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偏磷酸钠及其在锡石浮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阳,童雄,谢贤,张文杰,陈禹蒙,宋强,华中宝[1](2021)在《锡石选别中的影响因素和工艺药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锡是我国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金属资源。目前,随着优质锡资源的枯竭,难选锡资源的高效回收仍是选矿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锡石选别中的影响因素、选矿设备、选别工艺和用药机理的研究进展。基于锡石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当前锡石回收的难点,总结归纳了矿物粒度不均、伴生组分复杂、金属离子影响、高泥干扰等选矿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对锡石回收的影响机制。据此,分析了现有的选锡设备、选别工艺、浮选药剂对复杂锡矿资源回收的技术局限。提出了联合工艺及组合药剂是实现锡矿资源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手段,协同互补理论的精细化研究也是未来开发新设备、新工艺和新药剂的核心思想。
罗红莹,张英,蔡教忠,陆宽伟,杨虎[2](2021)在《硝酸铅对水杨羟肟酸浮选锡石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杨羟肟酸是锡石浮选的常用药剂之一,能与碱土金属离子形成稳定性较小的螯合物。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硝酸铅的添加对水杨羟肟酸浮选锡石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铅和水杨羟肟酸预先混合再添加得到的浮选指标比顺序添加得到的浮选指标更好,且在pH值为7,硝酸铅和水杨羟肟酸的质量比为1:2.5,用量在700 g/t时,粗精矿锡石品位为3.13%,回收率为64.02%,该回收率比同等药剂用量条件下,硝酸铅和水杨羟肟酸按顺序添加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硝酸铅和水杨羟肟酸预先混合反应产生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在浮选时表现出更强的捕收能力和选择性,从而提高了浮选指标。
姚伟[3](2020)在《基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钨储量丰富,钨金属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白钨矿是主要的可开采利用的含钨矿物之一,浮选法是最常用的富集白钨矿的方法。但由于白钨矿性碎,易过磨,且在铸铁球磨矿过程中,白钨矿矿物表面和矿浆不可避免地被铁介质所污染;加之白钨矿、方解石、萤石常致密共生且可浮性相近,单用水玻璃作抑制剂往往难以达到高效浮选分离的目的。因此,白钨矿与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仍是选矿难题之一。在工业应用中,白钨矿的浮选回收率较低,仅60-85%,这严重制约着白钨矿的高效、综合利用。基于此,本研究从提高含钙矿物自身可浮性以及水玻璃的选择性抑制效果方面入手,通过磨矿介质以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白钨矿与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磨矿介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白钨矿、方解石、萤石三种含钙矿物四个不同粒级的可浮性大小顺序为:+38-75μm>+75-106μm>+15-38μm>-15μm。细粒级(-15μm)与粗粒级(+38-75μm,+75-106μm,+15-38μm)相混合时,细粒级会严重恶化浮选矿浆环境,降低浮选回收率。而将粗细粒级单独浮选,增大细粒级浮选时捕收剂浓度可显着提高其浮选回收率。当采用铸铁球磨矿,表面动电位测试、SEM-EDS以及XPS分析表明矿物表面粘附的单质铁(Fe)、氧化亚铁(Fe O)以及羟基氧化铁(Fe OOH)阻碍了捕收剂油酸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因而铸铁球磨含钙矿物的浮选回收率低于陶瓷球磨。此外,溶氧量测试(DO)以及ICP-AES分析表明铸铁球磨矿后,矿浆中存在铁离子,且矿浆溶氧量降低,钙离子浓度升高。(2)金属离子助抑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水玻璃对白钨矿、方解石、萤石浮选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萤石>方解石>白钨矿。表面动电位测试、红外光谱以及XPS分析表明水玻璃通过与含钙矿物表面的活性位点Ca2+离子结合,生成硅酸钙,阻碍油酸钠在其表面的吸附,进而抑制含钙矿物的浮选。当Pb2+与水玻璃混合后,Pb-水玻璃体系中有固相生成。XRD以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固相为硅酸铅玻璃相的混合物。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Pb-水玻璃体系中的固相对白钨矿、方解石、萤石三种含钙矿物的浮选无影响,而Pb-水玻璃体系中的液相能强化水玻璃对方解石和萤石浮选的抑制作用,对白钨矿的浮选有轻微活化作用。当Zn2+与水玻璃混合后,Zn-水玻璃体系中无固相生成。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Zn-水玻璃对白钨矿浮选影响较小,对方解石浮选的抑制作用较强,对萤石浮选的抑制则相对较弱。而采用水玻璃+Zn-水玻璃的组合抑制剂可实现对方解石、萤石的高效抑制,对白钨矿的浮选影响较小。表面动电位测试表明,采用Pb-水玻璃中液相或水玻璃+Zn-水玻璃作抑制剂,抑制剂中的荷负电组分能显着吸附在方解石和萤石表面,进而阻止捕收剂油酸钠的吸附;而在白钨矿表面抑制剂中的荷负电组分则吸附较少,油酸钠仍能吸附在白钨矿表面。浮选溶液化学以及XPS分析表明:Pb-水玻璃中液相、水玻璃+Zn-水玻璃中生成的金属-水玻璃聚合物以及Si(OH)4强化了对方解石浮选的抑制,而水玻璃及其水解组分(Si O(OH)3-和Si O2(OH)22-)强化了对萤石浮选的抑制。