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龄期而演变的混凝土的线性徐变对结构影响的直接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锦[1](2008)在《连续梁桥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收缩徐变是混凝土的时效特性,对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来说,收缩徐变引起的结构变形及内力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机理、影响因素、计算理论和方法。以上海至武威国家重点公路河南境内泌阳至南阳高速公路白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设计了收缩徐变试验。本次试验分为试验室和工地两组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了白河特大桥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变化规律,拟合出了C50混凝土的收缩应变和徐变系数的经验公式,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并将其用于白河特大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中。同时本文对收缩徐变导致配筋构件的变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得到了连续梁桥收缩徐变变形计算的普遍适用公式。以白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运用试验拟合结果和国内外不同规范对白河大桥的收缩徐变效应进行了变形、截面应力和预应力损失等三方面的计算和对比分析。本文的试验和计算结果不但为白河特大桥的施工提供了相应的试验数据,同时其相关结果和结论对其他同类桥梁的收缩徐变效应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性,而且对今后该地区兴建其它同类型桥梁的设计及施工控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石永燕[2](2001)在《大跨连续刚构的收缩、徐变问题及施工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兴起修建大跨连续刚构的热潮。在大跨连续刚构的建造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施工过程中应力测量值普遍偏大,成桥后期徐变挠度超过预期值过多,收缩徐变使墩顶在纵向有明显偏位等。本文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机理、影响因素、及计算理论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并率先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今后大跨连续刚构的成桥后期挠度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中剑[3](2008)在《连续刚构桥收缩徐变内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桥梁建设亦突飞猛进,大跨度桥梁特别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组合梁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分析是桥梁结构分析中的基本问题。目前已经有多种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但是几乎所有的计算理论都是建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且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本文主要围绕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收缩、徐变内力分析,分别从收缩、徐变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收缩、徐变对结构物性能的影响和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来分析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受多种因素影响:水泥品种、水灰比、水泥用量、含水量、骨料、养护条件、外加剂、构件尺寸及环境温度等。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其对结构性能影响的预测和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难以获得精确答案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不确定因素。在系统的讨论了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之后,又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主要用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该桥梁的实测数据比较,从而得到处理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收缩徐变的有效方法。
刘洁[4](2011)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收缩和徐变是混凝土作为粘弹性材料所固有的一种时变特性。对于大跨连续刚构桥而言,混凝土收缩徐变会对结构线形及内力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由混凝土收缩徐变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混凝土箱梁下挠、箱梁腹板开裂、结构应力重分布等,会使运营中的桥梁结构过早地失效或丧失功能。因此,正确地估计和预测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对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工程评估及理论意义。本文以汉江大桥为工程背景,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混凝土收缩徐变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研究的进展,对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机理、收缩徐变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主要因素,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收缩徐变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详细阐述了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2)论文结合汉江大桥实测应变数据与CEB-FIP(1990)模式、ACI(209)模式、中国公路JTGD62-2004规范和中国公路JTJ023-85规范四种徐变模式下的对比分析结果,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徐变变形进行了计算及预测。