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体育竞技

浅谈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体育竞技

一、略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运动竞技(论文文献综述)

曹永光,曾耀荣[1](2022)在《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近代中国体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学术界对近代体育研究主要有整体性和专题性研究,整体性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了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专题性研究则主题明确具体,但整体性欠缺。文章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以"体育革命"为主旨,兼及整体性和专题性的特点,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体育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嬗变及其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启示,凸显了近代体育发展内在关联性和逻辑因素以及近代体育研究的历史价值。认为近代中国体育兴起后,体育比赛和体育运动会改变了近代体育发展的方向,引发了体育"锦标主义"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偏离体育发展的真正目的——保障个人健康。"九·一八"事变前,有人提出要改变体育的"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倾向,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日本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人的麻木神经,体育界再次批判了体育"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提倡"体育革命"和体育大众化,引起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体育大众化的重视。然而,竞技体育的根深蒂固和中国人追求的形式主义,使中国体育大众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近代体育大众化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通过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转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体育发展的整体趋向,也可以为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虞浩,贺新奇[2](2021)在《多元异质青少年体育实体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教融合致力于"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全面部署。"学校代表队、体校、职业俱乐部梯队、社会体育俱乐部"是践行体教融合理念,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具体形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对体教融合的四种具体形态进行甄别与定位。认为:学校代表队是体教融合的发端载体与理想载体;体校是体教融合的旧有载体;职业俱乐部梯队是体教融合持续深入的进阶载体;社会体育俱乐部是体教结合的现实载体;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需要在学校化路径基础上,依据不同运动项群自身特征,选择性糅合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路径。

胡金环[3](2021)在《近代中国放足运动与学校女子体育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

陈福春[4](2021)在《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岩是一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符合当代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如今攀岩运动课程已经逐渐的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部分高校还成立相关的攀岩俱乐部、社团以及代表队。每年都会组织参加相关的大学生联赛,也会派出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也为攀岩运动在高校当中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在奥运会新增项目中,攀岩运动也正式入选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攀岩运动自身带来的影响力和它本身具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四川省陆续有12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对攀岩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不断推动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为攀岩课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五所高校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当前,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建设初获成效。其中,四川旅游学院攀岩运动课程于202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正拟申报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为其他高校攀岩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及经验借鉴。二、本文重点研究的五所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情况良好。均有属于专业攀岩场地、器材,专业师资配备等,具备较充分开课的条件。三、从整体来看,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还处于发展初期。开设攀岩课程的学校在四川省132所高校之中不到20所,存在普及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开设的攀岩课程仅限于体育专业课程,尚未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针对当前状况及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通过“攀岩进奥运”讲座及各种宣传方式,提高攀岩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良好氛围;二、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高校攀岩运动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方式等领域,不断改进与完善。三、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也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攀岩比赛,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攀岩运动的热情,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训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发展体系。

赵吉峰[5](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王冉[6](2021)在《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上强调“要学会使用科学方法研判体育发展方向,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这将引导人们对体育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体育专业学生将会被更加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体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五所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二青会参与度和体育赛事人才需求情况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设置进行分析,优化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要求将本文主要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实习与就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都是基本了解自己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所属学校课程设置均处于为基本满意状态,该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基本可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期间还是会有一定的问题: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现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模糊,与社会发展脱节;对专业实习重视程度不足;专业就业体系不完整。2.山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二青会参与度较低,为保证一场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体育赛事策划管理和组织人才的需求就尤为明显,目前我国体育赛事专业人才的供给存在一些问题,除国际性的赛事外,国内各地市体育赛事组织运营运作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迫切的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健全。这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成为以后体育赛事的重要人力保障。3.设计了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4.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发展应是学校积极主动的安全学生的实习内容,为学生更好的进行实习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研习,重视信息反馈;就业发展主要为就业导向指导和就业平台搭建。5.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中,需要根据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的调整和创新该方向的课程。