在矿浆p H为10.0,油酸钠浓度为1.0×10-4 mol/L时,分别采用水玻璃(300 mg/L)、Pb-水玻璃中液相(400 mg/L,水玻璃与硝酸铅质量比7:1)、水玻璃(300 mg/L)+Zn-水玻璃(100 mg/L,水玻璃与七水硫酸锌质量比3:1)作抑制剂,人工混合矿经浮选分离后,浮选精矿WO3品位分别为43.18%、66.57%、60.31%,WO3回收率分别为73.40%、77.70%、74.96%。(3)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针对江西某地白钨矿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陶瓷球磨矿,粗(+15μm)细(-15μm)粒级分级浮选,增大细粒级浮选时捕收剂浓度以及精选段采用Pb-水玻璃或Zn-水玻璃作抑制剂可有效提高浮选指标。在碳酸钠用量1500 g/t,水玻璃用量4500 g/t,油酸钠用量500 g/t的最佳粗选条件下,采用铸铁球和陶瓷球磨矿,粗精矿WO3品位分别为3.04%和3.22%,WO3回收率分别为88.99%和90.39%。而将粗细粒级分级浮选,粗粒级浮选油酸钠用量500 g/t,细粒级浮选油酸钠用量750g/t条件下,粗精矿加权WO3品位及回收率分别为3.35%和90.38%。当粗选采用水玻璃作抑制剂,精选一分别采用水玻璃、Pb-水玻璃以及Zn-水玻璃作抑制剂时,经一粗二精二扫的浮选闭路流程,精矿WO3品位分别为3.77%、4.15%、3.89%,WO3回收率分别为92.74%、93.78%、93.30%。本研究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入手,强化了白钨矿与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有助于实现白钨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本研究成果丰富了白钨矿浮选理论体系,对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具有参考价值。
蔺慧杰[4](2020)在《活化剂KT-51在锡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锡矿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目前的资源状况呈现出贫、细、杂化的特点。其中,细粒锡石的有效回收是一个选矿难题。浮选是回收细粒锡石的重要方法,高效浮选药剂的开发和应用是细粒锡石浮选的关键。本论文在传统锡石浮选活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自主配制的新型活化剂(代号KT-51)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论文对比研究了常用锡石活化剂(CH3COO)2Pb、Pb NO3和新型活化剂KT-51的活化浮选效果。在纯矿物浮选试验中,以BHA为捕收剂,未活化时锡石的浮选回收率仅有50%左右,经过活化后锡石的回收率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在各自最佳用量条件下,KT-51用量为40mg/L时,锡的浮选回收率为95.2%;Pb NO3用量为30mg/L时,锡的浮选回收率为95.8%;(CH3COO)2Pb的用量为60mg/L时,锡的浮选回收率为90.8%。实验结果表明,KT-51是一种高效的锡石浮选活化剂。动电位测试表明,锡石的零电点p H值为3.8左右,经过捕收剂作用后锡石的零电点明显负移,经过活化剂活化再添加捕收剂,锡石的零电点出现了正移的现象,红外分析结果证明了活化剂与捕收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XPS分析也表明了KT-51通过化学吸附作用于锡石表面,并促进了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药剂吸附量测试表明,Pb(NO3)2、(CH3COO)2Pb和KT-51均促进了捕收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但以KT-51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有效。将KT-51应用于缅甸某锡石尾矿的浮选,以YT-1为锡石捕收剂,在机柱联合浮选流程中,当给矿锡品位为0.29%,可获得锡精矿品位6.07%,锡回收率72.1%的指标,说明新型活化剂KT-51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杨俊彦[5](2020)在《微细粒白钨矿疏水聚团的形成机理及在白钨矿碱浸渣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白钨矿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钨资源,细粒白钨矿(-10μm)的有效回收是白钨矿选矿工业的一个挑战。疏水聚团浮选工艺是细粒白钨矿回收的经典工艺,虽然疏水相互作用作为疏水聚团的主要驱动力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微纳尺度下疏水聚团的形成机理仍不清楚。在微纳尺度下研究颗粒间的界面力可为细粒颗粒的分散与凝聚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扩展细粒白钨矿浮选的理论。论文首先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胶体探针技术直接测量了亲(疏)水白钨矿与白钨矿/萤石/方解石之间的界面力,揭示了疏水力是白钨矿疏水聚团形成的推动力机理。亲水白钨矿与白钨矿、白钨矿与萤石之间的界面力随pH值变化,在超纯水天然pH值条件下,表现为排斥力,在pH值为8或10条件下,表现为吸引力;亲水白钨矿与方解石之间的界面力在三种pH值条件下均表现为吸引力。然而,油酸钠诱导疏水白钨矿与白钨矿/萤石/方解石之间的界面力均表现为强烈吸引力,这给出了疏水颗粒间存在疏水力的直接证据。通过光学显微镜也观测到白钨矿疏水聚团的存在。六偏磷酸钠体系下的白钨矿与白钨矿/萤石/方解石之间的界面力证实了六偏磷酸钠的分散作用和选择性抑制萤石和方解石作用。其次通过热力学计算、AFM成像技术、X光射线电子能谱(XPS)测试探明了油酸钠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机理,揭示了疏水聚团形成机理为疏水力及未溶性油酸液滴的液桥力联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酸钠体系下细粒白钨矿疏水聚团形成机理模型。