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血流图影响因素探讨之一——慢性肺心病血液流变学与肺血流图变化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彭清华[1](2012)在《继承朱文锋老师学术思想,开展眼部诊断研究》文中提出我于1985年考取朱文锋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分配至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工作,1996年考取朱文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我的研究方向均是眼病诊断,硕士学位论文是《眼底病肝经瘀滞证与眼、肝、肺血流图关系的初步研究》,该论文改进了眼血流图电极及其检测方法,探讨了眼底病不同中医证候与血
王正环[2](2008)在《肺气虚致血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查阅大量相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肺气虚致血瘀理论的源流,并综合各家所论,深入探讨肺气虚致血瘀的理论内涵,为临床治疗肺气虚证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肺气虚证文献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归纳、分析和提炼,理清肺气虚致血瘀的理论内涵。在实验研究中,借鉴已有的“肺气虚大鼠”造模方法,选择可反映血瘀状态的一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因子ET、NO、TXB2和6-keto-PGF1α作为指标,观察肺气虚大鼠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并设立补肺气活血组,且以补肺汤做为阳性对照,深入探讨肺气虚致血瘀的机制。结果:肺气虚,气机失调、气化失司,肺气失于宣降、朝百脉、助心行血的功能失常,是肺气虚致血瘀理论核心。实验表明模型组动物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变,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ET、TXB2和TXB2/6-Keto-PGF1α升高,NO、6-keto-PGF1α和NO/ET降低,差异显着(P<0.05或P<0.01);模型组与补肺气活血组比较,补肺气活血组ET、TXB2和TXB2/6-Keto-PGF1α。降低,NO、6-keto-PGF1α和NO/ET升高,差异显着(P<0.05或P<0.01);补肺汤组与补肺气活血组比较,补肺气活血组TXB2和TXB2/6-Keto-PGF1α降低,NO、6-keto-PGF1α和NO/ET升高,差异显着(P<0.05或P<0.01)。结论: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是肺气虚致血瘀的中医理论的基础。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杂是肺气虚证病机演变的特点。中医学肺气虚血瘀理论有其相关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ET、NO、TXB2和6-keto-PGF1α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因子的改变可能是肺气虚导致血瘀产生的部分病理基础,而补肺气活血法则可调节由肺气虚导致的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紊乱状态。
赵文翰[3](2007)在《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及其对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本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总结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COPD的记载、现代中医学对COPD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对COPD的规范化防治及研究进展,结合SOD、LPO与COPD的关系等一系列文献,在此基础上,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SOD、LPO的影响,从而为临床运用该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提供科学依据。目的:观察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气分析、外周血SOD、LP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急性加重期(分级为Ⅰ-Ⅲ级),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痰热郁肺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抗生素、祛痰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清热化痰的中药汤剂(千金苇茎汤加味)。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气分析、外周血SOD和LPO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纳呆、胸痛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气分析:两组治疗后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PaO2,PaCO2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外周血SOD、LPO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之后,外周血SOD上升与LPO下降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变化程度亦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说明治疗组对外周血SOD、LPO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降低外周血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关秋红[4](200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1.1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指导下的肺康冲剂对COPD气虚血瘀痰阻证的影响。1.2研究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COPD的疗效机理。1.3探讨COPD气虚血瘀痰阻证与气道重塑分子生物学指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2方法对入组的60例患者按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疗程为12周的临床试验观察,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0级不用药物;I级给予万托林(Ventolin,100ug/dose,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200ug,每日3次吸入;Ⅱ级给予万托林200ug,爱全乐(100ug/dose,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40ug,每日3次吸入,并给予康复治疗;Ⅲ级吸入普米克都保( Pulmicort Turbuhaler ,100ug/dose.AstraZeneca,Sweden)200ug,每日2次吸入。