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11霍尔效应高斯计

MM-11霍尔效应高斯计

一、MM-11型霍尔效应高斯计(论文文献综述)

雷晶莹[1](2008)在《基于霍尔效应的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摩托车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也变得更加复杂。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是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它是点火提前角控制、怠速控制、起步加速控制等主要信号源。传统的接触式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容易受到高温,振动影响而磨损或被污染;安装于外部,工作环境较恶劣,工作一段时间后灰尘等污染物会残留在节气门体上,影响整个电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控制效果。本文研究开发了线性霍尔效应传感器,并应用于摩托车的电控系统中。主要包括:设计霍尔效应传感器的磁路及外围电路;选用磁性能较高、价格合理的磁性材料;使用FEMM二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及ANSYS有限元软件对各个设计方案进行磁路仿真;使用3D试验装置检测磁感应强度和磁场电压信号的线性输出范围,并通过改变磁铁尺寸、磁铁与传感器距离等参数验证各个参数具体的影响效果;按照可行性方案改进节气门体的机械结构。将设计的霍尔效应传感器安装于节气门体上,并进行整车试验。通过对霍尔效应传感器进行摩托车整车试验得到:当条形磁铁与霍尔效应传感器的距离为11mm时,霍尔输出电压范围由0.5V~3.7V,线性误差范围为-1.9%~0.6%。虽然本研究得到的霍尔效应传感器的线性误差不是十分理想,但可证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同时,鉴于霍尔效应传感器的结构牢固、体积小、重量轻、无触点、寿命长、安装方便、耐震动、耐污染、调试方便、工作温度范围宽、能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提供一致的性能。因此,将霍尔效应传感器应用于摩托车的节气门体上具有重要意义。

小田(山鸟)稔,渡边耕平[2](1967)在《MM-11型霍尔效应高斯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将霍尔发生器作为变换器能直接读出磁感应强度0.4高~20仟高的高斯计的动作原理、结构、特性等。

于磊罡[3](2009)在《摩托车用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感器是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关键元器件,精确反映发动机各种工况状态,是系统确定点火时刻、喷油时刻和喷油量等控制参数的依据。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简称TPS,它是喷油量、点火提前角等控制参数和怠速、起步、加速等过程控制的主要信号源。传统的接触式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易受高温、振动、油污和灰尘的影响,导致传感器的稳定性、精确性降低。传统的磁电式摩托车曲轴转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幅值随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车速过慢,其输出信号低于1V,电控单元无法检测;响应频率不高,例如当转速过高时,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跟不上;抗电磁波干扰能力差。本文通过设计开发霍尔效应式传感器以解决上述难题。本文根据摩托车节气门体的具体构造,改进了霍尔效应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设计方案;使用FEMM二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和MAXWELL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了磁铁的安装位置和角度的偏移对传感器线性范围的影响;设计了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安装组件,改造了节气门体;在台架上模拟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检验了工作温度、振动以及油污对传感器的电压输出的影响,并进行了整车实验,研究了摩托车整车导磁环境和磁干扰环境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影响。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线性范围达到25mm,能够在常温到70℃的温度范围、0133Hz的振动频率、油污环境以及摩托车整车磁环境下稳定工作,满足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要求。本文还做了转速传感器的设计和研究,设计了转速传感器的整车安装组件,在摩托车上进行了整车实验,分析了磁电机对传感器的影响,并与原车磁电式传感器进行比较,确定了传感器的测量精确度,以及与磁电式传感器相比,具备低速测量稳定性及输出信号稳定的优点。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转速传感器能够广泛的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

孙佳明[4](2016)在《基于FPGA的霍尔测速传感器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霍尔测速传感器主要是通过采集运动中齿轮的凸凹变化而转换成相对应电平信号的一种传感器。传统的测速方法包括机械转速、光电测速、磁电转速、霍尔测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测速方法也由传统的机械式变为电子式。可以说,传感器的测试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精度,它参与到绝大部分控制领域系统重要的参数。因此,需要一种高精度的传感器来确保整个控制领域的准确运作。如果想要实现这种性能优势,就必须提高传感芯片的灵敏度。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双路霍尔测转速传感器。该测量系统选用上兑机电公司研发的专用霍尔芯片CYL49E,这款芯片的电气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都优于同行业的芯片,比一般的芯片元件高出一到两个等级,能够精准、无误的测量齿轮的转速。芯片前端通过条形磁体提供磁场偏置,确保前端测量的有效进行。然后通过电路进行滤波、放大、温度补偿等将采集的转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通过Modelsim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在FPGA电路板上显示这个转速值。文章利用Ansoft Maxwell有限元磁路仿真软件对传感器探头进行磁场的仿真分析,仿真的结果可以提高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1)通过齿轮的凹凸齿的磁路仿真可以确定齿轮的大小;(2)通过仿真齿轮到传感器各个距离的磁场分布,可以确定测量距离的最优值。研究过程中,齿轮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分析进行选择。至于测量距离,进一步通过实验数据的建模理论分析,验证这个测量的最优值在4mm。文章最后用BP神经网络作为融合算法,通过MATLAB软件对测量距离、温度影响进行优化分析,减小了两路信号的误差范围,误差减到0.44%。对温度进行补偿,提高了整个测试系统的精度。