潘建虎[7](2021)在《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柔力球运动逐渐成为了四川群众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但现阶段柔力球运动还不能完全满足四川大众健身需求,怎样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讨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群体、赛事培训、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柔力球运动中存在参与比例失衡、项目发展“偏科”、宣传参与途径单一、赛事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并提出要定期开设培训,统筹管理,加强校园推广,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赛事质量的发展建议。全文包括四个层次,一共六个章节。第一层次(第一章)是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柔力球发展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柔力球的发展概述及研究的重难点。第二层次(包括第二到第四章)为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研究,通过分析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情况、赛事培训开展情况、协会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发现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三层次(第五章)针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第四层次(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及发展建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参与对象、赛事开展、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进行调查发现:第一,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在参与对象上,以中老年女性群众参与为主,青少年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并开始进入各级学校,其中柔力球花式项目已经具备一定的竞技水平,网式项目相对落后。在赛事开展上,四川柔力球赛事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逐年增多,国家级和省级赛事举办常态化,各区县赛事开展火热,呈零散分布。在组织建设上,四川省柔力球以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管理,并设四川省柔力球推广委员会负责推广工作,区县以协会团体进行宣传推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发展参差不齐;在人才培养上,以国家级培训班培养高水平裁判教练员,省内以公益培训进行宣传推广并培养基层裁判教练人员。第二,分析发现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参与比例失衡、项目发展不平衡、宣传参与途径单一、赛事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参与对象年龄分布不均,以55-65岁年龄段的参与比例最高,中青年参与比例较低。参与对象男女比例失调严重,整体女性偏多,花式以女性为主,男性参与少且主要集中于网式。花式网式项目发展不均衡,花式以广元市昭化区为首,先后多次参与大型赛事并取得佳绩,网式竞技实力较弱,参赛成绩不佳;四川柔力球宣传以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为主要传播途径,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利用开发不足,群众参与以朋友介绍参加为主,传播效率低。省内举办大型赛事数量少,仅有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和全国校园柔力球大赛,承办资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地方赛事门槛低,缺少地方特色,赛区交流少,青少年赛事体系未形成,赛事产业发展滞后。第三,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受高水平人才缺乏、体育部门重视程度、管理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四川本土裁判在大型赛事执裁参与度较低,裁判执裁水平有待提升,难以满足本省赛事的执裁需求;优秀教练员数量不足,且青年教练员缺乏,难以满足基层培训需求;四川省柔力球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市州柔力球发展相对分散,体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与其他项目相比,柔力球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四川柔力球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编套路数量和其他优秀地区具有很大差距,同时推广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考虑四川的民情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第四,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推动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首先要坚持开展基层公益培训,积累后备人才,定期举办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并鼓励积极参与到大型赛事中去,增强与外界的互动交流。其次优化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管理,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促成四川省老年体育协会、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四川省柔力球推广委员会、市州柔力球协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完善柔力球人才培训体系和优秀教练员、裁判员选拔制度。同时加强校园柔力球推广,优化人才结构,中小学以兴趣为基础,积极引进校外教师资源,有意向推广柔力球的学校可尝试将柔力球作为选修课程,争取纳入教学计划,坚持长期举办赛事以提高兴趣。高校可开设柔力球专业课和选修课,加强师资配备,以赛事带动参与。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柔力球自身音乐、套路、球拍上进行创新,创新发展创新办赛,同时加强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合作。加大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赛事活动要坚持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高质量办赛。

