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0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白兴龙[1](2021)在《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形成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方证结合防治胃息肉形成及癌变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观察2019年-2020年山西省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513例胃息肉患者,经两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中医专家评定中医证型,结合患者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活检,通过数据汇总统计,探讨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513例胃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如下:胃底腺性息肉(286例)>增生性息肉(105例)>炎性息肉(81例)>腺瘤性息肉(41例);2.经过辨证分型得出,513例胃息肉患者中肝胃不和证191例,脾虚气滞证162例,脾胃虚寒证98例,湿热瘀阻62例。3.经观察统计得出,病理类型为炎性息肉的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如下:脾胃虚寒证(56例70%)>脾虚气滞证(15例19%)>肝胃不和证(8例10%)>湿热瘀阻(1例1%);增生性息肉患者中,肝胃不和证(60例)最多,脾虚气滞证(31例)次之,其他证型:脾胃虚寒证(15例),湿热瘀阻(3例);腺瘤性息肉中,湿热瘀阻证最多(37例88.1%)。4.经统计分析得出,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分布关系存在差异性,其中经过两两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在增生性息肉中,肝胃不和证与其他三证相比P<0.05;炎性息肉中,脾胃虚寒与其他三证相比,P<0.05;在腺瘤性息肉中,湿热瘀阻与其他三证相比,P<0.05;胃底腺息肉中,证型分布无显着性,P>0.05。结论:结合既往文献研究及本次研究结果认为,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具有统计意义(P<O.05),其中胃增生性息肉以肝胃不和证多见,炎性息肉以脾胃虚寒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胃底腺息肉可见于各证型。
许凤英[2](2021)在《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对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使中医辨证系统更加标准化、客观化,为今后更有效诊疗RE奠定基础。方法:对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晋江市中医院及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R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如实填写临床登记表,并根据症状和舌脉进行辨证分型,整理复核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6例RE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206例RE患者中,男性161例(78.16%),女性45例(21.84%),男女比例约为3.58:1。年龄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为23岁,平均(43.80±11.98)岁。年龄分组主要以青年人107例(51.94%)及中年人79例(38.35%)为主。病程主要以1~3年68例(33.01%),<1年62例(30.10%)为主。胃镜分级主要以A级102例(49.51%),B级83例(40.29%)为主。HP检测阳性检出率38.83%。发病诱因与本病关系从大到小为:情志不畅>饮食不适>劳逸过度>感受外邪。饮食偏嗜前三位:习惯饮酒、喜食油腻、喜食海鲜。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者有178人,所占比例达86.41%。2.206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胃郁热证67例(32.52%)>脾胃湿热证57例(27.67%)>胆热犯胃证32例(15.53%)>气郁痰阻证22例(10.68%)>瘀血阻络证15例(7.28%)>中虚气逆证13例(6.31%)。3.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性别: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主要分布在青年组,中虚气逆证主要分布在中、老年组。病程:RE患者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病程的相对较短,瘀血阻络证及中虚气逆证的病程相对较长。胃镜分级:RE患者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B级为主,脾胃湿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为主,瘀血阻络证胃镜分级以C级为主,D级较少见,主要以中虚气逆证为主。HP感染:HP感染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HP阳性率较高,中虚气逆证HP阳性率最低。诱因:发病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情志不畅是肝胃郁热证的主要诱因;饮食不适是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诱因;劳逸过度是中虚气逆证的主要诱因;感受外邪引起RE发病的情况则较少。RE合并症:RE合并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泉州地区RE的发病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病程主要在3年之内,且容易复发。2.RE患者中医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RE主要中医证型以实证、热证多见。3.年龄、病程、胃镜分级、HP感染、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4.RE胃镜下合并症:以合并糜烂性胃炎及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居多。RE合并糜烂性胃炎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胃郁热证,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证。
吴瑞[3](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吴潼[4](2020)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修补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免疫功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后48 h免疫功能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可有效缩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值得借鉴。
胡云歌[5](2020)在《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2019年1月-2019年12月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72例,按照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解毒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解毒化湿方、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缓释片);对照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复方铝酸铋颗粒、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缓释片);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并评分,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Hp根除率、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表现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中有4例患者因药物过敏或失访等原因按照剔除标准予以排除,符合标准患者共68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经数据分析,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性别相关性较小,易发生于中青年人群,病程以5年以下者居多。