总之,本文设计了一种灵敏度高的双路测速传感器系统,该系统体积小,抗干扰性能优越,适合汽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何文辉[5](2007)在《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生物遥测胶囊磁定位技术与实验》文中认为本文在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40248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570485)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6AA04Z368)的资助下,研制了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并对系统中生物遥测胶囊的磁定位技术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力图找到一种原理可行,满足实用要求,使用方便可靠的磁定位方法。本文研究了了生物遥测胶囊的总体设计方案。为了简化设计和便于功能扩展,生物遥测胶囊共分为电源管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微型传感器模块。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各模块的原理与实现、生物遥测胶囊的组装方式及实验情况。本文分析了生物遥测胶囊的超声波定位和磁定位技术,并重点探讨了磁定位方法。生物遥测胶囊的磁定位包括静磁定位和交变磁定位两类方法,而磁标记法是静磁定位的典型方法,本文在磁场及磁检测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生物遥测胶囊的磁标记定位问题。本文结合生物遥测胶囊自身结构特点,通过磁场有限元法的计算,选用了磁性很强的NdFeB45作为磁性材料,采用φ9×5mm的圆柱形永久磁体作为磁标记物封装在生物遥测胶囊内,定位时,通过在体外布置四个三轴传感器构成传感器阵列对磁标记物进行位置检测,然后通过改进的牛顿-拉斐森(Newton-Raphson)算法求解高次非线性超静定方程组,解出生物遥测胶囊的位置坐标。针对生物遥测胶囊的电源部分为两节氧化银纽扣电池,而这种电池的金属外壳为高导磁率的Co-Ni-Fe合金钢带的情况,本文通过相关电磁理论,采用磁场叠加原理,推导出了电池对磁场分布影响的数学模型,完善了生物遥测胶囊磁标记定位理论。本文还详细论述了磁标记定位法的实验情况,并开发了利用磁阻传感器进行磁标记定位的相关电路。作为利用静磁定位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了三线圈脉冲激磁定位的新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生物遥测胶囊的定位中,而且对比磁标记法,分析了这种方法具有的优点。本文还讨论了利用电涡流对生物遥测胶囊定位的可能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探头激磁线圈与检测线圈分开设置,且探头激磁采取内外双线圈激磁,三个线圈同轴安装的特殊新型电涡流探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对目标物的远距离定位,本文推导了这种探头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这种探头应用到生物遥测胶囊定位中的优缺点。另外,线圈感应定位法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距离远的特点,作为交变磁定位,本文也对此作了简要分析。

李浩杰[6](2008)在《适用于无轴承薄片电机的位移传感器的研究》文中认为无轴承薄片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特别是其无接触、无磨损的特性,使无轴承薄片电机在超洁净驱动领域具有应用优势。无轴承薄片电机总体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传感器。为了降低成本,使其尽快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本文对适用于无轴承薄片电机的低成本霍尔位移传感器及高性能电涡流位移传感器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霍尔位移传感器分为闭合式与开路式两类。对闭合式霍尔位移传感器进行了理论推导,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电磁场仿真,在增大固定气隙的基础上改善了一类霍尔位移传感器的线性度,实验结果显示工作性能良好。在简化闭合式霍尔位移传感器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了开路式霍尔位移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对磁场分布进行了电磁场仿真,并通过实验测量确定了开路式霍尔位移传感器结构中关键部件的设计尺寸。另外研究了霍尔位移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在20KHz的振动频率下基本不存在失真。本文研究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采用了变频调幅方式的前置器以及市场上现有的电涡流探头。分析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各环节的动态特性,改善了前置器的电路参数,实验结果显示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动态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高频时优于目前市场上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另外引入了无源超前校正电路,可进一步改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动态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适用于测量位移的实验平台,并对霍尔位移传感器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进行了比较。

龚安建[7](2016)在《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动圈式比例电磁铁作为电液伺服阀的核心部件,在诸如民用及国防工业等领域的电液控制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特性的好坏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现有对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研究方法较为离散,缺乏系统性,很难系统地展现出其总体结构特性,使得各部分结构很难得到最为合理的利用,进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设计。对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系统、科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其工作特性,进而推动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本文以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其输出静动态特性为目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动圈式比例电磁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文章首先探究了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结构特点,并通过磁路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动圈式电磁铁的磁路模型和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动圈式电磁铁的有限元仿真模型;之后本文通过磁场有限元仿真的方法,探究了结构参数对电磁铁输出特性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方式,并通过理论模型对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本课题按照优化后的理论模型制作了动圈式电磁铁样机,并搭建电磁铁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获得了其线圈温升特性,位移力特性、电流力特性及动态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额定行程为4mm,额定输出力为4.3N,在额定电流范围内线性度较好,线圈温升满足正常使用需求;阶跃响应时间小于5ms,动态特性良好。