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Potassium Nutri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on the Redox Status in Microzone Rhizosphere Soils(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泽[1](2021)在《农业废弃物还田对设施黄瓜生长及根际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马建梅[2](2021)在《施用钾肥对土壤中钙、镁有效性及其效应的影响》文中认为
杨乔乔[3](2021)在《滴灌水肥协同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说明
李光文[4](2021)在《玉米、大豆间作氮素利用特性及种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江林[5](2021)在《钾素营养增强水稻抵抗叶鞘腐败病的生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害种类繁多和爆发频繁是阻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帚枝霉菌(Sarocladium oryzae)侵染引起的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其典型症状是深褐色的病斑出现在孕穗期的剑叶鞘上并将稻穗半包裹在叶鞘内,通过农药防治的难度较大。钾是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重要的抗逆性元素。已有研究表明,施钾可以显着降低叶鞘腐败病的发病率。由于该病的发病时间和部位比较特殊,钾素营养可能在调节水稻生理代谢以抵抗叶鞘腐败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接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叶鞘腐败病发生条件下施钾对水稻碳代谢和籽粒库活性的影响;施钾对病原菌侵染后叶鞘脂质代谢和稳态的影响;筛选了钾素营养调节脂质代谢的关键代谢通路,利用突变体进一步研究了钾素营养介导的寄主光合特性,阐明了施钾增强水稻抵抗叶鞘腐败病的碳代谢及碳水化合物转运机制、脂质稳态和光合作用调节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施钾促进了染病水稻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运输,降低了染病叶鞘的碳氮比,增强了寄主的碳代谢。与不施钾处理(-K)相比,施钾增加了染病水稻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表观转运量(ATMNSC),增幅为53.3%-57.0%。ATMNSC与水稻结实率呈线性加平台的关系,施钾通过增加ATMNSC提高了染病植株结实率。与-K处理相比,施钾处理在未染病时叶鞘碳氮比增加了7.5%-11.3%,而在染病条件下,增幅为18.4%-21.3%。叶鞘碳氮比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施钾能够通过促进染病植株的碳代谢减轻病害严重程度。(2)施钾通过提高籽粒库活性改善了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与-K处理相比,施钾处理在未染病条件下,增加了籽粒库活性6.5%-10.0%;染病条件下的增幅为17.6%-22.4%。籽粒库活性与稻米碎米率、垩白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施钾能够通过增加籽粒的库活性降低染病籽粒的碎米率和垩白率。(3)施钾提高了帚枝霉菌侵染后叶鞘内生菌群落的丰度和Alpha多样性。接种后,与-K处理相比,施钾降低了叶鞘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幅为12.3%。与供钾充足的叶鞘相比,缺钾使染病叶鞘内生菌的Chao1指数、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分别降低了19.4%、27.7%和25.0%。(4)施钾通过减弱侵染对细胞膜的损伤而保障蔗糖在染病叶鞘的运输。帚枝霉菌侵染条件下,施钾降低了剑叶和剑叶鞘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促进了蔗糖向籽粒转运。未侵染时,与-K处理相比,施钾处理叶鞘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了28.2%和20.8%;而侵染后,降幅为39.5%和33.7%。施钾缓解了侵染对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破坏,促进了蔗糖的运输。(5)施钾通过维持侵染点脂质稳态而缓解染病叶鞘的腐烂。与供钾充足的叶鞘相比,侵染后,缺钾叶鞘腐烂速率增加了50.2%;1-烷基-2-酰基甘油磷酸乙醇胺和亚油酸的含量提高了约18倍。侵染过程中,过氧化氢在缺钾叶鞘中持续积累导致了膜脂的过氧化,而亚油酸的高量积累破坏了侵染点的脂质稳态。相反,充足的钾素供应增加了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了侵染点的脂质稳态且缓解了叶鞘的腐烂。(6)施钾提高了染病水稻组织茉莉酸含量,增强了寄主的光合能力。与未侵染植株相比,帚枝霉菌侵染的水稻叶片、叶鞘和根系的茉莉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0.5%、17.1%和18.7%。施钾维持了低茉莉酸含量条件下叶绿体的完整性。与野生型(WT)相比,aos突变体(低茉莉酸含量)的叶绿体面向细胞空隙的面积(Sc/S)在缺钾条件下降低了19.2%,而在供钾充足条件下,降幅为13.5%。此外,与缺钾植株相比,施钾提高了双半乳糖基二酰基甘油(DGDG)和单半乳糖基二酰基甘油(MGDG)等糖脂含量。DGDG和MGDG均与光合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施钾通过增加叶片糖脂含量提高了寄主光合速率。综上,充足的钾素营养供应通过增强寄主的碳代谢、促进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往籽粒的运输、促进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的合成和提高叶片糖脂含量提升了寄主对叶鞘腐败病的局部和系统性抗性。
郭志刚[6](2021)在《钾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元帅苹果糖酸代谢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钾是影响苹果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重要矿质元素,但其调节果实品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微生物菌肥能够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果树对钾的吸收,提高果实品质。本研究以7a生元帅苹果第五代品种瓦里短枝(Vallee spur Del)为研究对象,连续开展了2a定位试验,通过不同钾肥水平处理及钾肥与微生物菌肥配施处理,研究了钾对果实糖、酸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微生物菌肥和钾肥的协同效果,为钾调节果实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及苹果的产量与品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钾处理提高了果树新稍长度、新稍粗度、百叶重及叶片大小,提高了新梢及叶片氮、磷、钾含量,显着降低了Ca、Mg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各处理根系、新稍、叶片及果实中钾积累量大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施钾处理提高了苹果产量、单果重和一级果比例(果实直径≥80 mm)、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 H值、Vc含量及糖酸比,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果实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p H值与施钾量呈线性正相关,可滴定酸含量与施钾量呈线性负相关。在本研究条件下适宜的K2O用量为420~546 kg/ha。2.施钾处理提高了幼果期和膨大期果实ZR、IAA、GA的含量,提高了成熟期果实ABA的含量。果实单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幼果期和膨大期与GA、ZR和IA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成熟期和采收期与AB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可滴定酸含量在幼果期和膨大期与GA、ZR和IA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成熟期和采收期与ABA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3.