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19)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是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总体目标下,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及其教学的深入探讨无疑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力学重要规律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对他们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在教学实施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摸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使研究更加的详细,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本课题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进行了概括说明,为深入探讨高中物理重要规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总结出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其次,本课题根据已有关于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分类及特点分析,说明了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可以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重新分类,并按照“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进行新的归并与分析,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对比分析,为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摸索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在对高中物理重要概念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力学规律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本课题深入探讨“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的教学设计,并对其实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岳晓婷[2](2013)在《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PCK,即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有关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中的特定主题内容表征出来的知识。本文在国外学者Grossman和Magnusson等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评价知识在内的PCK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在内的6所高等院校共34名大四年级物理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定律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特定主题为例,使用国外学者Van Der Valk等人开发的专门用于职前教师PCK研究的教学准备法这一研究方法,对上述研究对象的PCK各部分知识的内容及具体来源进行研究。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课程知识:师范生的基础课程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整体掌握情况较好,但表述时容易抓不住重点;深层次课程知识主要来源于大学基础物理、物理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存在理解不透彻,思考不深入等现象。(2)学生理解的知识:师范生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大多直接依据教科书,较关注已知知识,而不太关注未知知识;由于与高中生的接触较少,对学生理解难点与可能误解的分析较多依据自身中学物理学习经验的推测,认识较片面。(3)教学策略知识:通过物理教学论的学习,师范生大致了解了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但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中学物理具体知识点相联系;具体教学环节的陈述往往过多依赖教科书,不熟悉教科书中未明确给出的重难点内容。(4)评价知识:师范生受自身中学物理学习经历及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严重,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评价;尽管在物理教学论课程中了解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但往往仍倾向采用较为传统的评价方法。总体而言,参与本研究的物理学专业师范生对理论层面的基础性PCK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与中学实践联系紧密的实践性PCK掌握欠佳。据此,为高等院校对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的优化培养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1)增加大学基础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知识点的相关性;(2)增强物理教学论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实用性;(3)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提高教育见习和实习得有效性:(4)多组织微格练习或教学技能比赛等相关教学实践活动;(5)鼓励学有余力的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家教。
侯恕[3](2015)在《二维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归课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无法回避的选择。基础教育改革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最终都指向了学校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学科课堂。课堂教学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关注热点。它是针对诊断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开展的一种基于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是其中微观而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很多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教学评价,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或不足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改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分析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基础。它是针对教学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与数据分析,探索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若要准确有效的分析课堂教学,就必须使课堂分析遵循科学的依据,建构全面反映课堂教学要素和特点,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分析框架。本研究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为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课堂研究的方法,针对高中物理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现实需要,尝试开发了二维度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和分析量表,并运用其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提出二维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是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下,综合考虑教学活动方式和物理学科本质两个维度设计的。在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及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基础上,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为研究平台,确定教学方式与物理学科本质作为分析物理课堂教学的两个维度。教学方式对应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行为,学科本质对应物理学科内容与思想。以此两个维度建构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设计物理课堂观察分析量表,为物理教学评价提供了一个简明可行的课堂教学分析工具。在实证研究中,应用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及分析量表,对高中物理的22节典型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提出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对教学方式(形式)和学科本质(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才能形成客观的物理教学评价,对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基本结论:1.建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及分析量表,并检验了工具的有效性2.应用分析量表教学课堂观察得到了物理课堂教学特征(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明显(2)教学方式多元化对促进物理学科本质体现有积极影响(3)教学方式与学科本质之间有关联,但非简单对应关系(4)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应当综合考虑教学方式和学科本质两个维度。本研究基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望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一个简便可靠的课堂观察工具,为丰富教育评价理论提供物理学科参考论证,为物理教学论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论的理论借鉴。同时,期望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方法指导,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进具有实际意义。
