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IS内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邢如砺[1](1993)在《GIS内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文中指出详细分析了在GIS内因隔离开关操作而产生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指出了与GIS连接的变压器在设计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现场安装、调试时应注意的事项。建议尽快加强科研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方法和数据。
梁贵书[2](2008)在《陡波前过电压下变压器的建模及快速仿真算法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气体绝缘变电站(GIS)中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开关操作或带电线路对地闪络,甚至雷电波的入侵产生的陡波前过电压会对GIS相连的设备造成危害,因此,研究陡波前过电压对电力变压器的影响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结合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快速暂态过电压对变压器的影响”(项目编号503624)和“气体绝缘变电站电磁环境与电磁干扰预测计算的研究”(项目编号:503424),基于模型阶数缩减技术,重点研究了气体绝缘变电站中变压器高压线圈的高频电路模型的建立方法和陡波前过电压下变压器高压线圈电位分布快速计算的问题。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的工作。1.提出了建立变压器高频宏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分为三个步骤:(1)从测量获得的散射参数或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单位长度参数出发,求出电压传递函数并用矢量匹配法逼近;(2)将电压传递函数转化为状态方程表示,并运用基于Arnoldi算法的模型阶数缩减技术对状态方程降阶,由此获得降阶状态方程以及降阶电压传递函数表示的数学宏模型;(3)基于降阶电压传递函数运用网络综合技术实现电路宏模型。该电路宏模型简单、通用,仅由电阻、电感、电容和理想变压器组成,其模型参数可以根据电压传输函数的极点和留数非常方便地得出,并与国际通用软件兼容。通过对特制的变压器线圈模型的测量和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2.针对陡波前过电压下变压器高压线圈的频变参数多导体传输线模型,通过将参数频变部分用无源矢量匹配逼近,并转化为状态空间描述,提出了用于频变参数多导体传输线阶数缩减的改进积分相合变换法。3.提出了一种计算陡波前过电压下变压器高压线圈电位分布的频域快速方法。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根据变压器高压线圈和陡波前过电压输入信号的频率特性,提出了有效计算频段的概念,并在求解相合变换矩阵确定初始条件时使用了精细算法和第一类切比雪夫多项式逼近技术。通过对变压器线圈模型的测量和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快速性和正确性。4.作为工程应用,对750kV拉西瓦至西宁、拉西瓦至官亭输变电工程中拉西瓦GIS水电站使用的DSP―260MVA/800kV发电主变压器高压线圈和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中气体绝缘变电站使用的ODFPSZ-1000000MVA/1000kV主变高压线圈的电位分布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唐启尧[3](2008)在《三峡电站500kV气体绝缘全封闭快速暂态过电压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气体绝缘变电站(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GIS的运行经验表明,GIS中的隔离开关在分合空载变压器时,动、静触头间会发生多次电弧重燃,引起高频振荡而形成上升时间极短的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这种不同于雷电波和冲击电压、具有截波特征的过电压,对其传导路径上相关的电气设备的绝缘带来很大的危害。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发生过此类过电压导致主变压器绝缘受损的事件。三峡电站的主变压器是超大型电力变压器,其工况直接影响到三峡机组乃至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本文对三峡GIS系统隔离开关操作引起的VFTO现象及特性进行研究。结合三峡电站500kVGIS接线方式,建立GIS有关元器件的等值模型及整体仿真计算模型,利用电磁暂态程序(EMTP-ATP)仿真并分析GIS内部开关(隔离开关、断路器)操作产生的VFTO,通过研究和分析VFTO的波形特征,得到影响VFTO的主要因素。对三峡左岸电站VFTO的一次现场测试进行总结,根据得到的实测数据,分析探讨不同电气主接线运行方式及不同隔离开关操作方式下的VFTO对主变压器的影响。通过对三峡电站VFTO的仿真计算及实验研究,得到了变压器入口电容、线路残余电压、隔离开关弧道电阻、主变压器出线回路数是影响变压器入口VFTO电压的主要因素。找出了抑制VFTO的主要措施,从而为GIS设备和变压器的设计选型提供了依据。通过对现场不同母线运行方式和不同隔离开关操作方式下产生的VFTO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母线运行方式产生的VFTO对变压器影响佷小,但不同的操作方式影响较大,其中操作近距离隔离开关对主变的危害最大,从而为实际运行中制定合理的运行操作规程提供了依据。