2.两组疗程结束,停药1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组Hp根除率为81%,对照组为84%,P>0.05,提示观察组Hp根除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除Hp的疗效相当。3.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为82.36%,P>0.05,提示两组整体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改善临床整体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提示观察组、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6.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胃痞满”、“大便黏滞”的症状积分相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胃痞满”、“大便黏滞”这2个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更为突出;两组“胃痛”、“胃脘灼热”、“身体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纳呆”的症状积分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治疗“胃痛”、“胃脘灼热”、“身体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纳呆”这5个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两组胃黏膜愈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88.24%,P<0.05,提示观察组胃黏膜愈合疗效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表现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胃镜下黏膜表现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胃黏膜炎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解毒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及临床综合疗效与铋剂四联疗法效果相当,并较后者能更好地改善胃黏膜炎症及临床症状。
许裕伟[6](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刘勇[7](2020)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运用于十二指肠溃疡修补术中的效果情况。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7年1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胃穿孔修补术患者50例作为对象,其中22例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消化性溃疡修补术(观察组),28例患者行双孔腹腔镜消化性溃疡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以及使用镇痛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07.5±18.4)min、(59.3±11.5)h、(7.2±1.3)d,对照组分别为(72.3±11.9)min、(48.4±9.2)h、(6.3±1.2)d,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6.518、3.385、2.357,P=0.002、0.000、0.003),观察组患者镇痛剂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9%、0.00%、4.5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5、4.397、3.674,P=0.003、0.000、0.045)。结论单孔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感染率低,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袁君丽[8](2020)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当前国内外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该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心理都受到较大的影响,而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主要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证型下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中医证型和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患者110例,通过填写问卷调差表,包括基本资料、Gerd-Q量表、主次症状轻重分级表、SAS和SDS自评量表。填写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胆热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问卷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若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ANOVA)分析,方差齐采用LSD-T检验,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本研究中收回问卷110例,有效问卷102例,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1在10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在26-74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44.5±9.5岁,随年龄层的增长发病率升高,在50-61岁的人群达到顶峰。工作强度产生影响的GERD患者占一半以上,有61例,占59.8%。统计GERD患者的文化程度发现,高中文化人数最多,占26.5%。2 GERD患者的Gerd-Q积分、SAS积分、SDS积分基于“性别”、“年龄层”、“文化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 GERD患者中焦虑状态有17例,占16.7%,抑郁状态最少,有4例。患者的Gerd-Q积分、SAS积分、SDS积分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4归纳102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胃郁热证49例,占48.0%,中虚气逆证有22例,气郁痰阻证13例,胆热犯胃证12例,瘀血阻络证6例。5 Gerd-Q积分在不同证型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患者的Gerd-Q最高,症状更明显,其次为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患者最低。6 SAS积分在不同证型的患者中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SDS在不同证型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为最高,SAS积分最低的是中虚气逆证,SDS积分最低是气逆郁痰阻证。7通过对GERD患者症候和不同证型间的分析比较得出,肝胃郁热证患者多出现“反酸”、“嗳气”、“腹胀”、“胸骨后灼痛”症状,舌象为“舌红”、苔黄”,脉象为“脉弦滑”;中虚气逆证包括“反酸”、“纳差”,舌脉象为“舌淡”、“舌白”;气郁痰阻证包括“咽部不适”、“反酸”、“嗳气”,舌象为“舌淡”、“舌白”;胆热犯胃证患者多为“反酸”、“口干口苦”。结论:中医证型的分布主要以肝胃郁热型多见,其次是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型、胆热犯胃证,瘀血阻络证最少。Gerd-Q积分在证型之间有差异,瘀血阻络证更突出。焦虑、抑郁状态更容易诱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SDS积分在证型间有差异,瘀血阻络证、胆热犯胃证更容易出现抑郁。