结果表明,JTJ023-85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最为接近,对混凝土徐变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以为同类型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及成桥以后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提供参考。(3)借助MIDAS/Civil程序建立大桥整体模型并进行理论计算,从主梁变形、截面应力、预应力损失和墩顶弯矩等方面分析运营期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计算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会使得主梁跨中下挠,轴力减小,墩顶弯矩增大,并且是后期影响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
苗秀鹏[5](2011)在《大吨位徐变仪细部结构分析及徐变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徐变是混凝土材料固有的时变特性,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徐变引起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变化是不容忽视,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影响。鉴于此,结合本文背景工程有对较高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徐变试验的需要,通过大量走访调研不同单位所制作的徐变装置,结合这些徐变装置特点最终研制了满足背景工程徐变试验要求的大吨位徐变试验仪。为了确保徐变试验得以在该徐变仪下正常安全运作,本文特此对徐变装置的细部结构构造及其受力性能分别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着重分析装置的两个细部结构构造:一是徐变仪球铰与垫板之间的接触部位,接触应力分析历来都被认为是个很繁琐和很复杂的过程,而该部位涉及的又是曲面和球面的接触,又无形中加大了求解过程的难度,针对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接触部位的细部设计能够满足实际使用要求;二是压板下受压弹簧,在本徐变仪装置中共有四个弹簧,每个弹簧要承受8t的载荷,对于受压弹簧来讲在高载荷作用下受压变形量大,对结构本身的要求高,为了确定受压弹簧工作性能,也运用了ANSYS软件建立模型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弹簧完全能够满足徐变试验的受力要求。因此,本文研制的徐变仪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最后,对背景工程——云南金安桥水电站水库淹没丽宁公路复建工程树底大桥上部结构的C50混凝土进行了徐变试验,研究了树底大桥混凝土材料的长期变形规律,求出了该桥不同龄期C50混凝土的徐变曲线、收缩曲线,并与国内外的规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为桥梁施工过程的合理控制和日后的运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肖龙峰[6](2014)在《考虑徐变的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边中跨比的合理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边中跨比的选取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到恒载内力分布的合理性,影响到预应力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影响到施工难易等,而且还会对桥梁的总造价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边中跨比是连续刚构桥总体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内容。由于边中跨比的大小会影响预应力的布置,继而影响结构内力的分布和徐变量的大小,而徐变又会影响结构内力重分布,并对跨中下挠和开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研究合理边中跨比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在目前不能精确分析计算徐变的情况下,将徐变当作一个随机变量进行包络设计,估算其对桥梁的影响。并以海心沙大桥及凫洲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徐变包络设计的方法来分析与研究大跨度三跨和四跨连续刚构桥的合理边中跨比,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使结构受力最优且能减少徐变对结构不利影响的合理边中跨比。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⑴阅读、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合理边中跨比以及徐变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考虑徐变的合理边中跨比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与课题组共同提出了将徐变当作一个随机变量进行包络设计的方法。⑵提出了连续刚构桥合理的内力目标状态,着重论述了合理边中跨比的目标是使得连续刚构桥具有合理的内力,施工简单、经济合理,并采用弯曲能量最小法对现浇三跨和四跨等截面连续梁的合理边中跨比进行研究。⑶介绍了混凝土徐变的机理、计算理论及预测模型,并论述了预测模型的差异性,并阐述了其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⑷以海心沙大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考虑徐变的三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合理边中跨比。⑸以凫洲大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考虑徐变的四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合理边中跨比。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有:⑴只有在合理的边中跨比下,结构的恒载分配才会合理,预应力束布设相对容易,同时使得徐变对结构的影响最小。⑵现浇的三跨等截面连续梁的合理边中跨比为0.79,现浇的四跨等截面连续的合理边中跨比为0.81。⑶以海心沙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和研究对象,得到了考虑徐变的三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合理边中跨比值的区间为0.552~0.576。⑷以凫洲大桥为工程背景和研究对象,得到了考虑徐变四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合理边中跨比值的区间为0.577~0.6。
