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首乌提取液对老年大鼠血脂、肝胆固醇及全血粘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蒋文君[1](2020)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cy、LDL-C、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该方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临床资料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12月的60名UAP痰瘀互结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冠心病西药基础治疗及西药联合胸痹汤治疗的分组研究,连续服药4周后,对两组受试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血指标包括LDL-C、Hcy、NT-pro BNP、血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疗效性结论;并汇总不适症状及常规性化验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异常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后得到安全性结论。结果:⑴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两组中医证候得分治疗后都显着减少(P<0.01),尤以研究组效果明显(P<0.01)。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6.67%,80%,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33%,76.67%,20%;研究组具有更佳的总有效率(P<0.05)。⑵心电图总疗效:治疗后两组ST-T基线均总体降低,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0%,33.33%,6.67%;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3.33%,46.67%,20%;研究组改善心电图总疗效更佳(P<0.05)。⑶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两组心绞痛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落(P<0.01),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分数下落更明显(P<0.05),两组受试者在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作用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痹汤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心绞痛多个维度症状。疗效方面,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0%,26.67%,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3.33%,46.67%,10%;胸痹汤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⑷SAQ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AQ积分在各维度上均有明显上升(P<0.01),研究组积分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⑸检验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LDL-C、Hcy、NT-pro BNP、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研究组下调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⑹安全性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后出现反酸、恶心、腹泻、头晕、肝功能轻度异常等副作用在两组内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胸痹汤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胸痹汤可以减少UAP患者症状困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其副作用小,临床应用相对安全可靠;推测胸痹汤作用机制与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相关。
王文广[2](2016)在《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症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研究,探讨肥胖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为临床应用中医理论治疗肥胖症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动物模型,探讨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症大鼠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及药理学方面研究温肾健脾化痰对肥胖症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温肾健脾化痰法临床治疗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肥胖症的诊断、分类和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对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症的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将60只体重10015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取食饮水;其余5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自由取食饮水。每周测量体重、身长2次,喂养4周后选取体质量增加大于正常组平均体质量15%且Lee’s指数比正常组平均水平增加大于1.5%的大鼠,作为高脂饮食诱导肥胖造模成功大鼠,选取4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 ml/100g·d灌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温肾健脾化痰方1ml/100g·d灌胃。正常组继续喂以普通饲料,其他4组继续予高脂饲料喂养,实验过程中每周测量体重2次,并根据体重调整给药量,连续治疗10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及肝功能。运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法观察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肝脏组织SOCS3m RNA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其对各组大鼠脂肪组织Ghrelin水平的影响。结果1)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均能明显控制肥胖症大鼠体重的增加,使体重增加的速度明显变缓,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及脂肪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组肝细胞形态排列正常,肝小叶规则,细胞质均匀;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圆形脂滴或脂肪空泡,胞核被推向周边;低剂量组脂变肝细胞与模型组相当;中、高剂量组脂变肝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脂肪空泡。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明显增大,单位视野内脂肪细胞数明显减少;低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与模型组相当;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单位视野内脂肪细胞数明显增多,且中剂量组的变化更为显着。3)各组大鼠肝功能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的ALT,AST均显着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均可显着降低ALT,AST水平(P<0.01),且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在降低AST水平方面又显着优于中剂量组(P<0.01),但在降低ALT水平方面则无明显区别(P>0.05)。