张小明[4](2019)在《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牛顿运动定律有许多的实际应用,其对学生有关运动学和功、能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对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等也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然而,笔者通过搜集资料,将自己所在学校2017届高三的三次模拟考试中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与学生的交流和长期从事的高中物理教学一线工作的感受,发现牛顿运动定律现实的教与学中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其次,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等。牛顿运动定律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是如此的不尽人意,所以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亟待改进和优化。鉴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衍生出选择优化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作为研究课题的想法,并力图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能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能为高中物理教学一线的同行们提供些参考和借鉴。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关高中学生牛顿运动定律前概念和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笔者采用测验、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了解到学生在进行牛顿运动定律学习过程中受错误前概念的影响较大,另外不少学生的理解、建模、阅读能力等都比较薄弱。二是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策略研究。笔者通过仔细研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相关文献,以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转变理论为指导,经过探索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策略,即错误前概念的转化策略、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策略等。三是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实践研究。笔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教育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恰当地选择实一验班和对照班,依据探索的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策略在实验班实施教学,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相关教学因素,通过前测、后测和课堂观察,与对照班的相比,实验班学生不仅拥有更高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章末测验中整体水平明显占优,佐证了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张钟文[5](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张鸯丽[6](2020)在《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广度探讨及其对教材与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同时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材对此的处理是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后再得出牛顿第二定律,但是该实验的设计缺乏严谨的逻辑性。论文先追溯牛顿第二定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挖掘出科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并且对新教材中有关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运用物理学史对牛顿第二定律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实践。此外,还运用准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教学实践表明,融入物理学史的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根据教材分析的结果以及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进而对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本论文丰富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学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新思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为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房潇磊[7](2018)在《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研究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文中认为如何培样具备学科关键能力和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品质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学习进阶和物理建模教学作为刻画学生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教学方式,一直被国际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研究。“学习进阶”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某一主题的思维方式,“物理建模”则是从具体的物理情境中,找出描绘该问题情境的元素或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并建构正确描述、解释该问题现象的模型的过程。经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证明,“学习进阶”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掌握,而“物理建模”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因此,将“物理建模”和“学习进阶”这两大热点问题进行优势整合,围绕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三个主题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选择班级的前测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的分析,将四个班分成两组,物理基础相当的两个班为一组。每组中一个班级采用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完成后设计后测问卷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根据对后测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发现运用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班级比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班级正确率高,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突出以学生为本,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更科学,更高效,更能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更能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结论。
杨艳玲[8](2019)在《基于物理学史的“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其建立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史。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物理学史是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调查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入情况;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国内现行五种版本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进行物理学史分类和统计分析;追溯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挖掘其中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从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基于物理学史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采用准实验研究与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评估教学实践效果。实践研究表明,基于物理学史的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质疑批判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促进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形成。本论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追溯,丰富了物理学史教学资源,揭示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教育价值,为培育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路径。