刘成才[7](2004)在《大跨径钢管砼拱桥的时间、几何、温度非线性空间分析》文中指出目前,随着拱桥新材料的使用和新施工方法的应用,国内外兴起修建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热潮,其最大跨径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已达460米(巫山长江大桥,在建)、最大跨径的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已达350米(南宁永和大桥)。但在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施工及监测与施工控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设计分析中,对钢管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的影响多采用与现行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相同的计算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钢管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点,从而造成分析不准确、造成材料的浪费、增加了结构设计不可靠性。总体说来,对钢管砼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钢管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受力与变形的影响。从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分析理论及程序设计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计算方法并编制了计算分析程序。并以正在施工中的巫山长江大桥为背景,根据时间、几何、温度非线性理论,对正在施工中的大跨径拱桥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同时在今后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分析中也有较广的应用价值。
D.R.constantlnesu,J.M.illston[8](1977)在《随龄期而演变的混凝土的线性徐变对结构影响的直接分析法》文中研究表明 从布尔茨曼(Boltzmann)的叠加原理开始,综合了各种不同的混凝土徐变函数,推演出以微分方程形式表示的控制关系。根据含有混凝土徐变的结构问题的直接解的容易程度对这些公式进行比较。其中两个,即流变率法及改进的狄辛格尔法被评定为在真实性与简易性之间的最好的协调。
贺红军[9](2009)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和铁路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需要修建更多的大跨度桥梁以跨越大江、大河和海湾,进而促进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很多,其中悬臂浇筑和悬臂拼装施工法应用最广。这种方法的采用,必然给桥梁结构带来较为复杂的内力和位移变化,为了保证桥梁施工质量和桥梁施工安全,桥梁施工控制必不可少。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和施工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牛食畈特大桥的施工控制,针对悬臂施工的连续梁桥的特点对施工控制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了自适用控制方法对牛食畈特大桥连续梁进行施工控制。结合牛食畈特大桥设计要求和施工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施工阶段进行仿真分析,给出每个悬臂浇筑阶段的内力和变形,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监测的成果对误差进行分析,进而对下一次立模标高进行调整,研究成果直接在竹根河特大桥施工控制中应用。基于使施工状态偏离理论设计状态的因素很多,论文对影响主梁线形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对最大悬臂阶段和全桥合拢阶段进行的计算,得出在施工阶段,影响主梁线形的参数主要有预应力、混凝土的容重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的影响短期内是不明显的,但不要忽略其长期影响对主梁线形的影响。悬臂施工阶段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已施工梁段上出现误差时,误差几乎无法消除,对下一阶段的状态预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可用来进行结构状态估计和预测的灰色控制理论,并将灰色理论应用于桥梁的施工控制中,根据结果,说明了灰色理论进行结构状态预测的可行性。
张晓明[10](2014)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及温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及现代化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桥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广泛。因为具有结构变形小,刚度大,行车平顺舒适,伸缩缝少,养护简单,抗震能力强等优点,还有施工方法相对简单,与同等跨度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相比造价较低,特别适合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地理环境等特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已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的主导桥型。为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并使成桥状态与设计理想状态较好的吻合,桥梁施工监控已经被纳入桥梁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本文采用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思路,对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和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总结了各种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研究了自适应控制方法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中的运用。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误差进行识别和修正。2、对悬臂现浇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主要设计参数做敏感性分析,根据各参数对结构状态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关键参数取值进行验证和调整。3、在桥梁实际工程中布置挠度和应变观测点实施线形和应力监测。将实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的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施工监控的有效性。4、以贵安大桥为实际工程背景,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日照温差效应对结构线形和应力的影响以及成桥状态下年温差效应对结构线形和应力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该桥梁最适宜的合拢温度。
