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备课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备课

一、试谈阅读教学的整体备课(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璐[1](2020)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价值透视与实践探索》文中提出“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具有“一问抵多问”的艺术效果。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课堂上的碎片化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完整,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主问题”还存在着设计不当、系统阙如等诸多问题,关于“主问题”的教学研究也几乎都从阅读教学整体出发,鲜有从一种文体入手进行具体研究的,关于现当代散文的更是少之又少。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阶段,是培养其思维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关键时期,且初中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而“主问题”教学可以满足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初中阶段学生也有足够的能力适应现当代散文的“主问题”教学课堂,在初中学段进行散文“主问题”教学最为适宜。现当代散文具有情感真实、语言凝练、结构灵活等文体特征,给“主问题”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其语言的凝练性使得散文中存在很多关键性的词句,给“主问题”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其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使得“主问题”设计更便于抓住教学重点。由此可见,以散文为依托进行“主问题”设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将“主问题”设计与初中现当代散文相结合,尝试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挖掘实用价值,并立足散文文体特征,进行“主问题”设计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主问题”与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对“主问题”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等做出概述,为后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并从语文课标、学生学情和散文文体特点三个角度出发,论述其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能性。第二章是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价值透视。主要论述“主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三章是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初中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原因。第四章是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实践探索。主要阐述了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并对不同类型散文进行“主问题”设计研究。

程明喜[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曲平[3](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王乐[4](2020)在《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研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语文教材由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组成。助学系统作为四大系统之一,它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教师而言,助学系统在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它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助学系统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使用统一部编本教材,作为全新版本的教材,其助学系统与以往其他版本教材的助学系统相比,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明确了语文“工具性”方面的要求,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人们着重关注的是知识系统,对助学系统的关注较少,且大多是对初、高中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进行研究。首先在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下构建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分析框架,其次以助学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成都市龙泉驿区小学中段师生对助学系统的使用情况,从助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使用建议。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导论部分主要叙述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对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寻找本研究的突破口,并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是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相关概述,阐述了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内涵,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Discovery Learning)、“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以及先行组织者策略(Advanced Organizers),然后阐述了助学系统的价值作用,最后提出了助学系统在使用时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是详细分析了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编写体例和编写特点,将助学系统分为提示类、图像类、注释类和资料类四种,并结合教材上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由此总结出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五大编写特点。第三部分剖析了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现状,主要选取了成都市龙泉驿区小学中段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师生对助学系统的了解情况、重视程度、功能认知、使用频率、使用方式,使用效果以及使用评价六个维度来分析,剖析出他们在使用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时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忽视了单元导语的目标导向功能,对于插图和学习提示的使用效率低下,对于旁批的使用方式创新不足,没有充分挖掘资料“助学”的价值等。学生较少利用学习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资料类的助学系统的使用也没有进行延伸阅读等。第四部分是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建议。本部分针对调查中的突出问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中段学生的学段特点为前提,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提出了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建议。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单元导语来制定教学目标,结合插图设计教学环节,还可以借助资料进行教学迁移等。学生可以利用学习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结合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等,以此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作用。

孙世梅[5](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杨博翔[6](2019)在《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小学古诗词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受到知识本位、教育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小学古诗词教学基本上变成灌输式的知识掌握、条分缕析的内容讲解的活动,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过程性、非线性的感悟自得,更缺乏对古诗词本身的尊重。不论是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来看,探索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途径是值得探索的课题。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学生、教师以及古诗词文本三方面出发探讨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古诗词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在案例分析以及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其一,在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家与社会层面对古诗词的关注以及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状况,文献综述主要从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文学科教学相关研究和小学古诗词教学相关研究两方面进行。