郭娇娇[9](2020)在《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围绕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中。新课改指出,要一改往前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而当前中学课堂还是教师占据课堂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改变教学方法刻不容缓。案例教学法是最近新兴起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在概念建设上聚焦知识和概念,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假设问题、搜集材料、整理材料、验证假设的能力。基于案例教学法的诸多优势,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尝试将它引入高中课堂中。作者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以及对当前一线中学物理老师进行访谈和对304名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可行性。接下来作者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选定了牛顿运动定律作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的课程内容。本文的第四章是论文的中心内容,作者把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教学情况整理了出来,具体详细的介绍了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教学,并做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简单介绍了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的案例教学。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否有效,作者将本班学生第一次月考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SPSS独立样本检验。不仅分析了学生整体成绩的显着性差异,还分层分析了高、中、低三段学生成绩的显着性差异,得出中层学生两次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的结论。为了再一次验证此结论,作者还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课堂感受性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结论的合理性。经过一学期的实习工作,作者发现案例教学法符合当今的教学要求,它可以形成对问题的多元化的、有共识、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中学课堂的教学中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忙起来,让课程教学优起来,让教学过程管理严起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建设优质课堂。
范增[10](2013)在《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上世纪90年代《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颁布为标志,美国各州开展了基于标准的科学课程改革。然而十余年的课程改革效果不佳,尤其是美国学生在国际性的科学测试中表现不佳。对此,美国各界开展了深刻反思,普遍认为各州的科学课程内容标准及国家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包含的知识太宽泛,表浅地覆盖了诸多科学知识,导致“一公里宽一英尺深”的课程,学生无法随年级的增长而拓展和加深对核心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且,美国的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三者“各自为政”。针对这些弊端,华盛顿州、新泽西州率先修订了各自的课程标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也在2012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新标准的概念框架。这些新修订的科学课程标准都围绕少数的核心概念组织知识并对每个核心概念规定了12年一贯的学习进阶(即规定了各学段的学生对核心概念应达到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习中持续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并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学习进阶发展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透彻理解核心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国基于课程标准的物理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0年左右,从小学到高中所设置的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衔接上略显不足,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调查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是什么并建构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对于课程的衔接、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考试评价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①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名称)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②每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是什么,即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学生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应该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为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个研究内容是: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笔者对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及近代物理的内容进行了概念梳理,并进而概括出了高中物理核心概念。为验证其合理性,笔者用问卷调查了高中物理教师心目中最核心的知识,并统计了问卷中这些知识出现的频次,检验和调整了自己概括出的核心概念。第二个研究内容是: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笔者研读了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或科学)课程标准中与核心概念直接相关的知识点,着重分析了这些标准中要求某个学段的学生就某一核心概念应学习的知识点,统计了这些知识点出现的频次并分析了这些知识点的内涵。此外,笔者还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情况的研究。着重分析了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对某一核心概念的典型错误理解,以及某一核心概念在各学段的教学效果。综合课标比较及相关研究证据的梳理,笔者对“能量守恒”、“稳定的电场”、“力与运动”这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构建了学习进阶。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共有11个,分别是力与运动,能量、动量的守恒,稳定的电磁场,变化的电磁场,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几何光学初步,物理光学初步,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变化,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笔者详述了每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对高中物理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分布在力、电、热、光、近代物理五个领域中的这11个核心概念能很好地涵盖教师心目中的各领域的核心知识,且11个核心概念中有9个得到了较高的频次,说明被选择的核心概念及其内涵是基本合理的。“热力学定律”与“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两个核心概念得到的频次相对最低。经分析,“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仍然应作为核心概念,但热力学定律是否要与其它核心概念合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笔者对核心概念“能量守恒”构建出了学习进阶。在能量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方面,小学生应学习常见形式的能量(光、电、热、声),也要认识到运动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不必学习能量的概念。初中生要开始明确地学习动能、势能、热的本质(不学内能)并初步学习核能,学习近似的、初步的能量概念。高中生应定量地理解动能、势能,开始学习内能、电势能,进一步理解核能,学习更加精确和抽象的能量概念(从守恒的角度);在能量的转移、转化和守恒方面,小学生仅学习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典型现象,涉及光、电、热的转移以及电能、热能与其它能量间的转化。初中生应继续深入学习热的转移(热传递的方式、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热传导)、电能的转化和转移,开始学习动能与势能间的相互转化并初步认识通过碰撞的动能传递,学习“能量可以转化和转移”这一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半定量表述。