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机元素在植物类中药中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邵大志,谢秋红,马彧,赵磊[1](2021)在《乳鹿中铅、镉、砷、汞、铜元素的含量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乳鹿药材中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以期为乳鹿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微波消解对乳鹿样品进行消解处理,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铅、镉、砷、汞、铜元素进行测定。结果:通过对铅、镉、砷、汞、铜5种元素的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结果铅元素在5~40 ng·mL-1、镉元素在0.8~6.0 ng·mL-1、砷元素在5~40ng·mL-1、汞元素在2~20 ng·mL-1、铜元素在50~800 ng·mL-1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10批样品测定结果均在国标规定限度范围内。结论:通过对乳鹿药材中铅、镉、砷、汞、铜的测定,可为动物药材的元素测定提供技术依据。
刘晶晶,康升云[2](2021)在《硒元素生物作用机理及富硒农产品开发利用》文中提出文章从硒元素资源分布、对人体影响、在植物和动物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硒的存在形态、迁移方式、消化吸收、生理代谢、功能作用和赋存分布等,建议健全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富硒产业发展规划、规范引导富硒产品生产,加快推动富硒农产品开发应用。
谭新宁[3](2021)在《细小果实种子类中药青葙子鉴定方法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费毅琴,肖凌,汪波,朱海兰,聂晶[4](2021)在《37种植物类药材中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种类植物药中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残留特性,结合内梅罗(N.L.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指导原则分析其污染及风险情况,为制定安全性限度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37种2427批次常用花、叶、全草、果实、种子类中药材的重金属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各元素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回收率在62.7%~121.1%,RSD在0.2%~13.0%,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样品的总合格率为71.4%;重金属和有害元素超标率为镉(20.9%)>铅(5.8%)>铜(3.9%)>汞(3.5%)>砷(2.9%)。不同部位合格率:种子类(97.3%)>果实类(92.0%)>花类(68.5%)>全草类(53.2%)>叶类(51.3%)。结论:叶类、全草类最易蓄积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其次是花类;果实、种子类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残留情况较好;花、叶、全草最易蓄积镉元素。山银花、白花蛇舌草、穿心莲、艾叶、青蒿、鱼腥草、茵陈、广金钱草8个品种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污染较严重;白花蛇舌草和山银花中镉,茵陈中的砷以及白花蛇舌草、穿心莲、艾叶、青蒿、鱼腥草、茵陈、广金钱草中的铅有残留风险。
丁薪[5](2021)在《黄精品质与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谷文超[6](2021)在《滇重楼药材品质评价及其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测定滇重楼根茎及须根中9种甾体皂苷和15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对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品与栽培品滇重楼品质进行评价,并研究滇重楼品质与药材和根际土壤元素间的相关性,初步探究对其有效成分影响的重要元素。方法:利用UPLC测定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及须根中9种甾体皂苷和15种氨基酸含量;利用微波消解仪对滇重楼药材及根际土壤进行消解,采用ICP-MS进行测定;采用BCR顺序提取法对滇重楼根际土壤进行提取,采用ICP-MS对5种元素形态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根茎重楼皂苷Ⅰ、Ⅱ含量丰富,重楼皂苷Ⅵ和纤细薯蓣皂苷含量相对较低。须根均不含有伪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重楼皂苷Ⅴ,但重楼皂苷Ⅵ、Ⅶ、H含量丰富,且含量远高于根茎。2.各产地均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为最高,无论是根茎还是须根,栽培滇重楼各氨基酸平均含量均高于野生品。3.滇重楼须根中N、P、K元素含量整体高于其根茎;其根茎与须根的3种元素含量大小均为K>P>N;4.Al、Fe、Zn、Mn、Co、Se等元素为滇重楼根茎中的特征性无机元素,Mg、Al、Se、Ca、Mo等元素为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的特征性无机元素。5.滇重楼根际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a、Mg、K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元素,P、B、Mo元素含量极低;铁锰氧化态和有机态Mg、Al、Ca、Fe、Mn等元素含量较高;15种无机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6.不同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有效元素Mn和Fe含量丰富,野生产地根际土壤中的有效Mn、Fe、Mg高于栽培产地,而有效Cu、Zn、Ca、B低于栽培产地。结论:本研究建立了UPLC法测定滇重楼根茎和须根中皂苷和氨基酸含量的方法,并对野生与栽培滇重楼品质进行了评价。滇重楼栽培品可以代替野生品药用以保护匮乏的野生滇重楼资源。滇重楼须根有效成分含量丰富,建议保留用作药物原料。此外,滇重楼根茎中的Cu、Zn和Ni元素含量较高,滇重楼根茎对土壤中的Cu和Zn元素强烈富集,而对Na、Al、Fe、B、Se及Sb等元素的富集作用表现为强烈贫化。土壤中的Co、Se、Sb等元素与皂苷具有显着相关性。
