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临界性病变——胃粘膜异型上皮灶(论文文献综述)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1](2021)在《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由理论研究、临床部分和实验部分三部分组成。1理论研究撰写综述三篇,第一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重点介绍有关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管理和治疗的全面信息,为防控等;第二篇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等;第三篇总结了中医舌诊和舌苔菌群与脾胃相关性、重点介绍脾胃病与舌苔菌群关联。2 临床研究目的:望舌是为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辨证分型的重要手段,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痛苦,且对疾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和蒙古国不同种族CAG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与不同CAG中医证候以及不同病理阶段的舌苔菌群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和中医诊疗,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揭示舌苔变化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学舌诊的内容。方法:本研究收集100例中国和100例蒙古国,共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入手,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索性研究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中蒙两国CAG患者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发现,中国18~44岁年龄区间人数显着高于蒙古国该区间人数。3、对两国BMI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发现蒙古国CAG患者异常体重人数较多,超过本国受试者总体数量一半,中国CAG患者的BMI则集中分布在正常体重范围。蒙古国肥胖的人数较中国更多,中国CAG患者正常体重人数多于蒙古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烟酒史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国Hp感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国CAG患者Hp感染明显高于中国。6、对两国无诱发因素和有诱发因素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校正,蒙古国无明显诱因患者较中国患者多,而中国饮食因素、情志因素、气候变化等诱发因素较蒙古国患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两国胃镜下伴随诊断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8、对200例中蒙两国CAG患者因子分析,得出蒙古国CAG病位在胃、脾、肝,病性为湿、气滞、热、血瘀、阳虚、气虚和阴虚,证候类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中国CAG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为热、气滞、湿、气虚,证候类型有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9、对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上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蒙两国的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中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未出现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主要以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为主,无明显的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的表现。3实验研究目的: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方法:分别选取中蒙两国CAG患者18例(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各6例)作为病例组,中蒙两国健康人群各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统计分析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结果:(1)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属水平分布发现,萎缩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蒙古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中国,但健康人和化生阶段中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蒙古国;中国异型增组的Neisseria(奈瑟菌属)丰度明显高于中蒙两国正常组、蒙古国异型增生组丰度,中蒙两国异型增生组的Leptorichia(纤毛菌属)丰度高于两国正常组(P<0.05)。(2)门水平舌苔菌群分布中,优势菌群主要为 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和 Patescibacteria细菌,中国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的Fusobacteria(梭杆菌门)丰度明显高于蒙古国的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P<0.05)。(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水平上,中国健康组舌苔菌群群落中含OTU数目指数高于蒙古国健康组(P<0.05),但CAG不同病理阶段在菌群种类的数量以及菌群的复杂程度上并无差异(P>0.05)。结论:中蒙两国CAG患者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存在结构差异,舌苔菌群与CAG有密切关联。
李一桐[2](2021)在《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胃癌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胃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机率可达60-80%,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为癌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胃癌前病变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其对异型增生的逆转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前期已经研究了健脾清化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作用,初步发现健脾清化汤可能通过对HSP70/NF-κB通路的调控,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炎性损伤。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运用MNNG配合HP感染、雷尼替丁、饥饱失常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党参、丹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七、土茯苓、陈皮、半夏曲)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情况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miR-21、PTE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异型增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前适应性饲养7d。