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二乘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

东风二乘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

一、东风2增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江敏[1](2015)在《动车组运用检修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动车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大量动车组上线运行,对动车组运行安全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可靠的动车组运用检修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动车组运用检修基本理论和检修制度,并在理论和制度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运用检修作业。如何在现行的各种理论和制度的指导下,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动车组运用检修作业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现有机车车辆检修基本理论和各国检修制度的研究,确定了我国动车组运用检修应采取定时检修、视情检修和事后检修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我国动车组运用检修作业现状进行研究,指出了现场动车组运用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现场实践证明能够有效的解决运用检修作业中的难题,提高动车组运用检修质量,确保动车组安全有序运营。

任桂周[2](2011)在《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研究是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是主要由四冲程自由活塞内燃机、永磁直线电机、储能装置以及控制单元等构成的新型动力系统,可用于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取代传统内燃机,实现清洁高效利用能源。储能装置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短时间、大电流、感应电动势大范围变化条件下的储能以及电能的高效、双向流动,且响应快速准确。本文主要以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项目号:2006AA05Z23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中的发动机热力学分析与优化”(项目号:50876043),对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结构和参数设计、模型建立、能量流控制策略、实验验证及扩展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工作要求,以高效性和实用性为指导原则,对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开发,提出了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满足电能量双向流动的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中高效率的能量变换和存储要求。所设计的储能装置采用新颖的超级电容器组串并联切换技术,与优化设计的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Bi-directional DC-DC power converter, BDPC)结合使用,实现了低电压值等级电源供电的可变电压系统的设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对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蓄电池组和超级电容器组组成的混合电源模型、BDPC模型、H桥直流PWM变换器模型、永磁直线电机模型和控制器模型,并给出了整个储能装置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能够满足储能装置实时控制的精度要求和能量流效率要求。能量流控制策略的设计是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研究的关键环节,能量流控制策略是影响能量流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储能装置稳定、可靠、高效工作,需要采用最优的能量流控制策略,使得储能装置在稳态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在瞬态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作周期内四种工作模式的能量流控制策略,分别为:降压提供能量、升压提供能量、升压回馈能量和降压回馈能量。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BDPC控制器和H桥直流PWM变换器的数字PID控制器,并采用遗传算法对H桥直流PWM变换器的数字PID控制器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能量流的合理有效控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使得系统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高效工作。为了进一步验证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相关理论分析、设计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完成了基于TMS320F2812DSP的储能装置控制器的设计。在实验室搭建了储能装置小型实物原型,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实验的研究,对某小型永磁直流电机两个方向运行模式分别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实验。研制了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样机,建立了储能装置实验系统,对储能装置样机的相关实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所设计的储能装置以及提出的能量流控制策略能够满足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的能量双向高效流动要求。所设计的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基于改善能量的传输与转换效率的目的,可实现能量的储存、转换、传输、回馈,不只局限用于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对其扩展应用进行了部分研究工作。在与常规驱动系统实现能量回馈的方法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把该储能装置作为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电机驱动系统实现能量回馈制动,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不同回馈制动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储能装置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纯电动汽车、功率缓冲系统、发电系统以及能量回馈系统等以电机作为动力系统且能量双向流动的场合,相对于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优势,对于能量传输与转换效率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李维[3](2007)在《16V280ZJ型柴油机双弹簧喷油器的研制》文中认为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被日益重视,排放法规亦日趋严格。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主要有CO、HC、NOx和颗粒。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柴油机性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关系。所以降低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此外,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公害。人们对低噪声车辆的需求呼声日益提高,而柴油机是它的主要噪声源。因此,在保持和改进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噪声的任务也已迫切地摆在内燃机工程师的面前。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采用双弹簧喷油器不失为一个经济、有效、且具有较佳综合性能指标的措施,并且国内具备大批量生产的可行性和现实性。采用双弹簧喷油器可以有效控制针阀的第一级升程和第一级弹簧的开启压力,从而降低初期喷油率,实现初期缓慢、中期急速、后期快断的喷油方式,即先缓后急,从而降低燃烧噪声并减少NOx排放;在低速低负荷时,只需第一级升程就能满足使用的要求,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柴油机的低速稳定性,降低低速及部分负荷、尤其是怠速工况时的燃烧噪声。通过对16V280ZJ型柴油机单弹簧喷油器结构的改进,尤其在弹簧腔、调压弹簧、限块等诸多部件进行了设计和创新,使16V280ZJ型柴油机双弹簧喷油器保证了与现有柴油机单弹簧喷油器良好的互换性,从而便于在现场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利用GT—FUEL软件对单、双弹簧喷油器进行模拟仿真,并使用GT—POWER软件对燃油在气缸内燃烧状况进行模拟,通过仿真结果的对比表明对双弹簧喷油器的设计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韩才元[4](2000)在《中国国家铁路热力机车50年》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国家铁路热力机车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叙述了 5 0年来蒸汽机车工业从修理、仿制、改造到自主开发 ,生产从小批量到大批量 ,牵引动力从开始制造到鼎盛时期 ,到逐渐淘汰 ,到行将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 ;介绍了生产开发的蒸汽机车型号及主要特性参数 ;介绍了 40年来内燃机车数量从无到有 ,批量从小到大 ,技术水平从低到高 ,从进口到出口 ,在机车总保有量中的比例从零到 6 5 9% ,在完成铁路运输任务中的比例从零到 6 8 0 %的过程和生产、开发三代内燃机车的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 ;同时 ,介绍了第四代内燃机车开始开发的情况以及内燃动车组的发展运用情况 ;最后 ,还列出了主要蒸汽机车和三代内燃机车技术参数概要表。