4)各组大鼠血脂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的TC,TG,LDL-C均显着性升高(P<0.05),HDL-C显着性降低(P<0.05,提示肥胖症大鼠模型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与模型组相比,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性降低TC,TG以及LDL-C(P<0.01),升高HDL-C(P<0.01),且三组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5)各组大鼠肝脏组织SOCS3m RNA表达: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内SOCS3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经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SOCS3m 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6)各组大鼠脂肪组织Ghrelin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脂肪组织内Ghrelin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经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Ghrelin基因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高、中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但与低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大鼠脂肪组织Ghrelin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为Ghrelin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核为蓝色或蓝紫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脂肪细胞: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内Ghrelin阳性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经温肾健脾化痰方药物治疗的大鼠脂肪细胞内Ghrelin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以中、高剂量组较明显。IPP分析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Ghrelin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Ghrelin阳性表达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结论理论研究:肥胖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表现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痰湿、血瘀等为标。温肾健脾化痰方的组方体现了肥胖症的辨证论治,为运用其治疗肥胖症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研究:1)温肾健脾化痰方在控制肥胖模型大鼠体重增加,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腹内脂肪,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方面有良好作用。2)温肾健脾化痰方可调控食欲,增加能量代谢,抑制脂肪合成,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肥胖,可能与其通过调节肥胖症模型大鼠的SOCS3m RNA水平来实现的。3)温肾健脾化痰方可调节肥胖症模型大鼠Ghrelin基因的表达,而调节这些基因表达不仅可直接影响食欲和饮食,提高能量代谢效率,还能通过调节瘦素等脂肪因子,达到治疗肥胖症的目的。
李洪萍[3](2015)在《土鳖虫冻干粉对肉兔血脂的调节及SR-BI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生活中高脂食物越来越常见,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预防和治疗由长期高脂饮食所引起的外源性高血脂症至关重要。本试验通过土鳖虫冻干粉对肉兔外源性高血脂症的预防与治疗,从分子层面探讨土鳖虫冻干粉对肝脏中SR-BI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土鳖虫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据古代医学着作记载,土鳖虫具有通经活络、行瘀破血、消肿化积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鳖虫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其获得简单,营养丰富,现在很多人将其做成菜肴食用,来预防疾病。本试验通过研究土鳖虫冻干粉对长期高脂饮食所形成的外源性高血脂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从生理指标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来探讨土鳖虫冻干粉调节血脂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分为预防与治疗两部分:1)预防试验中,选取150只伊拉肉兔,分为空白组(普通饲料)、高剂量组(高脂饲料+0.45g/kg土鳖虫冻干粉)、中剂量组(高脂饲料+0.30g/kg土鳖虫冻干粉)、低剂量组(高脂饲料+0.15g/kg土鳖虫冻干粉)、模型组(高脂饲料)。每10d随机抽每组3只肉兔,心脏采血,屠宰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血清和基因表达量。2)治疗试验中,选取150只伊拉肉兔,分为空白组(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饲料)用于建高血脂模型。建模结束后,将模型组分为高剂量组(普通饲料+0.45g/kg土鳖虫冻干粉)、中剂量组(普通饲料+0.30g/kg土鳖虫冻干粉)、低剂量组(普通饲料+0.15g/kg土鳖虫冻干粉)、模型组(普通饲料)每10d随机抽每组3只肉兔,心脏采血,屠宰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血清和基因表达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过程中,预防组各剂量组均有抑制肝脏肿大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高脂饲料+0.45g/kg土鳖虫冻干粉)作用效果较好。治疗过程中,各剂量组均有改善肝脏肿大的作用,高剂量组(普通饲料+0.45g/kg土鳖虫冻干粉)效果最佳。2)试验结束时,预防试验中,血清中HDL-C含量升高,低剂量组(高脂饲料+0.15g/kg土鳖虫冻干粉)升高趋势最明显。治疗试验中,血清中HDL-C含量同样升高,低剂量组(普通饲料+0.15g/kg土鳖虫冻干粉)效果最好。3)预防试验结束时,各剂量组SR-BI基因表达量均显着(P<0.05)低于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起效时间为第20d,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起效时间为第30d。4)治疗试验结束时,各剂量组SR-BI基因表达量均显着(P<0.05)低于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显着(P<0.05)低于高剂量组。说明土鳖虫冻干粉能调控SR-BI基因的表达,调节血脂水平,其中低剂量组(普通饲料+0.15g/kg土鳖虫冻干粉)为适宜剂量。结论:土鳖虫冻干粉能够通过调节肝脏中SR-BI基因的表达量,来调节血清中HDL-C的含量,从而调节血脂,具有对高脂血症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以低剂量组(0.15g/kg土鳖虫冻干粉)作用效果较好。
辛莹[4](2015)在《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稠血清胶囊来源于临床经验方,用于益气活血,祛痰通脉。全方由黄芪,水蛭,山楂等九味中草药组成,具有缓中补虚、活血行气之功效。为了进一步开发研究,根据其临床用药应用,本课题进行了处方的制备工艺考察及其相关药效学实验,确定了稠血清胶囊的有效成份最高的制备工艺,并验证了药效学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大量文献,综述了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病因,临床研究,治疗进展。结合本方,用中医药理论阐述了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病因、病机及治则,对本方单味中药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工艺制备研究考察了细粉入药的药材粉碎出粉率;水提取部分,以黄芪总苷含量为指导标准,对煎煮的时间和加煎煮水量还有煎煮的次数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出粉率均在95%以上;水煎煮提取的最适宜工艺:煎煮2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时间为2小时。中试试验表明,出粉率、出膏率、半成品率及成品率均符合要求,工艺标准稳定、可行。