2.造模方法:正常组给予SPF级大鼠标准饲料及饮用水,至实验结束;其余5组每只大鼠用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HP菌液浓度1x109CFU/mL,2ml/只。其后给予大鼠正常食水2周以便于HP定植,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以确认HP感染。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予150ug/ml MNNG溶液灌胃,3ml/只,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2d足量饲料喂养,1d禁食),5组大鼠均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持续造模28周。3.干预方法(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可以自由摄食摄水,运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d,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2)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分别以8.35g/(kg·d)、16.70 g/(kg·d)、33.39 g/(kg·d)剂量进行中药灌胃治疗,1 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3)iNOS抑制剂组以氨基胍溶液50mg/(kg·d)剂量进行灌胃干预,1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4.检测及方法: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胃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并计算AOD值;运用RT-PCR法检测胃组织 miR-21、PTEN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药物干预阶段,正常组大鼠形体肥胖,反应灵敏,精神良好,饮食、饮水量正常,毛色光亮,有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正常;模型组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偶有易激惹,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毛色散暗,无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淡白;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及iNOS抑制剂组大鼠状态较正常组精神欠佳,饮食水量略少,但状态均优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iNOS抑制剂组干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正常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略有下降。2.胃黏膜病理变化:造模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达黏膜肌层,可见杯状细胞,细胞形态不一,细胞核出现异常。干预治疗10周后,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iNOS组肉眼及及镜下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可见腺体排列相对规则,腺体数目尚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较少见。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胃黏膜好转不明显。3.PTE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PTEN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5;P<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miR-21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1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miR-21表达下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miR-21表达无差异(P>0.05);5.PTEN mRNA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PTEN 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大鼠胃黏膜PTEN mRNA表达上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缓解胃黏膜病变,可能逆转异型增生,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2、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miR-21表达,从而解除miR-21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抑制,提高PTEN的表达,进一步调控PTEN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3、miR-21可能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治疗CAG异型增生的潜在重要靶点。
赵兵[3](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黄佳钦[4](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崔渺[5](2019)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其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teine,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AG的筛查和初步诊断以及CAG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内科、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CAG患者252例及对照组42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判断中医证型;检测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结果:1)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萎缩组的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而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降低。2)一般情况:①不同萎缩程度CAG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既往胃病史(p<0.001)、喜饮绿茶(p<0.001)、喜饮浓咖啡(p<0.05)与CAG的发生有关联。既往有胃病史、喜饮咖啡患者患CAG的风险上升;喜饮绿茶的患者患CAG的风险降低。其余人口学变量与CAG发病无明显相关。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①中医证型分布:脾胃虚寒证32.10%、胃络瘀血证25.80%、胃阴不足证17.90%、肝胃气滞证14.30%、肝胃郁热证9.90%、脾胃湿热证5.60%。②不同萎缩程度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轻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59.3%、肝胃气滞证21.30%、肝胃郁热证13.50%、胃阴不足证13.50%、胃络瘀血证12.90%、脾胃湿热证7.70%;中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36.6%、胃阴不足证29.30%、脾胃湿热证23.20%、肝胃郁热证4.90%、肝胃气滞证3.70%、脾胃湿热证2.40%;重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络瘀血证80.00%、脾胃虚弱证20.00%。