施钾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果糖、葡萄糖及蔗糖含量,促进了SOX、SS、SPS及α-AMY酶活性,但过量施钾不利于糖浓度的积累。在幼果期,果糖、蔗糖、葡萄糖含量以及SPS、SS活性与GA、ZR和IA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5)。在果实成熟期,果糖、蔗糖及葡萄糖含量与AB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淀粉含量和α-AMY活性与ABA呈显着正相关(P<0.05);GA、ZR、IAA和ABA含量与SDH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SOX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4.施钾处理显着降低了果实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而对草酰乙酸、琥珀酸的影响不显着。钾素抑制MDH和PEPC活性,促进PEPCK和NAD-cy ME活性。在果实成熟期,苹果酸和草酰乙酸与ZR和IA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ABA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MDH和PEPC与IAA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ABA呈显着负相关(P﹤0.05)。PEPCK与AB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NAD-cy ME与IAA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ABA呈显着正相关(P﹤0.05)。5.与单施钾肥相比,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显着提高了钾肥农学效率、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显着提高了0~120cm土层内果树根系活力,显着提高了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不同生育期果树根系、新稍、叶片及果实中钾积累量大小顺序为:微生物菌肥+钾肥﹥钾肥﹥微生物菌肥﹥CK,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Vc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
何应对[7](2021)在《香蕉幼苗根系对缺钾胁迫的响应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蕉属于典型的“嗜钾”作物,生育期需要大量的钾肥。然而,我国华南香蕉产区部分蕉园土壤有效钾含量偏低以及不合理追施钾肥等问题现状的存在,加剧香蕉缺钾胁迫的危害程度。为阐明香蕉应答缺钾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香蕉主栽品种“巴西蕉”(Musa acuminate L.AAA ground,cv.Brazilian)为实验材料,采用幼苗盆栽试验,设置3个钾浓度水平:K0(0.00mmol/L)、K1(0.03 mmol/L)、K2(3.00 mmol/L)对香蕉幼苗进行钾胁迫处理,在香蕉幼苗0 d-35d生长期间,研究其生长形态、生理养分变化对缺钾胁迫的响应;在此基础上,联合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深入挖掘缺钾胁迫下根系响应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途径,并通过K+缺陷型酵母互补实验对获得的关键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香蕉幼苗的生长,K0、K1缺钾胁迫处理对幼苗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活力产生了抑制的影响,35 d较30 d时,香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下降了2.9%-3.2%;当生长至35 d时,K0、K1较K2处理根系活力分别降低了51.6%和33.9%;同时,K0处理明显引起香蕉幼苗叶片黄化、枯萎。进一步从根系组织结构上观察到K0处理已致使根系细胞膜不清晰,细胞壁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隙,并形成较大的胞间隙,不利于养分离子的迁移。由此可见,缺钾处理影响了香蕉幼苗的形态和根系生长,钾浓度越低,缺钾危害症状越明显。2.缺钾胁迫(K0、K1)时,香蕉幼苗叶片及根系电导率和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当生长至35 d时,K0较K2处理的叶片及根系电导率分别高0.7%和3.5%,叶片和根系中的MDA含量分别高6.5%和18.0%,可以推断缺钾胁迫已导致香蕉幼苗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根系较叶片受到的伤害快且严重;缺钾胁迫后,叶片与根系抗氧化酶(SOD、POD、CAT)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前期香蕉幼苗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变化幅度不明显,但到后期时,POD、CAT酶活性显着降低,说明香蕉在开始遭受缺钾胁迫时,体内启动了适应性机制消除ROS,但是随着缺钾胁迫加剧以及植株抵御逆境能力的减弱,后期香蕉幼苗生理机能趋于紊乱。此外,缺钾胁迫促进NK素积累,但抑制P素积累,造成香蕉幼苗植株体N、P、K养分比例失衡。3.对K0、K1、K2处理30 d时香蕉幼苗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获得3350个DEGs,主要富集于类黄酮生物合成、亚麻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甘油酯代谢和鞘脂类代谢等14条途径;获得了在缺钾胁迫响应起关键作用的多个基因,如NRT1.1、HKT2、IAA16、A-2b、78A4、pectinesterase2等,其中NO3-转运基因NRT1.1表达量显着下调,推测香蕉根系处于缺钾胁迫时,通过影响NO3-的吸收转运调节细胞质NPK平衡。对离子转运、转录因子、细胞壁等相关关键DEGs分析发现K0和K1较K2处理差异显着而K0与K1间差异不显着,所以后续缺钾胁迫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组分析只选择K0处理。4.通过对K0和K2处理30 d的香蕉幼苗根系进行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到缺钾胁迫香蕉根系差异表达蛋白457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240个,下调表达蛋白217个;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的蛋白显着富集,说明缺钾可能刺激香蕉根系产生了ROS信号,并激活了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清除过多的ROS,暂时减缓了缺钾胁迫对香蕉根系的危害,也抑制了细胞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5.通过磷酸化蛋白学鉴定到缺钾胁迫香蕉根系263个差异磷酸化修饰位点,分别位于215个抗逆蛋白上,包括PP2C、谷胱甘肽转移酶、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等差异磷酸化蛋白。其中4个含有谷胱甘肽转移酶保守结构域的蛋白发生了丝氨酸位点的磷酸化修饰,而且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上调表达,说明谷胱甘肽转移酶的磷酸化修饰在香蕉对缺钾胁迫防御中的重要性。6.利用多组学关联分析,发现了缺钾胁迫响应的2个关键基因(MaQORH和MazntA)。克隆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这两个基因长度分别为1002 bp和2295 bp,分别编码333个和764个氨基酸。K+缺陷型酵母互补实验,结果显示,MaQORH和MazntA基因均能够恢复K+缺陷型酵母在低钾培养基上生长。综上所述,缺钾胁迫不仅会影响香蕉幼苗的地上形态和根系生长,而且会造成香蕉幼苗植株体N、P、K养分比例失衡。同时,多组学分析发现有多个基因和蛋白的差异表达及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参与了香蕉根系缺钾胁迫的响应,其中2个钾胁迫响应关键基因的转运钾离子功能得到验证,本研究为耐低钾型香蕉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科学依据。
