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黄连中分蘖碱的测定

不同品种黄连中分蘖碱的测定

一、不同品种黄连中小蘖硷的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药品检验所[1](1976)在《不同品种黄连中小蘖硷的含量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曾用丙酮-小蘖硷沉淀法测定黄连中的小蘖硷含量,发现误差很大。因而用硅钨酸法和纸层分离-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了五个品种黄连的十三个样品的小蘖硷含量,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陈红英[2](2012)在《黄连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降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黄连为常见传统中草药之一,临床上多用于清热解毒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有抗菌、消炎、抗癌、降压、降糖及抗氧化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如小檗碱、黄连碱、表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其中小檗碱含量较高,约6%-10%。小檗碱被认为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很多有关黄连的研究通常都以小檗碱为对象进行,但小檗碱在很多植物中均存在,含量也并非黄连中最高,黄连通常以煎剂或粉剂形式用药,与小檗碱相比,某些功效表现更优,所以小檗碱不能代替黄连。为了弄清黄连化学成分,了解黄连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黄连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做好铺垫,本课题对黄连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对各组分的降糖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方法与结果如下:1.黄连化学成分的分离首先用液液分配色谱中的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在CHCl3-MeOH-0.2M HCl体系中分离黄连浸膏,大致划分黄连化学成分的极性范围。结果显示,除几种主要生物碱外,黄连中大部分成分是亲水性化合物,含量约50%。同时用HSCCC法从黄连浸膏中一次分离得到6个黄连主要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药根碱和非洲防己碱),化合物纯度均大于90%。其次用溶剂分部提取黄连浸膏,并对各提取部位进行柱色谱分离纯化。实验结果为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约占浸膏5%,氯仿提取物约10%,正丁醇提取物约70%。用传统柱色谱技术从氯仿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小檗碱、小檗胺、巴马汀、黄连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木兰碱、groenlandicine、阿魏酸、胆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8-氧小檗碱和8-氧黄连碱。其中胆碱是第一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HPLC色谱图中指认了小檗碱、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及巴马汀以外的3个色谱峰,分别为阿魏酸、木兰碱和groenlandicine。用HPLC-DAD法测定了各色谱峰的大致含量。2.降糖活性研究黄连降糖在临床上有悠久的历史。为了考察黄连降糖活性物质,本文比较了各组分促进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效果,并检测化合物之间是否有协同降糖作用。结果表明,各组分细胞降糖活性效果以黄连总碱最强,而浸膏次之,主要生物碱以外的组分降糖活性较弱。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组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比较各个化合物在3μM时促进细胞降糖的效果,结果显示小檗碱降糖效果最为明显,与同剂量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相当,能显着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黄连碱和药根碱其次,也具有较强的促进细胞降糖活性;表小檗碱、非洲防己碱、小檗红碱和阿魏酸的活性相近;胆碱的活性表现较弱。几种主要生物碱之间有协同细胞降糖作用,而小檗碱分别与胆碱、阿魏酸也有显着的协同细胞降糖作用。与同剂量的小檗碱相比,100mg·L-1胆碱与38mg·L-1小檗碱混合后,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增加34%,存活率上升到75%。当小檗碱与阿魏酸的质量比为100:1时,二者有显着地协同作用。动物实验中各组分的表现与细胞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动物实验比较黄连各组分(浸膏、总碱、主要生物碱外的亲水性组分)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动物实验说明各组分均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混合生物碱表现最为显着。3.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黄连在很多中药及其复方中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而并发症与抗氧化活性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考察了黄连的抗氧化效果。用比色法测定黄连中各化合物清除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过氧化氢等活性氧的效果,用荧光法测定清除线粒体和细胞中活性氧的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几乎所有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抗氧化活性;总体上小檗红碱、groenlandicine和黄连碱活性较高,优于小檗碱。