颜湘莲,文远芳,邹积岩[4](2001)在《变压器绕组的暂态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在受到冲击波作用时 ,绕组内产生的过电压会损坏绕组绝缘。本文讨论了变压器绕组暂态响应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 ,最后还对绕组的谐振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张宜倜[5](2008)在《变压器标准解析(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引言1.1概述直至今天,电力变压器绝缘性能的好坏,仍然是关系到变压器在其长期(一般为30年左右)运行中能否安全可靠的一个关键因素。多年实践表明:制定并执行有关变压器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方面的技术标准,对提高变压器绝缘性能和保证绝缘质量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运行)实践不断的发展,不论在我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在及时地、努力地对这些标准中所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修订和充实,以便进一步提高变压器绝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国际电工委员会(以下简称为IEC)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张喜乐[6](2008)在《VFTO对电力变压器影响的时域仿真计算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气体绝缘变电站(GIS)中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开关操作或带电线路对地闪络产生的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会对GIS相连的设备造成危害,因此,研究VFTO对电力变压器的影响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结合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快速暂态过电压对变压器的影响”(项目编号503624)和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开发GIS电站用750kV和1000kV电力变压器的需要,重点研究了VFTO下电力变压器高压绕组电压分布时域快速计算和谐振分析以及实验研究方法等问题。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为了获得VFTO进入变压器高压绕组后的电压分布规律,设计制作了两种变压器绕组实验模型,制定了实验方案,并分别进行了电压测量和电压分布特性分析,研究了上升时间对变压器绕组电压分布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电压的上升时间越长,变压器绕组中的电压分布越均匀,反之电压分布越不均匀;变压器绕组在暂态电压作用下,绕组首端区域和两种绕组结构不同的交界部位电压分布最不均匀,且相邻线饼电压梯度最大,这一特点随施加电压上升时间的缩短表现得愈加明显;内屏蔽式结构变压器绕组不仅可以改善雷电冲击电压下绕组的电压分布,而且也可以改善VFTO下绕组的电压分布。2.针对VFTO下变压器高压线圈的频变参数多导体传输线模型,通过将参数频变部分用无源矢量匹配逼近,转化为时域卷积描述,并用递归卷积技术进行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紧凑有限差分法计算VFTO下变压器高压绕组电压分布的时域快速方法。并通过对变压器绕组模型和实际变压器的陡波测量和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快速性和正确性。3.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针对VFTO作用下变压器绕组内部绝缘事故一般发生在首端位置的事实,提出了变压器绕组的一种改进传输线电报方程与状态方程相结合的时域综合简化模型。4.将变压器绕组视为单输入多输出端口模型,推导了该模型中传递函数的求解公式。通过对变压器绕组的幅频特性分析,研究了绕组中的谐振情况,并对谐振可能发生的位置进行了定位。
