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电站运行管理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万秋[1](2021)在《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电力行业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企业,积极推进先进性、智能化电网的建设,以便满足电力用户对用电多元化的需求。目前,水电站作为电网能源供给环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运行的模式较为单一,缺乏智能化的手段以及大数据的支持,因此对水电站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需要在企业各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抽取。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帮助水电站提高竞争力和应对监管的需求,是水电站中长期的目标,其中构建现代化的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已经成为当前水电站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水电站经济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高效管理,对水电站运行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管理层可根据实时监测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决策,及时调整水电站的运行策略,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水电站经济运行管理效率最大化。为实现水电站向智能化、数字化经济运行转型的目标,需运用信息化的系统来不断提升相应的管理水平。首先,通过对水电站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梳理,明确需要设计和实现哪些功能模块,达到什么样的性能指标,减少不必要的业务流转环节,提高业务的运行流转效率,以最大限度的帮助水电站实现内部优化管理。其次,分析系统开发技术和设计要求后,本文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利用J2EE开发平台,通过B/S架构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建立了系统业务流程引擎,并拟定了系统的业务流程图。然后,对系统展开详细的设计,从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对系统中的基础信息管理、历史信息管理、实时信息监测、经济运行计算、经济运行指标分析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运用多种数据库实体,利用SQL server 2018数据库,搭建了本系统的数据库。由于系统的数据库存储了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的所有数据,因此对数据库进行安全性方面的设计。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在完成了设计与实现之后,需要水电站一线岗位工作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一同进行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的测试,以判断设计的系统是否能够满足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管理的需求。通过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结合不同人员的岗位要求,为水电站经济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各功能模块形成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员工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提高水电站经济运行管理的水平,推动经济水电站的建设工作,使水电站从传统模式向轻型结构转型成功。
郭竞之[2](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何鹏辉[3](2020)在《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加速推动着水电站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所提数据采集系统是水电站群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以下简称:水电站远程集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据门户,其主要承担着整个集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包括与厂站端/上下级集控中心/调度中心的远程通信、信息交换、规约处理、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通信以及数据转发等。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大多采用紧耦合的方式进行构建,各项应用功能模块被打包在一个工程里,未能实现功能层面的有效分离与解耦合,难以进行分布式开发与部署,且系统运行维护与升级困难。在实际工业运行过程中,这种紧耦合结构的数据采集系统在数据吞吐能力、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性能瓶颈已日益凸显,已难以满足当前“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水电站建设的需求。因此,结合先进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一套满足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发展需求的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已十分必要。本文对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涉及系统硬件与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历史数据库设计,针对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各功能模块紧密耦合的问题,借助面向服务架构思想(SOA)将系统进行解耦合,将原本集中式结构的系统转换为松耦合的分布式系统。与此同时,提出了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IEC60870-5-104规约处理方法,以提高系统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此外,针对传统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的系统安装部署复杂,兼容性与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构建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的实现方案,使得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复杂的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对系统进行跨平台Web访问,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将系统部署至云平台上,可充分利用云技术具备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本文结合广西某流域小水电站群集控中心建设项目实际应用需求,采用微软.NET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接入实际工程数据,将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突破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瓶颈,适应了未来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的发展需求。