再次通过接触角、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测试探明了油酸钠体系下Pb2+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机理。当依次加入Pb2+和油酸钠时,Pb2+为OL-的吸附提供了活性位点,形成了 OL--Pb-O-W或OL--Pb-O-Ca结构,但并不能增加油酸钠吸附厚度;当加入Pb-NaOL络合物时,油酸钠吸附量和吸附层厚度明显增加,增强了表面疏水力,为白钨矿疏水聚团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酸钠体系下Pb2+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机理模型。最后通过X荧光分析(XRF)、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镜下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矿物解离度(MLA)系统查明了白钨矿碱浸渣特征。证实了白钨矿碱浸渣中锡石和白钨矿矿以原生矿物存在,它们的金属量主要分布在-10μm粒级;在白钨矿碱浸过程中,表面吸附的油酸根离子已经被解析掉了大部分,而表面仍然吸附了大量水玻璃,采用疏水聚团浮选工艺回收细粒白钨矿是合理可行的。通过“离心重选-疏水聚团浮选”工艺闭路实验获得了 Sn品位18.65%,锡回收率82.94%的锡粗精矿;WO3品位5.82%,回收率47.66%的白钨矿粗精矿。
罗红莹[6](2020)在《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锡作为世界上的稀有金属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全球锡储量约470万吨。锡矿资源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之一,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储量的23%。但是我国开发利用的锡资源禀赋较差,矿物共伴生存在复杂,具有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等特点。在锡石的生产实践中,脉石矿物除石英、方解石外,绝大多数还含有蛇纹石、绿泥石、角闪石等硅酸盐矿物。另外绿泥石容易粘附于气泡而上浮,污染浮选精矿,造成精矿质量下降,并且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很少有专门针对锡石和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因此药剂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实现对锡石和绿泥石的分离非常关键,同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此本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方法进行了锡石与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和所筛选出的有效抑制剂对锡石、绿泥石浮选的影响及其选择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油酸钠对锡石和绿泥石都有一定的捕收能力,锡石在弱碱性环境中(pH=7~9)可浮性最好,绿泥石在弱碱性条件(pH=7~9)可浮性较好;在pH=8,油酸钠用量为1.5×10-4mol/L时,锡石回收率为87.89%,绿泥石回收率为29.29%。在试验所采用的所有抑制剂中,无机抑制剂(水玻璃、六偏磷酸钠、氟硅酸钠)、小分子有机抑制剂(柠檬酸和草酸)以及黄原胶对锡石和绿泥石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选择性较差;三种离子型大分子抑制剂(腐殖酸钠、聚丙烯酸钠、木质素磺酸钠)以及角豆胶和可溶性淀粉对锡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绿泥石浮选影响较小,二者的浮选回收率变化幅度不大;一定量的羧甲基纤维素对锡石和绿泥石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在pH=8,用量为12.5mg/L时,锡石回收率为92.23%,绿泥石回收率为6.25%。人工混合矿试验表明当羧甲基纤维素的用量为6.5mg/L时,浮选分离效果最好,此时泡沫产品产率为43.98%,Sn品位为75.09%,回收率为82.79%。油酸钠与锡石和绿泥石作用后,两种矿物表面的C元素浓度增加,表面电位负移,并且还出现了油酸钠基团的特征峰,表明油酸钠主要是以化学吸附的形式作用于锡石和绿泥石表面,其中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不是通过直接与锡石表面的Sn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是通过与锡石表面羟基化产生的羟基化合物(Sn-OH)中氧位点作用实现的。抑制剂羧甲基纤维素的添加能直接影响油酸钠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强度,最终使得绿泥石被强烈抑制,而锡石影响较小,对锡石和绿泥石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抑制效果;羧甲基纤维素在锡石表面作用后,C原子浓度减少,表面电位小幅负移,未出现羧甲基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故而羧甲基纤维素在锡石表面只有较弱的物理吸附,对后续油酸钠的捕收并未造成巨大影响;而羧甲基纤维素与绿泥石表面作用后,C原子浓度增加,电位负移,并出现了羧甲基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故而羧甲基纤维素与绿泥石表面之间存在氢键和较弱的化学吸附,从而影响油酸钠与绿泥石表面的相互作用及其浮选效果,进而使锡石和绿泥石得到有效分离。