治疗组:除上述治疗方法外,同时口服肺康冲剂(黄芪、水蛭、清半夏、地龙等)1袋,Bid。比较观察治疗前后HA、LN、PIIIP、TNF-α、IL-1β、IL-8的含量、肺功能以及中医证候的变化。3结果3.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检测指标比较LN、PCⅢ、IL-1、IL-8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各型证候积分明显减低。3.2治疗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肺功能比较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3.3 FEV1/FVC与气虚、肾阳虚、肺气虚之间有相关性,并得出FEV1/FVC= -0.954* qixu +-1.186* shenyangxu+1.059* shenyinxu +68.458;气虚和HA有相关性,血瘀与LN有相关性,痰阻与TNF的P值为0.055,接近0.05;气虚、血瘀、痰阻与生活质量四项指标均具有相关性;中医各证候之间具有相关性。3.4治疗前后FEV1/FVC、FEV1/ FEV1Pre与TNF-α、IL-1、IL-8之间P<0.01,具有相关性;并且HA与LN、PCⅢ之间P<0.01,具有相关性。4结论4.1肺康冲剂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等疗效。4.2该药疗效的机理是抗炎和减缓气道重塑的进程,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中医药防治COPD的有效性和科学性。4.3证明中医证候积分与肺功能、血清学指标及生活质量之间均有相关性,为中医证候学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相结合研究COPD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张兴彩[5](2006)在《肺心康合剂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心康合剂治疗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选择42例肺肾两虚,痰瘀阻肺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肺心康合剂治疗组与硝苯地平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系统临床研究;实验观察肺心康合剂对由野百合碱(50mg/kg)复制的肺心病模型大鼠的肺动脉压,右心指数,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以及对肺小动脉结构的影响。结果:肺心康合剂能有效改善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对体循环无影响;能明显降低肺心病大鼠的肺动脉压及血中内皮素(ET)水平,提高血中一氧化氮(NO)水平,减轻模型大鼠的肺血管重构,以肺心合剂高剂量组效果最好。结论:肺心康合剂能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临床症状,实验研究证明能部分逆转大鼠肺血管结构重建。
徐贵华,王忆勤,李福凤,赵立宇[6](2005)在《肺病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华,传统的中医辨证,是对四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对疾病的内在质变缺乏直观的认识,同时会经常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如能解决好”证”的规范化、定量化问题,才可较客观地、精确地辨别证型,为科研和临床立法处方奠下坚实的基础。
张伟,张心月[7](2005)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研究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10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研究。从文献报道看,中药对肺循环有选择性的降压作用,可以增加心肌与膈肌的收缩力,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且在降压的同时可增高动脉血氧分压。指出在治疗慢性阻塞型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时要从整体入手,寻求并掌握脏腑、经络、气血各系统之间功能失调的因素,或祛邪,或扶正,顺其生机,对提高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水平可起到积极作用。参考文献23篇。
吴爱华[8](2004)在《百年藏象学说之研究》文中认为藏象学说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思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此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大约经过六个阶段,由于历代医学家的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清末至民国期间,社会急剧变革,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出现了中西医汇通的新趋向,对藏象学说的理论和治疗实践带来了某些新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藏象学说的研究较前深入,使藏象学说之研究跨进了新阶段,并朝着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百年来中医藏象学说在文献、理论、脏腑本质、临床证治等方面的成就,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藏象学说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涂晓龙[9](2004)在《中医肺系病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从理论与临床上对肺系疾病中肺脏与其它脏腑的生理相关性及病理传变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寻求脏象学说、阴阳五行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开拓新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思路和途径,以丰富肺系疾病的防治方法,并以此为立足点,以展开下一步肺系疾病系列化的前瞻研究。我们通过对305例肺系疾病住院病人的分型、临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指标的观察,认为慢性肺系病证以本虚为主要表现,急性发作期挟实,以本虚标实为主。究其根本,为肺脏虚损,并传变及他脏。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常见证型以肺脾两虚,肺肾两虚及肺脾肾俱虚为主,共278例占临床所观察病例的91. 5%。证实了肺、脾、肾三脏在生理及病理上对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密切相关性。通过对肺系疾病的临床相关参数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五行学说中肺病及脾、肺病及肾的发病传变过程、规律及相生、相克乘逆的顺证、逆证学说。阐释了母子相及、乘侮传变存在不同的情况,证有虚有实,而其顺逆也是相对性的,顺中有深浅,逆中有轻重。提出了其传变顺逆要按临床辨证情况具体分析,并应与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精气学说结合应用,不可仅以五行相生来论。通过此项回顾性研究,为下一步肺系疾病系列化前瞻研究设立相关指标及方案打下基础。