候赛[4](2020)在《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其他电力能源相比,水力水电能源有一定的清洁环保、电价和成本较低、上网优先等优势,因此,水电一直是当前最成熟、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但不同于火电等其他能源,由于受水力资源位置的限制,一直以来水电站为更好的获取水力资源,绝大多数都选在远离市区的峡谷深山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无论是从交通出行、员工生活等等方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能够改变这种限制,对水电站实行集控运行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电力科技发展,国内外众多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在水电站“集控运行、关门管理”等运营模式建设层面开展了研究,获得了良好实效。同时,在水电站集中控制运行稳定后,往往会给水电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新问题与挑战,在此情形下,探索改进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概括来说集中控制时运营管理中的问题总体包括生产管理、运行与维护、检修与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等,是否能够更好的构建上述体系,对于水电站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水电站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基于对A公司水电企业现状、发展需求的分析,结合企业运营管理理论,概述了水电企业运营管理的内容,并针对水电站运营管理的研究历程、管理难点及特点,分析A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的优化思路与管理定位,实现“集中监控、分级管理、两地协同”。之后,针对A公司在集中控制管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在本文的最后,也得出了一些水电企业的集控运营管理模式的结论,同时对集控运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展望。
左世强[5](2020)在《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加快新能源建设,实现光伏电站的统一运行监控、统一调度指挥,统一数据管理,实现少人值守及无人值守,掌握光伏电站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保障设备安全,提高光伏电站运行的远程管控能力,急需一个统一智能化平台建设。考虑到光伏电站元器件设备众多,光伏电站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排除故障也只能依照手工排除方式。在光伏电站的特定环境中,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得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调研,开发设计出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进行统一化管理,其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设备信息模块、运维信息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和维护检修模块。设备信息主要是针对光伏电站所有的元器件进行统一管理,不仅对元器件产生的各种参数和元器件数量进行管理,还能实时显示元器件的运行状态;运维信息模块主要是一些非元器件信息,包含了用户信息、电站的基本信息、环境信息和电量信息;故障管理模块使用了智能预警算法,不仅可以监测蓄电池和电站的故障,还能对光伏电站最重要且数量最多的光伏组件进行了安全管理;维护检修模块可以查看历史检修记录以及检修的申请。由于光伏电站元器件设备众多,产生的数据量各种各样,并且数据格式差异大,需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后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对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实时显示到界面中。本文从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所有功能出发,采用MVC的设计模式,使得平台做到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分离,不但降低了成本预算,最重要的是对平台的可扩展性有了提高,一旦电站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能及时地调整系统的功能。
杨浩[6](2020)在《水电站水轮机组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在每个行业领域倡导绿色环保、智能化、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由于清洁、可再生、基本无污染等优点,水电在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在我国目前水电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水电站偏远、工作条件艰苦、电站底层工作知识匮乏、电站管理系统多样、电站之间存在局限性局域性等。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横向课题项目为背景,以在运行的东方电气集团水电站水轮机设备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的特点以及适应当下信息化的要求,通过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云服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结合,开发出一套水电站水轮机组远程监控运维系统,将制造和运营连接,数据共享,通过运营中的问题,不断改善和提升水轮机设备的性能,实现大数据的水电站运营模式,对水电站现场设备的远程监测、远程控制以及故障诊断预测等功能,所做具体工作如下:开发以云服务器为中心的水电站水轮机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通讯方式,包括开发采用C/S模式通过Modbus TCP协议实现PLC和本地服务器之间的通讯界面、以VPN方式完成PLC和云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讯,同时采用ADO.NET技术将数据保存至云服务器,开发Web Service服务的B/S模式的移动用户与云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讯。开发水电站水轮机远程监控系统的上位软件,包括云服务器的配置选择、数据库的对比选择、系统软件的开发。其中系统软件的开发包括数据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远程控制界面,基于C/S的生成.exe文件,基于B/S的Web系统在云服务器发布,最后完成整个混合模式的软件。验证嵌入Elman神经网络的智能专家系统和系统云服务器性能,包括对某一型号的水轮机采集变转速、变励磁、变负荷下的振动数据进行分析,对云服务器增加其用户量测试其是否能正常运行。
