全国整体发展提供的市场容量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稳定也可以促进全国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城镇发展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路径进行科学选择,以便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各类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较强的政策需求。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要着力于西部欠发达现状的迅速改变、着力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着力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并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制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壮大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制定鼓励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政策,如: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和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税收优惠对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基金,推动科技进步。建议制定和执行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尽早研究和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实行鼓励生态移民的财政政策,使大面积的国土生态保护与合适点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制定和执行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增加地方财力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拨款力度。建议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投融资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如,积极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大力加强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

二、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边疆地区空间结构演变与跨境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边疆地区已成为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敏感区与激烈冲突区
        1.1.2 边疆地区的深度协调发展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1.1.3 边疆地区是国家对外开放与扩大合作的关键门户与基础平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查询法与综述分析法
        1.3.2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3.3 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
        1.3.4 理论研究法与实践应用法
        1.3.5 GIS空间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和目标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1.1 中国边疆地区区域发展研究
        2.1.2 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1.3 中国边疆地区跨境合作研究
        2.1.4 综合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空间相互作用
        2.2.2 区域空间结构
        2.2.3 地缘空间格局理论
第三章 中国边疆地区本底要素基本特征
    3.1 中国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3.1.1 涉及国境线的省区范围和地市范围
        3.1.2 边疆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
        3.1.3 边疆水系流域的分布特征
        3.1.4 边疆气候类型差异特征
        3.1.5 边疆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
    3.2 中国边疆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3.2.1 边疆人口的分布特征
        3.2.2 边疆民族的分布特征
        3.2.3 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概观
        3.2.4 边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3.2.5 边疆重要小城镇发展概况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城镇节点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
    4.1 城镇节点空间分布聚散特性及各向异性对比
        4.1.1 城镇节点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
        4.1.2 城镇之间离散程度与集中程度的测度结果
        4.1.3 城镇相对平均中心的离散程度的测度结果
    4.2 省会/几何居中城镇耦合与空间控制类型与结构分析
        4.2.1 城镇节点几何居中性的测度方法
        4.2.2 城镇节点的几何居中性评价结果
    4.3 区域重心演化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4.3.1 城镇节点重心的计算方法
        4.3.2 区域重心迁移过程分析结果
    4.4 城镇等级结构类型与特征分析
        4.4.1 城镇等级划分方法
        4.4.2 各类型边疆城镇等级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中国边疆地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5.1 陆路交通网的特征及演变分析
        5.1.1 陆路交通网络特征的评价方法
        5.1.2 陆路交通网的规模特征分析结果
        5.1.3 陆路交通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
    5.2 区内/跨境交通便捷性格局与特征分析
        5.2.1 可达性评价方法
        5.2.2 区内可达性评价与格局特征
        5.2.3 区外可达性评价与格局特征
    5.3 区域综合交通便捷性格局及类型分析
        5.3.1 东北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2 内蒙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3 西北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4 西藏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5 西南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边疆地区空间联系结构及演变
    6.1 区内空间联系结构特征与对比分析
        6.1.1 东北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2 内蒙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3 西北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4 西藏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5 西南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2 边疆与内陆的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6.2.1 首位联系特征
        6.2.2 空间联系格局
    6.3 内陆省份跨境合作门户的综合评价
        6.3.1 门户城镇的综合评价与结构类型
        6.3.2 内陆省份的优选门户与类型分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对中国跨境合作的影响分析
    7.1 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的影响分析
        7.1.1 通往东南亚的高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7.1.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及技术方法
        7.1.3 泛亚高铁建设前后的可达性变化
        7.1.4 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边疆地区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
    7.2 欧亚高铁建设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空间联系的影响分析
        7.2.1 通往欧洲的高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7.2.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及技术方法
        7.2.3 欧亚高铁建设前后的可达性变化
        7.2.4 欧亚高铁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
    7.3 中亚高铁建设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空间联系的影响分析
        7.3.1 中亚高铁建设前后的可达性变化
        7.3.2 中亚高铁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
    7.4 高铁建设对欧亚大陆地缘格局的影响
        7.4.1 中国区位特征的变化
        7.4.2 空间联系特征的变化
        7.4.3 对中国地缘战略与合作策略的思考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2)“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赵常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衷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手段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建设应以中亚为重点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现有一体化组织的关系
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新“丝绸之路”具有良好的人文与政治基础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可以借此提升经济与战略价值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创新理念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俄]A.B.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杨恕(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成(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副主编)*