药效学通过小鼠和大鼠进行了降脂实验、凝血时间试验、游泳时间间试验、脑缺氧试验、体外血栓试验、体内血栓试验、血液流变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稠血清胶囊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延长凝血时间作用、延长游泳时间作用、脑缺氧保护作用、抑制体内和体外血栓形成作用,稠血清胶囊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而耐常压缺氧作用、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影响作用和血液流变的影响作用不显着,作用较弱。稠血清胶囊药效学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丁银花[5](2014)在《心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完善》文中研究指明欣脉胶囊是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发的中药6类新药,处方源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方,由山楂、银杏叶、酒大黄、海藻、大蒜五味中药组成,专利号:ZL031322867。本文利用溶剂萃取法对欣脉胶囊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分离制备,采用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的方式快速建立小鼠高血脂症模型,以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为参考指标,对欣脉胶囊中治疗高血脂症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活性评价,最终确定了乙酸乙酯部位是其治疗高血脂症的主要活性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欣脉胶囊活性部位及各药材活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为考察指标,对复方活性部位指纹图谱色谱峰归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活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分离度较好,且该方法稳定,重现性较好,并对标定出的28个指纹特征峰中的27个特征峰明确了来源归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U-HPLC-TOF/MS技术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银杏叶萜类内酯、黄酮类化合物。同时,指认了所建立的活性部位指纹图谱中的23个主要色谱峰。初步阐明了欣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的药效物质基础,也为其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欣脉胶囊原有的质量标准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品质量的可控性,结合效应部位筛选及效应成分的分析结果,增加了处方中另外一味臣药银杏叶萜内酯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可行,为欣脉胶囊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了欣脉胶囊成品中效应组分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指认出了其中16个主要色谱峰的化学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控制产品内在质量。此外,本文还建立了欣脉胶囊处方中两味主药山楂药材和银杏叶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山楂药材、银杏叶药材的药效成分含量高低和指纹图谱相似度大小,分析评价其质量优劣,最终固定了欣脉胶囊处方中这两味主要药材的来源产地,从源头上保证了成品的质量稳定性。
司银梅[6](2014)在《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病的疗效,进一步明确温肾健脾化痰方减肥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肥胖病的易患人群、肥胖病的分类和肥胖病的病因病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对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病的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将60只体重100~15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取食饮水;其余5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自由取食饮水。每周测量体重2次,喂养4周后选取体质量超出正常组平均体质量20%的40只作为造模成功大鼠。将4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d灌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温肾健脾化痰方1ml/100g/d灌胃。正常组继续喂以普通饲料,其他4组继续喂以高脂饲料,实验过程中每周测量体重2次,并根据体重调整给药量,连续治疗10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及肝功能。运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观察温肾健脾化痰方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FTO基因表达的影响。临床研究: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的饮食运动疗法,治疗组在饮食、运动基础上给予温肾健脾化痰方口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的变化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均能明显控制肥胖大鼠体重的增加,使体重增加的速度明显变缓,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及脂肪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组肝细胞形态排列正常,肝小叶规则,细胞质均匀;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圆形脂滴或脂肪空泡,胞核被推向周边;低剂量组脂变肝细胞与模型组相当;中、高剂量组脂变肝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脂肪空泡。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明显增大,单位视野内脂肪细胞数明显减少;低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与模型组相当;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单位视野内脂肪细胞数明显增多,且中剂量组的变化更为显着。3)各组大鼠肝功能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的ALT、AST均显着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均可显着降低ALT、AST水平(P<0.01),且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在降低AST水平方面又显着优于中剂量组(P<0.01),但在降低ALT水平方面则无明显区别(P>0.05)。4)各组大鼠血脂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组的TC、TG、LDL-C均显着性升高(P<0.01),HDL-C显着性降低(P<0.01),提示肥胖大鼠模型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与模型组相比,温肾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性降低TC、TG以及LDL-C(P<0.01),升高HDL-C(P<0.01),且三组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5)各组大鼠瘦素水平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瘦素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瘦素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低、中、高剂量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瘦素水平下降最明显。6)各组大鼠脂联素水平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脂联素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脂联素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低、中、高剂量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脂联素水平升高最明显。