吴爱民[7](2019)在《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电作为一种成熟的、已大规模利用的低碳清洁能源,在节能减排、保障电网安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促进核电厂生产业务的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核电厂生产整体运行业绩。因此,核电厂需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信息化解决方案,将核电设备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过程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功能模块有机整合于一体,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核电厂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优化核电厂人力和资金资源,从而提高核电厂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以YT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研究案例,运用案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的方法,在对WANO性能指标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分析影响核电厂业绩指标的关键要素,总结和提炼出基于WANO性能指标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核电厂新的生产信息化系统中。论文构建了以生产计划为龙头、以工作过程为核心、以运行管理为目标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通过生产计划高效、有序组织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各项生产活动,达到安全、稳定的运行目标,提高核电厂业绩水平。论文分析了 YT核电厂生产相关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析,在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该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业务模块框架和功能需求,并重点使用业务流程重组(BPR)方法对核电厂核心业务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指导核电厂主要业务的开展。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整合了核电厂的主要业务流程和资源,证明对YT核电厂运行业绩和WANO性能指标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东[8](2019)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风电场运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作为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持续利用的能源,是一种潜力很大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不仅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近年来,我国对新能源十分重视,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重点就是大力发展和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发电。由于我国不断对新能源发电进行开发利用,新能源发电日益成为发电行业所力捧的新生代主力军,并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新能源发电在电网中所占比例也逐步提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内蒙古公司作为一家以风力发电为主,积极推进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型能源专业公司。随着公司日益发展壮大,正在积极探索新能源运行管理新方式。公司建立伊始,风电场的运行和维护检修工作是由专业人员分别管理的方式,即运维分离管理。为了让电场更好的适应电网公司并网的规定要求,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质量,使风力发电机组达到最佳并网状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考虑公司自身生产成本内控,以及电场的规模和所经营的专业范围不断发展的趋势,运用科学方法加强电场运维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电场实行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尊重新能源发电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运维一体化管理,使运维员既能完成电场运行的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也能完成设备、线路的常规定检和维护消缺工作,实现电场每名生产人员都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最终达到风电场少人值守后运维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为公司蓄存坚实精干的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电场能独立完成运行、维护工作的伟大目标。本论文结合国内新能源风电场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针对内蒙古公司新能源风电场运行和维护分离管理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首先详细阐述了运维分离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风电场实行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风电场运维分离管理的现状,提出实现风电场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关键点,并从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备品备件储备三个方面初步设计运维一体化管理的方案,之后通过制定人员培训与安全保障、标准化管理等运维一体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来保证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结合公司各相关部门整理的数据及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风电场实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进行效果预评价。最后从新能源风电场生产运营集控中心的功能、系统功能和技术要点三方面阐述了新能源风电场生产运营集控中心建设方案,将新能源风电场运维一体化管理与集控生产运营结合,使新能源风电场的管理更加全面完善。