曾信平[9](2020)在《五指毛桃和仙鹤草防治胃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岭南中药五指毛桃和仙鹤草具有调理脾胃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观察五指毛桃和仙鹤草对吲哚美辛、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并从对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连接蛋白及转录因子表达影响的角度,探讨其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五指毛桃和仙鹤草水提物的制备:药材分别加入12倍量的纯水浸泡2h,煎煮2h,过滤,再加10倍量的纯水煎煮2h,合并滤液,旋转蒸发,冷冻干燥,收集冻干粉;五指毛桃水提物还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图谱。(2)受试药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影响: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受试药组高、低剂量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h,分组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纯水,受试药组灌胃五指毛桃或仙鹤草水提物高、低剂量),1h后,皮下注射吲哚美辛40mg/kg(注射体积10mL/kg),禁食禁水7h后,处死动物观察各组胃黏膜损伤情况。(3)受试药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大鼠禁食不禁水24h,分组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纯水,受试药组灌胃五指毛桃或仙鹤草水提物高、低剂量),1h后,按5mL/kg灌胃无水乙醇,禁食禁水1h后,处死动物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4)胃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及HE染色病理评分以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5)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转录因子 SOX2 和 CDX2 表达。结果:(1)五指毛桃和仙鹤草水提物及高效液相色谱图实验结果:五指毛桃和仙鹤草水提物冻干粉得率分别为11.6%和15.4%;五指毛桃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检测到与标准品补骨脂素、芹菜素相同的吸收峰,补骨脂素、芹菜素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7.838min 和 66.130min。(2)五指毛桃对吲哚美辛、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五指毛桃(14g/kg)可防治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病理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但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无明显影响。(3)仙鹤草对吲哚美辛、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仙鹤草(16g/kg、8g/kg)可防治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病理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但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无明显影响。(4)吲哚美辛和无水乙醇造模大鼠相关蛋白改变:吲哚美辛和无水乙醇造模大鼠出现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和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转录因子SOX2表达下降,但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转录因子CDX2表达无明显改变。(5)五指毛桃对吲哚美辛造模大鼠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连接蛋白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五指毛桃(14g/kg)对吲哚美辛造模大鼠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和转录因子SOX2表达下降有改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对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转录因子CDX2表达无明显影响。(6)仙鹤草对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连接蛋白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仙鹤草(16g/kg、8g/kg)对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和转录因子SOX2表达下降有改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对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转录因子CDX2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五指毛桃可防治吲哚美辛所致的大鼠胃黏膜损伤,仙鹤草可防治无水乙醇所致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机制与其影响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和转录因子SOX2表达有关。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岭南中药五指毛桃、仙鹤草调理脾胃作用的认识。
周婉[10](2020)在《乌芍散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乌芍散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ESD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40mg/次,每日1次。试验组在同剂量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基础上,加用乌芍散口服治疗,5g/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术后4周及8周临床疗效指数、术后8周胃镜下人工溃疡愈合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I)和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症状积分>6分组患者的创面最大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其他症状积分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且术后4周试验组总症状积分(3.40±1.71)较对照组(4.40±2.0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周疗效指数(55.56%±22.03%)较对照组(42.22%±23.0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疗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4周单项症状积分比对照组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明显(P<0.05),包括脘胁胀满或胀痛(4.00±3.81 vs 2.10±2.38)、吞酸(1.80±2.68vs 0.60±1.22)、嗳气(1.40±2.19 vs 0.40±1.04)。术后8周两组溃疡愈合率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中,ESD术后1周PGI水平均比术前基础PGI水平升高,术后8周PGI水平均比术后1周PGI水平明显降低,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P<0.05,rs=0.473,可以认为PGR水平和溃疡愈合等级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乌芍散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可有效改善患者胃ESD术后不适症状,ESD手术创面最大径越大、手术时间越长,则术后不适症状积分越高,住院天数相应延长,对于此类患者,可优先选择乌芍散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ESD术后使用8周艾司奥美拉唑可有效促进人工溃疡愈合。PGR水平可能与溃疡愈合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着,因胃蛋白酶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建议其作为胃ESD术后评价愈合程度的独立性实验室指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0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0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3.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胃息肉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综述胃息肉的中医药治疗及“方-证-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的设计 |