试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随后,本文在理论模型正确的基础上,对动圈式电磁铁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探究了异形结构对电磁铁工作特性的影响。设计了非对称极靴及异形永磁体的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了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静态特性较传统结构有所改善,输出力提高了9.98%。具体章节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分别从电液伺服/比例阀用电—机械转换器及动圈式比例电磁铁自身研究出发,阐述了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动圈式电磁铁的结构特点,分析总结了阀用电—机械转换器的分类、结构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基于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其工作原理;运用分别基于磁路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磁路分析法及有限元法对动圈式比例电磁铁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基于磁路的永磁体激磁式磁路模型,并以此得到了电磁力的解析式,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动圈式电磁铁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以磁路分析法为参考,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工具,详细探究了各结构参数对电磁铁工作特性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方式,分析了结构优化的方向;确定了优化参数值下的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结构,并得到了其静态特性仿真曲线。第三章根据优化后的理论模型研制了动圈式电磁铁样机,并搭建了电磁铁测试系统;基于搭建的测试系统对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动圈的温升,得到了电磁铁的静动态工作特性,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仿真与试验结果差异的原因,验证了电磁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第四章总结归纳了改善电磁铁输出力特性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异形结构参数对动圈式比例电磁铁输出力特性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方式,分析了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方向,确立了异形结构参数优化值下的电磁铁结构,得到了其静态仿真特性曲线,并与前述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第五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针对不足之处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做出了展望。

郭旭东[8](2008)在《全消化道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定位技术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现有的胃肠动力功能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570485)、国家863计划(编号:2006AA04Z368)和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编号:20040248033)资助项目为依托,研制了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获取胃肠道生理参数的微型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并针对系统中微型介入式装置的定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开发出一种原理可行、满足实用要求、性能稳定可靠的定位系统。全消化道生理参数微型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定位技术作为多学科交叉技术,综合了传感器、计算、无线通信、信息处理、微机电系统、人工智能等众多技术。本文提出了解决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全消化道多种运动生理参数的无创检测的研究目标,设计了生理参数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确定了系统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分析了系统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研究了在空间和能源严格限制下实现所需功能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原理与实现,包括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介入式生物遥测胶囊的组装方式,以及系统的人体实验情况。针对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生物遥测胶囊在体内的跟踪定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了寻求合适的定位原理,在分析了当前同类或类似研究工作后,首先研究了基于超声回波检测的分段定位法及其实验,鉴于超声定位法的局限性,随后提出并研究了三种跟踪定位方法:永磁标记定位法、脉冲励磁定位法和交流励磁定位法。在永磁标记定位法研究中,给出了磁标记法定位原理,基于等效磁荷原理建立了永磁标记定位法的定位模型,采用磁场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永磁体进行了材料选型和尺寸设计,研究了消除静态和准静态背景干扰磁场的算法,设计了系统方案,搭建了完整的系统软硬件平台,完成了实验研究。在本文设计的永磁标记定位方案中,选用新型磁阻传感器,扩大可定位的距离,减少定位方案所需的传感器数量;并采用离散差分法消除背景磁场的干扰,提高了定位精度。随后研究了脉冲电流励磁定位法的定位机理、方案设计、系统建模、系统软硬件实现、算法设计,并完成了实验验证。提出不依赖于初值的全局优化算法—神经网络能量法,成功地求解出目标的位置和姿态角;在系统硬件设计中,采用分辨率极高的磁传感器,扩大了可定位范围。针对静磁检测定位法定位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的局限性,提出了全新的交流励磁定位方案。