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课教学要突出两个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关欣爱[1](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构建为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活动型课程。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不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逐渐更加突出。因此,探索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使其成为高中政治学科构建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抓手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合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文献,从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和重要性入手,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其在当前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运用策略。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围绕议题创设情境并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具有目标导向性、师生互动性、内容综合性和过程实践性等鲜明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借鉴。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有利于构建活动型课程、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新课标”的新要求,并遵循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实验中学、宜阳县第一中学和洛阳市第二外语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查找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其问题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存在教师对议题式教学认识不足、议题选择不够恰当合理和学生议题式教学学习观念不强等问题;在运行阶段存在教师议题式教学运用能力相对不足和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在评价阶段存在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教师轻视议题式教学评价环节和学生议题式教学评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果,也不利于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了能顺利高效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议题式教学,针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在准备、运行和评价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政治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运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准备策略即强化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认识、多角度选择恰当合理的议题和培养学生议题式教学学习观念;运行策略即提高教师议题式教学的运用能力和激发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积极性;评价策略即构建多元化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更新教师议题式教学评价观念和培养学生议题式教学评价能力。最后,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全民守法》为例设计议题式教学案例,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舒家祥[2](2019)在《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尤其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要求政治语言水平很高,文字运用和书写能力很强,集逻辑性、思辨性、情感性和政治敏锐性等素质于一体。概而言之就是对学生规范答题能力要求很高的一个高考板块。这种对学生规范答题能力的要求,根本上也是对政治课老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高自己。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关键期,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发生在潜移默化的高中老师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老师的素质、能力,以及教学严谨程度,甚至老师的教学风格都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政治学科而言,初中学生尚未形成相应的政治学科素养,高中阶段必须对其进行全面规范的培养,否则,很难达到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生在政治学科主观题答题过程中,普遍存在书写不规范,学科用语不规范,答题用语随心所欲,或“挖空心思”胡编乱造,未突出政治学科的特点;答题不讲逻辑层次,想到哪写到哪,很难体现出政治学科必备的政治立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科素养。总之,答题不规范问题相当严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参与各种高考研讨会学习,与名师交流,向专家请教,认真分析历年高考全国卷政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细心研读高考考纲和每一版课程标准,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等时事动态和时政热点,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整理出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路,作为自己教学心得的组成部分。既能指导自己后续教学实践,也可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提出对高中生政治考试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具体从对高考的必要性、对自身发展的必要性角度展开论述。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其次,从问题和现状的分析入手,深入剖析高中生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主客观原因。由此引出规范答题需要的能力、素养及培养思路。再次,提出对高中生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材理论整合能力、分析设问意图能力,以及政治原则、立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比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高中生解答好政治主观题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最后,提出对高中生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思路。逻辑层次与第三个方面对应,围绕第三个方面规范答题能力培养内容而引出培养思路。形成相对完整的关于高中生政治考试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一个认知系统,构成本研究的完整体系。
郑雨瑶[3](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思维,离不开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更新。2018年1月正式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将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来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基本理念之一。在此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正在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向“活动型课堂”过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议题式教学,既有助于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又有利于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问卷调研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表现为,教学过程深化了学生对于议题的理解,通过议题的讨论显着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通过价值引导有效培养了学生公民素质,等等。但从当前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开展情况来看,还未能做到与新课标所阐述的教学理念完全契合,主要表现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开展氛围欠缺,教师与学生对于议题式教学了解不够深入,教学环境亦不能充分支撑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开展的层次较低,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议题设置与选择不尽合理,议题设置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当代社会思潮缺乏足够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理解较为单一,对议题式教学方法缺乏深度理解。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作用,需要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了解社会思潮,辩证整合资源;第二,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特点,悉心设置议题;第三,以教材为主,突出议题的指导性:第四,丰富教学手段,保障议题式教学的多样性;第五,充分了解学情,提高议题式教学的亲和力;第六,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保证子议题实施的实效性。
吴灏远[4](2019)在《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经邓小平同志倡导与批准,利用卫星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我国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开始发展。随着“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广播电视大学的职能发生改变。2012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开放大学揭牌成立,国家和地方各级开放大学相继改革转型。真正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教学手段等都需要重新定义。思想政治课是开放大学里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对于怀着“功利性”目的重回学校的成人在职学生来说,这种理论性强的课程通常不受重视。开放大学正在探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解释了“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几个重要概念,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其次,笔者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中“学生学”与“教师教”所面临的困境,引出了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适合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再次,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在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上的实施现状。最后分别从线上、线下的层面,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分析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开放大学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需求理论、注意力曲线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借鉴MOOC和SPOC的教学方式,在线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等科学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在线下采用问题式教学实现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达到混合式教学的状态。