邢鹏程[8](2021)在《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游泳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兼具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游泳运动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从而促进了游泳项目的发展。游泳人才的培养关乎游泳项目发展的前景,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借助高校这一平台来进行规模化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省高校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努力探寻适合本省的高校游泳人才培养模式,为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与教师基本情况、场地设施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永远正确的、永恒不变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定位山西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中部分学校的个别专业低于《课程方案》中对课程学时学分的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差异。山西省高校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共性表现为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等,个性表现为根据教育部门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基础上,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或是特点进行设置,体现学校课程特色。在实践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色。(3)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以及中北大学的相关专业进行专门培养。这些学生中大多没有游泳训练基础,训练年限比较短。招生主要以省内招生为主,男生比例明显多于女生。(4)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合理,教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呈正相关。学历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研究生学历的专职教师比例不应低于师资队伍总数的30%的规定。(5)山西省高校游泳项目在校生在学习、训练竞赛、就业意向等方面状况不乐观。表现为文化课学习困难、参加游泳竞赛机会少、存在学训矛盾、对游泳就业市场缺乏了解、职业规划缺乏等。(6)山西省高校游泳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77.7%的学生就业地集中在山西省,工作岗位与游泳相关度不高,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对高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相对较高。

叶飞[9](2021)在《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8月10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具体要求,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再一次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的意见》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关键是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关于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最初的学者,比如任海、吴周礼、陈华伟等学者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资源配置方式、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研究。吴燕丹、余晓玲、安宏等学者的最新研究主要体现学科交叉,以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研究体育资源配置。文章从资源配置视角分析问题,为解决群众“健身难”问题提供了思路,丰富解决群众“健身难”的理论。本文选取安徽省人口总数第二,位于皖西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阜阳市作为案例,从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视角切入,以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选取体育管理部门人员、健身参与人群和体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阜阳市体育管理部门和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在研究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均衡、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公平缺失、资源配置评估无效的基础上,希望据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得出结论:(1)体育管理部门人员眼中的“健身难”问题:全民健身财政投入较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紧缺,全民健身赛事参与率低,科学健身指导缺失,体育社会组织不完善。(2)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健身难”问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紧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参与不方便,无法获取科学健身指导。(3)总体来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均衡,配置效率不高,资源配置公平缺失,资源配置评估无效。据此,提出以下优化阜阳市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的建议:(1)稳步提升全民健身资源总量,重点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2)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着重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结构。(3)提升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主体协同配合。(4)追求配置效率,兼顾配置公平。(5)转换单一内部评价,建立内外结合评价。

艾京科[10](2021)在《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气排球运动推广、普及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末开始气排球运动便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起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广西气排球运动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成为广西大众健身第一项目的鼎盛时期,受众人数超过500万人,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辐射作用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康,为推动全民健身目标做出巨大贡献。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全新材质的气排球,并作为全国运动会气排球比赛的官方用球,竞赛规则使用2013年由中国排球协会牵头,联合老年人气排球协会,修改和审定出版的《2013-2016气排球竞赛规则》,新的气排球和竞赛规则引入广西后,为区分广西原有的软塑料材质气排球和广西体育局制定的《广西大众气排球竞赛规则》,便产生了“国标”和“桂标”的说法。至此,广西气排球运动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处理好“桂标”气排球原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发展“国标”气排球成为摆在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排球协会恢复成立,协会下辖排球、沙滩排球、气排球等项目,并提出“双轨制”发展广西气排球运动的指导思想。共生理论原用于生物学研究,后来经过学者们的归纳整理,可以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共生理论与广西“双轨制”发展气排球运动政策的思路契合,是“双轨制”发展政策的具体化、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结合共生理论与广西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现实情况,为广西气排球运动“双轨制”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目前,广西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总体仍然是“桂标”气排球占据主要地位,参与“桂标”气排球运动的人口总数更多,“国标”气排球的普及程度虽然不及“桂标”气排球,但是呈现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国标”气排球的赛事开展、活动开展、参与人数与“桂标”气排球相比平分秋色。二、广西“国标”气排球运动与“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系统存在较多共生单元,且共生单元联系紧密,共生环境中政策环境与人文环境良好,经济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共生系统要素可行,形成了合理的共生模式,具备了共生发展的条件。三、广西“国标”气排球运动与“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重要的一环是建立起政府职能部门、气排球社会指导员与气排球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体系,形成这一完善的体系相关政策能更好的落实到位,广大群众的诉求能传达到上级。“国标”气排球运动与“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单元的关联度更高,政府职能部门才能够统筹管理,实现宏观调控,发挥广大气排球参与者的能动性,官方部门、社会体育组织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广西气排球运动良好的人文环境。四、广西“国标”气排球运动与“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三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联度,完善政策环境来影响人文环境等要素,促进“国标”气排球运动与“桂标”气排球运动形成合理的共生发展模式。要实现一体化互惠共生的理想模式一方面要继续推广“国标”气排球运动,另一方面要探索“桂标”气排球运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保持“桂标”气排球运动的活力和群众基础,二者共同获利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一体化互惠共生发展模式。