徐彩丽,池汝安,吕仁亮,薛永萍,阮耀阳,冯健[7](2019)在《辛基羟肟酸浮选行为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羟肟酸是一类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捕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金属矿,特别是稀土矿物的浮选。其中,辛基羟肟酸(OHA)碳链长度适中,生产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浮选性能和起泡性能。介绍了OHA的合成方法、捕收机理、分析检测手段及其在稀土矿物、钨矿物、铁矿物、锡石、孔雀石等矿物浮选中的应用。OHA可通过络合作用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杂环螯合物,从而实现药剂在矿物表面的选择性吸附。OHA浮选pH范围较宽,pH为7左右浮选效果最佳。在抑制剂的作用下,OHA能实现稀土矿物、钨矿物等有价矿物与重晶石、萤石、石英等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开发基于OHA的组合药剂,有望获得更好的选别指标和经济效益。
彭蓉,魏志聪,曾明,王衡嵩[8](2019)在《锡石捕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脂肪酸、烷基羟肟酸、膦酸、烷基磺化琥珀酸和胂酸类等常用锡石捕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新型捕收剂和组合捕收剂在锡石浮选中的最新研究应用成果,并探讨了锡石捕收剂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杨茂[9](2019)在《充气式脱泥斗强化微细粒锡石浮选预先脱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锡资源较为丰富,但原生锡矿资源的逐渐枯竭制约了我国锡矿业的发展。锡石易泥化,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矿泥。矿泥具有质量小、比表面积大等特征,易导致浮选中出现一系列难题。本文通过传统手段脱泥试验和充气式脱泥斗脱泥试验,对比了各脱泥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脱泥对后续浮锡的影响,同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等分析手段,分析了不同脱泥方式下锡石和泥质矿物的分布特征。单一重选脱泥试验结果表明:在摇床脱泥或浮选脱泥作业中,脱泥量较高,在最佳工艺试验条件下其脱泥量均高于30%。但仅使用传统的摇床或螺旋溜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锡石跑尾,造成锡石回收率不高。采用浮选脱泥的方法进行脱泥试验,结果显示,在最佳工艺试验条件下,锡的回收率均高于80%,但其脱泥量较低,有些锡石附着在泥质矿物的表面,使其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无法将其捕收导致脱泥量较低。针对单一重选和浮选脱泥效果不佳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充气式脱泥斗并用于脱泥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工况条件下,充气式脱泥斗对锡的回收率为81.51%,脱泥量为29.34%,其效果大于单一重选和浮选手段。充气式脱泥斗能够有效脱除微细粒级泥质矿物,SEM和EDS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脱泥试验效果。在后续浮锡的试验中,未脱泥样品的浮选效果较差,且药剂的用量较高;脱泥后样品的浮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经充气式脱泥斗处理的样品得到了最佳浮选效果,再次验证了进行预先脱泥的必要性以及充气式脱泥斗的优势。论文对比分析了不同脱泥方式下的脱泥效果和过程特征,据此设计开发了重浮联合的充气式脱泥斗,为在工业生产中降低泥质矿物对锡石浮选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国锡矿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柏帆[10](2019)在《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锡是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众多优良特性,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巨大。目前,工业上用于生产金属锡的主要是锡石,然而近年来,随着锡矿资源储量逐年下降,优质锡石已开采殆尽,锡石逐步细杂化,因而,微细粒锡石的有效回收是目前锡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次试验研究对象为华联锌铟公司新田选矿厂的微细粒锡石,当前选厂使用的锡石捕收剂JSY-19用量达到1400g/t,成本较高,且经检验尾水存在砷超标现象,针对以上问题,选厂迫切需要在保证指标的前提下,找到能降低成本且不污染环境的方法。新型锡石捕收剂KX-01是一种改性过的羟肟酸类捕收剂,成本低,且无毒无害,本论文针对新型锡石捕收剂KX-01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证明了KX-01对微细粒级锡石有着良好的捕收效果,为选厂提供了一种选择。论文首先对锡石浮选给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试验结果说明,矿石由多种组分组成,成矿复杂,有价金属Sn含量仅为0.27%,且嵌布粒度极其细小,属于难选类型的微细粒级锡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探索试验和条件试验,确定了锡石浮选的最佳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并根据上述条件进行了开、闭路及对比试验,由结果可知,在使用KX-01作为锡石浮选捕收剂时,闭路最终精矿产品的Sn品位为5.016%,回收率为74.075%,相较于JSY-19,精矿品位小幅下降,但Sn回收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表明捕收剂KX-01能够在保证精矿品位符合工业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提高锡回收率,对于锡石有着良好的捕收效果。