研究了交流励磁定位法的定位原理;在定位建模中,将连续磁场源的效应由离散场源集合的叠加效应予以等值替代,基于场源的离散叠加效应和Taylor级数,推导了新的定位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相比于常用的磁偶极子模型的优越性;研究了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参数自调整的邻域微粒群优化算法作为定位算法,避免了常规算法在求解超静定的定位非线性问题时出现的依赖于初始值、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收敛速度慢的缺陷,新算法实现了对遥测胶囊位置坐标准确而快速地求解;然后,设计开发了定位系统样机,在系统设计中采用基于ΔΣ计算技术的有效值检测方式,提取交变信号的特征量,无需实时采集动态波形,简化了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引入数据校正法对定位数据进行校正,具体研究了HMQ插值校正法、高阶多项式校正法、基于L-M贝叶斯正则化的BP网络校正法,解决了以上方法应用于定位校正的关键技术难点,通过校正实验对比,最终确定了校正效果最好的算法-基于L-M贝叶斯正则化的BP算法,使校正后的定位系统精度获得了进一步提高;最后,设计了定位实验平台、完成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定位系统参数。定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永磁标记定位法和脉冲电流励磁定位法,交流励磁定位法具有更优的性能。交流励磁定位方案成功实现了不可见状态下目标物的空间位置的非接触式测量,能满足生物遥测胶囊在人体内的定位要求。设计开发的交流励磁定位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稳定可靠、定位范围宽、定位精度高等特点。该项定位技术还能适用于其它类似的介入式诊疗装置的位置跟踪。

钟俊晴[9](2007)在《100MeV回旋加速器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磁场测量和垫补》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强流束需求的提高,人们对经典回旋加速器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小,紧凑型强流回旋加速器因为其自身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紧凑型强流回旋加速器因为其磁极间气隙小,所以主磁铁的内部缺陷、机械加工的误差和安装误差等等因素对中心平面的磁场分布的影响就相对明显,因此,实际的磁场难免会偏离理想的等时性磁场,且这些因素所产生的某些非理想谐波场也是影响加速器束流品质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对中心平面的磁场分布进行测量和垫补,才能有效的减少或者消除非理想场,提高加速器引出束流的品质。本课题结合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升级工程中100MeV紧凑型强流回旋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而完成的。在100MeV回旋加速器中,粒子的加速圈数大约为450圈,为了获得好的束流品质,要求的粒子的积分滑相控制在±30°之内,即要求中心平面的磁场误差△B/B<1.18×E-04。对于原有的CYCIAE-30回旋加速器的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是无法完成上述要求的。因此,只有通过对100MeV回旋加速器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磁场进行测量和垫补实验,掌握一种可以满足100MeV回旋加速器磁场测量精度要求的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技术;同时,研究和实践一种能够有效的对一次谐波场进行垫补的方法。中心区实验台架磁场测量和垫补的目标是:磁场基本满足等时场,束流的积分滑相控制在±20°内;一次谐波垫补后,在束流引出区附近和中心区附近的一次谐波场幅值小于15高斯,在其它半径幅值小于5高斯。本课题的内容主要涉及霍尔感应磁场测量系统,磁场的测量,磁场测量数据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分析结果给出主磁铁镶条的加工量,以及磁场一次谐波垫补的方法和结果。

罗彬[10](2016)在《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稀土永磁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永磁电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对永磁电机充磁系统的电磁和结构设计及充磁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常规的嵌入式和表贴式永磁电机,使用传统的装配前充磁方式充磁后,永磁体充磁后带来的高磁场力非常不利于永磁体以及转子的装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直接缠绕在电机磁体外部的充磁线圈进行装配后充磁的新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充、退磁实验研究。首先,文章对永磁体的脉冲电流充磁技术以及永磁电机充磁的几种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现有电机充磁方法研究,提出一种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的新型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该充磁方法与现有的利用定子电枢绕组充磁的方法。针对该新型充磁方法,建立了相应充磁系统的电路磁场结构场温度场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包括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利用模型对充磁磁场与充磁线圈的应力和温升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一步依据仿真分析结果对一台极的永磁电机进行了充磁线圈的设计,并绕制出设计的充磁线圈。然后,针对该新型充磁方法和系统进行了两方面的实验研究:一是永磁体充、退磁特性的基础实验研究;二是利用绕制的矩形充磁线圈进行永磁电机的单极磁极的充、退磁实验,以验证线圈的充、退磁效果及其过程中线圈的发热、应力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充磁线圈可以很好地实现电机磁极的充磁。最后,在单极磁极充磁可行的基础上,对电机整体充磁方案作了系统设计,包括对充磁参数的选择和优化、设计电机整体充磁时的电源方案等。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方法具有装配方便、高效等优点,且可在不拆卸条件下实现电机的退磁与再充磁,在永磁电机系统研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二、MM-11型霍尔效应高斯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M-11型霍尔效应高斯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霍尔效应的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车用传感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1.5.1 本课题的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霍尔效应传感器
    2.1 霍尔效应传感器原理
    2.2 霍尔效应传感器的特性及种类
        2.2.1 开关型霍尔效应传感器
        2.2.2 线性霍尔效应传感器