袁园[5](2014)在《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闸北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即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取决于该课程教学过程诸环节的相互协调和适应性,取决于教学过程与教育情境正向的相互作用。为了使研究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上海市闸北区若干中学为调研和分析对象。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的艰巨使命。对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不仅能丰富中等教育有效教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为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指导教学实践,尤其是本研究对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不仅对任课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而且有助于切实提高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缘起,从理论上揭示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应然要求与课程实然境遇间的现实张力;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寻求研究的学术前提;探求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为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多个教学有效性理论的梳理,建构“要素有效-过程有效-结果有效”的理论框架,形成关于提高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系统要求和有效性实现基本规律的认识。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分析。通过进行归因分析寻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即主客体要素——教师与学生,过程要素——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载体要素——教育情境。形成本文基本分析框架。第四、五章分别以上述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为依据,对近年来上海市课程改革和闸北区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调研材料,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与分析。描述了一段时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教学过程诸要素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探讨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属本文的实证研究。第六章为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证的策略主要包括加强专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确立契合当今时代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建设符合信息时代发展所需的课程网络支持平台;形成着眼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评估反馈调整机制。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叶孟[6](2019)在《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为例》文中指出目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则要以转变教学方式为落地途径,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作为一名新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将议题式教学落实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处的问题。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议题式教学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议题式教学是指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核心,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对议题的探讨中发表观点,思辨论析,达成共识,从而提高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化、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活动化、活动设计目标指向内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议题式教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更好的全方面深层次的发展。第二部分,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为例,展示了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基本操作程序。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三阶段九步骤,该部分从引导教学阶段、讨论议题阶段、补充教学阶段三个阶段出发,针对每一阶段的功能与目标,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步骤。第三部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结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分析出来的存在问题的原因,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及课前准备工作和教学评价两个阶段,分析得出了提升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实效的对策。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建立真实可观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李萍[7](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好思想政治课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年龄不同,身心发展各异,思想政治课教学呈现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其中初中和高中阶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两个阶段又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因此,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顺畅衔接,使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实现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立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际,从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调查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分析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详细介绍目前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积极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影响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该文除导论外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相关理论概述,阐述了教学衔接的基本内涵、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在教学衔接方面已经获取的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产生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不足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当前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和措施。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观察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来展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衔接。
易春秋[8](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孙晓[9](2016)在《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文中认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效果,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效果就要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近几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引入我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在关注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探索出适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内涵与构成要素、特征和理论依据几个方面。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并概括了它的四个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三大方面挖掘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设计,这是研究的重难点。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本文设计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提炼了目标设计的三大要领:凸显学科性、把握三维性、呈现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环节来支撑,本文结合国外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和国内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并指出了它的具体操作程序。最后,以教学评价原则为基础,本文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教学评价方式。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模式构建的落脚点是模式的实施,在构建起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思想、制度、队伍、技术、经费五大外在条件来保障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最后为该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学案与视频制作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教师个性化指导策略、教学互动策略。