4.2 调查表的内容 |
4.3 调查步骤 |
4.4 病例筛选质量把控 |
4.5 数据整理 |
4.6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分布规律 |
1.2 年龄分布规律 |
1.3 病程分布规律 |
1.4 是否为首次发病 |
1.5 胃镜分级分布规律 |
1.6 诱因分布规律 |
1.7 饮食偏嗜分布规律 |
1.8 主要症状分布 |
1.9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2 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
2.1 性别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2 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3 病程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4 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5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6 诱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3 RE伴胃镜下其他并发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3.1 RE合并症分布情况 |
3.2 RE合并糜烂性胃炎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3 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讨论 |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 |
1.2 古今医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 |
2 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2.1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 |
2.2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
3 结果讨论 |
3.1 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分级分布特点 |
3.2 发病诱因、饮食偏嗜分布 |
3.3 临床症状分布 |
3.4 RE中医证型分布 |
3.5 RE性别、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6 RE胃镜下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7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8 诱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9 RE合并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例分组 |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
1.2.3 治疗方法 |
1.2.4 观测指标 |
1.2.5 疗效评价标准 |
1.2.6 安全性评价 |
1.2.7 统计学方法 |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
1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
1.1.1 胃溃疡的病因 |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
2 讨论与分析 |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
2.1.3 小结 |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
2.4.6 小结 |
2.5 观测指标讨论 |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
2.7 研究结果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 |
3.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5)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EG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CEG的认识 |
3 解毒化湿方方药分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疾病相关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
2.1.3 病理诊断 |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1.1 病名的研究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中药复方治疗 |
1.3.3 中成药治疗 |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3.5 针刺疗法 |
1.3.6 艾灸疗法 |
1.3.7 穴位贴敷 |
1.3.8 穴位注射疗法 |
1.3.9 推拿按摩疗法 |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
2.1.2 幽门螺杆菌(Hp) |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
2.1.4 其他因素 |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2.2.1 抑制胃酸分泌 |
2.2.2 根除Hp |
2.2.3 保护胃黏膜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胃泌素 |
5 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
5.6 用药安全性 |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估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情况 |
2.2 两组镇痛剂使用、切口感染、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8)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病例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终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基本资料调查 |
3.2 中医辨证分型 |
3.3 症状评分 |
3.4 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
3.5 电子胃镜检查结果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资料分析 |
5.1.1 患者性别分布 |
5.1.2 患者年龄分段 |
5.1.3 患者年龄层分布 |
5.1.4 患者体重指数 |
5.1.5 患者工作强度 |
5.1.6 患者文化程度 |
5.1.7 患者发病原因 |
5.2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5.3 GERD患者的Gerd-Q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
5.4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情况 |
5.4.1 GERD患者整体精神心理状态 |
5.4.2 SAS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
5.4.3 SDS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
5.5 Gerd-Q、SDS、SAS的相关性 |
6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关联性 |
6.1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整体分布 |