4)CAG与血清指标的关系:①萎缩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59,p<0.001),轻度CAG组的血清Hcy水平显着低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萎缩程度与维生素B6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455,p<0.001),轻度CAG组的维生素B6水平显着高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萎缩程度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无明显相关,但轻度CAG组的维生素B12水平显着高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随着萎缩程度加重,CAG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呈上升趋势,血清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水平呈下降趋势。②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维生素B6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其他证型。③ 不同性别患者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男性低于女性。年龄与血清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无显着相关(p>0.05),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p<0.05),即年龄越大,血清Hcy水平越高。④各血清指标水平的影响因素:Hcy:除年龄外,大量饮酒史对Hcy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p<0.05)。维生素B6:既往胃病史和患高血压病对维生素B6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维生素B12:喜热食对维生素B12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叶酸:性别、脑梗死、喜辛辣刺激对叶酸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喜热食对叶酸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CAG患者萎缩程度与中医证型分布密切相关。CAG的发生与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有关,且萎缩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维生素B6呈负相关,可为CAG的筛查和初步诊断提供依据。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在中医证型间分布具有差异。Hcy与CAG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维生素B6与CAG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维生素B12与CAG脾胃虚弱证关系密切,叶酸与CAG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推断上述指标与CAG虚(脾胃及阴虚)、瘀的产生有关,可作为CAG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
祝悦[6](2019)在《肿瘤异常蛋白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及风险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价值,同时以肿瘤标志物CA724、CA199检测和胃蛋白酶原(PG)检测的诊断能力作为参考,并构建胃癌前状态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方法:选取近3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及常规门诊人群,询问一般情况及病史,行胃镜及病理活检,并且完成血清学检测。胃镜及病理结果根据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标准诊断,并按组织病理学学变化分组;血清学检测依据参考标准分组。计算各血清学检测对胃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计算PG和TAP检测对胃癌前状态的最佳界值,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TAP对胃癌前状态的评估价值。统计学分析使用R(版本3.5.1)软件。研究结果:共计纳入5724名符合要求的对象。传统肿瘤标志物组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A724和CA199水平在不同病理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胃癌前状态或严重胃癌前状态的CA724单独或联合CA199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胃蛋白酶原组中,严重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组的PGR低于非癌前状态组(5.78±2.15 vs.6.70±2.29,p=0.002)。根据ROC曲线调整了最佳界值后(对萎缩性胃炎或肠化PGI≥50.25ng/ml,PGR≤4.83;对严重萎缩性胃炎或肠化PGI≤46.15 ng/ml,PGR≤5.88),其中PGR对严重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的AUC为0.695;TAP法对胃癌前状态的最佳界值TAP≥61.59μm2,单独TAP试验的AUC为0.574,略高于PG法、CA724法或联合试验的AUC;对严重胃癌前状态的最佳界值为TAP≥64.58μm2,AUC为0.627,略高于PG法、CA724法或联合试验的AUC。调整了其他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TAP阳性胃癌前状态和严重胃癌前状态风险的比值比分别为 1.922(95%CI 1.594-2.319,p<0.001)和 2.841(95%CI 1.932-4.186,p<0.001),具有良好的风险预测价值。研究结论:本研究未发现传统肿瘤标志物CA724、CA199在对癌前状态的诊断试验意义,PGR对胃粘膜严重萎缩或肠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TAP单独检测对胃癌前状态和严重胃癌前状态的诊断略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和PG法,在回归模型中对胃癌前状态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安静[7](2014)在《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常由胃癌前病变(PLGC)进一步发展而来。胃癌前病变的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PLGC分为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两种,尤其是中重度异型增生。轻度Dys约15-30%会进展为重度Dys和/或腺癌,而重度Dys的病人有60-80%可发展为胃癌。有效干预PLGC,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对防治胃癌有积极意义。经课题组长期研究,认为PLGC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胃气虚和/或阴虚为主,标实以胃络瘀血、毒损胃络为主。临床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基本治则,以百合乌药汤化裁,选用党参、炙百合、乌药、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组方为消痞颗粒,共奏补气养阴消滞、活血化瘀、清解热毒之功。