高中生应学习更加抽象复杂的能量转移和转化现象,涉及辐射及其本质、通过碰撞的动能传递和转化、原子能核能释放和转化的机制、电势能的转化等,要定量掌握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在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关系方面,从初中开始学习一些做功过程中发生能量转化的典型实例,高中生要定性和定量地掌握做功与能量变化间的关系,尤其是定量掌握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3)笔者对核心概念“稳定的电场”构建了学习进阶。在静电场方面,小学生要知道物体经摩擦带电后,能隔一段距离吸引其它物体。在6年级时要区分静电和电流。初中生要知道电荷的种类以及正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高中生应学习物体带电的微观本质、库仑定律、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能、电场线的概念,不必学习电势的概念;在恒定电流方面,小学生要认识到完整的闭合回路是形成电流、电力元件正常工作的前提,能认识电路中的各元件及其功能,尤其是开关;初中生要开始学习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认识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分电流与电能的概念。理解电路图、短路、电压表电流表的用法,定性掌握欧姆定律,认识到在简单串联电路中的任意位置新增加一个电阻都会对整个电路造成同样的影响,认识到外电路上电力元件的变化会对干路电流产生影响。识别串并联电路并知道其电压和电流的特点,尤其是电压在串联电路中的分配以及电流在并联电路中的分配。此外,还要定性掌握电功率和焦耳定律;高中生应从电场的观点来理解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微观机制,定量掌握欧姆定律,知道局部电路的变化会对整个电路造成影响。定量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定性掌握电阻定律,定量掌握电功率和焦耳定律。(4)针对核心概念“力与运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笔者分别构建了学习进阶。在运动学方面,小学生应学习物体运动的多种形式,认识到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物体,描述物体的运动则要跟踪其位置的变化。初中生要定量掌握速度概念及其与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物体的运动要通过其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来描述,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用距离-时间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高中生要开始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区分位移和距离、速度和速率等标量和矢量,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等瞬时值和平均值。用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来描述运动;在动力学方面,小学生要学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和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及其对运动的阻碍作用。初中生要认识到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认识到生活中静止的物体往往受到一对平衡力。知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9年级时认识到物体不受力或受到一对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高中生应继续深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对于惯性,知道物体保持的是失去力的一瞬间的速度。学习牛顿第二和第三定律,认识力与加速度产生的同时性以及加速度产生的真正原因。学习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及两者产生的原因,学习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的行星运动。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对教师的教学、教科书的编制以及后续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浅谈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
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概述 |
第二节 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要求 |
第三节 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的要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类型及其核心素养的维度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特点及主要类型 |
第二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物理观念”维度分析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思维”维度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探究”维度分析 |
第五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规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平抛运动”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五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学习情况分析及案例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三节 “平抛运动”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五节 “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六节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 |
二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综合测试试卷”及说明 |
附录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三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四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五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2)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1.6 论文框架 |
2. 理论探讨 |
2.1 PCK的内涵 |
2.2 PCK理论模型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3.6 研究进程 |
3.7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
3.8 信度、效度及伦理 |
4.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内容 |
4.1 课程知识 |
4.2 学生理解的知识 |
4.3 教学策略知识 |
4.4 评价知识 |
5.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来源 |
5.1 课程知识 |
5.2 学生理解的知识 |
5.3 教学策略知识 |
5.4 评价知识 |
6. 研究结论 |
6.1 课程知识 |
6.2 学生理解的知识 |
6.3 教学策略知识 |
6.4 评价知识 |
7. 建议与展望 |
7.1 建议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附录A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提纲 |
附录B 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二维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四、研究路径 |
五、研究意义 |
六、核心概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概述 |
二、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
一、调研目的与内容 |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
三、调研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三章 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 |
一、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建构依据 |
二、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及分析量表的建构 |
三、物理课堂教学分析量表的使用 |
第四章 基于教学方式维度的物理课堂教学分析 |
一、教学方式数据采集与处理 |
二、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参与状况分析 |
三、教学方式采用状况分析 |
四、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基于学科本质维度的物理课堂教学分析 |
一、确定学习主题的核心知识点 |
二、建立学习主题学科本质观察记录表 |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 |
四、学科本质维度数据分析 |
五、分析结论 |
第六章 基于学科本质与教学方式的物理课堂教学分析 |
一、学科本质和教学方式对应数据采集与整理 |
二、教学方式与学科本质的整体情况分析 |
三、不同课型教学方式与学科本质的课堂教学分析 |
四、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充分挖掘牛顿运动定律教育功能的需要 |
1.1.2 不断优化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需要 |
1.2 已有研究的综述 |
1.2.1 牛顿运动定律学生学习情况的已有研究 |
1.2.2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情况的已有研究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新意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结构及要求 |
2.1.1 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结构 |