王星星,王亚[7](2019)在《ICP-MS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是中药的三大基原,植物药所占比例最高。文章归纳了近年来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在根与根茎类、茎木类、果实种子类等不同入药部位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方面的应用,对中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梅桂林[8](2017)在《安徽省石台县虎杖药材的无机元素研究与质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虎杖本草考证,了解虎杖药用历史状况。2.通过对石台县虎杖资源的调查,掌握虎杖在县域内的蕴藏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3.通过虎杖药材及其根际土壤中20种无机元素的检测分析及相关性研究,了解虎杖药材对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富集状况,为石台县发展富硒中药材产业提供参考依据。4.通过综合分析虎杖药材的无机元素及其指标性成分,运用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石台县虎杖质量的因素,为虎杖资源的合理开发及质量评价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野外调查、市场走访、标本采集及文献资料的查阅。2.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虎杖及其根际土壤的20种无机元素含量。3.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虎杖药材及其周皮、韧皮部、木质部和髓部的大黄素,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结果:1.虎杖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有较高的开发价值。2.石台县虎杖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当地虎杖药材全部源于野生采挖,年总收购量在30吨左右。3.石台县土壤Se元素的含量达到富硒水平,其中最高为源头村土壤硒含量5.06mg/kg;部分乡镇土壤中As与Cd有不同程度的超标。4.虎杖药材中20种无机元素含量水平由高至低分别为Ca>K>Mg>Ba>Al>Fe>Na>Sr>Mn>Zn>Cr>Cu>Ti>Mo>Pb>Se>Co>As>Cd>Hg;7个产地的虎杖样品除仁里镇外,其余6个乡镇的均达到富硒水平,含量在0.26-1.9mg/kg之间;所有样品重金属含量均在标准范围内。主成分分析得知:Ba,Se,Cr,Na,Zn,Al和Ca是石台虎杖的特征无机元素。相关性分析可知,虎杖药材中Al与As,Ba,Fe,Mo,Pb,Se,Ti显着正相关;Ca与Mg,Na,Sr显着正相关;Se与Ba,Mo显着正相关。5.虎杖药材与其根际土壤中大多数元素含量成正相关,其中和Se,Mo和Ba元素的正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虎杖药材直径与大多数元素含量成负相关,其中与Mg,Al负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虎杖药材在不同采收月份之间无机元素含量差异不显着。20种无机元素在叶,茎和根状茎的含量之间有差异,但具有相似的富集规律。同株虎杖根与根状茎20种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小。周皮、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的20种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髓部和周皮含量最高,韧皮部和木质部次之。安徽省不同地区虎杖的无机元素有一定差异,但均呈现同样的富集规律;石台县虎杖的Se,Mo,Ba元素显着高于其他地区样品。雌雄不同植株的虎杖药材各无机元素的含量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6.部分乡镇样品的大黄素较《中国药典》的限定标准略低,虎杖苷的含量则高出药典标准的8-40倍。7个乡镇虎杖大黄素的含量在0.395%-1.064%之间,虎杖苷含量在1.374%-6.129%之间,白藜芦醇的含量在0.133%-0.965%之间。虎杖药材周皮、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的3种有机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和无机元素的富集特点相似。大黄素、白藜芦醇含量与药材直径成负相关,且相关度P<0.05;虎杖苷与药材直径成正相关,未达显着水平。虎杖药材中无机元素与其有机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其中Na、Mg、Sr、Ca、K与大黄素显着正相关;Al与虎杖苷显着正相关;Na、Mg、K、Ca、Ti、Fe与白藜芦醇显着正相关。结论:1.经实地考察研究,基本摸清了石台县虎杖资源分布区域及蕴藏情况,了解了当地虎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利用ICP-MS检测方法,确定了当地药用植物的富硒水平;对土壤和虎杖药材的无机元素含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做了考察,结果可为当地发展富硒中药材产业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对虎杖药材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直径大小无机元素的含量分析,揭示虎杖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富集特点,结果可为虎杖药材的规格等级划分提供参考;通过对不同采收期,雌雄植株及不同产地的虎杖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分析,为虎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指导。4.通过对石台县几个乡镇虎杖药材样品中三种有机成分的分析,对当地虎杖药材的质量状况进行考察。除少数几个样品的大黄素含量未达标外,其余样品的有机成分均符合《中国药典》的标准,总体质量较好。