    2.3 可编程线性霍尔效应传感器(HAL815)
        2.3.1 HAL815的特性
        2.3.2 HAL815的主要应用
        2.3.3 霍尔编程开发板V5.1简介
第三章 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组件的研究开发
    3.1 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3.2 基本磁性参数
    3.3 霍尔效应传感器组件中磁性材料的选择
        3.3.1 永磁材料的选择
        3.3.2 软磁材料的选择
    3.4 磁路仿真与设计
        3.4.1 仿真分析软件
        3.4.2 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试验设计方案介绍
    4.1 设计方案1-条形磁铁SLIDE-BY运动形式
    4.2 设计方案2-主、副空气隙的磁路结构
    4.3 设计方案3-单空气隙的磁路结构
    4.4 设计方案4-对称梯形磁铁的磁路结构
第五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数据分析
    5.1 试验装置
        5.1.13 D试验台
        5.1.2 HT201数字便携式高斯计
        5.1.3 示波器
    5.2 HAL815的外接电路及标定
        5.2.1 HAL815的外接电路
        5.2.2 HAL815的标定
    5.3 试验对比
        5.3.1 条形磁铁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5.3.2 主、副空气隙的磁路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5.3.3 单空气隙的磁路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5.3.4 ANSYS仿真结果
    5.4 试验数据分析
        5.4.1 条形磁铁的试验数据分析
        5.4.2 主、副空气隙的磁路试验数据分析
        5.4.3 单空气隙的磁路试验数据分析
    5.5 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在摩托车整车上的试验结果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摩托车用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车用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
        1.2.1 发动机总成传感器
        1.2.2 底盘控制传感器
        1.2.3 车身用传感器
        1.2.4 车用传感器的发展
    1.3 霍尔效应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转速传感器的应用现状
    1.5 摩托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应用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开发内容和意义
        1.6.1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1.6.2 本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霍尔效应传感器及磁性材料
    2.1 霍尔效应
    2.2 霍尔器件的特性、种类、应用及发展方向
        2.2.1 霍尔器件的特性
        2.2.2 霍尔器件的种类
        2.2.3 霍尔器件的应用
        2.2.4 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2.3 HAL815 可编程线性霍尔芯片
        2.3.1 HAL815 主要特点
        2.3.2 HAL815 的主要应用
    2.4 HAL504 开关型霍尔芯片
    2.5 磁性材料
        2.5.1 磁性材料的参数
        2.5.2 软磁材料
        2.5.3 永磁材料
第三章 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
        3.1.1 FEMM二维有限元分析软件
        3.1.2 Maxwell3D有限元分析软件
    3.2 磁路设计方案
        3.2.1 方案一
        3.2.2 方案二
        3.2.3 方案三
    3.3 实验设备
        3.3.1 3D实验台
        3.3.2 HT201 数字便携式高斯计
        3.3.3 数字万用表
        3.3.4 示波器
        3.3.5 霍尔编程板及标定软件
        3.3.6 激振装置
        3.3.7 加热及温控装置
    3.4 传感器设计方案的台架实验
        3.4.1 方案一的台架测量实验
        3.4.2 方案二的台架测量实验
        3.4.3 电压测量
    3.5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台架实验
        3.5.1 节气门体的改造
        3.5.2 传感器的台架实验
        3.5.3 霍尔效应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整车实验
第四章 霍尔效应转速传感器的开发
    4.1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
        4.1.1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原理
        4.1.2 磁电式传感器的优缺点
    4.2 霍尔效应转速传感器
    4.3 转速传感器的整车实验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FPGA的霍尔测速传感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测速计
        1.2.2 光电测速传感器
        1.2.3 磁电测速传感器
        1.2.4 霍尔测速传感器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霍尔测速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2.1 磁性传感器概述
    2.2 霍尔效应器件概述
        2.2.1 霍尔效应原理
        2.2.2 霍尔效应的应用
        2.2.3 霍尔传感器的分类
        2.2.4 本研究所用霍尔元件CYL49E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霍尔测速传感器系统
    3.1 系统硬件设计
        3.1.1 电源电路
        3.1.2 晶振电路
        3.1.3 复位电路
        3.1.4 霍尔传感器电路
        3.1.5 温度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3.1.6 液晶显示电路
        3.1.7 A/D转换电路设计
        3.1.8 霍尔测速传感器温度补偿电路
    3.2 FPGA系统设计
        3.2.1 FPGA设计流程
        3.2.2 硬件描述语言
    3.3 系统软件设计
        3.3.1 霍尔测速传感器测转速程序设计
        3.3.2 AD采用模块设计
        3.3.3 DS18B20温度传感器测量程序设计
        3.3.4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3.4 Modelsim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齿轮测速传感器磁场分布与数据建模