6.2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Gerd-Q的差异分析 |
6.3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SAS、SDS的关联性 |
7 GERD患者症候的关联性分析 |
7.1 症状频数 |
7.2 舌象频数 |
7.3 苔象频数 |
7.4 脉象频数 |
7.5 胃镜检查结果 |
8 症状、舌象、苔象、脉象、焦虑和抑郁状态与证型之间的关联性 |
8.1 症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规则 |
8.2 舌象、苔象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规则 |
8.3 症状、舌脉象、焦虑抑郁状态与胃镜结果之间的关联规则 |
8.4 症状、舌象、苔象、脉象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规则 |
9 结果分析 |
9.1 基本资料分析 |
9.2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
9.3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 |
9.4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 |
9.5 GERD患者的症候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
9.5.1 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
9.5.2 舌象、苔象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
9.5.3 脉象和中医证型、胃镜结果的关联性 |
9.5.4 症候与胃镜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
9.5.5 主要症候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
1.1 历史源流 |
1.2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 中医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剂归纳 |
2.1 半夏泻心汤 |
2.2 柴胡疏肝散 |
2.3 半夏厚朴汤 |
2.4 香砂六君子汤 |
3 西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
3.1 病理发病机制 |
3.2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研究 |
4 现代医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 |
4.1 药物治疗 |
4.2 微创治疗 |
4.3 外科手术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 |
附表2:Gerd-Q量表 |
附表3:消化内镜检查表 |
附表4:SAS焦虑自评量表 |
附表5:SDS抑郁自评量表 |
致谢 |
(9)五指毛桃和仙鹤草防治胃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五指毛桃和仙鹤草的研究概述 |
第一节 五指毛桃的研究概述 |
第二节 仙鹤草的研究概述 |
第二章 胃肠黏膜损伤及修复的研究概述 |
第一节 胃肠黏膜损伤研究概述 |
第二节 胃肠黏膜损伤与细胞连接蛋白和转录因子的研究概述 |
第三章 益气健脾中药防治胃肠黏膜损伤研究概述 |
第四章 胃肠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
第一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
第二节 小肠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五指毛桃水提物防治大鼠胃粘膜损伤的研究 |
第一节 五指毛桃水提物的制备 |
第二节 五指毛桃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三节 五指毛桃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细胞连接蛋白的影响 |
第四节 五指毛桃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转录因子的影响 |
第五节 五指毛桃水提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二章 仙鹤草水提物防治大鼠胃黏膜损伤的研究 |
第一节 仙鹤草水提物的制备 |
第二节 仙鹤草水提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三节 仙鹤草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细胞连接蛋白的影响 |
第四节 仙鹤草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转录因子的影响 |
第五节 仙鹤草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五指毛桃和仙鹤草水提物对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一节 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的探讨 |
第二节 仙鹤草和五指毛桃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
附录2 统计学合格证明 |
附录3 动物合格证及动物实验证明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乌芍散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胃ESD术后溃疡的认识及治疗 |
1.1 追溯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胃ESD术后溃疡的研究现状 |
2.1 胃ESD术应用现状 |
2.2 胃ESD术后溃疡发生机制 |
2.3 胃ESD术后溃疡治疗方案 |
2.4 胃ESD术后溃疡愈合影响因素 |
2.4.1 初始溃疡大小与部位 |
2.4.2 术中止血方案 |
2.4.3 患者相关因素 |
2.4.4 幽门螺杆菌 |
2.4.5 PPI用药方案 |
2.5 胃ESD术后溃疡愈合质量评估及不同类型复发评估 |
2.5.1 胃ESD术后溃疡愈合质量评估 |
2.5.2 胃ESD术后溃疡类型对复发的影响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特征 |
4.3 临床症状评分 |
4.3.1 总症状积分比较 |
4.3.2 主要症状的单项积分比较 |
4.3.3 疗效指数比较 |
4.3.4 治疗前症状积分影响因素分析 |
4.4 人工溃疡愈合情况 |
4.5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 |
4.5.1 PG动态变化分析 |
4.5.2 PGR与溃疡愈合等级相关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胃ESD术后溃疡病机概要 |
1.1 ESD治疗1周内以“气虚血瘀”为主 |
1.2 ESD治疗1周后以“肝郁气滞”为主 |
2. 胃ESD术后中药调治可有效改善症状 |
3. 乌芍散治疗胃ESD术后不适的认识 |
3.1 乌芍散的组成 |
3.2 乌芍散的药物简析 |
3.3 乌芍散在ESD围术期的应用 |
4. 胃蛋白酶原测定价值 |
5. 重视预防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
6. 前瞻性研究相关思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0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白兴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许凤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D]. 吴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J]. 吴潼.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04)
- [5]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胡云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分析[J]. 刘勇. 中外医疗, 2020(15)
- [8]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D]. 袁君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五指毛桃和仙鹤草防治胃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D]. 曾信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10]乌芍散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的临床观察[D]. 周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