兰星[7](2014)在《变压器实测雷电侵入波统计及其对油纸绝缘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核心设备,它的安全运行关乎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在决定变压器雷电冲击绝缘水平时,较为精确地掌握变压器上的实际雷电过电压水平是合理选择设备绝缘配合的前提。而目前,有关站内变压器雷电侵入波统计规律分析及其对变压器内绝缘影响的研究较少,变压器绝缘设计和耐压测试仍然采用传统的标准雷电波,而实际作用在变压器上的雷电侵入波却是非标准的波形。鉴于此,研究变压器实测雷电侵入波的统计规律以及实测雷电侵入波对变压器油纸绝缘性能的影响不仅能够完善有关雷电波的理论研究,更能为变压器合理的绝缘设计以及站内雷电防护提供技术依据和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首先,本文基于某110kV变压器上长达六年的雷电侵入波监测数据,利用数字滤波技术,提取了侵入波的有用信号,提出采用能量法和DE法求取侵入波的时间参数,并对时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变压器雷电侵入波为衰减振荡的电压波形,其振荡主频主要集中在10kHz以内;侵入波的波头时间和波尾时间均比标准雷电波长,且时间参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波头时间和波尾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的相关性可用一个带状区域表示。然后,搭建了冲击过电压试验平台,基于雷电侵入波的统计结果,选取具有50%概率的实测雷电侵入波(20/198μs)和标准雷电波展开对比试验,并研究不同过电压时间参数对油纸绝缘50%击穿电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226μs的试验波头时间范围内,绝缘纸的50%击穿电压与过电压波的波头时间关系较大,而波尾时间对50%击穿电压的影响不大。且绝缘纸的厚度、层数以及老化程度不同时,过电压时间参数对绝缘纸50%击穿电压的影响程度不同。最后,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油纸绝缘仿真模型,计算了油纸绝缘介质在过电压作用下的电位分布和电场分布,以及在不同时间参数过电压作用下油纸绝缘系统接地极流过的电流。仿真结果表明:当正极性过电压作用时,流过绝缘系统的电流分为正负极性两个部分,存在正极性最大值和负极性最大值,且以位移电流为主。正极性电流的大小主要与冲击电压的波头部分的电压变化率有关;负极性电流的大小主要与冲击电压的波尾部分的电压变化率有关。正极性电流的最大值始终明显大于负极性电流的最大值,因此,当正极性过电压作用时,正极性电流是影响绝缘介质电气性能的主要因素。
刘青,张玉峰[8](2006)在《750kV GIS用变压器端部的快速暂态过电压的研究》文中指出GIS内开关操作产生的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对系统的变压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对于超高压GIS更是如此。参考多个GIS变电站,建立了750kVGIS系统,并确定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及电抗器的计算模型可简化为等值对地电容或入口电容,其参数分别为276pF、240pF、240pF和5000pF。利用EMTP计算了不同操作过程在变压器端部出现的VFTO。分析了系统运行方式、开关操作顺序、变压器入口电容以及变压器与GIS的连接方式对变压器端部VFTO的影响。研究了断路器、隔离开关的并联电阻以及MOA对变压器的保护效果。
汪沨,邱毓昌[9](2002)在《交联聚乙烯电缆绕组变压器绝缘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对电缆绕组变压器的绝缘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电缆绕组变压器的绝缘性能 ,特别是耐受VFTO的能力要优于传统的电力变压器
二、GIS内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内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陡波前过电压下变压器的建模及快速仿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陡波前过电压(VFTO)的产生 |
1.1.2 VFTO 的波形特点 |
1.1.3 VFTO 对变压器绝缘的影响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 的建模及 VFTO 的计算现状 |
1.2.2 VFTO 对变压器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变压器线圈 |
2.1.1 变压器线圈的绕法 |
2.1.2 变压器线圈的绝缘 |
2.2 变压器线圈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
2.2.1 变压器线圈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
2.2.2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的单位长度参数计算 |
2.3 矢量匹配法 |
2.3.1 概述 |
2.3.2 矢量匹配法的基本原理 |
2.3.3 初始极点与拟和阶数的选择 |
2.3.4 矢量匹配法的改进简介 |