代春初[3](2011)在《峨眉黄连生物学特性与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峨眉黄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的种质资源分布的特性、栖息地植被与群落特点、传粉学和解剖学特征以及自身发育和繁殖的特点,探索影响峨眉黄连分布与种群繁殖的主要外部环境因子和内部生物因子,寻找导致峨眉黄连濒危的原因,同时测定不同居群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为峨眉黄连的保护和合理应用以及野生变家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查阅中国古代的本草典籍和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方法,分析峨眉黄连的用药历史与资源分布状况,用野外调查法了解峨眉黄连目前的本地状况、种质资源分布和生存环境情况;应用传粉学、植物解剖学等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分析峨眉黄连的生活史特性和繁殖特征;运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对内源性激素、不同群落峨眉黄连中的小檗碱与巴马汀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峨眉黄连开花时期的激素变化和不同种质之间活性成含量的差异性。结果:本草最早记述的黄连,根据考证与产地调查,其基源植物为峨眉黄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和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即明代后的优质品-雅连。峨眉黄连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生态位极其狭窄,现仅限于峨眉山及其周围区域,分布范围在进一步缩小。其栖息地的降雨量、空气湿度、光照、群落类型等均可能影响峨眉黄连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峨眉黄连的花部器官均为螺旋状排列、花瓣原基与雄蕊原基同形、心皮自对折后形成雌蕊到其种子成熟时都未完全闭合等,说明峨眉黄连是被子植物中较原始的物种。峨眉黄连根茎能形成分支,具有无性繁殖的可能,不同居群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相差不大,但高于三角叶黄连,而皮层和髓部均含有大量的石细胞与三角叶黄连根茎相似。处于野生的峨眉黄连自身繁育更新困难,随着峨眉山旅游业的发展、栖息地小环境气候的变化、苔草等优势物种的入侵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峨眉黄连濒危的程度将面临进一步加剧的危险。结论:峨眉黄连为典型的片段化岛状分布,表明生态位狭窄,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苛刻,对种群的扩散与分布极其不利。幼苗期叶小、根系不发达,种子后熟期长、萌发困难,不利于自我更新与种群延续是导致峨眉黄连濒危原因之一;花粉粒小,部分发育不良可能是导致峨眉黄连濒危的原因之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多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如过度采挖)是导致峨眉黄连居群数量减少以致处于濒危状态的最主要原因。峨眉黄连的生活史和繁殖特征研究结果为峨眉黄连迁地保护和家种提供了可能性。在野生状态下的峨眉黄连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与栽培技术完善的黄连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峨眉黄连是古代最早应用的黄连药材,也是黄连药材中的优质品雅连的基源植物之一应加大其保护种质资源的力度。

王钰乐[4](2017)在《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药效学及谱效关系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分别建立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指纹图谱,并对葛根芩连汤治疗大鼠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采用谱效关系研究方法明确指纹图谱中主要共有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为传统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评价、药效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制备工艺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UPLC-MS/MS法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使用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1.7μm,100 mm×2.1 mm),以0.2%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80min;流速:0.3mL·min-1,柱温:40℃,获得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材各自相应的色谱图,利用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2.采用高脂高糖饮食结合2,4,6-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大鼠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病理形态学观察、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IL-4、IL-10、TNF-α、IFN-y的含量综合评价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组及各单味药的药效作用,获得药效信息。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主要共有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的相对面积与药效信息相关联,明确葛根芩连汤中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建立了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指纹图谱,以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及结合质谱裂解规律定性鉴别了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中11个共有特征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材相似度结果均满足指纹图谱建立要求。2.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高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DAI评分和CMDI评分,改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上调血清及结肠组织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和下调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葛根芩连汤全方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为明显(P<0.01)。3.谱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素、大豆苷、黄连碱、表小檗碱、盐酸药根碱、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汉黄芩苷、黄芩素和甘草酸铵能够较大程度的表征葛根芩连汤的整体信息,其与药效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5,葛根芩连汤中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药效作用是葛根芩连汤中有效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成功首次建立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指纹图谱,同时葛根芩连汤全方、各拆方及其单味药材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炎症情况,其中又以葛根芩连汤全方的药效作用最为显着,首次证明葛根芩连汤药效作用是其有效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传统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药效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制备工艺等研究奠定基础。