该法在前期临床观察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不仅明显改善PLGC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有一定的阻断逆转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研究运用Meta分析对中药治疗PLGC的综合疗效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中药疗法干预PLGC提供较高质量的临床医学证据,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研究是在前期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Dys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干预情况,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探讨其逆转Dys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疗法与单纯西药疗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和对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及手工查阅(不考虑盲法,语言为中文和英文),两名评价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独立筛选,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有效的数据提取和统计合并,并对文献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根据异质性分析选用固定效应模式或随机效应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有4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中药疗法的临床综合疗效为[RR=1.52,95%CI(1.27,1.82)];中药疗法对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改善情况分别为[RR1.58,95%CI(1.09,2.29)]和[RR=2.14,95%CI(0.84,5.41)];中药疗法对胃癌前病变的改善情况为[RR=1.85,95%CI (1.35,2.54)].结论: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疗法在胃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改善中度异型增生和改善癌前病变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中药疗法在改善重度异型增生上尚不能认为优于单纯西药疗法。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较少且部分文献为低质量偏倚风险不确定的随机对照研究,尚需高质量和低偏倚风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建立CAG伴胃黏膜Dys大鼠实验模型,探讨消痞颗粒对CAG伴Dys大鼠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干预情况,进一步探讨消痞颗粒对该模型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CpG island)甲基化干预机制的研究。方法:60只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ed Pathogen Free, SPF)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予屏障环境下标准饮食饮水,造模组予120g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溶液(5ml/kg/24h)灌胃为主要负荷因素配合自由饮用0.05%氨水溶液和进食含0.03%盐酸雷尼替丁清洁级饲料,建立CAG伴Dys实验大鼠模型。32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3只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组分别为11只,均给予屏障环境下标准饮食饮水饲养。自然恢复组予生理盐水3mL/kg/24h灌胃;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混悬液2ml/kg/24h(含维酶素0.3g/kg)灌胃;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混悬液3ml/kg/24h(含生药9g/kg)灌胃,持续12周。动物实验第44周末大鼠全部处死。造模阶段和干预阶段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饮食及饮水)、宏观表征情况。干预阶段结束后采用普通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同时选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免疫组化、光镜等手段和技术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饮食及饮水量)及宏观表征(皮毛色泽、反应灵敏程度,大便及舌象等)均明显差于空白组。在干预阶段,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宏观表征均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接近空白组。自然恢复组一般情况及宏观表征未见明显恢复。2.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于实验第26周出现胃黏膜萎缩,于实验第28周萎缩进一步加重明显,在此基础上出现肠上皮化生,于实验第30、32周萎缩继续加重,IM减少但是程度加重,伴有程度不同的Dys,未见明显恢复现象。在干预阶段,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持续萎缩,伴有IM及Dys,未见明显组织修复现象,消痞颗粒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维酶素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不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3.干预阶段结束后,经两变量相关分析大鼠体重与病理变化情况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0.155,P=0.352>0.05,不能认为体重与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有关。4.经MSP结果显示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组均可检测到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阳性条带,甲基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85.7%、50.0%、40.0%。经目的条带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与自然恢复组甲基化水平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维酶素组p16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水平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痞颗粒组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优于维酶素组(P<0.05)。5.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均可检测到大鼠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5%、55.6%和72.7%。经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p16阳性蛋白表达情况优于维酶素组(P<0.05)和自然恢复组(P<0.01),但是与空白组p16蛋白表达比较仍然有显着差异(P<0.01)。6.14例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大鼠中有2例p16蛋白表达阳性;而16例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非甲基化大鼠中仅有1例蛋白表达阴性表达。经两变量相关分析检验,Spearman系数-0.800,P<0.01,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与p16蛋白阴性表达有关。7.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P<0.01)及p16蛋白阴性表达(P<0.05)与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有关。8.经MSP结果显示,各组均未出现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现象,但是阳性标准品可扩增出目的条带。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均可检测到Pten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0%、66.7%和81.8%。经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大鼠Pten蛋白表达情况明显优于维酶素组(P<0.01)和自然恢复组(P<0.01),同时与空白组大鼠Pten蛋白表达情况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经两变量相关分析大鼠病理变化与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关系:Spearman系数-0.619,P<0.01,可以认为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与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有关。