    4.1 Ansoft Maxwell简介
        4.1.1 麦克斯韦方程
        4.1.2 静磁场分析理论
    4.2 Maxwell二维静磁场参数化分析过程
    4.3 齿轮测速传感器间距磁场分布分析
        4.3.1 测量间距模型
        4.3.2 间距仿真分析
    4.4 齿轮凹凸齿宽度的磁场分析
        4.4.1 齿轮凸齿宽度模型
        4.4.2 凸齿宽度仿真分析
        4.4.3 齿轮凹齿宽度模型
        4.4.4 凹齿宽度仿真分析
    4.5 实验数据建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优化精度算法
    5.1 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模型
    5.2 BP神经网络
        5.2.1 BP神经网络结构
        5.2.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5.3 BP神经网络提高传感器精度的应用
        5.3.1 BP神经网络对测量距离补偿分析
        5.3.2 BP神经网络对温度补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成果与分析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5)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生物遥测胶囊磁定位技术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人体消化系统解剖学概述
        1.2.1 人体消化系统解剖学基础
        1.2.2 正常胃肠运动和力学特征
    1.3 人体胃肠道疾病及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胃肠非功能性病变与胶囊内窥镜的研究现状
        1.3.2 胃肠动力疾病与生理参数检测胶囊研究现状
        1.3.3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胶囊定位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胶囊的定位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研制
    2.1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2.2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2.2.1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2.2.2 微型传感器模块的设计
        2.2.3 无线通讯模块的设计
        2.2.4 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
    2.3 生物遥测胶囊的封装
    2.4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体外工作部分
        2.4.1 体外便携式数据接收器
        2.4.2 体外定位装置
    2.5 人体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胶囊定位方法及磁检测研究
    3.1 对目标定位的常见方法
        3.1.1 无源定位
        3.1.2 有源定位
    3.2 宏观磁场的计算方法
    3.3 磁偶极子理论
    3.4 外界干扰磁场的有关问题
    3.5 常见磁检测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标记定位理论及其算法研究
    4.1 胶囊定位原理及方法
    4.2 目标磁体的确定
    4.3 算法分析
        4.3.1 Powell 优化方法
        4.3.2 遗传算法
        4.3.3 非线性方程组的全局求根法
    4.4 胶囊内的电池对磁标记定位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胶囊磁标记定位法的实验研究
    5.1 等效磁矩的测定
    5.2 利用高斯计对不带纽扣电池的胶囊进行定位实验
    5.3 利用磁阻传感器HMC1023 的实验
        5.3.1 磁阻传感器
        5.3.2 HMC1023 磁阻传感器的标定
        5.3.3 系统设计
    5.4 利用高斯计对带纽扣电池的胶囊进行定位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线圈脉冲激磁定位理论及实验
    6.1 定位原理分析
        6.1.1 磁偶极子理论
        6.1.2 坐标关系和理论计算方法
    6.2 原理性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6.2.1 实验平台及设备介绍
        6.2.2 实验过程
        6.2.3 实验结果
    6.3 三线圈激磁定位的实用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距电涡流的胶囊位置检测
    7.1 普通电涡流探头及其对胶囊位置的检测
        7.1.1 普通电涡流无损检测原理
        7.1.2 电涡流对胶囊的检测方法
    7.2 长距离传感器线圈的结构
    7.3 线圈结构几何尺寸的确定
    7.4 传感器金属探测分析
    7.5 与普通电涡流传感器的测量距离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1.1 本论文研究的总结
        8.1.2 本论文的创新
    8.2 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8.2.1 静磁定位的进一步研究
        8.2.2 线圈交变激磁感应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6)适用于无轴承薄片电机的位移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霍尔传感器的发展与现状
        1.2.2 电涡流传感器的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无轴承薄片电机的霍尔位移传感器系统
    2.1 霍尔传感器基础介绍
        2.1.1 霍尔效应
        2.1.2 霍尔元件
        2.1.3 供电方式
    2.2 闭合式霍尔位移传感器原理及理论分析
        2.2.1 基本原理
        2.2.2 Ⅰ型霍尔位移传感器理论分析
        2.2.3 Ⅱ型霍尔位移传感器理论分析
    2.3 闭合式霍尔位移传感器实验分析
        2.3.1 Ⅰ型霍尔位移传感器实验分析
        2.3.2 Ⅱ型霍尔位移传感器实验分析
    2.4 改善线性度及高频响应研究
        2.4.1 线性改善原理
        2.4.2 实际改善效果
        2.4.3 动态特性研究
    2.5 开路式霍尔位移传感器原理及实验结果
        2.5.1 开路式基本原理
        2.5.2 被夹物体为不导磁材料的实验分析
        2.5.3 被夹物体为导磁材料的实验分析
    2.6 两类霍尔位移传感器的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轴承薄片电机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系统
    3.1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原理及分析
        3.1.1 基本原理
        3.1.2 理论分析