吴飞燕[5](2014)在《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都为药材的副产物,量大物廉。且根据相关文献报道,二者均具有和原药材相似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将其利用于兽药领域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对于减少动物用药与人用药争夺资源有着重要意义。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已批准对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进行兽用质量标准的研究。本课题主要承担这个项目的相关药学研究。一、山银花枝叶的兽用质量标准本试验所研究药材为山银花枝叶,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二部相关要求,分别从来源、性状、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重金属检测、含量测定等方面对药材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其中含量测定选取绿原酸和木犀草苷为指标成分。二、黄连须的兽用质量标准本试验所研究药材为黄连须,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二部相关要求,分别从来源、性状、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重金属检测、含量测定等方面对药材进行了质量研究。其中含量测定选取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四种生物碱为指标成分。三、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鉴别与归属研究本试验采用生物学性状比较、扫描电镜观察花表皮结构、标识成分差异对金银花(忍冬)和山银花(灰毡毛忍冬)进行鉴别,以及对2种药材的归属问题进行探讨,得出花基部叶状苞片、花外表皮腺毛、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两个特征成分可以作为区分忍冬和灰毡毛忍冬的鉴别依据,建议恢复作为“药食同源”植物使用。四、山银花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本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山银花中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显示山银花中不同部位中绿原酸的含量为花>叶>枝,木犀草苷的含量为叶>花>枝。此结果为山银花副产物的利用提供了数据的支撑。

曾燕[6](2018)在《野生与种植黄连总生物碱总蛋白的检测及其盐酸小檗碱的生源代谢酶初探》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黄连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和UV测定野生与种植黄连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及总生物碱的含量,盐酸小檗碱亲和介质的制备及蛋白质SDS-PAGE垂直电泳技术,通过比较分析野生与种植黄连植株不同部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野生与种植黄连不同部位的差异蛋白,以期建立黄连植物体中盐酸小檗碱的生源代谢途径,为确保优质药材种植资源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200-600 nm全波长扫描后采用测定波长345 nm。HPLC采用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乙腈和0.4%磷酸水溶液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345 nm,柱温30℃。通过制备盐酸小檗碱亲和介质钓取其相关代谢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法,以蛋白条带丰度、蛋白分子的相对分子量、A595 nm和每克药材中蛋白质含量为指标,比较水提法、Tris-HCl法、硫酸铵沉降法所得黄连蛋白的差异,并对野生与种植黄连不同部位蛋白质的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种植黄连植株的总生物碱含量中根茎、须根和茎叶含(9.875±0.029)%、(6.406±0.033)%、(1.924±0.037)%,种植黄连植株的盐酸小檗碱含量中根茎、须根和茎叶含(0.4505±0.0373)%、(0.1673±0.0331)%、(0.0879±0.0293)%。野生黄连植株的总生物碱含量中根茎含(7.953±0.028)%、茎叶含(0.644±0.031)%,野生黄连植株的盐酸小檗碱含量中根茎含(0.3802±0.0323)%、茎叶含(0.1597±0.0315)%。优选得出最佳黄连蛋白质提取方法为Tris-HCl法,该法所提取的黄连蛋白丰度最高,且每克药材中蛋白质含量最高;野生与种植黄连不同部位蛋白质的差异明显,蛋白质丰度及每克药材中蛋白质含量顺序均为:种植黄连根茎>野生黄连根茎>种植黄连茎叶>野生黄连茎叶>种植黄连须根,并且聚类分析可知野生与种植黄连根茎蛋白关联关系较为显着,与其他部位蛋白关联不显着。结论:野生与种植黄连植株不同部位的生物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在种植黄连植株根茎的盐酸小檗碱和总生物碱含量均明显高于其须根和茎叶部位的;在野生黄连植株根茎的含量也远高于其茎叶部位的;种植黄连根茎高于野生黄连根茎。就总生物碱的含量而言,种植黄连根茎的含量最高,质量最佳。本研究优选的Tris-HCl法可以充分提取黄连中的蛋白质;野生与种植的黄连根茎的蛋白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种植6年生的黄连根茎蛋白含量高于野生未知年限黄连根茎。黄连不同部位蛋白质的差异性既为其初级次级代谢成分及代谢途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黄连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及质量控制评价提供依据。

彭小玉,邓焕彩,徐剑平,郑萍[7](1995)在《验方二白汤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文中提出验方二白汤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彭小玉,邓焕彩,徐剑平,郑萍(化学教研室南昌330006)验方二白汤为中药复方制剂,含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约5%。小檗碱(Breberine)是黄连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此外还含黄连碱(Cop...