皮自强[10](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文中提出思想政治课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当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中学生开始系统、全面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它也是开展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等方法,指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强化教学反馈的措施和意见。本文共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内涵、功能、意义和基本要求。首先本部分基于对反馈,教学反馈的定义和理解,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内涵,详细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功能,具体包括:检验功能;调节功能;沟通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发展功能。随后进一步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意义。它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措施;是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有利途径;是加强师生沟通、增进师生感情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其次,本部分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第一,要突出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实现知情行意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体现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理念。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报告分析总结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反馈过程中所存在一些问题;其次,从教师自身、学生等方面陈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优化对策。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再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习经历,总结出优化对策。一是仔细筛选反馈信息;二是构筑良好的师生信息反馈平台;三是运用对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反馈;四是不断总结和反思有效反馈的方式和途径;五是有效反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政治课教学要突出两个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课教学要突出两个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选题角度新 |
(二)研究内容新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
(一)议题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特征 |
(一)议题式教学目标的导向性 |
(二)议题式教学师生的互动性 |
(三)议题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
(四)议题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构建活动型课程 |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议题式教学认识不足 |
(二)议题的选择不够恰当合理 |
(三)学生议题式教学学习观念不强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行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议题式教学运用能力相对不足 |
(二)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积极性不够高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
(二)教师轻视议题式教学评价环节 |
(三)学生议题式教学评价能力不足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准备策略 |
(一)强化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认识 |
(二)多角度选择恰当合理的议题 |
(三)培养学生议题式教学学习观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运行策略 |
(一)提高教师议题式教学的运用能力 |
(二)激发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积极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评价策略 |
(一)构建多元化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 |
(二)更新教师议题式教学评价观念 |
(三)培养学生议题式教学评价能力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具体运用——以《全民守法》为例 |
一、《全民守法》议题式教学课前准备 |
二、《全民守法》议题式教学具体过程 |
三、《全民守法》议题式教学评价环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B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2)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文献简评 |
三、核心概念 |
(一)高考政治 |
(二)主观题 |
(三)规范答题能力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六、创新之处 |
七、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对高考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创建争分点 |
(二)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
(三)有利于拥有高平台 |
(四)有利于获得多机遇 |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 |
(二)有利于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高 |
(三)有利于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
第二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表现、后果及原因 |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表现 |
(一)习惯层面的表现 |
(二)认识层面的表现 |
(三)知识层面的表现 |
(四)能力层面的表现 |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后果 |
(一)直接影响高考成绩 |
(二)直接影响大学选拔 |
(三)直接影响学生长远发展 |
三、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主客观原因 |
(一)主观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第三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内容 |
一、基础能力 |
(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三)政治原则、立场、情感和态度 |
二、思维能力 |
(一)系统思维能力 |
(二)辩证思维能力 |
三、操作能力 |
(一)教材理论整合能力 |
(二)分析设问意图的能力 |
(三)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
(四)学科知识转化运用能力 |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
第四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思路 |
一、基础能力的培养 |
(一)严格语言文字运用 |
(二)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三)体现政治学科特点 |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一)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
(二)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
三、操作能力的培养 |
(一)加工处理教材理论 |
(二)准确分析设问 |
(三)有效提炼材料 |
(四)优化答题格式 |
(五)检查落实,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议题式教学概述 |
一、议题式教学概念 |
二、议题式教学特征 |
(一)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
(二) 教学环境的多样性 |
(三) 教学主体的整体性 |
(四)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
(五) 教学过程的导向性 |
三、议题式教学步骤 |
(一) 议题呈现 |
(二) 情景经历 |
(三) 自主探究 |
(四) 议题讨论 |
(五) 理性选择 |
(六) 展示交流 |
(七) 反思践行 |
四、议题式教学与相关教学模式 |
(一)议题式教学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 |
(二) 议题式教学与议题中心式教学 |
(三) 议题式教学与情境式教学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有助于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有助于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念的提出为实施议题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
(二) 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为议题式教学实施提供了动力基础 |
(三) 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为议题式教学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
第三章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现状 |
一、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现状调查 |
(一) 问卷调研概述 |
(二) 调研结果 |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取得的成绩 |
(一) 通过议题选择充分把握了当今时代命脉 |
(二) 通过教学过程深化了学生对议题的理解 |
(三) 通过议题讨论显着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 |
(四) 通过价值引导有效培养了学生公民素养 |
三、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议题设置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 |
(二) 议题设置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
(三) 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
四、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教师对当代社会思潮缺乏足够了解 |
(二) 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理解单一 |
(三) 教师对议题式教学方法缺乏深度理解 |
(四) 教师与学生互动效果欠佳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原则 |
(一) 议题选择与议题设置相结合的原则 |
(二) 议题讨论与议题导向相结合原则 |
(三) 自主探究与理性选择相结合原则 |