李颖[9](2019)在《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认为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内水电行业放缓了发展步伐,步入了后水电时代,水电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已建成水电站的运营管理中,如何科学运营、高效管理、提高效益逐步转变为各水电企业的工作重心。与常规生产型企业不同,大水力发电生产运营和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各大水力发电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实践了多种不同的生产管理模式。本研究介绍了水电站生产管理的特点、主流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各主流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家大(Ⅰ)型工程TY水电站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剖析TY水电站现存问题,提出了TY水电站应该采用“远方监控、少人值班、剥离检修、运维合一”的生产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开展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的具体技术保障方案、组织机构调整方案和人员配置方案,论证了开展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实施方案的效益开展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了TY水电站实施生产管理模式变革是必要和可行的结论。实施新的生产管理模式,TY水电站将会大大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对TY水电站起到提质、增效、减员的重要作用,还能引领和带动TY水电站所在粤电集团其它水电站甚至水电板块的变革和发展。同时,本研究对国内其它大型水电站的生产运行管理工作能起到宝贵的借鉴、参考作用。
梅粮飞[10](2019)在《基于VR技术的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电站集水工建筑物、水力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于一体,空间结构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加强水电站运营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水电站设备管理水平十分必要,但水电站高度自动化的运行过程、繁杂的机电设备给水电厂运行人员的培训与水电站设备可视化管理等带来了困难,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水电站运行仿真培训与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碰撞检测、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基于物理渲染等虚拟现实技术原理,运用水电站运行过程及水电站设备KKS编码系统等基础理论,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应用研究。在对水电站仿真模型层次性分析及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水电站仿真场景的结构化设计。应用PBR材质、碰撞检测等技术,完成水电站厂房发电机层、水轮机层、蝶阀层等功能分区仿真场景的构建。在对系统功能需求及系统结构深入分析设计的基础上,在虚幻引擎中,采用碰撞检测技术、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三维用户界面、数据库等技术,完成了水电站虚拟仿真功能的设计研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具有虚拟漫游、设备信息可视化查询、设备认知以及水轮机组运行仿真等功能,系统运行于HTC Vive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具有沉浸感强、交互自然便捷、仿真度高等特点,大大提升水电站运行培训的质量与效率,为现代水电站运行操作的专业培训及设备信息可视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电站运行管理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电站运行管理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基础信息管理 |
2.2.2 历史信息查询 |
2.2.3 实时信息监测 |
2.2.4 经济运行计算 |
2.2.5 运行指标分析 |
2.3 系统经济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和总体结构设计 |
3.1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
3.1.1 系统开发平台 |
3.1.2 报表中间件 |
3.1.3 数据库技术 |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1 设计要求 |
3.2.2 总体结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1.1 基础信息管理 |
4.1.2 历史信息管理 |
4.1.3 实时信息监测 |
4.1.4 经济运行计算 |
4.1.5 运行指标分析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主要实体设计 |
4.2.3 数据库表设计 |
4.3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2 系统测试方法 |
5.3 系统测试内容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监控技术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
1.2.2 SOA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2.3 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云计算技术 |
2.1.1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
2.1.2 云计算技术主要特点 |
2.2 Windows通信平台(WCF)技术 |
2.2.1 WCF基本概念 |
2.2.2 WCF技术框架 |
2.3 AJAX技术 |
2.3.1 AJAX技术原理 |
2.3.2 基于AJAX技术的应用模式 |
2.3.3 ASP.NET中的AJAX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3 系统历史数据库设计 |
3.3.1 系统历史数据库特点 |
3.3.2 历史数据库的选型 |
3.3.3 历史数据表设计 |
3.3.4 历史数据的存储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EC104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
4.1 IEC104规约主要内容 |
4.1.1 规约体系结构 |
4.1.2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
4.1.3 三种类型的报文格式 |
4.1.4 规约核心参数说明 |
4.1.5 报文传输安全控制机制 |
4.1.6 IEC104规约启动过程 |
4.2 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规约处理方法 |
4.3 数据通信功能的实现 |
4.3.1 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 |
4.3.2 软件开发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