胡露洁,杨朝东[8](2015)在《黄连药用价值和栽培生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连(Coptis chinensis)为毛茛科着名药用植物,含多种生物碱,能抗菌消炎,对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现代顽疾也具重要药效。对黄连的药用成分及应用、解剖和栽培生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黄连标准化种植及提高黄连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易骏[9](2013)在《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评价及8-十六烷基小檗碱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常用于清热解毒,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黄连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在任何情况下,中药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报道,黄连已引起了锥体外系反应,呼吸衰竭,肝功能损害,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表明,黄连中的毒性物质基础主要是黄连生物碱。但大多数研究仅涉及到黄连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小檗碱的遗传毒性等,而关于黄连四种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以及亚慢性毒性的全面比较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有必要设计体内外实验对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创造一个健康的黄连消费体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十六烷基小檗碱(8-BBR-C16)的抗菌、降糖和降脂作用均强于小檗碱,是一种极具有潜力的抗菌、降血脂和降糖等有药用价值的新化合物。但关于8-BBR-C16分析方法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首次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TLC-F)三种方法对8-BBR-C16的测定,希望能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黄连生物碱的细胞毒性:以HepG2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测定方法,全面比较四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表小檗碱对HepG2细胞毒性作用的IC50分别为48.17、64.81、112.80和120.58μg/mL,结果表明小檗碱的细胞毒性作用相对最大,其次为黄连碱,巴马汀和表小檗碱相对最小。(2)黄连生物碱的急性毒性:以小鼠为模型比较黄连生物碱的LD50。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表小檗碱的LD50分别为713.57、852.12、1533.68和1360mg/Kg,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生物碱属于低毒级(3级)。(3)黄连生物碱的亚慢性毒性:比较了黄连生物碱与黄连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大鼠的黄连生物碱和黄连的口服剂量分别为156mg/Kg·天和521mg/Kg·天。试验周期为90天,整个研究期间密切监测大鼠的死亡现象、临床症状和体重变化,并在实验结束时检测各组的脏体比、尿液和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各脏器做病理切片检查,并用HPLC检测各黄连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大鼠长期使用黄连生物碱后,在剂量范围内未引起毒性反应,且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转化呈一定规律,即大鼠的心、肺、肾和脑中小檗碱含量最高,黄连碱其次,然后是巴马汀,表小檗碱最低,在体内达到平衡,而在肝脏和胃中,主要以原药为主,且黄连碱的含量高于小檗碱。实验结果表明,3个月长期喂养黄连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引起毒性反应,是相对安全的。(4)8-BBR-C16分析方法的研究:通过比较HPLC、UV和TLC-F三种方法对8-BBR-C16的测定,发现TLC-F法优于HPLC和UV法。并通过初步研究,筛选出8-BBR-C16点薄层板后的最佳洗脱溶剂和最佳硅胶吸附量,建立了完整的TLC-F法测定8-BBR-Cl6。结果表明此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

谌馥佳[10](2013)在《菊芋叶片化学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属于菊科(Compositae)向日葵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一种适应性极强,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的作物。菊芋广泛用于造纸业以及食品、药物、饲料、糖和酒精的工业生产。目前菊芋产品的开发多是利用块茎和茎秆,而在我国多数菊芋叶片未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由于菊芋地上部分具有抗逆性强,极少病虫害的特点,引起了人们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关注。本文对菊芋叶片中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开发其防治植物病害的新应用。这对于有效利用和开发菊芋这一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菊芋叶片化学成分中,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比总酚和总黄酮要高的多。南芋叶片中各成分含量除总黄酮差异不明显外,总糖、总蛋白和总酚均显着高于野生型和青芋。花期是菊芋叶片各化学成分积累的重要时期,总酚、总黄酮、总糖和总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菊芋叶片中水解氨基酸的总含量,可达叶片干重的12.445%,其中脯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为菊芋叶片中氨基酸的主要组成成分。游离氨基酸中脯氨酸含量最高。2.本文分析并鉴定了菊芋叶片中的酚类物质,有10种属于绿原酸类(CGAs)化合物,包括3种绿原酸异构体、4种二咖啡酰奎尼酸异构体、咖啡酸、P-香豆酰奎尼酸、阿魏酰奎尼酸,还有4种其他化合物,分别是异鼠李素-O-葡萄糖苷、咖啡酰葡萄糖、山奈酚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3-O-葡萄糖苷。本文研究发现在所有菊芋品种中咖啡酸的含量最低,绿原酸与4,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最高。南芋叶片各酚酸类物质的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和青芋,因此南芋品种可作为酚酸类物质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以南芋为例,花期的各种酚酸含量普遍高于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且差异极显着。3.本文采取的乙醇减压回流法作为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抑菌效果好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的优点,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减压回流法所得提取物浸膏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回流法和室温浸提法,绿原酸含量也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乙酸乙酯层浸膏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可达306.38mg/g和97.33mg/g,这说明菊芋叶片中的黄酮类和酚类物质属于极性中等偏大的活性成分。正丁醇层浸膏的绿原酸含量最高可达76.09mg/g,占6种酚酸总含量的55.70%。乙酸乙酯层浸膏中除绿原酸外的其他酚酸含量均为最高。4.菊芋叶片乙醇粗提物(减压回流法)具有广泛的抑菌谱,可以用于多种植物病害的防治。尤其对半知菌亚门的番茄灰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小麦纹枯菌和鞭毛菌亚门的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在供试浓度10g.L-1下,抑制率分别可达98.22%、89.77%、74.62%和87.85%。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以及正丁醇浸膏对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氯仿层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仅为0.875g.L-1;乙酸乙酯层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仅为0.300g.L-1;正丁醇层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仅为0.232g.L-1,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次之,ECs0值为0.839g.L-1。菊芋叶片浸膏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在有效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与商品化的杀菌剂多菌灵的防效相当,且差异不显着,安全无公害。