张鸷中[5](1995)在《中国内燃机车的研制与发展》文中认为该文根据大量资料,叙述了中国内燃机车的研制与发展过程:由早期的内燃机研制,发展到批量仿制生产第一代内燃机车;独立研制并大批量生产水平较高的第二代内燃机车;引进并采用大量先进技术,研制成微机控制的高水平第三代内燃机车。

肖永忠[6](1989)在《内燃机车研制简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要介绍了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自1958年以来设计、试制的八种内燃机车的情况,其中有三种进行了批量生产。

韩才元[7](1989)在《三十二年来我国内燃机车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32年来我国内燃机车和铁路内燃化发展的历程。经过全路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努力,特别是铁路工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奋力拼搏国产内燃机车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铁路工业从早期进行的内燃机车试制,经过6年试验改进,发展到仿造性的批量生产的第一代内燃机车;又经过10年的独立研制,发展到新型的较高技术水平的第二代内燃机车;特别是经过最近10年的努力,目前已研制成技术水产更高的新型液力换向的以及徵电脑控制的第三代内燃机车。国产内燃机车的生产能力和铁路内燃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国产内燃机车和进口内燃机车的运用可靠性不断提高,并趋于稳定。国产内燃机车的技术经济水平已经进入80年代世界先进行列。由于内燃牵引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我国内燃机车工业和铁路内燃化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在本文附录1和附录2中还介绍了我国台湾省和香港铁路内燃机车的情况。

