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超过……”的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

“超过……超过……”的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

一、“more…than…”的一个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21)在《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文中提出学术英语作为学科知识构建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地位与理论研究价值。其中,研究论文作为学术话语行为呈现的典型语类,其语体特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大体遵循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和语言特征分析三种路径,尝试对之进行深入描写与解释。但是,前人文献大多仅涉及少数的语言特征,且较少依托大规模语料量化考察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即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语言特征差异,因此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论文的整体以及局部语体特性。基于前人学术话语和语体变异理论架构,依据Becher(1989,1994)学科分类框架,本研究选取材料科学这一代表性应用型硬学科,创建千万词级实证性研究论文语料库,提取主要篇章结构,依次是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后,梳理完善前人语体变异研究所用特征(如Biber 1988,2006b;Biberetal.2004,2007),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spaCy和word2vec挖掘短语与语义特征,构建涵盖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22类共计165个特征,并从中提取出88个极具区分力的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维度分析,结合索引行与聚类分析,同时参照研究论文共核的语步构成与元话语属性,探究论文不同语篇部分之间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结果显示,硬学科实证性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突出体现于六个功能维度,分别是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以及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各个功能维度均依托多种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或语用特征得以实现。前三个维度内部均包含共变功能及特征,后三个维度则呈现单一功能属性。对于各个维度而言,硬学科研究论文的不同语篇部分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本文结论整体呈现了典型学术话语行为及其实现方式,有力拓展了语体变异和学术话语研究观察视角;充分验证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构建语言特征集与资源库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优化细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二语学术写作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真实示例和量化指标。

史文磊[2](2021)在《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文中认为本文对语法化研究中"语法性"这一基础性概念作出辨析和论证。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都对语法性问题作出了深入的讨论,本文首先对此加以梳理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ⅰ)在语言世界中确实存在词汇性和语法性之分。(ⅱ)语法性和词汇性本质上属于意义层面,形态-句法结构、语音、语用语篇等方面的表现,都不是它的本质属性。语法性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义(relational significance)。通常所谓语法化中的语法性成分,就是标记"为人"类关系义的显性语言符号。只有这类关系义发生了改变,才能说语法性发生了改变。(iii)语法化就是关系义化(relationalization)。

王艺臻[3](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付瑞冰[4](2021)在《反义词“苦”和“甜”的对称性研究》文中提出