因此开发菊芋叶片作为果蔬保鲜剂,对于菊芋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5.结合生物活性追踪试验,包括生长速率法和生物自显影法,筛选菊芋叶片中抑菌活性较好的正丁醇层中活性物质,通过柱层析(AB-8柱、聚酰胺柱、ODS柱、Toyopearl HW-40凝胶柱)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通过HPLC-ESI-MS、1H-NMR结合化学性质和标准品对照,鉴定了6种化合物为已知酚酸类物质,分别是绿原酸、咖啡酸和4种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同分异构体。6.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和1,5-二咖啡酰奎宁酸能有效的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MIC值分别可达108、60和4.2μgmL-1。总酚含量与各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EC50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咖啡酸的含量同各粗提物对小麦纹枯病菌的EC50值呈显着负相关性,咖啡酸和1,5-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同各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的EC50值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推测菊芋叶片中这些酚酸类抑菌物质可能单独、也可能协同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氯仿层萃取物和正丁醇层萃取物处理的辣椒疫霉病菌菌丝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一些变化:菌丝凹陷,局部断裂或者出现裂纹,生长点异常;菌丝体细胞壁显着增厚,出现质壁分离,氯仿层萃取物处理还能使菌丝细胞器大量降解。通过本文的研究将菊芋叶片提取物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不仅从废物利用的角度,大大提高了菊芋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而且开拓了植物源农药的新用途及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不同品种黄连中小蘖硷的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品种黄连中小蘖硷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黄连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降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连概述
    1.2 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
        1.2.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2.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2.3 抗氧化作用
        1.2.4 抗癌作用
        1.2.5 抗炎作用
        1.2.6 降血糖作用
        1.2.7 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1.2.8 降压作用
    1.3 黄连的化学成分
        1.3.1 生物碱
        1.3.2 酸性成分
        1.3.3 其它
    1.4 黄连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4.1 、色谱法
        1.4.2 光谱法
        1.4.3 DNA分子标记法
    1.5 黄连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1.5.1 黄连降糖有效成分研究
        1.5.2 黄连生物碱衍生物降糖活性研究
        1.5.3 黄连降糖机理研究
    1.6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
        1.6.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6.2 研究思路、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连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黄连浸膏和生物碱的制备
        2.3.2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
        2.3.3 非生物碱组分的制备
        2.3.4 柱层析色谱分离
        2.3.5 分离实验流程图
    2.4 HPLC分析
        2.4.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4.2 HPLC条件
        2.4.3 测定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黄连浸膏提取
        2.5.2 HSCCC分离
        2.5.3 柱层析分离结果
        2.5.4 结构鉴定
    2.6 HPLC分析结果
        2.6.1 系统适用性试验
        2.6.2 定性分析
        2.6.3 定量分析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连降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HepG2细胞降糖实验
        3.3.2 MTT实验
        3.3.3 动物降糖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各组分对HepG2细胞降糖活性
        3.4.2 各组分对HepG2细胞毒性效果
        3.4.3 组分对HepG2细胞协同降糖活性效果
        3.4.4 动物降糖实验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连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超氧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试验
        4.3.2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试验
        4.3.3 过氧化氢清除试验
        4.3.4 线粒体活性氧ROS的测定
        4.3.5 细胞ROS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超氧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结果
        4.4.2 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结果
        4.4.3 过氧化氢清除结果
        4.4.4 线粒体内ROS清除定结果
        4.4.5 细胞内ROS清除实验结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

(3)峨眉黄连生物学特性与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往研究的成果
        1.1.2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黄连考证
        1.3.1 本草学考证
        1.3.2 地方志考证
        1.3.3 异名考证
        1.3.4 性味与归经
        1.3.5 功能与主治
        1.3.6 用法用量
    1.4 黄连属简介
        1.4.1 黄连属的分类
        1.4.2 峨眉黄连
    1.5 黄连的药理研究
        1.5.1 小蘖碱
        1.5.2 黄连碱
        1.5.3 药根碱
        1.5.4 巴马汀
    1.6 小结
第2章 峨眉黄连种质资源调查
    2.1 峨眉黄连种质资源调查
        2.1.1 峨眉黄连的调查路线
        2.1.2 峨眉黄连样本点的选择
        2.1.3 峨眉黄连分布区的气候特点
        2.1.4 峨眉黄连分布区的地理环境
        2.1.5 峨眉黄连分布区的植被分布
        2.1.6 峨眉黄连分布区的植物群落
    2.2 小结
第3章 峨眉黄连的解剖学研究
    3.1 基源鉴定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性状鉴定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粉末鉴定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石蜡切片
        3.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花、叶临时装片
        3.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峨眉黄连的生活史特性与繁殖特性
    4.1 峨眉黄连的生活史特性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峨眉黄连的繁殖特性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峨眉黄连传粉学研究
    5.1 峨眉黄连传粉学的研究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
    5.2 小结
第6章 峨眉黄连中生物碱类化学组分的含量测定
    6.1 峨眉黄连中黄连素的含量测定
        6.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2 色谱条件