二、随龄期而演变的混凝土的线性徐变对结构影响的直接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龄期而演变的混凝土的线性徐变对结构影响的直接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梁桥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2.1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 |
2.1.1 混凝土的收缩 |
2.1.2 混凝土的徐变 |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机理 |
2.2.1 混凝土收缩机理 |
2.2.2 混凝土徐变机理 |
2.3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 |
2.3.1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 |
2.3.2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 |
2.3.3 混凝土徐变的规律 |
2.4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
2.4.1 混凝土徐变计算的几种理论 |
2.4.2 混凝土徐变的预计 |
2.4.3 混凝土收缩的预计 |
2.4.4 常用混凝土徐变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
3.1 收缩徐变应变与应力的关系 |
3.1.1 线性关系和叠加原理 |
3.1.2 应力应变关系的微分方程表达式 |
3.1.3 应力应变关系的代数方程表达式 |
3.2 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
3.3 配筋构件因收缩徐变导致的内力重分布 |
3.3.1 收缩徐变导致内力重分布的计算分析 |
3.3.2 收缩徐变导致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
3.4 超静定结构因收缩徐变导致的内力重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的具体安排 |
4.3 试件的制作 |
4.4 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的测定 |
4.4.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 |
4.4.2 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测定 |
4.4.3 混凝土弹性模量测定 |
4.5 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 |
4.5.1 徐变试验室要求 |
4.5.2 收缩徐变仪器设备 |
4.5.3 收缩徐变具体实施 |
4.5.4 收缩徐变试验数据的计算 |
4.6 试验数据拟合 |
4.7 各龄期测得徐变系数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计算值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河特大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5.1 工程背景 |
5.2 计算分析 |
5.3 收缩徐变对桥梁挠度的影响 |
5.3.1 悬臂施工过程中徐变对挠度的影响 |
5.3.2 成桥后收缩徐变对挠度的影响 |
5.4 收缩徐变对桥梁内力的影响 |
5.4.1 收缩徐变对截面上缘应力的影响 |
5.4.2 收缩徐变对截面下缘应力的影响 |
5.4.3 收缩徐变对主梁根部截面应力的影响 |
5.4.4 小结 |
5.5 收缩徐变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5.5.1 收缩徐变对顶板束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5.5.2 收缩徐变对底板束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5.5.3 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大跨连续刚构的收缩、徐变问题及施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收缩徐变对结构物的影响 |
1.2 收缩徐变对大跨度刚构的研究意义 |
1.3 收缩徐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机理 |
2.1 混凝土收缩的机理 |
2.2 混凝土徐变的机理 |
第三章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因素 |
3.1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 |
3.2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 |
3.3 影响收缩、徐变因素的重要性比较 |
3.4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收缩徐变对结构物性能的影响 |
4.1 配筋构件因收缩、徐变导致的内力重分布 |
4.2 超静定结构因收缩、徐变导致的力重分布 |
4.3 施工过程中收缩徐变对连续刚构的内力和挠度影响 |
第五章 关于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
5.1 混凝土收缩应变的预计 |
5.2 混凝土徐变应变的预计 |
5.3 混凝土徐变计算的几种理论 |
5.4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的有限元步进分析 |
第六章 施工控制中关于收缩和徐变的若干问题 |
6.1 收缩徐变对应力监测结果差异分析的影响 |
6.2 减小成桥后期挠度的方法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连续刚构桥收缩徐变内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建立刚构—连续组合梁实体模型及应力分析 |
1.3.2 徐变分析方法的提出 |
1.4 研究方案论证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2.1 概述 |
2.2 混凝土收缩的机理 |
2.3 混凝土徐变的机理 |