结论:1.建立以MNNG溶液灌胃为主要负荷因素的CAG伴Dys大鼠模型;2.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逆转大鼠胃黏膜Dys的病理变化,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3.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通过降低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及其上调p16蛋白表达,逆转异型增生,从而达到阻断胃癌发生发展;4.各组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未出现甲基化产物,不能认为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5.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可通过提高Pten蛋白表达来逆转异型增生,从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
袁玉梅[8](2014)在《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有氧糖酵解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阻断及改善具有潜在恶变的癌前病变,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防治胃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胃癌前病变恶变为胃癌的机制尚不明确,西药只能对症治疗,而中药则有确切的疗效,可逆转胃癌前病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阐明胃癌前病变发病机制并开发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具有重要意义。胃癌与其它恶性肿瘤细胞一样,均表现为有氧环境下肿瘤微环境的糖酵解,表明肿瘤无限增生无法完全由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是反映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胃癌前病变恶变为侵袭性胃脾癌是一个多步骤演变的过程,胃癌前病变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多因素、多步骤诱导的有氧糖酵解以及中药是否可逆转此一病变过程尚未见有报道。目的:1.观察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胃粘膜腺上皮细胞(主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2.观察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己糖激酶2(HK2)、M2型丙酮酸激酶(PKM2)、乳酸脱氢酶(LDH)表达的影响;3.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微血管超微结构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酶素组(0.2g/kg/d)及胃痞消局(15g/kg/d)、中(7.5g/kg/d)和低剂量组(3.75g/kg/d)六组。采用200μg/ml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小承气汤泻下耗气及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CAG-PLG大鼠模型。连续18周,给药组于第9周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0周,18周末,取胃粘膜上皮,电镜下观察各组胃粘膜上皮细胞(主细胞、壁细胞)及微血管超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的病理组织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法测定胃黏膜上皮HIF1-1α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上皮HIFl-α蛋白及VEGF的表达;Elisa法检测胃粘膜上皮HK2、 PKM2活性,比色法检测胃黏膜上皮LDH的活性。结果:1.大鼠一般行为学、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正常组大鼠皮毛光泽,精神可,灵活喜动,饮食正常;模型组大鼠皮毛凌乱且光泽度差,精神萎靡不振,懒动,大便溏薄,表现为典型的脾虚证;维酶素组和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皮毛欠光泽、精神欠佳、活动及饮食减少等,但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光镜显示:HE染色结果可见正常组大鼠胃粘膜细胞排列整齐,由单层柱状上皮及固有层构成,模型组可见细胞核深染、增大、异形,腺体拥挤、形态稍不规则,壁细胞和主细胞染色差异不明显,杯状细胞增多,在腺体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腺体可见背靠背、共壁现象,胃黏膜层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有淋巴滤泡形成等病变,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改善了PLGC大鼠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结构,其中低剂量组效果为佳。电镜下显示:模型组主细胞、壁细胞均出现细胞核固缩、增大或异型核,胞浆出现大量黏液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与细粒体数量减少,胃黏膜腺体由单层柱状上皮变为复层上皮。而胃痞消各组改善了胃癌前病变胃粘膜上皮主细胞和壁细胞超微结构。2.各组大鼠胃粘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HIF-1αmRNA、HIF-1α蛋白及VEGF的表达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严重肿胀,血管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基底膜毛糙不连续,周细胞肿胀甚至退变消失。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改善了PLGC大鼠胃粘膜血管的超微结构,其中低剂量组效果为佳。各组大鼠胃粘膜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呈异常阳性表达,HIF-1αmRNA表达较正常组有升高的趋势(P>0.05);胃痞消可以显着降低HIF-1αmRNA及HIF-1α蛋白以及VEGF的表达(P<0.05)。3.各组大鼠胃粘膜HK2、PKM2、LDH的表达模型组胃粘膜上皮HK2和LDH表达较正常组均减少(P<0.05), M2PK较正常组表达有减少趋势(P>0.05),胃痞消可以显着提高HK2活性(P<0.05)且有增加乳酸脱氢酶、M2型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的趋势(P>0.05)。结论:1.动物模型病变特点:模型组大鼠在行为学上表现出明显的脾虚证候;病理组织学上胃粘膜上皮出现明显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性改变;超微结构上亦表现出核固缩,胞浆空泡样变等异型性改变,表明脾虚型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胃痞消能有效改善PLGC大鼠的脾虚症状、逆转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粘膜上皮超微结构病变而达到防治胃癌前病变向胃癌恶变的目的。2.有氧糖酵解特征:PLGC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存在有氧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其中糖酵解酶HK2、PKM2、LDH的活性降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死亡所导致三种糖酵解酶数量和活性的降低,远远大于异型增生引起的糖酵解活性的增强,从而导致PLGC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糖酵解酶活性的整体上的降低,PLGC大鼠胃黏膜糖代谢酶活性的异常,提示PLGC大鼠有可能存在有氧糖酵解,而胃痞消有可能通过修复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等逆转糖代谢紊乱。3.有氧糖酵解的病因病机:PLGC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有氧糖酵解的机制可能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微血管损伤性病变及继发性HIF-1α及VEGF的表达增加有关,微血管损伤严重损伤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继发性VEGF表达增加无法满足胃黏膜上皮细胞正常及损伤修复的需要,在HIF-1α诱导下,适应缺氧微环境,从而导致有氧糖酵解糖代谢紊乱。4.胃痞消干预效应:胃痞消对PLGC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缺氧、有氧糖酵解的干预机制可能是通过修复损伤血管,降低HIF-1α及VEGF的表达实现的。