吴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恒龙(上海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
陈利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继东(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中巴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
        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意义
        1.背景
        2.中方的重大转变
        3.战略意义
王维然(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新疆师范大学中亚法律资政中心研究员)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识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形成的增量利益
    (三)建立创造增量利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潘志平(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中亚地缘政治研究中心教授)
    (一)历史的机遇
        1.大发展、大开放之路
        2.政治沟通与合作之路
        3.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文明之路
    (二)严峻的挑战
        1.复杂的国际大环境
        2.动荡的国际小环境
        3.相关国家、人民的复杂心态
    (三)观念及经贸合作上要有新思路
朴键一范丽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研究员)
    (一)中亚五国复杂的国际关系带来的风险性因素
    (二)内外兼顾,统筹发展,重铸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张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一)俄罗斯的中亚政策
    (二)美国的中亚政策
    (三)俄美中亚政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王海燕(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暨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
        1.历史渊源悠久深厚
        2.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形势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越来越明晰
        (2)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纷纷“入世”可为区域合作搭建基础平台
        (3)俄罗斯和中亚各国亟须发展机会
        2.挑战
        (1)区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区域合作机制竞争加剧
        (3)区域发展差距拉大
    (三)前景展望

(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4)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论文选题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沙俄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与开发
    第一节 十六至十七世纪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与开发
    第二节 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沙俄在远东和阿拉斯加的扩张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早期俄国的东进
    小结
第二章 沙俄吞并整个中亚
    第一节 沙俄对中亚穆斯林汗国的入侵
    第二节 沙俄对中亚的统治
    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前期沙俄和苏联在远东抢占战略要地
    第一节 沙俄和苏联策动外蒙自治和独立
    第二节 苏联占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第三节 租借中国大连、旅顺港和中东铁路
    第四节 支持金日成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小结
第四章 苏联政府开发西伯利亚和修建贝阿铁路
    第一节 二战前苏联政府对东部的开发
    第二节 二战时期作为后方基地的西伯利亚
    第三节 战后西伯利亚经济的重建
    第四节 东部开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的战略东进
    第一节 战略东进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俄罗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理论依据
    小结
第六章 融入亚洲经济的重点合作对象
    第一节 平等互信的战略伙伴:中国
    第二节 政冷经热的合作伙伴:日本
    第三节 重要邻邦与经贸伙伴:朝韩
    第四节 潜力巨大的经贸伙伴:东盟
    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原则
    第二节 俄罗斯参与的亚太地区国际组织
    第三节 俄罗斯的亚太国别政策
    小结
第八章 北方航道与俄北极战略
    第一节 北方航道
    第二节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
    小结
结论
    一、俄罗斯战略东进的有利因素
    二、东部开发的制约因素
    三、战略东进计划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叶卡捷琳堡城市概况》文本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一、翻译实践任务描述
    (一)实践任务特点
    (二)实践任务内容
    (三)实践任务意义
二、翻译实践过程
    (一)译前准备
    (二)正式译稿
    (三)译后审稿
三、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文本特点分析
    (一)文本的词汇特点
        1.缩略语
        2.复合词
        3.专有名词
    (二)文本的句子特点
        1.简单句
        2.长难句
        2.1 主语从句
        2.2 定语从句
        2.3 状语从句
五、案例分析与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翻译原则
    (二)翻译策略的运用
        1.直译与意译的翻译策略
        2.增译策略
        2.1 语法性增译
        2.2 语义性增译
        3.减译策略
        3.1 语法性减译
        3.2 语义性减译
        4.分译策略
        4.1 语法性分译
        4.2 语用性分译
        5.合译策略
        5.1 语法性合译
        5.2 语义性合译
        5.3 语用性合译
        6.转译策略
        7.换译策略
六、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译文
致谢

(6)21世纪初俄日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 俄日关系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结构与主要观点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与亚太政策
    一、 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 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
    二、 俄罗斯亚太地区政策
        (一) 俄罗斯亚太地区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亚太地区安全政策
        (三) 俄罗斯亚太地区经济政策
    三、 俄罗斯亚太政策中的日本
        (一) 日本是俄罗斯亚太地区重要的战略伙伴
        (二) 日本是俄罗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伙伴
        (三) 日本是俄罗斯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
第二章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关系
    一、 俄罗斯日本政策的演变
        (一) 叶利钦总统时期的日本政策
        (二) 普京总统首任时期的日本政策
        (三) 梅德韦杰夫总统时期的日本政策
        (四) 普京总统新任时期的日本政策
    二、 俄日政治关系的发展
        (一) 俄日政治关系的建立
        (二) 俄日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 俄日政治关系的新变化
    三、 俄日政治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 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影响
        (二) 俄日北方领土争端的影响
第三章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关系
    一、 俄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20 世纪 90 年代俄日经济关系
        (二) 21 世纪初俄日经济关系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合作
        (一) 俄日两国的经贸合作
        (二) 俄日两国投资领域合作
        (三) 俄日两国能源和经济技术领域的合作
    三、 俄日经济关系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一) 俄日经济贸易合作中的问题
        (二) 俄日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俄罗斯与日本的军事和文化关系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军事关系
        (一) 俄日两国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合作
        (二) 俄日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
        (三) 俄日两国军事关系中的问题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文化关系
        (一) 俄日两国的文化外交
        (二) 俄日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
第五章 俄日北方领土争端
    一、 俄日北方领土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
        (一) 俄日北方领土问题的由来
        (二) 苏联时期遗留的北方领土问题
    二、 俄日解决北方领土争端的外交谈判
        (一) 叶利钦时期俄日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谈判
        (二) 普京时期俄日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谈判
    三、 俄日解决北方领土争端的主要障碍与前景
        (一) 北方四岛的重要战略价值
        (二) 俄日关于北方领土历史与法律基础的分歧
