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图书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

县图书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

一、县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清[1](2021)在《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在民国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在这一时期,时代更迭,内忧外患,旧的文明和新的文明不断碰撞,旧式封建藏书楼体系受到冲击,新式图书馆纷纷涌现。同时,这一时期社会教育思潮不断发展,出于培养人才、革新思想、拯救社会的需要,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纷纷建立起来,并且成为社会教育机构之一。乡村图书馆也在全国图书馆建立的浪潮和社会教育思潮中建立并不断革新发展,成为乡村地区教育民众的重要社会机构,并且发挥着社会教育职能。本文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的方法,通过对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及其社会教育职能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概况;并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成长过程中的认识发生状况,剖析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定位的影响因子,总结出其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阶段性。通过列举相关的史料资料,从规章制度、隶属关系、服务项目、教育内容、藏书情况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表现,并且总结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施保障。最后对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发展的成效、局限和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了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及其社会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姚影影[2](2020)在《俞爽迷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

刘瑛[3](2020)在《河南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研究 ——以焦作市县级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着最广泛的基层人口,能够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在服务效能方面,馆际之间还存在很大差异,某些图书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辖区内县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服务效能现状,探求现状背后的原因,试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能够帮助提升该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发挥出县级公共图书馆更大的社会教育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论文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为依据全国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的服务效能指标,对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现状的调查,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果;第三章为根据调查结果总结的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针对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第五章为此次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展望。

袁锦贵[4](2019)在《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文化、教育、医疗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主题。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横向区域之间的均等化和城乡均等化,在纵向均等化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各层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的合理划分,现有成果对于各层级行政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纵向配置差距研究相对不足。事实上,行政区层级是国家权力空间配置结构的直接体现,很多看似横向区域之间的非均等化问题背后是纵向层级关系上的资源配置失衡在发挥作用,比如普通地级城市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背后的隐秘逻辑就与各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深刻相关,而资源配置能力又与城市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密切关联。不仅如此,各行政区层级之间的纵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非均等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横向的区域之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比如很多省份渐次展开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战略将省级公共服务资源优先配置和集聚在省会城市就对省内其他城市形成较强的挤压效应和虹吸效应,从而严重干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如此,有关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急需展开,以便为下一步的行政区划调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基于以上认识并借鉴中心地理论、新区域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团队前期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三个研究假设,然后主要采用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计量分析(含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综合指标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POI热点分析和空间可视化等方法,从公共服务资源的纵向层级空间配置差异角度切入公共服务均等化主题,紧紧围绕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和行政区层级对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具体而言,论文主要分为八章。其中,1-2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等内容;3-7章为主体部分,大致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历史演变方面分时期梳理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体系的制度变迁(第3章);二是,从不同尺度探析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空间格局,在研究尺度上,分别是省级尺度(第4章)、地级尺度(第5章)和县级尺度(第6章);三是,以两个维度从不同尺度模型检验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第7章);第8章为研究总结,主要包括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等内容。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假设认为,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行政区层级越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越优”和“作为区域公共服务的中心地,行政中心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优”的双重逻辑,行政区层级和是否行政中心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具有显着影响1。实证研究发现,这一假设整体上成立,但具体在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上,这种影响效应具有一定差异。首先,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层级配置特征确实明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大多数指标具有因果影响效应,就影响机制而言,主要是直接因果效应叠加中介影响效应两种路径在发挥作用;二是,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上,行政区层级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文物机构均呈现“行政区层级越高,空间覆盖率越高”的典型特征;三是,行政中心在获取上一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确实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四是,不同建制等级地级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呈现非常明显的“城市行政等级越高,资源配置越优”特点。其次,从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呈现十分明显的“观测空间尺度越大,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越大”规律: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上,城市行政等级对大部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具有显着因果效应,但在地级市(设区市)和县级市尺度上,行政区层级只对其小学资源配置和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产生显着因果效应。但无论尺度大小,均呈现“行政区层级对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的影响要显着高于资源配置数量的影响”规律。再次,从是否行政中心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响来看,在地级城市尺度上,“是否省会城市”对地级市公共教育(中学生师比指标除外)、公共医疗资源的数量配置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因果影响效应,对地级市上等级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因果影响效应;在县级城市尺度上,“是否地级行政中心”对大多数公共服务资源数量配置具有显着影响但并无因果效应并只对上等级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显着正向因果影响效应;在乡镇尺度上,“是否县级行政中心”只对“人均床位数”、“人均医生数”和“上等级公共文化资源得分”具有因果影响效应而且拟合优度很低。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显性的行政区层级而言,隐性的行政等级对于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不明显或者影响非常微弱,单纯的行政管理层级提升并不一定能够提升县级及以下区划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于地级市代管县级市等其他类型的县级市而言,省直辖县级市、省直管县级市、省直管县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不一定具有明显优势。2.假设认为,随着2003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重心逐渐下沉和财政支出责任逐渐上移以及各行政区层级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的逐渐完善,行政区层级对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渐趋弱化。但实证研究却发现,无论是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上还是在地级市(设区市)和县级市的比较尺度上,行政区层级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数量配置的因果影响效应均呈现逐年强化趋势。3.假设认为,县域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差距更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假设基本成立。因为,从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区域分异来看,整体而言,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城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层级差距相对更小、地级市与县级市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数量的层级配置也更为均衡。此外,本文还发现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三个规律:一是,从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体系的制度变迁来看,公共教育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体系较早清晰,其次是公共医疗,最后成型的是公共文化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体系。相应地,实证研究发现,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更为显着,对于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且,从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数量配置的影响来看,行政区层级对学校资源数量配置和医疗资源数量配置的影响更为显着。更进一步观测,在学校资源配置领域,行政区层级对小学资源配置的影响整体上大于对中学和高校资源配置的影响、对学校地理密度的影响整体上大于对学校生师比的影响。二是,相较于普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而言,普通地级城市内部的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差距最小。一方面,在地级尺度下,地级城市之间呈现“行政等级越高,内部资源配置差距越大”的格局;另一方面,县级尺度下,不同等级地级市内部上等级公共服务资源拥有量的层级差距同样呈现“普通地级城市内部的层级差距最小”规律。三是,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大多数指标具有空间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大部分指标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效应明显,而且考虑空间因素后,城市行政等级越高、行政区层级对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显着。