李姝[9](2012)在《FXR在脱氧胆酸诱导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决定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首先引起胃粘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形态的微小改变。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及窄带光谱技术的应用使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成为可能。胃癌中以肠型胃癌为主,作为与肠型胃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越来越受到重视。Cdx2是肠化生的重要调节因子,甚至可能是始动因子,MUC2同为肠特异性基因,位于Cdx2基因下游,受Cdx2基因调控。含有胆汁酸的胃十二指肠反流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和继而发生的胃粘膜肠化生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FXR的研究提示,FXR在消化道肿瘤和癌前病变的发生中也起到自身独特的作用。胆汁酸和FXR对于胃癌和胃粘膜肠化生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部分窄带成像技术与色素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与色素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白光内镜下发现162例患者的188处胃粘膜可疑病灶,随机分为两组:NBI+靛胭脂(IC)组和NBI+肾上腺素(EP)组,依次采用白光内镜、NBI和IC/EP放大内镜的步骤进行观察,评价各种检查方法中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以及浅表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对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进行分型,并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评价两组NBI放大与靛胭脂/肾上腺素放大内镜对癌前病变和早癌的诊断价值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不同染色方法与胃癌检出率的关系。结果:(1)NBI+IC和NBI+EP两组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的检出率方面,在统计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χ2=0.631,P>0.05)。(2)在观察病变轮廓的清晰度方面,NBI与靛胭脂/肾上腺素放大内镜相似(P分别为0.447和0.528),但二者均优于白光内镜(P值均<0.001)。(3)在观察病变粘膜腺管开口的清晰度方面,NBI放大内镜最清晰,靛胭脂/肾上腺素放大内镜次之,二者均优于白光内镜(P值均<0.001)。(4)在观察病变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清晰度方面,NBI+IC组中NBI放大明显优于白光放大内镜和靛胭脂色素放大内镜(P值均<0.001)。NBI+EP组中肾上腺素放大评分最高,其次为NBI放大内镜,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101);但二者均明显优于白光内镜(P值分别为0.000和0.000)(5)将病变粘膜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比,发现NBI+IC和NBI+EP两组胃粘膜炎症主要表现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萎缩主要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为Ⅲ、Ⅳ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Ⅳ型(少数为Ⅲ型)腺管开口,早癌主要表现为Ⅳ和Ⅴ型开口。(6)将病变粘膜毛细血管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比,发现两组胃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毛细血管形态主要表现为Ⅰ、Ⅱ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Ⅱ型(少数表现为Ⅲ型),早癌的毛细血管形态主要表现为Ⅱ和Ⅲ型。(7)NBI+IC组NBI放大与靛胭脂放大内镜比较,对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3,P>0.05;χ2=2.057,P>0.10;χ2=1.373,P>0.10);NBI+EP组NBI放大与肾上腺素放大内镜比较,对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3,P>0.25;χ2=1.153,P>0.50;χ2=0.259,P>0.75)。(8)NBI+IC组NBI放大内镜与靛胭脂色素放大内镜比较,对胃癌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8,P>0.25;χ2=1.222,P>0.50;χ2=0.686,P>0.50,见表14)。NBI+EP组NBI放大与肾上腺素放大内镜比较,对胃癌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3,P>0.75;χ2=1.091,P>0.50;χ2=0.123,P>0.75)。结论:(1)NBI和靛胭脂放大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轮廓和准确识别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和浅表毛细血管形态改变,对可疑病变活检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2)NBI操作简便,可作为色素内镜的补充性内镜检查手段,应用前景良好;(3)肾上腺素的“微血管增强效应”有助于早期胃癌病变的微血管形态清晰观察,对早癌的诊断具有良好价值。第二部分FXR在脱氧胆酸诱导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目的:研究FXR在胆汁酸导致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为对象,应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DCA)作用不同时间对GES-1细胞增殖的作用;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脱氧胆酸(DCA)对GES-1细胞表达肠上皮化生关键基因Cdx2及其下游基因MUC2的作用,应用FXR激动剂GW4064和拮抗剂Guggulsterone后,FXR、Cdx2和MUC2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低浓度范围内,DCA促进GES-1细胞增殖,并且这种增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P<0.05);在高浓度范围,GES-1的生长受到抑制,增殖率下降。在作用时间方面,DCA短时间(6h)作用细胞增殖率最高,长时间(48h)时细胞增殖率最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GES-1细胞中FXR、Cdx2和MUC2mRNA和蛋白表达,随DCA的浓度增高呈浓度依赖性增高。