(四) 目标达成与培育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有效实施途径 |
(一) 了解当代社会思潮,辩证整合资源 |
(二) 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特点,悉心设置议题 |
(三) 以教材为本,突出议题的指导性 |
(四) 丰富教学手段,保障议题式教学的多样性 |
(五) 充分了解学情,提高议题式教学的亲和力 |
(六) 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保证子议题实施的实效性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设计课例 |
一、教学设计内容 |
二、设计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开放大学及远程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
(三)关于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
三、创新特色及研究方法 |
(一)创新特色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开放大学 |
(二)思想政治课 |
(三)混合式教学 |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
(一)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难处 |
(二)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教学面临困难 |
三、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
(一)混合式教学有利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相互配合 |
(二)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三)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
(四)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
四、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
(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三)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支持 |
(四)众多教学平台的支持 |
(五)学校场地的保障 |
(六)学习者的支持 |
第三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现状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工具及内容 |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良好表现 |
(一)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开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二)师生喜欢在思想政治课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
三、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中基层开放大学教师自主性较低 |
(二)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中平台及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
(三)思想政治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分工不明确 |
第四章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大限制中把握小自由,变被动为主动 |
(一)师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
(二)教师重视学生学习需求 |
(三)教师积极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中的自由 |
二、选择合适教学平台,利用高质量课程资源 |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的选择 |
(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思想政治课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明确分工 |
(一)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 |
(二)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配 |
(三)混合式教学之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 |
(四)混合式教学之线下教学的具体实施 |
四、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
(一)学生线上学习的评价 |
(二)学生线下学习的评价 |
(三)学生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综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闸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 |
一、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 |
二、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面临的现实境遇 |
三、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问题分析 |
一、 教学有效性研究 |
二、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有效”“无效”“低效”“负效” |
二、 教学有效性与教学效能、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 |
三、 “有效教师”和“教师效能” |
第二节 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
一、 中外教学有效性思想溯源 |
二、 当代教学有效性理论 |
三、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
第三章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有效性的主体要素——教师 |
一、 主体意识 |
二、 主体素质 |
第二节 教学有效性的客体要素——教育对象 |
一、 主客体统一性 |
二、 接受主体意识 |
三、 知识准备与接受力 |
第三节 教学有效性的载体要素——教育情境 |
一、 相关性 |
二、 涵容性 |
第四节 有效教学的过程要素——目的、内容、方法 |
一、 教育目的 |
二、 教育内容 |
三、 教育方法 |
第四章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调研背景 |
一、 上海中小学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特点 |
二、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特点 |
第二节 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 |
一、 学科教学调研状况 |
二、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调研 |
第三节 课改后的现状与问题 |
一、 主体要素 |
二、 客体要素 |
三、 载体要素 |
四、 过程要素 |
五、 课程结果的有效性 |
第五章 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主体性功能缺失 |
一、 缺乏对课程价值的切实认同 |
二、 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不足 |
第二节 教育对象课程诉求多元 |
一、 初中生接受主体意识较强 |
二、 高中生自我发展需求呈高水平态势 |
第三节 教育情境缺乏实效性 |
一、 社会环境影响日盛 |
二、 课程管理滞后 |
三、 评价有待完善 |
第四节 过程要素整合度有待提升 |
一、 教育目的 |
二、 教育内容 |
三、 教育方法 |
第六章 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
第一节 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
一、 专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二、 提高专职教师教育素养 |
第二节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契合学生发展需求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
二、 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 |
三、 选择有利内化感悟的教育方法 |
第三节 建设信息时代符合发展需求的网络平台 |
一、 网络在思想政治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
二、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网络平台建设 |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估反馈调整机制 |
一、 建立机制的必要性 |
二、 评估的导向和原则 |
三、 评估的实施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6)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议题式教学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
(一) 议题式教学的界定 |
(二) 议题式教学的特点 |
1. 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化 |
2. 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活动化 |
3. 活动设计目标指向内容化 |
4.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 |
(三)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
1. 议程设置理论:议题式教学的传播学依据 |
2. 建构主义知识观:议题式教学的建构主义基础 |
3. 整体观念:议题式教学的系统论支撑 |
二、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操作程序 |
(一) 引导教学阶段:整体设计,理清思路 |
1. 明确目标,设置议题 |
2. 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
3. 设计进程,明确路径 |
(二) 讨论议题阶段:逐步推进,达成共识 |
1. 铺设场景,激发讨论氛围 |
2. 展开议题,拓展探讨空间 |
3. 呈现共识,展示交流成果 |
(三) 补充教学阶段:内化反思,学以致用 |
1. 教师讲解,激发学生再思考 |
2. 价值澄清,深入评价与反思 |
3. 拓展延伸,深化学科核心素养 |
三、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
(一)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
1. 议题统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调动 |
2. 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出 |
3. 合作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
(二)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课堂参与度不够 |
2. 小组合作有效性有待提高 |
3. 活动过程推进缓慢 |
4. 课堂反馈评价流于形式 |
(三)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
1. 教师缺乏议题式教学的必备素养 |
2. 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
3. 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
4. 评价机制缺乏可操作性 |
四、提升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实效的对策 |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
1.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
2.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
3. 增强教学综合能力 |
(二)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1.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