胡文诗[8](2021)在《钾营养调控冬油菜叶片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的机制》文中认为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钾肥施用不足显着降低油菜籽的产量。作物产量主要来自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而作物光合能力由光合面积与光合速率共同决定。作为渗透平衡离子,钾在调控气孔功能和CO2传输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明确,但对于钾营养在协调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光合羧化固定的生化调控机制研究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水培试验,从细胞形态特征和代谢生化功能两方面,研究了时间和空间上钾素营养变化对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钾营养动态变化对酶活性和中心碳代谢的调控作用;最后提出了以钾促氮、氮钾配合施用协调叶面积、CO2传输和羧化能力,提高光合潜能的生产策略;以期进一步理解钾养分调控冬油菜叶片光合潜能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在轻度缺钾胁迫下,叶面积降低发生先于净光合速率(A)的降低。空间上,缺钾油菜上部叶片中,叶肉细胞扩增、栅栏组织变厚,导致纵切面单位宽度叶肉细胞总面积(S/W)显着增加,纵向的细胞投资增加抑制了叶片横向的面积扩张。随缺钾胁迫增加,在中下部叶位,单位面积叶肉细胞面向细胞空隙比例(Sm/S)减少,叶绿体密度降低导致相邻叶绿体间的距离(Dchl-chl)延长,单位面积叶绿体面向细胞空隙比例(Sc/S)降低;细胞质对CO2传输阻力增加,光合速率降低。在缺钾胁迫加重的过程中,S/W的变化发生早于Sc/S和Dchl-chl,从而导致叶面积降低先于光合速率的降低。(2)一片缺钾叶片扩张中,叶面积先降低;随缺钾胁迫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和H2O传输能力协调降低。在叶片扩张的不同阶段,缺钾均显着降低细胞间空隙占叶片体积比例(fias),纵向细胞投资显着增加,抑制叶面积扩张。fias的变化会影响Sm/S、Sc/S和细胞间的连通性,导致CO2在叶肉细胞中的传输能力(gm)和H2O在木质部外的传输导度(Kox)受到缺钾胁迫的影响。Kox的变化主导了叶片水力导度(Kleaf)变化,且与gm的变化协调;因此表现出Kleaf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协调同步。充足的钾素营养促使细胞排列松散,增加细胞空隙,降低纵向细胞投资,提高Sc/S和气相H2O传输,从而在促进叶面积扩张的同时协调增加光合速率和叶片H2O传输能力。(3)在严重缺钾胁迫下,羧化固定速率显着影响净光合速率。在叶片钾含量低于1.2–1.3%后,净光合速率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均显着降低。Rubisco活性在中性偏碱性(pH为8–9)环境中相对较强。然而在叶片钾含量低于1.4–1.5%后,细胞质pH下降,无法维持叶绿体功能,导致Rubisco活性降低,影响光合速率。(4)不同缺钾胁迫下,中心碳代谢产物变化与光合速率、CO2传输能力和羧化速率的改变紧密相关。在轻度缺钾造成的气孔限制为主要光合限制下,代谢物与供钾充足处理没有显着性差异。随缺钾加重,叶肉导度限制占主要限制下,有机酸代谢上调。而缺钾造成细胞亚区酸化,影响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的活性,导致景天庚酮糖-7-磷酸(S7P)代谢下调,阻碍了核酮糖-1,5-二磷酸(Ru BP)的再生,影响光合碳固定。随缺钾胁迫加重,CO2供应得不到补充诱使上调的柠檬酸流向氨基酸合成途径,氨基酸积累;Rubisco酶活性大幅度降低,光呼吸通路丝氨酸代谢水平下调;光呼吸受损和游离氨基酸的过量积累加重了生化能力的降低,导致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转变为生化限制。(5)充足的氮营养促进最大羧化速率(Vcmax),但钾素缺乏导致CO2传输总导度(gtot)降低,使得羧化位点CO2不足以维持高的Vcmax。在氮不足时,增加钾素供应可以促进氮向羧化系统分配,gtot/Vcmax值增加。在叶片N/K维持在1.7–3.1时,gtot/Vcmax值大约为0.72–0.75,此时净光合速率最大。钾和氮营养的配合施用确保叶片合适的氮钾比,在促进gtot和Vcmax增加的同时保证了CO2的传递和羧化匹配,提高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促进作物高产。综合上述研究,充足的钾营养调控细胞形态和叶绿体形态,协调叶面积扩张和CO2和H2O传输;缺钾降低细胞微区pH,影响酶活性和中心碳代谢,从而降低光合碳固定速率;合理配施氮钾肥使叶片N/K维持在1.7–3.1时,叶面积、CO2传输和羧化固定能力相互协调匹配,光合潜能达到最大化。本研究为钾肥施用促进冬油菜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
张海棠[9](2021)在《钾镁配施对‘早酥’梨养分吸收和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钾是公认的品质元素,合理施钾对梨果实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梨树对钾具有奢侈吸收的特性,过量供应不直接表现出中毒症状,但会抑制树体对镁的吸收,引起树体养分不平衡。镁被称为“被遗忘的元素”,近年来许多学者把镁元素列在氮磷钾之后的最重要的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已有研究表明,镁、钾营养相配施用既存在拮抗作用也有协同作用,在低镁、高钾浓度条件下拮抗作用表现明显,低镁、低钾浓度条件下表现出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树体对钾、镁单一元素的响应,钾镁配施对梨果实品质以及相关生理代谢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以‘早酥’梨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钾镁水平,研究钾镁配施对养分吸收与分配、树体生长发育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探求梨产量形成和品质发育最佳的K/Mg比,为梨树生产合理施肥、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早酥’梨植株中氮、磷、钾、钙、镁元素在主干与叶片中分配比例超60%,而新梢和砧木中分配比例低于8%,不同钾镁配比对叶片与新梢中各元素的积累量有显着影响,高钾镁配比显着降低了叶片氮磷钾钙元素的积累量与分配比例,高钾镁配比下主根与侧根中镁分配比例较高但是砧木和叶片中镁分配比例降低。钾镁配比在5.0-11.0时,植株内氮、磷、钾、钙、镁元素吸收分配率较高。2.花后75d时叶片生物量积累最快,花后100d果实生物量积累最快;中镁中钾处理下均增加果实与叶片中氮、磷、钾元素的含量。花后75d前钾镁配比对叶片与果实中钙和镁含量有显着影响。低钾高镁提高了果实中镁元素含量。叶片中镁含量在仅施用镁肥时镁元素对叶片与果实的硼含量影响不同,高镁处理增加果实中硼含量降低了叶片中硼含量。高钾处理促进了叶片中硼元素的积累。高镁处理配施钾肥对叶片中铜铁含量无显着影响。低钾镁配比降低了果实中锰、锌元素的含量。3.株施钾肥超过900g时叶片蒸腾速率E与胞间CO2浓度Ci显着降低,进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降低;低镁处理下,随钾镁配比的升高Fv/F0和Fv/Fm逐渐降低,即高钾镁配比降低了光系统II(PSII)活性Fv/F0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1%硫酸钾配施硫酸镁肥喷施显着增加叶片中SPAD,喷施钾镁配比为1时Fv/F0和Fv/Fm较高。4.低镁中钾和高镁高钾,果实单果重、横径与纵径较大。钾镁配比为11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固酸比最高。低镁中钾果皮的韧性与果实硬度较高,中镁中钾果肉细度较好。钾肥喷施浓度超过1%时果实中Vc含量降低,喷施钾镁肥显着增加了果实硬度,降低了果皮韧性。