DCA浓度400μmol/L时表达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XR和Cdx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在6h时最高,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稍“滞后”于以上两者,12h时表达最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CA400μmol/L+GW4064组FXR、Cdx2和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A400μmol/L+Guggulsterone的三者的mRNA和蛋白组表达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短时间、低浓度的脱氧胆酸(DCA)对GES-1细胞起促进增殖作用,而长对间、高浓度DCA抑制GES-1细胞增殖(2)DCA可诱导GES-1细胞的肠上皮化生关键基因Cdx2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提示DCA在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DCA可通过核受体FXR调控Cdx2及其下游相关基因表达,说明FXR可能是胆汁酸调控胃粘膜肠化生的途径之一,为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甚至癌变可能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张皓婷[10](2011)在《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毒型)患者血清ET-1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毒型)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内皮素(ET-1)水平的影响,评价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挟瘀毒型的胃癌前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欣胃颗粒口服治疗,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予中成药胃复春口服治疗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内皮素(ET-1)水平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78.5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的胃镜有效率为92.86%,与对照组的57.1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的病理疗效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血清ET-1下降更加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胃颗粒可以缓解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内减轻胃粘膜炎症,逆转胃粘膜病理变化,还可降低患者血清ET-1的水平。
二、胃癌临界性病变——胃粘膜异型上皮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临界性病变——胃粘膜异型上皮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 |
2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3 诊断 |
4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管理策略 |
5 一般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舌诊及舌苔菌群与脾胃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
1 舌诊的发展概括 |
2 舌诊在脾胃病的临床意义 |
3 正常舌苔形成机制 |
4 舌苔微生态与脾胃病的关系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报告表的制定 |
4 研究内容 |
5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四诊信息对比特点 |
4 因子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国家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16SrRNA实验过程 |
5 数据处理 |
实验结果 |
1 临床一般情况 |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舌苔菌群的分布 |
3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分布 |
4 中蒙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检验 |
5 中蒙两国健康组与异型增生组对比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卫生部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符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microRNA简介 |
2 microRNA与胃癌 |
3 microRNA与幽门螺旋杆菌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及mir-21和PTEN的作用机制 |
1 胃癌前状态与胃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
5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
6 miR-21、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概念的认识 |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大鼠胃黏膜情况 |
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 |
4 RT-PCR检测胃组织miR-21及PTEN mRNA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清化化瘀汤方药探讨 |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行为学及体质量的影响 |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miR-21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 |
6 对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制备的思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附: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GA、GIM、Dys |
1.2 病因学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 |
1.5 治疗 |
1.6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2.4 实验研究 |
2.5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
3.1 端粒概述 |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
3.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4.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
4 辨病专方治疗 |
5 中成药治疗 |
6 外治法 |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治疗 |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CAG西医诊断标准 |
1.2.2 CAG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入选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采集和临床病例报告表的完成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统计分析 |
2.4 伦理 |
3. 结果 |
3.1 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2.1 CAG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2.2 既往疾病、生活及饮食习惯、情绪因素情况 |
3.2.3 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
3.3 中医证型分布 |
3.4 CAG与血清指标的关系 |
3.4.1 CAG与血清Hcy水平的关系 |
3.4.2 中医证型与血清Hcy水平的比较 |
3.4.3 不同性别、年龄血清Hcy水平的比较 |
3.4.4 血清Hcy水平影响因素 |
3.4.5 CAG与维生素B_6、维生素B_(12)、叶酸的关系 |
3.4.6 萎缩程度与血清指标的关系 |
4. 讨论 |
4.1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