刘晓娜[9](2016)在《中药质量的微区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区分析是分析科学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前沿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宏观尺度不断深入到微观领域。微区分析拓展了人类的视觉感官,从微观尺度研究微区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布、均匀性等,突显样品的异质性,是了解“真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手段。微区分析范畴的小尺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区采样范围的微纳尺度范畴,另一方面是分析样本自身具有微纳尺度结构。首先,本文从中药“元素谱”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微区元素分析探索研究。其次,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纳米脂质体的微区结构及量效关系。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中药微区元素组成分析通过优化LIBS微区信号采集参数,构建了四种珍宝藏药(仁青芒觉、仁青常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和二十五味珍珠丸)和佐太的微区元素谱,快速辨识和明晰特征谱线的元素归属。在延迟时间为1 μs,激光能量158 mJ的条件下,采集四种珍宝藏药和佐太的的微区LIBS元素谱。在仁青常觉和二十五味珍珠丸中检出Fe元素;仁青常觉和仁青芒觉中检出重金属Cu和Hg元素;仁青常觉中检出Ag元素,同时归纳了仁青常觉和仁青芒觉与佐太的共有谱线。LIBS技术为藏药的元素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了方法与技术支持。基于微区元素组成分析,开展了中药材产地研究。围绕LIBS光谱变量之间共线性与非线性关系,首先,以艾纳香为研究载体,采用LIBS技术获取微区光谱信息。利用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了海南、贵州产地研究中二分类问题。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成功实现了艾纳香的产地判别。并采用VIP值筛选出对判别模型的贡献大的变量分别为 K I 766.523 nm、Ca Ⅱ 393.375 nm、Ca Ⅱ 396.816 nm、KI 769.959 nm、Na I 588.952 nm、Ca I 422.64 nm等,亦即艾纳香药材中的元素对产地判别具有重要贡献。其次,基于薄荷药材微区LIBS光谱信息的差异,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判别分析(LS-SVM)建模方法中线性核函数(Linkernel)与径向基核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kernel)研究了 5个产区薄荷的产地多分类研究;同时开展LS-SVM模型敏感性(Sensitivity)和稳健性(Robustness)研究。在模型灵敏度试验中,Linkernel模型与RBFkernel模型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96.10%和94.38%,线性核函数模型的的预测性能略优于RBF核函数模型。稳健性试验中,RBF核函数模型有效未识别率12.73%高于线性核函数模型9.57%;在已识别样本中正确识别率方面,线性核函数模型略高于RBF核函数模型(87.71%比86.58%)。非线性LS-SVM模型在薄荷多产地判别表现出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健性。研究表明利用异质样本的微区LIBS光谱之间的差异,PLS-DA、LS-SVM模式识别方法成功实现不同产地艾纳香和薄荷样本的归属和分类。二、中药微区元素定量分析作为微区定量分析的探索性研究,以安宫牛黄丸混合中间体样本为研究载体,在多元素微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元素微区定量分析。采用经典的标准曲线法测定混合中间体中砷和汞的含量,同时以淀粉和氧化铜为基质辅助考察基质效应对元素定量分析的影响。通过Gauss线型和Lorentz线型拟合微区元素的光谱信息中砷和汞元素特征谱线,准确有效的提取特征谱线信号强度。结果表明,以氧化铜为基质辅助能够提高微区元素定量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砷元素和汞元素特征谱线经Gauss线型拟合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9和0.9962,均大于0.9500;2种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2.073 mg·g-1和2.224 mg·g-1。3个测试样本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3#样本中砷和汞元素的相对误差小于10.00%,而2#样本中两种元素的相对误差大于10.00%。造成2#样本含量测定相对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为样本混合不均匀造成。三、中药微区时序分析混合是中药固体制剂生产的时序操作单元。以安宫牛黄丸混合中间体为研究载体,采用LIBS技术结合移动窗标准变差法(MWSD)、相对信号强度变化率法(RICR)和移动窗相对标准偏差法(MWRSD)法,通过比较相邻混合时间光谱的差异快速评价朱砂、雄黄和珍珠粉的混合过程。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验证了朱砂和雄黄的混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雄黄、朱砂和珍珠粉三个药味的混合过程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混合的最后一个阶段,三个药味均达到了混合均匀;三者的建议混合终点为38 min。所建立的微区时序分析方法无需建立标准光谱库,具有分析快速、近似无损、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的等特点。四、中药微区分布分析本文建立一种基于热图的中药材微区元素分布分析方法。采用“RSD-LIBS”优化微区光谱采集次数。元素热图分析从微观尺度上,直观展示不同微区采样位点四种元素特征谱线信号强度分布及差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灯心草中的元素受生长周期和环境因素影响。五、中药微区结构分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本文研究脂质体纳米给药系统的微区结构和量效关系。采用DiR近红外荧光探针实现脂质体的小鼠肝靶向。利用脂质体的被动肝靶向性,以Y08-Lipo为载体,研究中药纳米制剂的微区结构及Y08-Lipo体外抑制双氧水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和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增值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按经典挤出法制备的脂质体为小单室脂质体,TEM中呈圆形结构;SEM呈规则的球形;动态光散射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体粒径小于100 nm。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成功可视化脂质体的肝靶向性。