肖钰[10](2021)在《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文中提出土壤健康评价在土壤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目前土壤学者的研究热点。四川作为中国烟叶主产区之一,随着目前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提升,对植烟土壤健康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四川凉山、泸州、攀枝花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差异性及相关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法明确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现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土壤物理特征。土壤质地是以粉砂质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壤土为主;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为1.04~1.38 g/cm3,差异不显着,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叙永县、古蔺县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2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大,其中,叙永县、古蔺县土壤团聚结构较好;土壤0~20 cm、20~40 cm平均穿透阻力均值分别是223.82~1235.13 k Pa、954.88~2677.81k Pa,其中仁和区、延边县、米易县、冕宁县土壤穿透阻力均超过烟草适宜生长范围;土壤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增加而降低。二、土壤化学特征。土壤p H、全氮、全磷、全钾适宜,土壤碱解氮偏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交换性钙偏高。土壤p H范围在5.26~7.21,且盐边县、德昌县土壤偏酸,会理县土壤偏碱。盐边县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交换性钙偏低;会东县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钙偏低;仁和区土壤碱解氮、全磷、交换性钙偏低;米易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偏低;德昌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偏低;会理县土壤全氮、全钾偏低;盐源县土壤碱解氮、交换性钙偏低;叙永县土壤全磷、全钾偏低;米易县土壤全磷偏高;叙永县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偏高。三、土壤生物学特征。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23~37.33 g/kg,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为107.46~200.35 mg/kg,米易县(最高)是仁和区(最低)的5.13倍;微生物碳为22.11~113.46 mg/kg,米易县(最高)是古蔺县(最低)的5.13倍;可溶性氮为11.69~31.23mg/kg,古蔺县(最高)是会东县(最低)的2.67倍,微生物氮为5.55~18.49 mg/kg,德昌县(最高)是盐边县(最低)的3.33倍。20~4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为59.68~273.16 mg/kg,微生物碳为20.92~99.87 mg/kg,可溶性氮为8.78~25.32 mg/kg,微生物氮为6.01~17.72 mg/kg,且0~20cm土壤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与20~40 cm土层表征差异性较小。四、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综合指数。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及小区域土壤健康指数验证,主成分分析法更适用于四川植烟土壤健康评价。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Ⅰ等为{古蔺县、叙永县},综合得分范围在[1.373~2.448],需要控制氮肥、钙镁肥;Ⅱ等为{米易县、德昌县},综合得分范围在[0.298~1.373),需增加钾肥、控制磷肥;Ⅲ等{会理县、盐源县},综合得分范围在[-0.777~-0.298),需要增施磷肥、控制钙镁肥;Ⅳ等为{会东县、仁和区、盐边县、冕宁县},综合得分范围在[-1.852~-0.777),需适当深松耕,增施有机肥,控制钙肥、磷肥。综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等级更具合理性,同时明确限制性土壤因子,为合理施肥和烟区的生态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二、Effect of Potassium Nutri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on the Redox Status in Microzone Rhizosphere Soi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Potassium Nutri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on the Redox Status in Microzone Rhizosphere Soils(论文提纲范文)
(5)钾素营养增强水稻抵抗叶鞘腐败病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叶鞘腐败病的典型症状和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1.2 叶鞘腐败病的致病机制 |
1.2.1 叶鞘腐败病的致病菌及侵染循环 |
1.2.2 叶鞘腐败病病原菌的毒素分泌 |
1.3 常见的防治措施 |
1.3.1 抗性品种的筛选和栽培管理 |
1.3.2 通过养分管理和杀菌剂控制 |
1.4 钾素营养增强植株抵抗生物胁迫 |
1.5 钾素营养的抗病机制 |
1.5.1 钾素营养调节植株形态构建 |
1.5.2 钾素营养调节碳氮代谢以应对病菌侵染 |
1.5.3 钾素营养调节寄主植物与病原菌间的营养竞争 |
1.5.4 钾素营养通过茉莉酸途径影响病菌侵染 |
1.5.5 病原菌侵染对钾离子吸收通道的抑制 |
2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课题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施钾对鞘腐病发生条件下水稻产量损失及植株碳代谢的影响 |
2.2.2 施钾对鞘腐病发生条件下水稻籽粒库活性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2.2.3 施钾对帚枝霉菌侵染后叶鞘内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2.2.4 施钾对染病植株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及主要限制因子分析 |
2.2.5 施钾对帚枝霉菌侵染后叶鞘脂质代谢和脂质稳态的影响 |
2.2.6 施钾对寄主茉莉酸含量的影响及钾素营养介导的寄主光合特性 |
2.3 技术路线 |
3 施钾对叶鞘腐败病发生条件下水稻产量损失及植株碳代谢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点概况 |
3.2.2 气候特征 |
3.2.3 试验设计和作物管理 |
3.2.4 叶鞘腐败病的自然发生和病害调查 |
3.2.5 取样和测试 |
3.2.6 计算和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叶鞘腐败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
3.3.2 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和由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
3.3.3 碳代谢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指数间的关系 |
3.3.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转运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
3.3.5 茎秆ATM_(NSC)与结实率,钾含量和收获指数间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钾素缺乏和鞘腐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差异 |
3.4.2 施钾通过调节寄主的碳代谢进而缓解鞘腐病感染 |
3.4.3 施钾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分配以降低产量损失 |
3.5 小结 |
4 施钾对鞘腐病发生条件下水稻籽粒库活性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点概况和作物生长环境 |
4.2.2 试验设计和叶鞘腐败病的发生 |
4.2.3 取样和水稻籽粒外观及加工品质的测定 |
4.2.4 籽粒库活性模型 |
4.2.5 籽粒酶活性测定 |
4.2.6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缺钾和叶鞘腐败病对水稻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
4.3.2 缺钾和叶鞘腐败病的发生对水稻籽粒库活性的影响 |
4.3.3 籽粒库活性的评估参数与籽粒加工及外观品质间的关系 |
4.4 讨论 |