其二,概说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理论,并系统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关系。其三,探讨了引入言语行为理论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价值。其四,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归因分析。其五,行动研究的具体阐述。其六,综合以上论述,提出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其七,研究的发现与不足。论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切入点,将小学古诗词教学视为教师、古诗词文本、学生三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分析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崇尚知识本位,言语表达缺失的现象与问题,并在课堂观察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归因分析。基于理论探讨,笔者还选取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咏柳》一诗实施行动研究,即将常规的《咏柳》教学与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咏柳》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炼出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吴梦泉[7](2020)在《人教版新必修教科书的编写变化与运用思考 ——兼与人教版实验必修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内容比较》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编者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制的教学用书,它是高中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资源,其编写与修订一直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历史教育类学生以及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正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六个省份高一年级试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新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变化与运用思考,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历史教材理论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件,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中外历史纲要》课程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进行较为深入地梳理。运用比较研究知识,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变化进行多角度论述;并联系前面所呈现的理论简要推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编写出现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之后,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变化简要探讨其编写存在的不足;根据高一师生《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海南省部分高一历史教师的教学心得,发现《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四个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笔者从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的使用、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在具体运用时的几点浅显思考,以求能够完善《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在编写方面的某些不适之处和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

余柏青[8](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陆勤超[9](2017)在《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研修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成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教育的核心任务,其中在职教师研修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教师研修课程在满足教师的实践需求、顺应教师学习特点、提升教师研修实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开展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研修课程研究有助于创新教师研修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围绕问题开展研究。以S市中小学(幼儿园)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为个案研究对象,对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研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课程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从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入手分析了教师专业素养,确立了由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实践反思能力构成的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其中,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与教学策略知识;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以及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实践反思能力主要包括行动后反思力与行动中反思力。从自我指导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生活情境理论和嬗变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提出教师研修课程应当关注教师主动学习,应当以问题情境为中心,应当关注教师合作与反思。从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理论和课程共同体理论探讨了教师研修课程的开发机制与模式问题。其次,通过对S市H区420名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从实然的角度考察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及其对教师研修课程的期望与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教师学科知识基础并不坚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技能较为薄弱,教师反思缺乏对教学实践情境的关照;实践反思能力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有明显作用;教师对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求很强烈;教师研修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不足。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教师研修课程要进一步关注教师专业素养,关注成人学习需求与特点,并用研修一体的方式开发与实施课程。再次,基于理论探讨和现状调查,本研究以S市中小学(幼儿园)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研修课程的目标,并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师研修课程内容体系;探索以成人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和顺应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需求和学习特点,以研修一体为特点的教师研修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法,形成"现象思考、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反思"四个紧密关联、层层深入的学习环节构成的研修方式,形成指向教师改进的多元学习评价方式。并从组织体系、制度保障、质量控制三方面探讨了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指出要推进课程开发的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基于实践和过程的课程审议制度和课程效果评价制度以及课程支持系统,同时加强课程开发的质量控制。最后,通过研究,开发了一批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研修课程,形成了以研修一体为特点的研修课程开发方式,建立了较为有效的课程保障机制,所开发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需求。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五条建议:(1)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素养结构;(2)须聚焦教学实践问题和教师需求;(3)应将"研修一体"作为教师研修课程的实施路径;(4)教师研修课程须采取多元评价方式;(5)应建立并健全教师研修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董晓颖[10](2020)在《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用类文本教学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体验。笔者是一名“农村硕师服务计划”研究生,在支教期间观察到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实用类文本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思考应用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活动,但是,如何合理的在实用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应用好新媒体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论文首先对新媒体在高中实用文本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影响,探究其中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借鉴策略。本文前有引言与文献综述,后有结语,正文内容分四部分。引言部分介绍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活动研究开展的意义和背景。第一部分:详细阐述相关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并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分析,提炼出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二部分: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运用的实际状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应对策略,从更新教学理念、创建新媒体阅读环境、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用文读写能力等五个方面,试图解决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的问题。第四部分:选取“动物游戏之谜”的案例分析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新媒体带来的优势以及可以改善的地方。最后总结全文内容,并提出未来的展望。