锡石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KX-01作为锡石捕收剂时,浮选锡石的最佳矿浆pH区间为6.58,锡石回收率与捕收剂KX-01用量呈正相关,当捕收剂用量大于30mg/L时,锡石回收率趋于稳定;吸附量测定试验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当pH=7左右时,捕收剂KX-01在锡石表面的的吸附量最大,且药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量与捕收剂KX-01用量成正比;Za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锡石纯矿物的零电点pH在4.3左右,在与捕收剂KX-01的作用后,锡石表面的动电位整体负移,主要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捕收剂KX-01在锡石表面发生了化学键合,主要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
二、六偏磷酸钠及其在锡石浮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偏磷酸钠及其在锡石浮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锡石选别中的影响因素和工艺药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锡石选别的影响因素 |
1.1 锡石的粗细粒级决定选矿方法 |
1.2 伴生组分复杂且性质相近增加了其选别难度 |
1.3 难免离子吸附影响锡石可浮性 |
1.4 高泥的存在恶化锡石选别环境 |
2 锡石选矿设备和选别工艺研究进展 |
2.1 选矿设备研究进展 |
2.2 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
2.3 联合工艺研究进展 |
3 锡石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
3.1 浮选捕收剂 |
3.2 浮选调整剂 |
3.3 组合药剂 |
4 结论 |
(2)硝酸铅对水杨羟肟酸浮选锡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石性质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加药顺序对比实验 |
3.2 矿浆pH值条件实验 |
3.3 混合药剂质量比条件实验 |
3.4 混合药剂用量条件实验 |
4 理论分析 |
4.1 吸附模型 |
4.2 铅离子与水杨羟肟酸溶液化学 |
5 结 论 |
(3)基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钨资源概况 |
1.1.1 我国钨矿床类型 |
1.1.2 我国钨矿资源特点 |
1.2 含钙矿物的基本性质 |
1.2.1 白钨矿的基本特性 |
1.2.2 方解石的基本特性 |
1.2.3 萤石的基本特性 |
1.3 白钨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
1.3.1 重选 |
1.3.2 磁选 |
1.3.3 化学分选 |
1.3.4 浮选 |
1.4 白钨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4.1 白钨矿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
1.4.2 白钨矿浮选抑制剂研究现状 |
1.5 磨矿介质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1.5.1 磨矿介质对矿物颗粒表面性质的影响 |
1.5.2 磨矿介质对矿物颗粒形貌特性的影响 |
1.6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1.6.1 金属离子对矿物的活化或助抑作用 |
1.6.2 金属离子对矿物的抑制作用 |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2.1 试样的制备及分析 |
2.1.1 单矿物矿样的制备及分析 |
2.1.2 实际矿石矿样的制备及分析 |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方案 |
2.3.2 主要试验及检测方法 |
第3章 磨矿介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粒度及其组成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粒度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粒度组成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3 DLVO理论分析与计算 |
3.2 磨矿介质材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 |
3.2.1 磨矿介质材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2 磨矿介质材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的浮选分离 |
4.1 金属离子助抑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Pb-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Zn-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4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4.2 金属离子助抑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2.1 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2.2 Pb-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2.3 Zn-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5.1 粗选条件试验 |
5.1.1 碳酸钠用量试验 |
5.1.2 油酸钠用量试验 |
5.1.3 粗细粒级分级浮选 |