曹娟[5](2018)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据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全人类所面临的永恒挑战。儿童贫困是指对儿童基本发展权利的剥夺,特别是对儿童早期阶段基本发展权利的剥夺,包括营养、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儿童是文明传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构成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解决儿童贫困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刻不容缓。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关键且紧迫。一方面,儿童早期阶段的大脑发育已经较为成熟,为儿童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另一方面,适当的早期经验又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繁荣与修剪,提高大脑发育水平。此外,儿童早期阶段存在大量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错过这一阶段,可能会导致某些技能不易掌握,甚至无法掌握。儿童早期阶段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干预,能够及时弥补儿童发展的缺陷。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与投资的时机有关,国家对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进行投资得到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的投资。儿童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公平和进步的重要指标,促进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是关系儿童自身幸福、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的长远大计。贫困儿童身处贫困环境中,由于缺少儿童发展政策的支持,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少主流文化氛围,儿童早期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问题突出,贫困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问题严重。研究与实践证明:对贫困儿童早期发展进行简单的干预,能够产生显着效益。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具有充足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归纳为5个环境系统,公共图书馆处于外环境系统中,较为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公共图书馆自由、平等、公益的服务理念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发展政策和公共图书馆政策也指明公共图书馆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更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传统的延续,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是提高图书馆员职业认同感的举措,是图书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体现,是防止公共图书馆泛娱乐化的需要,是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更是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网络检索调查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的意识较为薄弱,多数图书馆尚未开展针对贫困儿童的服务,且针对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更加少见。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的方式主要有捐赠物资、建设图书馆、捐资助学、参观游览、举办阅读活动等,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中小学生,仅有极少数图书馆的服务涉及到贫困婴幼儿。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存在明显的时间节点,多在某些特殊节日进行,尚未实现常态化。部分公共图书馆贫困儿童服务品牌建设初显成效。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还善于通过馆外合作,增加社会资源。基于此,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引作用;二是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识;三是构建精准有效的服务模式。

李瑛[6](2017)在《探析图书馆对采编业务外包后风险管控的策略——以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当前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内容,优质的业务外包对县级馆发展的强力助推,以及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县级馆采编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提出了对采编业务外包质量风险发现和管控的具体策略.

黄家周[7](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黄家周[8](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伍力[9](2012)在《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理论和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介绍公共产品、公共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内涵,以此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基点。运用资料检索方法,实证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揭示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发现和界定问题,确立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理论和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形成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涵的认识。第三-四部分为实证研究:通过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部分为对策研究:提出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二)论文的基本结论1.中共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的思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四代中央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从基础设施架构的角度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就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以及它们建立的馆外服务点、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系统、区域性服务网络等服务平台。它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收集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和服务的总和。3.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本质特征,公共性、普遍均等性、开放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4.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有政策、经费、人才等,目前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已基本建成,但由于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全市图书馆业发展不均衡限制整体发展水平,技术支撑缺乏制约图书馆业发展,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影响服务体系构建。(三)论文的新意1.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特征的新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理论和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展开对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的认识。2.提出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新对策根据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符合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四)论文的政策建议1.认真观测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深化免费服务2.加强合作,全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实行总分馆制3.业务范围和功能的更新拓展