脂质体延长了 DiR探针的体内滞留时间,表明脂质体具有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效应。脂质体的体外保肝活性研究表明1.1μM和3.3 μM的Y08-Lipo预处理48 h后,H2O2诱导损伤6 h细胞活存活率分别为92.87%和96.20%;与H202模型组相比,Y08-Lipo组细胞的存活率分别升高6.31%和9.64%。说明Y08-Lipo具有抗氧化保肝活性,能够抑制H202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同时,采用细胞表型的高内涵降脂筛选方法可视化脂质体的微区抗脂肪细胞分化作用。剂量依赖效应关系研究显示,Y08-Lipo和Y08化合物抑制脂滴的IC50分别为8.68 μM和31.08 μM;10 μM的Y08脂质体能显着抑制脂滴形成,抑制率达到90%以上,同时对脂肪细胞自身无明显抑制作用。且10 μM的脂质体Y08-Lipo的抑制脂滴形成作用强于30 μM的Y08单体的作用。结果表明Y08脂质体具有潜在的降脂作用。微区分析是是分析化学领域里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系统地开展了中药质量微区分析方法研究,为中药领域的微区分析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理论与技术支持。
刘伟[10](2015)在《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桃儿七属植物,单属单种,是一种珍稀濒危中药材。桃儿七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鬼臼毒素,鬼臼毒素是合成VP-16(etoposide)、VM-26(teniposide)、GP7、NK6ll等抗癌药物的前体物质,因其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而倍受青睐。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桃儿七堪称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桃儿七是一个广布种,巨大的区域环境差异可能导致其化学成分、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的不同,进而导致品质差异。随着桃儿七巨大药用价值被逐步发现,人们对它的研究与日剧增,涌现出大量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测定及生物功能研究方面,缺乏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及其与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确定桃儿七化学成分的主导影响因素、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揭示桃儿七的最佳产区,了解桃儿七的转录水平及发掘鬼臼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提出桃儿七的保护建议,为揭示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机理、优良性状品种的定向选育、新药研发、实施药材的GAP种植、调控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更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源头上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稳定的桃儿七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基于指纹图谱数据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桃儿七的化学成分含量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化学多样性。通过化学计量法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同种桃儿七资源进行品质评价。形态分类、视觉分类、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表明8批桃儿七药材被归为3个类群,其中甘肃省永登县桃儿七(S4)品质最好。2.通过对8个不同区域240个桃儿七个体的30个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桃儿七表型性状在群体间(调查区域间)和群体内(调查区域内)存在丰富变异且差异显着(P<0.05)。调查区域内个体间的分化大于调查区域间的分化,且个体表型性状的稳定性差于调查区域间的稳定性。生殖器官表型性状较营养器官分化严重,稳定性较差(VST排序:株高(25.827%)>花(19.376%)>果实(16.248%)>叶(14.91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型多样性与其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是由表型差异导致的,这意味着桃儿七种群可能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型。3.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6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多态性率为55.89%,He均值为0.0585,桃儿七种群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UPGMA、PCOA和Bayeian聚类分析一致表明32个桃儿七种群被分为3类,且存在清晰的遗传结构。AMOVA分析(63.77%,P<0.0002)和Gst统计(Gst=0.3623)表明显着的遗传变异发生在桃儿七种群内。Mantel检测表明桃儿七空间格局与其地理位置的相关性不显着(r=0.213,P=0.289)(P<0.05)。高的遗传分化可能与这个种有限的基因流(Nm=0.8801)和有限的种子传播距离有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受遗传多样性的显着影响。考虑到种群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高度的遗传分化和丰富的化学多样性以及来自人类的压力,原位保护被推荐为最佳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作为原位保护的补充措施。在迁地保护中,必需充分取样以尽可能多地涵盖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4.环境因素显着影响桃儿七化学成分的地理差异,贡献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影响化学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年均降雨、七月份均温、无霜期、光照时数、p H、有机质和速效钾。年均降雨、光照时数、无霜期和七月份均温是决定因素。