5.1.4 瓷磨铁磨对比 |
5.1.5 水玻璃用量试验 |
5.1.6 Pb-水玻璃用量试验 |
5.1.7 Zn-水玻璃用量试验 |
5.2 精选抑制剂种类试验 |
5.3 浮选闭路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活化剂KT-51在锡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概述 |
1.1.1 锡的特点及用途 |
1.1.2 锡石的性质及特点 |
1.1.3 国外锡资源分布特点 |
1.1.4 国内锡资源分布特点 |
1.2 锡石选矿研究进展 |
1.2.1 锡石重选 |
1.2.2 锡石的浮选工艺 |
1.2.3 锡石浮选设备 |
1.3 锡石浮选药剂 |
1.3.1 锡石浮选的捕收剂 |
1.3.2 锡石浮选的抑制剂与絮凝剂 |
1.3.3 锡石浮选的活化剂 |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样品采集 |
2.1.1 纯矿物的制备与性质 |
2.1.2 实际矿石矿样制备 |
2.2 实验药剂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单矿物浮选实验 |
2.3.2 动电位测试 |
2.3.3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2.3.4 吸附量测定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三章 锡石纯矿物浮选实验研究 |
3.1 矿浆pH值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3.2 捕收剂用量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3.3 活化剂对锡石浮选行为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T-51对锡石的活化作用机理研究 |
4.1 电负性计算 |
4.2 溶液化学计算分析 |
4.3 动电位测试 |
4.4 红外光谱分析 |
4.5 吸附量的测定 |
4.6 XPS检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
5.1 矿石性质 |
5.2 锡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
5.2.1 捕收剂用量试验研究 |
5.2.2 活化剂用量试验研究 |
5.2.3 浮选柱条件试验研究 |
5.3 机柱联合浮选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微细粒白钨矿疏水聚团的形成机理及在白钨矿碱浸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细粒矿物特征与浮选回收 |
2.1.1 细粒矿物特征及难浮的原因 |
2.1.2 提高细粒矿物浮选效率的途径 |
2.2 疏水聚团浮选的研究进展 |
2.2.1 煤 |
2.2.2 黑色金属 |
2.2.3 有色金属 |
2.2.4 聚团颗粒分布模型 |
2.2.5 聚团形成的关键因素 |
2.2.6 疏水聚团形成机理 |
2.2.7 小结 |
2.3 浮选体系颗粒间界面力 |
2.3.1 范德华力 |
2.3.2 双电层力 |
2.3.3 DLVO理论与EDLVO理论 |
2.3.4 疏水力 |
2.3.5 水合力 |
2.3.6 颗粒间界面力的直接测量 |
2.3.7 小结 |
2.4 钨碱浸渣中钨锡回收研究进展 |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6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3 白钨矿与白钨矿/萤石/方解石之间的界面力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矿物与药剂 |
3.2.2 Zeta电位测量 |
3.2.3 矿物表面制备 |
3.2.4 接触角测试 |
3.2.5 光学显微镜测试 |
3.2.6 AFM针尖修饰及力曲线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Zeta电位与接触角 |
3.3.2 亲疏水白钨矿萤石方解石颗粒间聚团形成 |
3.3.3 DLVO与EDLVO理论模型计算 |
3.3.4 超纯水体系下的界面力 |
3.3.5 油酸钠体系下的界面力 |
3.3.6 六偏磷酸钠体系下的界面力 |
3.3.7 AFM成像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油酸钠体系下细粒白钨矿疏水聚团形成机理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矿物与药剂 |
4.2.2 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测试 |
4.2.3 X光射线电子能谱(XPS)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热力学计算 |
4.3.2 油酸钠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 |
4.3.3 疏水聚团形成模型 |
4.3.4 本章小结 |
5 油酸钠体系下铅离子在细粒白钨矿表面的吸附机理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矿物与药剂 |
5.2.2 浮选实验 |
5.2.3 接触角测试 |
5.2.4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测试(ATR-FTIR) |
5.2.5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测试 |
5.3 结果 |
5.3.1 可浮性评价 |
5.3.2 铅离子活化白钨矿表面NaOL吸附 |
5.3.3 铅离子在白钨矿表面生成物的直接证据 |
5.3.4 Pb-NaOL络合物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厚度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白钨矿碱浸渣的特征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白钨矿碱浸渣样品制备 |
6.2.2 X荧光分析和化学分析 |
6.2.3 矿物组成与粒度分析 |