2.1.2 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大纲》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要求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2.4 概念转变理论 |
3 高中学生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前概念和学习情况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工具的制作 |
3.2.1 测试卷的编制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 调查的实施 |
3.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2 调查过程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测试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4.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4.3 学生访谈情况小结 |
3.5 调查结论 |
4 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策略研究 |
4.1 学生错误前概念的转化策略 |
4.1.1 利用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
4.1.2 利用实验现象,帮助学生转化错误的“前概念” |
4.1.3 利用探究教学,促进学生转化错误的“前概念” |
4.1.4 利用各种实例,强化、巩固科学概念 |
4.2 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 |
4.2.1 始终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
4.2.2 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
4.2.3 重在理解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
4.3 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 |
4.3.1 以情境为载体,不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4.3.2 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4.4 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策略 |
4.4.1 增强阅读意识,发挥阅读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
4.4.2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5 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实验 |
5.1.1 实验的设计 |
5.1.2 实验的实施 |
5.1.3 实验效果分析 |
5.1.4 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
5.2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实例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前概念情况测试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牛顿运动定律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实验前测试卷 |
附录五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实验后测试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 |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
3.2.1 声的部分 |
3.2.2 光的部分 |
3.2.3 热学部分 |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
3.2.5 电的部分 |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
3.2.9 近代物理部分 |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
5.1 教材分析 |
5.2 学情分析 |
5.2.1 学生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
5.3.1 教学目标 |
5.3.2 应对策略 |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
5.4.1 课前准备环节 |
5.4.2 教学展开环节 |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7 相关建议 |
7.1 教材方面 |
7.2 教师方面 |
7.3 评价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广度探讨及其对教材与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教育重演论 |
2.1.1 基本观点 |
2.1.2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1 基本观点 |
2.2.2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牛顿第二定律F=ma的来源 |
3.1 力概念的建立 |
3.1.1 希腊时期的力概念 |
3.1.2 中世纪的冲力 |
3.1.3 笛卡尔的惯性力 |
3.1.4 惠更斯的离心力 |
3.1.5 胡克的朝向中心的吸引强度 |
3.1.6 牛顿的向心力 |
3.1.7 牛顿的外力 |
3.1.8 小结 |
3.2 牛顿第二定律的来源 |
3.2.1 牛顿的贡献 |
3.2.2 伐里农的贡献 |
3.3 牛顿第二定律F=ma的正式出现 |
3.3.1 伯努利的贡献 |
3.3.2 欧拉的贡献 |
第4章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 |
4.1 教材分析 |
4.1.1 人教版 |
4.1.2 鲁科版 |
4.1.3 台湾翰林版 |
4.1.4 整体分析 |
4.2 教学案例 |
4.2.1 教学思路 |
4.2.2 教学过程 |
第5章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效果 |
5.1 准实验研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设计 |
5.1.4 研究过程 |
5.1.5 研究结果 |
5.2 学生反馈问卷调查 |
5.2.1 调查内容 |
5.2.2 调查分析 |
5.3 实践研究结论 |
第6章 教材编写建议与教师教学建议 |
6.1 教材编写建议 |
6.1.1 革新教材编写的思路 |
6.1.2 选取适当的物理学史内容 |
6.1.3 提炼物理学家们的思想方法 |
6.1.4 增设与物理学史有关的栏目 |
6.2 教师教学建议 |
6.2.1 精选物理学史内容 |
6.2.2 掌握物理学家的思想方法 |
6.2.3 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育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仍待加强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7)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研究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学习进阶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2 物理建模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学习进阶的相关理论 |
2.1.1 学习进阶的内涵 |
2.1.2 学习进阶的教育理论基础 |
2.2 物理建模教学的相关理论 |
2.2.1 物理建模教学的内涵 |
2.2.2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
2.3 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 |
2.3.1 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的可行性 |
2.3.2 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的指导策略[36] |
第三章 学习进阶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3.1 确定进阶起点的问卷的调查 |
3.1.1 问卷的确定 |
3.1.2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3.2 调查的结果分析 |
3.2.1 问卷的统计结果 |
3.2.2 对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物理建模的规律学习进阶教学的教学设计 |
4.1 基于物理建模的规律学习进阶教学的准备 |
4.1.1 物理建模和学习进阶相关的教学设计 |
4.1.2 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
4.2 基于物理建模的牛顿第一定律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
4.2.1 牛顿第一定律的进阶分析 |
4.2.2 基于物理建模的牛顿第一定律学习进阶教学的教学过程 |
4.3 基于物理建模的牛顿第二定律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
4.3.1 牛顿第二定律的进阶分析 |
4.3.2 基于物理建模的牛顿第二定律学习进阶的教学过程.. |
4.4 基于物理建模的牛顿第三定律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
4.4.1 牛顿第二定律的进阶分析 |
4.4.2 基于物理建模的牛顿第三定律学习进阶教学过程 |
第五章 基于物理建模的规律学习进阶的教学实施及教学过程呈现 |
5.1 基于物理建模的规律学习进阶的教学实施 |
5.1.1 教学对象的选择 |
5.1.2 教学时间的安排 |
5.2 基于物理建模的规律学习进阶的教学效果检测及反思 |
5.2.1 教学效果的检测 |
5.2.2 教学反思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学术工作 |
(8)基于物理学史的“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物理学史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
1.1.2 对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思考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物理学史 |
2.1.2 牛顿运动定律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重演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3.1 学生问卷内容 |
3.3.2 教师问卷内容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1 学生问卷分析 |