        3.1.3 电涡流的分布
    3.2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构成
        3.2.1 电涡流探测线圈
        3.2.2 被测目标
        3.2.3 前置器
    3.3 前置器的设计和实验分析
        3.3.1 变频调幅式测位移基本原理
        3.3.2 振荡电路
        3.3.3 检波电路
        3.3.4 滤波电路
        3.3.5 放大电路
        3.3.6 初步实验分析
    3.4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动态响应研究及改善效果
        3.4.1 谐振环节
        3.4.2 检波环节和滤波环节
        3.4.3 截止频率和检波常数的改善
        3.4.4 无源超前校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涡流与霍尔位移传感器的比较及其应用
    4.1 位移传感器之间的比较
        4.1.1 基本性能
        4.1.2 使用场合
        4.1.3 制作及成本
        4.1.4 动态响应
        4.1.5 实验平台
        4.1.6 不等位电势补偿
        4.1.7 恒流源
        4.1.8 实物图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7)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液伺服/比例阀概述
        1.1.1 电液伺服/比例阀的作用及特点
        1.1.2 电液伺服/比例阀的构成及原理
    1.2 电—机械转换器应用研究进展
        1.2.1 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
        1.2.2 动铁式电—机械转换器
        1.2.3 伺服/步进电机
    1.3 动圈式电—机械转换器研究进展与现状
    1.4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4.1 磁性材料
        1.4.2 线圈散热技术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理论分析
    2.1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磁路分析
        2.2.1 磁路分析
        2.2.2 永磁体的磁路模型
        2.2.3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磁路模型
        2.2.4 动态数学模型
    2.3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有限元分析
        2.3.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3.2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轴对称静磁场模型
    2.4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磁场数值计算
        2.4.1 磁场初步分析
        2.4.2 基于静态磁场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2.4.3 静态特性有限元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试系统与试验研究
    3.1 测试系统组成及原理
    3.2 性能指标与试验方法
    3.3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的试验研究
        3.3.1 静态试验
        3.3.2 动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圈式比例电磁铁结构参数的进一步探究
    4.1 改善动圈式比例电磁铁输出力特性的方法
    4.2 极靴形状参数对输出力特性影响的探究
    4.3 永磁体与导磁体接触截面形状对输出力特性的影响
    4.4 静态特性有限元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8)全消化道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定位技术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胃肠道运动生理基础
        1.2.1 胃肠道的形态结构
        1.2.2 胃肠道的运动生理
    1.3 胃肠运动功能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 胃肠运动功能研究现状
        1.3.2 现有检查方式的不足
    1.4 介入式医疗装置定位技术的现状及不足
        1.4.1 消化道内目标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1.4.2 现有定位方法的不足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全消化道介入式诊查系统研制及人体临床试验研究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生物遥测胶囊的结构设计
        2.2.1 生物遥测胶囊的总体结构
        2.2.2 电源的设计
        2.2.3 生理参数传感模块的设计
        2.2.4 射频通讯模块设计
        2.2.5 信号控制模块的设计
    2.3 封装与组装
    2.4 体外便携式数据记录器的设计
    2.5 体外跟踪定位系统分析
    2.6 人体试验
        2.6.1 试验过程
        2.6.2 生理参数检测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回波定位及静磁检测定位方案设计与实验研究
    3.1 目标定位方案可行性分析
        3.1.1 电磁波定位法及可行性分析
        3.1.2 光学定位法及可行性分析
        3.1.3 医学影像定位法及可行性分析
        3.1.4 超声定位及静磁定位的提出
    3.2 超声回波检测定位理论及实验研究
        3.2.1 超声定位法基本原理
        3.2.2 超声定位系统设计
        3.2.3 超声定位法实验研究
        3.2.4 超声定位法的优点和不足
    3.3 永磁标记定位理论及实验研究
        3.3.1 永磁标记法定位模型建立
        3.3.2 永磁定位方案及机理分析
        3.3.3 永磁定位磁检测的实现
        3.3.4 定位背景磁场及消除算法
        3.3.5 永磁标记定位系统设计
        3.3.6 原理性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4 脉冲励磁定位理论及实验研究
        3.4.1 脉冲励磁定位模型建立
        3.4.2 脉冲励磁定位方案设计
        3.4.3 神经网络定位算法
        3.4.4 定位算法仿真实验及分析
        3.4.5 原理性实验及结果分析
        3.4.6 脉冲励磁定位法实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流励磁定位理论及算法研究
    4.1 交流励磁定位方案设计
    4.2 交流励磁定位改进模型的建立
        4.2.1 磁偶极子模型的失效分析
        4.2.2 载流圆柱线圈电磁场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4.2.3 基于场源叠加及Taylor 级数的改进模型建立
    4.3 五自由度方位测量原理
        4.3.1 五自由度方位的定义