6.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6.2.5 电子探针(EPMA)分析 |
6.2.6 矿物解离度(MLA)分析 |
6.2.7 表面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X萤光分析和化学分析 |
6.3.2 矿物组成 |
6.3.3 粒度分析 |
6.3.4 SEM分析白钨矿与锡石的形貌 |
6.3.5 EPMA分析钨锡钪元素相关性 |
6.3.6 MLA分析白钨矿和锡石解离度 |
6.3.7 表面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聚团浮选在白钨矿碱浸渣提取白钨矿的工艺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白钨矿碱浸渣样品与药剂 |
7.2.2 重选实验 |
7.2.3 浮选实验 |
7.3 白钨矿碱浸渣离心重选回收锡石工艺 |
7.3.1 条件实验 |
7.3.2 开路实验 |
7.3.3 闭路实验 |
7.4 离心尾矿聚团浮选回收钨工艺 |
7.4.1 条件实验 |
7.4.2 开路实验 |
7.4.3 闭路实验 |
7.5 离心重选-聚团浮选全流程工艺研究 |
7.5.1 综合开路实验 |
7.5.2 综合闭路实验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锡的性质与用途 |
1.1.2 锡矿资源分布 |
1.2 锡石选别工艺 |
1.2.1 锡石重选 |
1.2.2 锡石浮选 |
1.2.3 其他工艺 |
1.2.4 锡石浮选药剂 |
1.3 绿泥石选别工艺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样与研究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2.4.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4 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试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分析(FTIR)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XPS) |
第三章 纯矿物浮选分离研究 |
3.1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
3.2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无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1 水玻璃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2 六偏磷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3 氟硅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小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1 柠檬酸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2 草酸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大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1 离子型有机抑制剂 |
3.4.2 非离子型有机抑制剂 |
3.5 人工混合矿浮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
4.1 矿物晶体结构及溶液化学计算 |
4.1.1 锡石晶体结构与溶液化学 |
4.1.2 绿泥石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 |
4.1.3 油酸钠溶液化学 |
4.1.4 羧甲基纤维素性质 |
4.2 动电位测试分析 |
4.2.1 锡石和绿泥石与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电位 |
4.2.2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作用前后的电位 |
4.2.3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和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电位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4.3.1 锡石和绿泥石与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3.2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3.3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和油酸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4 XPS分析 |
4.4.1 锡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
4.4.2 绿泥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7)辛基羟肟酸浮选行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方法 |
2 捕收机理 |
3 分析检测方法 |
4 应用 |
4.1 钨矿物浮选 |
4.2 稀土矿浮选 |
4.3 锡石浮选 |
4.4 氧化锌矿浮选 |
4.5 孔雀石浮选 |
4.6 铁矿物浮选 |
4.7 铌矿物浮选 |
4.8 钛矿物浮选 |
5 总结与展望 |
(8)锡石捕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锡石浮选的常用捕收剂 |
1.1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类捕收剂 |
1.2 烷基羟肟酸类捕收剂 |
1.2.1 羟肟酸 |
1.2.2 氧肟酸 |
1.2.3 水杨醛肟 |
1.3 膦酸类捕收剂 |
1.3.1 苯乙烯膦酸 |
1.3.2 丁基膦酸 |
1.3.3 双膦酸 |