李思懿[5](2021)在《《法律翻译》第三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辉[6](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刘星[7](2021)在《赣语宜春话复数标记的语义类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在形式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内部复数标记系统的差异、分工及其决定性因素进行考察的语义类型学研究。论文分为两条主线,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条主线是以复数的七个语义参数为准,对封闭的语言系统——赣语宜春话中的四类(七个)复数标记进行细致地描写,讨论其内部差异与分工并归纳其类型。第二条主线是从复数的语义理论出发,探讨复数标记不同句法语义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解决“复数标记所标记成分的生命度等级”“光杆复数的有定性”以及“被数量短语等量化成分修饰”等问题。文章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述如下:第一部分(第一章)是描写准备和理论准备。总结既往文献,归纳出了描写名词复数的七个语义参数:名词的类型、列举性、等级、量化、内聚性、“集合-分配”解读、“包含性-排除性”解读。讨论了“真性复数”与“连类复数”以及“累加复数”与“群体复数”这两对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并且提出了复数理论内部尚存的问题。最后解释了为何选择赣语宜春话的复数标记作为代表,介绍宜春话复数标记系统的典型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以上述七个语义参数为准,考察了宜春话中四类复数标记“几个”“俚”“家伙”和“唧”的语义。第二章通过对“几个”的分布及句法语义特点的考察,认为“几个”是群体复数标记,指称的集合构成一个整体,与中性谓词组合时只有集合解读。宜春话的“几个”有两种读音,代表了“词汇性群体”和“语境群体”两种类型,决定性因素是“群体”的存在是否为听说双方预设的背景信息。第三章考察了“俚”和“几个”的区别,认为“俚”的语义是最大化算子,作用于某个语境中的话语参与者,并且从中选取出一个由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构成的,与当下情景最直接相关的复数个体。第四章通过对“X家伙”的指称和语义考察,将“家伙”分析为加合算子,加合的对象是单数的“类”。宜春话小称复数标记“唧”也可以表复数,通过第五章的考察,我们认为其作用和“量词”一样是对不可数的光杆名词进行切分。四者之所以具有复数意义是因为都蕴含了复数“类/个体”集合的存在,不同之处在于“俚”和“几个”是在复数个体集合基础上进行了“最大化”以及“最大化+群体算子”操作,得到了有定复数个体,具有论元性;“家伙”则是通过对单数“类”的加合产生了复数“类”的集合;“唧”通过切分光杆名词产生了复数“个体”的集合。因此都具有谓词性。也就是说,对于“几个”和“俚”而言,复数“个体”集合是“因”;对于“家伙”和“唧”来说,复数“类/个体”集合是“果”。第六章为结论。宜春话中四类复数标记在复数的各项语义参数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原则,宜春话光杆复数“X+几个/俚/家伙/唧”可以根据“指称”分为“论元型”和“谓词型”两大类。其中论元型又可分为“强论元”(“X几个”)和“弱论元”(“X俚”)两类,谓词型也分为“强谓词”(X家伙)和“弱谓词”(“X唧”)两类。以上四类都有各自的区别性特征,在宜春话中由四个不同的复数标记表达,位于四个不同的句法位置。指称度的差异又是由“内聚性”这一参数决定的,即复数集合的成员之间关系是否紧密。这种分类可以解释四种光杆复数在“被数量短语等量化成分修饰”“复数标记所标记成分的生命度等级”以及“包含性-排除性解读”等方面的差异问题。从语言材料中来,到语言材料中去。文章最后将提出的框架应用到其他汉语方言中进行检验,并对汉语普通话的“们”以及英语中的复数标记-s进行了统一解释。我们认为普通话“们”和宜春话“俚”具有类似的句法语义表现,是弱论元型复数标记,语义都是最大化算子;英语中-s和宜春话“唧”一样是“弱谓词型”复数标记,承担“切分”或“个体化”的功能。

孙婳[8](2021)在《英译汉中破折号的翻译策略 ——以《焦虑的思想:探究焦虑的种类与价值》的汉译为例》文中认为破折号是中英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且发挥着重要的语义连接功能。由于破折号在两种语言中的用法和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且中英文的句式结构和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因此破折号的翻译存在一定难度。翻译时若照搬原文的破折号,会造成语义偏差,且影响读者体验。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焦虑的思想:探究焦虑的种类与价值》一书为例,分析文中破折号发挥的语义连接功能,并探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关系。原文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用以连接语句;但由于破折号在中文中使用频率远低于英文,处理文中的破折号成为一大翻译难点。译者以破折号在原文的连接功能为切入点,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最大程度上保持准确性和可读性。韩礼德的语义连接系统总结了常见的连接手段,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九小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基于韩礼德的连接系统,本文对选章中的92例破折号进行了分类,并基于每个案例中破折号体现的语义关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最终本报告选取了 22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进行个案分析,归纳总结原文破折号的语义功能及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原文的破折号以详述功能居多,体现延伸和增强语义的破折号案例相对较少。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结合破折号的连接功能以及具体语境,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保证原文的准确流畅。

袁静[9](2021)在《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关于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国内外学界以往主要关注其具体的句法特征,鲜少揭示其句法特征所隐藏的这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差异,更未曾论及这些表象差异背后的内在成因。本文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王文斌2013a,2013b,2019a)为视角,考察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将其分成整句型与短语型,试图以此切入,透视英汉谚语句法结构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根性差异,同时也弥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至今尚未涉足对英汉谚语研究的欠缺。主要发现有三:(1)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反映了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时间性特征与句内动词中心的分布、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显性主谓结构的组合紧密相关;其短语型的时间性特征与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主谓结构的省略程度密切关联,各类结构的时间性层级由动词主导。(2)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昭显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句内名词的主体地位、对称句段的数目以及显性对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密切,其短语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名词短语的数目与对言结构的完整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各类结构的空间性层级由名词主导。(3)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印欧语的时间性编码方式,以谓语动词实现句法结构的时间范畴定位,动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以勾连性与延续性为其主要特征;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汉语的空间性编码方式,以名词实现句法结构的空间特征组合,名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块状性与离散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在探究英汉谚语句法特征与英汉民族思维取向的彼此联系时,主要以时贤所讨论的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野,兼及洪堡特提出的“内蕴语言形式”观和中西思维模式的相关成果。英语谚语的形合与汉语谚语的意合,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理性与悟性之别;英语谚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谚语的对言格式,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演绎模式与类比模式之异。这两种差异的根因,均在于英民族的强时间性思维和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之殊,与“内蕴语言形式”观相契合。