4.3.3 实例仿真与软件功能测试 |
4.3.4 软件的工程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功能结构 |
5.2 开发环境 |
5.3 基于WCF技术的数据服务开发 |
5.4 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
5.4.1 ASP.NET技术特点 |
5.4.2 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
5.5 系统部署与集成 |
5.5.1 IIS安装与配置 |
5.5.2 系统部署与发布 |
5.6 系统运行及功能展示 |
5.6.1 通道状态监测 |
5.6.2 GIS地图全景监视 |
5.6.3 遥测信息设置 |
5.6.4 遥信信息设置 |
5.6.5 计算量点设置 |
5.7 系统性能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方案及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研究路线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研究 |
2.2 国外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研究 |
2.3 企业运营管理理论 |
2.4 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的特点及要素 |
2.4.1 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的特点 |
2.4.2 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的要素 |
2.5 水电企业集控管理模式 |
2.5.1 电力调度 |
2.5.2 水库调度 |
2.5.3 其他方面管理 |
3 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A公司水电开发概况 |
3.2 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简述 |
3.2.1 “分公司、子公司”结合的经营管理 |
3.2.2 “区域集控、水调集中”的发电运行管理 |
3.3 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电站间距离问题 |
3.3.2 调度管理问题 |
3.3.3 人员配置及素质的问题 |
3.3.4 检修管理的问题 |
3.4 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历史原因 |
3.4.2 管理方式转变滞后 |
4 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模式优化 |
4.1 集控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4.1.1 集控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的原则 |
4.1.2 集控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的目标 |
4.2 组织机构优化设计 |
4.2.1 优化设计流程 |
4.2.2 集控中心职能与框架设计 |
4.3 优化具体措施 |
4.3.1 进一步优化调度管理 |
4.3.2 集控中心电力调度管理优化 |
4.3.3 集控中心水库调度管理优化 |
4.3.4 “运维一体化”管理 |
4.3.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 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预期效果 |
5.2 保障措施 |
5.2.1 发挥企业领导决策作用 |
5.2.2 强化员工管理 |
5.2.3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5.2.4 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平台设计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国外现状 |
1.2.2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国内现状 |
1.3 本文的建设目标 |
1.4 项目具体建设目标 |
1.5 主要工作内容 |
1.6 拟解决问题及目标 |
1.7 拟采用技术 |
1.8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 光伏电站设备信息 |
2.1.1 光伏设备基本功能信息 |
2.1.2 光伏设备发电流程 |
2.1.3 拟采取的主要理论 |
2.2 平台的需求分析 |
2.2.1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特点分析 |
2.2.2 功能性需求 |
2.2.3 功能性需求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2.3.1 MVC模式 |
2.3.2 SSH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概要设计 |
3.1 模块功能概要设计 |
3.1.1 设备信息模块 |
3.1.2 运维信息模块 |
3.1.3 故障管理模块 |
3.1.4 维护检修模块 |
3.2 数据分层模型概要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总体模型 |
3.3.2 数据表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详细设计 |
4.1 模块功能详细设计 |
4.1.1 设备信息模块 |
4.1.2 运维信息模块 |
4.1.3 故障管理模块 |
4.1.4 维护检修模块 |
4.2 数据的分层模型详细设计 |
4.2.1 数据的采集 |
4.2.2 数据的传输 |
4.2.3 数据的处理 |
4.3 系统数据安全设计 |
4.3.1 安全区域管理 |
4.3.2 网络安全设计 |
4.3.3 应用安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5.2 具体的功能实现 |
5.2.1 预警监测 |
5.2.2 设备信息管理 |
5.2.3 运维信息管理 |
5.2.4 故障管理 |
5.2.5 维护检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6.1 核心模块测试分析 |
6.1.1 权限管理 |
6.2 数据分析结果 |
6.3 系统配置测试分析 |
6.4 设计目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7.3 最终目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水电站水轮机组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及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 |
1.2.1 水轮机设备的发展和现状 |
1.2.2 远程监控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3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水电行业领域的整体分析 |
2.1.1 水电站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2 水电行业运营与设备制造之间服务模式的探究 |
2.2 远程系统需求分析 |
2.2.1 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2.2.2 远程系统的性能需求 |
2.3 系统结构的分析 |
2.3.1 系统各级用户的需求 |
2.3.2 系统软件结构分析 |
2.3.3 系统硬件方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故障信号智能诊断理论研究 |
