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者工作部门智力结构小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娟[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黄德海[2](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提出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唐泽邦[3](2021)在《近十年国内音乐类图书选题策划研究 ——以上海音乐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
陈祺[4](2021)在《小学语文预测策略的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小路[5](2021)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社科文本中长句的翻译略 ——以《博士教育改革报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尚孟洁[6](2021)在《高中生认知风格与英语阅读策略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
雷晓萌[7](2021)在《刘向《新序》《说苑》寓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玉明[8](2021)在《幼儿园阅读空间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
罗丽娟[9](2021)在《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艺馨[10](2021)在《莫迪亚诺作品的创伤书写研究》文中提出
二、读者工作部门智力结构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者工作部门智力结构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四、读者工作部门智力结构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3]近十年国内音乐类图书选题策划研究 ——以上海音乐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为考察对象[D]. 唐泽邦.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4]小学语文预测策略的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祺. 西南大学, 2021
- [5]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社科文本中长句的翻译略 ——以《博士教育改革报告》为例[D]. 陈小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6]高中生认知风格与英语阅读策略的相关性研究[D]. 尚孟洁.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7]刘向《新序》《说苑》寓言研究[D]. 雷晓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幼儿园阅读空间的创设与利用研究[D]. 姜玉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9]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罗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莫迪亚诺作品的创伤书写研究[D]. 张艺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