端冰[10](2004)在《泻肺化瘀法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作用选择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以新制六安煎为代表方的“泻肺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部分作用机理。 方法 对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观察,并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2组。全部病例常规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使用左克(盐酸左氧氟沙星)静滴、氨茶碱缓释片及必嗽平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治疗组加用中药新制六安煎汤剂口服,西药对照组加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4天,每日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记录,治疗前后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 结果 中药治疗组显控率为66.7%,与西药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药治疗组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改善舌质、舌苔、舌底脉络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或P<0.01):可明显降低肺动脉收缩压,且对体循环未见明显影响;可显着降低血白细胞数、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明显提高PaO2和FVC、FEV1数值;并可显着提高血浆CO含量、降低ET-1含量;提高QOL各项评分分值。 结论 以新制六安煎为代表方的“泻肺化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具有选择性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调节血浆CO、ET-1的表达,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构,从而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进程,改善患者QOL。
二、肺血流图影响因素探讨之一——慢性肺心病血液流变学与肺血流图变化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血流图影响因素探讨之一——慢性肺心病血液流变学与肺血流图变化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肺气虚致血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理论部分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3)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及其对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COPD的认识 |
1.1 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COPD的记载 |
1.2 现代医家认识 |
1.3 COPD的中医研究进展 |
2 西医认识 |
2.1 定义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2.4 COPD的诊断和分级 |
2.5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历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化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2.5 观察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观察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临床观察治疗前后对主要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
3.3 两组治疗方法对证候疗效的影响 |
3.4 两组临床观察治疗前后对血气分析的影响 |
3.5 两组外周血SOD、LPO水平治疗前后比较 |
3.6 两组临床观察治疗前后血分析、尿分析、大便检查、肝肾功能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立法及组方依据 |
2.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
3.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分析观察指标的影响 |
4.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外周血SOD、LPO的影响 |
5.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分析、尿分析、大便检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三 气道重塑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四 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COPD 生活质量问卷(协和医科大学呼吸科) |
附录 |
附录2 COPD 临床证候观察记录 |
(5)肺心康合剂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诊断标准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两组同)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资料分析 |
(一) 资料来源 |
(二) 采集时间 |
(三) 病例分组 |
(四) 一般资料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总疗效比较(见表7) |
(二)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见表8) |
(三) 治疗前后肺动脉平均压和体循环平均压变化比较(见表9) |
(四)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10) |
(五)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见表11) |
(六)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见表12) |
(七) 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变化比较(见表13) |
(八) 安全性监测 |
(九) 不良反应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肺动脉压力测定[22~85]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室、设备、器材、试剂 |
(四)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制备 |
(五) 实验方法 |
