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佳冉[1](2014)在《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还不能完全解决目前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困惑。本研究第一部分针对现行教学设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材的演变史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了目前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阐述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即“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和物理高端备课理论,其中物理高端备课理论包括物理教学的生态化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第二部分是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包括三部分:研究设计方案、研究对象,以及教学设计评价的维度,即物理教学逻辑的维度、物理教学本质的维度、科学方法显化的维度、物理教学创新的维度。第三部分是案例比较分析,依据教学设计评价的维度对已经发表的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物理高端备课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从而进行理论评价。进一步通过访谈法,给出一线教师对不同教学设计的评价。第四部分将理论评价与访谈评价加以整合,发现《动能定理的高端备课》比已发表的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与人教社网站上刊登的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设计合理,体现教学本质,彰显教学逻辑。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得出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反思。
冯向理[2](1994)在《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文中提出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冯向理(云南省国防工业学校昆明650222)当前中专物理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浅化理论,加强实践”,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服务.为后续课打下一定基础.然而,一些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又不能舍去不学.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讲...
索育[3](2006)在《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现代教育理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从物理学科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在对目前物理规律现状进行系统调研基础上,探讨了物理规律教学的理论、方法、原则,并引用教学案例及实验进行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国内外物理规律教学的已有研究,剖析了物理规律教学的主要障碍,物理学科的新特点,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选择以及目的、任务的新特点,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的最新发展。第三章,首先介绍和探讨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物理规律形成的认识论理论、科学方法论理论,以及现代教学过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以及相关理论等等。然后系统分析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类型,常用的总结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在量化统计分析9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对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从而总结出新课程实施中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第四章,主要采用质性分析与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理论研究得到的规律和方法解决物理规律教学的新的实际问题。在量化统计、分析2005年秋季的某次物理调研考试试卷的基础上,对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从而总结出相应的对策,提出了今后物理规律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领域异常“活跃”的今天,各种各样见仁见智的新理念、新模式纷沓而至,连续不断地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给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新世纪的今天,教育工作刻上了培养未来一代的创新素质的烙印,这个历史重任责无旁贷落在每个教师的肩上,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积极地进行物理研究,并且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新的理念和模式,以期达到教师优教、学生爱学、高效绩优的目的。人类文明需要不断进行有意的传承,这要求拥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罗兰[4](2019)在《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力学为例》文中认为高中物理是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一门课程,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发现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对的现实课题。本研究在了解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走访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划分成概念疑难问题、规律疑难问题、实验疑难问题和习题疑难问题等四个大类,对每一个类型的疑难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造成概念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物理概念本身特点、教师教法不当和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是“引入——建立——应用——联结”四步教学;造成规律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物理规律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片面理解和基础知识技能储备不足,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是“联结——探究——总结——应用”四步教学;造成实验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初、高中物理实验的难度跨度大、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做”实验的重要性、学校实验器材缺少或落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有:直观化策略和改进实验策略;造成习题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题目老旧、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有意识引导、学生解题方法不当,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有:分步讲解策略和翻转课堂式习题课;最后在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的基础上尝试对每一类疑难问题开展了教学设计,期望能对解决物理疑难问题的教学有所启发或借鉴。
何芳芝[5](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对物理实验投资力度的加大、高考物理实验所占比重的提升、教育专家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大力宣传,使得各类学校和一线物理教师越来越重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高中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规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学校物理实验室的差异性,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各类问题和阻碍。随着微课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一线物理教师把目光聚集到高中物理实验微课上。然而关于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研究大部分偏向于微课设计和微课模板等理论层面,较少部分涉及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笔者所在学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本文通过研究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来改善本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同时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首先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本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阅读文献分析国内外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探讨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为构建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模板打下基础;再次,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特点,提出适用于本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微课设计模板;接着,按照微课设计模板开发了《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游标卡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流计改装为大量程电压表和电流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八个物理实验微课;最后将开发的八个物理实验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并收集微课实践后的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可得,本文所提出的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林书缘[6](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文化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灵动、富有生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物理也逐渐重视到物理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更加注重物理文化的渲染。在当前将物理文化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主要以物理文化的渗透价值和物理文化的渗透途径为主,对于具体的渗透策略较少。在中学阶段给出的教学案例主要以初中物理和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感受到的力学知识为主,而电磁学的案例少而又少。由于物理文化涉及范围较广,在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有进行量化分析的定量研究。本课题参考上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为目的,构建了三个有关物理文化融入高中教学的教学策略,并进行教学实践分析,为本研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对物理文化融入高中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完成研究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概念界定以及分析支撑论文的理论基础。二、结合调查问卷的前测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再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三、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调查问卷后测,得到的数据通过SPSS进行分析,验证构建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四、归纳课题的实践成果,形成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并进行研究反思。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得到了如下结论:所构建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验班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上都有促进作用,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升。说明本文所建构的将物理文化融入高中教学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杨翠勤[7](2007)在《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继承和发展本学科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影响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有力地指导着教学设计的实践。对我国教学设计产生影响的有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以加涅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教学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教学设计等。总结这几种教学设计得到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环境设计和开展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使得分学科教学设计成为可能。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物理规律教学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物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任务分析、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特点、科学表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境、教学反馈与及时评价,对物理规律教学进行系统设计,成为提高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必行之举。根据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和学习及教学过程,将物理规律教学分为三种类型:实验为主的物理规律教学、理论推导为主的物理规律教学、信息接受为主的物理规律教学。三种类型的物理规律教学分别最适宜采用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进行教学设计。对于不同种类的物理规律,存在着与之最为匹配的教学设计模式。而对于同一主题的物理规律课,可以有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物理规律课堂教学有模而无常模。作为教学设计的最终成果之一的教案,常见有三种呈现形式:讲稿式、对话式、表格式教案。无论以哪种形式呈现都要经过自我评价,其评价方式有:内省法、说课法、试教法、课后反思法等。