7)各组大鼠肝脏组织FTO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内FTO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经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FTO基因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8)各组大鼠脂肪组织FTO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脂肪组织内FTO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经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FTO基因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高、中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但与低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9)各组大鼠肝脏组织FTO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肝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为FTO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核为蓝色或蓝紫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细胞: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FTO阳性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经温肾健脾化痰方药物治疗的大鼠肝细胞内FTO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以中、高剂量组较明显。IPP分析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FTO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FTO阳性表达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10)各组大鼠脂肪组织FTO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光镜下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为FTO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核为蓝紫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脂肪细胞:模型组大鼠脂肪细胞内FTO阳性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经温肾健脾化痰方药物治疗的大鼠脂肪细胞内FTO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以中、高剂量组较明显。IPP分析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FTO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组织FTO阳性表达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临床研究: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体质量、BMI、腰围、WHR、血脂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论研究:肥胖病的病理因素属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以脾肾虚衰为主,标实以痰湿、瘀血等为主。温肾健脾化痰方的组方体现了肥胖病治疗的根本大法,为运用其治疗肥胖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研究:1)温肾健脾化痰方在控制肥胖模型大鼠体重增加,减轻肝功能损害,减少腹内脂肪,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方面有良好作用。2)温肾健脾化痰方能控制食欲,使能量消耗增加,抑制脂肪合成,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肥胖,可能是通过调节肥胖模型大鼠的瘦素水平和脂联素水平来实现的。3)温肾健脾化痰方可降低肥胖模型大鼠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内FTO基因的表达,而FTO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不仅可直接影响食欲和饮食,提高能量消耗效率,还能通过调节瘦素、脂联素等内分泌因子,达到减轻肥胖的目的。临床研究:温肾健脾化痰方在治疗肥胖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蓉蓉[7](2014)在《中医药针对冠心病初级预防阶段健康管理作用探讨》文中指出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量的研究已经十分明确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不合理膳食、肥胖、精神压力、A型行为人格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等基础疾病。现阶段治疗主要采用药物、介入、手术等西医手段,同时辅以中医药治疗,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为主。目前尚无治愈冠心病的方法,因此,如何积极预防冠心病是我们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三级:初级预防即是指对未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专门针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防止冠心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即是指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一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措施进行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变化;三级预防即是指积极治疗并发症,稳定病情,保护心功能,防止复发,其次积极抢救重症患者,防止死亡,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冠心病防治不能“亡羊补牢”,所以冠心病的预防重在初级预防,现代医学倡导“初级预防”,就是要未雨绸缪,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鉴于中医学在临床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治未病”理论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究其核心,就是强调一个“防”字,充分体现出“预防为主”思想。“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冠心病三级预防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将中医“治未病”与冠心病三级预防体系相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积极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是未来冠心病防治的新理念。在“治未病”基础上,健康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健康管理的核心是积极预防和控制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积极实施“三级预防”,因此,如何将“治未病”思想与三级预防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相结合,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冠心病防治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吸烟、饮食、肥胖、精神压力、A型性格、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药在冠心病初级预防中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干预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调整自身精神及物质生活方式、改善脂质代谢、保护心肌细胞和动脉内皮细胞、抑制有害炎症因子的产生、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善胰岛素和瘦素抵抗、调节内分泌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等途径,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冠心病的初级预防-中医药干预-健康管理理念,以期在冠心病的防治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郑本达(Tay Poon Tat)[8](2014)在《参芪玉荷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认识,采用参芪玉荷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参芪玉荷汤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体重、BMI、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通过观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和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参芪玉荷汤方药,水煎剂,每日1剂,疗程3个月;对照组仅生活方式干预和西药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观测体重、BMI、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水平等指标变化,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依从性。