    6.2 实验方法
        6.2.1 药材含水量测定
        6.2.2 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3 实验结果
        6.3.1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6.3.2 峨眉黄连不同部位中盐酸小檗碱与巴马汀含量测定
    6.4 小结
第7章 峨眉黄连中内源性植物激素的含量测定
    7.1 峨眉黄连中内源性植物激素的含量测定
        7.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1.2 色谱条件
    7.2 实验方法
        7.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3 实验结果
        7.3.1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7.3.2 峨眉黄连中内源性植物激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药效学及谱效关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立项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1. 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2. 谱效关系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三、研究的意义及前景
第一部分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化学指纹图谱的建立
        一、葛根指纹图谱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和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试验
        2.3.2 重复性试验
        2.3.3 稳定性试验
        2.4 葛根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药材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
        2.4.4 不同来源葛根药材相似度评价
        2.5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二 黄芩指纹图谱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试验
        2.3.2 重复性试验
        2.3.3 稳定性试验
        2.4 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黄芩药材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
        2.4.4 不同来源黄芩药材相似度评价
        2.5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26]
        三 黄连指纹图谱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试验
        2.3.2 重复性试验
        2.3.3 稳定性试验
        2.4 黄连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黄连药材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
        2.4.4 不同来源黄连药材相似度评价
        2.5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四 炙甘草指纹图谱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试验
        2.3.2 重复性试验
        2.3.3 稳定性试验
        2.4 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炙甘草药材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
        2.4.4 不同来源黄连药材相似度评价
        2.5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五 葛根-黄芩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黄芩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黄芩药对相似度评价
        六 葛根-黄连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黄连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黄连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黄连药对相似度评价
        七 葛根-炙甘草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炙甘草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炙甘草药对相似度评价
        八 黄芩-炙甘草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黄芩-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黄芩-炙甘草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黄芩-炙甘草药对相似度评价
        九 黄连-炙甘草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黄连-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黄连-炙甘草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黄连-炙甘草药对相似度评价
        十 黄连-黄芩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黄连-黄芩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黄连-黄芩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黄连-黄芩药对相似度评价
        十一 葛根-黄芩-炙甘草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黄芩-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黄芩-炙甘草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黄芩-炙甘草药对相似度评价
        十二 葛根-黄连-炙甘草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黄连-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黄连-炙甘草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黄连-炙甘草药对相似度评价
        十三 葛根-黄芩-黄连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黄芩-黄连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黄芩-黄连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黄芩-黄连药对相似度评价
        十四 黄芩-黄连-炙甘草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黄芩-黄连-炙甘草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黄芩-黄连-炙甘草药对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黄芩-黄连-炙甘草药对相似度评价
        十五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质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实验
        2.3.2 重复性实验
        2.3.3 稳定性实验
        2.4 葛根芩连汤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12批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
        2.4.2 共有峰的标定
        2.4.3 主要共有峰的指认与归属
        2.4.4 不同来源葛根芩连汤相似度评价
        十六 结论与讨论
        1 色谱和质谱条件优化
        2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的选择
        3 葛根芩连汤UPLC-MS/MS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二章 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制备
        2.3 灌胃液的配制与给药方法
        2.3.1 灌胃液的配制
        2.3.2 给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标准
        2.4.2 大鼠结肠长度及结肠指数的测定
        2.4.3 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标准
        2.4.4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4.4.1 组织取材及固定
        2.4.4.2 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
        2.4.4.3 石蜡切片HE染色