2.4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 |
2.5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 |
2.6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章 收缩徐变对结构物性能的影响 |
3.1 桥型比较 |
3.1.1 T 型刚构桥 |
3.1.2 连续梁桥 |
3.1.3 连续刚构桥 |
3.2 配筋构件因收缩徐变导致的内力重分布 |
3.2.1 内力重分布的分析 |
3.2.2 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
3.2.3 计算方法比较 |
3.3 超静定结构因收缩徐变导致的内力重分布 |
第四章 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式 |
4.1 混凝土收缩应变的预测 |
4.2 混凝土徐变系数的预测 |
4.3 混凝土徐变计算的几种理论 |
4.3.1 有效模量法 |
4.3.2 先天理论 |
4.3.3 老化理论 |
4.3.4 弹性徐变理论 |
4.3.5 弹性老化理论 |
4.3.6 继效流动理论 |
4.3.7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 |
4.3.8 徐变计算理论的比较 |
4.4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模式 |
4.4.1 CEB-FIP 标准规范(1978 年版) |
4.4.2 CEB-FIP 标准规范(1990 年版) |
4.4.3 ACI-209 标准模型 |
第五章 算例 |
5.1 所选桥型的简介 |
5.1.1 桥型布置 |
5.1.2 主要材料 |
5.1.3 荷载 |
5.2 计算结果比较 |
5.2.1 CEB-FIP 模型的计算结果 |
5.2.2 ACI-209 模型的计算结果 |
5.2.3 两种计算模型结果的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1.1.1 世界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历程 |
1.1.2 我国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1.2 连续刚构桥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2.1 连续刚构桥的优点 |
1.2.2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
1.2.3 连续刚构桥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混凝土收缩徐变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基础理论 |
2.1 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及机理分析 |
2.1.1 混凝土的收缩 |
2.1.2 混凝土的徐变 |
2.1.3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主要因素 |
2.1.4 混凝土徐变的规律 |
2.2 混凝土徐变分析的计算理论简述 |
2.2.1 有效模量法 |
2.2.2 按期龄调整有效模量法 |
2.2.3 老化理论 |
2.2.4 弹性徐变理论 |
2.2.5 弹性老化理论 |
2.2.6 绩效流动理论 |
2.2.7 徐变理论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 |
3.1 工程背景 |
3.2 试验目的 |
3.3 实测方案及测试结果 |
3.3.1 箱梁应变测试 |
3.3.2 顶板应变和应力 |
3.3.3 底板应变和应力 |
3.4 国内外各规范理论计算 |
3.4.1 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式 |
3.4.2 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型的综合比较及选取 |
3.4.3 各规范应力理论值比较 |
3.4.4 汉江大桥各阶段收缩徐变理论值计算 |
3.5 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
3.5.1 1号墩徐变实测与各理论值的比较 |
3.5.2 2号墩徐变实测与各理论值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江大桥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4.1 运营期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桥梁变形的影响 |
4.1.1 对主梁挠度的影响 |
4.1.2 对主墩墩顶位移的影响 |
4.2 运营期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受力的影响 |
4.2.1 对主梁轴力的影响 |
4.2.2 对主梁剪力的影响 |
4.2.3 对主梁弯矩的影响 |
4.2.4 对主梁截面应力的影响 |
4.2.5 对桥墩墩顶弯矩的影响 |
4.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4.3.1 收缩徐变对顶板钢束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4.3.2 收缩徐变对底板钢束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吨位徐变仪细部结构分析及徐变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概念 |
1.2 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因素及对结构的影响 |
1.3 混凝土徐变的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对混凝土徐变的研究历史以及徐变装置的研制现状 |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吨位徐变仪设计 |
2.1 引言 |
2.2 徐变仪装置概况 |
2.3 徐变仪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变仪细部结构分析与研究 |
3.1 徐变仪球铰接触部位结构及受压弹簧的分析与研究 |
3.1.1 引言 |
3.1.2 接触问题的发展与现状 |
3.1.3 接触条件的分析 |
3.1.4 球铰部位接触问题在 ANSYS 有限元软件的应用 |
3.1.5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
3.2 徐变仪压板之间弹簧的受力性能的分析与研究 |
3.2.1 引言 |
3.2.2 弹簧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3.2.3 有限元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吨位徐变仪的徐变试验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实验的目的及具体内容 |
4.3 实验试件规格的制作 |
4.4 强度及抗压弹模测定 |
4.4.1 强度、弹模试验实施及计算理论 |
4.4.2 强度及弹模实验数据结果处理 |
4.5 收缩徐变实验 |