陈思宇[10](2021)在《《完美英语语法:写作口语进阶之必备指南》(5-8章)英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篇英汉翻译报告。翻译的原文本是由身兼多重身份的美国词典编纂者、语言学家、电台主持人和演说家格兰特·巴雷特所着的《完美英语语法:写作口语进阶之必备指南》,作者格兰特·巴雷特基于自身多年来的积累与实践经验,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且实用的语法知识,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基于每个语法点,作者加入了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读者加深理解。这本语法书旨在消除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语法困惑,作为一本用法指南,希望为英语使用者提供切实的帮助。本翻译报告根据第五章至第八章的译文撰写,希望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一种新的语法思维,不再拘泥于死规则,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原文本是一本英语语法书,其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语法术语,其次,为避免重复也使用了一些替代词,同时也不乏定语从句及插入语的使用,这些都是原文本较为突出的语言特点,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翻译困难。因此,本报告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说明翻译难点。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译者选择了恰当的翻译方法,分别为:(1)对于原文本中的大量语法术语,译者采用了词义选择的方法;(2)对于一些替代词,译者采取了释义法使语言更加具体化;(3)考虑到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关系以及译文的行文逻辑,译者最终选取了分译法以及合译法来翻译定语从句;(4)基于插入语的不同类型,译者采用了括号法和句首法使译文语言更加灵活准确。最后,报告从整体上对本次翻译实践做出了总结:在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译者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基于语法的内在逻辑对一些语法术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区分,希望为之后语法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同时,由于译者自身能力有限,此次翻译实践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外,报告也对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某些语法术语的译法要统一。