年均降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有机质、p H和速效钾是限制因素。有机质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基于化学成分含量,甘肃省永登县(S4)是生产高含量鬼臼毒素和木脂素的最佳产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S6)和西藏林芝县(S7)分别是生产高含量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最佳产地。5.本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634670条高质量的序列,通过从头组装与功能注释,得到74026个具较高注释可信度的Unigenes。通过与Nr、Swiss-Prot、KEGG和COG蛋白数据库的blastx比对(e value<0.00001)和基于软件ESTScan对编码区的预测,共有34175个Unigenes可以直接确定其CDS区及序列方向。比对到野草莓(Fragaria vesca)、可可(Theobroma cacao)和葡萄(Vitis vinifera)的Unigenes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3.16%、14.61%、4.88%。通过GO功能分类,共有14885个terms被归类到69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代谢过程功能和细胞功能的基因数目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1.62%、10.34%。通过COG分类,共有21604条Unigenes被归类到24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一般功能预测(R)、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蛋白伴侣类(O)和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源论(J)的基因较多,分别占Unigene总数的17.21%、9.74%和7.87%。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共有11071条Unigenes归入125个主要的代谢通路中,包括与鬼臼毒素合成有关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及与黄酮合成有关的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代谢通路。6.发掘直接与鬼臼毒素合成相关的酶基因14条,分别是肉桂醇脱氢酶(CAD)(11条)、松脂酚-落叶松脂醇还原酶(PLR)(2条)和dirigent蛋白(DIR)(1条),对这些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相关实验可进一步深入研究鬼臼毒素的合成机理。
二、无机元素在植物类中药中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元素在植物类中药中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鹿中铅、镉、砷、汞、铜元素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铅的测定(石墨炉法) |
2.1.1 实验条件 |
2.1.2 铅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5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2.2 镉的测定(石墨炉法) |
2.2.1 实验条件 |
2.2.2 镉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5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2.3 砷的测定(氢化物法) |
2.3.1 砷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
2.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2.4 汞的测定(冷蒸气吸收法) |
2.4.1 汞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
2.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2.5 铜的测定(火焰法) |
2.5.1 铜元素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
2.5.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3 讨论与结论 |
(2)硒元素生物作用机理及富硒农产品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硒元素资源分布 |
1.1 硒元素特点 |
1.2 硒赋存形态 |
1.3 硒自然分布 |
2 硒对人体的影响 |
2.1 硒的来源 |
2.2 硒的代谢 |
2.3 硒的功效 |
3 硒在植物中的作用 |
3.1 硒元素吸收 |
3.2 硒元素代谢 |
3.3 硒元素赋存 |
4 硒在动物中的作用 |
4.1 硒饲料来源 |
4.2 硒元素代谢 |
4.3 硒元素赋存 |
5 富硒农产品开发建议 |
5.1 健全富硒产业标准体系 |
5.2 制定富硒产业发展规划 |
5.3 规范引导富硒产品生产 |
(4)37种植物类药材中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仪器工作条件 |
2.2 混合标准储备溶液的制备 |
2.3 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 |
2.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 测定方法及方法学实验 |
2.7 数据分析参考标准 |
2.8 污染评价方法 |
2.9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体结果分析 |
3.2 不同药用部位结果分析 |
3.3 部分品种结果分析 |
3.4 不同产区中药材的残留情况分析 |
3.5 N.L.Nemerow污染指数分析 |
3.6 安全风险评估分析 |
4 讨论 |
4.1 品种的选取 |
4.2 镉的残留特性与品种和生长环境有关 |
4.3 不同药用部位蓄积重金属比较分析 |
4.4 污染评价结果分析 |
(6)滇重楼药材品质评价及其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章 UPLC测定滇重楼根茎及须根中9种甾体皂苷的含量 |
1.1 仪器与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1.3 样品来源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1.2.2 样品溶液制备 |
1.2.3 色谱条件 |
1.2.4 方法学考察 |
1.2.5 样品含量测定 |
1.2.6 独立样本t检验 |
1.2.7 主成分分析 |
1.2.8 聚类分析 |