二、东风2增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风2增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动车组运用检修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外动车组的发展概况
    1.2 我国动车组的发展
    1.3 目的和意义
2 动车组检修基本理论研究
    2.1 动车组基本知识
    2.2 检修的定义
    2.3 检修的作用和重要性
    2.4 近代检修理论基础
    2.5 动车组检修理论的发展
3 动车组检修制度的研究
    3.1 检修制度的基本概念
    3.2 检修方式
    3.3 动车组检修组织管理
    3.4 动车组修程修制
4 我国动车组运用检修现状研究
    4.1 动车组运用检修特点
    4.2 检修原则
    4.3 检修周期及内容
    4.4 检修方式
    4.5 检修作业项目
    4.6 一级检修作业流程
    4.7 检修作业标准
    4.8 检修作业质量控制
    4.9 运用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5 动车组运用检修作业的优化设计
    5.1 检修制度优化
    5.2 二级检修生产组织优化
    5.3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管理模块的应用
    5.4 季节性重点整修
    5.5 视频分析评价系统应用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电能存储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电池储能技术
        1.2.2 超导储能技术
        1.2.3 飞轮储能技术
        1.2.4 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
        1.2.5 混合储能技术
        1.2.6 车载电储能装置
    1.3 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关键技术
        1.3.1 电源系统
        1.3.2 电力电子技术
        1.3.3 能量流控制策略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2.1 引言
    2.2 储能装置的工作要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2.2.1 储能装置的工作要求
        2.2.2 储能装置的设计原则
    2.3 新型储能装置方案的提出
    2.4 基于超级电容器组串并联切换的混合电源设计
        2.4.1 混合电源性能需求分析
        2.4.2 混合电源的组成
        2.4.3 超级电容器串并联切换技术实现
        2.4.4 混合电源参数匹配
    2.5 BDPC的设计
        2.5.1 BDPC的工作原理
        2.5.2 BDPC的主电路参数设计
        2.5.3 BDPC的拓扑结构优化设计
        2.5.4 实验研究
        2.5.5 多个BDPC的联接方式设计
    2.6 H桥直流PWM变换器
    2.7 储能装置的能量流控制
    2.8 本章小结
3 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建模研究
    3.1 引言
    3.2 储能装置仿真模型的建立
    3.3 混合电源系统模型
        3.3.1 蓄电池模型
        3.3.2 超级电容器模型
        3.3.3 串并联切换的超级电容器组模型
    3.4 BDPC模型
        3.4.1 状态空间平均建模法
        3.4.2 开关网络模型法
    3.5 H桥直流PWM变换器模型
        3.5.1 双极性PWM信号控制的数学模型
        3.5.2 受限单极性PWM信号控制的数学模型
    3.6 永磁直线电机模型
    3.7 储能装置控制器模型
    3.8 本章小结
4 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能量流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储能装置能量流控制分析
        4.2.1 能量流基本控制策略
        4.2.2 工作模式分析
        4.2.3 能量流控制流程
    4.3 储能装置数字控制器的开发
        4.3.1 BDPC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H桥直流PWM变换器控制器设计
    4.4 仿真分析
        4.4.1 储能装置提供能量仿真分析
        4.4.2 储能装置回馈能量仿真分析
        4.4.3 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实验研究与验证
    5.1 引言
    5.2 基于TMS320F2812DSP的数字控制器
    5.3 储能装置原理性验证实验研究
    5.4 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样机实验研究
        5.4.1 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及设计
        5.4.2 数字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4.3 实验研究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储能装置扩展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电动汽车能量回馈制动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3)16V280ZJ型柴油机双弹簧喷油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历史及现状
    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 课题来源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
    1.1 燃油喷射系统概述
    1.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简介
    1.3 喷油器的综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柴油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2.1 柴油机污染物概述
    2.2 NOx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措施
    2.3 碳烟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6V280ZJ型双弹簧喷油器的结构设计
    3.1 16V280ZJ型柴油机概况
    3.2 16V280ZJ型柴油机的现状及完善
    3.3 16V280ZJ型柴油机双弹簧喷油器的设计
    3.4 16V280ZJ型柴油机双弹簧喷油器的实验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T模拟仿真计算
    4.1 GT软件简介
    4.2 16V280ZJ型柴油机单、双弹簧喷油器喷射模型的建立
    4.3 16V280ZJ型单、双弹簧喷油器仿真计算结果(FUEL模块)
    4.4 16V280ZJ型柴油机单、双弹簧喷油器燃烧模型的建立
    4.5 16V280ZJ型单、双弹簧喷油器仿真计算结果(POWER模块)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国家铁路热力机车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要回顾
2 蒸汽机车50年
    2.1 蒸汽机车的修理和组装 (1949—1951)
    2.2 蒸汽机车制造的开始 (1952—1956)
    2.3 蒸汽机车的现代化改造 (1957—1958)
    2.4 新型蒸汽机车的生产 (1956—1988)
    2.5 蒸汽机车将完成历史使命
3 内燃机车和内燃动车40年
    3.1 内燃机车早期试制的5年 (1958—1963)
    3.2 国产第一代内燃机车设计生产的5年 (1964—1968)
    3.3 国产第二代内燃机车开发生产的20年 (1969—1988)
    3.4 国产第三代内燃机车开发生产的10年 (1989—1998)
    3.5 国产第四代内燃机车开发的起步 (1999—)
    3.6 国产内燃动车 (组) 的发展 (1958—1999)
    3.7 我国内燃机车还将有大的发展
4 国产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概要

四、东风2增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车组运用检修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D]. 江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5)
  • [2]内燃—直线发电集成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的研究[D]. 任桂周.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3]16V280ZJ型柴油机双弹簧喷油器的研制[D]. 李维. 大连交通大学, 2007(06)
  • [4]中国国家铁路热力机车50年[J]. 韩才元. 内燃机车, 2000(06)
  • [5]中国内燃机车的研制与发展[J]. 张鸷中. 中国科技史料, 1995(04)
  • [6]内燃机车研制简况[J]. 肖永忠. 内燃机车, 1989(11)
  • [7]三十二年来我国内燃机车的发展[J]. 韩才元. 内燃机车, 1989(10)

标签:;  ;  ;  ;  ;  

东风二乘3251内燃机车试制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