二、略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运动竞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运动竞技(论文提纲范文)

(1)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近代中国体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近代体育的出现与竞技体育的形成
2 体育革命: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大众体育”呼声
3 有限参与:体育大众化的推进及其问题
    3.1 全面抗战前,体育大众化的实施
    3.2 全面抗战后,体育大众化的深度推进
4 结 语

(2)多元异质青少年体育实体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校代表队的特征及其在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1.1 学校代表队是奥林匹克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1.2 学校代表队是学校体育工作繁荣的重要保障
    1.3 学校代表队是体教融合的发端载体与理想载体
2 基于运动项群理论的体校特征及其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2.1 不同运动项群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2 体校是部分运动项群体教融合的旧有载体
3 职业体育俱乐部梯队的学训矛盾特征及其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3.1 不同运动项群后备人才学训矛盾分析
    3.2 职业俱乐部梯队是部分运动项群教融合持续深入的进阶载体
4 社会体育俱乐部特征及其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4.1 我国社会体育俱乐部运行特征分析
    4.2 社会体育俱乐部是体教融合的现实载体
5 结束语

(4)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价值
        1.1.2 国家政策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攀岩运动
        2.1.2 课程
        2.1.3 课程实施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相关历程发展
        2.2.2 攀岩运动的相关价值与作用研究
        2.2.3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研究
        2.2.4 攀岩课程在高校的开展现状研究
        2.2.5 四川省攀岩运动的相关现状研究
        2.2.6 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及推广实施方面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攀岩运动安全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攀岩运动相关发展研究
        2.3.2 国外攀岩运动课程的相关发展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开展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历史发展概述
    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开展情况
        4.2.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普及的情况
        4.2.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开展基本形式
        4.2.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场地器材与教材情况
    4.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3.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目标
        4.3.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课时设置和教学内容
        4.3.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4.3.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考核方式
        4.3.5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竞赛情况
    4.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师资队伍情况
        4.4.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性别及年龄情况
        4.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学历及岗位情况
    4.5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5.1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认可程度
        4.5.2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欢迎程度
        4.5.3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动机
    4.6 基于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对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4.6 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
    4.7 OBE教学理念下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的思考
        4.7.1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4.7.2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举措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专家访谈表
    附件2:教师问卷
    附件3:学生问卷
致谢