4.5.1 收缩徐变试验的实施及计算理论 |
4.5.2 徐变实验数据结果处理 |
4.5.3 徐变的曲线拟合 |
4.5.4 收缩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
4.6 各龄期测得徐变系数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计算值比较 |
4.6.1 国内外规范混凝土徐计算理论 |
4.6.2 各龄期测得徐变系数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计算值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附录 A 树底大桥混凝土徐变实验数据记录表 |
(6)考虑徐变的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边中跨比的合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1.2 混凝土刚构桥边中跨比的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徐变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边中跨比的研究 |
2.1 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理内力的目标 |
2.2 影响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理内力的因素 |
2.2.1 边中跨比 |
2.2.2 徐变作用 |
2.2.3 收缩作用 |
2.2.4 温度作用 |
2.2.5 预应力束的布设 |
2.3 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理边中跨比的目标 |
2.3.1 考虑合理内力状态下的合理边中跨比 |
2.3.2 考虑施工经济性的合理边中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徐变的研究 |
3.1 混凝土徐变机理 |
3.2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理论 |
3.2.1 老化理论 |
3.2.2 先天理论 |
3.2.3 弹性徐变理论 |
3.2.4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 |
3.3 混凝土徐变系数及预测模型 |
3.3.1 混凝土徐变系数 |
3.3.2 混凝土徐变系数预测模型 |
3.3.3 徐变预测模型的比较分析 |
3.4 徐变对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影响 |
3.4.1 徐变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3.4.2 徐变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度三跨连续刚构桥合理边中跨比研究 |
4.1 工程背景 |
4.1.1 桥型布置 |
4.1.2 材料及特性 |
4.2 不考虑徐变的合理边中跨比研究 |
4.2.1 模型分析 |
4.2.2 基于弯曲能量最小法的边中跨比研究 |
4.2.3 恒载和活载作用下的边中跨比研究 |
4.3 考虑徐变的合理边中跨比研究 |
4.3.1 恒载状态下的不同边中跨比对主墩内力的影响 |
4.3.2 恒载状态下的不同边中跨比对主梁内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度四跨连续刚构桥合理边中跨比的研究 |
5.1 工程背景 |
5.1.1 桥型布置 |
5.1.2 材料及特性 |
5.2 不考虑徐变的合理边中跨比研究 |
5.2.1 模型分析 |
5.2.2 基于弯曲能量最小法的边中跨比研究 |
5.2.3 恒载和活载作用下的边中跨比研究 |
5.3 考虑徐变的合理边中跨比研究 |
5.3.1 恒载状态下的不同边中跨比对主墩内力的影响 |
5.3.2 恒载状态下的不同边中跨比对主梁内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大跨径钢管砼拱桥的时间、几何、温度非线性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砼拱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概况 |
1.2 砼收缩徐变的研究现状 |
1.3 钢管砼构件收缩徐变的研究现状 |
1.4 钢管砼拱桥砼收缩徐变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任务 |
第二章 徐变及分析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2 徐变与收缩的影响因素 |
2.3 徐变系数和徐变函数 |
2.4 徐变系数的计算 |
2.5 徐变计算理论 |
第三章 钢管砼结构收缩徐变试验及理论分析 |
3.1 模型试验 |
3.2 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
3.3 理论分析 |
3.4 C60砼徐变系数的拟合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第四章 计算机程序的实现 |
4.1 基本理论 |
4.2 有限元实现步骤 |
第五章 巫山长江大桥非线性综合分析 |
5.1 大桥设计构造简介 |
5.2 程序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
1.1.1 概述 |
1.1.2 悬臂施工的特点 |
1.2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
1.2.1 施工控制的目的与重要意义 |
1.2.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牛食畈大桥的简介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结构分析 |
2.1 概述 |
2.2 桥梁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2.2.1 计算阶段划分 |
2.2.2 实时前进分析 |
2.2.3 理想倒退分析 |
2.2.4 误差分析 |
2.3 桥梁施工控制分析方法 |
2.3.1 有限元法 |
2.3.2 解析法 |
2.4 基于有限元的桥梁结构分析程序 |
2.4.1 通用有限元介绍 |
2.4.2 桥梁结构分析软件介绍 |
2.5 反馈预测控制分析方法 |
2.5.1 灰色理论系统的基本原理 |
2.5.2 灰建模与灰预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高程控制计算 |
3.1 高程控制计算的意义 |
3.2 悬臂挠度的计算方法 |
3.2.1 恒载、活载及预应力所产生的弹性挠度 |
3.2.2 徐变挠度计算 |
3.2.3 墩柱挠曲引起的挠度 |
3.3 悬臂施工阶段高程计算的有限元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中的参数分析研究 |
4.1 施工控制中的影响因素 |
4.1.1 结构参数 |
4.1.2 施工工艺 |
4.1.3 施工监测 |
4.1.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
4.1.5 温度变化 |
4.1.6 材料收缩、徐变 |
4.1.7 施工管理 |
4.2 模型参数的获取方式 |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 反馈预测控制系统 |