2.4 改进的格拉姆-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
第三章 变压器绕组的高频宏模型 |
3.1 概述 |
3.2 变压器绕组的电压传递函数 |
3.2.1 基于 S 参数测量的电压传递函数 |
3.2.2 由绕组分布参数计算的电压传递函数 |
3.3 电压传递函数的阶数缩减 |
3.3.1 模型阶数缩减技术概述 |
3.3.2 模型阶数缩减的 Arnoldi 方法 |
3.3.3 电压传递函数的阶数缩减 |
3.4 变压器绕组的高频电路宏模型 |
3.4.1 有理传递函数的划分 |
3.4.2 电路综合技术 |
3.4.3 变压器绕组的电路模型 |
第四章 VFTO 下变压器绕组电位分布的频域快速算法 |
4.1 变压器绕组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
4.2 变压器绕组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的频域解法 |
4.3 基于积分相合变换的阶数缩减技术 |
4.3.1 模型阶数缩减技术的选择 |
4.3.2 基于积分相合变换的模型阶数缩减技术 |
4.4 考虑参数频变的积分相合变换 |
4.4.1 频变传输线的广义系统形式方程 |
4.4.2 广义系统形式方程降阶模型的构造 |
4.5 VFTO 下变压器绕组电位分布的频域快速算法 |
4.6 算法验证 |
第五章 VFTO 下800kV 和1000kV 变压器高压线圈电位分布的计算 |
5.1 GIS 简介 |
5.2 GIS 中元器件的计算模型 |
5.2.1 传输线模型 |
5.2.2 隔离开关的电弧模型 |
5.2.3 GIS 与电缆连接处的建模 |
5.2.4 接地导体 |
5.2.5 变压器 |
5.2.6 GIS 中各元器件模型一览表 |
5.3 VFTO 下拉西瓦800kV 主变高压线圈的电位分布 |
5.3.1 800kV 变压器简介 |
5.3.2 800kV 变压器高压线圈电位分布的计算 |
5.4 VFTO 下晋东南1000kV 主变高压线圈的电位分布 |
5.4.1 1000kV 变压器简介 |
5.4.2 1000kV 变压器高压线圈电位分布的计算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3)三峡电站500kV气体绝缘全封闭快速暂态过电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快速暂态过电压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GIS 中的快速暂态过程 |
1.2.1 快速暂态过电压的起因及特点 |
1.2.2 GIS 中快速暂态现象的分类 |
1.3 GIS 中 VFTO 的危害 |
1.3.1 VFTO 的危害实例 |
1.3.2 GIS 中VFTO 造成设备损害的原因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选题的意义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快速暂态过电压产生机理及对变压器绝缘危害的分析 |
2.1 快速暂态过电压产生的机理 |
2.2 快速暂态过电压对变压器绝缘危害的分析 |
2.3 小结 |
3 三峡500kV GIS 中快速暂态过电压的仿真计算 |
3.1 三峡电站500kV GIS 简介 |
3.2 各元件的计算模型 |
3.2.1 母线的传输线模型 |
3.2.2 隔离开关的电弧模型 |
3.2.3 变压器等值入口电容 |
3.2.4 各元件模型一览表 |
3.3 建立三峡左岸500kV GIS 第八串VFTO 仿真模型 |
3.4 快速暂态过电压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残余电荷电压的影响 |
3.4.2 变压器入口电容的影响 |
3.4.3 开关弧道电阻的影响 |
3.4.4 变压器出线回路相互之间的影响 |
3.4.5 其它影响因素 |
3.5 抑制VFTO 过电压的措施 |
3.6 小结 |
4 三峡电站快速暂态过电压的实测 |
4.1 实测背景 |
4.2 实测情况 |
4.2.1 现场测试的准备工作 |
4.2.2 快速暂态测试技术 |
4.2.3 VFTO 测量试验的装置 |
4.2.4 试验中电站的主接线运行方式 |
4.2.5 VFTO 信号录制及处理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测量结果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
4.4 VFTO 的时域分析 |
4.4.1 时域中VFTO 信号的典型特征 |
4.4.2 影响时域信号的因素 |
4.4.3 记录的可重复性 |
4.4.4 时域分析结果总结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VFTO对电力变压器影响的时域仿真计算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实验研究 |
1.2.2 计算机仿真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模型实验研究 |
2.1 实验内容 |
2.2 实验仪器 |
2.3 变压器绕组模型 |
2.4 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 |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域仿真计算方法 |
3.1 概述 |