(5)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体育赛事研究
        2.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1.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4.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与个人发展需求不适应
    4.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模糊,缺乏社会适应性
        4.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模糊
        4.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适应性
    4.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重视程度不足
        4.4.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缺乏多样性
        4.4.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重理论、轻实践
        4.4.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资源储备不足,高水平指导教师少
    4.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体系不完整
5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5.1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5.1.1 体育赛事管理需求分析
        5.1.2 体育赛事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5.1.3 体育赛事管理水平分析
    5.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参与二青会组织工作情况
        5.2.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参与工作类型及职责
        5.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参与二青会途径与动机
6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6.1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
        6.1.1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6.1.2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
    6.2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遴选与设置
        6.2.1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遴选的重要性
        6.2.2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遴选的依据
        6.2.3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6.2.4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关系梳理
    6.3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发展
        6.3.1 合理安排专业实习内容,为学生参加实习做好准备
        6.3.2 完善专业类课程学习,加强实习生实践能力培养
        6.3.3 增添实习基地数量,提高实习基地专业性
        6.3.4 利用信息现代化网络平台
        6.3.5 加强研习,重视信息反馈
    6.4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发展
        6.4.1 就业导向指导
        6.4.2 就业平台搭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件一 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7)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柔力球概念的相关研究
        1.2.2 柔力球文化价值的相关研究
        1.2.3 柔力球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
        1.2.4 柔力球竞赛规则的相关研究
        1.2.5 柔力球开展情况的相关研究
        1.2.6 柔力球健身价值的相关研究
        1.2.7 已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基本思路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2 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2.1 柔力球运动概述
        2.1.1 柔力球运动的起源
        2.1.2 柔力球运动的运动特色
        2.1.3 柔力球的项目分类
    2.2 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情况
        2.2.1 四川省柔力球高水平运动员参与情况
        2.2.2 四川省群众柔力球爱好者参与情况
        2.2.3 四川省青少年柔力球参与情况
        2.2.4 四川省学校柔力球发展情况
    2.3 四川省柔力球赛事开展情况
        2.3.1 国家级赛事举办情况
        2.3.2 省级赛事开展情况
        2.3.3 市级赛事开展情况
    2.4 四川省柔力球协会组织建设情况
        2.4.1 四川省柔力球管理组织
        2.4.2 四川省柔力球相关协会团体
    2.5 四川省柔力球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5.1 四川省教练裁判人才队伍培养
        2.5.2 四川省运动员队伍的培养
3.四川省柔力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四川省柔力球传播群体不均衡
        3.1.1 四川省柔力球参与者年龄分布不均
        3.1.2 四川省柔力球参与者性别比例差距大
    3.2 四川省柔力球网式花式发展不平衡
        3.2.1 四川省花式柔力球的发展情况
        3.2.2 四川省网式柔力球的发展情况
    3.3 四川省柔力球宣传和参与途径单一
        3.3.1 四川省柔力球的宣传路径
        3.3.2 四川省柔力球群众参与途径
    3.4 四川省内柔力球赛事质量有待提升
        3.4.1 国内高层次的柔力球赛事
        3.4.2 省内群众性柔力球赛事
4.制约四川省柔力球发展的因素
    4.1 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缺乏
        4.1.1 缺乏高水平柔力球裁判员
        4.1.2 缺乏高水平柔力球教练人才
    4.2 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
        4.2.1 四川省柔力球管理情况
        4.2.2 其他省份柔力球管理情况
    4.3 体育部门重视度有待加强
        4.3.1 四川省柔力球与其他项目对比
        4.3.2 其他省份柔力球发展措施
    4.4 柔力球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4.4.1 柔力球自身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4.4.2 柔力球推广办赛模式有待改善
5.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策略
    5.1 定期开设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5.1.1 积极引进高水平培训
        5.1.2 广泛开展基础性培训
    5.2 完善管理系统,实现统筹发展
        5.2.1 建立健全管理系统
        5.2.2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5.3 加强校园推广,优化结构人才
        5.3.1 中小学校柔力球的推广策略
        5.3.2 高等院校柔力球的推广策略
    5.4 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竞技实力
        5.4.1 提升柔力球自身创新能力
        5.4.2 主动创新推广模式
    5.5 加大政策保障,平衡项目发展
        5.5.1 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项目发展
        5.5.2 合理布局,促进项目均衡发展
    5.6 丰富赛事供给,提升赛事质量
        5.6.1 坚持内部培育,外部引进
        5.6.2 提升办赛能力、赛事品质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7.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8)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和体育人才
        2.1.2 高校游泳人才
        2.1.3 人才培养
    2.2 国外高校游泳人才研究现状
    2.3 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2.3.1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3.2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2.3.3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2.3.4 关于高校体育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
        2.3.5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研究
        2.3.6 关于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4.1.1 参照《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对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分析
    4.2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4.2.1 现行培养方案公共课程的设置情况