二、试谈阅读教学的整体备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阅读教学的整体备课(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价值透视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满足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诉求
        2.解决初中散文教学提问困境
    (二)文献综述
        1.“主问题”的研究概述
        2.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研究概述
        3.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研究概述
    (三)创新点
        1.立足于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进行“主问题”设计探索
        2.深入分析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价值
        3.将初中现当代散文细化分类探索最优“主问题”设计
        4.针对初中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进行“主问题”设计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4.访谈法
一、“主问题”与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
    (一)“主问题”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2.特征
        (1)整体性
        (2)牵引性
        (3)支撑性
        (4)生成性
    (二)“主问题”的理论基础
        1.整体论
        2.问题教学
        3.导学思想
    (三)运用“主问题”进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可能性
        1.满足语文新课标的需要
        2.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思维活跃
        (2)主体意识增强
        3.符合现当代散文文体特点
        (1)情感真实、极具个性化
        (2)形式多样、结构灵活
        (3)语言凝练含蓄、富有美感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价值透视
    (一)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对课堂教学的价值
        1.去碎片问题,使散文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2.去文体混淆,使散文教学特征更加鲜明
        3.去散乱课堂,使散文教学过程更加系统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1.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1)问题意识
        (2)整体性思维
        2.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能力
        3.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三)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对教师发展的价值
        1.改变教师课堂提问习惯
        2.提升教师钻研创造能力
        3.锻炼教师课堂调控能力
三、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及结果分析
        1.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1)问卷调查的对象、目的
        (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访谈及结果分析
        (1)访谈对象、目的
        (2)访谈结果分析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散文“主问题”设计不当
        (1)忽视散文文体特征
        (2)忽视作者主体意识
        (3)脱离散文教学目标
        (4)问题难易程度不当
        2.散文课堂问题系统阙如
        (1)问题之间缺少主次关系
        (2)问题之间缺少逻辑联系
        3.散文“主问题”设计主体单一
        (1)缺少学生主体参与
        (2)缺少课堂问题生成
        4.散文“主问题”设计形式单调
    (三)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少“主问题”意识
        2.教师忽视对散文特征的把握
        3.教师整体把握文本能力不足
        4.教师生本观念淡薄
        5.教师缺乏创新、联想能力
四、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原则
        1.着眼学生情感体验原则
        2.关注学生审美感受原则
        3.紧扣散文类别特点原则
        4.聚焦散文教学目标原则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1.以点窥篇: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1)从散文标题切入
        (2)从散文关键词句切入
        (3)从品味语言美感切入
        (4)从作者主体情感切入
        2.主次鲜明:形成以“主问题”为核心的问题系统
        (1)“主问题”引领,“子问题”辅助
        (2)“子问题”铺垫,“主问题”收尾
        3.师生共进:把握“主问题”设计的预设和生成
        (1)预设主体多元化
        (2)课堂问题生成化
        4.拓展延伸:探索散文群文阅读的“主问题”设计
        (1)同一主题情感比较中生成“主问题”
        (2)同一表现手法比较中生成“主问题”
    (三)初中现当代不同类型散文“主问题”设计研究
        1.记叙性散文的“主问题”设计研究
        (1)侧重记事的散文——基于发展线索或叙事片段设计“主问题”
        (2)侧重记人的散文——基于主要人物设计“主问题”
        2.抒情性散文的“主问题”设计研究
        (1)托物言志式散文——基于具体物象设计“主问题”
        (2)写景抒情式散文——基于景物特征设计“主问题”
        3.哲理性散文的“主问题”设计研究
        (1)直击作者核心思想设计“主问题”
        (2)把握文章论述结构设计“主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4.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1.创造性
        2.研究性
        3.智慧性
        4.生成性
        5.民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内容
        3.研究工具
    (二)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4)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研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相关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价值与作用
    (四)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原则
二、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编排体例与特点
    (一)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编排体例
    (二)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编写特点
三、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
四、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建议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二、研究背景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级教师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价值
        (四)教育价值取向
        (五)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整理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一)Y教师:业精于勤
        (二)S教师:钻之弥坚
        (三)X教师:独辟蹊径
        (四)L教师:行稳致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的立场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二、秉持“双基”为基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二)“放电影”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后记