1.3 讨论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UPLC检测滇重楼根茎与须根中15种氨基酸的含量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1.3 样品来源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溶液制备 |
2.2.2 色谱条件 |
2.2.3 方法学考察 |
2.2.4 样品测定 |
2.2.5 独立样本t检验 |
2.2.6 主成分分析 |
2.2.7 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地滇重楼药材及土壤元素与品质相关性分析 |
第1节 滇重楼根茎、须根及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仪器与设备 |
3.1.1.2 试药 |
3.1.1.3 测定方法 |
3.1.1.4 土壤养分评价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滇重楼根茎氮磷钾含量结果 |
3.1.2.2 滇重楼须根氮磷钾含量结果 |
3.1.2.3 滇重楼根际土壤氮磷钾含量结果 |
3.1.2.4 滇重楼富集系数 |
3.1.2.5 主成分分析 |
3.1.2.6 聚类分析 |
3.1.2.7 相关性分析 |
3.1.3 讨论 |
3.1.4 本节小结 |
第2节 滇重楼根茎及土壤中15种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仪器与设备 |
3.2.1.2 试药 |
3.2.1.3 测定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滇重楼根茎中元素测定结果 |
3.2.2.2 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元素测定结果 |
3.2.2.3 滇重楼根茎中元素等级评价 |
3.2.2.4 滇重楼根茎无机元素吸收结果分析 |
3.2.2.5 主成分分析 |
3.2.2.6 聚类分析 |
3.2.2.7 相关性分析 |
3.2.3 讨论 |
3.2.4 本节小结 |
第3节 滇重楼根际土壤中5种元素形态的分析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仪器与设备 |
3.3.1.2 试药与样品来源 |
3.3.1.3 元素提取 |
3.3.1.4 元素形态测定 |
3.3.1.5 ICP-MS仪器参数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2.1 滇重楼根际土壤水溶态元素含量 |
3.3.2.2 滇重楼根际土壤弱酸提取态元素含量 |
3.3.2.3 滇重楼根际土壤可还原提取态元素含量 |
3.3.2.4 滇重楼根际土壤可氧化提取态元素含量 |
3.3.2.5 滇重楼根际土壤残渣态元素含量 |
3.3.2.6 相关性分析 |
3.3.3 讨论 |
3.3.4 本节小结 |
第4节 滇重楼根际土壤有效性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1.1 仪器与设备 |
3.4.1.2 试药与样品来源 |
3.4.1.3 测定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4.2.1 滇重楼根际土壤有效元素含量 |
3.4.2.2 相关性分析 |
3.4.2.3 聚类分析 |
3.4.2.4 滇重楼根际土壤有效元素与滇重楼质量的回归分析 |
3.4.3 讨论 |
3.4.4 本节小结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滇重楼药材品质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ICP-MS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ICP-MS的优点 |
二、ICP-MS在植物药中的应用 |
(一)ICP-MS在根与根茎类中药中的应用。 |
(二)ICP-MS在茎木类中药中的应用。 |
(三)ICP-MS在叶类中药中的应用。 |
(四)ICP-MS法在花类中药中的应用。 |
(五)ICP-MS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中的应用。 |
(六)ICP-MS法在全草类中药中的应用。 |
(七)ICP-MS法在其他类植物药中的应用。 |
三、ICP-MS法在动物类中药的应用 |
四、ICP-MS法在矿物类中药中的应用 |
五、结语 |
(8)安徽省石台县虎杖药材的无机元素研究与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虎杖本草考证 |
1 虎杖原植物形态考证 |
2 产地考证 |
3 虎杖性味功效考证 |
3.1 虎杖的性味 |
3.2 虎杖的功效 |
4 虎杖资源的综合利用 |
4.1 虎杖叶的利用 |
4.2 虎杖的药食两用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石台县虎杖资源调查 |
1 石台县自然概况 |
1.1 气候特征 |
1.2 植被及药用植物概况 |
1.3 土壤类型及富硒土壤调查与评价 |
2 石台县虎杖资源状况调查 |
2.1 方法 |
2.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石台县虎杖及其根际土壤的无机元素含量分析和相关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仪器工作参数 |
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3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7 个乡镇虎杖根际土壤的20种元素含量分析 |
3.2 虎杖药材中20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分析 |
4 讨论 |
4.1 富硒中药材的发展建议 |
4.2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四章 虎杖药材的无机元素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采收期的虎杖药材20种元素含量检测 |
3.2 虎杖不同部位的无机元素含量检测 |
3.3 虎杖根状茎不同组织的无机元素含量检测 |
3.4 雌雄异株虎杖的无机元素检测 |
3.5 安徽省不同地区虎杖药材无机元素含量检测 |
4 讨论 |
4.1 石台县发展富硒产业的潜力分析 |
4.2 虎杖无机元素与其性味功效的探讨 |
第五章 石台县虎杖药材的质量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对照品和试剂 |
1.3 实验样品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石台县虎杖样品中大黄素、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分析 |
3.2 虎杖药材不同组织三种有机成分的含量分析 |
4 讨论 |
4.1 虎杖药材规格等级划分标准的探讨 |
4.2 提取工艺的优选 |