全部数据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并纳入的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其结果: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②降低体重方面:治疗组体重下降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体重指数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③降糖方面:治疗组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④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方面:治疗组FINS的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HOMA-IR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降血脂方面:治疗组TC、TG、LDL-c、HDL-c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⑥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研究提示,参芪玉荷汤合用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既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改善了患者的体重、BMI、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水平等,且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禹[9](2013)在《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气虚血瘀大鼠红细胞膜组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复制气虚血瘀动物模型,并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三首方药灌胃给药。借助已建立的红细胞膜生物学特征研究平台,围绕该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生物学特征变化,观察三首方药对气虚血瘀模型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造成的变化。明确气虚血瘀证模型的证候属性;从微观血液流变学分子层次上揭示三首不同方药对气虚血瘀证产生影响的发生机制,阐述其差异性。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饥饿加力竭游泳模拟气虚血瘀模型,并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高低剂量灌胃给药。持续刺激直至2周后大鼠出现气虚血瘀表征,颈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FIB含量、TT(凝血酶原时间)、血浆血脂含量、血浆蛋白含量;取血制备红细胞膜,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唾液酸、巯基、SOD、MDA、胆固醇及红细胞膜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全血黏度升高(p<0.05,p<0.01);血浆黏度极显着升高(p<0.01);红细胞变性极显着降低(p<0.01);FIB显着增多p<0.05);TT显着缩短(p<0.05)。TG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CHO、ALB、TP及GLU含量显着下降(p<0.05);红细胞膜上唾液酸含量及SOD活力极显着降低(p<0.01);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及毓基含量显着下降(p<0.05);红细胞膜上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红细胞膜上带5及带6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方均可降低全血黏度(p<0.05,p<0.01);三方降低血浆黏度效果极显着(p<0.01);补阳还五汤及丹参饮于中、高切变率下均可显着提高红细胞变性指数(p<0.05);三方均可不同程度延长TT,差异显着(p<0.05,p<0.01);补阳还五汤可显着提高TP含量(p<0.05);丹参饮可显着降低TG含量(p<0.05);三方均可显着提高红细胞膜上SOD活力(p<0.05)、Na+-K+-ATP酶活性(p<0.05,p<0.01)、红细胞膜上唾液酸含量(p<0.05,p<0.01)及红细胞膜上巯基含量(p<0.05,p<0.01);少腹逐瘀汤及丹参饮可显着降低红细胞膜上MDA含量(p<0.05,p<0.01);少腹逐瘀汤可显着升高带2蛋白含量(p<0.05),丹参饮可显着升高带4.1蛋白含量(p<0.05),三方均可显着升高带5及带6蛋白含量(p<0.05,p<0.01),补阳还五汤及丹参饮可显着升高带7蛋白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p<0.05)。结论1.三方均可显着降低模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保护红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含量,延长TT,有效对抗氧自由基,提高红细胞膜带5、带6蛋白含量。2.补阳还五汤可显着提高Na+-K+-ATP酶活性,提高红细胞膜带7蛋白含量,在保护唾液酸及巯基含量,降低膜胆固醇浓度方面优于其他两方;3.少腹逐瘀汤在对抗机体脂质过氧化及保护红细胞膜带2蛋白的作用上优于其他两方;4.丹参饮可有效降低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提高红细胞膜带7蛋白含量,在Na+-K+-ATP酶活性的提高上优于其他两方
文景玉[10](2013)在《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高血压病(2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变化、肝功、肾功、血脂及指标的变化,验证补肾化痰祛瘀法对高血压病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型的治疗价值,并探讨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型高血压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海捷亚治疗,治疗组在海捷亚基础上加自拟补肾化痰祛瘀汤。结果:1、补肾化痰祛瘀汤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p<0.05)。2、两组患者疗后TC、TG、LDL-C、空腹血浆葡萄糖、血流变指标均降低(p<0.05),与海捷亚对照组相比较,补肾化瘀祛痰汤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补肾化瘀祛痰汤可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压,并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
二、不同首乌提取液对老年大鼠血脂、肝胆固醇及全血粘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首乌提取液对老年大鼠血脂、肝胆固醇及全血粘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取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4 伦理要求 |
5 试验设计 |
6 治疗方案 |
6.1 基础治疗 |
6.2 对照组治疗 |
6.3 研究组治疗 |
7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
7.1 LDL-C的测定 |
7.2 Hcy的测定 |
7.3 血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
7.4 NT-proBNP的测定 |
7.5 心绞痛积分及疗效 |
7.6 心电图疗效 |