        4.2.2 现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4.2.3 现行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情况
    4.3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基本情况分析
        4.3.1 山西省高校游泳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4.3.2 山西省高校游泳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
        4.3.3 山西省高校游泳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4.4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就业形势
        4.4.1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4.4.2 就业途径
        4.4.3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4.5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4.5.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4.5.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选题依据
    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群众“健身难”问题突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群众“健身难”
        3.1.2 体育资源
        3.1.3 体育资源配置
    3.2 国内群众“健身难”研究
        3.2.1 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研究现状
        3.2.2 群众健身组织发展研究现状
        3.2.3 群众健身指导服务研究现状
        3.2.4 群众健身活动赛事研究现状
        3.2.5 群众“健身难”的研究现状
    3.3 国内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3.1 体育资源配置总量研究
        3.3.2 体育资源配置结构研究
        3.3.3 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
        3.3.4 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3.3.5 体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
    3.4 国外大众“健身难”研究
        3.4.1 大众健身场地设施现状
        3.4.2 大众健身组织研究现状
        3.4.3 大众健身指导研究现状
        3.4.4 大众健身研究现状
    3.5 国外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5.1 体育资源
        3.5.2 体育资源配置
        3.5.3 体育场地资源研究
        3.5.4 体育人力资源研究
    3.6 国内外研究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访谈法
        4.2.3 比较研究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分析
        5.1.1 体育管理部门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
        5.1.2 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
        5.1.3 群众“健身难”小结
    5.2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群众“健身难”问题成因
        5.2.1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
        5.2.2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不均
        5.2.3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5.2.4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公平缺失
        5.2.5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评估无效
    5.3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
        5.3.1 从“一元政府”向“多元配合”转变,推动配置主体多元,提升资源配置总量
        5.3.2 从“优先配置”向“精准配置”转变,统筹整合体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5.3.3 从“单一配置”向“复合投入”转变,建立复合配置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3.4 从片面追求效率,转向多面兼顾公平
        5.3.5 从单一内部评估,转向多方外部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10)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相关政策推动气排球运动发展
        1.1.2 广西气排球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
        1.1.3 促进实现全民健康战略目标
        1.1.4 “双轨制”发展战略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共生
        1.4.2 “国标”气排球运动
        1.4.3 “桂标”气排球运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文献综述
    3.1 共生理论
    3.2 共生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运用
    3.3 共生发展相关研究
    3.4 广西气排球运动相关研究
        3.4.1 气排球运动的价值研究
        3.4.2 广西“国标”气排球发展的相关研究
        3.4.3 广西“桂标”气排球发展的相关研究
        3.4.4 气排球竞赛规则相关研究
        3.4.5 广西气排球运动推广策略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背景
        4.1.1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项目政策背景
        4.1.2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项目发展背景
        4.1.3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项目特点
    4.2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的必要性
        4.2.1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的政策需求
        4.2.2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的价值需求
        4.2.3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是项目发展的需求
    4.3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的可行性
        4.3.1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环境可行
        4.3.2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单元可行
        4.3.3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模式可行
    4.4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策略
        4.4.1 优化现有共生单元关联度,发掘新的共生单元
        4.4.2 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实现一体化互惠共生发展模式
        4.4.3 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4.4.4 发挥市场对“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研究(气排球参与者问卷)
附录2 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研究(气排球专家问卷)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略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运动竞技(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近代中国体育发展问题研究[J]. 曹永光,曾耀荣. 浙江体育科学, 2022(01)
  • [2]多元异质青少年体育实体在体教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 虞浩,贺新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04)
  • [3]近代中国放足运动与学校女子体育发展的关系研究[D]. 胡金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陈福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以“体育赛事”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 王冉. 中北大学, 2021(09)
  • [7]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潘建虎.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D]. 邢鹏程. 山西大学, 2021(12)
  • [9]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D]. 叶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10]广西“国·桂标”气排球运动共生发展研究[D]. 艾京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浅谈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体育竞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