刘安贤[8](2000)在《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物理学科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出发,系统研究了物理规律的教学理论。在量化统计、分析近8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对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从而总结出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方法;在量化统计、分析咸宁市2000年春季的某次物理调研考试试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中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思维障碍,从而总结出相应的对策,提出了今后物理规律教学的改革方向。
杨帆[9](2015)在《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内容显化及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并不是空洞的,能力总是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2003年,我国中学物理新课改首次把科学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加以确定。但是,新课改实施这么多年来,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及效果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与知识教学相比,科学方法教育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为了全面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切实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本论文分共有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分别对国内外科学方法及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分析了研究的意义,简介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界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相关概念,提供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能力理论和物理学依据。第三部分主要是依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结合高中物理教材,按照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点“对应”的思想,显化了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并通过相关的频次分析,归纳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十种科学方法并简述了其内涵。第四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目前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部分主要经过探索提出了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并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是利用在高中教学实习的机会,依据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目标和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并提供了相关的实施案例。第七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思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继续深化研究的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
章维[10](2011)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安培力概念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物理概念一直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而抽象物理概念的教与学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其中,安培力概念尤其典型。本课题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概念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对“安培力”概念及其教学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首先对安培力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近20年来文献的调研,他对安培力有关的教学进行分析,系统比较安培力概念的各种定义,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对针对性的进行专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对中学生安培力概念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系统总结了安培力概念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基于上述研究,针对学生安培力学习的困难,设计了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较强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案例,重点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安培力概念的多角度研究,试图给中学教师及同行提供一个物理抽象概念研究和教学的范式和思路。
二、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论文提纲范文)
(1)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学设计的历史追溯 |
2.2 物理教学的设计概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 |
3.2 物理高端备课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设计方案 |
4.2 研究意义 |
4.3 研究方法 |
4.4 物理教学设计评价维度的设定 |
第五章 案例比较分析 |
5.1 案例一:《动能定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
5.2 案例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
5.3 案例三:《动能定理的高端备课》 |
5.4 一线教师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七章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物理规律教学的已有研究 |
1.1.1 国外物理规律教学的已有研究 |
1.1.2 国内物理规律教学的已有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物理规律教学的主要障碍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
2.1 物理学科的特点 |
2.1.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
2.1.2 物理学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基础科学 |
2.1.3 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科学 |
2.1.4 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
2.1.5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研究性质的科学 |
2.2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选择以及目的、任务 |
2.2.1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选择 |
2.2.2 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 |
2.3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
2.4 物理规律教学仍需研究的问题 |
2.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2.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三章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理论基础、要求与方法 |
3.1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1 心理学基础 |
3.1.2 教育学基础 |
3.1.3 物理科学方法论基础 |
3.1.4 学习理论基础 |
3.1.5 教学理论基础 |
3.1.6 系统理论基础 |
3.2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相关理论 |
3.2.1 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 |
3.2.2 高中物理规律的类型 |
3.2.3 常用的总结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
3.2.3.1 实验归纳法 |
3.2.3.2 理想实验法 |
3.2.3.3 逻辑推理法 |
3.2.3.4 假说法 |
3.2.3.5 图像法 |
3.3 抽样分析表(一) |
3.4 从量化统计分析目前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
3.4.1 近年高考试题物理规律考核特点 |
3.4.2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
3.5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
3.5.1 高中物理规律的分类 |
3.5.2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
3.5.2.1 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
3.5.2.2 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
3.5.2.3 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
3.5.3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
3.5.3.1 创设便于发现物理问题、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 |
3.5.3.2 引导学生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 |
3.5.3.3 注意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 |
第四章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
4.1 抽样分析表(二) |
4.2 从量化统计分析目前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 |
4.3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对策 |
4.3.1 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
4.4.2 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 谢 |
附录一: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研究问卷调查表 |
(4)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章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的分类 |
第3章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布 |
第4章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4.1 高中物理概念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4.1.1 高中物理概念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
4.1.2 高中物理概念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
4.2 高中物理规律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4.2.1 高中物理规律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
4.2.2 高中物理规律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
4.3 高中物理实验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4.3.1 高中物理实验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