二、“more…than…”的一个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re…than…”的一个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述
        1.3.1 研究目的
        1.3.2 分析对象
        1.3.3 研究问题
        1.3.4 总体框架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英文研究论文语体特征分析综述
    2.1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理论架构
        2.1.1 研究论文可视为特定受限语言
        2.1.2 研究论文可视作典型科学语言
        2.1.3 研究论文构成典型学术语类
        2.1.4 研究论文蕴含特有元话语功能
        2.1.5 研究论文呈现独特语言使用
    2.2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路径
        2.2.1 语类分析
        2.2.2 元话语分析
        2.2.3 语言特征分析
    2.3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利器——多维度分析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实践应用
        2.3.3 拓展完善
    2.4 前人研究尚存局限与不足
    2.5 小结
第3章 硬学科英文研究论文语料库建设及加工处理
    3.1 建库目标与实施过程
        3.1.1 来源期刊与目标语类
        3.1.2 语料采集与清理原则
        3.1.3 语篇结构标注与提取
    3.2 语料加工与处理
        3.2.1 词性赋码
        3.2.2 短语识别
        3.2.3 词向量模型训练
第4章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与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4.1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构建
        4.1.1 前人语体变异研究特征集及补充拓展
        4.1.2 基于词向量模型的短语特征提取
        4.1.3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提取与验证
    4.2 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4.2.1 特征提取与数据检验
        4.2.2 因子分析与功能解读
        4.2.3 维度得分与距离对比
        4.2.4 特征聚类与微观描写
第5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功能维度
    5.1 功能维度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
        5.1.1 维度1特征的典型型式
        5.1.2 维度1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2 功能维度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
        5.2.1 维度2特征的典型型式
        5.2.2 维度2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3 功能维度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
        5.3.1 维度3特征的典型型式
        5.3.2 维度3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4 功能维度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
    5.5 功能维度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
    5.6 功能维度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
    5.7 小结
第6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差异与变化
    6.1 功能维度1的语篇内部差异
        6.1.1 引言、结论、摘要以及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6.1.2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6.2 功能维度2的语篇内部差异
        6.2.1 引言功能特性
        6.2.2 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摘要的功能特性
        6.2.3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6.3 功能维度3的语篇内部差异
        6.3.1 摘要的功能特性
        6.3.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3.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4 功能维度4的语篇内部差异
        6.4.1 结论、摘要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4.2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5 功能维度5的语篇内部差异
        6.5.1 引言的功能特性
        6.5.2 结论与摘要的功能特性
        6.5.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6 功能维度6的语篇内部差异
        6.6.1 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6.6.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6.3 摘要与方法的功能特性
    6.7 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组合及其变化路径
    6.8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研究创新与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7.4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3)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2.1.1 语法修辞视角
        2.1.2 概念整合视角
        2.1.3 关联理论视角
        2.1.4 认知拓扑视角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3.1 理论基础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3.2 研究手段
        3.2.1 眼动追踪技术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3.3.1 字谜初选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实验流程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行为数据
        4.3.2 眼动数据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仪器
        5.2.5 实验流程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行为数据
        5.3.2 眼动数据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被试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仪器
        6.2.5 实验流程
        6.2.6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行为数据
        6.3.2 眼动数据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6.5 本章小结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设计
        7.2.2 实验被试
        7.2.3 实验材料
        7.2.4 实验流程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行为数据
        7.3.2 脑电数据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2.2.1 合法化的内涵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2.2.3.1 政治话语
        2.2.3.2 媒体话语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3.1.4.1 语类与语境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5.3.1 国土安全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5.3.1.2 克林顿政府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1.4 奥巴马政府
        5.3.1.5 特朗普政府
        5.3.2 经济发展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5.3.2.2 克林顿政府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2.4 奥巴马政府
        5.3.2.5 特朗普政府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5.4.1 乔治·布什政府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4.3 奥巴马政府
        5.4.4 特朗普政府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6.3.1 自言
        6.3.2 借言
        6.3.2.1 对话性压缩
        6.3.2.2 对话性扩展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4.1 语料的标注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4.1 开始部分
        7.4.2 主体部分
        7.4.3 结束部分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8.2.1 道德评价
        8.2.2 授权
        8.2.3 情感诉求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概述
    9.2 研究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现实意义
    9.3 研究贡献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7)赣语宜春话复数标记的语义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基本思路及论文结构
    1.2 名词复数的语义参数与类型
        1.2.1 名词复数的语义参数
        1.2.2 复数的类型
        1.2.3 复数的理论研究问题总结
    1.3 汉语复数标记研究综述及研究问题