(六)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右心指数测量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室、设备、器材、试剂 |
(四)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制备 |
(五) 实验方法 |
(六)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实验三 血ET 和NO 指标检测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室、设备、器材、试剂 |
(四)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制备 |
(五) 实验方法 |
(六)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实验四 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室、设备、器材、试剂 |
(四)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制备 |
(五) 实验方法 |
(六)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认识 |
二、气虚阳微、痰瘀阻肺,是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基本病机 |
(一) 肺气亏虚是肺心病肺动脉高压(PAH)发病的始动因素 |
(二) 气虚阳微是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根本病机 |
(三)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病位在肺为主,多脏相关 |
(四) 血瘀是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关键病理环节 |
(五) 痰饮是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病理产物 |
三、治法探讨 |
(一)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理念 |
(二) 补气温阳,活血祛瘀,泻肺化痰是治疗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根本大法 |
四、肺心康合剂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一) 肺心康合剂的组方意义及特点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五、肺心康合剂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一) 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对体循环压无明显影响 |
(二) 明显改善患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临床证候 |
(三) 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 |
(五) 总疗效及证候疗效显着 |
六、肺心康合剂的实验机理探讨 |
(一) 降低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压和右心指数 |
(二) 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血ET 和NO 指标 |
(三) 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血管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肺病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标准 |
2 部分病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2.1 虚 证 |
2.1.1 肺气虚证 |
(1) 造模。 |
(2) X线检查。 |
(3) 肺功能检查。 |
(4) 电镜观察。 |
(5) 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检测。 |
(6) 微量元素检测。 |
(7) 心电图检查。 |
(8) 其他。 |
2.1.2 肺阴虚证 |
(1) X线检查。 |
(2) 细胞因子检查。 |
2.1.3 肺虚兼证 |
(1) 肺肾两虚证候造模。 |
(2) 其他。 |
2.2 实 证 |
2.2.1 寒热证 |
(1) 造模。 |
(2) 痰液DNA含量测定。 |
(3) 细胞因子测定。 |
(4) 免疫指标检测。 |
2.2.2 痰湿证 |
(1) 血流变及脂类变化。 |
(2) 其他。 |
2.2.3 肺瘀血证 |
(1) 微循环检测。 |
(2) 血液流变学指标。 |
(7)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流动力学 |
2 肺阻抗血流图 |
3 血气分析 |
4 肺功能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5 血流变 |
6 其他 |
7 小结 |
(8)百年藏象学说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 藏象学说发展概况 |
1.1 藏象学说之形成 |
1.2 藏象学说之充实 |
1.3 藏象学说之发展 |
1.4 藏象学说之完善 |
1.5 藏象学说之中西汇通 |
1.6 藏象学说之现代研究 |
2 、 藏象学说的理论研究 |
2.1 藏象学说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
2.2 脑 |
2.2.1 脑的生成 |
2.2.2 脑主神明 |
2.3 肾、命门及天癸 |
2.4 三焦 |
2.5 脾胃 |
2.6 肝 |
3 、 藏象学说的实验研究 |
3.1 心本质的研究进展 |
3.1.1 心虚证的诊断标准 |
3.1.2 心虚证的动物模型 |
3.1.3 心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 |
3.2 肝本质的研究进展 |
3.2.1 肝郁证 |
3.2.2 肝郁脾虚证 |
3.2.3 肝阳上亢证 |
3.2.4 肝火证 |
3.2.5 肝血虚证 |
3.2.6 肝气虚证 |
3.2.7 肝阳化风证 |
3.3 脾本质的研究进展 |
3.3.1 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
3.3.2 脾虚证的动物模型 |
3.3.3 脾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 |
3.4 肺本质的研究进展 |
3.4.1 肺虚证的诊断标准 |
3.4.2 肺虚证的动物模型 |
3.4.3 肺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 |
3.5 肾本质的研究进展 |
3.5.1 肾虚证的诊断标准 |
3.5.2 肾虚证的动物模型 |
3.5.3 肾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 |
4 、 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 |
4.1 藏象学说在病因病机方面的应用 |
4.1.1 肝胆病因病机 |
4.1.2 脾胃病因病机 |
4.1.3 五脏相关病因病机 |
4.2 藏象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
4.2.1 肝病的脉诊 |
4.2.2 肝病的目诊 |
4.2.3 肝病的甲诊 |
4.3 藏象学说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
4.3.1 肝胆学说的应用 |
4.3.2 脾胃学说的应用 |
4.3.3 肾命学说的应用 |
4.3.4 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 |