        4.3.2 五自由度定位原理
    4.4 定位模型的实验研究
        4.4.1 准确性验证
        4.4.2 优越性验证
    4.5 定位问题求解分析
    4.6 Powell 优化定位算法
        4.6.1 Powell 算法原理分析
        4.6.2 算法流程设计及效果分析
    4.7 参数自调整的邻域微粒群优化定位算法
        4.7.1 基本微粒群优化算法
        4.7.2 参数自调整的邻域微粒群优化算法
        4.7.3 算法仿真实验及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流励磁定位系统设计
    5.1 定位系统的设计要求
    5.2 交流励磁定位系统总体结构
    5.3 交变磁场发生器结构设计
        5.3.1 总体结构
        5.3.2 发射电路及控制时序设计
    5.4 无线磁传感器总体结构设计
    5.5 感应线圈设计
    5.6 信号处理及控制模块设计
        5.6.1 自适应增益控制及滤波模块设计
        5.6.2 有效值检测模块设计
        5.6.3 信号控制模块设计
    5.7 发射接收的同步技术
    5.8 无线磁传感器的组装
    5.9 无线数据接收器设计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流励磁定位系统实验研究及校正法研究
    6.1 无线磁传感器标定实验
        6.1.1 信号处理电路增益标定
        6.1.2 线圈常数标定
    6.2 定位验证实验
        6.2.1 实验装置和方法
        6.2.2 实验结果分析
    6.3 生物组织对定位影响的评估
    6.4 系统参数优化实验
        6.4.1 发射线圈个数优化
        6.4.2 发射线圈径向尺寸优化
        6.4.3 发射线圈轴向尺寸优化
    6.5 定位数据校正方法研究
        6.5.1 Hardy’s Multi-Quadric 插值校正法
        6.5.2 高阶多项式拟合校正法
        6.5.3 基于L-M 贝叶斯正则化的神经网络校正法
        6.5.4 L-M 贝叶斯正则化定位校正神经网络设计
        6.5.5 各校正方法实验对比
    6.6 定位系统校正实验
        6.6.1 建立样本数据库
        6.6.2 校正精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9)100MeV回旋加速器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磁场测量和垫补(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内容
    1.2 回旋加速器中磁场测量和垫补原理
    1.3 磁场测量的方法
        1.3.1 核磁共振测量法
        1.3.2 感应线圈测量法
        1.3.3 霍尔效应测量法
    1.4 国内外磁场测量情况介绍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创新点
2、100MeV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磁场测量
    2.1 100MeV回旋加速器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简介
    2.2 磁场测量的精度与磁场测量仪位置精度误差要求的计算
    2.3 磁场测量仪简述
    2.4 100MeV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磁场测量
        2.4.1 加速器中心平面的磁场测量测量
        2.4.2 加速器中心位置上沿Z方向的磁场测量
    2.5 磁场测量和垫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磁场测量数据处理以及磁场垫补
    3.1 磁场测量数据处理
    3.2 等时场的垫补
    3.3 一次谐波的垫补
4、磁场垫补后非理想场分析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10)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永磁体充磁技术简介
    1.2 永磁电机充磁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方法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稀土永磁材料的脉冲充磁原理与实现方法
    2.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磁特性
    2.2 脉冲充、退磁原理与方法
    2.3 脉冲放电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3 稀土永磁材料充、退磁特性基础研究
    3.1 充磁线圈与电源系统
    3.2 永磁体饱和度测量用亥姆霍兹线圈系统研制
    3.3 单个永磁体充、退磁特性实验研究
4 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新型方法
    4.1 新型充磁方法的理论说明
    4.2 充磁方法的有限元多场耦合模型的构建
    4.3 两种装配后充磁方法的比较
5 永磁电机样机充磁线圈的设计与绕制
    5.1 永磁电机充磁的有限元分析与线圈设计
    5.2 充磁线圈的工装设计与绕制
6 永磁电机单极充、退磁实验研究与整机设计
    6.1 矩形线圈充、退磁实验
    6.2 电机整机充磁的电源方案设计与优化
    6.3 电机充磁的结构设计
7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MM-11型霍尔效应高斯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霍尔效应的摩托车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研究[D]. 雷晶莹. 天津大学, 2008(09)
  • [2]MM-11型霍尔效应高斯计[J]. 小田(山鸟)稔,渡边耕平. 国外电工仪表, 1967(01)
  • [3]摩托车用霍尔效应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的研究[D]. 于磊罡. 天津大学, 2009(S2)
  • [4]基于FPGA的霍尔测速传感器系统[D]. 孙佳明.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3)
  • [5]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生物遥测胶囊磁定位技术与实验[D]. 何文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6]适用于无轴承薄片电机的位移传感器的研究[D]. 李浩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7]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D]. 龚安建. 浙江大学, 2016(07)
  • [8]全消化道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定位技术与实验研究[D]. 郭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9]100MeV回旋加速器中心区实验台架的磁场测量和垫补[D]. 钟俊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7(04)
  • [10]永磁电机装配后充磁方法研究[D]. 罗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MM-11霍尔效应高斯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