4.4.1 控制流程 |
4.4.2 灰色理论反馈预测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牛食畈特大桥的结构分析和参数分析 |
5.1 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分析软件 |
5.2 主要参数取值 |
5.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5.3.1 悬臂施工阶段的模拟 |
5.3.2 合拢成桥阶段的模拟 |
5.3.3 使用阶段的模拟 |
5.4 计算结果 |
5.4.1 最大悬臂状态 |
5.4.2 全桥合拢阶段 |
5.4.3 预拱度的设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牛食畈特大桥的施工控制 |
6.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6.1.1 悬臂施工状态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6.1.2 合拢成桥之后状态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6.2 施工参数的控制 |
6.2.1 预应力的控制 |
6.2.2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控制 |
6.2.3 混凝土容重的控制 |
6.2.4 徐变参数的控制 |
6.3 混凝土徐变对挠度的影响 |
6.3.1 徐变与内力的关系 |
6.3.2 混凝土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6.3.3 算例及分析 |
6.4 线形预测控制系统建模及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及温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概述 |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
1.2.1 桥梁施工监控的意义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 |
2.1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
2.1.1 开环控制 |
2.1.2 闭环控制 |
2.1.3 自适应控制 |
2.2 桥梁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2.2.1 概述 |
2.2.2 正装计算法 |
2.2.3 倒装计算法 |
2.2.4 无应力状态法 |
2.2.5 计算方法的选取 |
2.3 桥梁施工监控内容 |
2.3.1 变形控制 |
2.3.2 应力控制 |
2.3.3 稳定控制 |
2.4 桥梁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
2.4.1 结构参数 |
2.4.2 施工工艺 |
2.4.3 施工监测 |
2.4.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
2.4.5 温度变化 |
2.4.6 材料收缩、徐变 |
2.4.7 施工管理 |
2.5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系统概要 |
2.5.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特点 |
2.5.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安大桥施工监控 |
3.1 贵安大桥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 |
3.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2.2 变形分析结果 |
3.2.3 应力分析结果 |
3.3 线形监测 |
3.3.1 测点布置 |
3.3.2 挠度观测方法 |
3.3.3 线形控制结果 |
3.4 应力监测 |
3.4.1 应力控制测点布置 |
3.4.2 应变观测数据处理 |
3.4.3 应力控制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控制线形预测及调整 |
4.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4.2 引起结构状态误差的设计参数 |
4.3 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4.3.1 结构自重分析 |
4.3.2 混凝土弹性模量分析 |
4.3.3 混凝土收缩徐变分析 |
4.3.4 预应力管道摩阻分析 |
4.3.5 温度变化分析 |
4.4 控制中的状态预测及误差调整方法 |
4.4.1 卡尔曼滤波法 |
4.4.2 灰色系统理论 |
4.4.3 最小二乘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度效应分析 |
5.1 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理论 |
5.1.1 温度荷载的分类 |
5.1.2 混凝土的热物理性能 |
5.1.3 温度场求解理论 |
5.1.4 箱梁纵向温度应力求解理论 |
5.2 连续刚构桥悬臂状态温度效应分析 |
5.3 最佳合拢温度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随龄期而演变的混凝土的线性徐变对结构影响的直接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梁桥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及效应分析[D]. 徐锦. 重庆交通大学, 2008(09)
- [2]大跨连续刚构的收缩、徐变问题及施工控制[D]. 石永燕. 重庆交通学院, 2001(05)
- [3]连续刚构桥收缩徐变内力分析[D]. 刘中剑.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4]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分析[D]. 刘洁. 长安大学, 2011(01)
- [5]大吨位徐变仪细部结构分析及徐变试验研究[D]. 苗秀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6]考虑徐变的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边中跨比的合理设计[D]. 肖龙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7]大跨径钢管砼拱桥的时间、几何、温度非线性空间分析[D]. 刘成才. 重庆交通学院, 2004(07)
- [8]随龄期而演变的混凝土的线性徐变对结构影响的直接分析法[J]. D.R.constantlnesu,J.M.illston. 国外桥梁, 1977(04)
- [9]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研究[D]. 贺红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及温度效应研究[D]. 张晓明. 福州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