        (三) 制约俄日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政治因素
        (四) 俄日两国北方四岛战略前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挑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理论研究背景与核心研究概念
    五、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一带一路”是21世纪中国的伟大项目
    第一节 “一带一路”项目提出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第三节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项目的基本原因
        1.社会经济原因
        2.地缘安全原因
        3.外交原因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范围、概念与结构
        1.“一带一路”地理范围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与结构
        3.“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交战略的措施
        4.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中国投资潜力
第二章 中俄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中俄政治经济合作的历史回顾
        1.古代中俄贸易关系
        2.中苏外交贸易关系
    第二节 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现状
        1.普京时代的中俄经济关系的基本发展情况
        2.中俄贸易体制
        3.中俄能源合作
        4.中俄投资合作
        5.中俄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
第三章 俄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看法
    第一节 俄罗斯政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观点
    第二节 俄罗斯智库学术界的相互矛盾的看法
        1.俄罗斯智库对“一带一路”和“中国梦”两个概念看法
        2.俄罗斯智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肯定的评价
        3.俄罗斯智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怀疑想法
    第三节 俄罗斯媒体舆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评价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罗斯的挑战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潜伏危险沉思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中亚地区中俄竞争
    第三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绕越俄罗斯引起顾虑
        1.西伯利亚大铁路问题
        2.哈萨克斯坦路线
        3.土耳其路线
        4.乌克兰路线问题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交通问题
        1.经济和运输费问题
        2.规矩问题
        3.交通投资风险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引起的挑战和动机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新机会和新问题
        1.上海合作组织的基本发展情况
        2.中国和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不一样的看法
        3.“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上海合作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问题
        1.欧亚经济联盟基本概念
        2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契合点和前途
        3.俄罗斯专家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基本看法
        4.“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挑战
        5.“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方法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俄经济合作的机遇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俄罗斯利益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中俄合作进展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与中美俄三大国的多极世界
    第四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中俄经济合作乃至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
总结: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8)“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前景研究
        1.2.2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机制及模式的相关研究
        1.2.3 中俄能源、科技、金融、投资、旅游等合作领域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2 跨国区域经济融合与次区域经济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相互依赖及竞合理论
        2.2.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2.4 区域空间组织相关理论
        2.2.5 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与评价
    3.1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
        3.1.1 中俄贸易合作发展现状
        3.1.2 中俄投资合作发展现状
        3.1.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
    3.2 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与评价
        3.2.1 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模型
        3.2.2 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与评价
4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和目标
    4.1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4.1.1 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力量
        4.1.2 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一体化建设方向
        4.1.3 中国东北与西北地区依然是实践中俄合作的主要区域
        4.1.4 城市间联系的加强成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
        4.1.5 构建跨境交通经济带,拓展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空间
    4.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目标
5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5.1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分析及模式选择
        5.1.1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经验分析
        5.1.2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5.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5.2.1 多翼轴带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5.2.2 主辅式复合型的国际产业合作模式
        5.2.3 政府与市场联合促进经济合作模式
6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6.1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现状分析
        6.1.1 中俄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6.1.2 中俄共同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6.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构建
        6.2.1 为合作机制建设奠定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6.2.2 加快推进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7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
    7.1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空间结构
        7.1.1 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构建与分析
        7.1.2 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7.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7.2.1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城市定位
        7.2.2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
        7.2.3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保障
8 主要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的背景
    (一)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奠定基础
    (二)中蒙俄三国对构建经济走廊有强烈意愿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目标与内容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目标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内容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风险评估
    (一)中国威胁论羁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二)蒙俄国内民族主义牵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三)蒙俄两国阻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投资环境分析
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构建路径