1.4 烷基磺化琥珀酸类捕收剂 |
1.5 胂酸类捕收剂 |
1.5.1 甲苯胂酸 |
1.5.2 苄基胂酸及其衍生物 |
1.6 其他类型的捕收剂 |
2 新型捕收剂 |
3 组合类捕收剂 |
3.1 以羟肟酸为主的组合捕收剂 |
3.2 其他类型的组合药剂 |
4 结语 |
(9)充气式脱泥斗强化微细粒锡石浮选预先脱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锡的性质及概况 |
2.2 矿泥对锡石硫化矿浮选的影响 |
2.3 脱泥方式的研究现状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矿样的制备 |
3.2 矿样性质 |
3.3 实验药剂及试验仪器设备 |
3.4 试验研究方法 |
4 重选与浮选脱泥试验及其行为研究 |
4.1 重选脱泥试验研究 |
4.2 浮选脱泥试验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充气式脱泥斗模型装置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充气式脱泥斗模型装置设计 |
5.2 充气式脱泥斗充气性能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充气式脱泥斗脱泥试验及其行为研究 |
6.1 工艺条件探索试验研究 |
6.2 充气式脱泥斗精、尾表面形貌分析 |
6.3 不同处理手段对浮锡影响试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概述 |
1.1.1 锡性质及用途 |
1.1.2 世界锡资源概述 |
1.1.3 我国锡资源概述 |
1.2 锡矿物种类及特征 |
1.2.1 锡石的性质 |
1.3 锡选矿研究现状 |
1.3.1 锡石重选 |
1.3.2 锡石浮选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2.1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
2.1.1 实际矿石矿样 |
2.1.2 纯矿物的制备 |
2.2 试验设备与药剂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实际矿石浮选 |
2.3.2 纯矿物浮选 |
2.3.3 吸附量的测定 |
2.3.4 Zata电位测定 |
2.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三章 试样矿样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样化学元素组成分析 |
3.2 矿样锡物相分析 |
3.3 矿样组成分析 |
3.4 锡金属在各粒级的分布情况 |
3.5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锡石浮选试验研究 |
4.1 探索试验 |
4.2 碳酸钠(Na_2CO_3)用量试验 |
4.3 抑制剂(CMC)用量试验 |
4.4 活化剂(KT-51)用量试验 |
4.5 捕收剂(KX-01)用量试验 |
4.6 辅助捕收剂(P86)用量试验 |
4.7 2~#油用量试验 |
4.8 一次精选捕收剂(KX-01)用量试验 |
4.9 粗选浮选时间试验 |
4.10 精选次数试验 |
4.11 开路试验 |
4.12 闭路对比试验 |
4.1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捕收剂KX-01 的作用机理 |
5.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5.1.1 矿浆pH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5.1.2 捕收剂浓度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5.2 吸附量测定 |
5.3 动电位测定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4.1 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2 KX-01 及其作用前后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四、六偏磷酸钠及其在锡石浮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锡石选别中的影响因素和工艺药剂研究进展[J]. 曹阳,童雄,谢贤,张文杰,陈禹蒙,宋强,华中宝.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09)
- [2]硝酸铅对水杨羟肟酸浮选锡石性能的影响[J]. 罗红莹,张英,蔡教忠,陆宽伟,杨虎. 矿产综合利用, 2021(02)
- [3]基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D]. 姚伟.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活化剂KT-51在锡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及应用[D]. 蔺慧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微细粒白钨矿疏水聚团的形成机理及在白钨矿碱浸渣中的应用[D]. 杨俊彦.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D]. 罗红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辛基羟肟酸浮选行为的研究进展[J]. 徐彩丽,池汝安,吕仁亮,薛永萍,阮耀阳,冯健.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9(06)
- [8]锡石捕收剂的研究进展[J]. 彭蓉,魏志聪,曾明,王衡嵩.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04)
- [9]充气式脱泥斗强化微细粒锡石浮选预先脱泥研究[D]. 杨茂.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0)
- [10]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D]. 柏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