7.7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 |
7.8 SAQ积分 |
7.9 安全性指标 |
8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比较 |
2 总疗效 |
2.1 中医证候总疗效 |
2.2 心绞痛疗效 |
2.3 心电图疗效 |
3 研究性指标结果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
3.3 SAQ积分比较 |
3.4 Hcy水平比较 |
3.5 LDL-C水平比较 |
3.6 血流变学水平比较 |
3.7 NT-proBNP水平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1.1 AS形成机制 |
1.2 UAP形成机制 |
2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
2.1 胸痹心痛与痰饮 |
2.2 胸痹心痛与瘀血 |
2.3 痰瘀互结特点 |
2.4 UAP与痰浊瘀阻 |
3 胸痹汤组方研究 |
3.1 胸痹汤立方依据 |
3.2 胸痹汤药理研究 |
3.3 胸痹汤前期研究 |
4 胸痹汤干预UAP结果评价及机制分析 |
4.1 胸痹汤对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
4.2 胸痹汤对心电图的影响 |
4.3 胸痹汤对心绞痛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
4.4 胸痹汤对SAQ积分的影响 |
4.5 胸痹汤对LDL-C的影响 |
4.6 胸痹汤对Hcy的影响 |
4.7 胸痹汤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
4.8 胸痹汤对NT-proBNP的影响 |
4.9 胸痹汤的安全性影响 |
4.10 胸痹汤对UAP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症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肥胖症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二、祖国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
三、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症的机理探讨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症大鼠血生化和组织病理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二、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症大鼠肝脏组织SOCS3水平的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三、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症大鼠脂肪组织Ghrelin表达的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图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土鳖虫冻干粉对肉兔血脂的调节及SR-BI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土鳖虫的研究概况 |
1.1 土鳖虫的饲养及炮制方法 |
1.2 土鳖虫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二章 高血脂的研究概况 |
第三章 SR-BI基因研究进展 |
第四章 冻干技术研究进展 |
4.1 冻干技术的研究现状 |
4.2 冻干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
第五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 |
第六章 实验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内容 |
6.3 研究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土鳖虫冻干粉对高脂饮食肉兔SR-BI基因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 试验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章 土鳖虫冻干粉在治疗高血脂症中对SR-BI基因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稠血清胶囊的相关文献综述 |
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2 高脂血、高粘血症疾病的研究概况 |
2.1 高脂血、高粘血症疾病的定义 |
2.2 高血脂、高粘血症的流行情况 |
2.3 高脂血、高粘血症的发病机制 |
2.4 化学药物对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 |
2.5 西医对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治疗存在的优势及不足 |
2.6 中医药对高脂血、高粘血症的认识 |
2.7 中药对高脂血、高粘血症的治疗 |
2.8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
3 稠血清胶囊处方来源 |
4 处方组成及功效 |
5 组方原理 |
6 稠血清胶囊组方药材研究 |
6.1 黄芪的研究进展 |
6.2 水蛭的研究进展 |
6.3 桃仁的研究进展 |
6.4 何首乌的研究进展 |
6.5 决明子的研究进展 |
6.6 莪术的研究进展 |
6.7 三棱的研究进展 |
6.8 山楂的研究进展 |
6.9 土鳖虫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1 处方组成 |
2 剂型选择 |
3. 工艺研究 |
4. 制备工艺考察 |
4.1 出粉率考察 |
4.2 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
4.3 出膏率考察 |
4.4 出成品率考察 |
5 成型工艺的确定 |
5.1 制法 |
5.2 工艺流程图 |
6. 产品中试考察 |
第3章 稠血清胶囊药效学实验部分 |
1. 稠血清胶囊对高脂血症小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游泳时间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脑缺氧的保护作用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体外血栓的作用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体内血栓的作用研究 |
7.1 实验材料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8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研究 |
8.1 实验材料 |
8.2 实验方法 |
8.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综述 |
2 制备工艺考察研究 |
3 稠血清胶囊药效学试验研究 |
3.1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的降脂作用 |
3.2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作用 |
3.3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游泳时间的作用 |
3.4 稠血清胶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和小鼠脑缺氧的作用 |
3.5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体外和体内血栓形成作用 |
3.6 稠血清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心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
2 中药复方“欣脉胶囊”研究概况 |
3 欣脉胶囊处方主要药材—山楂、银杏叶研究概述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第一部分 欣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 |
第一章 欣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活性部位的确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欣脉胶囊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归属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欣脉胶囊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欣脉胶囊质量标准的完善 |
第一章 欣脉胶囊效应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欣脉胶囊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欣脉胶囊中山楂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欣脉胶囊中银杏叶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