    (一)共商:以首脑外交为引领 发展多层次战略对话
    (二)共建:发挥各方优势 促进优化配置
    (三)共享:促进民心相通 共享发展红利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1.1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
        1.2.1.2 科学发展观
        1.2.1.3 公共产品理论
        1.2.1.4 梯度推进理论
        1.2.1.5 增长极理论
        1.2.1.6 大推动理论
        1.2.1.7 投资乘数理论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1 关于欠发达原因
        1.3.1.2 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
        1.3.1.3 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1 关于西部城镇化建设
        1.3.2.2 关于西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1.3.2.3 关于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问题
        1.3.2.4 关于西部企业发展问题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小结
    1.4 相关概念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观点及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主要内容、观点
        1.5.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考察分析
    2.1 发展的一般理论
        2.1.1 关于发展的理论变迁
        2.1.2 关于发展理论的简要总结
    2.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2.2.1 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2 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总结
    2.3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理论
        2.4.1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2.4.2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3 国外欠发达地区发展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西部大开发
        3.1.1 主要政策与成就
        3.1.2 经验与启示
    3.2 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
        3.2.1 主要政策与成就
        3.2.2 经验与启示
    3.3 日本北海道开发
        3.3.1 主要政策与成就
        3.3.2 经验与启示
    3.4 意大利南部开发
        3.4.1 主要政策与成就
        3.4.2 经验与启示
    3.5 西欠发达地区开发
        3.5.1 主要政策与成就
        3.5.2 经验与启示
    3.6 综合分析与评价
4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历史回顾
        4.1.1 改革开放前
        4.1.2 改革开放后至西部大开发前
        4.1.3 新世纪十年
        4.1.4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2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状
        4.2.1 济发展现状
        4.2.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2.3 经济发展支撑力现状
        4.2.4 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4.3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特点
        4.3.1 投资拉动突出,消费拉动和出口拉动乏力
        4.3.2 政府投资突出,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乏力
        4.3.3 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性开发突出,新技术新产业开发乏力
        4.3.4 物质资源开发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乏力
    4.4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4.1 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4.4.2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4.4.3 生态脆弱和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完全遏制
        4.4.4 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
        4.4.5 城镇化进程仍然缓慢
        4.4.6 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5 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目标、路径选择和政策需求
    5.1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目标设定
        5.1.1 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阶段
        5.1.2 特色产业形成发展阶段
        5.1.3 创新发展能力形成阶段
    5.2 西部欠发达地区持续发展与全国整体发展的关系
        5.2.1 西部需要全国的投资支持
        5.2.2 西部需要全国的市场支持
        5.2.3 全国需要西部的资源供应和生态保障
        5.2.4 全国需要西部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稳定
    5.3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5.3.1 基础设施建设路径选择
        5.3.2 自然资源开发路径选择
        5.3.3 人力资源开发路径选择
        5.3.4 城镇发展开发路径选择
        5.3.5 生态保护和建设路径选择
    5.4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需求
        5.4.1 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需求
        5.4.2 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需求
        5.4.3 对发展城镇建设的政策需求
        5.4.4 对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需求
        5.4.5 对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需求
        5.4.6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需求
6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考察和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
        6.1.1 国家整体经济形势
        6.1.2 欠发达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6.1.3 国际经济形势及周边国家经济形势
    6.2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特点
        6.2.1 着力于欠发达现状的改变
        6.2.2 着力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
        6.2.3 着力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
    6.3 现阶段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考察
        6.3.1 财政扶贫政策考察
        6.3.2 西部大开发财税政策考察
        6.3.3 转移支付政策考察
        6.3.4 税收优惠政策考察
        6.3.5 专项拨款政策考察
    6.4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6.4.1 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并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
        6.4.2 制定和执行促进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政策
        6.4.3 制定和执行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
        6.4.4 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
        6.4.5 加大中央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力度,提高税收分享比例
        6.4.6 加大财政投融资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边疆地区空间结构演变与跨境合作研究[D]. 马颖忆.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2]“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J]. 王海运,赵常庆,李建民,孙壮志,A.B.奥斯特洛夫斯基,聂书岭,杨恕,李新,杨成,张恒龙,陈利君,陈继东,王维然,潘志平,朴键一,范丽君,张宁,王海燕,肖斌,吴宏伟. 欧亚经济, 2014(04)
  • [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4]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D]. 卢昌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8)
  • [5]《叶卡捷琳堡城市概况》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钟雨.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6]21世纪初俄日关系研究[D]. 乔蕊. 吉林大学, 2015(08)
  • [7]“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挑战与展望[D]. 丽娜(ABRAMKINA MARINA).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4)
  • [8]“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刘彦君.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9]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审视[D]. 杨艳丽. 吉林大学, 2016(10)
  • [10]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吴国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标签:;  ;  ;  ;  ;  

横跨西伯利亚的电信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