4.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中药质量的微区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微区分析概述 |
1.1 中药质量微区分析定义及重要性 |
1.2 微区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原理 |
1.3 微区分析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
1.4.微区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节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简介 |
2.1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产生机理 |
2.2 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系统结构 |
2.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5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优势及不足 |
第三节 脂质体纳米载药体系的简介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意义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微区元素组成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四种珍宝藏药的元素组成分析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节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的药材产地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结论 |
第三节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药材产地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微区元素定量分析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结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药微区时序分析 |
第一节 雄黄和朱砂混合终点判断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节 珍珠粉混合终点判断 |
2.1 数据来源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药微区元素分布分析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结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药微区结构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脂质体处方前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节 微区结构表征分析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节 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节 体外保肝活性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节 体外抗脂肪细胞分化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创新点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桃儿七概述 |
1.1.1 桃儿七的起源与分布 |
1.1.2 桃儿七属的命名考订 |
1.1.3 形态特征 |
1.1.4 桃儿七的种质资源现状 |
1.2 桃儿七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
1.2.2 黄酮及其它类化合物 |
1.2.3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含量检测 |
1.2.4 化学指纹图谱 |
1.3 桃儿七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1 抗肿瘤作用 |
1.3.2 抗病毒作用 |
1.3.3 毒性 |
1.3.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5 对肠平滑肌的影响 |
1.3.6 止咳祛痰-抗炎作用 |
1.3.7 抑菌杀虫作用 |
1.3.8 抗氧化及辐射防护作用 |
1.3.9 其它作用 |
1.4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基因 |
1.5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1.5.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6 桃儿七研究热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1.6.1 引种栽培 |
1.6.2 桃儿七的组织培养 |
1.6.3 桃儿七的细胞培养 |
1.6.4 应用生物反应器生产鬼臼毒素 |
1.6.5 毛状根诱导桃儿七中鬼臼毒素 |
1.6.6 植物内生真菌发酵生产鬼臼毒素 |
1.6.7 鬼臼毒素的化学合成 |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
1.7.1 转录组概述 |
1.7.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选题依据 |
1.9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0 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 |
1.10.1 研究内容 |
1.10.2 预期结果 |
1.1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桃儿七资源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1.1 文献调查 |
2.1.2 走访调查和市场调查 |
2.1.3 样方调查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样地设置情况及调查结果 |
2.2.2 地理分布 |
2.2.3 桃儿七生境条件 |
2.2.4 桃儿七资源状况 |
2.2.5 种群特征和群落类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色谱学、化学计量学的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2 流动相的选择 |
3.2.3 空白试验 |
3.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3.2.5 精密度试验 |