3.2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的时域仿真计算 |
3.2.1 时域快速算法的方法原理 |
3.2.2 紧凑有限差分法 |
3.2.3 反向差分法 |
3.2.4 频变参数的处理 |
3.2.5 边界条件的处理 |
3.3 变压器绕组综合简化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绕组电压分布仿真计算分析 |
4.1 概述 |
4.2 变压器绕组分布参数的计算 |
4.3 绕组模型Ⅰ的电压分布 |
4.4 绕组模型Ⅱ的电压分布 |
4.5 变压器绕组简化模型的验证 |
4.6 VFTO 下800kV 主变高压线圈的电压分布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压器绕组的谐振计算 |
5.1 概述 |
5.2 变压器绕组频域中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
5.3 变压器绕组的谐振分析 |
5.4 仿真计算及测量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7)变压器实测雷电侵入波统计及其对油纸绝缘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站外雷电波的统计研究现状 |
1.2.2 站内雷电波的统计研究现状 |
1.2.3 非标准雷电波对变压器内绝缘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4 变压器油纸绝缘性能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实测雷电侵入波时间参数获取 |
2.1 概述 |
2.2 110 KV 过电压在线监测 |
2.2.1 110 kV 空气绝缘变电站的结构 |
2.2.2 监测系统结构及功能 |
2.3 侵入波有用信号提取 |
2.3.1 过电压种类及特征 |
2.3.2 实测雷电侵入波波形特征 |
2.3.3 侵入波阈值消噪处理 |
2.3.4 侵入波低频滤波处理 |
2.4 基于能量法求取雷电侵入波时间参数 |
2.4.1 能量法原理 |
2.4.2 能量法正确性验证 |
2.5 小结 |
3 雷电侵入波典型特征参数统计规律 |
3.1 概述 |
3.2 时间参数累积概率分布 |
3.3 时间参数概率密度模型 |
3.4 特征参数相关性 |
3.4.1 峰值电压与波头时间 |
3.4.2 时间参数相关性 |
3.5 小结 |
4 非标准雷电冲击下油纸击穿特性的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前期准备 |
4.2.1 试验平台及试验波形的产生 |
4.2.2 试验模型 |
4.2.3 试验材料预处理 |
4.3 油纸绝缘的击穿特性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过电压波去噪处理 |
4.3.3 绝缘油的 U50和 V-T 特性 |
4.3.4 绝缘纸的 U50和 V-T 特性 |
4.3.5 波头时间和波尾时间对绝缘纸 U50的影响 |
4.4 不同绝缘纸状态下过电压时间参数对绝缘纸 U50的影响 |
4.4.1 绝缘纸厚度的影响 |
4.4.2 绝缘纸层数的影响 |
4.4.3 绝缘纸老化程度的影响 |
4.5 小结 |
5 过电压时间参数对油纸绝缘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5.1 概述 |
5.2 COMSOL MULTIPHYSICS 介绍 |
5.3 时间参数对油纸系统流过的电流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交联聚乙烯电缆绕组变压器绝缘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GIS内VFTO的产生及特点 |
3 VFTO对传统电力变压器的影响 |
4 电缆绕组变压器绝缘性能分析 |
4.1 电缆绕组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及优点 |
4.2 电缆绕组变压器绝缘性能分析 |
5 结论 |
四、GIS内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GIS内的快速瞬变过电压及其对变压器的影响[J]. 邢如砺. 变压器, 1993(01)
- [2]陡波前过电压下变压器的建模及快速仿真算法研究[D]. 梁贵书.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3]三峡电站500kV气体绝缘全封闭快速暂态过电压分析[D]. 唐启尧. 重庆大学, 2008(06)
- [4]变压器绕组的暂态响应研究[J]. 颜湘莲,文远芳,邹积岩. 高压电器, 2001(05)
- [5]变压器标准解析(1)[J]. 张宜倜. 变压器, 2008(01)
- [6]VFTO对电力变压器影响的时域仿真计算及实验研究[D]. 张喜乐.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7]变压器实测雷电侵入波统计及其对油纸绝缘性能影响研究[D]. 兰星. 重庆大学, 2014(01)
- [8]750kV GIS用变压器端部的快速暂态过电压的研究[J]. 刘青,张玉峰. 电瓷避雷器, 2006(02)
- [9]交联聚乙烯电缆绕组变压器绝缘性能分析[J]. 汪沨,邱毓昌. 电机电器技术,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