4.4.1 缺钾和鞘腐病侵染对籽粒外观及加工品质的单独和交互影响 |
4.4.2 籽粒库活性与水稻外观及加工品质密切相关 |
4.5 小结 |
5 施钾对帚枝霉菌侵染后叶鞘内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土培试验设计 |
5.2.2 帚枝霉菌的接种 |
5.2.3 内生菌的提取 |
5.2.4 内生菌群落分析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帚枝霉菌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
5.3.2 最适宜的帚枝霉菌接种浓度 |
5.3.3 缺钾和供钾充足的叶鞘在接种后内生菌门水平物种群落差异 |
5.3.4 缺钾和供钾充足的叶鞘在接种后内生菌属水平的物种聚类分析 |
5.3.5 缺钾和供钾充足的叶鞘在接种后的Alpha多样性指数 |
5.4 讨论 |
5.4.1 导致叶鞘腐败病的主要致病菌及其与其他病原菌间的互作 |
5.4.2 缺钾叶鞘在帚枝霉菌侵染后内生菌群落丰度降低幅度更大 |
5.5 小结 |
6 施钾对染病植株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及主要限制因子分析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点概况(大田试验) |
6.2.2 试验设计 |
6.2.3 叶鞘腐败病的发生 |
6.2.4 盆栽试验的供试土壤和试验设计 |
6.2.5 帚枝霉菌的接种 |
6.2.6 样品采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6.2.7 显微结构观察 |
6.2.8 RNA的提取,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6.2.9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量和转运率的计算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接种帚枝霉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6.3.2 缺钾和帚枝霉菌侵染对水稻钾含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6.3.3 缺钾和帚枝霉菌侵染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 |
6.3.4 帚枝霉菌侵染条件下剑叶和剑叶鞘的微观结构 |
6.3.5 帚枝霉菌侵染对水稻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 SUT)表达、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钾素营养和帚枝霉菌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大小 |
6.4.2 帚枝霉菌侵染条件下限制碳水化合物转运的主要因子分析 |
6.5 小结 |
7 施钾对帚枝霉菌侵染后叶鞘脂质代谢和脂质稳态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
7.2.2 试验设计和帚枝霉菌的接种 |
7.2.3 样品采集和代谢组分析 |
7.2.4 转录组分析 |
7.2.5 离子组分析 |
7.2.6 生理指标的测定和脂质的提取 |
7.2.7 叶绿素荧光,光合速率和叶绿体超微结构 |
7.2.8 数据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多组学揭示缺钾的叶鞘对帚枝霉菌侵染更敏感 |
7.3.2 缺钾诱导染病叶鞘主要代谢通路的变化 |
7.3.3 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表明侵染诱导了脂质过氧化 |
7.3.4 帚枝霉菌侵染条件下缺钾叶鞘脂质稳态的变化 |
7.3.5 缺钾和侵染改变叶鞘离子组特征并降低剑叶的光合潜力 |
7.4 讨论 |
7.4.1 缺钾通过影响脂质过氧化和改变脂质稳态加剧剑叶鞘腐烂 |
7.4.2 缺钾降低了帚枝霉菌侵染过程中寄主植株系统性响应 |
7.5 小结 |
8 施钾对寄主茉莉酸含量的影响及钾素营养介导的寄主光合特性 |
8.1 前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水培试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
8.2.2 水培试验设计和帚枝霉菌的接种 |
8.2.3 茉莉酸含量和根系离子组的测定 |
8.2.4 土培试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
8.2.5 光合参数的测定 |
8.2.6 解剖结构参数的测量 |
8.2.7 叶片脂质组的测定 |
8.2.8 叶片茉莉酸含量的测定 |
8.2.9 统计分析与作图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侵染对水稻不同组织茉莉酸含量及根系养分吸收的影响 |
8.3.2 茉莉酸含量降低后水稻对缺钾胁迫的响应 |
8.3.3 茉莉酸含量降低和缺钾对水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8.3.4 茉莉酸含量降低和缺钾对水稻叶片结构参数的影响 |
8.3.5 茉莉酸含量降低和缺钾对叶片脂质大类和亚类含量的影响 |
8.3.6 脂质含量与电子传递间的关系 |
8.4 讨论 |
8.4.1 帚枝霉菌侵染通过降低茉莉酸水平影响寄主的养分吸收 |
8.4.2 茉莉酸和缺钾通过影响叶片微观结构介导光合作用 |
8.4.3 钾素营养和茉莉酸通过脂质重组介导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 |
8.5 小结 |
9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论文特色与创新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钾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元帅苹果糖酸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对钾的吸收利用及运转 |
1.3 钾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 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 |
1.4.1 果实糖代谢 |
1.4.2 果实酸代谢 |
1.4.3 钾对果实糖、酸代谢的影响 |
1.5 激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1 激素对果实糖、酸代谢的影响 |
1.5.2 钾对果实激素含量的影响 |
1.6 微生物菌肥对果树钾吸收的影响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钾对元帅苹果果实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方法 |
2.1.3 采样及指标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钾对苹果生长发育及叶片矿质含量的影响 |
2.2.2 施钾后苹果树不同器官钾素积累量的年周期变化 |
2.2.3 NH_4~+-K~+交互作用研究 |
2.2.3.1 不同NH4+浓度对果树根系K~+吸收的影响 |
2.2.3.2 不同K~+浓度对果树根系NH_4~+吸收的影响 |
2.2.4 钾对苹果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4.1 钾对苹果产量及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2.2.4.2 钾素对苹果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2.2.4.3 施钾水平与果实品质的线性回归分析 |
2.2.5 施钾水平对果园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6 钾素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6.1 钾素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6.2 施钾量与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
2.2.6.3 果实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钾素对苹果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 |
2.3.2 钾对苹果果实品质及树体钾积累量的影响 |
2.3.3 NH4~+对K~+吸收的影响 |
2.3.4 钾肥用量对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2.3.5 钾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3.6 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钾素对苹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