3.4.2 教师问卷分析 |
3.4.3 调查结论 |
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融入物理学史的教学研究 |
4.1 五版教科书牛顿运动定律融入物理学史情况 |
4.1.1 分类统计与分析 |
4.1.2 统计结果 |
4.2 牛顿运动定律的追溯 |
4.2.1 牛顿第一定律 |
4.2.2 牛顿第二定律 |
4.2.3 牛顿第三定律 |
4.3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实践 |
4.3.1 基于物理学史的教学模型 |
4.3.2 牛顿第一定律片段教学案例 |
4.3.3 牛顿第二定律片段教学案例 |
4.3.4 牛顿第三定律片段教学案例 |
第5章 牛顿运动定律融入物理学史的教学效果与建议 |
5.1 准实验研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被试 |
5.1.4 实验材料 |
5.1.5 实验设计 |
5.1.6 研究过程 |
5.1.7 研究结果 |
5.2 问卷调查 |
5.2.1 调查目的 |
5.2.2 调查对象 |
5.2.3 调查内容 |
5.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 教学建议 |
5.3.1 精选学史内容 |
5.3.2 创设学史情境 |
5.3.3 重演“经典实验” |
5.3.4 显化思想方法 |
5.3.5 凸显物理学家贡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调查问卷 |
附录 2:融入物理学史的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9)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实施过程 |
2.1 概念界定 |
2.1.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
2.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
2.1.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
2.1.4 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比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第3章 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
3.1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现状调研 |
3.1.1 一线物理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1.2 高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1.3 访谈及调查问卷总结 |
3.2 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范围、实施流程 |
3.2.1 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3.2.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范围 |
3.2.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
第4章 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实践教学 |
4.1 案例教学法在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实践教学 |
4.1.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的选取与撰写 |
4.1.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4.1.3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 |
4.2 牛顿第二定律巩固课中的案例教学 |
4.3 牛顿第三定律中的案例教学 |
4.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的案例教学 |
第5章 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效果分析 |
5.1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5.1.1 实验目的 |
5.1.2 选择被试对象 |
5.1.3 实验设计 |
5.1.4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1 数据处理方案说明 |
5.2.2 数据处理 |
5.2.3 数据分析与总结 |
5.3 学生课堂感受性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
5.3.1 调查目的 |
5.3.2 问卷结果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
5.5.1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
5.5.2 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
5.5.3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作者简历 |
(10)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西方科学教育界常用的“科学概念”及其表述 |
2.1.1 “概念”(concept)的界定 |
2.1.2 “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的界定 |
2.1.3 西方科学教育界常用的“科学概念”的含义 |
2.1.4 科学概念的表述方式 |
2.2 “核心概念”的概念界定 |
2.3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的概念界定 |
2.4 调查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的已有研究 |
2.4.1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梳理核心概念和大概念 |
2.4.2 构建核心概念的选择标准 |
2.4.3 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科学教育标准和相关研究证据 |
2.4.4 参考专家、教师和公众的意见 |
2.4.5 通过调查各学段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程度来构建学习进阶 |
2.4.6 美国科学教育新标准的概念框架中的核心概念与学习进阶 |
第3章 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调查研究 |
3.1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文本梳理 |
3.1.1 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梳理 |
3.1.2 高中物理电学概念的梳理 |
3.1.3 高中物理热学概念的梳理 |
3.1.4 高中物理光学概念的梳理 |
3.1.5 高中近代物理概念的梳理 |
3.1.6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初步分析 |
3.2 高中物理教师对核心概念的意见 |
3.2.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3.2.2 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处理 |
3.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以“能量守恒”、“稳定的电场”、“力与运动”为例 |
4.1 核心概念“能量守恒”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1 “能量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2 “能量的转移、转化和守恒”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3 “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关系”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4 本研究的结论 |
4.2 核心概念“稳定的电场”的学习进阶研究 |
4.2.1 “静电场”的学习进阶研究 |
4.2.2 “恒定电流”的学习进阶研究 |
4.2.3 本研究的结论 |
4.3 核心概念“力与运动”的学习进阶研究 |
4.3.1 “运动学”的学习进阶研究 |
4.3.2 “动力学”的学习进阶研究 |
4.3.3 本研究的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各章概念图 |
附录二 国际课标比较中取样的课程标准名称与详情 |
附录三 国内外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能量守恒”的规定 |
附录四 国内外课标对各年级段的学生学习“稳定的电场”的规定 |
附录五 国内外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力与运动”的规定 |
致谢 |
四、浅谈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D]. 刘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2]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D]. 岳晓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
- [3]二维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研究[D]. 侯恕.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0)
- [4]优化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小明. 扬州大学, 2019(02)
-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广度探讨及其对教材与教学的启示[D]. 张鸯丽.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物理建模的学习进阶教学研究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D]. 房潇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18(12)
- [8]基于物理学史的“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研究[D]. 杨艳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9]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娇娇. 鲁东大学, 2020(01)
- [10]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 范增. 西南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