3.1 水轮发电机组故障信号机理分析 |
3.1.1 水轮发电机振动信号特征 |
3.1.2 水轮发电机振动信号的分类 |
3.2 振动信号预处理分析方法 |
3.2.1 小波变换法 |
3.2.2 包络分析法 |
3.2.3 经验模态分析法 |
3.2.4 局部均值分析法 |
3.3 信号预处理算法的改进和仿真研究 |
3.3.1 LMD端点效应改进方案 |
3.4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3.4.1 专家系统的结构和框架 |
3.4.2 专家系统的推理原理过程 |
3.4.3 Elman人工神经网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通讯与硬件实现 |
4.1 数据通讯技术的研究 |
4.1.1 Modbus TCP通讯协议 |
4.1.2 WebSocket与网页实时交互技术 |
4.1.3 Web Service传输技术 |
4.2 系统硬件与通讯的实现 |
4.2.1 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
4.3 数据通讯技术的实现 |
4.3.1 PLC与本地服务器数据通讯实现 |
4.3.2 PLC与云服务器的通讯实现 |
4.3.3 远程客户端与云服务器通讯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
5.1 云平台技术的应用 |
5.1.1 云服务器选择 |
5.1.2 云服务器的配置 |
5.1.3 云服务器数据库的选择 |
5.1.4 云服务器数据库的设计 |
5.2 WEB SERVICE的开发 |
5.3 软件开发框架 |
5.3.1 系统管理模块 |
5.3.2 用户管理模块 |
5.3.3 数据管理 |
5.3.4 远程控制模块 |
5.3.5 技术参数远程修正界面 |
5.4 系统云服务器上发布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电站水轮机组远程监控系统测试 |
6.1 水电站水轮机参数 |
6.2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2.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2.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2.3 实时性的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核电发展快速回升 |
1.1.2 中国核电发展前景良好 |
1.1.3 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亟待完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结构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生产信息化研究综述 |
2.1.1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 |
2.1.2 国内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2.2 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2.2.1 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
2.2.2 国内核电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
2.2.3 国内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 |
2.3 国内核电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困难的原因探析 |
2.4 研究评析 |
第3章 YT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
3.1 YT核电厂公司简介 |
3.2 YT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情况 |
3.2.1.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
3.2.2. 运行管理系统 |
3.2.3. 调试管理系统 |
3.2.4. 移交接产管理系统 |
3.2.5. 计算机辅助隔离系统 |
3.3 YT核电厂生产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WANO性能指标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 |
4.1 WANO性能指标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1 WANO性能指标介绍 |
4.1.2 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
4.1.3 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可行性 |
4.2 WANO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4.2.1 WANO性能指标定义 |
4.2.2 WANO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
4.3 使用德尔菲法分析影响核电厂业绩的关键要素 |
4.3.1 德尔菲法的简介 |
4.3.2 使用德尔菲法分析影响核电厂业绩的关键要素 |
4.4 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建立 |
第5章 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在YT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5.1 基于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的业务流程框架结构设计 |
5.1.1 生产计划模块 |
5.1.2 工作过程模块 |
5.1.3 运行管理模块 |
5.1.4 设备管理模块 |
5.1.5 配置管理模块 |
5.1.6 在役检查模块 |
5.1.7 预防性检修模块 |
5.1.8 培训管理模块 |
5.1.9 经验反馈模块 |
5.1.10 安全防护模块 |
5.1.11 化学管理模块 |
5.1.12 综合计划模块 |
5.1.13 生产绩效管理模块 |
5.2 使用BPR方法对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业务流程优化 |
5.2.1 业务流程重组(BPR)简介 |
5.2.2 核电厂工作过程管理要求 |
5.2.3 优化前工作过程流程介绍 |
5.2.4 优化前工作过程流程问题分析 |
5.2.5 基于核电厂业绩指标模型的工作过程流程优化 |
5.3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投运后效果评价 |
5.4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风电场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 |
1.2.1 价值链 |
1.2.2 价值创新 |
1.2.3 风电场集中监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内蒙古公司新能源风电场运维管理现状 |
2.1 公司新能源风电场人员管理 |
2.1.1 人员配备 |
2.1.2 工作职责 |
2.2 新能源风电场运维过程管理 |
2.2.1 电气系统运行过程管理 |
2.2.2 维护过程管理 |
2.3 新能源风电场运维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人力资源浪费 |
2.3.2 设备可利用率降低 |
2.3.3 生产运营成本高 |
2.4 新能源风电场运维管理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合理进行人员配置 |
2.4.2 提高运转效率 |
2.4.3 控制运营成本 |