3.1.2 采样方法 |
3.1.3 指标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钾对苹果果实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2 钾对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3 施钾量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线性回归分析 |
3.2.4 果实内源激素与可溶性糖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2.5 钾对苹果果实中激素浓度和糖代谢途径影响的简化假设模型 |
3.3 讨论 |
3.3.1 钾素对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3.3.2 钾处理后内源激素对果实糖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钾对苹果果实酸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
4.1.2 采样方法及指标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钾对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2.2 钾对果实有机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2.3 施钾量与果实有机酸含量及代谢相关酶的线性回归分析 |
4.2.4 果实内源激素与有机酸及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钾素对果实酸代谢的影响 |
4.3.2 施钾后果实内源激素对有机酸代谢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钾素与微生物菌肥的协同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5.1.5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果园钾肥利用效率、树体钾累积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2.2 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2.3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苹果根系活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5.2.4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果实品质的相关分析 |
5.2.5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果园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2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5.3.3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苹果树体钾素积累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5.3.4 微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3.5 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7)香蕉幼苗根系对缺钾胁迫的响应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香蕉氮磷营养概况 |
1.1.1 氮素的生理作用 |
1.1.2 磷素的生理作用 |
1.1.3 氮磷营养缺乏症状 |
1.2 植物响应钾胁迫的形态生理机制研究 |
1.2.1 钾素生理作用 |
1.2.2 钾胁迫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的影响 |
1.2.3 钾胁迫对植物营养积累的影响以及缺钾症状 |
1.3 植物响应钾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 |
1.3.1 钾离子通道蛋白及转运体功能 |
1.3.2 钾胁迫对植物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3 钾胁迫对植物调控机制的影响 |
1.4 香蕉钾素营养特征及钾胁迫影响研究 |
1.4.1 香蕉钾素营养特征 |
1.4.2 钾胁迫对香蕉形态和生理养分的影响 |
1.4.3 钾营养缺乏症状 |
1.5 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1 转录组学在植物钾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1.5.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钾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1.5.3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4 其它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工作立题依据及意义 |
1.6.1 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来源 |
2.1.1 香蕉种苗 |
2.1.2 菌株及载体准备 |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2.2.1 试验设计以及种苗管理 |
2.2.2 样品前处理 |
2.3 测定方法 |
2.3.1 生物量的测定 |
2.3.2 根系超微结构观察 |
2.3.3 根系活力测定 |
2.3.4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3.5 丙二醛(MDA)测定 |
2.3.6 抗氧化酶(SOD、POD、CAT)测定 |
2.3.7 NPK养分含量的测定 |
2.3.8 转录组学分析 |
2.3.9 蛋白质组学分析 |
2.3.10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
2.3.11 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2.4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5 可靠性验证与数据分析 |
2.5.1 RNA-Seq文库准备、测序和数据分析 |
2.5.2 数据统计、GO富集、表达趋势分析、交互网络构建等 |
2.5.3 RNA-Seq可靠性验证 |
2.5.4 数据汇总、制图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生长形态和根系发育的影响 |
3.1.1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3.1.2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1.3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根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3.2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生理响应及NPK养分积累的影响 |
3.2.1 缺钾胁迫对香蕉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2 缺钾胁迫对香蕉叶片与根系电导率的影响 |
3.2.3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叶片与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4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叶片与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5 钾胁迫对香蕉幼苗植株NPK含量及平衡的影响 |
3.3 缺钾胁迫香蕉根系转录组分析 |
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3.2 缺钾胁迫对香蕉根系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3.3.4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3.5 香蕉根系响应缺钾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6 RNA-Seq测序数据的qRT-PCR验证 |
3.4 缺钾胁迫下香蕉根系蛋白质组学分析 |
3.4.1 缺钾胁迫香蕉根系蛋白组学鉴定 |
3.4.2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3.4.3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和KEGG分析 |