        2.4.5 ELISA法对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免疫生化指标的检测
        2.4.5.1 血清及结肠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2.4.5.2 实验步骤
        2.4.5.3 样品实际浓度的计算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与否的判定
        3.2 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结肠长度及结肠指数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3.6 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免疫生化指标的检测
        3.6.1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白介素-4(IL-4)的检测
        3.6.2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白介素-10 (IL-10)的检测
        3.6.3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
        3.6.4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的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中医辩证分析
        4.2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指标的选择
        4.2.1 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选择
        4.2.2 促炎细胞因子IFN-γ的选择
        4.2.3 抗炎细胞因子IL-4的选择
        4.2.4 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选择
        4.3 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
    第三章 谱效关系研究
        一、葛根芩连汤全方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制备
        2.3 灌胃液的配制与给药方法
        2.3.1 灌胃液的配制
        2.3.2 给药方法
        2.4 血清及结肠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2.5 ELISA法对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免疫生化指标的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白介素-4(IL-4)的检测结果
        3.2 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
        二、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研究
        三、葛根芩连汤谱效关系初步研究
        1 主成分分析法
        2 灰色关联度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成果
        1.1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研究
        1.2 葛根芩连汤药效学研究
        1.3 谱效关系研究
    2 创新点总结
        2.1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研究
        2.2 葛根芩连汤药效学研究
        2.3 谱效关系研究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研究
        3.2 葛根芩连汤药效学研究
        3.3 谱效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附图
附录四 致谢
附录五 个人简介

(5)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山银花枝叶兽用质量标准研究
    1 山银花枝叶标准起草背景研究
        1.1 药典来源追溯
        1.2 本草来源追溯
        1.3 生境及主产地
        1.4 目前使用情况
        1.5 山银花枝叶采收加工
        1.6 山银花副产物成分研究
    2 试剂、仪器与药材
        2.1 主要仪器
        2.2 试剂
        2.3 药材
    3 方法与结果
        3.1 来源与性状
        3.2 鉴别
        3.3 一般杂质检查
        3.4 种成分含量测定
        3.5 HPLC方法学考察
    4 山银花枝叶兽药质量标准
第二章 黄连须兽用质量标准研究
    1 黄连须标准起草背景研究
        1.1 来源追溯
        1.2 生境及主产地
        1.3 目前使用情况
        1.4 黄连须采收加工
        1.5 黄连须成分研究报道
    2 试剂、仪器与药材
        2.1 主要仪器
        2.2 试剂
        2.3 药材
    3 方法与结果
        3.1 来源与性状
        3.2 鉴别
        3.3 一般杂质检查
        3.4 含量测定
        3.5 HPLC方法学考察
    4 黄连须的兽药典质量标准
第三章 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鉴别与归属使用探讨
    1 试剂、仪器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生物学性状比较
        2.2 电镜观察
        2.3 四种成分的HPLC-DAD/ElSD成分测定
        2.4 质谱法验证
    3 讨论
第四章 山银花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1 试剂、仪器与药材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3 结果分析
        3.1 线性范围考察
        3.2 精密度实验
        3.3 稳定性试验
        3.4 重复性试验
        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6 样品测定
    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附录二 发表的文章

(6)野生与种植黄连总生物碱总蛋白的检测及其盐酸小檗碱的生源代谢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前言
第一章 野生与种植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检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仪器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UV法
        2.5 HPLC法
        2.6 样品生物碱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UV测定结果
        3.2 HPLC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测定方法的确定
        4.2 野生与种植黄连药用部位含量差异分析
        4.3 黄连不同部位含量差异分析
第二章 野生与种植黄连中蛋白质的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优选黄连不同部位植物总蛋白的提取方法
        2.3 野生与种植黄连不同部位蛋白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三种提取方法所得蛋白质SDS-PAGE垂直电泳
        3.2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三种提取方法的蛋白质含量
        3.4 五种蛋白Tris-HCl法样品溶液的SDS-PAGE图谱
        3.5 考马斯亮蓝法分析五种蛋白样品中总蛋白含量
    4 讨论
        4.1 蛋白提取及测定方法的确定
        4.2 野生与种植黄连药用部位(根茎)含量差异分析
        4.3 黄连不同部位含量差异分析
第三章 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生源代谢酶的初探
    1 仪器试药及试液配制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盐酸小檗碱代谢酶活性评价
        2.2 盐酸小檗碱生源代谢酶初探
    3 讨论
        3.1 盐酸小檗碱代谢酶活性评价
        3.2 盐酸小檗碱生源代谢酶初探
第四章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8)黄连药用价值和栽培生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1.1 化学成分
    1.2 药用价值
2 黄连的解剖和栽培生理
    2.1 根系结构
    2.2 黄连种子萌发特性
    2.3 光照对黄连生长的影响
    2.4 温度对黄连生长的影响
    2.5 水分对黄连生长的影响
    2.6 矿质营养对黄连生长的营养
    2.7 产地和品种等因素对黄连药材质量的影响
3 黄连栽培学研究展望

(9)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评价及8-十六烷基小檗碱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黄连的研究概况
        1.1.1 化学成分
        1.1.2 药理作用
        1.1.3 临床应用
        1.1.4 安全性研究
    1.2 小檗碱的研究概况
        1.2.1 药理作用