3.2.6 重复性试验 |
3.2.7 稳定性试验 |
3.2.8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试验 |
3.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2.10 桃儿七指纹图谱研究 |
3.2.11 基于化学计量学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 |
3.3 讨论 |
3.3.1 桃儿七指纹图谱 |
3.3.2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
3.3.3 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 |
3.4 小结 |
3.4.1 指纹图谱的构建 |
3.4.2 丰富的化学多样性 |
3.4.3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
第四章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调查所用工具/仪器 |
4.1.2 调查对象 |
4.1.3 性状选择和测定 |
4.1.4 不同产地桃儿七化学成分的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桃儿七表型均值变异 |
4.2.2 调查区域间(内)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
4.2.3 研究区域间桃儿七表型分化程度 |
4.2.4 表型特征稳定性 |
4.2.5 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
4.3 讨论 |
4.3.1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 |
4.3.2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紫外分光度法检验DNA纯度 |
5.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纯度 |
5.2.3 基因组DNAISSR-PCR扩增结果 |
5.2.4 桃儿七种群遗传多样性 |
5.2.5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
5.3 讨论 |
5.3.1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5.3.2 高的遗传分化和显着的遗传结构 |
5.3.3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对其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5.3.4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保护 |
5.4 小结 |
5.4.1 桃儿七种群存在低的遗传多样性、高的遗传分化和清晰的遗传结构 |
5.4.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及其保护 |
第六章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八个产区的环境因素分析 |
6.2.2 不同产地桃儿七有效成分的差异(多样性) |
6.2.3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
6.3 讨论 |
6.3.1 地理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2 降雨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3 光照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4 温度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5 土壤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6 桃儿七药材的道地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桃儿七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仪器与试剂 |
7.1.3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RNA样品制备及质量分析 |
7.2.2 测序产量统计与质量分析 |
7.2.3 RNA-seq序列组装结果 |
7.2.4 RNA-seq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结果 |
7.2.5 Unigenes功能分类及代谢通路注释 |
7.2.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
7.3 讨论 |
7.3.1 RNA样品质量 |
7.3.2 测序产量及组装情况 |
7.3.3 Unigene功能注释 |
7.3.4 编码蛋白框预测及近缘模式生物同源基因CDS的比较 |
7.3.5 桃儿七转录组功能分类 |
7.3.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8.3.1 不足之处 |
8.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无机元素在植物类中药中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鹿中铅、镉、砷、汞、铜元素的含量测定[J]. 邵大志,谢秋红,马彧,赵磊. 中国医药导刊, 2021(10)
- [2]硒元素生物作用机理及富硒农产品开发利用[J]. 刘晶晶,康升云. 基层农技推广, 2021(08)
- [3]细小果实种子类中药青葙子鉴定方法的系统研究[D]. 谭新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37种植物类药材中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J]. 费毅琴,肖凌,汪波,朱海兰,聂晶. 药物分析杂志, 2021(06)
- [5]黄精品质与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丁薪.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6]滇重楼药材品质评价及其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研究[D]. 谷文超. 大理大学, 2021(09)
- [7]ICP-MS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王星星,王亚. 绥化学院学报, 2019(09)
- [8]安徽省石台县虎杖药材的无机元素研究与质量分析[D]. 梅桂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中药质量的微区分析方法研究[D]. 刘晓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