(6)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古诗词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1.2 语文课改历程中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比较模糊、笼统
        1.1.3 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存在知识本位、义理串讲现象
        1.1.4 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
        1.2.1 引起小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视
        1.2.2 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1.2.3 探索借助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路径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诗教”传统
        1.3.2 有助于推动小学古诗词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语用本位”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1.5.2 小学古诗词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2 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古诗词教学
    2.1 言语行为理论概观
    2.2 言语行为的概念界定及其阐释
        2.2.1 言语的概念界定
        2.2.2 言语与语言的概念辨析
        2.2.3 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2.3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言语行为分析
        2.3.1 教师教古诗词的言语行为分析
        2.3.2 学生学古诗词的言语行为分析
        2.3.3 古诗词文本的言语行为分析
    2.4 小学古诗词教学言语行为分析的基本价值
        2.4.1 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把握古诗词教学的规律
        2.4.2 有助于小学生自主习得“雅言雅心”的诗性品格
        2.4.3 有助于古诗词文本解读从“知识本位”转向“积极语用”
3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案例研究
    3.1 现状案例选择的依据
    3.2 《泊船瓜洲》案例分析
        3.2.1 《泊船瓜洲》案例背景
        3.2.2 《泊船瓜洲》案例描述
        3.2.3 学生言语行为缺位的《泊船瓜洲》案例分析
    3.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案例分析
        3.3.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案例背景
        3.3.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案例描述
        3.3.3 古诗词文本言语行为缺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案例分析
    3.4 《登鹳雀楼》案例分析
        3.4.1 《登鹳雀楼》案例背景
        3.4.2 《登鹳雀楼》案例描述
        3.4.3 教师言语行为缺位的《登鹳雀楼》案例分析
    3.5 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3.5.1 忽视古诗词文本解读,照搬教参或网络资源
        3.5.2 以诗句串讲为主,缺乏言语实践
        3.5.3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浅层化
    3.6 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学情意识和文本研读意识
        3.6.2 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传统知识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
        3.6.3 小学古诗词教学评价公式化
4 基于言语行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研究方法的运用
    4.3 二年级《咏柳》一课两教
        4.3.1 《咏柳》常规教学实践
        4.3.2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咏柳》教学实践
    4.4 案例的评析与教学效果
        4.4.1 研究者的反思
        4.4.2 学生的感受与分析
        4.4.3 听课教师的评价与分析
5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5.1 基于学生学古诗词的言语行为分析确定雅言雅心的三级目标
        5.1.1 知识与能力:培养小学生还原古诗词真实图景的意识与能力
        5.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触发小学生对古诗词文本的自我感悟
        5.1.3 过程与方法:培养小学生典雅语言言说的能力
    5.2 基于教师教古诗词的言语行为分析进行诗意言说的三重教学
        5.2.1 初读有声,明其言,把握物象
        5.2.2 再读有情,意义清,体悟情象
        5.2.3 三读有形,创表达,感悟心象
    5.3 基于古诗词文本的言语行为分析实施指向言语表达的三维评价
        5.3.1 基于古诗词文本话语行为的评价:音形义
        5.3.2 基于古诗词文本话语施事行为的评价:明意象
        5.3.3 基于古诗词文本话语施效行为的评价:补空白
6 研究发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人教版新必修教科书的编写变化与运用思考 ——兼与人教版实验必修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内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中外历史纲要》课程设置及其教科书的编写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结构
        二、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中外历史纲要》的课程设置
        一、《中外历史纲要》的课程性质
        二、《中外历史纲要》的课程基本理念
    第三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体裁及体例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和评价标准
        三、《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结构
第二章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编写变化与分析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科书编写内容的变化
        一、编写体例和课程目标的变化
        二、内容要求的变化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的变化
    第二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编写的变化
        一、教科书外部结构的编写变化
        二、教科书内部结构的编写变化
    第三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出现变化的原因
        一、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
        三、新时代新的要求
        四、学生学情的转变
        五、学术研究的进步
        六、新课程改革的体现
第三章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编写和运用的不足及相应思考
    第一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编写的不足
        一、内容过多,教学进度可能受影响
        二、语言精炼,教学难度上升
        三、史料增多却注释少,教学效果难以最佳
    第二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实际运用存在的不足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内容与课时不匹配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重难点难把握
        三、《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教学难以体现趣味性
        四、《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史料难以理解
    第三节 对《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科书的相关思考
        一、教科书编写方面
        二、教科书使用方面
        三、教师培养方面
        四、学生学习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研修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二) 在职教师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 教师研修课程有待进一步改进与优化
    二、研究综述
        (一) 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二) 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研究
        (三)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师研修课程研究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问题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过程
    四、论文思路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
        (一) 理智取向
        (二) 实践反思取向
        (三) 生态取向
    二、成人学习理论
        (一) 自我指导学习理论
        (二) 成人学习生活情境理论
        (三) 成人嬗变学习理论
    三、课程开发理论
        (一)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
        (二) 课程开发共同体
    四、研究分析框架的确立