姚启玮[10](2011)在《创新服务方式 延伸服务半径——以江苏省射阳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结合射阳县图书馆的办馆实际,就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进行了介绍和思考。

二、县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乡村图书馆相关概述
        一、概念和范围
        二、发展状况
    第二节 社会教育相关概述
        一、社会教育概念
        二、社会教育发展状况
    第三节 图书馆社会教育
        一、图书馆教育与图书馆学教育
        二、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第三章 民国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定位的发生认识论
    第一节 发生认识论的内容
        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二、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理论
    第二节 民国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生认识论解读
        一、认识发生的必然性
        二、认识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
    第一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二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隶属关系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三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提供阅览室、阅书处
        二、设立分馆
        三、建设巡回文库
        四、开展讲演活动
        五、其它社会教育项目
    第四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教育内容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识字教育
        二、卫生教育
        三、爱国教育
        四、伦理教育及其他
    第五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藏书来源
        二、藏书规模
        三、藏书种类
        四、藏书利用情况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设施保障
    第二节 制度保障
    第三节 经费保障
    第四节 人员保障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评价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成效和局限
        一、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成效
        二、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局限性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借鉴意义
        一、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政府加强对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视
        三、激发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河南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研究 ——以焦作市县级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阐述
        1.5.1 县级公共图书馆
        1.5.2 服务效能
2 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调查
    2.1 调查说明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2 调查结果
        2.2.1 基本服务现状
        2.2.2 未成年人及其他特殊群体服务
        2.2.3 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
        2.2.4 信息咨询服务
        2.2.5 网络资源服务
        2.2.6 新媒体服务
        2.2.7 服务管理与创新
        2.2.8 读者评价
    2.3 调查结果总结
3 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存在的问题
    3.1 基本服务有待完善
    3.2 阅读推广力度不够
    3.3 新技术运用不充分
    3.4 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4 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策略
    4.1 加强和巩固基本服务建设
    4.2 持续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4.3 提高新技术运用水平
    4.4 提升馆员素质
5 结语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率调查问卷
    附录 B 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河南省上等级公共图书馆名单
    附录 C 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服务效能指标
个人简历
致谢