        1.3.1 普通话与方言中复数标记类型
        1.3.2 “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1.4 选择宜春话的理由及语料来源
        1.4.1 丰富性
        1.4.2 代表性
        1.4.3 独特性
2.复数标记“几个”的语义——兼谈“群体复数”的分化
    2.1 问题的提出
    2.2“几 个”的分布和基本用法
        2.2.1 “几个”的分布
        2.2.2 复数标记“几个”的来源
        2.2.3 “几个”与同位结构
    2.3 “几个”的两种语义
        2.3.1 “几个_1”和“几个_2”的区分
        2.3.2 “几个 _1”“几个 _2”与群体解读的两种类型
        2.3.3 “几个 _1”和“几个 _2”的语义
        2.3.4 为何区分两类群体?
    2.4 “几个”的句法及与数量短语共现
    2.5 小结
3.复数标记“俚”的语义——兼谈代词复数的两种类型
    3.1 问题的提出
    3.2 “俚”与“几个”的句法分布
    3.3 “俚”和“几个”的语义和语用
    3.4 “代词+俚”是?P型代词,“代词+几个”是DP型代词
    3.5 “俚”的语义
    3.6 复数分裂(Plurality Split)
    3.7 小结
4.复数标记“家伙”的语义——兼谈复数的类型及其决定性参数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宜春话中的“家伙”
        4.2.1 光杆复数“X家伙”
        4.2.2 (指)数量名+家伙
        4.2.3 内聚性参数
        4.2.4 包含-排除解读
        4.2.5 “家伙”的特征及其语义
    4.3 内聚性参数与复数标记的类型
        4.3.1 “内聚性”定义
        4.3.2 “内聚性”与“指称”
        4.3.3 “内聚性”与“X的类型”
        4.3.4 “内聚性”与“被数量短语修饰”
        4.3.5 “内聚性”与“包含-排除”解读
    4.4 小结
5.小称复数标记“唧[tsi?~5]”的语义
    5.1 问题的提出
    5.2 小称“唧”与复数标记“唧”及二者的区分
        5.2.1 作为小称的“唧”
        5.2.2 作为复数标记的“唧”
        5.2.3 小称复数“唧”与普通话“们”的异同
    5.3 大称标记、小称标记与“数”范畴
        5.3.1 大称标记表复数
        5.3.2 小称标记何以表复数?
    5.4 “哩”和“唧”在表复数上的差异
    5.5 小结
6.结语
    6.1 复数标记内部差异和分工
        6.1.1 X的类型
        6.1.2 真性-连类解读差异
        6.1.3 被数量短语成分等修饰
        6.1.4 “包含-排除”解读差异
        6.1.5 “集合-分配”解读差异
    6.2 复数标记的类型
        6.2.1 为什么选择指称进行分类
        6.2.2 指称如何解释复数标记的内部和跨语言差异
        6.2.3 其他方言的复数标记
        6.2.4 小结
    6.3 复数理论内部问题研究结论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 (宜春话音系及标注说明)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8)英译汉中破折号的翻译策略 ——以《焦虑的思想:探究焦虑的种类与价值》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2. Task Description
    2.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2 Sele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2.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Research Focus
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s
    3.2 Translation Schedule
    3.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4 Analytical Framework
    4.1 Literature Review
        4.1.1 Conjunction and the Conjunctive Function of Punctuations
        4.1.2 The Conjunctive Function of Dashes
        4.1.3 Dash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4.1.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ashes
    4.2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ase Analysis
        4.2.1 Elaboration
        4.2.2 Extension
        4.2.3 Enhancement
5 Case Analysis
    5.1 Cases of Elaboration
        5.1.1 Apposition
        5.1.2 Clarification
    5.2 Cases of Extension
        5.2.1 Addition
        5.2.2 Variation
    5.3 Cases of Enhancement
        5.3.1 Causal-conditional
        5.3.2 Manner
    5.4 Summary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9)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概览
        2.1.1 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1.2 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相关对比研究
        2.2.1 对比语言学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2.2 翻译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3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概观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依据
    3.3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理论假设
4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时空性特征分析
    4.1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与短语型结构的界定
    4.2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对比
        4.2.1 英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2.2 汉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3 英汉谚语短语型结构的对比分析
        4.3.1 英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3.2 汉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4 小结
5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特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取向
    5.1 英汉语言的时空性编码方式在谚语句法结构上的体现
        5.1.1 英谚中时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1.2 汉谚中空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异质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差异
        5.2.1 从英汉谚语之间的形合与意合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2.2 从英汉谚语所昭显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3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参引文献

(10)《完美英语语法:写作口语进阶之必备指南》(5-8章)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1 Main Contents and Text Type
        2.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Grammatical Terms
        3.1.2 Translation of Pro-forms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3.2.2 Translation of Parentheses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4.1.1 Selection of Word Meanings
        4.1.2 Explan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Division
        4.2.2 Combination
        4.2.3 Putting Parentheses in Round Brackets
        4.2.4 Putting Parentheses in Sentence-initial Position
Chapter Five Summary
    5.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四、“more…than…”的一个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D]. 闫鹏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史文磊. 东方语言学, 2021(01)
  • [3]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4]反义词“苦”和“甜”的对称性研究[D]. 付瑞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法律翻译》第三章、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李思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6]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赣语宜春话复数标记的语义类型[D]. 刘星. 浙江大学, 2021
  • [8]英译汉中破折号的翻译策略 ——以《焦虑的思想:探究焦虑的种类与价值》的汉译为例[D]. 孙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9]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D]. 袁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10]《完美英语语法:写作口语进阶之必备指南》(5-8章)英汉翻译报告[D]. 陈思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超过……超过……”的特殊结构的语义和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