2. 教给学生议题式教学的学习方法 |
3. 适时介入并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决策 |
(三)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
1. 教师要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 |
2. 学生要落实信息的搜集加工与整合 |
3. 充分预设教学的突发状况 |
(四) 建立真实可观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
1. 设计学生评价量化表展现评价内容 |
2. 观察学生的整体表现并做好过程性记录 |
3.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与总结和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相关理论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基本内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重要性 |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
2.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发展 |
3.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的可能性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的系统性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层次性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评价上的连贯性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积极成果 |
1.党和国家对教学衔接问题高度重视 |
2.教育部门及学校注重开展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教研活动 |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
1.初高中课程目标跨度大 |
2.初高中教材内容设置梯度大 |
3.忽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的衔接 |
4.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跨度不合理 |
5.不同学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不健全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对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 |
2.初高中政治课时设置不合理 |
3.教师对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了解不透彻 |
4.初高中教学分离,缺乏交流 |
5.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教学衔接的整体性认识 |
三、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的途径 |
(一)科学规划教学目标,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方向 |
1.宏观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和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
2.统筹安排初高中阶段性教学目标,推进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
(二)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依托 |
1.统一科学规划初高中教材体系,促使教学内容一体化 |
2.研发初中校本教材或选修教材,减少教学内容的跨度 |
(三)创新改进教学方式,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载体 |
1.结合初高中教材梯度,循序渐进开展阶梯式教学 |
2.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 |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 |
4.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
(四)整合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条件 |
1.建立健全不同学段教育者及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 |
2.利用超星等信息化搭建不同学段师生互动平台 |
3.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思政小课堂和大课堂的衔接 |
4.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与教育教学能力 |
(五)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
1.建立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 |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
3.完善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评价连贯性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
(一)上好高中政治第一课,转变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 |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增强教学衔接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时事政策教育 |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
二、调整中的波折 |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小结 |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
小结 |
结语 |
一、历史评价 |
二、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 |
一、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三)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二、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
(一)充分凸显教学主体的互动 |
(二)基于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
(三)有更多时间注重情感熏陶 |
(四)有更多机会参与生活实践 |
三、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 |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
(二)教学总目标与分目标 |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领 |
二、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 |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依据 |
(二)三个教学环节 |
(三)教学环节的操作程序 |
三、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 |
(一)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
(二)两大评价指标体系 |
(三)教学评价方式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
一、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保障 |
(一)进行多方动员,提供思想保障 |
(二)优化各项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
(三)组建专门团队,提供队伍保障 |
(四)改进信息技术,提供技术保障 |
(五)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
二、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策略 |
(一)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二)学案与视频制作策略 |
(三)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
(四)教师个性化指导策略 |
(五)教学互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三) 研究目标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内涵、功能和基本要求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内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功能 |
1. 检验功能 |
2. 调节功能 |
3. 沟通功能 |
4. 激发功能 |
5. 指向功能 |
6. 发展功能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
1. 要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实现知情行意的全面发展 |
2. 要充分体现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理念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 |
1. 反馈内容过于片面 |
2. 反馈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 |
3. 反馈缺乏能动性 |
4. 对反馈的最佳时机把握不准 |
5. 对于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的认识不清 |
6. 在教学反馈中容易受感情因素影响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1. 部分教师对教学反馈的核心理念理解不透彻 |
2. 部分教师对反馈问题的处理缺乏足够的时间 |
3. 部分教师对教学反馈系统的把握能力有限 |
4. 部分教师自身素养和对教学反馈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 |
5.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反馈缺乏主动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优化对策 |
(一) 仔细筛选反馈信息 |
(二) 构筑良好的师生信息反馈平台 |
(三)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反馈 |
(四) 不断总结和反思有效反馈的方式与途径 |
(五) 有效反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政治课教学要突出两个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运用研究[D]. 关欣爱. 河南大学, 2020(02)
- [2]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研究[D]. 舒家祥.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D]. 郑雨瑶. 扬州大学, 2019(02)
- [4]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 吴灏远. 广州大学, 2019(01)
- [5]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闸北区为例[D]. 袁园. 上海大学, 2014(02)
- [6]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为例[D]. 叶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李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9]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 孙晓. 西南大学, 2016(02)
- [10]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馈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D]. 皮自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