(4)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文化、教育、医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2 行政区层级
    2.2 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2.2.1 相关理论综述
        2.2.2 文献调研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体系的制度变迁
    3.1 晚清时期
    3.2 民国时期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省级尺度的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
    4.1 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省际空间格局——以公共文化为例的探析
        4.1.1 公共文化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省际空间分异
        4.1.2 公共文化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省际空间自相关性
    4.2 行政中心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具有优势吗?——以公共教育、公共医疗为例的探析
        4.2.1 基于国家级资源配置之省际空间格局的探析
        4.2.2 基于省级资源配置之省域空间格局的探析
        4.2.3 基于副省级城市中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的对比探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地级尺度的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
    5.1 新中国以来地级区划和城市建制的层级调适
    5.2 地级区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层级空间格局
        5.2.1 公共服务资源在地级区划之间的层级配置格局
        5.2.2 公共服务资源在地级区划内部的层级配置格局
    5.3 地级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差距的空间效应
        5.3.1 不同行政等级地市级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空间效应
        5.3.2 地级市内部设区市与县级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空间效应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县级尺度的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
    6.1 地级市内部县级区划上等级公共服务资源的层级配置格局
        6.1.1 基于有代管县(市)的地级市探析
        6.1.2 基于县级区划数量的地级市探析
    6.2 不同隐性等级县级区划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格局
        6.2.1 省直辖(管)县市与地级市代管县市等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差异
        6.2.2 公共服务资源在不同市辖区之间的空间配置格局
        6.2.3 公共服务资源在自治州内不同县市的空间配置格局
    6.3 县级区划内部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空间格局
        6.3.1 基于是否县级行政中心的探析
        6.3.2 基于是否重点镇的探析
        6.3.3 基于是否强镇扩权试点镇的探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影响机制的模型检验
    7.1 理论假设
    7.2 模型建构、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2.1 模型建构
        7.2.2 变量选取
        7.2.3 数据来源
    7.3 分析过程与实证结果
        7.3.1 基于行政区层级差异的检验
        7.3.2 基于是否行政中心的检验
        7.3.3 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影响的空间效应——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浙江省县级政府驻地与其他乡镇街道的公共服务资源对比
附录2:浙江省重点镇与非重点镇的公共服务资源对比
附录3:行政区层级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4:行政区层级对地级市(设区市)和县级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5:隐性行政层级对省(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和地级市(地区)代管县级市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6:“是否省会城市”对地级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7:“是否自治州政府驻地”对自治州内县级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8:“是否县级政府驻地”对乡镇级区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准扶贫背景下深入开展儿童扶贫工作的要求
        1.1.2 “未富先老”格局下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
        1.1.3 构建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贫困儿童发展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1.2.2 图书馆学领域相关贫困研究的焦点议题
        1.2.3 图书馆学领域相关儿童发展的焦点议题
        1.2.4 图书馆学领域相关儿童早期发展的典型研究
        1.2.5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1 贫困儿童与儿童早期发展的概念
        2.1.1 贫困儿童的概念
        2.1.2 儿童早期发展的概念
    2.2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2.2.1 儿童早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2.2.2 儿童早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期
    2.3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紧迫性
        2.3.1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相对缺失
        2.3.2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3.1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支撑
        3.1.1 生态系统理论
        3.1.2 公共图书馆理论
    3.2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现实依据
        3.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与保障
        3.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传统的延续
        3.2.3 公共图书馆推广阅读的体现
        3.2.4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选择
        3.2.5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保障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设计
    4.2 现状分析
    4.3 调查结果
第5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分析
    5.1 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引作用
    5.2 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识
    5.3 构建精准有效的服务模式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
    报纸
    电子文献
附录
    附录1 贫困儿童发展相关政策举要
    附录2 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港澳台)网络调查检索条件
    附录3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港澳台)网络调查检索条件
    附录4 少年儿童图书馆(不含港澳台)网络调查检索条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探析图书馆对采编业务外包后风险管控的策略——以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内容
    1.1 采访业务外包
    1.2 编目外包
2. 实践证明图书馆良好的业务外包会更快助推图书馆的发展
    2.1 优质的采编业务外包使得业务薄弱的县级馆快速提高了采编业务水平。
    2.2 优质的采编业务外包会带动县级馆服务的大转型, 提高阅读推广服务效率
3. 县级馆采编业务外包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
    3.1 馆藏图书质量下降
    3.2 图书加工差错频繁
        3.2.1 书商提供的数据来源不同, 造成数据质量差异。
        3.2.2 书商过分强调节省成本, 编目人员流动性大, 导致业务外包后分编质量下降。
        3.2.3 图书馆对外包公司的选择和外包业务的质量管控缺失, 导致书目数据质量无法保证。
4. 县级馆编目业务外包质量风险管控的实践思考
    4.1 选择注重服务品质的外包商是采编业务外包风险规避的根本保证
    4.2 馆领导要重视跟踪业务外包后采编质量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管控就会及时的规避风险。
    4.3 图书馆要花大力气制定符合本馆业务发展的内容详细、业务指标明确的外包合同方案是规避风险的依据。
    4.4 要明确编目人员职责转化, 强有力的监督能及时化解风险。
    4.5 通畅的沟通反馈渠道是外包风险最好的动态管理和修正办法。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9)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二、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涵界定及其构建意义
    (一)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文化理论
        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相关性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理论
        3. 中共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的思想
    (二)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概念与内容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概念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本质与特征
        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三、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一)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
        1. 重庆市市情介绍
        2. 重庆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情况
        3.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体概况
    (二)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趋势
        1.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
        2.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趋势展望
四、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不足
        1. 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发展不均衡限制整体发展水平
        2. 技术支持落后制约图书馆业发展
        3. 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影响服务体系构建
    (二)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不足的原因
        1. 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立法文件空白
        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费有限
        3. 信息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4. 专业人才匮乏,人才队伍不稳
五、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深化免费服务
        2. 加强合作,全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实行总分馆制
        3. 建立与完善重庆市文献采编中心,整合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二)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
        1. 制定相关文件,立法保障是根本
        2. 完善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3. 创新服务供给模式,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4.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且加大引智工作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县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研究[D]. 张艳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俞爽迷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研究[D]. 姚影影.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河南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研究 ——以焦作市县级图书馆为例[D]. 刘瑛. 郑州大学, 2020(02)
  • [4]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文化、教育、医疗为中心[D]. 袁锦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据与策略研究[D]. 曹娟. 南京大学, 2018(01)
  • [6]探析图书馆对采编业务外包后风险管控的策略——以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A]. 李瑛. 2017年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研讨会论文集(二等奖), 2017
  •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8]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9]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伍力. 西南大学, 2012(05)
  • [10]创新服务方式 延伸服务半径——以江苏省射阳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例[J]. 姚启玮.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04)

标签:;  ;  ;  ;  ;  

县图书馆图书流通重点应在县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