二、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病机制的理论探析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温肾健脾化痰方对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大鼠血生化和肝脏、脂肪组织病理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二: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大鼠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的影响47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三:温肾健脾化痰方对肥胖大鼠肥胖易感基因(FT0)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1、理论研究 |
2、实验研究 |
3、临床研究 |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医药针对冠心病初级预防阶段健康管理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药通过干预戒烟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一节 吸烟诱导冠心病的机制 |
1 吸烟减少内皮细胞分泌NO,促进血小板聚集引发冠心病 |
2 吸烟产生不利于动脉的炎症因子引发冠心病 |
3 吸烟通过改变血脂的构成促进冠心病的发生 |
4 主动和被动吸烟冠脉损害程度一致,正在吸烟者更易引发心肌梗塞 |
第二节 中医药干预戒烟的机制 |
1 中药制剂能够改善成瘾者戒断综合症 |
2 针灸推拿有效改善烟民戒断后的不适症状 |
3 耳穴能长时间阻断尼古丁形成的条件反射 |
4 中药穴位贴敷长时间阻断多巴胺带来的奖励机制 |
第三节 结语 |
第二章 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可以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一节 合理的膳食结构能够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 |
2 限制脂肪摄入量 |
3 限制钠盐摄入的同时增加钾盐的摄入 |
4 常饮用牛奶或豆浆 |
5 饮酒 |
第二节 加强体育锻炼能够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三章 中医药通过干预肥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一节 肥胖患者诱发冠心病的机制 |
1 肥胖患者脂质代谢紊乱是诱发冠心病的机制之一 |
2 体重指数、腰臀比以及腰围超过正常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3 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浆高瘦素水平容易引发冠心病 |
第二节 中医如何认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肥胖病的机制 |
1 中药减肥机制 |
1.1 通过改善胰岛素和瘦素抵抗减轻体重 |
1.2 通过干预血脂代谢减轻体重 |
2 针刺减肥机制 |
2.1 针刺通过调整中枢神经核团的平衡减轻体重 |
2.2 针刺通过干预脂质代谢的过程减轻体重 |
2.3 针刺通过调节脏腑整体的功能减轻体重 |
3 耳穴通过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达到减肥目的 |
4 药罐疗法通过干预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两方面的途径达到减肥目的 |
5 穴位埋线疗法通过长时间的经穴刺激达到减肥目的 |
6 中药熏蒸法从能量的消耗和摄入两方面同时干预来减肥 |
7 中医综合疗法减肥 |
第四节 结语 |
第四章 中医药通过调控情志和改变A型性格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一节 不良的情志刺激导致冠心病的机制 |
1 情绪应激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和肾上腺素升高血压的同时加快心率 |
2 长期精神压力使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和血脂代谢紊乱 |
3 焦虑、抑郁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增高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
第二节 加强中医情志养生的理念能够减少冠心病发生 |
1 做到“十二少” |
2 恬淡虚无,清心寡欲 |
3 注重神的调养 |
4 情志顺应四时 |
5 保持乐观的心态 |
第三节 具有A型行为性格之人容易诱导冠心病 |
1 A型性格的行为特征 |
2 A型行为人格诱发冠心病的机制 |
第四节 通过调整A型行为性格可以预防冠心病 |
1 首先要充分认识A型性格 |
2 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 |
3 打破过强的时间紧迫感的观念 |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5 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
第五章 中医药通过干预高脂血症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一节 高脂血症诱导冠心病的机制 |
第二节 中医如何认识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 |
第三节 中医药干预高脂血症的机制 |
1 单味中药降脂机制 |
1.1 中药能够抑制吸收外源性脂质 |
1.2 中药能够抑制合成内源性脂质 |
1.3 中药能够促进脂质排泄 |
1.4 中药能够抗脂质过氧化 |
2 中药复方通过降低LDL-C,TG,TC和提高HDL-C来调节血脂水平 |
3 针刺通过降低LDL-C,TG,TC和升高HDL-C来调节脂质代谢 |
4 穴位埋线通过不断刺激高级神经中枢干预胆固醇的合成和运输 |
5 耳穴贴压和耳尖放血配合辅助降脂 |
6 艾灸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LDL-C、TG含量调节脂质代谢 |
第四节 结语 |
第六章 中医药通过干预高血压病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
第一节 高血压诱发冠心病的机制 |
1 高血压通过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诱导冠心病 |
2 高血压促使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诱导冠心病 |
3 过多的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诱导冠心病 |
第二节 中医如何认识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
第三节 中医药降压的特点和优势 |
1 症状改善明显 |
2 保护靶器官 |
3 减轻西药副作用 |
4 降压平稳和缓 |
第四节 中医药干预降压的作用机制 |
1 中药的降压机制 |
1.1 中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压 |
1.2 中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压 |
1.3 中药通过扩张血管和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
1.4 中药通过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降低血压 |
1.5 中药通过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和保护动脉血管内皮降低血压 |
1.6 中药通过抑制Ca所调节的细胞过程降压 |
1.7 中药通过调节胰岛素抵抗降低血压 |
1.8 通过利尿来降低血压 |
2 针刺降压机制 |
2.1 针刺通过升高NO、ANP和降低ALD、Ang Ⅱ、ET-1降压 |
2.2 时辰取穴针刺通过纠正血压昼夜节律的紊乱维持血压的稳定 |
2.3 平衡针灸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 |
2.4 针刺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降低血压 |
2.5 针刺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血压 |
2.6 针刺通过调节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降低血压 |
3 足浴通过调节内分泌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降低血压 |
4 药枕通过持续刺激皮肤感受器、神经干、经络和穴位降压 |
5 穴位贴敷通过长久的经穴刺激和吸收药效降低血压 |
6 穴位埋线通过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血压 |
第五节 结语 |
第七章 中医药通过干预糖尿病延缓冠心病发生 |
第一节 糖尿病诱发冠心病的机制 |
第二节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
第三节 中医药降低血糖的特色和优势 |
第四节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的机制 |