        1.2.2 临床应用
        1.2.3 药动学研究
        1.2.4 安全性研究
    1.3 黄连碱的研究概况
        1.3.1 药理作用
        1.3.2 药动学研究
        1.3.3 安全性研究
    1.4 巴马汀的研究概况
        1.4.1 药理作用
        1.4.2 临床应用
        1.4.3 药动学研究
        1.4.4 安全性研究
    1.5 表小檗碱的研究概况
        1.5.1 药理作用
        1.5.2 药动学研究
    1.6 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研究概况
        1.6.1 药理作用
        1.6.2 安全性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立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2.1.1 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评价
        2.1.2 8-十六烷基小檗碱分析方法的研究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创新点
第3章 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评价
    3.1 前言
    3.2 黄连生物碱的细胞毒性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黄连生物碱的急性毒性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黄连生物碱的亚慢性毒性
        3.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分析方法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1 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
        4.3.2 UV和荧光测定8-BBR-C16灵敏度的比较
        4.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总结
    5.1 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评价
    5.2 8-十六烷基小檗碱分析方法的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菊芋叶片化学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概况
        1.1.1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2 植物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1.1.3 杀菌剂生物测定技术研究进展
        1.1.4 植物中抑菌活性成分
        1.1.5 植物源杀菌剂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1.1.6 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研究
        1.1.7 植物源杀菌活性物质构效关系研究
    1.2 菊科向日葵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1.3 菊芋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菊芋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菊芋叶片中总酚含量测定
        2.1.5 菊芋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2.1.6 菊芋叶片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2.1.7 菊芋叶片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2.1.8 菊芋叶片中氨基酸分析
        2.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菊芋叶片中总酚含量分析条件的建立
        2.2.2 菊芋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2.2.3 菊芋叶片中总糖含量测定
        2.2.4 菊芋叶片中总蛋白含量测定
        2.2.5 菊芋叶片中游离和水解氨基酸成分分析
        2.2.6 不同菊芋品种及不同生长期各种成分含量比较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菊芋叶片中主要酚类物质的LC-MS和HPLC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酚类提取液的制备
        3.1.5 酚类物质的液质联用(LC-MS)分析
        3.1.6 紫外扫描图谱(UV)和紫外检测波长的确定
        3.1.7 菊芋叶片中主要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菊芋叶片中主要酚类物质的LC-MS分析
        3.2.2 菊芋叶片中主要酚酸类物质的HPLC研究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菊芋叶片粗提物抑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4 供试菌种
        4.1.5 菊芋叶片提取物制备方法
        4.1.6 抑菌活性试验
        4.1.7 提取溶剂及方法的选择
        4.1.8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菊芋叶片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4.2.2 菊芋叶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试验
        4.2.3 菊芋叶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试验
        4.2.4 粗提物及各萃取层浸膏的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抑菌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1.4 菊芋叶片抑菌活性物质分离与纯化
        5.1.5 菊芋叶片抑菌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菊芋叶片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路线
        5.2.2 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菊芋叶片活性物质抑菌作用及初步机理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6.1.2 生物活性测定
        6.1.3 菊芋叶片活性物质抑制辣椒疫霉病菌的初步机理研究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6.2.2 各类物质与抑菌效果相关性分析
        6.2.3 菊芋叶片活性物质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6.2.4 菊芋叶片活性物质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展望
创新点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拟)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不同品种黄连中小蘖硷的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品种黄连中小蘖硷的含量测定[J]. 重庆市药品检验所. 中草药通讯, 1976(03)
  • [2]黄连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降糖活性研究[D]. 陈红英. 西南大学, 2012(11)
  • [3]峨眉黄连生物学特性与生药学研究[D]. 代春初.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4]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药效学及谱效关系初步研究[D]. 王钰乐. 贵阳中医学院, 2017(02)
  • [5]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D]. 吴飞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野生与种植黄连总生物碱总蛋白的检测及其盐酸小檗碱的生源代谢酶初探[D]. 曾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验方二白汤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J]. 彭小玉,邓焕彩,徐剑平,郑萍.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5(03)
  • [8]黄连药用价值和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 胡露洁,杨朝东.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21)
  • [9]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评价及8-十六烷基小檗碱分析方法的研究[D]. 易骏. 西南大学, 2013(12)
  • [10]菊芋叶片化学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成分研究[D]. 谌馥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不同品种黄连中分蘖碱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