4.1.1 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
4.1.2 一般情况的比较 |
4.1.3 中医证型分布 |
4.1.4 血清指标情况 |
4.2 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现状 |
4.2.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认识 |
4.2.2 西医对CAG的认识 |
4.2.3 同型半胱氨酸 |
4.2.4 对CAG的治疗 |
4.3 问题与展望 |
4.3.1 具有的问题 |
4.3.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标记物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已发表的其他文章 |
附录3: 临床病例报告表 |
(6)肿瘤异常蛋白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及风险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2 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及阳性参考标准 |
2.2.3 胃镜诊断及病理分组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肿瘤标志物组 |
3.2 胃蛋白酶原组 |
3.3 肿瘤异常蛋白组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DNA甲基化与胃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气化疲解毒法对馒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甲基化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有氧糖酵解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胃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现况 |
1 胃癌前病变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
2 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表现 |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
第二节 肿瘤缺氧耐受与有氧糖酵解病变研究现况 |
1 HIF-1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
2 肿瘤代谢特点及其调控机制 |
第三节 胃癌前病变中医药研究现况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证型 |
3 治法治则 |
4 中医药治疗 |
5 胃痞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依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PLGC动物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PLGC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有氧糖酵解特点及中药干预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PLGC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缺氧耐受与有氧糖酵解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FXR在脱氧胆酸诱导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窄带成像技术与色素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应用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器材 |
1.1.3 定义和分级 |
1.1.4 方法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NBI+IC和NBI+EP两组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检出率 |
1.2.2 NBI+IC和NBI+EP两组中NBI与白光内镜、相应色素内镜对观察癌变轮廓清晰度的比较 |
1.2.3 NBI+IC和NBI+EP两组中NBI放大与白光内镜放大、相应色素放大内镜下观察病变粘膜腺管开口形态的清晰度比较 |
1.2.4 NBI+IC和NBI+EP两组中NBI放大与白光放大、相应色素放大内镜下观察病变粘膜浅表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比较 |
1.2.5 NBI+IC和NBI+EP组NBI放大和相应色素放大内镜下病变粘膜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比 |
1.2.6 NBI+IC和NBI+EP组NBI放大和相应色素放大内镜下病变毛细血管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比 |
1.2.7 NBI放大内镜与相应色素放大内镜对NBI+IC和NBI+EP两组的癌前病变诊断的比较 |
1.2.8 NBI放大内镜与相应色素放大内镜对NBI+IC和NBI+EP两组的胃癌诊断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FXR在脱氧胆酸诱导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 |
2.1 脱氧胆酸(DCA)对GES-1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
2.1.1 对象和方法 |
2.1.2 结果 |
2.2 脱氧胆酸(DCA)诱导GES-1细胞表达Cdx2 |
2.2.1 对象和方法 |
2.2.2 结果 |
2.3 脱氧胆酸(DCA)通过FXR对肠上皮化生标志基因Cdx2及MUC2表达的调控 |
2.3.1 对象和方法 |
2.3.2 结果 |
2.4 讨论 |
2.4.1 胆汁酸概述 |
2.4.2 胆汁酸与肠化生 |
2.4.3 Cdx2与肠化生 |
2.4.4 MUC2与肠化生 |
2.4.5 FXR |
2.4.6 本实验意义 |
2.5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
综述一 参考文献 |
胆汁酸及其核受体FXR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致癌作用进展 |
综述二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毒型)患者血清ET-1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治法治则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
2.1 胃癌前状态和胃癌前病变 |
2.2 胃癌前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胃镜疗效比较 |
2.3 病理疗效比较 |
2.4 血清ET-1比较 |
讨论 |
1 欣胃颗粒的立方依据 |
2 欣胃颗粒的组方分析 |
3 欣胃颗粒的现代药理作用 |
4 内皮素-1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胃癌临界性病变——胃粘膜异型上皮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D].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D]. 李一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崔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肿瘤异常蛋白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及风险评估价值[D]. 祝悦. 浙江大学, 2019(03)
- [7]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D]. 安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有氧糖酵解的调控机制[D]. 袁玉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FXR在脱氧胆酸诱导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D]. 李姝.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10]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毒型)患者血清ET-1影响的研究[D]. 张皓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