1 有降低血糖作用的中草药 |
2 中药复方降糖机制 |
2.1 中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
2.2 中药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 |
2.3 中药通过拮抗升糖激素的作用降低血糖 |
2.4 中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血糖 |
3 针刺降低血糖机制 |
3.1 针刺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降低血糖 |
3.2 针刺通过改善胰岛素和瘦素抵抗降低血糖 |
4 穴位贴敷通过调节血脂的代谢降低血糖 |
5 穴位埋线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纠正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 |
6 穴位注射通过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和减轻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 |
第五节 结语 |
第八章 健康管理 |
第九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参芪玉荷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部分 |
1 西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 |
1.2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
1.3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 |
3 参芪玉荷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 |
3.1 脾气虚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基础 |
3.2 痰湿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主要因素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7 终止试验的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病例来源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方案 |
4.2 药品来源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 疗效标准 |
6.1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6.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3 血糖疗效判定标准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8 统计方法 |
9 结果 |
9.1 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
9.2 两组基线比较 |
9.3 疗效指标的比较 |
9.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10 讨论 |
10.1 立论依据 |
10.2 组方分析 |
10.3 疗效分析 |
10.4 机理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气虚血瘀大鼠红细胞膜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 |
1.1 气与血的关系 |
1.2 血瘀证研究现状 |
1.3 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 |
2 血液流变学的现代研究 |
3 红细胞与红细胞膜 |
3.1 红细胞的概述 |
3.2 红细胞膜的组成 |
3.3 红细胞膜蛋白 |
3.4 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 |
4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复制 |
5 三首方药及其配伍 |
5.1 补阳还五汤及其配伍 |
5.2 少腹逐瘀汤及其配伍 |
5.3 丹参饮及其配伍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1.5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的复制及给药 |
2.3 取血 |
2.4 制备红细胞膜 |
2.5 统计学方法 |
3 指标测定及结果 |
3.1 三方大鼠造模前后体重变化 |
3.2 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测定 |
3.3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
3.4 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 |
3.5 血浆蛋白、血脂及血糖含量的测定 |
3.6 红细胞膜蛋白及各红细胞膜组分含量的测定 |
3.7 红细胞膜蛋白组成分析 |
3.8 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测定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简历 |
(10)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高血压病(2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诊断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三)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及中医症候病情分级标准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一)病例纳入标准 |
(二)病例排除标准 |
(三)病例剔除、脱落或中断实验标准 |
三、临床资料 |
(一)分组方法 |
(二)一般临床资料 |
四、观察及治疗方法 |
(一)治疗方法 |
(二)观测指标及方法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安全性评价标准 |
(五)统计学处理 |
五、研究结果 |
(一)两组血压疗效比较 |
(二)中医症候疗效 |
(三)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辨病范畴 |
二、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讨论 |
(一)病因 |
(二)病机 |
三、治疗原则 |
四、方药分析 |
(一)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成 |
(二)方义分析 |
五、现代药理研究 |
六、临床疗效分析 |
(一)血压疗效 |
(二)中医症候疗效 |
(三)血脂、血糖变化 |
(四)血流变指标变化 |
(五)安全性检测 |
七、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不同首乌提取液对老年大鼠血脂、肝胆固醇及全血粘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D]. 蒋文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肥胖症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王文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土鳖虫冻干粉对肉兔血脂的调节及SR-BI基因表达的影响[D]. 李洪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8)
- [4]稠血清胶囊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D]. 辛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5]心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效应部位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完善[D]. 丁银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6]温肾健脾化痰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司银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中医药针对冠心病初级预防阶段健康管理作用探讨[D]. 蔡蓉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参芪玉荷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脾虚痰湿证的临床研究[D]. 郑本达(Tay Poon Tat).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对气虚血瘀大鼠红细胞膜组分的影响[D]. 张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高血压病(2级)的临床研究[D]. 文景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