第二章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师研修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设计与过程
        (一) 问卷设计
        (二) 问卷试测
        (三) 问卷发放与收集
        (四) 问卷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 教师专业素养总体水平
        (二) 教师教学技能的强项与弱势
        (三) 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强项与弱势
        (四) 教师对在职教师研修课程的期望
    三、调查结论
        (一) 学科知识基础不够坚固
        (二)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技能较为薄弱
        (三) 教师反思缺乏对教学实践情境的关照
        (四) 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求很强烈
        (五) 实践反思能力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有明显作用
        (六) 教师研修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不足
    四、基于调查的思考
        (一) 在职教师研修课程要强化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
        (二) 教师研修课程开发要关注成人学习需求与特点
        (三) 用研修一体的方式开发与实施课程
第三章 教师研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一) 学科教学知识
        (二) 教学技能
        (三) 实践反思能力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 解析课程目标
        (二) 反映教师专业素养的课程目标
    三、教师研修课程目标的构成
        (一) 教师研修课程的总体目标
        (二) 单门学科的教师研修课程目标
        (三) 单门主题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教师研修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二) 教师研修课程的结构
        (三) 教师研修课程内容体系的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研修课程实施和评价
    一、教师研修课程的实施
        (一) 现象思考创设情境并激发兴趣
        (二) 以微报告提升理论学习的成效
        (三) 案例分析关注理论方法的应用
        (四) 实践反思促进学习内化和素养形成
    二、教师研修课程的评价
        (一) 教师研修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指向教师改进
        (二) 指向教师改进的教师研修课程评价的设计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研修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教师研修课程保障机制的作用和关键要素
        (一) 教师研修课程保障机制的重要性
        (二) 教师研修课程保障机制的关键要素
    二、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组织体系
        (一) 以多层次、跨领域的立体合作为特点的课程开发团队
        (二) 以教研员为核心构筑课程开发共同体
    三、研修课程的制度保障
        (一) 基于层级和聚焦过程的课程审议制度
        (二) 聚焦教师专业素养的课程效果评价制度
        (三) 课程开发支持系统的初步建立
    四、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质量控制
        (一) 以案例培训推进课程开发难题的解决
        (二) 跨领域合作分享课程开发经验
        (三) 点对点专家指导破解个性化问题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 开发了一批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研修课程
        (二) 形成了以研修一体为特点的研修课程开发方式
        (三) 建立了较为有效的课程保障机制
        (四) 所开发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需求
    二、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相关建议
        (一) 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二) 须聚焦教学实践问题和教师需求
        (三) 应将"研修一体"作为教师研修课程的实施路径
        (四) 教师研修课程须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五) 应建立并健全教师研修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
        二、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
    第二节 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目标
        一、强化实用类文体意识
        二、具备实用文阅读和思考能力
        三、增强实用文表达交流能力
        四、丰富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
    第三节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创建高效阅读课堂
        二、规范师生教学活动
        三、提高学生实训能力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三、大语文观
第二章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第一节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
        一、问卷说明
        二、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教师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中使用新媒体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影响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成效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媒介素养滞后
        二、教师技术掌握不到位
        三、教师运用方法不当
        四、新媒体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第三章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更新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理念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运用新媒体
        二、巧用新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充分考虑学情,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节 创建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环境
        一、走向多元化实用文阅读模式
        二、根据需求筛选实用阅读资源
    第三节 拓展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资源
        一、建立完善的教师备课资源
        二、建立丰富的学生阅读资源
    第四节 丰富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手段
        一、移动教育教学手段
        二、线上线下教学手段
        三、人机互动教学手段
    第五节 提高学生实用类文本读写能力
        一、提升学生筛选、整合、识别信息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实用文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提高学生实用文写作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精神
第四章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案例、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教学案例呈现—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
        一、教学基本情况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第二节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总结
        二、教学反思
    第三节 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本末倒置滥用新媒体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试谈阅读教学的整体备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价值透视与实践探索[D]. 黄佳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统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使用研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D]. 王乐. 西南大学, 2020(01)
  •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6]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研究[D]. 杨博翔. 宁波大学, 2019(06)
  • [7]人教版新必修教科书的编写变化与运用思考 ——兼与人教版实验必修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内容比较[D]. 吴梦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指向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研修课程研究[D]. 陆勤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新媒体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董晓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备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