4.3.2 高中物理实验疑难问题的教学策略 |
4.4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4.4.1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
4.4.2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5章 教学策略指导下教学设计 |
5.1 高中物理“弹力”概念教学设计 |
5.2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规律教学设计 |
5.3 高中物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
5.4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领域的微时代 |
1.1.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与教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 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物理实验的定义 |
2.1.2 高中物理实验的主要特征 |
2.1.3 高中物理实验的意义 |
2.2 微课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
2.2.1 微课的定义 |
2.2.2 微课的主要特征 |
2.3 与物理实验微课有关的学习理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认知负荷理论 |
2.3.3 关联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模板 |
3.1 物理实验微课制作的前期准备 |
3.1.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3.1.2 教学内容分析 |
3.1.3 学习对象分析 |
3.2 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 |
3.2.1 实验微课类型确定 |
3.2.2 实验教学策略和程序设计 |
3.2.3 辅助资源设计 |
3.2.4 语言与脚本设计 |
3.3 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和制作 |
第四章 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案例应用 |
4.1 课前预习类 |
4.1.1 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4.1.2 游标卡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4.2 课堂嵌入 |
4.2.1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4.2.2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
4.3 课后复习类 |
4.3.1 电流计改装为大量程电压表和电流表 |
4.3.2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4.4 翻转应用 |
4.4.1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4.4.2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
4.5 物理实验微课的评价和反馈 |
4.5.1 学生反馈 |
4.5.2 教师评价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文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主要的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 技术依据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研究 |
3.2 调查统计与现状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文化的教学策略建构 |
4.1 基于物理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
4.2 渗透物理文化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
4.3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物理应用 |
第五章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
5.1 后测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5.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5.3 实践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7)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
1.1 教学设计的概念 |
1.2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1.3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
1.4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 |
第二章 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概念 |
2.2 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2.3 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要素 |
2.4 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 |
第三章 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过程研究 |
3.1 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
3.2 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 |
第四章 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案例 |
4.1 不同类型的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
4.2 同一主题的物理规律课的教学设计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
第五章 物理规律课教学方案的编制与评价 |
5.1. 教案内容及其项目 |
5.2 教案常见的形式与格式 |
5.3 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评价与方法 |
第六章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致谢 |
(8)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问题的提出 |
2·1 物理学科的特点 |
2·2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2·3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
2·4 需要研究的问题 |
三、 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与方法 |
3·1 物理规律教学的相关理论 |
3·2 抽样分析表(一) |
3·3 从量化统计来分析当前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要求 |
3·4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
四、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
4·1 抽样分析表(二) |
4·2 从量化统计来分析当前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 |
4·3 中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主要思维障碍 |
4·4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对策 |
(9)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内容显化及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依据 |
2.1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相关概念 |
2.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
2.3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
2.4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能力理论依据 |
2.5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物理学依据 |
3.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的研究 |
3.1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的构想 |
3.2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内容的显化 |
3.3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内容频数分析 |
3.4 高中物理常用科学方法的内涵 |
4.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2 问卷调査的实施 |
4.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4.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4.4.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目标和策略 |
5.1.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
5.2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 |
5.3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
5.3.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 |
5.3.2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感悟科学方法 |
5.3.3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体验科学方法 |
5.3.4 结合物理学史介绍科学方法 |
5.3.5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训练科学方法 |
6.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案例 |
6.1 在物理知识讲授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6.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
6.3. 利用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
7.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安培力概念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2 教学设计理论 |
2.2.1 教学设计的概念 |
2.2.2 教学设计的内容 |
2.2.3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
2.3 物理概念教学心理 |
第三章 安培力概念的研究 |
3.1 安培力的产生机理 |
3.1.1 安培力的定义 |
3.1.2 安培力微观机制的讨论 |
3.2 安培力做功及能量的转化 |
3.2.1 功能关系的理解 |
3.2.2 安培力做功的特点及能量的转化 |
3.2.3 安培力做功的应用 |
第四章 安培力概念的教学分析 |
4.1 安培力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地位 |
4.2 安培力的教学特点 |
4.3 安培力教材编写分析 |
4.4 与安培力相关的考题分析 |
第五章 安培力概念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 |
5.1 调查目的和意义 |
5.2 调查问卷编制和实施 |
5.2.1 问卷编制 |
5.2.2 问卷实施 |
5.2.3 访谈问卷 |
5.3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5.3.1 问卷应答情况分析 |
5.3.2 问卷整体性分析 |
5.3.3 安培力知识学习困难分析 |
第六章 安培力概念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
6.1 安培力概念教学设计概述 |
6.1.1 安培力概念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引入方法 |
6.1.2 安培力概念教学设计中教学难点的处理 |
6.2 安培力概念的教学策略 |
6.3 安培力概念的教学设计 |
第七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D]. 于佳冉.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2]用逻辑推理法讲解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J]. 冯向理.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3]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研究[D]. 索育.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3)
- [4]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力学为例[D]. 罗兰.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5]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芳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文化的实践研究[D]. 林书缘. 延边大学, 2020(05)
- [7]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D]. 杨翠勤.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8)
- [8]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研究[D]. 刘安贤. 华中师范大学, 2000(01)
- [9]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内容显化及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D]. 杨帆. 扬州大学, 2015(05)
- [10]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安培力概念的教学研究[D]. 章维. 苏州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