第3章 风电场运维一体化管理设计 |
3.1 运维一体化管理设计方案 |
3.1.1 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
3.1.2 加强风电场现场管理 |
3.1.3 优化备品备件管理 |
3.2 新能源风电场运维一体化员工培训与安全保障 |
3.2.1 人员配置 |
3.2.2 人员培训 |
3.2.3 安全保障 |
3.3 新能源风电场运维一体化管理标准化 |
3.3.1 设备巡回检查标准 |
3.3.2 风电场班组生产指标竞赛管理标准 |
3.3.3 生产指标和管理水平评价考核管理标准 |
3.4 新能源风电场运维一体化管理预计实现目标 |
3.4.1 提高各项生产指标 |
3.4.2 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
第4章 内蒙古公司创建风电场生产运营集控管理中心的构建 |
4.1 新能源风电场集控中心的功能 |
4.1.1 数据处理与运行安全监视 |
4.1.2 控制、报警及综合查询 |
4.1.3 对标分析 |
4.1.4 报表管理与故障统计分析 |
4.1.5 光功率转换性能分析与系统通信能力 |
4.2 新能源风电场集控中心管理系统功能 |
4.2.1 检修管理 |
4.2.2 运行管理 |
4.2.3 联系单管理 |
4.2.4 其他管理功能 |
4.3 新能源风电场生产运营集控中心管理关键技术 |
4.3.1 二次安防系统 |
4.3.2 通信传输系统 |
4.3.3 计算机监控系统和风(光)功率预测系统 |
4.3.4 五防系统建设和远程诊断系统建设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国内大型水电厂现有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2.1 国内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
2.2 水电站生产管理主要内容及特点 |
2.3 国内水电企业主要生产管理模式介绍 |
2.4 国内水电企业主要生产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2.5 国内大型水电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
3 TY水电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TY水电站工程概况 |
3.2 TY水电站经营现状 |
3.3 TY水电站组织机构现状 |
3.4 TY水电站人力资源现状 |
3.5 TY水电站生产设备现状 |
3.6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现状 |
3.7 TY水电站现存问题分析 |
4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
4.1 TY水电站在粤电集团地位分析 |
4.2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必要性分析 |
4.3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
4.4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可行性分析 |
5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实施方案 |
5.1 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 |
5.2 远程监控建设方案 |
5.3 组织机构及人员调整方案 |
5.4 变革方案实施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
6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效益分析 |
6.1 定量分析 |
6.2 定性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VR技术的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于虚拟现实的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综述 |
1.2.1 虚拟现实技术 |
1.2.2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2 水电站虚拟仿真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
2.1 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1 基于物理的渲染 |
2.1.2 碰撞检测技术 |
2.1.3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 |
2.2 水轮机运行过程研究 |
2.2.1 水轮机组开机过程 |
2.2.2 水轮机组停机过程 |
2.3 基于KKS编码的水电站设备数据建模方法研究 |
2.3.1 水电站KKS编码系统概述 |
2.3.2 KKS编码在水电站设备信息建模中的应用 |
3 水电站仿真场景构建方法研究 |
3.1 仿真工具选择 |
3.2 水电站模型层次性分析与构建 |
3.2.1 水电站模型层次性分析 |
3.2.2 水电站模型构建 |
3.3 水电站仿真场景结构化设计 |
3.3.1 单一场景关卡模拟 |
3.3.2 多场景关卡模拟 |
3.3.3 跨场景信息传输 |
3.4 水电站仿真场景构建 |
3.4.1 PBR材质构建 |
3.4.2 仿真场景光照及碰撞检测构建 |
4 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系统功能分析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4.2 水电站虚拟漫游 |
4.2.1 漫游系统关键技术 |
4.2.2 漫游系统类图 |
4.2.3 水电站多场景漫游 |
4.3 水电站设备信息查询 |
4.3.1 水电站设备信息数据库构建 |
4.3.2 连接MySQL数据库 |
4.3.3 水电站设备可视化查询功能构建 |
4.4 水电站设备认知 |
4.5 水轮机组运行仿真 |
4.5.1 系统功能类图 |
4.5.2 交互对象构建 |
4.5.3 水轮机组运行仿真过程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国内外电站运行管理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电站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万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D]. 何鹏辉. 广西大学, 2020(02)
- [4]A公司水电企业集控运营管理研究[D]. 候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光伏电站设备运维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左世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水电站水轮机组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杨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WANO性能指标在核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吴爱民. 山东大学, 2019(03)
- [8]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风电场运维管理研究[D]. 杨东. 沈阳大学, 2019(01)
- [9]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D]. 李颖.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基于VR技术的水电站运行仿真系统应用研究[D]. 梅粮飞. 武汉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