4.4 藏象学说在预防方面的应用 |
5 、 藏象学说研究的评价和展望 |
5.1 藏象学说研究的评价 |
5.2 藏象学说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鸣谢 |
参考文献 |
(9)中医肺系病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一) 中医肺系病证的诊断参照标准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三) 相关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
(四) 排除病例标准 |
(五) 中医肺系病证症状(轻重)诊断标准 |
三、 观察方法 |
四、 临床资料分析 |
(一)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 |
(二) 三组临床症状情况比较 |
(三) 三组临床体征比较 |
(四) 辅助检查情况分析 |
(五) 发病传变情况分析 |
(六) 失治误治反复发病传变情况分析 |
讨论 |
一、 基础理论研究 |
(一) 中医肺系病证脏腑相关性理论探讨 |
(二) 脏腑传变的理论研究 |
二、 肺系疾病相关性理论现代研究 |
(一) 理论与实验研究 |
(二) 临床实验研究 |
三、 临床资料研究 |
(一) 临床资料分析 |
(二) 三型的证型特点 |
(三) 肺病及脾,肺病及肾,肺脾肾虚的层次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10)泻肺化瘀法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作用选择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60例患者治疗前的资料 |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单项症状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比较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试验病例标准 |
3 症状体征分级标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单项症状疗效判断 |
4.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5 试验研究方法 |
5.1 治疗用药 |
5.2 用药疗程 |
5.3 观察项目 |
5.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临床疗效比较 |
2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 |
2.1 单项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 |
2.2 单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差比较 |
2.3 治疗前后舌质舌苔的变化 |
3 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 |
4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
5 对血气分析的影响 |
6 对PAPs的影响 |
7 对体循环压的影响 |
8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9 CO的变化 |
10 ET-1的变化 |
11 对QOL的影响 |
12 毒副反应 |
12.1 对肝、肾功能的观察 |
12.2 大、小便常规的检查 |
讨论 |
1 肺循环概况及肺动脉高压分类 |
2 西医学对COPD的认识及与HPH关系的研究 |
2.1 西医学对COPD的认识 |
2.2 HPH是COPD的继发病变 |
2.3 COPD继发HPH的病程 |
2.4 COPD继发HPH的治疗 |
3 中医学对COPD和HPH的认识 |
3.1 COPD的历史沿革 |
3.2 COPD继发HPH变证的发病机理 |
3.3 “泻肺化瘀”法治疗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 |
4 导师防治HPH经验总结 |
4.1 学术思想理论基础 |
4.2 HPH的病变特点 |
4.3 治疗当泻肺气、除肺热、化痰祛瘀并重 |
5 新制六安煎组方分析 |
5.1 方义分析 |
5.2 现代药理研究 |
6 “泻肺化瘀”法疗效机理探讨 |
6.1 新制六安煎对HPH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 |
6.2 新制六安煎对血白细胞数的影响 |
6.3 新制六安煎对血气和肺功能的影响 |
6.4 新制六安煎对PAPs和体循环的影响 |
6.5 新制六安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6.6 新制六安煎对CO和ET-1的影响 |
6.7 新制六安煎对QOL的影响 |
结论 |
结语 |
1 本次研究的特色 |
1.1 肺循环作用选择性的研究 |
1.2 QOL的评估 |
2 本课题带来的思考与展望 |
综述一 |
1 单味中药(或提取物)的现代药理药效研究 |
2 复方制剂的药理药效学研究 |
3 辨证施治贯穿始终 |
4 讨论与展望 |
综述二 |
1 生活质量评估表简介 |
2 SGRQ简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COPD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件二: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三: 声明 |
四、肺血流图影响因素探讨之一——慢性肺心病血液流变学与肺血流图变化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继承朱文锋老师学术思想,开展眼部诊断研究[A]. 彭清华. 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2012
- [2]肺气虚致血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王正环. 福建中医学院, 2008(03)
- [3]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及其对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D]. 赵文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D]. 关秋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5]肺心康合剂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张兴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6]肺病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J]. 徐贵华,王忆勤,李福凤,赵立宇. 中医研究, 2005(09)
- [7]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研究回顾[J]. 张伟,张心月. 山东中医杂志, 2005(09)
- [8]百年藏象学说之研究[D]. 吴爱华. 湖南中医学院, 2004(01)
- [9]中医肺系病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D]. 涂晓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04)
- [10]泻肺化瘀法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作用选择性的临床研究[D]. 端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