3.4.4 差异表达蛋白的结构域分析 |
3.4.5 差异表达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5 缺钾胁迫下香蕉根系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
3.5.1 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
3.5.2 磷酸化相关基序分析 |
3.5.3 磷酸化修饰位点差异分析 |
3.5.4 差异磷酸化修饰位点聚类分析 |
3.5.5 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的GO分类及富集分析 |
3.5.6 差异表达磷酸化位点的KEGG分析 |
3.5.7 差异磷酸化修饰蛋白结构域富集 |
3.5.8 差异磷酸化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类 |
3.5.9 差异磷酸化修饰蛋白质互作网络 |
3.5.10 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以及丙酮酸代谢途径分析 |
3.6 香蕉根系响应缺钾胁迫的多组学关联分析 |
3.6.1 缺钾香蕉根系组学数据关联分析 |
3.6.2 组学整合分析 |
3.7 香蕉缺钾胁迫响应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3.7.1 MaQORH和MazntA基因来源 |
3.7.2 MaQORH和MazntA基因的克隆 |
3.7.3 MaQORH和Maznt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7.4 MaQORH和MazntA基因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 |
3.7.5 MaQORH和MazntA基因对钾离子缺陷型酵母的回补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生长形态与根系的影响 |
4.2 缺钾胁迫对香蕉幼苗生理和养分的响应影响 |
4.3 缺钾胁迫下差异基因表达、离子转运体及关联基因 |
4.4 缺钾胁迫对香蕉根系蛋白质代谢影响 |
4.5 缺钾胁迫对香蕉根系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影响 |
4.6 香蕉根系响应缺钾胁迫的多组学关联 |
4.7 MaQORH、MazntA基因与钾离子吸收转运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的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Motif分类分析 |
附录Ⅱ 显着差异磷酸化修饰蛋白的GO分类富集及聚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8)钾营养调控冬油菜叶片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钾营养生理功能 |
1.1.1 钾促进组织和细胞超微结构构建 |
1.1.2 钾参与调控细胞微区pH |
1.1.3 钾调控酶活性 |
1.2 钾在植物体内分布 |
1.3 叶片结构和功能 |
1.3.1 光合面积扩张 |
1.3.2 叶片功能 |
1.4 代谢水平影响光合碳固定 |
1.4.1 Rubisco活化状态影响羧化速率 |
1.4.2 酶调控代谢影响再生作用 |
1.5 叶片缺钾症状 |
2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课题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缺钾影响叶片扩张和光合速率不协调变化的机制 |
2.2.2 钾对叶片生长中CO_2和H_2O传输的调控 |
2.2.3 缺钾胁迫对Rubisco酶活性的影响机制 |
2.2.4 缺钾胁迫下中心碳代谢对不同光合限制因子的响应 |
2.2.5 钾促氮提升光合速率的机制 |
2.3 技术路线 |
3 钾调控叶片结构协调叶面积扩张和提高光合速率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2.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供钾水平下叶片生理特征 |
3.3.2 不同供钾水平下叶片超微结构特征 |
3.3.3 叶面积与主要结构参数的关系 |
3.3.4 不同施钾量下超微结构对叶肉导度的影响 |
3.3.5 钾含量与关键结构参数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叶面积扩张和叶厚方向结构投资的权衡:S/W的变化 |
3.4.2 钾调控细胞和叶绿体形态诱导S_c/S和D_(chl-chl)变化 |
3.4.3 钾的再分配导致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协调 |
3.5 小结 |
4 叶片生长中钾调控叶片结构协调CO_2和H_2O传输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供钾水平下叶面积,光合速率和水力导度动态变化 |
4.3.2 CO_2传输能力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4.3.3 水力导度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4.3.4 叶片生长过程中不同钾处理叶片叶肉结构特征 |
4.3.5 解剖结构特征对CO_2和H_2O传输特征的影响 |
4.3.6 缺钾胁迫增加纵向细胞投资阻碍叶面积扩张 |
4.3.7 解剖结构特征参数关系综合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缺钾胁迫对Rubisco酶活性的影响机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 |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供钾水平对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
5.3.2 钾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
5.3.3 钾营养介导羧化速率调控净光合速率 |
5.3.4 钾含量对Rubisco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 |
5.3.5 体外Rubisco活性对pH的响应 |
5.3.6 缺钾胁迫对细胞质pH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钾调控中心碳代谢介导CO_2传输和固定能力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设计 |
6.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供钾水平对叶片生长的影响 |
6.3.2 不同供钾水平对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
6.3.3 不同供钾水平对初级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 |
6.3.4 代谢物与光合特征参数的关系 |
6.3.5 不同缺钾胁迫下中心碳代谢通路变化 |
6.3.6 钾含量对关键代谢物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碳限制诱导柠檬酸代谢改变以响应CO_2传输和羧化限制 |
6.4.2 缺钾导致SBPase活性下降影响S7P代谢 |
6.4.3 受损的光呼吸途径加重生化限制 |
6.5 小结 |
7 钾促进氮分配协调CO_2传输和固定能力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设计 |
7.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7.2.3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氮钾配施对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7.3.2 氮钾配施对CO_2传输特征参数的影响 |
7.3.3 氮钾配施对CO_2羧化特征参数的影响 |
7.3.4 CO_2传输能力和羧化能力的协调关系 |
7.3.5 光合特征参数与叶片氮钾比的关系 |
7.4 讨论 |
7.5 小结 |
8 全文总结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第一章钾对酶活性影响分析数据来源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钾镁配施对‘早酥’梨养分吸收和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钾镁元素对植物生产的重要影响 |
1.2 植物中钾镁元素的研究进展 |
1.2.1 钾镁元素在植物体内养分吸收利用及分配的作用 |
1.2.2 钾镁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2.3 钾镁元素在果实品质方面的作用 |
1.3 植物中钾镁元素配施的研究进展 |
1.3.1 钾镁配施在植物体内养分吸收利用及分配的作用 |
1.3.2 钾镁配施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3.3 钾镁配施在果实品质方面的作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钾镁配施对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钾镁配比对氮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2.2.2 钾镁配比对磷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2.2.3 钾镁配比对钾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2.2.4 钾镁配比对钙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2.2.5 钾镁配比对镁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
第三章 钾镁配比对树体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钾镁配比对叶片果实生物量的影响 |
3.2.2 钾镁配比对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的影响 |
3.2.3 钾镁配比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4 钾镁配比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四章 钾镁配比喷施对树体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钾镁配比喷施对叶片和果实生物量的影响 |
4.2.2 钾镁配比喷施对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3 钾镁配比喷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4 钾镁配比喷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5.1 钾镁配施对‘早酥’梨矿质吸收分配的影响 |
5.2 钾镁配施对‘早酥’梨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 钾镁配施对‘早酥’梨光合作用的影响 |
5.4 钾镁配施对‘早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壤健康的含义 |
1.2 土壤健康评价 |
1.2.1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 |
1.2.2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
1.3 土壤健康表征因素 |
1.3.1 土壤物理特征 |
1.3.2 土壤化学特征 |
1.3.3 土壤生物学特征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四川研究区概况 |
2.1.1 凉山研究区概况 |
2.1.2 攀枝花研究区概况 |
2.1.3 泸州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
2.2.1 样地调查 |
2.2.2 样品采集 |
2.3 测定及计算方法 |
2.3.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
2.3.2 土壤化学性状的测定 |
2.3.3 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
2.4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
2.4.1 主成分分析法 |
2.4.2 模糊综合数学法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三章 四川植烟土壤物理特征特性 |
3.1 土壤质地 |
3.2 土壤穿透阻力 |
3.3 土壤容重 |
3.4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 |
3.5 土壤田间持水量 |
3.6 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 |
3.7 讨论 |
3.7.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物理性状差异 |
3.7.2 四川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四川植烟土壤化学特征特性 |
4.1 土壤pH |
4.2 土壤全氮、碱解氮 |
4.3 土壤全磷、有效磷 |
4.4 土壤全钾、速效钾 |
4.5 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 |
4.6 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 |
4.7 讨论 |
4.7.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化学性状差异 |
4.7.2 四川植烟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四川植烟土壤生物学特征特性 |
5.1 土壤有机质 |
5.2 土壤可溶性碳、微生物碳、可溶性氮、微生物氮 |
5.3 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关性 |
5.4 讨论 |
5.4.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生物学性状差异 |
5.4.2 四川植烟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四川植烟土壤健康评价 |
6.1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6.2 主成分分析法 |
6.2.1 主成分个数、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
6.2.2 公共因子的主成分表达式 |
6.2.3 主成分综合得分 |
6.3 .模糊数学综合法 |
6.3.1 确定函数隶属度值 |
6.3.2 评价指标权重 |
6.3.3 土壤健康综合指数 |
6.4 土壤健康综合指数比较 |
6.5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验证 |
6.5.1 田间定点跟踪评价 |
6.5.2 小区域土壤健康评价的验证 |
6.6 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Effect of Potassium Nutri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on the Redox Status in Microzone Rhizosphere Soils(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废弃物还田对设施黄瓜生长及根际代谢的影响[D]. 宋佳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施用钾肥对土壤中钙、镁有效性及其效应的影响[D]. 马建梅. 宁夏大学, 2021
- [3]滴灌水肥协同对玉米籽粒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D]. 杨乔乔. 宁夏大学, 2021
- [4]玉米、大豆间作氮素利用特性及种间效应研究[D]. 李光文. 宁夏大学, 2021
- [5]钾素营养增强水稻抵抗叶鞘腐败病的生理机制[D]. 张江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6]钾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元帅苹果糖酸代谢调控机理研究[D]. 郭志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7]香蕉幼苗根系对缺钾胁迫的响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何应对.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8]钾营养调控冬油菜叶片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的机制[D]. 胡文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9]钾镁配施对‘早酥’梨养分吸收和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D]. 张海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10]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D]. 肖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